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运行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对北京市8座大、中型体育馆进行了空调系统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对一座中型体育馆进行了观众上座率和灯光照明等空调负荷情况的现场跟踪统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总结出了目前国内体育馆建筑比赛大厅的运行特点,并归纳出体育馆建筑在空调设计思想上与其它公共建筑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体育馆,空调,运行现状,调查统计
一前言
在国内外,体育馆建筑空调系统的设计难点均集中于其比赛大厅的设计上。而针对比赛大厅的运行模式和运行要求,比赛大厅的设计要点又集中于其空调节负荷的计算和大厅内空调气流组织的设计上,这两点又是密切相关的。为了研究在体育馆中的空调负荷和气流组织的特点,因而有必要对现有体育馆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运行现状和所存在的问题做一全面的了解。
本文介绍了作者对北京市8座大、中型体育馆进行了空调系统调查研究的工作,主要针对其设备开启时间、观众人数及其它内热源情况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对一座中型体育馆进行了观众上座率和灯光照明等情况的现场跟踪统计,并通过对本次调研的代表性和典型性进行论证,从而总结出了体育馆建筑在空调设计思想上与其它公共建筑的不同之处。
最后,在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归纳出目前国内体育馆建筑比赛大厅的空调系统的设计特点,以便在今后的研究中,针对问题加以分析解决,从而指导工程设计。
二调研概述
1调研对象
为了深入了解体育馆建筑空调系统的运行现状,作者在北京选择了8座体育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见表1。这8座体育馆均为北京市较有代表性的大、中型综合性体育馆;且均为北京第十届亚运会的正式比赛用馆;地理位置均在城区人口较稠密地区,且为其所在地区的重要体育场所;因而在空调系统运行上较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
北京市部分体育馆概况表1
编号竣工时间[1]地理位置建筑面积(㎡)
体育馆11968年海淀区40000
体育馆21961年朝阳区32000
体育馆31990年朝阳区25300
体育馆41990年海淀区10633
体育馆51990年海淀区10400
体育馆61989年丰台区9932
体育馆71990年海淀区9600
体育馆81989年朝阳区7888
2调研内容
调研内容包括空调形式、运行效果、设备年开启时间、内热源情况(进行比赛时的观众上座情况、灯光照明情况等)。表2为这8座体育馆的基本情况与功能统计。
北京市部分体育馆建筑情况的调查统计表2
编号比赛大厅面积[2]大厅高度比赛场地面积可容纳观众人数
体育馆1矩形
112.2m×99m20.3m~20.8m矩形88m×40m18000人
(其中活动座椅1200)
体育馆2圆形
直径94m/圆形
直径39.3m15000人
体育馆3六边形近似矩形
83m×70m网架下皮
12.51m~16.11m矩形
70m×40m5748人
(其中活动座椅1080)
体育馆4八角形近似正方形
52.2m×52.2m12.5m~13.5m矩形
36m×24m2800人
(其中活动座椅820)
体育馆5正方形
48m×48m14m矩形
44m×24m3000人
(其中活动座椅500)
体育馆6矩形
46m×66.8m13m矩形
46m×31m3096人
(其中活动座椅576)
体育馆7正方形
64m×64m13.9m~15.4m矩形4200人
(其中活动座椅2800)
体育馆8椭圆形13m~17m矩形
44m×34m3404人
(其中活动座椅840)
北京市部分体育馆空调及照明情况的调查统计表3
编号冷源送回风形式灯光照明形式
体育馆1螺杆机1113kw×3台,1000吨水池蓄冷百叶风口侧送与吊顶条缝上送切换,下回镝灯450W×518个;其中场地上方264个
体育馆2氨制冷150kw×4台喷口侧送,下回碘钨灯1000W×400个
体育馆3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1162kw×3台(供综合馆和游泳馆)比赛场地喷口和旋流风口切换侧送,下回;观众席旋流风口和散流器上送,座椅下回和后上回钠灯观众席:400W×44个;主席台400W×12个;比赛区:1000W×148个
体育馆4活塞机580kw×2台喷口侧送和辅助散流器上送,下回双石英镝灯400W×136个;比赛场地中央上空可升降:250W×16个
体育馆51044kw活塞机×2台喷口上送,下回混合灯光650W(镝灯400W+钠灯250W)×308个;其中场地上空134个
