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项目课程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精心设计教学项目
为了让学生系统地掌握PHP应用技术,我院结合教学内容和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以真实项目为载体、采用综合能力迁移训练模式组织教学,共设置3级教学项目。
1.课堂训练项目——新闻管理系统它是基于真实网站开发过程而设计的课堂教学贯穿项目,由前台新闻显示模块和后台新闻管理模块两部分构成。通过该系统的设计开发,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动态网站开发的设计思路和实现方法,包括系统设计、功能设计、数据库设计、代码实现等,系统掌握类和函数库的定义与使用、文件的包含引用以及使用文本文件进行数据存储与读取等基本知识点和技能点。
2.课后深化项目——成绩管理系统它是与新闻管理系统开发同步实施的课后训练项目,用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引导学生举一反三,从而提高自行设计和开发网络应用系统的能力。
3.综合测试项目——大学生社团BBS论坛它是在课程结束阶段实施的集中考核项目,用于全面检测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网站综合开发能力。
(二)合理打造项目团队
以班级为单位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每组5~6人,设“项目经理”1人,全面负责本小组的项目工作安排。小组成员在项目团队的支撑下集学习、讨论、设计制作、创新于一体,充分发掘自身潜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当然,学期初划分项目小组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成绩、组织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保证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以免造成小组间发展不均衡,阻碍后期项目实施的进程。
(三)着力编写项目化教材
由于现行的教材基本根据学科知识体系进行编写,不能为项目化教学提供配套的支持,因此笔者所在的PHP项目化教学团队在行业企业专家的指导下编写了《PHP应用》项目化教学校本教材。该教材以新闻管理系统为核心贯穿始终,按照项目实施流程将项目分解成各个能力训练子项目,各个子项目又由一个或多个教学单元构成,同时各个教学单元都以任务作为问题来牵引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问题学、带着目的学、带着兴趣学。
(四)认真组织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的主要步骤包括以下内容。
1.上次项目展评
各小组选派代表在班级集中展示本小组课后深化项目中的任务成果,并陈述其设计思路,其他小组各抒己见,指出优点或者提出改进的意见。做到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评价中,体验到成功和收获的喜悦,最后教师予以有针对性的点评,重点指出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优秀项目成果的技术要领。
2.明确本次项目任务
教师展示本次项目任务的最终成果,让学生看到真实的东西,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再将经过精心设计、合理描述的项目任务下达给学生,同时对项目要培养的主要能力以及要达到的最终目标等进行扼要说明。
3.预备知识讲解
为了便于学生更好地实施项目任务,教师应对完成该项目工作任务所必备的理论知识进行讲解。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项目化教学中理论知识的传授绝不能是“填鸭式”的灌输,而应该采用边讲边演示或者边讲边操作的方式,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4.项目实施
学生在逼真的工作场景中,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实施项目计划,完成项目知识和意义构建,最终获得既定的工作成果,达到项目工作任务的最终目标——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运用。在实施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相互讨论、协作、提问,而教师的主要作用则体现在对学生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监控、引导、矫正上,要通过巡回检查发现各小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学生一起分析研究问题的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关键性的技术环节、如何寻找最佳的工作路径、如何得到符合质量标准的工作成果。
5.项目总结与项目拓展
项目任务完成后,教师应对该项目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思路总结和技巧总结两个方面。思路总结可以帮助学生找出项目完成的最佳思考方法,认清自己理论知识上的不足。技巧总结时要重视各个项目环节关键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整个项目活动的精髓。另外,教师应指导学生对项目进行拓展和延伸,思考今后工作中可能遇到的类似问题,通过反复尝试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
6.布置作业
在课堂训练项目完成后,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完成课后深化项目中的相关内容。它能有效地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开阔学生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合理进行课程评价
本课程操作性强,鉴于平时学习过程的重要性,以平时课堂表现、课堂训练项目、课后深化项目的考核为主,综合测试项目考核为辅的方式进行。平时考核成绩占70%,综合测试项目考核成绩占30%。
二、项目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一)项目选择应符合一定规范
教学项目应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具有实用价值的项目,同时该项目还需符合项目教学法的要求并能涵盖大纲知识点和技能点,如新闻管理系统、成绩管理系统、大学生社团BBS论坛等。教师在进行项目设计时应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力求从实际应用的需要出发,尽量减少枯燥、实用性不强的理论概念,加强应用性和实际操作性强的内容。
