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教师教育教学过程
近年来,高师美术教育在“艺考热”、扩招热及火爆的艺术品市场推动下,其办学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多数高师院校打破了单一培养教师的传统,面向市场设置应用型艺术设计专业,形成一种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强劲态势。同时,在基础教育新课改和以数字化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教师教育专业化、教学过程数字化两种趋势也十分明显给高师美术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培养目标趋于多元化
(一)设计艺术成为高师美术教育新的生长点
传统上,我国美术教育大体延续着美术学院工艺美院和高师美术教育三大类型并存的格局。其中,美术学院设置国、油、版、雕、史论等传统专业,培养专业美术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工艺美院以实用设计门类划分专业,培养应用型专业设计人才;高师美术教育大体沿袭了美术学院的专业设置,以培养各级各类教师和教学研究人员为专业培养目标。但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这种格局开始发生变化。社会对纯艺术类人才需求量不断缩小,中小学美术教师在大中城市也渐趋饱和,而设计类实用型人才需求量逐年递增。至90年代,设计类专业成了中国美术教育的热点。全国各大美术院校都争相开办设计类专业,而高师美术院校也不甘落后,相继增设了“平面设计”和“环境艺术设计”等专业。以教育部属六所师范大学为例,华东师范大学设有综合绘画、美术教育和环境艺术设计三大学科,并按“综合绘画和美术教育”、“环境艺术设计”两个方向招生;东北师范大学设有美术教育、油画、水彩画、中国画、雕塑、环境艺术与服装艺术设计、装潢艺术与电脑美术设计等7个系,其中只有美术教育系为师范类专业;陕西师范大学设油画、国画、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四个系,并按照美术教育、绘画、装潢设计三个专业培养人才;北京师范大学下设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专业,专门培养从事美术、书法、艺术设计教学、创作、研究等工作的高级人才;西南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绘画及雕塑四个本科专业,只有美术学为师范类专业;华中师范大学设有美术学、艺术设计两个本科专业,其中艺术设计为非师范类专业;华南师范大学现有美术学、艺术设计、数字媒体艺术等三个本科专业,设有美术教育、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新媒体艺术等系,多数为近年来新兴的非师范类应用型专业。
高师美术教育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而是席卷全国的大学综合化总趋势的一部分。从高师美术教育的角度看,这种综合化趋势是从两个层面展开的:一是美术教育的综合化。在以往,美术学专业有师范类与非师范类之分在2005年教育部印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中,“师范类”被“教师教育”所代替。这不仅仅是名称的变化,而是为培养主体多元化开辟了道路。当前,不少艺术学院都开设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其在师资、科研、教学基础等方面的优势立刻显现出来,并对师范院校的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劲的挑战。二是教师教育综合化。近年来,综合性大学举办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国际趋势。1991年,在欧洲教师联合会上,由欧共体12个成员国60位专家共同提出了“教师教育大学化”的口号,认为“大学应该在教师培养和培训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我国,1999年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要鼓励综合性高等学校和非师范类高等学校参与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工作,在有条件的综合高等学校中试办教育学院。2003年11月,全国一百多所非师范类院校召开会议,共同《非师范院校积极参与教师教育的行动宣言》,明确指出:“中国教师教育已经进入了一个从数量满足向质量提高转变的历史新时期。实现这种转变,鼓励师范院校综合化和综合大学参与教师教育,是世界教师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实践证明,综合性大学办教师教育,能够充分发挥其办学经费充足、硬件设施先进、学校认同感较好等优势,他们的毕业生后劲足、适应性强,更加受到中小学校和同行的好评,这也成为高师院校实现培养目标多元化的原因之一。
(二)培养目标多元化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专业的多元化根源于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科专业的综合化。但在现有的高师本科教学模式下,学科专业化和教师专业化二者间存在着不可协调的矛盾,因而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也是大势所趋。主要途径有:一是形成“大美术”的理念。今天,美术在人们的观念中除了传统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水彩外,还有建筑设计、工业造型、服装设计、家具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装潢艺术、多媒体网页设计等等,在这些专业中还可以分出多个分支,它们都是美术的范畴。二是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当前,多数高等师范院校都撤系建院,并实行按院招生制度。学生入学后不分专业,统一进行基础教学,在充分了解各专业的具体情况及就业形势之后,再由学生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三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不少高师院校,已经开始试行弹性学制和灵活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1)“2+2”的小学师资、“3+1”的中学师资培养模式。小学师资前两年学习基础公共课和主修专业,后两年进行辅修专业和教育理论的学习与教学实践;中学师资前三年进行基础公共课、主修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学习教育理论并进行教学实践。(2)辅修及双专业、双学位模式。许多高校都允许学有余力、并对教师工作感兴趣的学生选择辅修教育类课程,修读双专业并获得双学位,为其以后取得教师资格证打基础。(3)“4+X”的教师教育模式。其中,实行“4+0”模式者,学生毕业即就业;实行“4+2”模式者,学生本科毕业后再读两年硕士学位,培养目标是重点中学的骨干美术教师;实行“4+3”教师教育模式者,采取本硕连读的办法获取硕士学位,学生毕业后可以到美术类高校担任专业课教师。
二、教师教育趋于专业化
(一)“教师专业化”已经从理论走向现实
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注重技能训练,因而培养出来的学生其职业意识更倾向于是一个画家而非美术教师。这种状况随着教师地位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师专业化”理论的提出而有所改变。教师专业化理论最早是由社会学家卡尔·桑德斯(CarrSaunders,A.M.)于1933年提出来的。1986年,卡耐基公司和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的《国家为21世纪准备教师》两份报告,指出公共教育质量只有当学校教育发展为一门成熟的“专业”时才能得到改善。在我国,1993年颁布的《教师法》明确提出:“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000年,《职业分类大典》也将教师归人“专业技术人员”。从2001年4月1日起,国家首次全面开展教师资格认定工作。这些都从法律和制度层面奠定了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基础。教师专业化是针对其知识结构不合理、专业性不突出,以至于产生较大的职业可替代性提出来的,意在提高教师社会地位、职业地位和专业地位。尽管与“画家”的名头相比,美术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仍比较低。但随着教师专业化程度的逐步加深,美术教育必将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职业而获得普遍的尊重。
