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建筑大专毕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致谢一:
毕业设计即将结束,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之下,学生对于道路设计有了更多新的认知,对路基路面设计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对路基路面综合设计的整体脉络了解得更加的清晰透彻。通过毕业设计,学生对自己大学四年以来所学的知识有更多的认识。
毕业设计,帮助我们总结大学四年收获、认清自我。同时,还帮助我们改变一些处理事情时懒散的习惯。从最开始时的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到方案比选,确定方案,再到着手开始进行路基工程、路面工程和路线排水的设计,每一步都是环环相扣,衔接紧密,其中任何一个步骤产生遗漏或者疏忽,就会对以后的设计带来很多的不便。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资料搜集能力在设计中也得到提升。毕业设计中很多数值、公式、计算方法都需要我们去耐心地查阅书籍,浏览资
料,设计中需要用到辅助设计软件的地方,也需要我们耐心的学习。掌握其使用的要领,运用到设计当中去。最后汇总的时候,需要将前期各个阶段的工作认真整理。
毕业设计结束了,通过设计,学生深刻领会到基础的重要性,毕业设计不仅仅能帮助学生检验大学四年的学习成果,更多的是毕业设计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楚的认识自我,磨练学生的意志与耐性,这会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很大的帮助。
致谢二:
通过这三个月来的忙碌和学习,本次毕业论文设计已接近尾声,作为一个大专生的毕业设计,由于经验的匮乏,难免有许多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在这里衷心感谢指导老师的督促指导,以及一起学习的同学们的支持,让我按时完成了这次毕业设计。
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我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困难。在此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xxx老师给我悉心的帮助和对我耐心而细致的指导,我的毕业论文较为复杂烦琐,但是xxx老师仍然细心地纠正图中的错误。除了敬佩xxx老师的专业水平以外,他的治学严谨和科学研究的精神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并将积极影响我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我才得以解决毕业设计中遇到的种种问题。同时感谢我院、系领导对我们的教导和关注;感谢大学三年传授我们专业知识的所有老师。他们是xxx、xxx、xxx、xxx、xxx……谢谢你们呕心沥血的教导。还有谢谢我周围的同窗朋友,他们给了我无数的关心和鼓励,也让我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温暖和欢乐。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此次毕业论文的完成将变得困难。他们在我设计中给了我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同时也要感谢自己遇到困难的时候没有一蹶不振,取而代之的是找到了最好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最后,感谢生我养我的父母。谢谢他们给了我无私的爱,为我求学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致谢三:
太行依旧,卫水长流。转眼间,我已在卫河之滨的河南师范大学度过了四个年头。四年,一段不短的时间,四年的光阴让我成长,让我从青涩走向成熟,也让我的人生有了不同的轨迹。
在这宝贵的四年的大学生活中,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程xx教授。“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程老师正是这样以言传身教来教导着我们。
程老师的博学,让我知道学海无涯仍需努力;程老师的勤奋,让我明白天道酬勤要坚持始终;程老师的大度,让我能以宽容之心面对生活;程老师的朴实,让我明白善良的价值。生活中,他教我们如何真诚做人、踏实做事;老师和我们的每一次的谈话都如同春风化雨,指引着我们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凝结着程老师的心血,从选题开始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程老师悉心的指导。程老师对我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这种影响不是一朝的迸发,而是日积月累的渗透,在这点滴汇聚中使我逐渐形成正确、成熟的人生观、价值观。遗憾的是,毕业在即,能够在程老师身边学习的日子已屈指可数。多么希望时间可以再多些,日子可以再长些,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更多的机会向程老师再多学一点。但我知道,我人生的角色该转换了,我该走出校园了,在这转变发生之前我有程老师给我的如此多的指导,就将使我在面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有可以借鉴的资本。在此,我要真诚的说声:“谢谢您,程老师!”
在这里,还要特别感谢我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课题的指导老师——xx老师,您由内而外的美丽、大方与优雅永远需要我学习;您给予我们的指导和关怀我将永远记在心里!
感谢在大学期间给我诸多教诲和帮助的文学院的各位老师,感谢张xx老师、赵xx老师、牛xx老师、赵xx老师、王xx老师、张xx老师、梅x老师、关xx老师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
感谢和我一起生活四年的室友,是你们让我们的寝室充满快乐与温馨,xx的善良、xx的温柔、xx的执着、xx的果断、xx的勤奋、xx的理性和xx的见识,值得我学习。“君子和而不同”,我们正是如此,愿我们以后的人生都可以充实、多彩与快乐!
感谢我的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们,谢谢你们给予我的帮助!
感谢我的朋友,感谢你们在我失意时给我鼓励,在失落时给我支持,感谢你们和我一路走来,让我在此过程中倍感温暖!