(二)项目实施应有环境支撑
项目化教学是一种基于项目实施过程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要求在类似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下发生。因此项目化课堂教学应该在有职业氛围的、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实训室进行,有条件的也可直接到企业或校办工厂内实施项目化教学,这样更能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有利于学生良好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素养的形成。
(三)学生应具有主体地位
从项目化教学的实施过程不难看出,学生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项目化教学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强调通过工作实现学习;而教师则要利用教学环境和教学项目,组织、引导和管理教学进程,并从中发掘学生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将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
(四)教师应具有实际项目开发经验
项目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项目化教学的教师需要对本课程有一个系统的思路,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娴熟的行业技能,只有具备实际项目开发经验的一线教师才能制定出更加合理的教学内容,才能熟练地控制教学全过程.才能给出学生成果的合理评价。但是目前各个高职院校具备实践工作经验的教师在整个教师队伍中所占的比例非常小,高职院校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欠缺不仅影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还影响了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为了解决教师实践能力较弱的问题,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校企合作,学院定期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锻炼,直接参加企业一线工作,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掌握行业的最新技术,把行业的最新成果引入教学中。二是补充一定数量的外聘教师,学院从企业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且符合兼职教师资格的专家作为校外兼职教师,这些兼职教师会带来行业最新的技术和信息,使实践教学更加贴近工作实践,紧跟行业发展的步伐。
三、结语
本课程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目标为主线,以3个突出体现设计思路:即突出校企合作———校企共建师资队伍、共建教学内容、共建教材和共建实训基地等;突出工作过程为导向———根据乳制品企业的岗位需求设计工作项目和教学情境,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程质量控制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
1.1突出校企合作共同建设课程
(1)校企合作共建优秀教学团队。
课程组聘请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作为成员,形成专兼职教师队伍,以建设优秀的教学团队,保证在知识点和技能点的教学质量,达到教学内容与真实岗位能力的对接,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水平。
(2)校企合作共同建设教学内容。
根据岗位能力需求,课程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与企业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车间主任及一线技术工人共同研讨,与行业企业专家访谈,共同分析研讨和建设教学内容。
(3)校企合作共建教材等教学资源。
与企业共同开发和建设教材、多媒体课件、案例库、实训项目库、试题库、视频演示等教学资源。以生产项目为主线,以真实的乳制品企业完整的产销链为载体,突出岗位能力的培养,强化真实产品的生产设计、加工方法和品质控制的知识和技能点的掌握,体现工学结合的特点,保证教学的实施。
(4)校企合作共建实训基地。
与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蒙牛乳业集团北京公司和奥德华乳品(北京)有限公司等数十家乳制品加工企业共同合作建设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需求,实现与岗位能力的对接。
1.2突出项目教学的设计课程
①根据岗位需求设计工作项目和教学情境。依据乳制品加工中典型工作岗位技术能力需求选取教学内容,本课程以北京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的真实任务为载体,设计10个项目,即岗前培训、原辅料及包材验收、原料乳验收、液态乳加工技术、酸乳加工技术、干酪加工技术、乳粉加工技术、其他乳制品加工技术、成品检验、库管物流营销和HACCP体系建立,并以这10个工作项目转化为10个教学情境,这10个项目覆盖了乳制品加工的典型工作岗位,能够完成典型岗位技能的训练。②根据课程特点,采用任务驱动、工学结合的全程质量控制教学模式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完成项目为目标,利用校内和校外教学资源,通过采用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项目分组、模拟仿真等教学方法以及工学交替的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职业技能和创新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社会综合能力。同时,充分应用教学课件、教学录像、虚拟仿真、网路平台等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1.3突出“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设计课程