(二)促进专业发展是高师美术教育的义务
在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本质上看仍属于职业教育,其课体系基本上是参照美术学院绘画专业设置的,教师专业化程度很低。为此,我国高师美术教育从三个层面来提高未来教师的专业化程度。一是加强专业课教学。教育部于2005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明确指出,美术学(教师教育)专业培养的是“具备初步美术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合格的基础教育美术教师和社会美术教育工作者”。根据这一目标,《课程方案》从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人文素养、专业基础、专业技能以及身心素质等方面提出了五条规格要求并从课程体系中辟出一个专门领域——“美术教育理论与实践”,其中“中小学美术教学论”与“美术教育实习”为必修课,“中国美术教育史”、“教学多媒体设计与制作”、“外国美术教育史”、“教育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为选修课,其目的就在于体现课程的师范性。二是增强人文内涵。多年来,我国的高师美术专业一直以培养画家、雕塑家和设计师为取向,注重专业技能课训练,忽视美术史论课学习,这种知识结构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新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也指出:“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这在美术课程观上是一个重大突破。在新课程方案中,美术欣赏课被放在突出位置。它不仅需要教师对美术实践有亲身体会,更需要教师具备全面的文化素养,因而需要在美学、美术理论、艺术概论、中外美术史乃至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学科有较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和掌握,还应在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有一定的修养,成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的人。三是要注重实践能力的提高。一般说来,教师的知识可分成两类,即“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其中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在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师美术《课程方案》中的实践性课程达20—22周之多,其中包括社会实践(军训、社会调查、就业指导、劳动等)、毕业创作、毕业论文答辩、艺术实践、艺术考察等,这些都有利于推动学生的专业发展。
三、教学过程趋于数字化
(一)数字化改变了人们关于美术的感知方式
一般认为,美术是一种造型艺术或视觉艺术,它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纸、布、木板、粘土、大理石、塑料等,通过造型手段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艺术形象。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人们关于美术作品的感知方式越来越技术化了。上世纪90年代后,数字化的印刷、摄影技术高度成熟,大幅广告、精美照片、时尚杂志、网络世界、数码影像等,凡是能够吸引眼球的功能都被商家广为采用,以致导致人们普遍的审美疲劳。而关于美术创作的经典手法,也被数字化时代颠覆了。以前,从设计到完成一幅作品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对手绘技术要求很高。现在,人们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摆脱了铅笔纸张、直尺圆规、颜料调色盒等绘画工具限制。即使是一个没有受过专业美术训练的人,只要使用Photshop等普通绘图软件,也可以制作出令人满意的图片来。不仅如此,数字时代还促生了以美术学为基础的创意产业,尤其是广播、电视、动漫、环境、设计、广告等新兴产业的迅速成长,对高校美术教育形成了强大的拉动。为适应这一需求,许多高师类院校都开设了基于信息技术的艺术设计专业。比较典型的有;动漫设计与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三维动画创意及制作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图形图像制作专业,主要培养能在电影、电视、广告、新传媒等媒体的制作岗位上从事后期合成、电脑剪辑、特效制作以及影视作品技术处理的专业技能型人才;游戏动画设计专业,主要培养能够在游戏制作领域胜任原型设计、模型制作、纹理制作、动画调试等岗位的工作,并进行创作和理论研究的技能型人才,等等。这些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他们所从事的美术活动很难以传统的美术概念来界定与归类,但往往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而也引领高师美术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知识爆炸,知识激增,使人们的传统教育观念发生着改变。老师的角色将不再以信息的传播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为主,其主要职责应从“教”学生,转变为“导”学生。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已成为最基本的能力,传统教学的那种单一式的一支粉笔一面黑板的教学模式,将逐步被交互式很强的以计算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所替代。
美术是一门形象直观的空间造型艺术,它和形象直观化的多媒体教学有着更密切、更直接的关系,这是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所不及的。
在美术教学中,常会遇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现象,在此情况下,仅靠抽象的语言,容易使学生畏难而退、思维抑制,甚至会丧失学习自信心,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然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而又恰当地使用好多媒体,如何真正发挥多媒体的功能,起好辅助美术教学的作用,是很值得研究的。
一般来说美术教学是美术理论和基本技能的结合。一方面,美术教学的宗旨是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想象力,拓宽思维,寻找和挖掘作品美的真实性和艺术效能。因此,教学形式主要是以一系列的审美活动为主线,是融美术史、美学、美术评论和美术设计、创作为一体的。另一方面,美术教学又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这个阶段,教师向学生传授各种基本艺术形式的表达方法,即基本的技能技法,使学生能够运用一定的材料,创造出具有一定空间和审美价值的视觉形象艺术。133229.CoM应该说这两个方面的教学过程是互为依托、相辅相成的,其中信息量的传递是必要的环节。美术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物象,体验其审美,培养其造型能力。美术教师一般通过直观教具、直观示范、直白语言把自己对艺术形象结构的认识、表现技法传授给学生。而多媒体计算机最大的优势就是集文本、图像、音乐、动画于一体,真实地、直观地反映虚拟的客观物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这一优势,制作适合学生学习的美术课件,让学生欣赏、观察客观物象及艺术作品,使其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美术教育面对的是全体学生,侧重的是素质教育,在传统的“用笔”画的教学模式没条件实现时,可用电脑让学生了解各种技法,让学生了解各种画种的表现技法与艺术特点,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学生不用带绘画颜料、调色盒、画笔、画纸等工具材料,只在电脑上操作,就可以大致上了解作画过程与特点。在美术教学中使用电教手段,创造与教学内容融为一体的生动形象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从而提高了美术课教学的效率。
