首页 > 文章中心 >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第1篇

狂犬病又叫恐水症,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迄今仍无持效疗法,一旦发病则百分之百死亡,而且病程短促,几乎很少超过1周。现将资料较完整的27例狂犬病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如下。

1 资料来源

1.1犬伤、狼伤人数资料:乡镇卫生院、县医院从2008年2月~2010年1月疫情统计上报犬伤432例,狼伤18例,县防疫门诊狂犬疫苗注射专册登记的598例。

1.2狂犬病例个案调查:27例记载资料中,犬发病21例,狼伤发病6例。

2 调查结果

2.1致伤动物:27例狂犬病人,其中18例被狂犬咬伤,3例被健康的家犬咬伤、人亡狗键在;6例被疯狼咬伤。

2.2性别与年龄:男性16例,女性11例;男女之比为1.45:1,青少年发病较多。

2.3季节分布:全年均有发病,以6~9月份发病较多。

2.4地区分布:狼伤发生在山区丘陵;犬伤多数在平原和坝区。

2.5狼伤比犬伤发病率高。

狼伤比犬伤发病率显著性增高,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2.6咬伤头面部、上肢比咬伤下肢发病率高。

咬伤部位与发病关系极为密切,其发病率以咬伤头面毒比上肢高,而咬伤上肢比咬伤下肢高,其差异极为显著。

2.7狼伤潜伏期比犬伤潜伏期短。

狼伤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55天,中位数24天;犬伤潜伏期最长152天,中位数55天,狼伤潜伏期明显较犬伤为短。

2.8潜伏期与咬伤部位有明显区别。

咬伤头面部潜伏期比咬伤上肢短;咬伤上肢潜伏期比下肢短。

2.9犬伤接种狂犬疫苗比狼伤接种狂犬疫苗免疫效果好。

狼伤,犬伤及时使用狂犬疫苗接种,狼伤发病率为31.25%,其中3例全程接种未结束已发病。犬伤发病率为0.17%,显然,使用狂犬疫苗犬伤比狼伤免疫效果好。X2=151.42,P

3 讨论与小结

3.1近年来,农村,城镇户数,犬数逐年增多,犬伤人数也有明显增加,致使饲养者为周围人数均有被咬伤的危险,这与传统性养狗看家防盗思息相关,本文有3例被“健康”家犬咬伤发病死亡,人亡犬健在。这提示除狂犬,狂狼作为狂犬病传染源外,而“健康”的家犬也是狂犬病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3.2狂犬病发病率与致伤动物种类及咬伤部位:伤轻重、伤口正确处理,狂犬病疫苗接种及时等关系极为密切。本文狼咬伤发病率高达33.33%,犬咬伤发病率为2.04%;咬伤头面部的发病率为7.27%,咬伤上肢发病率为5.06%;咬伤下肢的发病率为2.88%。为此,对于头面部及上肢咬伤者更应重视,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3.3临床表现与病程:27例狂犬病人,临床潜伏期最短23天,最长152天,起病时,伤口周围多数有疼痛发痒或蚊走感,都有怕风,怕水,怕光,怕声的四怕表现,流涎,狂燥症状尤为突出。其中1例起病就有畏寒,发热,头痛呕吐,颈项强直,脑脊液变化明显,误诊为乙脑病人,但住院2天后,出现典型的狂犬病症状而死亡。8例狂犬病人起病时出现频繁遗精未见报告病例。本报告病例的病程最短3天,最长7天,一般在3天~4天。

3.4预防措施及经验教训:本报告病例狼伤18例,发病死亡6例,其中5例咬伤后的前2天正规应用疫苗注射,均在第4周后发病,潜伏期23天~24天;而犬伤582例,完成全程狂犬疫苗后,仅发病7例,故全程注射狂犬疫苗后,可使发病率下降,但不能确保不发生狂犬病。因此,对于伤势重者,应加用抗狂犬病皿清,借以延长潜伏期,给自动免疫创造先决条件,联合应用有助于降低发病率。有1例朱某虽然伤势严重,加用抗狂犬病血情,至今未发病。

本报告,犬狼是狂犬病传染源,而“健康”家犬咬伤后发病占14.29%,应采取预防措施,鉴于农村,城镇灭犬工作相当大的阻力,必须做好家犬管理,给家犬注射普用狂犬疫苗,以防狂犬病发生和流行。