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内容与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相衔接。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期末考核相结合、产品设计与答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将国家乳制品相关的乳品预处理工、乳品加工工和乳品检验工等国家职业资格鉴定与取证纳入课程考核体系;结合学习态度、责任心、协作精神、创新意识等,以学生自主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专家评价、企业评价等评价方式体现学生的综合职业素质和能力。
2教学内容的改进
本课程在介绍了液态乳、酸乳、固态乳制品的工艺原理、加工技术、产品贮藏保鲜以及产品的品质控制等知识,内容体现了实践性、应用性和先进性。与以往该课程内容相比较,本课程增加了岗前培训、HACCP体系建立和乳制品库管、物流与营销3个项目。在原料乳的验收、液态乳、酸乳制品、干酪等方面均增加了内容,体现了新的技术、知识和实践技能操作,如乳中细菌总数测定、鲜乳中抗生素残留的检验、酸乳生产技术综合实训、干酪品质鉴定和制作、乳粉的品质检验综合实训等。根据乳制品加工的不同特点,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单一到综合的原则,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安排了10个实训项目、15个工作任务。每个项目均是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从简单的乳制品加工的岗前培训入手,逐步深入,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教育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充分体现通过项目任务训练职业岗位能力的层层深入的职业教育教学内容。通过选择与周密设计,10个项目涵盖了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应掌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
3教学模式的优化
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在传统的讲述、启发、案例和讨论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补充,以任务驱动、项目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模拟仿真等方法进行教学,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中自觉地培养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以乳制品企业真实任务的10个项目为导向,参照职业标准和职业取证要求,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依据企业岗位需求、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需求,将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综合融入到教学内容的知识学习、基本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中,实现项目教学的学做合一、工学交替;在每个项目教学中,全程引入和贯穿HACCP体系,强化乳制品生产过程的安全意识和手段,实现项目教学全过程的品质管理和控制,引导学生注重对乳制品生产过程质量安全关键点的控制。以校内实景式实训基地和校外乳制品企业相结合,完成知识点和技能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学习内容与未来实际工作的有效对接。教学模式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任务驱动、项目教学交替使用。
通过企业调研和实践专家访谈,共同确定乳制品企业的典型工作任务10个,将10个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工作项目、学习情景的转化,每个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单元。对教学情景灵活运用任务驱动及项目教学,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是课程实施过程的组织者,学生通过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的亲身实践来获取直接经验,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扮演组织者、协调人的角色,提供设计、咨询和帮助,整个过程实现了教、学、做的有机结合,从而改变了教师作为行动中心(活动主体)讲授式教学模式,改变了学生被动的学习行为。在教学中多采用小组教学模式,即教师作为主持人与咨询师,学生自主决定分工。学生在完成具体实训项目规定的工作任务过程中,培养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的工作态度、团队合作精神、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能力,加强了对(学生)社会行为方式的训练和对(学生)独立自主性的训练。
(2)实景训练、学做合一。
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乳制品实训中心的各条生产线和检验室,结合校外实训基地,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式,教师边讲边操作,学生现场观摩和练习,实现了知识点和技能点的结合、职业技能培训和资格取证的结合、任务驱动与顶岗实习的结合。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体验性学习;让学生在做中学,在体验中学,在解决问题中学,达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对学生学习的考核和评价,突出以过程考核为主,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3)引入全程品质控制于教学全过程。
根据乳制品企业的特点和近年来乳制品出现的安全问题,如三聚氰胺等事件,该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全程引入HACCP体系,设计相应的关键控制点,从原料乳验收到产品销售10个项目的教学贯穿和体现全过程质量控制的教学特点。改变以往只注重成品的质量控制而忽略过程品质控制,引入过程导致结果的理念和方法。强化乳制品安全控制的理念和手段,引导学生对行业特点的掌握和把控。
4课程改革教学效果
