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陆和香港;课程标准;《指引》;《标准》

针对高中阶段大陆和香港历史学习的具体情况,本文拟对大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和香港《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中国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中国历史科《指引》)、《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历史课程及评估指引(中四至中六)》(以下简称为历史科《指引》)进行简要分析,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实施方面对大陆和香港历史课程进行阐述。

一、课程内容比较

大陆历史课程的涵盖面相对较广,包括政治、社会、科技、教育和文化思想,一定程度上纠正了过去突出政治史的弊端;同时,大陆历史课程采用了古今贯通、中外混编的专题式编排体系,打破了以往“以时间为主线”的通史式章节体体系,但是专题内部和专题间的衔接没有达到合理的优化,知识跨度较大,不利于学生系统的学习历史知识。而香港中国历史科甲部以政治史和社会史为主线,乙部以中国内政和外交为主线,香港不管是历史科还是中国历史科,都注重政治史和社会史的教学,忽略了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史,没有体现历史多样性和综合性。中国历史科的必修部分采用通史式的章节体体系,与大陆相比香港中国历史科颇具特色,它从时间角度纵向探讨中国历史的发展脉络,让学生对中国历史的整体发展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又由于其选取的知识点突出重点和典型,使历史教材的繁杂问题得到有力改善;中国历史科的选修部分采用专题式形式,这样更容易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历史科在设置没有像大陆一样网罗所有的历史知识于一体而是截取了离当代相对较近的历史片段进行专题式的系统的编排,这样不仅避免了因时代久远而对史实做出的不客观地评价,而且有利于学生立足现实。

二、课程目标的比较

《标准》把课程目标分为“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层面,中国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历史技能、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层面,历史科《指引》分为知识、技巧、价值观和态度三个层面。可见他们都是从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角度来阐述课程标准。但是香港的历史课程对史料的运用具体明确具有指导性 ,它明确指出“接触各种历史资料,学习阅读及整理史料的方法,并运用通畅之语言及文字表达学习历史的成果”、“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三、课程实施的比较

《标准》第四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实施建议,包括了课程实施的各个部分,是非常全面的,但是《标准》只对课程的实施做了一个宏观的指导和规划。《指引》在第四章阐述教学建议,第五章阐述评价建议,第六章阐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议,虽然不如《标准》全面但更加具体。在此笔者结合《标准》和《指引》从教学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个方面做出相应阐述。

(一) 关于教学建议

《标准》从五个宏观方面来阐述教学建议,其建议学校严格安排教学,教师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准确把握课程内容、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客观有效的评价。至于在安排教学、落实目标、把握内容,处理教与学以及客观评价中要注意哪些问题《标准》中没有一个指导性的答案。相对而言《指引》在“学与教”这一部分对教师的教学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尤其是中国历史科的《指引》,而历史科《指引》对历史教学的常见问题也有很强的指导性和针对性,突出了重要发展趋势及历史概念,充分处理了带有争议性的问题等。由此可见,《标准》的教学建议较为全面,但是没有具体的指导性意见。而《指引》虽然不够完整但在学与教方面给与了具体有效的指导。

(二)关于教学评价

《标准》指出学习评价是历史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反馈、调控教学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功能,其是既注重结果、过程也注重三维目标实现的定性与定量评价,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合作。《指引》则从评估的角色、进展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评价目标、校内评估、校外评估和公开评估入手来阐述。相对而言《指引》的评价更加具体,它在评估的角色一节中展示了评价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虽然《标准》和《指引》都强调了评价的反馈作用以及评价过程中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的重要作用,但《指引》更加充分具体明确。除此之外《指引》还列出了具体的评价方式、评价目标和评价原则,从而保证了评价的合理化和规范化,这一点是《标准》中没有涉及到的。《标准》虽然也介绍了多种评价方式,但是《标准》的评价虽然全面但还是不够具体。