体育馆6活塞机581.5kw×2台比赛场地喷口侧送,下回;观众席座椅下旋流风口下送,下回金属卤化灯观众席400W×32个+1000W×96个;比赛区:1000W×96个
体育馆7464kw活塞机×3台喷口上送,下回金属卤化灯1000W×166个;其中场地上空130个
体育馆8活塞机580kw×2台球形喷口侧送,下回混合灯光650W(镝灯400W+钠灯250W)×248个
三结果分析
表1、2、3为被调查体育馆的基本情况统计。结合在调查中得到的空调系统开启时间、基本人员上座情况、灯光照明情况等数据,作者认为目前国内体育馆建筑的空调系统在设计、运行上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第一,目前国内体育馆的空调系统年运行时间短,使用率低。通过对北京8家大、中型体育馆的空调运行调研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着空调系统使用率较低的现象。图1是这8家体育馆在1999年的空调使用天数。
图1北京市部分体育馆空调1999年使用天数统计
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体育馆中,使用次数最多的的体育馆1,但据了解,该馆真正用于体育比赛的空调开启次数在1999全年中仅一次,其余都是在大型文艺演出和集会时使用空调的。体育馆3则没有一次在体育比赛中使用空调。体育馆6由于空调设备存在问题,一直无法正常使用。尽管该管承办了1999-2000年度的全国男子排球甲级联赛,但作者在比赛期间对该馆进行跟踪调查,确认其空调系统(冬季供热送风)并未开启。图2是这8家体育馆在1999年的空调总开启时间。
图2北京市部分体育馆空调1999年使用小时数统计
通过以上调研时了解的情况,在被调查的8家体育馆中,空调开启天数平均为3.4天/年,平均开启小时数为11小时/年。而在平时各个体育馆对外开放营业时不开空调。因而可以认为,目前体育馆建筑相对于其它公共建筑来说,其空调系统的使用率是很低的。
希腊学者在九十年代对欧洲15座体育馆进行能耗调查时发现:体育馆各类设备中,空调设备的使用率是最低的[3]。该调查与我们在北京的调查结果较为相似,由此可见,体育馆空调的低利用率,是世界上比较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二,目前国内体育馆在进行体育比赛时的观众人数少,上座率低。
在进行调查空调系统运行状况的同时,作者也对在进行体育比赛时的灯光照明和观众上座等情况进行了解。结果发现,目前普遍存在着观众上座率低的现象。体育馆6承办了1999-2000年度的全国男子排球甲级联赛北京赛区的全部比赛,作者对其中的部分比赛进行了跟踪调查,并对其中的两场比赛的观众人数做了统计。在赛程中,受条件所限,作者无法对全程比赛共进行跟踪调查,但据该馆管理人员反映,其观众人数较具代表性。结果显示,平均每场的上座人数不足总观众席人数的一半,上座率仅为40%左右。在其它被调查体育馆中,作者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上述上座情况与实际情况是比较吻合的。
另据体育馆工作人员介绍,在上座率增加时,其观众分布情况也较有规律:基本上是前后排观众以相同的人数增加,直至满员。由于在调研过程中没有对不同上座率下的观众分布进行调查统计,因而上述规律有待进一步验证。由于目前国内外还没有观众人员分布规律方面的有关文献,因此可将其作为观众分布规律的依据在今后的模拟研究中加以使用。
在对馆内的灯光照明进行考察时发现,各个馆的灯光设备在瓦数上与设计值几乎没有变化。有的体育馆曾经进行过灯光的改造,但大致与原有设备相当。
四结论
通过对北京8家体育馆的调研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体育馆建筑的空调系统有其特有的运行方式,因而在运行管理上与其它商业建筑有着明显的不同。目前国内体育馆的空调系统的使用上,具有运行时间短、使用率低的特点。这一特点在世界上也比较普遍。
第二,在比赛大厅内热源方面,具有观看体育比赛时观众人数少、上座率低的特点,与设计工况相关较大。
第三,由于空调系统为不连续运行且使用时间短,所以在空调运行费用方面相对于其它公共建筑来说很少,在调查中了解到,各建设单位在进行体育馆建筑时,对于在设计中以节省初投资为主要目的的设计策略显得更加注重。
参考文献
[1]北京亚运建筑编辑委员会,北京亚运建筑,《世界建筑导报》中国城市与建筑丛刊,1990
(一)强化变电操作员的专业素质
根据变电运行实际工作的经验,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应以个人主动提高为主,单位组织培训为辅,分层次、结合实际来进行。同时,教育和引导职工学会善于总结、善于吸取教训、加强个人修养。变电运行人员要认真贯彻变电所运行管理制度,提高变电运行管理技术水平,熟练掌握处理各种电气事故的能力,缩短处理事故的时间,并确保变电设备安全运行,认真执行各种规程制度,控制工作中的危险点,避免事故的发生。
(二)落实规章制度和安全生产责任