[论文摘要]环境工程专业作为集 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它的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建设正处于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教育体制背景下发展起来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尚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研究,对环境工程专业专业课程、实践性环节的改革提出了建议,并提出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课程体系改革中,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工业企业的环境污染事故经常发生,自然生态环境出现了明显的恶化。
在此背景下,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1979年9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 》对环境教育作出了明确规定。高等学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了工科环境类本科专业;1981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硕士点;1983年开始,设立环境工程博士点;1999年开始,建立环境科学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土后流动站。至此,培养不同层次环境专业人才的高等学校工科环境类专业教育体系日臻完善。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设置已由1977年的7所高校发展到2004年的247所高校、每年2万余本科毕业生的规模。据相关报道,2010年应届生创历史新高,达630万人,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市场同样是机遇与挑战并存。1998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教委联合主持的“中国高等环境教育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预测,2000-2010年我国对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年均需求量为1147万人,但事实却并不尽如人意,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在各种毕业生招聘会上普遍受冷遇,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不到50%[1]。面对严峻就业形势,很多高校的环境工程专业面临着“缩招,减招”的尴尬处境,学生对环境工程专业的严峻就业形势普遍有了认知,于是在“就业”这个指挥棒指挥下,更多的学生全倾向于其他更为“热门”的理工类专业。环境工程就业的岗位是典型的“越老越值钱”,各用人单位需要的是有很强设计、动手能力,同时懂管理、懂相关法规的复合型人才,因而多会倾向于选择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才,而在我国传统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高校毕业生,缺少实际工作实验,动手能力也较差,无法在短时间内为用人单位创造价值。我国高校目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及课程设置存在较多问题,致使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体系单一,动手能力普遍较差。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强化专业基础知识教学,适当提高专业课学时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计划,大多数院校一般都遵循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及专业介绍》中所规定主干课程,设置相关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对于主干课设置要求可以看出,对于本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围绕水处理工程展开的,或者说主要偏重于水处理工程[2]。
为了适应时展要求,环境工程专业改革应以9门核心课程(环境监测、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环境工程原理、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为主干课程,强化专业基础教育。
目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学时学分普遍较多,如武汉大学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学分比为46:38:16,学分多,专业课课时少。目前环境工程专业课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环境评价、清洁生产、生态工程,等,一般集中在大学三四年级学习。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在《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规定》规定为64学时、4学分,但很多高校此课程的学时低于此值,甚至只有30-40学时,这种课时安排,学生很难对水污染控制方向的基础知识有比较全面深刻的理解,专业基础知识方面的缺陷使得很多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遇到实际问题无从下手,无法胜任工作。
二、重视和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增加专业性实践环节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主要包括课程实验、课程设计、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重视实践的观念,提高实际工作的能力,因而环境工程专业教学过程中应重视现场教学和可视化教学相结合[3]。
(一)基本实验教学环节的改革
