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沙尘暴的危害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沙尘暴的成因;沙尘暴的防御对策; 沙尘暴的危害; 免耕法
近年来, 由于人们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耕作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使沙尘暴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增加、强度加大, 影响范围不仅限于我国北方, 已经开始波及到南方, 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 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1 沙尘暴的概念及形成条件
1.1 沙尘暴的概念。 气象学上把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和沙尘暴3 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 km 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 km 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 km的天气现象。沙尘暴是荒漠化的标志,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的特点。
1.2 沙尘暴的成因
1.2.1 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是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表面异常增温的现象。当厄尔尼诺发生时,整个赤道太平洋的大气状况都会改变,造成环境生态平衡破坏,并且进一步影响到其它地区,它的发生使得东亚冬季风势力变强,加剧了我国沙尘暴灾害的发生。
1.2.2 气候干燥多风。 研究表明,沙尘暴频发期均对应于干旱期。近几年来由于我国西部冬季温差增大,强冷空气活动频繁,大风频发,为沙化提供了动力条件。在冬春季,温度增幅大,使大气层结处于不稳定状态,当遇冷压冷风过境,极易形成大风天气。
1.2.3 沙源面广。 地表丰富的沙源是沙尘暴产生的基础。在我国西北地区,有一条西起柴达木盆地,东至松嫩平原西部的沙漠带。沙漠区受干旱气候和地表引力的影响,地表物质质地轻粗松散,沙源丰富,为沙尘暴形成创造了条件。
2 我国沙尘暴的危害
其危害主要表现为由于能见度低, 严重影响交通运输;由于风速大,使土壤水分蒸发和作物蒸腾加速,吹倒农作物、建筑物和通讯设施等;吹走大量的农田肥沃表土, 使土壤贫瘠、农业减产;大量的沙尘飘浮在大气中,污染了空气,严重地危害了人们的健康等,每次沙尘暴给我国都造成巨大的损失。具体有:
2.1 耕地质退量减。 气候干旱、土质疏松是耕地沙化的自然原因,而人类对土地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是造成耕地沙化的基本原因。人口增长失控是耕地沙化发生和发展的原动力。
2.2 造成草场退化。 草场是主要的陆地生态系统 ,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等方面起着主要作用,目前草场严重退化,过度放牧和盲目开荒已使草原地区多次出现“黑风暴”。
2.3 制约经济发展。 沙尘暴破坏交通、水利等生产设施。在许多流域,因为林草覆盖率降低,风蚀危害情况加剧,严重影响到了水利设施的正常运行和使用以及河道的排污能力,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发展。
3 我国沙尘暴的防御对策
3.1 推广免耕法。免耕法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土壤翻耕,将作物残茬留于地表,是一种改良的、防御水蚀和风蚀的新型耕作方法。免耕法取消了许多传统的耕作作业,如耕翻、耙耱、平地等。作物残茬能有效地减少大风引起的沙尘颗粒运动。一方面它可以吸收一部分风力,减小风对土壤的作用力;另一方面,由于把作物残茬留在土壤表面,把能保护土壤颗粒,不易被风力移动。
3.2 建立风障。垂直风向的障碍物可以改变风向和风速,减少土壤颗粒远距离位移,增加颗粒物的沉积作用。地表风障包括林带、灌木丛、谷物、杂草以及对准风向的田间带状作物等。
参考文献
[1]王武功. 沙尘暴研究进展[J]. 中国沙漠,2000, 20(4), 349-3561.
[2] 戴雪荣, 李吉均, 俞立中等. 末次间冰期甘肃沙尘暴演化历史的黄土记录分析[J]. 地理学报,1999, 54(5), 4511.
[3] 熊佳蕙, 闫峰.沙尘暴成因及人文思考[J]. 灾害学,2004, 19(1), 92-96.
[4] 徐宣斌, 彭珂珊, 胡普辉 ,刘延风. 沙尘暴对西部发展的危害及其治理[J].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8(4), 1-8.