现代教育技术支持下的美术教育应包括两方面培养目标内容,一是让学生学习计算机绘图、设计技能。二是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因为“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从小培养学生掌握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也是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代教育技术只是教师的一个工具,就像“粉笔”“板刷”一样,运用自如、得心应手,会起到较好的辅助作用,但又并非起决定作用。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是否有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在多媒体美术辅助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否调动起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是美术教学的关键。所以,教师既要有电脑操作功夫,又要有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美术教育教学向着更直观、更便捷、更综合的方面发展,它所培养的学生应是更富有审美、更富有创造性的。在现代美术教育里,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也是一种最终达到通过美术教育培养更富有创造性的学生这一目标的方法和手段,它势必影响着我们推动着美术教育向前发展。
多媒体电脑作为视觉信息处理的新型媒体,是传统的画纸、画布在层次上的延伸。尤其是它的艺术表现形式的多元化(静态的、动态的或交互的)和绝妙的色彩以及快捷的速度都是任何一种传统绘画工具所无法比拟的。对美术专业尤其是工艺装潢专业来说,目前都有对应的绘画、设计软件的问世和不断升级,从而组成了一个庞大的“电脑美术创作系统”。如:著名的软件有电脑平面设计coreldraw、photoshop和三维立体动画3dsmax等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绘画设计,并能使质地、凹凸、合成、平面、立体等方面进行再现,几乎乱真,使创意与作品之间的差距消融了。
计算机设计软件所拥有的明显的优势是具有卓越的表现力:
1、它不仅能达到传统绘画工具所具有的效果,还可以创造一批神奇的新工具。任意进行图片的拼贴、剪辑和蒙版合成。
2、集摄影、设计和制版于一体。
3、修改方便、成本低廉。
4、所见即所得。是提高学习效率与设计表现力的得力工具。
在进行多媒体教学与创作的实践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程度不同地接触到计算机的使用和操作的问题。而一旦接触到这个问题,他们首先会被这种神奇的现代化工具所吸引,继而产生要迫切掌握计算机技术的动力。这从另一个角度促进了计算机的学习。而计算机的掌握对每一个有知识的中国公民来说只是一个时间问题,是一门必修课,是对培养具有现代意识的美术人才的一个促进。对美术教师来说,学习掌握计算机既是社会大环境的需要,也是教育教学和专业深造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也是个人的需要。
现代美术设计已发展到创造者能直接运用计算机来绘制图形和设计形象,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止的和动画的、精确的和粗略的……形式风格完全根据设计者预想设计完成。美术教师应掌握其中基本的三个软件操作技能:
(1)coreldraw软件。coreldraw软件是corel公司推出的矢量图软件。它可以提供给设计者绘制平面图形,进行图形排版,加入文本等工作。用户可以通过该软件设计出优美的二维图形。
(2)photoshop软件。photoshop软件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位图处理软件之一,是由adobe公司设计的。该软件功能强大,广泛应用于印刷、广告设计、封面制作、网页图像制作、照片编辑等领域,深受广大用户的青睐。
(3)3dsmax软件。3dsstudiomax软件是三维动画制作软件。它是由autodesk公司在3ds{udio基础上重新设计开发的动画制作产品。拥有建模、灯光、材质、动画、艺术效果等多方面功能。可设计出模拟真实的三维空间。
美术教师对这三个软件的学习,既是现代美术设计发展的需要,又是奠定掌握设计多媒体美术教学课件的基础。
未来的社会是一个学习化的社会,教师为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科学技术,就得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要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要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及时更新知识结构,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教学方法跟上时代的变化。
21世纪的美术教育必将更加重视知识与知识、学科与学科、专业与职业之间的联系和统一。教师只有以现代知识和技术不断充实自己,才能跟上时代对教育的要求,才能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知识传授水平。为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活动的冲击,教师必须做好角色的转换。只有在教育观念上跟上时代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职责,在教育发展中加强自身的提高和发展,才能肩负起培养21世纪人才的重任,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从多媒体cai视听教学的实践中,我们体验到现代方法给教学所带来的清新愉悦的气息。当然,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勇于探索,不断实践,摆脱传统教学方式的束缚,充分发挥其在美术及其他学科教学中的优势,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参考文献:
[1]江苏省电化教育馆.现代教育技术[m].苏州大学出版社,2000
[2]冯锐.论多媒体技术对教学过程的影响[j].中国电化教育,1999
[3]黎加厚.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信息教育[j].中国电化教育,1997
[4]刘道广.艺术教育是提供“关”的教育[j].中国美术教育,1999
[51ron house.autocad 2000高级应用完成手册[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在我们的生活记忆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比如原子能这个词汇,居然从原子弹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过去的原子笔-现在的园珠笔,以前的原子袜-现在的尼龙袜。数字化这个词汇也是如此。在《数字化生存》翻译到中国之前,人们其实已经在不少的专业领域使用数字技术。该书一出,数字化这个词汇马上风靡全国。商家也不甘寂寞,标有数码技术的产品纷纷出笼。在当前,议论最多影响最大应属数字电视。这几年,虽然电视的数字播出系统还在试验,但是,“数字电视接收机”已经充斥街头。
这个现象的出现,可以说是商家对于新技术的一种企盼,也可以说是广告人略带欺诈的一种圈套。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新世纪新产业的足音,预测未来,其广阔的市场空间,巨大的商业利润,难免让人怦然心动。
世纪之交,中国电视媒体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的时代。在这个机会与危机并存的过渡阶段,中国电视媒体将遭遇到什么样的难题?克服难题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这就是本文所关注的中心议题。
1,电视媒体的全数字化进程
“数字化”对于电视媒体而言带有双重含义:一个含义是指电视媒体中个别环节或某个领域采用了数字技术;另一个含义是指整个电视媒介领域的,确切的名称为“全数字电视广播”。(参看图一:电视广播系统结构)
图一:电视广播系统结构
出处:99年第六期《电视研究》“数字电视还有多远?”