加强思想培训教育,用黑板报、安全标语、事故教育录像、事故快报、安全简报等手段和安全活动、安全形势分析讨论会、典型事故案例分析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增强运行人员的安全生产意识;同时,要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和奖罚机制,安全责任落实到位,通过量化、细化,使各项工作都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指标分解到人,责任落实到人,使每个岗位都有一套完备的责任制和奖罚细则,有章可循,违章必究,从而激发运行人员安全工作责任心。
(三)完善技术管理
变电所应组织培训班,加强员工技术培训,定期开展技术讲座和规程学习,使变电运行人员熟练掌握职责范围内的设备现场布置、系统连接、结构原理、性能作用、操作程序,并具备设备的简单维护、保养能力;同时积极开展事故预想、反事故演习,提高运行人员的事故处理应变能力和自我防护能力。
(四)强化设备管理
加强设备管理,防止设备事故的发生,是变电运行工作的重要内容。第一,加强设备基建时期的管理,主要包括:(1)认真做好设备选型工作,选用性能优良的电气设备;(2)重视对设备的监造和出厂试验,确保设备各项功能全面、实用;(3)加强对安装调试质量的监督检查,严格把好验收关,防止由于施工质量、设备本身接线错误引起的事故。第二,加强对运行设备的巡视、检查和维护;加强运行监督检查,认真对表计、信号等监控设备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巡视检查中发现电气设备异常时,要充分利用设备所表现出的声音、颜色、振动、气味、温度等变化状况进行辨析;要合理安排设备的特殊巡视和正常巡视间隔时间,对已存在缺陷的设备适当增加巡视次数。第三,要根据设备的运行情况,制定修试计划,定期消除设备的隐患;同时要把好设备修试后的质量验收关,加强操作机构、保护接线、压板位置、整定值的检查,防止由于修试不当引起的设备事故。
二、设备检修是保证安全的技术措施
(一)验电
要检修的电器设备和线路停电后,在装设接地线之前必须进行验电,通过验电可以明显地验证停电设备是否确实无电压,以防发生带电装设地线或带电合接地刀闸或误人带电间隔等恶性事故发生,验电时应在检修设备进出线处两侧各相应分别验电。高压验电时必须戴绝缘手套,若因电压高,没有专用验电器时,可用绝缘棒代替,依据绝缘棒有无火花和放电声来判断。
(二)装设接地线
1.装设接地线的目的:为了防止工作地点突然来电;可以消除停电设备或线路上的静电感应电压和泄放停电设备上的剩余电荷,保证工作人员的安全;接地线应设置在停电设备由可能来电的部位和可能产生感应电压的部分。
2.装设接地线的方法:装拆接地线均应使用绝缘棒或戴绝缘手套。装设接地线应由两人进行,用接地隔离开关接地也必须有监护人在场;装设接地线必须先接接地端,再接导体端,连接接触要良好。拆接地线顺序则与此相反。
3.悬挂标示牌和装设遮拦。为了防止工作人员走错位置,误合断路器及隔离开关而造成事故,在一经合闸即可送电到工作地点的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若线路有人工作,应在线路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操作把手上,均应悬挂“禁止合闸,有人工作”的标示牌;在部分停电设备上工作时与未停电设备之间小于安全距离者,应装设临时遮拦。在临时遮拦上应悬挂“止步,高压危险”的标示牌;在工作地点处悬挂“在此工作”的标示牌;在工作人员上下用的铁架或梯子上,应悬挂“从此上下”的标示牌;在临近其他可能误登的架构上,应悬挂“禁止攀登,高压危险”的标示牌。
三、跳闸故障
(一)10kV(35kv、66kV)线路跳闸
线路跳闸后,应检查保护动作情况,检查故障线路检查范围从线路CT至线路出口。若没有异常再重点检查跳闸开关,检查消弧线圈状况,检查三相拐臂和开关位置指示器;如开关为电磁机构,还要检查开关动力保险接触是否良好,如为弹簧机构要检查弹簧储能是否正常,如为液压机构要检查压力是否正常。检查所有项目均无异常方能强送电(强送前前要检查保护掉牌是否已复归)。
(二)主变低压侧开关跳闸
主变低压开关跳闸有三种情况:母线故障、越级跳闸(保护拒动和开关拒动)、开关误动。具体是哪一种情况要通过对二次侧和一次设备检查来分析判断。当主变(一般为三卷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可通过检查保护动作情况和对所内设备的检查进行初步的判断。检查保护时,不仅要检查主变的保护还要检查线路的保护。
1.只有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首先,应排除主变低压侧开关误动和线路故障开关拒动这两种故障。那么,到底是母线故障还是线路故障因保护拒越级呢?要通过对设备的检查进行判断。检查二次设备时,重点检查所有设备的保护压板是否有漏投的;检查线路开关操作直流保险是否有熔断的。检查一次设备,重点检查所内的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区,即从主变低压侧主CT至母线,至所有母线连接的设备,再至线路出口。