[关键词]敦煌地区 沙尘暴 天气成因 应对与防治
[中图分类号] P42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8-272-1
敦煌隶属于甘肃省酒泉市,位于河西走廊的最西端,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有三危山,南有鸣沙山,西面是沙漠与罗布泊相连,北面是戈壁,与天山余脉相接。南北高,中间低,自西南向东北倾斜,平均海拔不足1200米。全市总面积3.12万平方公里,其中绿洲面积1400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4.5%,被沙漠戈壁包围,故有“戈壁绿洲”之称。气候干燥,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平均降水量39.9毫米,蒸发量2486毫米,全年日照时数为3246.7小时。这里四季分明,春季温暖多风,夏季酷暑炎热,秋季凉爽,冬季寒冷。年平均气温为10.0℃,月平均最高气温为33.2℃(7月),月平均最低气温为-14.1℃(1月),极端最高气温为41.7℃,最低气温-30.5℃,年平均无霜期166天,属典型的暖温带干旱性气候。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地理位置是沙尘暴多发的原因所在。
1什么是沙尘暴
沙尘暴是沙暴和尘暴两者兼有的总称,是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并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一千米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系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近地层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它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是一种风与沙相互作用的天气现象,即由于强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的灾害性天气。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像地球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森林锐减、植被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异常等因素。其中,人口膨胀导致的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量砍伐森林、过度开垦土地是形成沙尘暴的主要原因,并加重了其强度和频度。沙尘暴作为一种高强度风沙灾害,并不是在所有有风的地方都能发生,只有那些气候干旱、植被稀疏的地区,才有可能发生沙尘暴。
沙尘暴多发生在每年的3―5月,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每年此时,在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亚洲大陆形成印度低压,强烈的偏南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控制大陆的蒙古高压开始由西向北移动,寒暖气流在此交汇,较重的西伯利亚寒流自西向东来势快,常形成大风。形成沙尘暴的风力一般在8级左右,风速约每秒20米。此外,沙尘暴形成需要有充足的沙源,沙尘、沙粒能被风吹离地面。敦煌深居内陆,森林覆盖率不高,大部分地表为荒漠和草原,沙荒地多,为沙尘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
在自然状态下,沙尘暴一般规模小。但由于人们乱垦草地和超载放牧,使大片草地变为荒地,加大了沙尘暴发生的频度和强度。本世纪30年代,美国在向西部大平原开发过程中,大量伐林毁草,致使大片草地沦为荒漠,导致了3次著名“黑风暴”的发生。据1934年席卷北美大陆的一次黑风暴事后估计,当时约有3亿吨沃土被吹走,其中芝加哥一天的降尘量达1242万吨。
2沙尘暴的危害
沙尘暴的危害有很多:(1)人畜死亡、建筑物倒塌、农业减产。沙尘暴对人畜和建筑物的危害绝不亚于台风和龙卷风。1993年5月5日,我国西北4省(具体到),曾发生一次特大沙尘暴,死亡85人,失踪31人,直接损失高达5.4亿元。1996年5月29-30日,甘肃河西走廊的敦煌等地区发生中等强度的沙尘暴,瞬间风速达每秒27米,最小能见度在100米以内,飞沙走石,形如黑夜,使5名小学生掉入主干渠落水身亡。近5年来,我国西北地区累计遭受到的沙尘暴袭击有20多次,造成经济损失12亿多元,死亡失踪人数超过200人。