电视广播通常包括若干环节:电视节目制作、播出分配、传输覆盖和节目接收等。在电视媒体的领域,只有从节目信号源到接收机整个通路都采用数字化技术,才能叫做全数字电视广播。电视媒体的全数字化进程与其它技术普及过程一样,依循先易后难,先局部后全局的规律发展。80年代末,在节目制作环节率先导入数字技术,诸如数字特技、非线性编辑系统、虚拟演播室就是其中的代表。90年代的后期,电视接收机也开始采用数字处理技术,数字电视成为商界的新卖点。然而,在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接收之间的播出和传输系统的数字化发展却显得有点迟缓且不平衡。
“在节目传输发射方面目前我国发射台使用的发射机还是模拟发射机,因此接收机接收的电视信号当然还是模拟信号;在卫星上的37套节目中,除了比较早上星的电视台用模拟传输方式外,其它电视节目均是数字传输,但是到了接收端,还是转换成模拟信号通过有线电视网传到用户电视机上。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电视观众还没有看到真正的数字电视”(1)。
近年来,各个国家都加快电视媒体的全数字化进程,并明确了实现全数字电视广播和淘汰模拟电视的时间表。美国自1998年11月起在纽约、洛杉矶、芝加哥等十大城市开播地面数字电视频道。此后,数字电视将分阶段逐步扩大。按照美国政府的计划,到2006年全面实现电视广播的数字化,届时模拟电视将正式废止。英国政府已表示将考虑在今后10至15年内取消模拟电视广播,全面转向数字电视。日本在2000年实现地面数字电视广播,10年内废止模拟电视;澳大利亚准备在2001年1月1日开播数字电视广播,在2008年停止模拟电视广播。韩国从2001年起开播数字电视,2010年全国停播模拟电视(2)。
中国虽然还没有明确数字电视的具体时间表,但是,数字电视播出试验和数字电视标准化作业正在快马加鞭地进行之中。在电视节目制作方面,已经全面过渡到全数字化系统,接收环节,受到潜在的巨大市场需求所吸引,各个电视厂家近年来纷纷投入,推出所谓的“数字电视”(这种接收机其实还是模拟接收电视机,只是采用了数字处理技术)。最近,TCL推出全数字电视接收机的样机,只要国家数字电视的标准确定,就可以马上转入大规模生产。然而,全数字电视广播最为关键的一役,是电视播出分配和传输环节。(参看图二:中国电视媒介的全数字化进程)
图二:中国电视媒介的全数字化进程
我国的全数字化进程,如上图所显示,灰色部分,表示已经实现数字化,主要集中在制作环节。带方框部分,表示正在实现数字化,这集中在播出分配和传输环节,但还未制定我国的传输标准。接收环节,采用了部分的数字化技术,其真正实现数字化接收,还取决于传输方面的全数字化。
最近,首都的电视圈都在关注这么一件事情:再过两个来月,中央电视台将在建国50年大庆时试验转播高清晰度电视节目。这将是我国电视技术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着中国电视媒体向全数字化时代迈进。
2,数字电视带来的市场机会与问题
数字电视技术是伴随着电脑、多媒介、英特网、直播卫星等科技的推广和应用而出现的,因此,它被喻为1954年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问世以来电视技术领域的又一场革命。这场技术革命不但带动整个电信产业的变动,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方式。正因为如此,数字电视的出现受到了各界人士极大的关注。首先,我们可以从数字电视的技术特点、其所处的产业变动位置以及市场的规模三个角度看一下数字电视带来的市场机会。
第一:数字电视的技术特点。
在数字电子技术基础上发展的数字电视其基本特征是以高度压缩信息量和离散的方式快速处理信息。数字电视可以数十倍地缩小图像信息的体积而保证信息量不变,因此,数字电视技术的三个特点普遍得到人们的认同:一,高画质、高音质;二,多频道;三,高性能。目前我国采用的PAL-D彩色电视制式模拟系统是基于五十年代技术发展的普通彩色电视,清晰度只有400线,而全数字电视特别是高清晰度电视重现的是高质量的电视图像和伴音,有1000多行扫描线,16:9的宽视角大尺寸屏幕,使观众在家里可以欣赏到宽银幕、环绕声效果的电视节目。在多频道和高性能方面,目前城市居民能看到的模拟电视只有30多个频道,而数字技术使得一个频道中不仅可以传送多套数字电视节目,还可以传送多路数字音频和各种数据业务,可以提供节目广播、电子节目指南、准视频点播、游戏、远距离购物、广播信息服务和延时广播等业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更多的是从“高画质、高音质”的角度体会数字电视的好处,然而,从产业的角度来看,后两个特点,即“多频道”、“高性能”更值得关注,因为前者直接改变了原来的频道资源配置方式,从而引发管理体制上的变动;后者则在功能上导致了产品间的融合,如电脑与电视的融合,从而引发不同行业间的融合。
第二:数字电视所处的产业位置
上文所说的“融合化”(convergence),通常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物体或组织通过相互的交织融合而改变原有成分形成新的物体组织的变化过程。在80年代与90年代交汇之间,最引人注目的产业融合就是邮电产业与电波产业之间的融合。在80年代的前期,电脑,广播和通信还是各自以自己的形态发展。80年代中期以后,利用者的需求日益高涨同时,技术也进一步发展成熟,于是,邮电产业和电波产业为适应市场需求产生了不同产业之间的“融合化”(convergence),致使大众媒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有关学者作过这样的描述:
“大众媒介之所以发生变动,最大的冲击来源于信息通讯的技术革命。电脑的信息处理和电子通信的信息传递和交换的高度结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信息通信媒介,同时,致使过去非电子通信系统的服务与电子通信系统服务融合。例如,通信卫星与光纤的利用扩大,就发生了电子通信,地面广播与有线广播间的融合,静止画像和传真的发达,就会促使电信、广播和报纸之间的融合。这种新媒介的产生和原有媒介间的融合,打破原来的产业界线,尤其是大众媒介领域的界线,在带来了不同产业间融合同时,成为大众媒介产业发生变化的根本动因”(3)。
邮电与电波的融合,首先是发生在技术领域,随融合的扩大,必然动摇了原来的媒介秩序,因而产生一系列的“政策”和“制度”上的问题。最后,波及到社会沟通传播的方式,涉及到整体社会文化的问题,关于这点,传播学者以媒介发展史为例,表明“随技术革新发生,新的媒体进入现实社会的方式,不会只限制在技术和制度的论理层面。媒介所环绕的各种社会不同文化的论理,都会产生很大的反应”(4)。
