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方法和展现知识点的方法相对单一,学生参与兴趣不强,造成课堂气氛压抑、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不理想。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事先准备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只需要通过多媒体设备将课件内容展现出来,既节省了以往写板书的时间,也可保证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而且整个教学内容连贯、完整,学生更容易理解知识、记忆知识并运用知识,保证课堂教学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普及运用,小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也善于运用信息技术,通过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创新力与想象力,提高学生自主动手实践的能力,对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起到积极作用。应该意识到,小学生阶段的思维空间与理解能力受限,对小学教学中的一些“概念”难以理解,此时就需要借助一定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增强理解力。通过信息技术手段的运用,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的资源,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也可在课堂教学中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幻灯片”时,很多学生没有接触过“PowerPoint”软件,更不知道如何操作;这种情况就需要学生之间进行讨论,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并进行尝试,在自己的努力下,完成“PowerPoint”作品,由教师进行点评。在学生讲解自己的设计过程及设计意图时,教师要善于鼓励、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将优秀的演示文稿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创新能力。
三、运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对于小学中、高年级的教学来说,学生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多媒体课件展示教学,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运用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获取知识。例如,以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为例,在学到“对称图形”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自己搜索“对称图形”的图片并在课堂中讨论,学生通过下载图片、观察与对比图片就会发现,这些图形有非对称和对称,其中对称图形也可分为中心对称和轴对称;由于图片是由学生自己搜集的,再加上平时学习、生活中也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对称图形,因此学生形成了发散性思维,展开独立的思考并获得本节课的知识点。通过自主探究、自我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记忆更加深刻,并且意识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是学习与生活的必备工具,加强对数学学习的重视,意义重大。
四、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生最爱上什么课,就是我所教学的:信息技术。学生爱上信息技术课,这种爱好往往表现在爱玩游戏,或者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我的教学内容中,既注重传授知识,又注重让学生理解电脑独特的思维;不仅要会使用电脑,还时常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这样做有什么好处,这个程序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思路。
在课堂上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尤其是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作出别出心裁的答案。学生智慧的激活,会反作用于教师和其他学生,使其能在更高层次上积极思维,从而在师生、学生间积极思维的互动中,不断闪耀出智慧的光芒。师生可从中尽情地去体验教学创造美的乐趣,并可获得教案目标之处的收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结构和学习学习的认知结构,使学生学到的知识和获得的能力的迁移,使这些结构具有适度的灵活性。让学生成为主角。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进入主体角色,主动地去发现学习从而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