(2)大气污染、表土流失。沙尘暴降尘中至少有38种化学元素,它的发生大大增加了大气固态污染物的浓度,给起源地、周边地区以及下风向地区的大气环 境、土壤、农业生产等造成了长期的、潜在的危害。特别是农作物赖以生存的微薄的表土被刮走后,贫瘠的土地将严重影响农作物的产量。
3敦煌沙尘暴的来源、及路径
沙尘暴天气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季节,这是由于冬春季干旱区降水甚少,地表异常干燥松散, 抗风蚀能力很弱, 在有大风刮过时,就会将大量沙尘卷入空中, 形成沙尘暴天气。
4敦煌地区沙尘暴的天气成因、与物理机制
沙尘暴主要由3种因素促成:第一,产生大风的条件因素;第二,产生对流层低层强烈垂直不稳定的因素;第三,当地地理环境存在着丰富的沙源。科学家们发现,土壤风蚀是沙尘暴发生发展的首要环节。风是土壤最直接的动力,其中气流性质、风速大小、土壤风蚀过程中风力作用的相关条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响土壤风蚀的重要原因之一。实验还证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尘暴的有效方法之一。专家认为植物通常以3种形式来影响风蚀: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风动量,减少气流与沙尘之间的传递;阻止土壤、沙尘等的运动。
此外,通过实验研究人员得出一条结论:沙尘暴发生不仅是特定自然环境条件下的产物,而且与人类活动有对应关系。人为过度放牧、滥伐森林植被,工矿交通建设尤其是人为过度垦荒破坏地面植被,扰动地面结构,形成大面积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尘暴的形成和发育。
参考文献
各级各地区要在应急指挥部的统一组织下,定期对有关领导、应急管理及技术人员进行培训;定期组织应急队伍进行实战演练,提高快速反应、协调配合和现场处置能力。
沙尘暴:是指强风将地面大量沙尘吹起,使空气变得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公里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灾害分级
按照沙尘暴预警信号,将沙尘暴预警分为级;根据沙尘暴灾害的严重性及危害程度,将沙尘暴灾害分为级。
沙尘暴红色预警(Ⅰ级):6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0米),或者已经出现特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沙尘暴橙色预警(Ⅱ级):小时内可能出现强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00米),或者已经出现强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沙尘暴黄色预警(Ⅲ级):小时内可能出现沙尘暴天气(能见度小于000米),或者已经出现沙尘暴天气并可能持续。
特大沙尘暴灾害(Ⅰ级):影响重要城和较大区域,造成人员死亡0人以上;经济损失000万元以上。
重大沙尘暴灾害(Ⅱ级):影响重要城和较大区域,造成人员死亡人至0人;经济损失000万元至000万元;造成机场、高速公路连续封闭小时以上。
较大沙尘暴灾害(Ⅲ级):造成人员死亡人以下;经济损失00万元至000万元;造成机场、高速公路网线路封闭。
一般沙尘暴灾害(Ⅳ级):对人畜、农作物、经济、林木影响不大,经济损失在00万元以下。
预案管理和更新
预案的制定。本预案为全预防和处置沙尘暴灾害总体应急预案,由沙尘暴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依据国家和自治区相关要求制定和修订。
预案的。预案制定后根据需要,向社会公布,并提供报警电话和主管部门信息(内容除外)。
奖励与责任
对在预防和处置沙尘暴灾害中贡献突出的单位和个人,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对由于工作不力形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事故的,要依法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预案解释
本预案由沙尘暴灾害应急指挥部办公室负责解释。
沙尘暴是一种危害性极大的灾害性天气。当沙暴大哥和尘暴小弟找到自己的“作案地点”时,会以排山倒海之势滚滚向前移动。他们的“作案”后造成的后果可不小,有时,会使大片农田受到沙埋或被刮走活跃土,或者农作物受霜冻之害。它还能加剧土地沙漠化,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的损失,他们一旦出现,所经地区受害尤为严重。