(三)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标准》和《指引》都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标准》明确指出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历史课程资源既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也包括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各界人士等人力资源。香港中国历史科《指引》指出除了文字资料外,还有图像材料、数据资料、音响资源等,此外尚包括遗迹与遗址等;历史科《指引》中指出资源不仅是指教育局或其他机构制作的教科书、作业、视听教材等资料,还包括不同类型的网上学习资源、电脑软件,以及互联网、传媒、自然环境、图书馆及人力资源。可见,大陆和香港都重视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联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的利用。一个较为明显区别就是《标准》将教师作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这充分肯定了历史教师在高中历史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不管是大陆的《标准》还是香港的《指引》都是为高中历史课程服务的,它们都有我们值得肯定和借鉴的地方,也有需要进一步改善的地方。课程内容上大陆的多样性和综合性值得香港的学习和借鉴,而在体系的安排上具体采用通史式章节体体系还是专题体体系还有待我们的进一步探讨;课程目标上大陆和香港逐步趋于一致,但是史料运用上大陆需要进一步改善;课程的实施上大陆和香港都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大陆需要更具体一些,而香港则要充分注意教师这一独特的资源。

参考资料:

[1]潘献其.大陆与香港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的比较研究[学位论文]2007.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2篇

结课,是一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关系到课堂是否成功的重要一环。好的结课不仅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够有效地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欲望。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结课的设计应该能够体现历史知识的承前启后、引导探究、组织对比,从而让历史教学达到“课已尽而意无穷”之效。

一、承前启后——铺垫设疑式结课

好的结课应该是对一堂课知识的梳理和总结,更应该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新知识的起点。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由于历史知识和历史事件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因此,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采取铺垫设疑式结课,来引导学生总结本堂课所学的历史知识,同时,激发学生继续学习历史知识的强烈欲望。

例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结课:“同学们,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当西方列强对我们的祖国进行疯狂的侵略时,中国人民不断地反抗,不断地努力。在这个过程中,洋务派想通过学习西方的生产技术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资产阶级想通过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来寻找出路,但这一切都失败了。难道中国就没有出路了吗?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又会进行怎样的努力呢?结果又如何呢?下一节课‘’将会告诉我们答案。”

这样的结课方式,不仅能够有效地梳理“”这一课内容的知识点,而且为接下来要教学的“”埋下了伏笔,达到了承前启后之效。可见,在初中历史结课设计时,教师只有理清历史知识的前后联系,才能有效地设计出承前启后的结课方式。

二、引导探究——横向拓展式结课

一堂课四十五分钟是有限的,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能够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深入探究,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横向拓展式结课,通过这样的结课方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对课堂上的历史知识进行自主探究,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大一统的汉朝”一课时,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西汉的相关历史知识。西汉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十分繁荣。其实,这一节课我们了解的仅仅是西汉历史中的一点点内容,大家都知道司马迁写过一本著作《史记》,在《史记》中有很多对西汉历史的记载,课后,同学们可以自己翻阅《史记》,相信你们都能对西汉的历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课后,很多同学都找到了《史记》这本书,并对其中西汉部分的内容进行了研读,在研读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西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相关知识。

这样的结课方式,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历史学习的空间,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很多内容都可以采取这样的形式引导学生在课后去自主阅读、自主研究,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肯定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三、组织对比——问题讨论式结课

很多历史知识之间都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也有的历史知识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别,教师要善于通过问题讨论式结课组织学生在课后进行对比研究,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厘清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而且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能力。

例如,教学“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一课,可以设计这样的结课:“同学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那么,如果中国也发生资产阶级革命,你们觉得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你觉得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有没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两个问题都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在课后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对比研究。有的同学认为,中国如果首先发生资产阶级革命,就可能不会被西方列强侵略,现在已经很强大了。也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如果发生资产阶级革命根本不会取得胜利,而只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才能让中国走向强大。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3篇

课堂上,教师对于历史课本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与此同时,设计相关问题,向学生抛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下课前布置作业,在下次上课时,进行提问,对上节课学生所学历史知识进行巩固加强。把所学知识与历史考试紧密结合,历史填空题,历史定义题等需要学生准确的掌握知识,不能有误差。历史问题,解析题则是非常灵活的,也是非常考验学生能力的。它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点,而且能够活学活用,用自己的语言,自己的思维来进行答题。这就运用到了前段所说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二、鼓励学生多渠道汲取,丰富历史知识