媒介的“融合化”现象,不但引起学术界的兴趣,也受到了实业界的重视。这背后存在着两个重要的社会背景:第一,是与80年代以来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信息产业的兴盛有关。二十一世纪是信息时代的世纪,80年代美国未来学者阿尔温.托夫勒提出这个观点的时候,很多人还是半信半疑,但到了今天,下世纪的时代特点越来越明显。信息经济也罢,知识经济也罢,这个时代产业发展的牵引机是什么?这涉及到第二个重要的背景:多媒体产业的形成。
说到多媒体,大家都非常熟悉,一台电脑,可以处理文字,图象,音响以及通信等等,我们习惯称为多媒体电脑。进一步说,互联网,电子商务以及互动电影,都是属于多媒体产业领域。多媒体产业,实际包括三大领域:
第一,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光缆,转播站点,卫星网络等等;
第二,平台(Platform):也称站,终端设备,工具软件等等;
第三,内容(Contents):具体的节目,文字内容,图象内容等等。
在多媒体产业的三大领域中,越是联系紧密的部分越成为投资者关心的重点。新的投资者会努力进入其中的关联部分,而原有领域的保持者则会积极扩充新的领域。我们要注意到,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电波媒体,正好是在这三者之间。内容,平台――终端设备以及基础设施,所以,也就成了产业调整和市场争夺的焦点。新媒介和旧媒介的互相融合、转化,媒介硬件(通道、网络)、媒介软件(节目内容)和媒介资本三者的碰撞结合,构成了带动信息经济发展的最为活跃的领域(5)。(参看图三:多媒体产业结构图)
图三:多媒体产业结构图
出处:桂敬一的《媒介大王默多克登陆的冲击》
第三:巨大的潜在市场
数字电视所带动的市场投资,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原来电视台的数字电视广播系统改造,即专业市场。美国PBC下属的一个电视台开播2个高清晰度电视频道,用于播出机房和播出系统工程投资就达600万美元,如制作节目,投资更为巨大。据了解,中央电视台为用HDTV试验转播国庆阅兵式购买HDTV设备投资为450万美元左右,这只是简单的最基本的配置。由于制作播出高清晰度电视都要重新投资固定资产,其费用至少是目前电视台正在使用设备的1.5倍。这就意味着,对于一个电视台来说,如果要转为全数字化广播,重新投入设备固定资产费用相当于重新建立一个电视台。
到1997年底,我国有线电视用户5591万(不包括2000多万商住楼和宾馆,有线电视接口),广播电台295座,电视台325座,有线电视台218座,县级广播电视台1215座,地面卫星接收站14.4万座。试想,在这样一个基数上进行数字化设备改造和更新,其市场规模是相当巨大的,然而,由于没有精确的市场测试,只能说是一个潜在的市场。
其次,是一般的用户市场。我国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6.02%,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7.68%,电视机社会拥有量3亿3千多万台,收录机5亿多台(6)。就数字电视接收机市场来看,现在市面上出售的高清晰度电视接收机约13000元一台,机顶盒(用于模拟机接收数字信号)估算是2000-3000元一个。前者按10%的普及率和后者50%的普及率来推算,这个市场也是相当巨大。
日本的邮政省(相当于我国邮政部)就日本将来的电视广播市场做了如下的预测。就信息通信市场规模而言,预测的当年(1996年)约29兆日元,到2010年扩大到125兆日元,创出244万人的雇佣机会(7)。(参看表二和表三:日本电视广播市场前景(2010年)预测)
日本电视广播市场前景(2010年)预测数字化程度频道数普及状态市场规模
CATV100%200-25060%13000亿日元(6.2倍)
卫星广播100%400-50085%6600亿日元(7.3倍)
地面广播全体数字化20-30100%39000亿日元(1.6倍)
表三:电视广播市场的规模变化
出处:“高度化广播前景恳谈会报告”:《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
[page_break]
对于现有的电视媒体来说,数字电视技术的出现是既是机会也是威胁。因为数十年来基于模拟技术所建立的一整套电视媒体体制:频道资源稀少-频道集中管理的电视媒体大厦顷刻之间就会土崩瓦解。电视媒体面对数字电视广播技术,一直处于两难的境地,许多电视台数年来经过努力的投资和改造所建造的技术设备体系,不得不通过自我毁灭来获得新生。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在“知识经济的成功法则”(8)中说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有时成功的企业必须自我毁灭才能保全自己。这是成功法则之一。老的大公司懂得那些改变世界的新技术。这种技术往往就是它们发明的。但它们有一种几乎无法解决的结构性问题。当突破性技术出现时,这些公司必须摧毁旧的东西,建立新的东西。以电脑界为例,当微处理器使个人电脑得以取代主机成为计算机行业中居支配地位的快速增长市场时,该行业老的龙头老大-IBM一败涂地,原因是它懂得新技术,但却不能摧毁它的旧有业务(主机)以建立新业务。
在四大媒体之中,电视媒体向来以老大自居。而这个老大面对新的数字电视技术,不得不考虑,放弃原来建造的模拟技术体系,导入新的数字技术体系,然而,这么一笔巨大的资金从何而来?这是第一个问题。
频道管理是建立在“资源稀少”的基础之上的,所以,有形无形形成了一种“集中管理”的体系。一个频道照应全体,如果形势发展,根据需要逐步增加频道。然而,数字电视技术把这一个限制彻底打破了。频道资源一下子从“稀缺”变为“富裕”,集中管理变得形同虚设。在台台重叠,频道混乱的今天,频道如何突出个性,如何保有优良节目成为当务之急。这是第二个问题。
20年来,电视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经营体系:在频道集中管理的基础之上,架构了一个资源高度集中的经营体系。电视台的经营收入,大约百分之九十来源于广告。而广告之中的百分之九十又是来源于一个主打频道的一档黄金时段。频道增多,频道分散,自然会造成广告经营的分散。如何适应这种分散的局面,寻求新的经营资源,成为电视台经营的重大课题。这是第三个问题。
上述的三个大问题,其实也是国际电视界在电视数字化的形势之下共同面对的问题。随数字化技术的发达和网络媒体的演进,电视媒体已经越来越感到竞争的压力。经营革新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多了,经营者正在与时间赛跑。
3,电视媒介的数字化生存
生存法则之一:通过媒介产业化解决资金问题