基本实验教学是促进学生深化理论知识、掌握基本实验技能方法、培养严谨工作作风的基本方式,目前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中对于基本实验教学,存在着以下问题:
(1)各高校环境工程实践性环节学时普遍不足。以课程实验为例,环境监测实验、环境工程专业实验等实验环节,一般在10-20学时,课程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掌握知识同时提高动手能力,若一味压缩课程实验的学时,不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动手能力的提高,这就造成了很多学生升入研究生后科研能力较弱,创新能力不强。
(2)实验教学内容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应用能力。传统实验教学往往大量开设验证性实验,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较少,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和知识运用能力,应在实验教学体系中进行优化设计,精简教学内容,增设设计性、综合性实验。
(二)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认识性实践环节,往往并未真正的深入实际,研究实际问题。以专业实习为例,一般高校安排学时为三周左右,但很多时候往往只是走马观花,并未使学生真正的动手动脑并深入生产第一线,因而很多学生在从事工作后会“纸上谈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较差。
在环境工程专业实习与设计方面,需积极探索开放实习的途径,一方面使学生深入生产第一线,利用现有条件增加学生接触实践的机会,另一方面在实践教学的内容方面,应通过能体现应用性、先进性、综合性内容的课程设计及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大工程意识的毕业设计等环节,模拟工程应用的实际训练过程,真正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形象直观的学习专业知识,拉近与专业的距离[4],并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 (三)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改革
毕业论文(设计)是高等学校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在校学习的总结和检阅,也是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能力的重要环节,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学生论文(设计)一般有三种形式,即综述性论文、实验及污染治理工艺设计,依据不同高校的硬件设施实际情况,三类毕业论文形式比例不同。对于实验性毕业设计(论文)来说,目前普遍存在着指导教师短缺、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取与有科研能力、工程设计能力的研究院所、工厂和环保企业联合培养的方式,与相关单位研究人员或工程技术人员让学生通过参与实际研究或工程项目得到更全面的锻炼[5]。
在毕业论文(设计)课题选择方面,存在着课题缺乏创新性的问题,很多课题只是导师课题某一部分或某一方面的简单重复,导师将相关资料如实验方法等直接呈现给学生,学生则按照导师指令进行实验,这种方式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另外也使得学生参与毕业课题缺乏主动性。因而在毕业论文(设计)过程中,选题除了要从实际出发外,更要着重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意识,设计创新性的开放实验,鼓励学生大胆参与,由学生设计实验过程并动手实践。另外在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方面,可采用“目标”培养模式,比如允许和安排考取研究生同学结合研究生导师的科研课题做毕业论文,让已经就业同学做其相关工作领域的毕业课题,题目设置面可以放宽一些,以保证同学能够较早的适应未来的工作、学习。
三、面向市场需求设置课程
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应面向市场需求,环境工程专业学生就业难,知识结构不合理是一个重要原因,毕业生虽多,但通才型人才、实践型人才和特色型人才较少。因此在设置课程时,应适当考虑市场需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培养方案,将应用性强的课程引入课堂,还可以实行“工程师进课堂”、“将环境工程课程体系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等形式。注册环保工程师考试是我国高校制定教学改革计划、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和进行课程设置提供重要参考,有利于提高学生相关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及工程管理知识水平。以注册环保工程师为例,学生除需要掌握环境专业相关知识外,还要掌握数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学、化学、工程制图、建筑力学等相关内容,更有如施工技术与组织管理、给水排水工程概预算、工程法规等专业课内容[6],实施环境工程课程与注册环保工程师制度结合,可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为完备,也为今后参加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四、环境工程专业的创新教育
创新教育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使学生一方面牢固系统的掌握学科知识,同时发展创新能力,即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7]。创新教育作为一种思潮而生,现在被广泛使用,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这种大环境下,我国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教育改革,应以创新教育为指导思想和目标,努力营造创新环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及创新素质。