经过几年的改革,乳制品加工技术课程已经成为北京市精品课程,校内外行业企业专家及学生对该课程所进行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1)校外专家评价。
校外专家一致认为,首先,该课程经过多年的积累、改革和实践,形成了从原料验收到产品营销真实任务驱动的全程品质控制的独特教学模式,明显提供了学生在乳品行业的岗位技能和职业能力,为三元乳品有限公司等知名乳品生产企业输送了大批实用型人才,有效解决了职业教育中课程教学和学生就业的矛盾。其次,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理念和思路进行整体设计,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教学平台,分析、提炼典型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并根据岗位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增设了库管物流与营销、HACCP体系建立等新内容。最后,结合乳制品出现的安全问题,将国家法律法规和检测方法及时引入教学内容,使其更具针对性和适用性。同时,课程采用了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应用网络信息资源进行授课,提升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2)行业企业专家评价。
该课程本着校企共建的指导思想,与三元乳品、蒙牛乳业集团、伊利乳业集团、奥德华乳业公司等多家乳制品生产知名企业的生产部经理、研发部经理、车间主任及一线技术工人共同研讨、分析总结北京乳制品企业生产的工作任务、岗位需求和岗位能力,经过多次提炼而确定的,课程设置符合京郊乳品加工行业人才需求。课程教学内容按照实践工作过程重新整合而成,改变了传统学科体系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使教学过程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使学生毕业后即可就业,减少学生对行业的陌生感,缩短了学生就业时的见习期,对乳品加工企业非常必要。采取真实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大大改善了教学氛围,便于培养学生职业意识。
(3)校内督导评价。
教学督导组对乳制品加工技术各位教师多次听课后一致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着企业实际岗位需要的人才要求,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在教学内容上,其教学情境选取了企业真实的生产任务,充分体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整个课程采用从原料验收到产品营销真实任务驱动的全程品质控制的教学模式,学生在工作任务的引导下,能够积极动手,融入到工作生产中。由于突出了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同时通过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强调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因此学生的专业整体素质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在教学方法上,强调项目教学和仿真教学,每个项目的学习都是学做合一,课堂氛围活跃,同时注重学生操作规范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教学效果显著。
(4)学生评价。
【关键词】应用文写作;目教学法;实践教学
随着科技的进步与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各行各业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各用人单位都希望找到高素质、有能力的大学毕业生。各个高校也在着力培养社会所需人才,尤其注重大学生六种能力的培养。六种能力主要包括适应社会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事务处理能力、口语写作表达能力。而应用文写作能力是事务处理能力和口语写作表达能力的集中体现,是当今大学生应该具备的必要能力之一。塞万提斯曾说“笔乃心灵之舌”,写作不仅是个人意志的外在体现,也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有力展示。[1]由此可知,应用文写作是大学生应该掌握的一门必修课程。为提高大学生的从业水平,应用文写作的学习不容忽视。商品经济的发展、管理工作的科学化、书写工具的电脑化、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向应用文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效率的管理工作,日益重要的信息交流,都需要规范的高质量的应用文,各行各业都需要具有高素质的、有较高应用写作能力的从业人员。[2]在工作中,应用文无处不在,每位大学生应当具备一定的应用文写作能力。大学生应用文写作做能力的提高有待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的建构。本文主要从岗位的角度,结合项目教学法,分析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具体内容。
一、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的重要性
(一)职业的与应用文种结合
据网络资料显示,按照目前对职业的划分,职业类型基本上可以分为: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商业、服务人员;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六大类。当然,划分标准和依据不同,其结果也不一样,在此就不赘述了。每个职业范围内有各种岗位。岗位原指军警守卫的处所,现在泛指职位。职位,即机关或团体中执行一定职务的位置,并承担相应的工作。每位大学生毕业之前,都应该有一个职业规划,职业不同,对应用文文种的运用也不同。大学生学习应用文写作,除基本的理论知识和课堂实训外,更重要的是突破原有应用文写作实践教学体系的瓶颈,找到有实际意义的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
(二)岗位与项目教学法结合
按照岗位职业能力需求,可开展项目式教学,采用项目教学法授课。项目教学法的基本含义指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这种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全参与项目,“项目教学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一方面,教师与学生角色互换,教师只起到辅助的作用;另一方面,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在讲授基本理论知识以后,学生动手操作,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当中。项目教学法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