2.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动作同时伴有线路保护动作。主变保护和线路保护同时动作,线路开关又没有跳闸,通常断定是线路故障。因此,在巡视设备时,除对故障线路CT至线路出口重点检查外,还要对线路进行检查。只有确认主变低压侧CT至线路CT无异常,方可判断为线路故障开关拒动。开关拒动故障的处理较为简单,隔故障点拉开拒动开关的两侧刀闸,恢复其他设备送电,最后用旁路开关代送即可。
3.没有保护掉牌。若开关跳闸没有保护掉牌,须检查设备故障是因保护动作而没发信号。还是因直流发生两点接地使开关跳闸,或者是开关自由脱扣。
(三)主变三侧开关跳闸
主变三侧开关跳闸原因:(1)主变内部故障;(2)主变差动区故障;(3)主变低压侧母线故障因故障侧主开关拒动或低压侧过流保护拒动而造成越级;(4)主变低压侧母线所连接线路发生故障,因本线路保护拒动或是保护动作而开关拒动,同时主变低压侧过流保护拒动或是主开关拒动造成二级越级。具体故障原因应通过对保护掉牌和一次设备进行检查来分析判断。
1.瓦斯保护动作。如果是瓦斯保护动作,可以断定是变压器内部发生故障或二次回路故障,重点检查变压器本身有无着火、变形;检查压力释放阀是否动作、喷油;检查呼吸器是否喷油;检查二次回路有无短路、接地等。
2.差动保护动作。如果是差动保护动作,一次设备的检查范围为主变三侧主CT间(差动区),包括主变压器。差动保护能反映主变内部线圈匝间、相间短路(如果是内部故障,还常伴有轻瓦斯或重瓦斯保护动作),因此,当差动保护动作后,应对主变做细致检查,包括油色、油位、瓦斯继电器、套管等。如果瓦斯继电器内有气体还要取气,根据气体的颜色及可燃性判断故障性质;如果检查结果是主变和差动区都无异常,可以判断为保护误动。
1.政策意义
校园管理的进一步强化需要后勤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只有在中学教育、教学工作中建立完备的后勤保障,才能充分发挥高效率校务管理职能,为和谐校园建设提供积极助力。节约型后勤管理建设不但关系到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同时也与十精神高度符合。节约型后勤建设以及管理机制的创新不但是校务管理创新的需求,同时也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实施校园绿色集约化管理的出发点。
2.现实意义
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的创新有利于节约型校园的构建。在校园实际管理中能够有效降低综合成本,实现成本管理的可控性与可溯性。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够体现出人本管理思想,实现管理系统的最大优化,是精益化校园管理的实现基础。中学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利于实现后勤工作从“行政型”管理向“竞争型”管理的良性转变,在提高后勤服务质量的同时有效节约运营管理成本,实现校务管理效益最大化。
二、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存在的问题
1.节约意识欠缺
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同时由于节约意识的缺失,造成了中学后勤管理机制运行的障碍。节约意识的缺失仅仅指后勤工作人员节约意识欠缺,在整个校务管理中,节约意识还不够深入人心。尤其是在校内后勤基础建设与资金配置方面,有着较大的随意性,缺乏明确的计划部署,难以建立明确的成本意识,尤其是在细节开支中随意性较大,节约意识更为淡漠,难以形成创新节约型的整体工作作风。
2.校内后勤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在现有中学后勤工作队伍中,还有不少人对后勤工作有片面认识,认为这项工作就是为学校师生的“食住行”提供服务,这项工作没有“技术含量”。这一错误认识造成了后勤工作人员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及后勤管理技能,尤其是在工作队伍建设上,对人员的综合化素质要求较低,有些工作人员甚至没有接受过后勤工作的必要培训。人才素质直接影响到后勤工作的质量以及运行机制的优化。再者,由于后勤管理长期受到计划经济惯性影响,工作人员在“大锅饭”环境中形成了等靠思想,缺乏必要的节约意识和效率意识,后勤部门不具备独立运行能力,依附性强。上级管理关部门对后勤工作缺乏必要重视,尤其是在校务改革中对于后勤管理机制的优化有所忽视,从而造成后勤管理中缺乏创新力与竞争力,缺乏人才效应形成了长效机制。
3.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