环境工程专业的教学也加应强创新教育,例如可以调整课程设置,引入通识教育;更新教学内容,教材与时俱进;教学方法方面变“满堂灌式”教学方式为“启发式”、“研讨式”教学;课程考核方式多样化,等。特别对于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很重要,所以应建立创新实验基地,鼓励学生自主设计,自选课题,自由探索,将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性环节与创新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闫兵,丛军兹.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6:107-108.
[2]徐惠忠,王德义,苏宏.环境工程专业的就业出路分析与课程设置改革[J].理工高教研究[J].2003,22(5):109-110.
[3]汤洁,董德明,刘淼,等.环境科学专业课程休系建设与教学质量监控[J].中国大学教育,2007年,第3期:35-36.
[4]黄方.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初探[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5,10增刊:61-62.
[5]杨景亮,沈洪艳.罗人明.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7(2):96-99.
“工程”是指将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工农业生产部门中形成的各学科的总称[1]。如:化学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工程等。“工程”也指用较大而复杂的设备来进行的工作。如:城市改建工程、京九铁路工程、“菜蓝子”工程等。我国大学所设有关工程类的专业就有土木工程专业、机械工程专业、材料工程专业等。“管理”的定义是指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的分支也很多,如:工商管理、国民经济管理、农业经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管理科学与工程是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侧重于研究同现代化生产、经营、科技、经济、社会等发展相适应的管理理论、方法和工具,该学科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系统的管理理论基础,合理的知识结构,正确地应用系统分析方法及相应的工程技术方法解决管理方面的有关理论与实际问题。从《工程管理》字面上来看,很容易使人产生如下疑问:比如是对什么“工程”进行管理?或者学成后会“管理”什么工程?国内有些学者把“工程管理”定义为研究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即对建设项目的专职管理。从建设项目的周期来讲,工程管理就是研究。建设项目决策阶段的开发管理、项目实施阶段(准备、设计、施工)的工程项目管理、项目运营阶段的设备管理,即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的管理。
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
第三届建设部高等工程管理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一九九九年七月西安)认为:工程管理专业一般设置工程项目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投资与造价管理、国际工程管理及物业管理五个方向。为此,工程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除了一般工科专业所必修的基础课程以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可设置为:主要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经济学、会计学、市场学、组织行为学、财务管理、经济法、统计学、运筹学、工程经济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测量学、土力学与地基基础、工程力学、工程结构、施工技术与组织、工程项目管理、工程估价、工程合同管理、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等。主要专业课有工程咨询、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与评估、投资经济学、工程造价管理、工程项目风险与保险、工程项目招标与投标、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评估、项目融资、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国际工程承包、国际工程合同管理、国际工程索赔、国际工程专业英语(听力、阅读、口语、写作)、国际公司理财等。因此,工程管理专业实际为跨土木工程与管理工程的交叉学科,适合有足够土木工程方面与管理学方面师资力量的学校设置。
从学生的修业科目来分析,上述主修课程和主要专业课程已有36门,再加上公共课程:高等数学、外语、政治、体育、概率论、线性代数、计算机、普通物理、普通化学、机械原理、电工学等总共有47门之多,有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外语等要学习两个学期。如果学制定为四年,第八个学期学生即要寻找工作还要完成毕业论文,47门课要用7个学期来完成,平均每学期学习近7门课。所以工程管理专业本科教育的学制宜定为5年,使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掌握土木工程方面的技术知识与管理、经济、法律方面的知识,学生工作后即使从事技术性较强的工作,技术专业水平也不会低于相应专业的大专水平,同时也会把所学管理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为以后事业的发展打好基础。如果条件允许,应把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设计和管理方面的论文结合起来做,使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形成过程强化理解,对如何发现“工程”方面的管理问题、解决“工程”上的管理问题会有很大的帮助。
学生就业与市场需求