二、项目教学法的具体实施内容
(一)小组分工教学
应用文写作项目教学法内容丰富,形式灵活。课堂上开展小组分工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完成相关项目的写作。这种模式有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具有一定的合作意识。例如,按照应用文体的大类,可以分为行政公文组;事务文书组;公关礼仪文书组;专用文书组。每一个小组负责对文种概念、适用范围、分类、写法及注意事项、写作例文、写作实训进行集中学习,了解以后,能够熟练运用。
(二)工作室教学
1.工作室教学内容阐述
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教学,将学生按不同写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工作室,工作室独立完成各自项目,同时各工作室之间根据项目情境展开交流与合作。工作室的划分,以工作岗位为依据。不同的专业,工作岗位不同。以汉语专业为例,常见的工作岗位有教师岗、办公室文员岗、行政助理岗、编辑岗、记者岗等等,因此,成立的工作室依次为教师工作室、办公室文员工作室、行政处理工作室、编辑工作室、记者工作室等等。每个工作室负责学习与本岗位有关的所有应用文种,掌握写法,识别正误。以教师工作室为例,此工作室的学生必须掌握教案文种的相关知识,包括教案的界定与作用,教案的特点与分类,教案的写作要求,教案的写作范例。此外,为了提升教学水平,教师工作室的学生还应掌握学术论文的写作。
2.工作室教学体现培养的差异性
在整个项目教学法实施过程中,教师对不同工作室的学生进行辅导和培养,体现培养的差异性。培养的差异性是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的客观规律,也是高等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必然结果。也只有使在校学生接受差异性的教育,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不同的技能专长,避免毕业生被用人单位打上“批量产品”的标签。只有高等学校的培养具有差异性,其毕业生才能有特色,才会在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3]此外,通过工作室的组建,一方面可以加强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另一方面,工作室内的学生团结合作,可增加彼此的凝聚力。有差异性的学习与培养,可以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由“让我学”转变为“我想学”。
三、构建多元化的考评体系
按照项目教学法,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传统的应用文写作考评方式以一次期末考试定成绩。这样以来,对学生的综合情况无法考核。新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项目教学法,考核以多元化形式进行。
(一)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
注重平时考核与期末考试相结合。其中平时过程性考核以完成项目的进度与分工的科学性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期末终结性考试成绩以完成项目的质量与团结合作情况为主,可占总成绩的50%。平时过程性考核时间不固定,突显项目教学法的特征。期末终结性考核包括统一考试和课堂汇报。统一考试以最常用的文种为主,题型以“根据材料写应用文种”为主,不再考究应用文理论知识。
(二)课堂汇报和课后练习相结合
课堂汇报形式灵活,可以通过项目的形式R报,主选一个汇报人,也可按照工作室或者小组分工不同,集体汇报一个项目。为提高汇报质量,要求采用多媒体形式,制作精美的PPT,准备规范的教案。成绩根据汇报的情况评分。课后练习以加分的方式呈现,学生利用课外之余,对比较感兴趣的文种进行自学,做相关的练习检验自学效果。
(三)学生考评和教师考评相结合
原有的应用文写作考评以教师一人为主,学生基本不参与。依据岗位需求和项目教学法的不同,学生也可参与成绩考评。学生分小组或者工作室汇报时,本组或者本工作室的人员不参与考评,其他小组或者工作室的人员均可对汇报进行评分。教师给出评分标准,学生根据听课的情况评分。最后的成绩将学生评分和教师评分平均,这样以来,学生之间的竞争更激烈,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与运用更有效。
四、搭建校外实践实训平台
根据岗位需求,结合项目教学法,为学生搭建校外多元化的实践实训平台。根据应用文写作的特点,只讲不练或者简单的课堂练习已经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文水平了。为培养社会需求的应用文写作人才,需高度重视校外实践实训平台的搭建。一方面,各高校力争与政府机关、公司企业等单位合作,建设一批专业技能实践实训基地,建构起学校与社会、校内与校外互动的技能训练模式。这样以来,以工作室开展的项目教学成果可以得到有力的检验。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利用周末及寒暑假到校外企业、机关、社区、农村开展短期见习,积累写作素材,掌握应用文的使用情况,判断应用文种使用的正误。通过以上措施,使学生提前熟悉自己的工作岗位,加深应用文的了解,让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
项目编号:本文系四川文化艺术学院2016年四川文化艺术学院教学研究与质量工程项目“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文写作课程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6JY05。
作者简介:郑小琼(1983-),女,汉族,四川绵阳人。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现就任于四川文化艺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巴蜀文化。
参考文献:
[1]董小玉.《现代应用写作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3]周成霞主编.《岗位应用文写作》[M].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参考文献
[1]王洪泉.《大学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研究》[J].黑龙江:教育探索,2012,(9).