参 考 文 献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R181.8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366-02

2010年2月,邗江区发现1例国外输入的疟疾病例,患者因不明原因发热多次就诊,病情几经反复,后经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学确诊,诊断为恶性疟,使病人及时得到救治。现将该疫情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理情况报告如下:

1 基本情况

扬州市邗江区位于长江中下游,江淮平原南端,东经119°26′、北纬32°24′,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气候和环境适宜媒介按蚊孳生和疟疾传播,属疟疾疫情不稳定区,以间日疟流行为主[1-2]。在经过近四十年的防治,邗江疟疾流行逐步得到有效控制,呈现低水平状态流行;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对外交流的扩大,流动人口和出国务工人员日渐增多,特别是从疟疾流行区或非洲等高疟区国家回归,致使疟疾疫情有所回升[3-4]。

安哥拉位于非洲西海岸,属热带草原气候,全年平均气温大约是22℃。疟疾是安哥拉重要传染性疾病之一,全年均有流行。据新华网报道,安哥拉国家疟疾控制中心官员尼尔顿・撒拉瓦2011年4月11日说,安哥拉2010年共有310万人患疟疾,其中6000人死亡,疟疾仍是安哥拉公众健康的最大威胁[5]。

患者周XX, 男, 42岁,汉族,系扬州市邗江区蒋王镇余林村人,现住江都市仙女镇陈行村大刘组。患者曾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返回江都;2010年元月初出现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总统夫人医院就诊进行了输液治疗后好转;元月20日又出现发热,就诊于扬州市江都洪泉医院,元月26日转到苏北人民医院治疗,疟疾血检阴性,初诊败血症,经抗生素治疗,至2月1日症状基本好转;2月2日起再次发热,抗生素治疗无明显疗效;2月17日再次血检发现恶性疟原虫;2月18日邗江区疾控中心和扬州市广陵区疾控中心联合到苏北医院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然后对患者使用蒿甲醚进行抗疟正规治疗;经抗疟药物的治疗后, 患者体温恢复正常。2010年春节期间该患者再次出现症状,邗江疾控中心立即安排复治,并与苏北医院新区分院专家共同会诊,经过再次治疗,该病例彻底康复。

2 临床特征

患者因不明原因反复发热就诊, 腋下温度在38.6℃-40℃左右,伴有疲乏、畏寒、出汗等临床症状,肝肋下未及,脾肋下1cm;病原学检查疟原虫血检阳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为1.73×1012/L、血红蛋白为54g/L、白细胞为4.13×109/L。

3 流行病学调查

该患者于2009年11月26日赴非洲安哥拉进行商务考察,2010年元月10日回国,共居住45天;在安哥拉期间主要防蚊设施为蚊帐,曾被蚊虫叮咬,期间无输血史和献血史。2010年元月初因不明原因发热,在安哥拉医院就诊。

在调查中, 了解到患者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均未患过疟疾, 最近家庭成员及周围人群也无发热史, 患者在近 1 个月里也未有输血史、 献血史。

4 病因分析

①患者对安哥拉疟疾疫情及防护知识缺乏了解,没有引起患者的足够重视,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②患者缺乏疟疾免疫力,不足以抵抗疟疾感染。③出入境检验检疫手段不足,未能及时发现患者感染。④医疗机构缺乏疟疾防治意识,未能及时按疟疾诊治。

5 措施与效果

疫情发生后,扬州市、区两级疾控中心领导高度重视,明确相关专业人员迅速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疫情处理工作,并积极落实以下防控措施:①下发了《关于做好出国回归人员恶性疟防治工作》的通知,要求全区各医疗卫生单位严密防控节日期间输入性疟疾病例的发生,同时加强对乡镇公卫机构开展了培训和督查。②依据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镇村等多渠道收集的相关信息,建立了劳务输出人员信息库,及时掌握劳务输出人员回归动态。③向出国务工人员发放疟疾防治宣传画及宣传手册,宣传疟疾防治知识,并定期电话随访,以便及时开展回归人员疟疾疫情监测工作。④建立劳务输出发热人员疟原虫常规检查和转诊制度,要求各医疗单位对外出劳务返乡者中的发热人员均进行疟原虫检查,并严禁村社区卫生服务站截留诊治此类发热病人,谨防输入性恶性疟的漏诊、误诊。