根据《中国教育报》报道的统计资料:2000年普通高等学校和工程管理相近的本科专业学生就业率为:工商管理类78.05%、经济学类72.72%、土建类84.91%、管理工程类82.73%、管理类Ⅰ51.82%。根据新华社2003年6月4日统计资料,黑龙江省2003年应届本科毕业生签约率不足50%,明显低于2002年。据了解,除了受非典的影响,一些供需见面和双向选择活动被迫中止和取消,部分毕业生无法进行正常的面试、体检和签约以外,目前社会的需求形势也不容乐观。作为吸纳毕业生的主渠道之一的国有企业,由于受经济不景气(包括改制)的影响,其吸纳毕业生的能力大幅度下降。黑龙江省省属高校毕业生到国有企业就业的比例在2001年为21.6%,2002年为13.8%,2003年很难增长。政府和事业单位受编制所限,特别是今年事业单位机构改革要全面铺开,毕业生需求量也会减少。而毕业生面向基层、面向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渠道在一些地方还不畅通。这些原因导致了毕业生今年严峻的就业形势。华商报2003年2月20日报道,在长安大学举行的“2003年毕业生双向选择会”上。公路桥梁专业的毕业生今年供不应求,此专业的学生很多在年前就已经找到单位。八成用人单位招聘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学生。河南洛阳一研究所原打算招收10名桥梁工程本科生,结果一上午只有一名学生递交了推荐表。长安大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张红红分析介绍说,西部大开发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公路、桥梁、隧道的建设急需人才,而设置公路桥梁专业的高校并不是很多,长安大学公路桥梁专业的供需比例去年是1:8,今年这个比例会进一步拉大。
与桥梁工程、公路城市道路专业的学生非常走俏相比,公路工程管理、公路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却没有那么幸运。一位招聘工作人员说,管理和监理都必须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用人单位是不会将管理工作直接让新来的大学生担当的。2003年我校管理学院毕业生的一次性签约率约为50%,土木工程学院的应届毕业生签约率几乎为100%。管理专业的学生不好找到工作的原因,除了受“非典”与全国应届毕业生人数多等客观因素影响以外,其专业本身也存在某些欠缺,下面就工程管理专业与土木工程专业进行比较,分析其原因所在。对于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通过四年的专业学习,毕业参加工作后,需要一到二年左右的时间,才可以独当一面。而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从事土木工程设计工作,即使自己努力恐怕也不会有哪家设计院敢委以工程设计任务。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从事施工管理工作,如果力学基础和工程结构理论不系统、不扎实,充其量也只能做到按图施工,而发现施工图中的错误,不盲目地按图施工等则难以做到。到建设单位或政府机关工作应该是比较对口的,可以充分发挥工程管理专业视野广,知识面宽的优势,但建设单位的工作是技术和经济紧密结合的,建设费用的增加和消减往往和技术水平的高低有必然的联系,而且此时此刻的技术问题又有可能是一些技术难题,显然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去处理技术难题又显准备不足。由于政府机构超编严重,每年能吸纳工程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的人数也会有限。#p#分页标题#e#
一般来讲,经济学专业毕业生擅长于经济分析,会计专业毕业生擅长于财务工作,而没有哪一个专业可以做到从学校毕业就可以胜任管理工作或领导工作的,管理工作或领导工作水平除了受教育程度影响以外,更重要的是个人经验的积累与其在组织中威信的树立。中小型公司专职的管理人员很少,同学到了公司,领导问,“你会做什么?”回答:“我会管理。”问:“你会管什么?”答:“我会管理建设项目。”很显然,这样的回答比较空洞。因为对于新毕业的学生来说工作是很具体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虽然学过财务管理,但却当不了会计;虽然学过质量控制而技术规程又不精通,人家在眼皮底下作假,却看不出来;虽然学过领导、指挥的知识而又没有什么功绩与特长足以服人,而且公司又不承担培养人的义务,所以管理专业的新毕业生寻找工作会有一些障碍。但是,如果学生技术水平比较高,以技术工作作为工作的切入点,则相应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在技术成熟的前提下,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如果做管理性工作,会在知识上、心理上以及工作方法上比其他专业的毕业生更胜一筹。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
关键词 城市绿地 城市绿化 绿地系统规划 研究进展
1 城市绿地系统
1. 1 概念
城市绿地系统泛指城市区域内一切人工或自然的植物群体、水体及具有绿色潜毕业论文 能的空间, 它由相互作用的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各类绿地组成, 具有重要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 1 ] , 为城市内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 是城市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2 ]。城市绿地系统组成因国家不同而各有差异, 但总的来说, 其基本内容是一致的, 即包括城市范围内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生活条件具有直接影响的所有绿地[ 3, 4 ]。根据2002 年《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我国将城市绿地分为公园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附属绿地及其它绿地5 类[ 5 ]。
1. 2 特征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复杂的自然- 社会- 经济复合生态系统, 具有如下特征[ 6, 7 ]: (1) 多要素。它是人工干扰较强的生态系统, 也是城市的主要自然因素,包含大气、地文、水圈、生物因素, 这些决定着城市绿地系统的基本地域特征。(2) 多类型。城市绿地系统包括各种保护区和国家公园、风景区、游憩区、休养保健区、公园、花园、游园、专类园、苗圃以及以绿化配植为主的各种绿地。(3) 多功能。城市绿地功能随时代的变迁各有侧重, 但总的来说, 始终兼容着景观、社会、生态三大基本功能。(4) 动态性。绿地系统因时代、年代不同以及季节更替, 其内容、重点与形式都发生着变化。(5) 空间尺度性。城市绿地系统因空间尺度的不同(主要指城区、市区及区域) , 其数量、布局、结构、功能等都有所变化。(6) 多因素协同调控性。绿地系统的多元性、动态性及它同城市的交织特征, 决定着其持续发展需有多因素协同调控。