当前,不少中学已经相继在后勤管理引入社会资源,并取得了一定的合作效果,但是,多数中学对后“勤管理社会化”这一改革模式较为排斥,怕这些社会资源的引进影响校园稳定,带来不和谐因素。还有一些中学认为社会资源的投入是以盈利为目的的,与学校“三服务、两育人”宗旨有所背离。还有一些中学看到同类学校后勤管理改革的成效后,跃跃欲试又有后顾之忧,从而形成继续观望止步不前局面。由于后勤管理缺乏改革魄力,造成了不少中学后勤改革“雷声大、雨点小”。
4.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现阶段中学后勤管理,多数是借鉴企业管理的既有模式,在后勤管理中没有实施真正意义的产权改革,尚未建立完善的后勤法人治理模式。虽然后勤管理部门隶属于学校政务管理系统,但是与学校之间却存在着甲方和乙方关系。这样运行机制尚未明确管理者与所有者以及经营者之间的产权关系,仅仅在形式上达成了契约式服务关系,不少中学在后勤制度改革中走向“校内企业”模式。
三、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运行机制创新途径
1.强化业务能力提高节约意识
中学后勤工作是一项繁琐而庞大的工作,不但关系到学校的整体管理方向,同时也要负责全体师生的日常生活,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保障,同时后勤工作还负责管理校内的固定资产,对基础设施进行维护和管理,保障学校水、电、气、暖、网络、园艺等正常运转。后勤工作与师生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连锁性影响,对学校教务与校务工作的开展造成障碍。因此,后勤工作人员要不断强化自身业务能力,为师生提供更为完善的后勤服务。在开展服务工作的同时,大力倡导节约理念,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升后勤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将节约型后勤建设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后勤工作不仅是校务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与广大师生直接接触的一个窗口,如果后勤人员以身作则、宣传到位,将会对整体节约型校务管理形成强大的推动力,在共建和谐校园、节约型校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后勤部门的工作职能,自觉营造关怀、健康的人文环境,倡导节约、节能,在保障服务质量的同时降低后勤工作成本,丰富后勤工作的业务内涵。
2.强化后勤队伍建设
在后勤建设的强化中,首先需要学校领导提起关注,在思想上重视,从而形成后勤队伍建设的凝聚力。在舆论导向的构建中,要重视后勤工作岗位的重要性,积极改善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环境以及薪资待遇,使工作人员无后顾之忧,从而全力投入工作,提高后勤管理质量。在后勤人员的录用和选拨中,要根据更为需求进行人才公开招聘,以推荐与自荐形式相结合,选拨人才应当以政治素质过硬、工作认真负责为基本条件,后勤工作者应当掌握一定的专业技能,能够为全体师生提供高质量的专业服。再者由于后勤工作具体有一定的实践性,因此对于定岗条件、操作规范都要进行名额界定,不能以职称和学历作为主要选择条件。对于后勤工作成绩突出的人员要给予表彰和物质奖励,这样才能充分激发后勤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升后勤工作队伍的整体工作水平,为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提供必要的人力资源保障。此外,还要针对后勤人员进行必要的专业培训,鼓励岗位人员积极参与培训活动,提高其整体业务素质。在进行专业技能强化的同时,还要实施岗位思想素质培养活动,使后勤人员意识到岗位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后勤管理在校务管理中的重要性。
3.完善科学的管理体制
只有建立起科学的管理体制,才能保障中学节约型后勤体制建设的全面实施。在后勤管理创新中,首先表现在人事管理、服务意识以及分配原则等方面。制度上的创新表现为后勤经济管理模式的创新,在责权利管理中要施行有机融合,要积极借鉴科学的管理理论研究成果,注重管理技巧,使节约型后勤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经济杠杆的作用。根据校务管理的整体规划,对后勤岗位人员实施目标管理,将任务划分阶段,在总目标基础上细分出阶段目标,在符合实践能力基础上建立劳动定额分配机制,并将阶段性目标的实现作为薪资改革的根据,从而充分激发后勤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分配体制的建设上,要避免平均主义模式,以按劳分配进行资源配置,从而保障岗位活力持续增加。节约型后勤管理体制的建立,离不开组织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后勤岗位要改变传统的行政体制,从行政性管理转变为服务性管理,管理体制以及管理理念的创新,能够保证节约型后勤机制的顺利运行。