去年12月31日和今年元月1日,沙尘暴兄弟肆虐甘肃省河西走廊,兰州市出现浮尘,在他们的统治下,连白天开车都要开车灯呢。今年3月底以前,甘肃河西走廊和内蒙西部已出现沙尘天气9次之多。3月中旬,兄弟俩的踪影出现在距沙漠地区遥远的南京市,引起人们的恐慌。
沙尘暴兄弟气焰嚣张,甚至飘扬过海,登陆日本了,日本的电视新闻都在说:从中国来的6年来最大的一次沙尘暴袭击了日本的大部分地区。
河色阴沉海色凝。
崆峒异国谁能托,
萧索边心常不乐。
这是唐代诗人胡皓《大漠行》的一段,形象地描述了我国西北大漠的沙尘天气,泱(yāng)指宏大,漭(mǎng)是广阔无边,“云沙泱漭天光闭”清晰地刻画出西北地区沙尘暴的情景:狂风怒卷,黄沙飞扬,遮天蔽日,迷迷蒙蒙,使得天光失色。
在中国的古籍里,有多处关于“雨黄土”“雨黄沙”“雨土”“雨霾”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
天空黄雾四塞,沙土从天而降如雨。
所记录的就是现在所说的沙尘暴。
唐诗中还有不少关于西北地区沙尘暴情景的描述,如: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
君不见走马川,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这是诗人岑参担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时,为好友封常清带兵西征,所写送行诗开头的两句。第一句中虽无“风”字,但捕捉到了风“色”,将白天风的猛烈写得历历在目。而进入黑夜时,看不见风“色”了,又转而写风声。狂暴的风,像发疯的野兽,在怒吼、咆哮,居然将斗大的石头也吹得满地滚动。“平沙莽莽”句写天,“石乱走”句写地,诗人三言两语就勾勒出了在沙尘暴天气中出行的艰难与险恶。
李白《北上行》
沙尘接幽州,
烽火连朔方。
杀气毒剑戟,
严风裂衣裳。
崔融《西征军行遇风》
北风卷尘沙,
左右不相识。
飒飒吹万里,
昏昏同一色。
崔湜《塞垣行》
疾风卷溟海,万里扬沙砾。
仰望不见天,昏昏竟朝夕。
李益《度破纳沙二首》之一
眼见风来沙旋移,
经年不省草生时。
莫言塞北无春到,
总有春来何处知。
佚名《婆罗门》
回乐峰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沙尘暴 (sand duststorm) 是沙暴 (sand storm) 和尘暴 (dust storm) 的总称,指强风把地面大量沙尘物质吹起卷入空中,使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 1km 的严重风沙天气现象。其中沙暴是指大风把大量沙粒吹入高空所形成的挟沙风暴;尘暴则是大风把大量尘埃及其他细粒物质卷入高空所形成的风暴。
沙尘暴是我国西北地区和华北北部常出现的灾害性天气,可造成房屋倒塌、交通受阻或中断、火灾、人蓄伤亡,破坏作物生长,污染自然环境,给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损失和极大的危害。
在历史上,新疆地区的楼兰被风沙湮没,就是沙尘暴造成极大危害的一个例子:
我国西汉时期,新疆有一个楼兰国,是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之一。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记载:“楼兰,姑师邑有城郭,临盐泽。”在唐代,也有李白等诗人,在诗歌中写到楼兰。
如李白《塞下曲》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由诗可见,楼兰在唐朝是边陲重镇。但这样一座公元前后活跃了几个世纪的重镇,到公元四世纪后却完全在历史记载中消失了,沦没于荒漠中。直到1900年,瑞典探险家斯文· 赫定在罗布泊西岸才发现了被风沙半埋的古城。1979年和1980年,新疆科学工作者对它进行了几次详细考察,终于揭开了楼兰这个在肆虐的沙漠风暴中,被风沙湮没之谜。
本文将从力学角度来讨论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并提出了关于沙尘暴减灾的一些看法。
沙尘暴是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现象
沙尘暴是一种全球性的气候灾害现象。主要发生在风大的干旱地区。如中亚、北美干旱地区,澳大利亚、北非等地。荒漠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影响着地球表面三分之一的土地和超过一百个国家的十多亿居民的生活。世界上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和部分半湿润地区,以非洲和亚洲居多,分别占全球荒漠化土地的36.9%和35.4%。
从下面的几张图可以看到世界各地近年来发生的沙尘暴情况。