1. 3 发展历程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在城市园林基础上发展起来, 经历了自然萌生、人工创意、公共绿地及生态绿地系统阶段[ 1 ]。自然萌生阶段主要指以狩猎围牧为目的的园圃。人工创意阶段指以满足达官贵人及宗教需求为目的的宫苑、寺院, 主要是私家园林和皇家园林。19 世纪中下半叶, 工业化导致城市环境恶化,促使城市进入公共绿地阶段。欧洲、北美掀起第一次, 即“公园运动”; 20 世纪初, 尤其是二战后, 欧亚各国开始大力拓建绿地和创建新城, 城市绿地迈入第二次[ 1, 8 ]。20 世纪70 年代初, 生态学作为设计理论引入绿地规划, 城市绿地开始了以改善城市环境及满足景观审美为目的的生态绿地阶段[ 1 ]。
20 世纪80 年代初, 城市绿地进入了生态园林的理论和实践探索阶段[ 1 ]。国际社会也正式提出“生态城市”概念, 以期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指导城市建设[ 8 ]。生态城市反映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思想, 城市建设以不使环境遭到破坏为标准, 使行为主体的活动有利于维护周围环境并融于自然的类天然群落[ 9 ]。它是人类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 人的社会文化、生态意识达到一定水平下渴望实现的目标境界[ 8, 10 ]。城市绿化建设中提出的“花园城市”、“园林城市”、“山水城市”、“绿色城市”、“田园城市”等都是城市发展的中阶段目标, 而城市运转符合生态规律的“生态城市”才是人类追求的最高目标[ 11 ]。近年来, 随着人们对人居环境质量重视程度的提高, 生态城市的实践与探索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 8, 9 ]。
2 城市绿地规划现状
2. 1 国外城市绿地规划
国外园林绿化最大特点是简洁朴实大方, 处处体现大自然的风格特色[ 12 ]。如美国城市绿化率相当高, 公路、街道两侧和居民社区除去建筑, 职称论文 草坪和树木覆盖所有空地, 草坪常绿, 修剪平整, 没有杂草, 绿化品位较高[ 10 ]。根据对世界49 个城市的统计, 人均公共绿地10m 2ö人以上的占70% [ 1 ]。新加坡土地面积648 km 2, 人口386 万, 人口密度5 965 人ö km2, 现有绿地7 500 h m 2, 人均25m 2ö人, 进入世界城市绿化先进行列[ 13~ 15 ]。就人均公园面积而言, 2000 年,美国华盛顿为50 m 2ö人, 澳大利亚堪培拉为70 m 2ö人, 瑞典斯德哥尔摩超过68. 3 m 2ö人[ 16 ]。国外成功的规划范例有: (1) 美国城市公共绿地布局因地制宜, 适地适树, 很少有大体量的园林建筑、小品等设施, 植物自然式种植, 简朴大方。设计手法多是大手笔、大色调疏林草地。常绿与落叶树结合, 乔灌草花结合, 林相丰富, 林冠线变化多端, 园林景观野趣盎然, 处处体现自然美[ 17 ]。(2) 二战后德国政府把城市周围地带低价售给居民, 修建永久性“私人田园”。田园一切设施取于自然, 禁止用砖瓦、水泥和金属材料。田园周围是低矮篱笆、灌丛和野花, 小路两边草地布置许多木凳供入歇脚[ 18 ]。(3) 新加坡为建设“热带优秀城市”, 在概念性规划、发展指导规划中对每寸土地使用性质、强度进行了严格限制, 建筑成片和集中密集建设, 向空中发展, 留出地面空间进行美化绿化[ 14 ]。(4) 维也纳、巴黎、科隆、莱比锡等城市拆墙建设花园环路, 维也纳的花园环路同教堂、大学、音乐厅等公共建筑为一体。(5) 罗马、塔拉戈纳等环城绿地将城墙、花园、露天博物馆等作为整体布置, 罗马在开辟道路和绿地的同时保护城墙残段, 在其周围开辟道路和绿化带, 形成环城公园。其共同点是绿化圈、文化圈、水系风景圈等共融和谐[ 11 ]。
2. 2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
2. 2. 1绿化及科研进展
20 世纪70 年代末, 我国城市绿地规划工作者提出“连片成团, 点线面相结合”的方针后, 城市绿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19 ]。80 年代后, 提出了北方以天津为代表的“大环境绿化”, 南方以上海为代表的“生态园林绿化”[ 19 ]。八五其间, 城市人均公共绿地由
3. 9m 2 增加到4. 6m 2, 绿化覆盖率由19. 2%增加到22. l%。1999 年底, 全国667 个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591 000 hm 2, 绿地率达23% , 绿化覆盖率已达到27. 44% , 人均公共绿地6. 5 m 2, 公园动物园数达4 219 个, 面积77 137 hm 2。目前, 已经涌现出北京、南京、上海、秦皇岛、青岛、大连、烟台、威海、合肥、杭州、厦门、深圳、中山、珠海、佛山、南宁等30 多个“园林绿化先进城市”[ 19 ]。
从80 年代初开始, 建设部开展了多项园林绿化科研课题[ 19 ]。近年来完成的课题有《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城市绿地在生态上的价值定量化》、《园林生态经济发展战略研究》、《城市绿化树种区域规划研究》、《2000 年小康型城乡科技产业工程——居住区环境质量保障体系》、《城市市政公用事业‘九五’和‘十五’计划及2015 年规划预测研究之风景园林部分》等[ 20 ]。到目前为止, 我国有甲、乙级园林规划设计单位40 余家, 园林科研院(所) 60 余家, 大专院校10 余家[ 20 ]。
2. 2. 2传统规划及其缺点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是城市总体规划的组成部分, 在总体规划完成后, 可编制城市绿地专项规划,其主要内容为: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 确定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指导思想、原则、目标、指标、用地布局、各类绿地位置、范围、性质、功能及分期建设步骤和近期实施项目; 划定需要保护、保留和建设的城郊绿地; 提出实施建议[ 21 ]。可见, 传统绿地规划对城市绿地市场运作、生态及景观要求很少考虑, 具体说,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0, 21 ]: (1) 未充分从区域与城市生态系统角度构筑城市绿地总体结构和布局; (2) 绿地植物配置重美观轻生态; (3) 城市绿地是城市形象设计和景观规划的重要载体, 传统绿地规划未充分从整体上考虑塑造城市形象; (4) 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绿地建设模式、资金渠道已发生变化, 总体规划确定的绿地在实施过程中难以一成不变。因此, 传统绿地规划已不能适应新时期要求[ 21 ]。