4.规范后勤管理程序
后勤管理程序的规范,首先需要在规章制度的建设上更加规范。后勤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促进校园的健康发展,为校务工作提供服务。如果没有规范合理的岗位制度,则会对整体校务管理产生不良影响。建立完善的后勤规章制度,能够保障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最终实现由人为管理向制度管理的转变,体现出制度的权威性和规范性,从而建立更为科学的管理体系,避免不良工作风气造成的管理弊端,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纪律性提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使工作目标更为准确,成为校园发展的得力保障。在后勤管理工作的规范中,要重点关注监督检查环节与信息反馈环节。在正常工作环境下,后勤工作一般较为稳定不会出现大问题,但最容易产生问题的环节是在监督与信息反馈环节上。后勤工作受外界环境因素影响较多,即使在开展工作前期已经制定出较为完备的执行方案,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不少新问题和突况。如果在新问题发生后没有畅通的信息渠道进行汇报和反馈,那么将会造成实际工作中的问题难以解决,进而影响整个后勤岗位的工作进度以及工作效率。后勤部门管理者应当通过必要的监督机制对信息进行及时提取和反馈,对于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及时解决,才能保障校务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障后勤管理工作有序进行,后勤管理要制定严明的流程标准,从而为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必要的制度保障。
四、以数字化建设推动节约型中学后勤管理创新
笔者之所以对后勤管理体制的数字化创新进行单独列章分析,是为了强调高科技与后勤管理结合的重要性。后勤管理的数字化建设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趋势,在网络环境中后勤管理的方式、手段也将放生明显变化,管理也将更为科学化、效率化、规范化。推进数字化后勤管理,有利于构建节约型后勤管理新体制,更好的为师生服务。后勤管理领域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以下方面着手:
1.要积极改善校内硬件设施建设。
长期以来,中学后勤部门被视为保障性工作部门。但是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后勤管理中的数字化建设范围逐步扩大。因此,学校应当尽快改善办公流程中的薄弱环节,加强后勤工作的科技含量,优化后勤办公设施,为后勤岗位的数字化建设提供物质基础。
2.还要鼓励后勤工作人员对现代化办公设施进行学习
高科技元素的导入,对后勤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后勤人员不但要负责部门内的设备维护,同时也要对中学整体教学设备进行管理和维护,了解这些设施的安装、维护、调试原理,并掌握简单的故障维修能力。后勤人员技术保障能力的提升,能够大幅降低校务管理的成本,实现节约型校园建设,同时也有利于后勤岗位服务质量的提升。
3.将后勤数字化建设应用与实际管理当中。
集控运行系统是在日益复杂的过程控制要求和大型工业生产自动化的基础上应运而生,以自动处理器为中心,全程实现集约化自动管控。将集控运行系统与计算机远程控制与传输技术、control控制技术和信息通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可以集中管控操作、显示等功能,还可以分散操作系统运行的负荷和风险,从而提升了整个控制系统的操作安全系数,保障了电网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因而在火力发电厂的安全生产与管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集控系统的运行条件主要分为运行技术条件和外部环境条件。运行技术条件主要指计算机远程控制与传输技术、信息通讯技术等硬件条件,外部环境条件主要指电源的供应、控制室的温度、接地装置、设备配置等条件。集控运行的运行条件对运行效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若设备的接地装置安装不到位,便会影响电缆屏蔽系统的正常运行,在机电组集控运行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机电与电力事故。在发电机组集控系统运行前,应努力排除一切干扰因素的影响,确保集控运行系统的技术条件与外部环境条件均处于良好状态。