电视媒体的数字化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如何筹集资金解决技术改造技术更新的问题。过去,媒介资本的积累主要通过给媒介一种特殊的政策,靠媒介自身经营广告等得到,但数量有限,而且这个过程很慢。
解决媒介比较快速筹集资金有三个途径:一是媒介的跨行业合并,从行业外得到自己的资源;二是允许媒介以上市公司的身份出现,从社会上获取自己的资金;三是行业外大资本投入媒介产业运营。从国际发展的经验来看,国际上大型企业集团或多或少都会卷进媒介行业,参与媒介产业经营。如电脑产业、电讯产业、甚至石油、橡胶、家电产业的巨大企业也开始以各种方式介入媒介领域。它们既可以做媒体的软件,提供文化上、节目方面的资源;也可以做媒介的硬件,即大型的网络、线路、卫星。这也就是近年来媒介产业迅速扩大膨胀的原因之一。
最近,电视系统在经营改革方面出现种种迹象,其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类做法:一,以周边企业捆绑上市,以获取社会资金,如东方明珠、广电实业之类;二,在各地成立报业集团的刺激下,酝酿成立“多合”的电波集团。许多经营者都相信,前者是获取资金最为便捷的方式,而多合则是上规模的举措。有了规模才有竞争优势。然而,无论是周边企业的捆绑式上市筹集资金还是组建多合的媒介集团,最终必然遭遇到电视媒介经营的一个重要问题――“媒介产业化”问题。
所谓媒介产业化,是指从单纯的文化、精神生产事业的媒介单位沿着经营合理性的轨迹向企业状态过渡的一种现象。初始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媒介的企业化经营问题,当社会信息化环境趋于成熟和媒介内部组织规模膨胀的时候,最核心的问题是要解决在信息产业化进程之中,媒介的资本运营问题。只有通过“媒介产业化”的经营制度创新,电视媒介才能尽快理顺行业关系,界定自身经营属性,利用有限的体制资源,建立合理、合法、稳定的资本运营体系。其实,这种发展的趋势和一般企业也有相同之处。在企业经营中,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果不从资本运营的角度来考虑问题,企业就上不了台阶,扩大不了市场占有,当然规模也就做不大。媒介也是如此。所以,现在阶段的所谓的“媒介产业化”核心问题的有两点:其一,打破媒介的壁垒,允许其他行业的资本进入;其二,尽量减少政府色彩,按市场规律运营。媒介的壁垒,曾经保护了媒介的生存,但是,长久以往是不现实的。广播电视要发展,首先要打破壁垒,在资本为纽带的基础上要和报业携手,要和电信结盟,要和电脑业、家电业联合。总之,要杂交优势,不要近亲繁殖。这是生物界铁的定律。媒介既然要产业化,除了要解决资本运营的问题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命题,这就是减少政府的过分保护,培育媒介参加市场公平竞争的体格。我们的电视台具有很强的硬件实力,资金实力,还得到不少政策上的保护,但是,在参与市场竞争的时候,这些实力并没有充分表现出来。在南方,数十个电视台敌不过两个香港台。在全国的电视市场,中央电视台和凤凰电视台的实力差距之大,本来是无法比较,可就是这么一个小台把泱泱大台弄得十分被动,这是很耐人寻味的。其实,凤凰台并没有太多的竞争优势,它最大的特点是善于钻空子。海外市场一败涂地而内地市场频频得手,原因是它寻找到一个机会:大家都有能力做的事情,你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做而让它做了,也就成功了。考察一下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竞争,胜败的关键其实就在这个问题上。看上去很复杂的事情其实原因很简单。然而,市场向来是以胜败论英雄的。
生存法则之二:媒介品牌战略的基础在于频道经营
电视媒介全数字化的结果是电视频道急剧增多,彻底打破了原来的电视媒介市场格局。在众多的频道之中,频道的差别化-品牌化战略也就应运而生。
电视媒介过去的经营决策,基本是建立在一个“电视频道资源稀少”的神话之上。频道资源稀少,不可再生,因此,需要垄断的体制予以保护和扶持。电视台的经营基点,一方面是尽力保护这个体制,防御外来者入侵;另一方面,多开发频道,保证稀少资源的占有。在组织建制上也形成大台-频道-栏目-节目的金字塔结构。在广告的经营上,自然也把这个体制模式作为重要的经营资源,以某某台是全国唯一大台,某某台是全省唯一大台等作为一个卖点。在频道匮乏的时代,一台一个频道,台=频道是有其道理的,然而,当“频道资源稀少”的神话被打破之后,出现了大量“一台数频道”的局面,经营者有必要重新考量原来的组织建制。首先,“台”的形象已经空心化,频道成为了产品-节目的集合体;第二,观众的接收状况也是如此,他们所接收的是具体的节目-频道而不是抽象的“台”。面对这样的局面,制度创新也就顺理成章:台为龙头,频道相应独立,以频道为单位,实行资源的重新整合。频道经营之所以重要,不只是因为频道就是产品-节目的集合体,更重要的理由是频道在数字化多频道时代形成了媒介品牌的承载物。经营好一个频道就是建造一个媒介品牌,而这个品牌成就之后,其下一个经营目标就是进入资本市场。频道相应独立可说是媒介品牌经营的起端。关于频道相应独立,其实有两个理由可作佐证:第一,回顾电视台的经营发展历程,人们往往会忽略一点,这就是所谓的“倾向”。当年电视台游离于当时的广电部,为其发展寻找到一个市场空间,这才有了今天的电视台规模。如果当时还是捆绑在广电部的大院里,情形可能完全不同。相应的独立,管理学界通常称之为“事业部制度”,对于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空间是有好处的。第二,是竞争对抗的需要。不少人会认为,对付竞争要集中力量,团在一起力量大。其实,这是一个误区。以打架为例,打架的时候,是两手团在一起,还是分开,自然是后者。但是,两手都听大脑指挥。两手的功能,有进攻也有防御。频道功能也是如此,有正正经经的,也有相对活泼的,名称也要调整,这样才能做到“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媒介的品牌战略重点在于频道。最近,不少电视台经营者开始考虑频道改版和频道包装的事情。言及电视频道的设立和改造,大体是两种指向:其一,针对最大的覆盖人群;其二,针对焦点人群。前者称之为综合频道,后者称之为专业频道。栏目的选择和频道的建构实际是一个经营决策的过程,好频道出自于好决策,好的决策就有合理的内在逻辑。频道决策的内在合理逻辑在哪里?首先,要适应环境的三大要素:观众要素-观众的需求动向;竞争要素-竞争对手的动向;技术要素-指技术发展和现有手段水准。同时,决策要立足于两个基点:组织与资源。(参考图四:媒介频道决策的战略适应)
图四:媒介频道决策的战略适应
注:该图出于伊丹敬一的《经营战略的内在逻辑》,笔者将其中的“顾客”改为“观众”。
生存法则之三:竞争的核心力量在于节目生产