[2]施秋香.《应用文写作课程的研究性实践教学》[J].长春:应用文写作,2015,(7).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课程教学
一、建设意义
教学资源库是各类教学资源的优化和集成,涵盖了不同深度和广度的知识点,适合教师因材施教,与学生交流互动,为教师有效开展教学、实现教学目标提供了有效保障。资源库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方便的网络平台,适合学生随时随地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水平和学习效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1.建设目标
面向自动化专业,通过系统设计、先进技术支撑、开放式管理、网络运行、持续更新的方式把模拟电子技术教学资源库建设成为汇集教育教学改革最新成果的、开放共享型教学资源库,并在全校同类专业中推广,实现资源共享。
2.建设思路
①制订资源建设标准。根据学校专家制订的应用基础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该专业的基本要求,规定好课程的性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评价标准,总结并创新建设该课程的教学文件,包括教学大纲的修正、教学模式改革、教学方法及手段创新总结、教学论文的发表、教材选择或修订等。
②核心资源建设。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资源库的核心资源是教师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直接应用的资料。核心资源包括电子课件、电子教案、教学视频、试题库、习题库、实验教学视频等。核心资源的建设应紧扣课程大纲要求,契合专业建设思路,保证资源建设的准确性和先进性。
③辅助资源建设。学生普遍反映模拟电子技术课程较难学,它的基本概念多而杂,基本原理抽象不好理解,基本分析计算方法需注重“工程性”和“系统性”。为了使教师课堂教学更加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需要建立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辅助学习资源,其内容包括重点知识点的动画演示、重点电路的虚拟仿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元器件资料库等。
④特色资源建设。结合数字电子技术、单片机应用技术、电子EDA技术等相关课程及其实训课程,项目组可开发虚拟电子产品生产车间、电子电路分析制作调试虚拟实训室等实验系统。可通过组织电子技术实验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电子爱好者协会等活动,让学生利用课程教学资源提高学习效果。
三、建设内容与成果
1.建设内容
首先确立教学资源库的建设标准,然后再确定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的重点知识点,最后确定各个知识点的素材应采用的媒体表现形式,包括动画、网页、录像、文字、图形图像、仿真文件等。对于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各章节知识点分析如下:
①半导体分立元器件包括:半导体基础、半导体二极管、半导体三极管、场效应三极管。
②基本放大电路包括:基本放大电路的组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射极输出器、负反馈、多级放大器、功率放大器。
③集成运算放大器包括: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特点、线性应用、非线性应用。
④正弦波振荡电路包括:自激振荡、RC振荡、LC振荡、晶体振荡器。
⑤直流稳压电源包括:整流、滤波、稳压。
2.建设成果
①教学文件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教学大纲、电子教案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指导书、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论文、教材等。
②教学素材库包括:动态抽象的知识点做出的动画素材、重点且典型的知识点做出的微课视频素材、课程相关图像图形素材、案例素材及课程相关材料。
③试题习题库:结合历年来教学经验,参考各种教学资料,首先编写不同题目类型的习题库,按照章节将习题分开,再按题目类型(选择、填空、计算)分类输入网站数据库。学生可从网上做题并提交,老师批阅回复。
④教学课件库: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学时、不同层次的模拟电子技术课程,开发不同深度的教学课件,组成教学课件库,供教师教学使用,学生也可参考自学。
⑤实践教学资料库:注重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原则,建设实践教学库,包括模拟电子技术应用案例、实验仪器介绍、实验电路仿真、实验教学课件等。
⑥制作网站,并建立师生交流平台。在网站上开发各种虚拟电子实验室,利于学生自主做实验。组织各种电子技术相关活动和比赛,提高资源库的利用率。
四、推广与更新
在资源库的集中建设完成后,立即开展资源库的应用推广。推广范围可从大学到社会,推广对象可从学校一线教师到广大学生,利用经验交流、成果展示等方式,逐步扩大影响,提高利用率。为保证专业教学资源库的可持续发展,按照共建共享、边建边用的原则,教师和学生开发的课程新资源可随时加入资源库。