集控模式是集控系统运行的基础,火力发电厂的集控系统运行模式主要分为分散控制、分级阶段控制和通讯传输控制三种控制模式。分散控制模式的集控模式为分散化,在集控系统运行过程中分散管理技术功能、风险和负荷,从而避免系统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风险与事故,努力降低风险所造成的的损失,提升系统运行的安全性与稳定性。分级阶段控制模式则是将集控管理在控制的环节与层次上进行细分,从而实现集约化集控管理。通讯控制模式将通讯技术和手段应用于信息传输管控过程中,从而实现远程通讯控制,并有效连接各发电组装置。在构建集控系统运行模式时,应根据集控系统的具体应用环境与条件及电厂的实际情况构建合理的系统运行模式。
1.财务信息管理
财务管理中对财务信息进行有效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运输信息进行集中化处理并构建信息化管理系统,将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进行统一集中到交通运输部,便于宏观调控以及财务的监控与管理,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资源的配置效率。一般财务信息管理会集中财务信息建设信息系统,将信息系统分为财务活动与业务信息的子系统,财务信息管理的子系统以及行业的财务决策信息管理子系统。收集交通运输行业的相关财务信息,对财务信息进行分门别类的处理与加工,传输到信息系统进行信息的存储与信息安全的保护。
2.财务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交通运输行业是我国经济发展以及国防建设需要的重要行业部门,在发展与建设中国家政府加强对交通运输行业的管理与规范。财务管理进行信息化的建设,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安全性,规范运输行业的信息化管理与保护。在信息化建设中对于运输行业的采购进行管理;对于运输行业的资产进行规范与统一化管理,对资产的构建与使用进行财务信息的管理与规范;完善行业的财务预算管理,在实践工作中不断加强对运输行业的资金预算以及资金使用安排进行跟踪管理,加强财务监控与管理,便于信息化建设,推进财务信息的态势分析与监控;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部门预算的编制进行质量的监控以及执行状况的考核。
二、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
1.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提高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以及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实践工作具体的财会管理工作是由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来具体执行相关的事物,信息化建设管理工作需要财会人员具体实施到工作项目中。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首先需要加强财会人员的队伍建设,建立交通运输行业的一支稳定的高素质的财会队伍。例如,在我国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针对财务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管理部门制动一系列管理制度以及人员的培养计划,为财务管理部门培养一种稳定的财会队伍以及财会人才奠定基础,也促使交通运输部管理更加科学,更加适应现代交通行业的发展要求。财会专家总结分析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问题,定期给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尤其是具体事务的处理能力。