如同产品与企业的关系,节目相对于频道而言,是其最为基础的产品要素。节目的好坏,决定了频道的质量,也影响到整个电视台的经营。多少年来电视台的经营者一直在努力解决诸如提升节目数量和节目质量的问题,然而,效果并不理想。在数字化时代,相对于频道的大量增多,节目压力会越来越大。解决节目生产环节中几个关键问题,迫在眉睫。
第一,节目观念问题。具体地说就是涉及节目取舍、标准指向的问题。过去,电视台实行的是“领导导向”的节目观,而不是“观众导向”的节目观。用市场营销的话来说,是典型的“生产导向”而不是“市场导向”。我生产什么,你们就得看什么。后来,环境起了变化,又出现了两面讨好的节目观,如“节目要做到两老满意――老百姓满意,老同志满意”。这其实是电视节目大量销售的观念折射。然而,当频道激增,大量节目同质化的情况下,这种模棱两可的节目观念也很难维持市场的优势。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节目内容,这就是所谓的“市场导向”的节目观念。面对一个频道泛滥的时代,节目经营者唯有通过市场细分才能寻找到有效的目标人群。在这个问题上,不妨向广告客户学习一下,他们经过多年的市场磨炼,对于市场的反应更加敏捷。当电视台的编导还在议论节目导向的问题时,他们已经把收视率作为唯一的指标。在80年代末我作过一个企业广告观念研究,发现国内企业对于媒介的判断标准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是所谓的“媒介的权威性”。企业投放广告,先是考虑这个权威性,再考虑它的覆盖率或者发行份数。现在,企业的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因为他们也认识到,政府救不了企业,唯一的出路只有市场。投放广告最大的考量是覆盖率,收视率当然就是最为重要的参考指标。然而,最近企业的广告投放也发生了一些变化,与过去通常强调最大的覆盖率不同,很多厂家开始寻找对应自身产品的有效受众群,这是厂家的新买点,也就是电视节目细分的新基点。
十多年来,历任的经营管理者都是努力抓管理,抓经营,甚至把一些工商企业的管理方式用于电视台的节目制作,但始终收效不大,这是什么原因?原因之一是没有充分注意到影视产品的特殊性。这就是第二个问题。在一般产业上,存在扩大再生产的原则,例如,今年十人生产100万的产品,到明年生产同样的东西,成本就会下来。但是,电视、电影就不可能这样做。影视产业和一般产业不同之处在于:首先,产品一个就是一个,雷同意味着失败;其二,消费者的需求只有高,不会低。因为观众的眼光和期待只有上升。多年来,电视台的经营管理一直推行的经营合理化、节约制作成本之所以困难,原因在此。
应该从一般工商管理的合理化、控制成本的思路走出来,强化风险投资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这类产品,风险大,利润也大,而且观众眼光攀升等特点。节目制作的管理方式不是一味进行合理化,削减经费,缩小生产等等,而是在周密的市场研究基础上,运用合资、合作等各种方式,加大投资力度,达到制作大型化的目的。只有这样,节目才能出新,才能保持竞争力,才能留得住观众。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一味强调节目大制作,市场效益从何而来呢?这就涉及到建立大市场节目营销系统的问题。
第三,关于建立大市场节目营销系统问题。在一个相对有限的市场范围里,控制成本是有效的,因为你卖得和别人一样多,但是你比别人便宜,你就有赚。但是,这个方法拿到节目市场,常常失灵。节目市场首先所强调的是销售的规模而不是生产成本。举例说,一个50万制作的节目,用同等价格只卖给一个电视台和卖给100个电视台,效益完全不同。相对于物质产品的市场而言,代表精神产品的节目市场的空间是巨大的,而空间的开拓与投资力度大小有关。以好莱坞为代表的美国影业产业,在六、七十年代也出现过产业低迷的情形。后来,好莱坞引进了哈佛工商管理学院的影视节目营销体系,由此出现转机。这个营销体系的核心,首先就是界定影视产品高风险高利润的特点;其次是着眼于大市场的销售效益。例如,迪斯尼每年投资拍摄儿童动画片,如果只是针对美国儿童,市场是十分有限的,并不能维持其影片的巨大制作成本,后来,迪斯尼把市场锁定全球儿童,市场规模变得十分巨大。还有,80年代末日本NHK与中央电视台合作拍摄《大黄河》。NHK投入费用总计为4.8亿日元。但是,NHK几乎分文没出就得到了这个节目。NHK是如何收回原来的投资呢?(参看表四:NHK《大黄河》的投资回收方式)
表四:NHK《大黄河》的投资回收方式
出处:田原总一郎:《媒介王国之野心》
所谓节目营销体系,除了大市场销售观念外,还有一个顺应时间作产品的多元化推广的销售策略。以一个电影产品为例,可以按照媒介的特点分解为剧场的首映式,录象带和电视台播放的节目,按照时间顺序向各种市场销售。(参看图五:美国电影上映程序)
图五:美国电影上映程序
出处:94年《大众传播研究》
生存法则之四:整合内部资源,确立整体战略
电视媒介依靠体制资源进行低成本扩张,因而造成两个毛病:一是缺少长期战略构想;二是内部经营力量分散。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大脑萎缩,小脑发达”和“内战内行,外战外行”。面对市场竞争,不解决这两大问题,没有一个长远考虑和力量整合是很危险的。
所谓“长期战略”是指在“资本运营”和“节目营销”架构上为达成长远发展目标而设定的前进方向和路径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只有确立长久的发展目标和路线,电视媒介的产业经营才能步入正轨,达到“可持续发展”。
进行内部经营资源的整合,多数电视媒介有意无意都在进行,例如,总编室对于整体节目资源进行整合;经营管理部门对于经营资源进行整合。然而,对于这两者的整合是如何进行的呢?
人们开始重视广告经营了,可是,很多人的意识还是停留在广告就是卖时段,就是卖片头。我做我的节目,你卖你的广告,并没有充分考虑节目与广告经营整合的问题。
广告的经营,与频道,栏目和最小的单位节目是密不可分的。节目好,栏目不好就要打折扣。节目和栏目不错,但是频道不好,同样要打折扣。三者是互动的依托关系,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进行资源的优化整合,广告经营才有活路。
另外,从电视台长远经营的角度来看,原来那种过分依赖广告收入的经营结构也需要改变了。多种经营,尤其是节目的经营应该成为电视台一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1998年底在深圳“大中华广告研讨会”上笔者曾经说过,媒介在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改改得好就可以由此获得新生,否则,就是落到国有企业的命运(9)。
国有企业的今天,就是国有媒介的明天?这个设问有点沉重,但是,可能可以使经营者警醒。
注:
(1)99年第六期《电视研究》“数字化电视离我们有多远?”