2. 2. 3现代绿地规划原则
现代城市绿地规划流行应用控制性规划理念, 越来越重视根据各城市特有的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城市风貌、工业用地、居民用地、道路系统, 做出各具特色、结合河湖山川自然环境, 体现地区特色的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22 ]: (1) 重视内外自然山水地貌特征, 发挥自然环境条件优势, 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内涵, 形成本城市绿地系统的布局结构与特色; (2) 按照国家城市绿地指标的规定, 合理确定各类绿地类型与规模; (3)均衡布置各类公园绿地, 有机结合形成完整体系;(4) 合理确定近期和远期规划; (5) 正确鉴别和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小局与大局、保护与开发、理想与现实、近期与远期等关系[ 23 ]; (6) 树种规划重视使用地带性植被, 以乔木和灌木为主, 兼顾植物群落的观赏、生态和经济价值。
2. 2. 4绿地系统规划对策
针对我国国情和绿地建设的不足, 今后绿地规划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2, 21, 24, 25 ]: (1) 加强政策扶持, 完善相关法律和法规。城市绿地是先投资后受益、间接效益与直接效益并存的产业。硕士论文 绿地规划要常抓不懈, 制定长远战略与具体政策。(2) 制定切实可行、理念超前的总体规划。在城市建设和城改前制定可行的城市总体规划, 编制绿地详细规划, 严禁绿地改变用途, 确保绿化指标和绿化用地落实[ 25 ]。(3) 提高绿地生态效益。植物生态功能基本靠叶完成, 故增加生态效益就要增加叶面积。乔木叶面积可达其树冠正投影面积的20 倍左右, 灌木5~ 10 倍, 草更小。
所以, 园林植物要以乔木为主, 重视乡土树种, 常绿与落叶搭配, 灌草藤花结合, 形成多样、复层、立体、生态的多功能自然群落[ 19, 26 ]。(4) 重视大环境生态建设, 加强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是城市大环境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 是扩大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方式。以城市林业理论为指导, 运用生态系统边缘带物种多样性增大原理, 营造各种防护林、风景林及经济林, 建立城市生境与自然环境联系的生物廊道, 为野生动物提供迁徙通道和栖息地[ 19 ]。
转贴于 (5) 多方筹措资金。城市绿化是社会公益事业, 除从城市维护费中列支和有关部门筹集资金外, 还要调动全社会力量。(6) 引进参与式管理。城市居民参与城市绿地规划及建设, 可增进居民与政府的相互理解和沟通。
3 绿地规划发展趋势
3. 1 规划模式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模式趋于以下方面[ 27 ]:
(1)都市圈绿色廊道网络规划。城市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集中发展, 绿地系统与城市呈现环状围绕、核心方式、嵌合方式、带形相接方式等形态, 使绿地系统发挥较大效能, 并有良好的连续性与可达性[ 28 ]。英国“大伦敦规划”, 把从市中心48 km内, 约6 700km 2 的地区划分为城市内环、郊区环带、一条约16km的绿化带、农村环带等4 个同心圆, 成为世界发展新城的规划模式[ 27 ]。丹麦哥本哈根的指状规划,莫斯科的楔形绿地, 按照“有机疏散理论”而定的大赫尔辛基规划方案, 都是典型的绿地嵌合模式[ 27 ]。
荷兰兰斯培德地区(包括鹿特丹、阿姆斯特丹和海牙等城市) 的绿心(绿地核心式) 与建成区之间建设绿色缓冲地带以保护绿心。而巴黎沿塞纳河两侧建了8 个新城, 在塞纳河两岸形成了2 条平行轴线, 是绿地系统带形相接方式的代表[ 27 ]。
(2) 森林城市模式。把森林引入城市, 让城市坐落在森林之中, 恢复人类与森林的本来关系, 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已成为优化城市绿色规划的总趋势[ 12 ]。“人在城中, 城在林中”将成为21 世纪城市绿地建设的重要模式[ 29, 30 ]。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强调以人为核心, 创造“天人合一”的城市与森林融合的人居环境空间。城市森林建设主旨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以“绿色空间”构筑“绿色城市”空间网络[ 31 ]。城市森林的布局模式主要有放射式、圈层式、跳跃式、因地制宜式及综合式5 种[ 32 ]。完整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将为彻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和能量的保障。城市森林景观建设要具有亲和性、文化教育性、舒适性和富有人情味, 使之能激起人们亲近的愿望[ 27 ]。同时, 城市森林建设要以自然为宗旨, 以城市文化底蕴为基础, 依托城市自然地形地貌, 结合城市风貌、结构特征和空间属性等科学布局和规划, 体现自然植被景观和群落结构特征, 实现城市森林的自我维持及协调发展, 发挥其综合效益。
3. 2 规划特征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有如下特征: (1) 空间开放化[ 22 ]。首先表现在从“园林绿化”走向“大地景观规划”, 着眼于大环境绿化规划, 从区域出发, 把森林、农田、草地、景区作为生态改善的积极因素纳入城市绿地规划, 使城市拥有良好的整体生态背景。其次是开放公园, 引入园外的自然风光与环境中的河道、溪流、绿地、建筑等相融合, 成为大环境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开放空间更有利于发挥绿地景观功能及美化和改善环境的作用, 便于各类绿地相连,是人性化的要求和人本主义的体现。(2) 绿化森林化。绿化森林化指城市绿化以成片森林为主体, 乔灌草相结合, 提高绿地效益[ 22 ]。(3) 景观人文化。指绿地规划尊重文化, 把握园林绿地性质、风格和主题,重视植物景观文化性, 充分体现当地特色及历史文脉[ 22 ]。(4) 水景生态化。水体和水系是城市与外部生态系统交流的主要通道, 是城市最重要的廊道景观。城市绿化建设应重视沿河道的绿地建设, 应用生态学原理处理水体造景, 使水体洁净, 富于情趣, 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共生[ 22, 27 ]。(5) 设施人性化。城市绿地的服务对象是人, 绿地设计必须满足人类生存、享乐与发展的要求, 各种设施要符合人体尺寸比例、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满足人类生理与心理需求[ 12 ]。(6)目标多样化。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要符合生态性、生物多样性、郊野休闲性、文化性、自然性、区域性、人居环境的舒适性、可居性和可持续利用性等特点[ 33 ]。