进行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对行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信息化建设与管理,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财会人员相关资料输入财务信息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中,对管理部门的财会人员的工作开展以及专业水平等进行跟踪管理,通过信息化建设来详细了解财会人员的成长情况以及工作能力,这样子在人员培训的时候就可以更加具有针对性,针对财会人员的短板进行针对性培训,进而提高相关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在培训过程中要重视计算机技术以及信息技术的培训,强化财会人员的信息建设以及财务信息的管理能力,掌握最新的技术信息并应用到具体财务管理工作中,进而提高财会人员的综合素质,为交通运输行业的财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奠定基础,促进交通运输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2.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
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对于财务管理具有推动作用,在财务管理中加强信息化建设可以提高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中,需要加强财务管理,这对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加强与完善交通运输系统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提高行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管理能力。例如,我国某省的交通运输部门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会紧密结合该省的交通运输运营实际情况以及该省的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分析该省在财务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信息系统建设上存在的不足,财务有效措施,提高信息建设水平,将该省的交通运输在财务管理上各个财务管理环节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收集与处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该省的财务预算、预算执行情况以及资金流动等财务信息进行有效处理与收集,并存储在财务信息系统中。在财务实践工作中出现新的问题以及新的处理措施等要及时收集并集中处理,及时对财务信息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的更新与处理,提高信息系统的信息准确性,促进财务工作有效开展与进行。
在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与完善过程中,需要将交通运输行业各个管理部门的财务信息进行集中管理,财务信息建设中需要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上信息的集中化,逐步形成财务结算、财务的核算、财务运转的监控、财务信息的分析与管理等一体化,建立财务信息的分享平台,完善财务信息管理系统。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实现交通运输行业在财务信息上的监督与管理,提高行业的资金运用能力,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以及资金安全性。另外,在财务信息系统中还需要对交通运输行业的资金使用情况,对行业的收支状况进行及时记录与分析,为交通运输部门的管理者以及政策的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提高管理能力以及决策水平。
3.优化内部监控与管理,进一步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
在交通运输行业发展与管理中进行财务的管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进行财会部门的内部监控与管理,这样可以有效强化财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例如,在交通运输财务管理部门中会建立专业的会计报表,主要是由财会部门的会计人员来完成会计报表的制定。在报表中主要是针对交通运输行业在发展与运营中的一些财务信息进行公示与报告,在工作中会计人员会仔细收集交通运输各个部门的财务信息,收支情况、资金的流动情况、核算、固定资产的信息等,尽心内部信息的收集与集中,完善财会信息,促进财会信息化建设。内部财会监控信息系统的建设可以有效控制交通运输部门的成本支出,节省运营资金。如可以对交通运输行业的采购项目进行集中化管理,将采购项目纳入信息管理系统中,及时监控信息,对采购项目进行专业的财会评估后再进行相关采购项目可以降低行业发展成本。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