历史课上,时间是有限的,内容是有限的,教师所传授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学好历史,不单单是应付考试,掌握课本内容。历史是浩瀚的,在这片知识海洋里,如果想游得畅快,游得自如。那么这就需要学生课下的努力了,我会在课上介绍一些历史读物,鼓励学生课下阅读和学习。多读些相关历史刊物,历史小说,一些大家写的作品,对于学生知识的丰富,内涵的提高都非常的有帮助。有学生问我,关于历史题材的电视剧的问题,是不是多多益善。现在的历史电视剧,内容往往是戏说,甚至是无中生有、夸大其词,编剧为了迎合市场和消费者的心里,题材内容浮华,脱离历史实际。这类制作粗糙的历史电视剧不看也罢。看的话权当消遣,可以用学过的知识玩找茬游戏,在里面找漏洞,找纰漏。我个人比较推荐的电视节目是百家讲坛,它较多涉及中国历史、中国文化。该节目演播风格与学术性的理论研究相比较为平易,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将许多晦涩知识传播于民众之中,同时亦追求内容的学理性与权威性,力求雅俗共赏。多多观看这样的节目,通过这些大家学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历史形象的展现在眼前,这种讲述的方式,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掌握历史知识。

三、开拓眼界,行万里路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上的知识是单一的,我建议学生们多出去看看,在一些历史古迹,文化古都里面游览观光。提前做好相关的资料查询,再去那些历史文化气息浓郁的景点游玩。则会有更加丰富的收获。不要走马观花的逛一个景点,去之前做些笔记,做些调查。这样的观赏才更有价值,才能真正做到不虚此行。参观博物馆对于学习历史知识非常的有帮助,里面关于文物,人物等等的详细记载可以很好地与课本知识结合。把书本上提到的以实物的形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更加生动客观。与其看那些夸张粗陋的电视剧,不如去北京故宫转一转。作为几代帝王执政生活的宫殿,故宫的历史价值与人文价值都是极其高的。例如,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的孔子庙。其初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参观孔庙对于了解历史非常有帮助。

四、结语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4篇

首先,历史教学要突出形象性与情感性特点。

初中教师面对的是12~16岁的青少年。历史课堂上,他们愿意听、乐于记形象性强的人物事迹和故事。教师授课时就应紧紧抓住这一特点,因势利导。讲历史事件,要力求渲染气氛,要讲得有声有色,要把简单枯燥的文字变成生动具体的场面;讲历史人物,则应突出人物鲜明而富有特色的个性,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鲜明、突出。如讲《》一节,可这样叙述:"侵略者焚烧圆明园的大火,延续了三天。黑色的云团长达50多公里,久久不散,飘荡在整个北京上空。大大小小的灰星落满了大街小巷,到处是一片天昏地暗,就像发生了日食一样......圆明园,这座被称为’万园之园’的艺术杰作,这座中国历史上最宏伟、最精美的皇家园林,就这样被这群野蛮的侵略者烧毁了。"这里,有对具体情景的描述,有对精美无比的圆明园被烧毁的叹惜,更有对侵略强盗野蛮行径的控诉。像这样有声有色的叙述,学生怎能不受到强烈的感染呢?

其次,历史课堂教学要注重关联,讲清发展,突出结构,理清条理。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历史的发展。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讲清块状的知识点外,还要注意纵向(或横向)的联系,突出关联,讲出"发展"来。所谓关联,应该有三个方面:1.两堂历史课之间的关联。2.一堂课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3.历史与现实的关联。前两点教参上多有说明,而后一种联系,教师一般不够重视。如目前国内外重大新闻、古今中外科学文化知识等,都可作为联系课文的好材料。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章,课文中提到的首次用于战争的简陋的飞机、笨拙的坦克、远程大炮等武器,教学时可联系现在先进的水陆两用坦克、隐形飞机、海湾战争中的"飞毛腿"和"爱国者"导弹。教师略加讲解,学生即可饶有兴趣地了解到武器发展的粗略历史,明白现代技术的巨大进步给未来战争带来的残酷性。再如讲《明治维新》,可从日本向西方学习获得巨大社会进步的事实,联系日本在奴隶社会末向中国隋唐学习、社会性质发生根本变化的历史,使学生了解:一个民族的进步与发展,除了要有一定的历史条件之外,还需要有开放的胸怀,学习外国一切有利于自己的先进东西,从而提高了学生对当前改革开放的认识。这样联系,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听来饶有兴趣,易于接受,思想觉悟、认识能力相应也随之而得到了提高。