通过以上措施,我们及时掌握了对外劳务人员的基本信息,并实时掌握患者同行回归人员疟疾疫情,一旦发现输入性恶性疟患者,能够及时追踪到位,规范治疗,为我区输入性疟疾防控工作打好基础。

6 调查结论

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和实验室诊断,判定该疫情为一起输入性恶性疟疫情。

7 建议

鉴于疟疾流行出现的新形势,应根据疟疾发病特点,采取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防治原则,实施以控制和消灭传染源为重点的综合防治措施,强化疫情管理,防止疟疾的输入和传播,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①加强疟疾防治工作制度及预警体系建设,提高各级疾控机构提供境外传染病疫情信息预警及预防保健知识的服务能力。②加强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本病的警惕和诊疗技术,确保疟疾“三热”、“二热”病人及流动人口中发热病人血检工作的顺利开展;③定期开展对基层医疗服务机构的检查与督导,加大疟疾血片的抽查力度。④检验检疫机构应该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防病知识宣传,根据疫情对出境人员进行防病宣传和对前往高危地区提出防病警示;在出入境口岸及保健中心等对外窗口设立咨询台或温馨警示牌,告知广大出境人员更加详细了解前往国家当地的疫情情况, 及时做好防护措施;对入境人员则要加强传染病监测工作,对疑似病例及时作出准确诊断和隔离治疗。⑤加强对城市及城乡结合部等重点区域从疟疾高发区(重视非洲)的回归重点人群及外来人口疟疾监测工作,及时发现病例或带虫者,及时根治。

参考文献

[1] 齐小秋.疟疾防治手册 [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99.

[2] 佘国林,刘兴隆,王福彪,等. 2005-2009年扬州市邗江区疟疾“三热”病人血检结果分析[J].中国健康月刊,2010,29(10):380~381.

[3] 王伟明,金小林,周华云,等.江苏省2007疟疾疫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08,8(6):1004~1006.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牛肉汤;亚硝酸盐;食物中毒

12010年8月12日晚11时30分,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区卫生局通知,称有疑似食物中毒患者,正在某医院急诊室治疗。接报后,我中心立即组织有关人员迅速赶赴医院和事发现场进行调查。现将调查情况报告如下:

1事发经过

患者孙某某,男,45岁;患者仵某某,男,40岁左右。2人于2010年8月12日下午一同乘车到南阳,约20时左右,2人一同在车站路杏树庄前街刘记牛肉汤菜馆喝牛肉汤,后先后出现呼吸困难、头晕、恶心等症状,当时饭店老板建议打120急救电话,但2人认为可能是中暑,就到附近诊所诊治,在诊所内服用几粒霍香正气胶囊,但诊所医生觉得2人病情不像是中暑,建议到医院诊治,并立即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某医院120急救车赶到,但当时2人不愿去,后来大约在21时15分左右,2人又自行到该院急诊室治疗。

2流行病学调查情况

2.1患者调查情况。

2.1.1就餐情况:患者孙某某和仵某某2人当晚就餐食物均为10元熟牛肉(大约150g)和一碗牛肉汤(500g左右),并共同喝不到2瓶果啤。其中仵某某吃的比较快,没过几分钟,就说感觉不舒服,头晕,身体站不起来;等到孙某某把自己的牛肉汤喝完后,大概有10分钟左右,也感觉不舒服,头晕,恶心,并在饭店外吐了2次。食用当餐牛肉汤者还有多位(店主提供不出人数),没有类似病例报告。

2.1.2患者临床症状和潜伏期:孙某某伴有恶心、呕吐、头晕、呼吸困难、口唇青紫、腹痛等症状。仵某某伴有头晕、腹痛、胸闷、呼吸困难、口唇青紫等症状,并晕厥一次。两人首发症状均为食用牛肉汤后10分钟左右。

2.1.3治疗及用药情况:医生对2名患者的初步临床诊断为:“呼吸困难、青紫待查,亚硝酸盐?”。对患者仵某某首先进行了洗胃处理,随后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对患者孙某某进行导泻,并用药物亚甲蓝和维C进行治疗。经治疗,2名患者病情稳定,未出现严重后果。

2.2样品采集情况:我中心受区卫生监督所委托,采集到该牛肉汤菜馆当餐熟牛肉、牛肉汤各1份;医院医生提供2名患者的呕吐物各1份,其中仵某某采集的是洗胃洗出的内容物。结合患者临床症状、医生的初步诊断和特效治疗效果,报验亚硝酸盐项目。