3. 3 规划新方法
3. 3. 1新理念
城市绿地规划经历了以游乐、观赏为主的实践后, 现在发展到以生态学观念为出发点, 融观赏、游憩于生态系统的生态园林阶段。生态园林就是依靠植物来形成环境、保护环境、利用环境和美化环境,建立以绿色植物为主体的园林绿地生态系统[ 34 ]。它以保持生态平衡、美化环境、减少生态环境灾害为主导思想, 具有公共性、广泛性、无界性、长期性、高效性、不可取代性、永恒性、连续性等特点[ 35 ] , 是当代城市绿地设计的发展趋势[ 36 ]。生态园林具有3 方面的内涵: 一是具有园林的观赏性, 能创造景观, 美化环境, 为人们提供休憩、游览和娱乐环境; 二是具有改善环境的生态适应性; 三是具有生态结构的合理性, 即具有合理的时间结构、空间结构和营养结构,与周围环境一起组成和谐的统一体[ 37 ]。生态园林注重从宏观管理、生态保护角度来建设城市绿地系统,其基本理念是在城市区域范围内, 保护和修复区域性生态系统, 遵循生态学原理建立合理的人工植物群落, 保护生物多样性, 建立人类- 动物- 植物和谐共生的城市生态环境[ 37 ]。
3. 3. 2新手段
为了最大限地度提高绿地生态效益, 增加城市绿量, 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 现代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采用了新绿化方式: (1) 垂直绿化。也称攀缘绿化, 就是绿化那些与地面垂直的线或面, 即利用攀缘植物使其沿墙或其它设施上升形成垂直的绿化面。工作总结墙面、廊栏、立杆、灯柱、棚架、凉厅、拱门等建筑物均可采用攀缘植物进行绿化, 其形式有附壁式、篱栏式、棚架式、拱门式、立柱式及悬蔓式[ 38 ]。(2) 立体绿化。立体绿化是运用现代建筑和园林科技的各种手段, 对一切建筑物和构筑物所形成的再生空间进行多层次、多形式的绿化美化, 其基本内容包括: 地面绿化的乔灌草复层群落; 建筑再生空间的绿化美化( 墙面绿化、屋顶与天台绿化、室内与阳台绿化等) [ 39 ]。立体绿化源于屋顶花园, 最早是由德国人在一些阶梯式和单元楼式建筑群上试验成功的。现已发展为地面、窗口、凉台、室内与屋顶、盆栽与池栽相结合的各种绿化方式。它能扩大城市绿地面积, 美化城市环境, 使平板单调的建筑单体、硬质构筑、门窗栅栏等, 变成具有自然风格、赏心悦目的绿化景观,并起到良好的降温消音作用[ 40 ]。 参考文献
1 千庆兰. 城市生态绿地系统规划研究初探. 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 , 2001, (4) : 45~ 49
2 徐波. 谈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定位. 城市规划, 2002, 26 (11) :20~ 22
3 马锦义. 论城市绿地系统的组成和分类. 中国园林, 2002, 18 (1) :23~ 26
4 徐波等. 关于城市绿地及其分类若干思考. 中国园林, 2000, 16(5) : 35~ 39
5CJJöT 85- 2002 城市绿地分类标准. 2~ 23
6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上). 中国园林, 2001, (4) : 22~ 25
7 苏俏云. 以“人”为本规划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论中国城市园林绿地建设.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0, 26 (11) : 90~ 94
8 王祥荣. 论生态城市建设的理论、途径与措施. 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1, 40 (4) : 349~ 354
9 朱庆华. 生态城市与城市绿化. 林业调查规划, 2002, 22 (6) : 93~97
10 何平, 彭重华. 城市绿地植物配置及其造景. 北京: 中国林业出版社, 2000: 35~ 78
11 吴承照. 风景园林研究进展. 中国园林, 2000, 16 (3) : 88~ 93
12 曹鉴燎, 苏启林, 刘一明. 城市绿地规划分析与评述.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1, 11 (1) : 97~ 100
13 谢华. 新加坡城市美化绿化之研究. 城市规划, 2000, 24 (11) : 35~ 38
14 谢华. 新加坡花园城市建设之研究. 中国园林, 2002, 18 (6) : 33~35
15Belinda Yuen. Greening the CityState of Singapo re. Fo restry Studies in Ch ina, 1999, (Supp. ) : 31~ 36
16 E. Howard. Garden Cities of tomo rrow. Faber and Faner.London, 1946: 213~ 230
17 振海. 从得梅因市的生态环境看美国的园林绿化. 中国园林,1997, 13 (2) : 30~ 32
18 常玉生. 绿化和文化是城市的灵魂——驻德归来随想. 中国园林, 2001, 17 (6) : 60~ 66
19 冯彩云. 我国城市绿化的现状与发展方向. 科技建议, 2002, (2) :15~ 18
20 王磐岩, 李金路, 白伟岚. 风景园林科技“十五”计划及2015 年发展规划. 中国园林, 2000, 16 (68) : 39~ 40
21 吴效军. 新时期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 现代城市研究, 2001, (6) : 24~ 26
22 徐雁南, 王浩. 城市绿地系统规划发展潮流初探. 2003, 19 (10) :63~ 66
23 张国强, 金中泉, 风景园林绿地系统(下). 中国园林, 2001, (5) :19~ 23
24 刘滨谊, 姜允芳. 论中国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的误区与对策. 城市规划, 2002, 26 (2) : 76~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