中国历史知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历史教学 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 培养方式

社会整体大环境的改革和进步,使得各行各业的发展有了显著提速,对于教育教学方面来讲,我国一直强调“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是一个人自我成长的标准。在初高中学习阶段,历史教学作为培养学生自主能力和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主要“战场”之一,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1.对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探讨

知识体系定义的关键点在于将已经获得的知识,通过这样或者那样的方法进行系统的串联,形成一种有条理的、有步骤的知识网络结构,从整体上和多方面地进行系统综合。对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表述主要强调:串联方法的独特性,由于人与人之间的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导致每个人都是一个单一的思维主体,对于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有强弱的不同和思维方向的不同。由于以上原因,为了更好地适应生活和学习,笔者主要探讨的是历史教学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由于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为了更好地对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或者是有深远影响的事件进行理解和掌握,历史教学必须从时间或是人物属性的角度对中国历史或者世界历史进行整体分析,通过知识体系的讲解和构建,使学生更迅速地掌握所学知识。通过历史教学系统的阐述和有条理的讲解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进行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培养,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提供好的基础。

2.历史教学养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有效措施

2.1整体性把握,着眼于全局。

历史作为一门广而杂的文学性科目,对于历史的整体有强烈要求,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全局性把握能力应引起更多注意。作为考试科目的历史,尤其是后续复习阶段,由于复习时间紧、工作量大的情况,教师必须培养学生的自主构建知识体系的能力,再怎么好的学习方法也不会适应所有学生,只有学生自己总结出来的学习经验和知识积累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越战越勇”。培养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第一个着手点就在于学生对整体局势的把握和脉络的整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每个单元的讲解可以进行整体局势的了解,在平时的学习中教会学生进行“瞻前顾后”的学习,对于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进行系统、有条理的总结和概况。

2.2局部分析,对细节的重点把握。

历史是连贯的,存在着先后时间顺序的事件发生的记录和评论,在进行整体性把握之后,下一步就要对各局部进行分析,每一事件的发生和朝代的更替都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或者重要性事件;通过对整体的分割,把整个历史分离成若干个部分,通过对每个部分的具体研究,抓住各个时间段中的重要事件,以便更好地掌握各个部分的知识。通过对基本知识主线的学习,学生逐步实现整个知识体系的完善。

2.3广采博取,深化与拓展历史教学知识。

历史教科书内容很大的一个特点是知识的包容性,它涉及汉语言、地理历史风情、民族风貌甚至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知识,历史教师在备课时,不能仅仅关注本章的知识点,还要对不同种类的学科进行系统的涉猎和分析,经过对各个学科知识的整合整理出自己的知识网络结构,并在完善自己总结的知识点和观点的基础上进行解说,通过对各个学科的掌握,对构建知识体系进行简单的介绍和了解。当然,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是有限的,这就存在一个学习的指导思想与方法问题:要以服务于历史教学为指导思想,以与教科书上有的或者可能涉及的知识为学习对象。现代教学论提倡教学资源共享、交流与合作。历史教师可与其他教师交流合作,如与历史组其他老师相互探讨、互相切磋,向其他学科老师请教等。这样不仅能节约时间与精力,深化与拓展教科书知识,而且能开阔视野,获得差异教学方式方法,这对教师形成完整的教学知识体系很有益处。

2.4全局整合,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

对于各部分的学习和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依旧没有“质”的提高,学习成果还停留在“死记硬背”的层面,只有在基本的整体框架出来之后,再加上自己对于各个具体内容的理解、归纳、总结和完善,通过对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体系能力的全面性培养,才能使所学历史知识对以后的人生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加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就是自主的知识体系培养,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构建从点到线再到面的整个历史知识体系。这样才能使学生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掌握更多的知识点,使学生融会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