这就要求在一节课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自由,赋予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力,选择方法是自由的。创建多向的交流环境,学生可以问教师,也可以互讨论,还可以查资料来解决。我们可以明确地告诉学生:教室是你们的,电脑是你们的,老师只是你们的学习伙伴,能学到多少知识,全看你自己的了
这样在课堂上,学生始终处在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每堂课下来,学生都能根据自身的状况,根据自己的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真正成课堂的主角。学期末我还让学生尝试,自己给自己的作品打分,学生的诚实、信心也是我所教学的体现。
1.教学板块之间缺乏逻辑联系。
笔者通过调研知晓,不少教师都是严格按照教材逻辑来进行课程教学的,从而能保证课堂教学进度与教学大纲要求之间形成吻合状态。但这种似乎合理的教学板块处理方式却可能不太适应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具体来说,小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水平还难以借助联想和想象力来将已学知识点进行逻辑联系,这就导致了本身具有完整性的信息技术应用活动(该活动所涵盖的知识逻辑与教材体例逻辑不同)在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没有成形。
2.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
通过笔者的校内听课和校际交流体验发现,同行在讲授同样章节内容时,往往采取的都是相似的结构设计,这种整齐划一性实际上并没有达到校本要求。显而易见,城镇小学生和农村小学生都使用同样的教材,都面对同样的计算机设备,但他们在上课之前所储备的“先验知识结构”却是不同的,这种不同根源于他们生活实践内容的不同,从而就必然会上升到他们在对相同知识点认知能力上的不同。如,“计算机与网络”的知识板块,城市小学生基本上可以给予省略,而对于农村小学生则不行。
3.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
教学评价不仅是对小学生信息技术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也将倒逼教师的课堂教学模式。因此,现阶段较为单一的教学效果评价模式则无法真正做到以上两点,包括部分学校开展的上级应用测试,也仍然是在应试的路径下所进行的效果评价,它无法增强教师对课程知识逻辑完整性的重视程度。
二、破解困境的途径思考
那么,如何破解当前的现实困境呢?对此,笔者认为,创新信息技术教学模式固然紧迫,但在创新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教师们的适应能力,若最后成为了“邯郸学步”,还不如维持现状不变。在这一价值取向下,破解困境的途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思考:
1.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缺乏逻辑联系的困境。
教材构成了教师教学的蓝本,而教材体例又与教学大纲结构相匹配。因此,若是通过重构教材体例来破解教学板块之间的逻辑性问题,不仅无法在短期内实现,还会在实施时面临诸多技术性难题。那么,能否在尊重现有教材体例的同时,借助教学组织形式的创新来支撑起教学内容的重构呢?笔者认为,这是可以尝试的。
2.破解教学内容结构缺乏校本特点的困境。
诸多同行未能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与学校生源特点相适应的现状,导致同样的教案却获得不同的课堂教学效果。这就不难理解,城区小学在与农村小学结对子后,农村小学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仍难以复制城区小学的做法和模式。那么,怎样破解这种困境呢?笔者认为,这就需要教师潜心感受和体验当地的生活元素,从中来获得内容结构优化的灵感。
3.破解教学效果评价模式较为单一的困境。
毫无疑问,信息技术教学尽管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现有的课堂教学评价模式却无法提升教师的课程创新意愿,这就说明目前的评价模式是有问题的。借鉴国外小学的优秀做法,应将撰写调查报告作为当前评价体系中的一环,通过小组借助信息技术合作完成调查报告的撰写,以综合考核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情况。
三、思考
引导下的对策构建根据以上所述并在思考引导下,对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构建:
1.创新课堂教学形式。
在不改变教材体例的情况下,只能从设计课堂小练习入手了,而此时就需要创新课堂教学形式。例如,为了将学生的word文档编辑能力与网络资源利用能力形成逻辑联接,在已经学习了word文档编辑知识之后,在新知识点“计算机与网络”板块中,便可以设计出“用文字介绍家乡”的题目。然后,现场编组在小组合作下来完成关于家乡资料的查询和文字撰写任务。