五、规划与建议
广播电视大学采取中央、省、市、县四级的系统办学模式。中央电大(国家开放大学)是龙头,负责统一设置专业和课程;省级电大为二级办学单位,根据中央电大的指导性专业规则制定本省实施性专业规则,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开设选修课程;市、县级电大教学点根据省级提供的专业规则,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并组织教学和管理。
1.1 开设专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业及课程设置
目前河北电大开设专业55个,其中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25个;“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专业13个。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由中央电大统一管理,严格执行统一课程名称、统一课程学分标准、学大纲、材、统一考试;选修课程(以下称省开课)由省电大负责建设教学资源,并负责相应教学管理工作。
1.2 省开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开放教育省开课程的开设是根据专业规则来制定的,它是一定学校的培养目标在一定学校课程计划中的集中表现。首先,学校要满足开设此课程的条件,比如说高水平的师资、相关场地、先进的设备等。其次,课程名称、教学内容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原则上尽量避免重复开设。此外,在学分安排上,本科最低毕业总学分为71,专科为76。统设和省开课程学分比例根据中央电大相关规定:专科专业,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不含综合实践环节学分)的60%;专科起点本科,统设必修课占总学分的60%;其余为省开课。在课程门数上,统设必修课原则上控制在13门以内。
1.3 省开课程的设置方式
课程采用模块化设计是开放教育专业规则的一大特点。在专业规则内所有课程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通识课、专业拓展课、综合实践等模块分类组合,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按需选择。在每个模块中设置有中央电大考试最低学分、模块毕业最低学分、模块设置最低学分。专业规则表中各课程开设学期是根据专业知识结构提供的先修后续关系确定的,供选课时参考。这样的设置理念主要是基于成人在职的业余学习特性和满足不同学习者的多样化学习需要。
截至2014年秋季学期,河北电大省开课程设置有530门(不含实践环节),其中本科266门,专科264门。从近几年收集的报考数据来看,上述课程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有省校统一考试记录的课程约280门,自开课程(委托地市电大管理并组织考试)有120门,剩余120多门课程基本是为专业规则中已启用但实际教学中无学生选学的课程。
2 省开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开放教育转入常规以来,经过几年的探索,在课程设置和建设上,一些深层次的问题逐渐凸显,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开放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值得我们反思。
2.1 设置权限自主性较差,选择余地小
电大采用系统办学模式,省级电大作为二级办学单位,只能在中央电大制定专业规则范围内选择相应学分的省开课,省电大没有在教务系统里增加省开课的权限。省电大如果要开设新课程,必须向中央电大申请并报送相关材料,经中央电大批准并加入教务管理系统后,省电大才可以进行选课,这个过程比较繁琐。或者省电大只能找一个名称相似或者相近的课程来替代,这样做的结果是在学分设置、教学目标等方面与原课程有些背离,不能完全实现新开课程的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2 课程层次针对性不强,课程规划具有随意性
不同培养层次、培养规格的专业规则应当有不同的要求,但这种差异在课程设置上常常难以得到充分的体现。有的专业本科层次与专科层次的课程设置拉不开档次,有些本科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几乎都是专科课程的简单重复。课程设置缺乏必要的优化设计,一方面追求课程大而全;另一方面,有些必要的教学内容却又被遗漏,特别是学科前沿的最新进展不能尽快反映到课程教学内容中,较为突出的专业比如说法学、经济学、物流等。
2.3 不同专业模块课程比例失衡,不合理
中央电大统设必修课在整个专业规则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加上综合实践、毕业论文等环节,实际执行中省开课的学时和学分就剩得非常有限。以法学本科专业为例:毕业总学分为71分,统设必修课是49学分(14门),综合实践环节8学分,两者合计占总学分的80.3%。省开课只能设置14分,不到毕业总学分的20%。公共事业管理(教育管理)、汉语言文学、护理学、小学教育等专业中省开课所占比例更是少于20%。
2.4 专业招生人数不均衡,影响课程设置