3实验室检验结果

采集的2份样品中,熟牛肉中亚硝酸盐(以亚硝酸钠计,下同)检测结果为10mg/kg;牛肉汤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300mg/kg;仵某某的呕吐物中亚硝酸盐检测结果为1mg/kg;由于孙某某的呕吐物太少,无法进行检验。

4初步分析

亚硝酸盐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是广泛用于食品加工业中的发色剂和防腐剂,可使腌制肉、鱼呈肉红色。如亚硝酸盐加入数量过多,或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引起中毒[1]。大剂量的亚硝酸盐进入人体后,氧化血液中的血红蛋白为高铁血红蛋白,导致组织缺氧,引起肠原性青紫症,人体摄入0.2~0.5g即可引起中毒,3g即可致死[2]。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情况、患者的临床症状、治疗用药和治疗效果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倾向于认为这是一起由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但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按照《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GB2760~2007)规定,亚硝酸钠或亚硝酸钾做作为护色剂和防腐剂,加工酱卤肉制品,以亚硝酸钠计残留量不得超过30mg/kg。本次采集患者食用的熟牛肉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10mg/kg,不超标;牛肉汤样品中亚硝酸盐残留量为300 mg/kg,虽无明确卫生标准,但作为直接入口卤制肉汤类食品,认为可以参照酱卤肉制品亚硝酸盐残留量卫生标准判定,属于严重超标。

根据资料显示,亚硝酸盐中毒剂量为0.2 g ~0.5g。患者食用牛肉汤约50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0 mg;食用熟牛肉约150 g,则食入亚硝酸盐约1.5mg。患者总共食入亚硝酸盐量约为151.5mg,尚达不到中毒剂量。

二是患者在医院诊治期间,均未做血液高铁血红蛋白测定,缺乏实验室诊断依据。

但笔者认为,任何食物中毒都存在个体差异,即使达到中毒剂量也未必同食者都会发病。因此,无论是根据中毒症状,还是临床治疗,倾向认定为亚硝酸盐中毒不无道理。提示我们,在食物中毒判定实践中,不能仅靠有无共餐者群体发病而妄下结论,必须结合中毒者个体差异、临床特点、治疗效果、实验室检验等做出综合判定。

参考文献

[1] 杨本兴,张玉超,梅振华.食品营养卫生与管理.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40-141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第4篇

1.1增加兽医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相关内容兽医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动物群体疾病防控和公共卫生方面日益显示其重要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增加了食品安全、共患病的调查及风险评估等内容,并重点讲述兽医公共卫生关于动物性食品安全、重大动物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的相关内容。在授课时结合相关案例进行深入剖析,使学生能深刻理解及时、正确处理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的重要性,学会正确面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

1.2调整兽医流行病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重点由于监测数据在制定正确疾病防控对策中的重要性,教学中加强了对重要动物疾病监测体系和具体案例的讲解。近年来动物疾病防控中的风险分析及食品安全风险分析不仅在防控决策中凸显其关键作用,也是兽医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之一。

2改革教学模式,以学生作为教学主体

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模式。加强案例式教学,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2.1融合多种教学模式,突出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兽医流行病学各章节有各自的知识特点,可根据其难易程度、实践性应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对现况调查章节,以学生自己讲授为主,教师做点评,重点对动物和人类健康威胁较大的共患病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探讨其公共卫生意义,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在分子流行病学有关章节,以禽流感为例介绍我国如何进行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及数据整理,引导学生对禽流感病毒变异的趋势进行分析,从而提高他们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2.2根据疾病流行现状适时调整内容在教学中针对本课程综合应用性的特点,对共患病、生物安全等内容采取案例式教学,通过典型实例分析讨论,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正确应对突发兽医公共卫生事件,从而增强学习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以2013年江苏和上海发生的H7N9流感事件为例,让学生对疫情的“三间分布”及临床症状等情况进行归纳和总结分析,把握疫情的总体情况后再应用兽医流行病学相关知识对发生疫情的原因进行分析,从兽医流行病学的角度来探讨怎样控制疫情的发展,最终消灭疫情。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学效果,同时还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正确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