(2)各国的电视数字化进程资料来源于《世界广播电视参考》、《数字广播电视》等刊物。
(3)石坂悦男:《大众媒介产业的转换》p3
(4)阿部洁:“融合与公共圈”,《通信.广播的融合》p25
(5)桂敬一:《媒介大王默多克登陆的冲击》p38
(6)有关数字出自《1998中国广播电视年鉴》
(7)桂敬一:《多媒体时代与大众传播》
当前那些对女士们充满诱惑力的漂亮衣服永远不会缺乏购买的动力,永远不会有卖不出去的一天。正是因为这样的一种机遇和商机,导致现在服装市场上没有一点的新鲜感,在现实中到处都是大批量的生产,市场充满“山寨货”的感觉,没有一丁点自己的特点和创新;品牌效应低下,让大家信任和安心的服饰品牌有限,女士们的消费需要无法满足。尽管有很多的品牌将广告做得如何的引人注意,如何的大量资金投入,如何的请大牌明星,但是依然没有一点起色,因为不注重在衣服上的研究,没有更多的创新,一味地生产,让人们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个时候美术设计进入服装市场,则能创造出更加多元化、更加时尚的衣服,这是服装市场上的一次革命。
2美术设计与服装设计的重要性
美术设计在服装设计中充当了重要而且基础的角色。美术设计过程最重要的是感觉,也就是灵感。一个好的设计的作品必须有内涵和深度,也就是所谓的“悟”,悟到再创作,悟到再设计比不着边际的设计好很多,同样悟的过程也是多看的过程。如图2这款错觉艺术在服装中的应用,就有效地把错觉艺术应用的到服装中来,这一应用,不仅提升是服装的艺术价值,同时又沟通了上装与下装的统一性,使服装的整体性更完备,时尚、典雅和艺术气息浓郁。美术设计在服装中应用,会产生另一种全新的感觉,首先会对服装的审美观会有很大的提高,超强的审美观是服装设计取胜的最大优势,审美观是检验服装妙在何处或者败在何处的着眼点;其次就是服装效果同时也检验着美术设计的功底,彰显设计者美术审美和手法功底,成功的服装设计,是美术与服装的双重成功。服装设计与美术设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好的美术创意,推动服装设计的艺术性与审美性,服装设计有增加了美术设计的内涵与表现的张力,二者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缺一不可。
3美术设计对于服装市场的影响
美术设计加入到服装这个多方融合的大家庭之中,带来许多新气象,让设计师可以得到更加充分的想象力,从原来的服装设计之中走出来,有许多现在流行的、受欢迎的服装都是由美术设计得到的灵感。人们从哥特式建筑中得到灵感,靠美术设计,将哥特式风格中的夸张,多装饰元素带到了服装之中,设计出了受欢迎的紧身裤,尖头鞋。美术设计对于服装市场来说,是非常难得的助力,可以促进更多美丽时尚的衣服诞生。
4美术设计在服装市场中的前景分析
从我国的服饰制造业总体增长态势上来看,它的商机是巨大的,因为人人需要穿着,服饰制造业永远不会饱和,服饰的更新换代,季度变化,都是大规模的更新换代,服饰的需求永远不会降低。美术设计在服装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美术设计在未来服装市场中不可忽视时代的进步。时尚潮流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服饰制造业在不断地引领消费方向,从遮衣蔽体到高端时尚,服饰对于各个阶层的人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美术设计不但不会被忽视,反而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美术设计在服装市场中的前景是良好的。如今,服饰产业跟随时代的脚步更新人们生活的态度,加强了服饰制造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也影响了时装设计师的工作,因为涉及到美术设计这一流程。每一位时装设计师的绝佳创意,都会对社会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轰动。所以有更多更好的设计理念和想法的出现是极为重要的。五彩缤纷,各具特色的服饰不断涌入时展的潮流中,促进服饰制造业的迅猛发展。服装样式越来越多样化,还有相对应的穿着场合,现今人们更崇尚休闲生活方式,更热爱体育运动,这都将会对服装样式的设计产生巨大的影响,也就是对美术设计理念有了更高的要求。
5结语
音乐形式的表情艺术主要体现在其可以最直接、最细腻的表现出内心的情感,抒发人的心灵,为此音乐才可以称之为表情艺术。具体而言,音乐可以通过特定的时间流动来创造出艺术形象,传达出思想情感,将生活感受融合到时间艺术中。另外,音乐还是一种人类社会历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种类之一,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根据音乐形式的多样化,其分门别类也有许多的方法。一般而言,音乐通常划分为了声乐和器乐两大类。除此之外,还可以细化分为多样的乐种形式和体裁。
二、音乐形式的审美
(一)抒情性与表现性。再贴切生活与表现情感是音乐形式的两种最基本的功能,往往可以在直接表现内心情感以及间接反映社会生活中得到体现。抒情性是音乐形式的基本属性,不但可以直接触及到人的心灵深处,激发出内心最真实的渴望,而且还可以宣泄负面的情绪,改善内心的情感效应[3]。而音乐作为表情艺术,主要传达创作者的主体情感及情绪,具有非常强烈的感染力以及表现力,是生命血管中流通的血液。总是,音乐的抒情性与表现性总是能够将情感放逐到音乐中,产生光芒四射的效果。
(二)表演性与形象性。音乐属于一种表演艺术,可以通过演员表演以及借助于舞蹈效用完成艺术形式。其中,表演艺术包括了创作和二度创作两个过程。同一作品由于表演参与者对作品的理解方式不同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因而音乐作品就会更加依赖于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二度创作需要通过创作者多作品的理解和感悟,通过精湛的表演将音乐的形象表达出来,获取观众的认可。因此,从一定程度上来讲,音乐的表演性具有非常重要的重要。
(三)节奏性与韵律性。节奏性是指乐音长短、高低、强弱等变化组合的形式,是旋律体现的基石。一般而言,节奏缓慢而沉重的音乐作品往往给人展示的是一种忧郁、悲伤的情绪,诸如柴可夫斯基著名的《悲怆交响曲》。而节奏急促、轻快的音乐传达出来的往往是一种活泼、轻快地欢乐情绪,例如贝多芬钢琴奏鸣曲《黎明》,洋溢着朝气蓬勃的情感,表达出一种对生活的赞美以及幸福及光明的向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