2011年7月5日晚上,一场沙尘暴袭击了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首府凤凰城,强风卷起的沙尘暴如同一道巨大的沙墙从凤凰城的上空席卷而过,从南往北扫过了整个凤凰城的市中心地区。根据美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这股沙尘暴风速达到每小时80~96km,沙尘暴形成的“沙墙”最宽幅度达到约80km,使凤凰城约8000户居民断电。强风卷起的沙尘从南部的凤凰城一直刮向亚利桑那州的西北部,影响了多个城市。在风暴最剧烈的时候,当地能见度降至400m,甚至完全看不见东西。风暴过处一片狼藉。
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
从力学角度看,沙尘暴的主要形成原因有三个:强风、沙尘源和不稳定的空气。
强风是形成沙尘暴的动力条件。
沙尘暴天气是风将地面大量的沙尘物质吹卷入空气中,使得空气特别混浊,水平能见度大为降低。风是空气的流动,它是由大气运动形成的。这里所说能引发沙尘暴的风是指强风,强风是指足够强劲持久的风,一般指6级以上的持续大风。根据观测,如果风速每秒达到30m(11级风),粗沙(直径0.5~1.0mm)会飞离地面几十厘米,细沙(直径0.125~0.25mm)会飞起2米高,粉沙(直径0.05~0.005mm)可达到1.5km的高度,细尘埃(直径小于0.005mm)则可飞到更加高的高度。
强风是沙尘暴形成的动力条件,也是使沙尘能够在大气中长距离输送的动力保证。
沙尘源是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
人们有这样的经验,如果大风在绿化和植被都很好的地方吹过,并没有沙尘可以卷扬到气流之中。但如果大风吹过的灰土和各种施工用粉尘材料的建筑工地,就会吹卷起许多沙土到空气之中。
沙漠中有各式各样的沙丘,依照它们的稳定程度可分为流动沙丘、半固定沙丘和固定沙丘。当强风发生时,流动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最多,半固定沙丘扬起沙尘的数量要少一些,固定沙丘扬起的沙尘最少。
除沙漠和沙地外,中纬度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地面多为稀疏草地和旱作耕地,植被稀少,再加上人为地破坏,出现严重的生态退化,当春季地面回暖解冻,地表,狂风起时,沙尘弥漫,在本地及狂风经过的地带很容易形成沙尘天气。
不稳定的空气,是卷扬沙尘形成沙尘暴的启动条件。
不稳定的空气,有利于强对流发展,以使更多的沙尘卷扬和夹带得更高。可以用生活中的一个常见的例子,来说明气流不稳定的影响:北方人家在煤气和暖气还没有普及的年代,常要使用煤火炉来取暖和做饭,在捅火炉的时候,如果炉火烧得正旺,轻轻一捅,常会使炉灰飞满屋子;而当炉火熄灭后,即使用较大的劲捅,一般也不易扬起灰尘。这是因为炉火熄灭后,火炉上下的空气温度相差不大,空气处于稳定状态;而当炉火燃烧旺时,火炉上方的空气很不稳定,靠近火炉近处的空气很热,离火炉较远处的空气较凉,热空气比冷空气轻,容易上升,所以被捅火炉的灰很容易随着热空气向上升,飘飞满屋。
在自然界里,沙尘被空气卷扬的道理也是同样的,如果低层空气温度较低,比较稳定,受风吹动的沙尘不易被卷扬得很高;如果低层空气温度高,高层空气温度较低,空气就不稳定,容易向上运动,沙尘将会随着空气向上运动卷扬得很高,从而启动沙尘暴的发生。
实际上,沙尘暴一般在午后或午后至傍晚时刻最强,就是因为这是一天中空气最不稳定的时段。
在这三个主要原因中,强风与不稳定的空气是大自然的气候现象,人类尚在研究和探索这些大自然气候变化的原因,还谈不上对强风和不稳定空气施加影响并进行控制。只有针对沙尘源这一形成沙尘暴的物质基础原因,可以通过改善生态环境,在设法减少沙尘源上下工夫。当一个地区的沙尘源消失时,在这个地区,强风与不稳定的空气自然就刮不起沙尘暴了。
中国的沙尘暴
使中国发生沙尘暴灾害的沙尘源地,有的在境外,有的在境内。境外的沙尘源地主要在蒙古国南部荒漠化严重的地区,以及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一些荒漠化地区。
中国本身也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受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约占国土面积1/4。在西北、华北、东北分布着12块沙漠和沙地,它们绵延成为北方万里风沙线。在豫东豫北平原,在唐山、北京、鄱阳湖周围,北回归线一带还分布着大片的风沙化地带。这些荒漠化土地,为形成沙尘暴提供了物质基础。
导致中国沙尘暴的强风,主要来自北方、西方和西北三大途径。北方强风经蒙古国南下,影响华北和西北地区东部;西方强风从中亚进入南疆、青海北部和河西走廊;西北强风自西伯利亚向东南入侵河西走廊。
2006年4月16日下午在北京发生的沙尘暴,被大家议论为“满城尽带黄金甲”。两天之内,北京共降下了33万吨沙尘。专家们曾对这次降落的沙尘样本做过检测,由粒度的分析发现,降尘粒度直径小于0.074毫米的粉尘物质,占96%以上,所以严格地说,这实际上是一场尘暴。对降尘化学成分的分析还表明,这些沙尘有很大部分来自干旱农田、撂荒地和退化的草场。