3改进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随着现代化教育进程的不断加快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程度对教学工作的成功与否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3.1合理运用多媒体,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课件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教师在组织多媒体内容时需要优化知识点,细心组织教学内容。构建一个易于理解和掌握的知识框架。编排幻灯片时要注意好衔接,把握住内在联系,使讲授的内容富有逻辑性和推理性。自上世纪90年代开设《兽医流行病学》课程以来,我们通过多种途径收集了各种图片和影像资料,包括共患病的防控、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重大动物疫病防疫与检疫技术等内容,将视听教学和CAI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显得更加生动、灵活,改变了单调的传统教学模式。

3.2利用网络资源优势丰富教学内容兽医流行病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涉及微生物学、病毒学、免疫学、共患病学、病理学、食品卫生学、环境卫生学等相关领域的内容。如何将这些不同的教学内容协调应用于教学之中,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做到既开阔学生视野,又能突出课程重点,是流行病学教学的难点。流行病学的网络资源丰富,可以通过对WHO、OIE等网站或中国农业部公告信息进行收集,了解国内外重大人类和动物疾病的发展情况,结合所授理论进行分析,充分把握学科发展的最新动态。

4增加实践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结核;肺;药物耐受性

化学疗法目前仍为控制结核病的主要手段,但随着化学药物的广泛应用,耐药结核病的疫情逐年上升,现已对结核病控制造成严重威胁。为摸清本市肺结核患者的耐药情况,探讨其合理有效的化疗药物。分别对10种抗结核药物进行敏感性测定,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取材对象 收集本所2003-2006年702例肺结核患者痰培养结核分支杆菌阳性菌株,年龄11~71岁,平均38岁。

1.2 方法 采用Bactec960TB-12B系统、改良罗氏培养法。采用绝对浓度法进行结核分支杆菌药物耐受性测定[1]。10种药物的耐药浓度界限为:链霉素(SM) 10 μg/ml、异烟肼(INH)1 μg/ml 、利福平(RFP) 50 μg/ml、乙胺丁醇(EMB) 5 μg/ml、对氨基水杨酸钠(PAS) 1 μg/ml、卡那霉素(KM) 10 μg/ml、卷曲霉素(CPM) 10 μg/ml、氧氟沙星(OFLX) 5 μg/ml、帕司烟肼(DIP)1 μg/ml、丙硫异烟胺(1321Th)25 μg/ml。

2 结果

2.1 耐药频率见表1。

从此结果可以看出,我市为高耐药区域,RFP、SM 、INH居前3位。初始耐药率亦很高。MDR-TB发生率为23.8%。

2.2 DIP、OFLX及CPM对常规耐药菌株的敏感率见表2。

从此药敏结果来看,DIP、OFLX及CPM对耐RFP、INH、SM及EMB的菌株均有很高的敏感性,对耐HR菌株敏感率平均亦达90%以上。

3 讨论

为及时掌握结核病疫情和耐药情况,开展结核病耐药监测具有非常重要意义[2]。本文是对原始记录的回顾性分析,基本上反映了本地区结核病的耐药趋势。

通过我所对耐药结核分支杆菌的监测,我市属于高耐药区域,耐药率为RFP 42.2%、SM 42.1%、INH 32.6%居耐药前3位。其中初始耐药率为SM 12.8%、INH 11.5%、RFP 11.4%,获得性耐药率为RFP 30.8%、SM 28.3%、INH 21.1%,耐药次序与一些报道相符[3]。

耐多药肺结核现已成为结核防治工作中的难点,本文中统计结核分支杆菌的耐多药率为19.4%,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5]。说明本地区的耐多药肺结核疫情比较严重。对于MDR-TB治疗原则,即为选择出相应的敏感药物。我们通过对耐RFP、SM、INH、EMB及HR菌株的药物敏感性选择,其结果证明DIP、OFLX、CPM均具有很高的敏感性,提示对复治耐药肺结核患者选择新治疗方案时,可以考虑应用CPM、OFLX、DI等药物。

通过耐药情况的监测分析,显示本地区耐药率偏高,耐多药肺结核疫情形势严峻,已引起我们足够重视,加强了防治力度,并积极有效地实施DOTS方案。

参考文献

[1] 少不更事谋岳,王娟.全国多耐药结核病学术会议纪要.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20(6):382-383.

[2] 李丞民,王民.耐药结核病的流行趋势.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2,23(2):71.

[3] 屠德华.耐药结核病及防治对策.中国防痨杂志,1997,19(3):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