以2014年春季招生数据为例,招生专业本、专共计48个,合计招生数为19217人。招生规模较大的专业集中在法学、行政管理、学前教育和会计学4个专业,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工程造价等18个专业在全省的招生总数不足50人。规模小的专业给省开课的设置出了难题:如果根据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势必造成教师和资源的浪费,增加了办学的成本;如果不按专业规则设置省开课程,又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左。
2.5 顶层设计不完善,导致开设课程过多
为了做好教学服务,开放教育学生可以自主选课,各级电大尽量多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程资源,这无可厚非,但却又执行全国统一考试。在这种管理模式下,从省级层面上看,各教学点在制定执行性专业规则时选课多而散,部分课程选课人数极少甚至没有。近几学期对考试订单进行统计,省开课程中报考人数在10人以下的有50多门。
3 积极推进改革,完善省开课程设置方式
针对开放教育省开课程设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在保证专业培养目标基础上,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探索更加灵活、实用的课程设置方式。
3.1 扩大省开课程设置自主权限,明确课程管理责、权、利
首先,中央电大要适度放权,把省开课程在教务管理系统设置的权限下放到省电大,只有这样省电大才能更灵活地设置省开课程,满足专业规则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的目标要求。其次,随着开放教育专业的增加和课程的调整,一些课程在性质上也发生了变化,中央电大和省电大有必要就课程管理和学分比例进行再次确认,以明确双方职责和利益分配。
3.2 课程设置要层次分明,体现实用性
远程开放教育分为专科、本科两个阶段,在课程设置时,要注重课程 的衔接问题,电大学员大部分都是具备了一定学历,他们想通过继续教育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试想,简单重叠设置的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能满足学员提高专业层次的要求?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地接收反馈意见,适时调整课程内容,突出实用性,满足不同层次学员的需求。
3.3 充分调研成人教育市场,科学设置招生专业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立足成人教育市场实际,满足不断变化的行业和企业的培训需求,开设适合当地特色的专业。同时与中央电大密切合作,争取政策支持,共建共享“品牌”专业。通过“品牌”专业建设带动课程建设,通过优质的课程资源逐步吸引学生选课。在招生层面要有论证机制,稳定优势专业,适时淘汰连续学期招生不景气专业,从源头杜绝小专业。
3.4 做好顶层设计,完善各级各项管理职能
中央电大应充分进行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尽快开发功能更加强大的教务管理信息平台,分层级、分用户设置权限,在规定各模块学分设置时要更科学更严谨;省电大在加强专业规则课程设置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同时,应该加强对本省系统内各类课程开设情况的摸底调查,定期收集反馈意见,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进一步修正课程设置,最终使专业规则臻于科学合理;市级电大作为教务管理中重要的一环,要充分发挥引导职能,通过学生选课系统进行控制,制定推荐型专业规则,确保所属教学点能够合理按照专业规则选课,在课程开设中真正做到为学习者服务,使专业规则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3.5 建立省开课程的准入、退出机制
省电大应该建立严格的省开课程准入机制,同时对质量较低、资源贫乏的课程建立适当的退出机制。当前需要制定省开课程设置的规章制度,从制度层面为课程设置提供激励和支持,利用“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建立科学的课程开设和评估制度。此外,在课程建设过程中,课程设置应关注本专业和职业的社会需求,不能片面追求大而全,从资源质量上严格把关,真正实现专业培养方案的目标与理念。
4 结语
为了改善省开课程设置的现状,河北电大应立足实际,合理规划,以创建品牌专业为目标,以建立“精品课程”为抓手,从适应河北经济建设、服务社会的全局出发,积极探索新的课程管理模式。目前,河北电大正在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 一论 文 网专业写作教育教学论文和毕业论文以及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积极筹建河北开放大学,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办学理念的不断进步,开放教育专业建设和课程管理工作也会与时俱进。
基金项目:河北广播电视大学专题基金项目一般课题《关于河北开放大学省开课程设置研究》(YB201409)
参考文献
[1] 谢盛勇,江小青等.教学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0.
[2] 刘忠强,张百生.对山东电大开放教育专业与课程管理的思考[J].山东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