2.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教师应该客观、有效地把握好教学对象的认知能力和具有先验性的经验图谱。那么,教师就需要在备课期间,借助网络资源和自身对当地生活元素的体验,来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如在讲授PPT编辑知识时,教师应在图片的选择上给予重视,并能提升学生的兴趣,这时,就需要分别对城镇学校和农村学校进行分类处理了。针对城镇学校的小学生可以选择自然景观图片,这样就能因新鲜的产生而增强学生的关注度;针对农村学校的小学生可以多选择些与高铁、建筑有关的图片,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3.突出思想的人文元素。
当前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存在着同质化倾向,这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科学主义”思想的影响。部分教师认为,信息技术应在科学视角下来进行知识传授,而忽略了该技术所承载的人文信息。因此,突出信息技术课程的思想人文元素,将有助于教师在校本特点下来完成教学内容的设计。在不少版本的《信息技术》教材中都涉及到了“家乡”、“环境污染”等内容,这就为教师把握校本特点提供了现实载体,通过深入到对当地人文环境中来引导学生认识家乡的面貌,来认清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危害性,则成为了该课程需要包容的人文元素。
4.完善现行测评体系。
完善现行测评体系的关键在于“完善”二字,而不是“抛弃”。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小学所开展课外活动的机会,让小学生分组围绕着一个有意思的题目进行线上和线下调研,最后形成总结报告。例如,针对发生在小学生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让他们通过网络搜索来图文并茂地撰写总结报告,这样就在突出思想素质教育的同时,也考核了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能力。综上所述,以上便构成了笔者对本文主题的讨论。
四、展望
以下再就教师应重点掌握的两种教法进行教学展望:
1.讲解法。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学生易于理解一些常识性的、一说就清楚的知识点。例如,在小学生初识电脑时,可采用讲解法与直观教学法相结合的形式,边看边讲,帮助学生认识电脑的主机、显示器、键盘、鼠标、打印机等一些外部设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演示引导法。
关键词:小学 信息技术 教学
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已逐步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但真要在小学起始年级开设信息技术课程并非易事,不用说一般的老师会觉得不可思议,专职的计算机老师同样会感到棘手。为抢占制高点,学校雄心勃勃,从一年级起就开设此课程。面对小小的孩子,不知如何下手,将书上的知识教给学生,通过两周的尝试,加上原有的教学经验,我摸到了一点门道,每堂课我和学生们一起能够充分互动,教学相长。也就是在这一段对低年级信息技术的教学尝试中,领略到了信息技术对低龄儿童的独特魅力。如给三年级学生上第一堂课《信息和信息处理工具》时,为说明信息技术学科的重要,我便用了一句孩子们都知道或听过的话。
我问学生“:人类进入了什么世纪?”
“21 世纪。”学生们异口同声。
我进一步讲述:“21 世纪最大的特点,即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信息社会。”讲到这里我把这一句话中的“信息”两字用学生们熟知的“语文”“、数学”“、音乐”、“体育”“、美术”等词进行了替换,让学生读一读“语文时代”、“数学时代”“、音乐时代”……
学生虽小,但边读边仰天大笑,就是在这开怀的笑声中我知道学生们懂得了 21 世纪人类离不开信息,要会处理信息就必须掌握信息技术的道理。但我们还必须知道,动手的过程我们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我们必然会碰到许多问题,许多意想不到的小麻烦。对此,我们要有足够的心理准备,要发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精神,戒骄戒躁,勤于思考,勇于把每一个难点攻克掉。试想,如果通过自己动手学到了知识,并有了一点点的收获,这该是一件多么令人激动的事!其实在我们动手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的乐趣也莫过于此。
生活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切合实际的讲解,会让学生更易理解接受和信服。如为跟学生说明信息技术学科的先进性问题时,我结合现状,跟学生进行了如下对话:
师“:在新学期你们所开设的学科中,你的父母或爷爷奶奶对哪一门感到最有兴趣、最新鲜?”
生“:信息技术。”回答异常响亮。
师“:为什么?”
学生沉默思考。
师“:他们以前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书。能者为师,在语数等学科上可以说他们是你们的老师,但在计算机学科上他们就不敢这样讲,因为他们读书时没有接触过它,现在他们不懂,不懂他们也只能当学生,你们学会了你们就是他们的老师,对不对?”