现在普遍认为:一些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人类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超过了土地的承受能力。
我国荒漠化地区正是这种情况,耕地因生产强度加大、灌溉水取大于供,保护性耕作体系没有成型;草地面积持续削减、长期超载过牧;湿地与水系几乎100%处于缩减状态;沙漠相对稳定,其边缘区域因开发失当,部分处于活跃蔓延状态;社区与工业设施因建设规模扩大,水资源压力加重。
尊重自然与沙尘暴减灾
在沙尘暴形成的三个主要原因中,强风与不稳定空气是气象原因,均尚难以控制。但作为形成沙尘暴物质基础的沙尘源地,通过努力是有可能减少的。
关于我国沙尘暴的减灾问题,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是应予考虑的:
1.沙尘暴敲响了环保警钟,沙尘暴的频发趋势,与植被破坏、沙化土地不断扩展有关。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思考沙尘暴灾难给予的警示。
在中国有一些人常很矛盾,一方面敬畏看不见、摸不着的鬼神,不敢怠慢和不恭;而对日日相处,休戚相关的大自然却又漠视,常做出一些十分愚蠢地破坏大自然生态的恶劣行为。甚至还提出了“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以及“人定胜天”的口号,把大自然当作一个要长期斗争的对象,狂热地犯下了一些不可挽回的错误。现在虽已不大听说这样的“豪言壮语”了,但仍常见觉得有“权力”改造自然的事,对大自然的恩赐不仅不感恩敬畏,还自以为是世界的“主宰”,为此常常遭到大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沙尘暴灾害就是大自然给予的惩罚和报复之一。
人类文明虽然已经走得很远,但还远远没有强大到可以把握和征服大自然万物的程度,人类必须保持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学习和大自然的和谐相处,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不能再发生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真正认识到:保护自然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环境和资源就是保证子孙后代的幸福和安全。
2.为减轻和治理我国的沙尘暴灾害,应保护好境内现有沙区的植被,严禁乱砍滥伐,乱采滥挖和乱垦滥牧;努力植树种草,建立起遏制沙漠推进的生态屏障;并对已形成的沙漠绿洲,在巩固的基础上不断扩大。
在荒漠治理方面,应吸取有些不成功例子的教训。如我国
“三北防护林”曾被誉为中国的“绿色长城”。20余年的时间里,用了上百亿资金,但首都北京每年仍要“迎接”沙尘暴。当初造林时,所种的杨树,长成半死不活的“小老头”,使得春天杨树絮在北京到处飘扬,而且由于普遍种的是纯林,发生虫害时,一倒一大片,仅害虫小天牛就将宁夏20年建设的几十亿株杨树毁于一旦。
有荒漠化治理专家指出,为了出口免洗筷,中国每年要毁灭上千公顷的森林,换取蝇头小利。还有地方盲目在荒漠地区盖高山滑冰场、沙漠公园;在草原上兴建高尔夫球场、跑马场等等。这些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荒漠化的情况必须制止。
3.加大力度支持因地制宜地进行荒漠沙地的生态治理研究、试验和推广。
据报道,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在我国四大沙地之一、5.3万平方千米的内蒙古浑善达克沙地进行了为期10年的生态治理,相当程度地解决了该地区荒漠化防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问题,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也基本解决了困扰多年的该地区起沙尘问题。这个经验已受到了国内外的重视。
在境内沙尘源地得到一定程度的生态治理后,对我国北方地区影响较严重的境外沙尘源地,也可以考虑通过国际合作逐步开展生态治理。
人们有理由希望,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果,因地制宜地从环境保护角度对荒漠化地区进行生态治理,寓环境保护于经济开发之中,必定会逐步减轻我国的沙尘暴灾害。
参考文献:
[1]苟 平,罗祖德.论沙产业及荒漠化治理.科学,2001,53(3):42—452.
[2]王振东.平沙莽莽黄入天——漫话沙尘暴.自然杂志,2009,31(6):360—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