要了解孩子就必须先蹲下来看孩子,同样要教会孩子必须在心灵上首先和学生对等,与学生平起平坐。这正如优秀学生大都是夸出来的一样,赏识是成功教育的灵丹妙药,低年级学生对赏识更是异常渴望,所以在上第一堂时,我就明确地告诉学生,在语数等学科面前他们可能已有优劣之分,但在信息技术面前,他们站在同一起跑线上,都是一样的优秀。如此激励学生自然中听、爱听。平时每上一堂课,课前我都要问学生,想老师来上这一节课吗?或问喜欢老师给大家上课吗?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我也会肯定地告诉学生,老师也非常想和喜欢给大家上课。如此一来,学生的情绪马上会得到充分的调动。在讲课时则尽可能多地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少儿化的语言和示范动作,让学生始终带着一种亲近感。如每一堂课结束,我总不忘要问一问学生“:这堂课你觉得收获大不大?”“喜欢老师
这样给大家上课吗?”“希望老师下次再来这样给大家上课吗?”平等的交流让学生对我永远充满期待。应该说给低年级学生上信息技术课与高年级相比是比较吃力的,但若能结合其年龄特点,注重浅入浅出,给以直观激趣,你会发现给娃娃们上计算机课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没有对此做过尝试的计算机老师,尝试一下,可谓大有裨益。
一、利用“游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爱因斯坦这样说过。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传授的知识,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主动地、深入地、兴趣盎然地钻研领会。如:练习鼠标的操作是相当枯燥的,我根据小学生学习喜欢新鲜、好动、好游戏的特点,在教学生怎样使用鼠标的时候,我就简单地教学生去玩windows自带的“扫雷”游戏和一个叫做“纸牌”的游戏、并且安装一个小的学习软件“明天打字员”利用软件中的“拍蚊子”小游戏,让学生在积极的态度中去练习,不知不觉中熟练地掌握鼠标的各种基本操作,学生学习自然感觉就轻松了。当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也要加以适当引导,并不是真正把计算机房当成游戏厅,要让学生明白玩游戏是为了让他们学会使用鼠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还可以促使学生自主的去学习。这样学生既感到有兴趣,练习起来也不枯燥乏味。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利用小学生喜欢在windows中的画图来画自己喜欢的图片,让学生自己制作(给学生自由的活动空间)图片,然后进行评比,结果很明显,有的学生能自己摸索各种功能键,画出漂亮的图片,但是有些学生只能画出简单的线段,这部分的学生就会很羡慕别的同学画出的美丽图片。在这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熟悉各种功能键,使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能更自如的运用画图中的各种功能键,基础差、接受能力差的学生也能在这种对比的心理下自觉的提高学习的兴趣,进行学习、练习。老师这个时候进行指导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形象举例,变抽象为直观,加深理解。
在教学中有许多计算机术语是很抽象的,小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巧用生活中的实例,形象地比喻最容易让学生接受。比如在教学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将计算机比喻成一个人,人的感觉器官(如手、脚、眼等)相当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输入信息到CPU(相当于人的大脑)经过处理后由输出设备(嘴巴等)输出来。这样一讲,同学们不仅感兴趣,而且印象深刻,还记得牢。如:在教学生如何保存文件的时候,我形象的把计算机比喻成学生自己的书包或文具盒,在保存的时候选定把文件放到自己书包或文具盒的哪一层(C盘、D盘),然后在文件写上自己的名字,这样就可以直观的让学生学会怎样保存文件,并且在下次需要的时候能够快速的找到自己的文件所在。
结束语
通过教学实践使我明白:小学信息技术知识虽然不难,但要上好这门课却不容易,要想上好信息技术课就一定要培养好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一些枯燥、乏味的知识变的生动、有趣。要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最终学有所用。
一、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基本内容
由于小学生是初次接触信息技术教育,对信息技术操作有很多都是不熟悉,甚至是处于完全陌生的状态,因此小学生在初次学习信息技术的时候,只要掌握一些基本技能操作就可以了。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信息技术技能操作主要有一下几点:(1)懂得如何启动和关掉计算机;(2)了解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原理和基本用法;(3)知道如何使用鼠标和在键盘上进行简单的打字;(4)在网上搜索查找资料;(5)会使用计算机自带的一些画图软件,知道如何用计算机中的office系列的PPT、WORD、EXCEL等的操作。
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
由于小学生是第一次解除学习信息技术,所以他们学习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都是基础性的,所以老师给他们既定的教学目标也不应该过高,要恰当好处的为他们制定教学目标,使他们在追求学习目标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在其他教育改革基地的测试调查显示,适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点:(1)能通过打字或者简单的游戏,熟悉计算机的各项基本操作;(2)学会利用信息技术收集和处理数据,解决现实生活中事情;(3)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在使用过程中规范使用;(4)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指导生活和学习。
三、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的策略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计算机有简单的认识和了解,在学生使用的过程中注意一些须知事项。学好信息技术教育教学除了需要老师认真教学之外,还需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多多观察和发现。学好信息技术教育主要有以下一些策略方法:
(一)言传身教,让学生注重操作规程。
计算机是一种高端而精密的仪器设备,操作起来也有一定的困难,老师在第一堂信息技术教育课堂中,应该对学生言传身教,让他们对计算机的各种操作有清楚的掌握了解,避免犯一些不必要的错误。在初次操作中,老师要详细的告诉学生每一个细节、动作、要旨。首先,老师要让学生学习如何规范开启计算机,这是首要的也是必须的。在主机上有一个黑色按钮,学生在按一下之后就等待计算机开启,不要急急忙忙地连续按开机键。在使用键盘的时候,老师让学生左手放在键盘左侧,小拇指控制QAZ键,无名指控制WSX键,中指控制EDC键食指控制RFV键,右手食指控制JIN键,中指控制OKM键,无名指控制PL键,小拇指控制[;:键,大拇指则控制空格键,中间的TYUGHB键则两手中指随意控制。之后老师便让学生自己操作,学生也要在练习中好好操作,不能乱敲打键盘,这样会导致键盘失灵的。此外,鼠标、画板、PPT、RORD、硬盘的使用,学生要自己多多摸索,不会的主动向同学和老师寻求帮助。通过老师的言传身教,学生对计算机基本操作有了初步的掌握,而且懂得如何规范操作,这对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有良好的奠基作用。
(二)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也不例外。在学生熟悉掌握了计算机一些基本操作步骤后,老师便可以让学生将他们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实际中,让他们在快乐中更好地学习知识。当快到母亲节或者父亲节的时候,学生可以应用计算机中自带的画板,为父母画一张画。在画画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图片的需要,选用各种颜色的图笔来描绘。他们可以改变图片的色彩,改变线条的粗细,画错的部分可以使用橡皮擦擦掉。此外,小学生还可以借助计算机中的多媒体播放器,给自己描画的图片配上优美的音乐,最后用其他发送方式发给父母,表达自己对他们浓浓的爱意和关心。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实际就是对画板、音乐以及其他各种系统的简单操作,这种学习方式不但使学生温故知新,而且还将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此外,学生还可以用PPT和WORD相结合,制作一个自己喜欢的课表。在制作课表的时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字体大小、字体的样式,字体的倾斜程度等,还可以将字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加重、加底纹……利用PPT给课表在加一些自己喜欢的图片,设置图片的样式,将图片置于课表时间和科目的下面。在制作课表的一些列动作中,学生熟悉的掌握了PPT和WORD的操作,还制作出了自己在学习中使用的课表,解决了课表样式单一简单的问题。
(三)游戏进课堂,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
爱玩是小学生的天性,老师在信息技术教育教学中要紧紧抓住学生这个特性,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信息技术。在课堂上只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枯燥的,老师可以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让学生通过游戏的方式来获得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运用打字游戏来来练习学生对键盘的熟悉程度。例如,为了让学生熟练的掌握打字技巧和手法,老师可以举行打字比赛游戏,利用金山打字通,看哪个同学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打字字数最多,而且出现的错误最少,哪个同学就算获胜。小学生的争强好胜心强,为了获得胜利,他们会在游戏比赛中竭尽全力,使用自己所学到的全部本领。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游戏,使学生们在比赛中熟悉的练习打字手法。此外,老师要有选择、有计划、有组织地给学生们挑选一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在娱乐中学习,又可以在学习中获得快乐。例如电脑系统中的“扑克大战”和“排地雷”,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小游戏来锻炼学生对鼠标的使用。通过以游戏进入课堂教学的方式,带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而且使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学习时获得快乐,可谓是一举两得,学习娱乐两不误。
四、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