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学地理重点知识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带着兴趣去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有了兴趣,学习就成为一种需求,就会学得轻松愉快,动力无穷。学习地理,首先就是要培养对地理的兴趣。地理知识内容十分丰富,实践性强,应用性广,学习时要紧密结合、密切联系周围的事物和现象、当地和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的时事热点等,让学习更贴近生活实际,更为鲜活有趣。
比如,在举行天气预告的教学时,首先笔者开宗明义地用英语提问:“How 's the weather today?(本日天气怎么样?)”,学生听到老师居然用英语提问,感受很新奇,而且英语课上也刚刚学过,纷纷积极举手回覆:It 's sunny(明朗的) It 's cloudy (阴天的) It 's windy(多风的)It 's cold(冷的)……,然后请那些收听或收看了当地天气预告的学生向老师汇报,师生配合归纳天气包括的主要内容 。
又如,因为学生对沙尘暴现象没有亲自体会,在上课前,我给学生放了一段“沙尘暴”的录像,当学生眼见暗无天日,风沙肆虐的气象时,如临其境,传染力极强,使学生的情感发生共鸣,心中油然而生一种忧患意识,这时老师引用《还珠格格》里的一句歌词:“你是风儿,我是沙,风儿吹吹,沙儿飞飞。”学生都露出会意的微笑,此时老师捉住机缘提出题目:“沙儿为什么飞,这种灾祸是怎么形成的?”,跟着牵挂的发生,学生的学习乐趣也高起来了,他们怀着浓密的乐趣,昂扬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正所谓“乐趣是打开成功之门的金钥匙”。学生只有怀着无比昂扬的乐趣,才能让知识的得到变得顺理成章。
二、扎实抓好学习常规,教给学生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习常规工作,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常规性工作,也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它通常包括确定目标,制定计划;课前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单元目标检测、总结等环节。切实做好这些环节,是同学们学好中学地理的最佳方法。
1.确定目标,制定计划
目标就是方向,有了目标,同学们就有了刻苦努力的方向,因此,同学们要在老师的指导下确定目标。要求同学们在教师帮助下明确自己在一个单元需要学习什么,知道能力水平要达到怎样的高度和自己采取怎样的办法措施等,每个单元目标实现以后(不论实现程度如何),都要及时进行学习小结,分析成败原因,发现问题及时纠正。运用“制定目标计划—学习—目标检测—总结—调整学习策略”的模式,经过3至5单元的训练,使之成为同学们的学习行为习惯。
2.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前预习是同学们接触新知识的开端,是学习新知识的第一环节。预习能培养同学们的自学能力、自学兴趣、自学习惯。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预习质量,避免预习成为走过场的形式,同学们可以采用“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预习模式。预习时,对一般内容快速阅读,重点和难点内容则应详细阅读,要找出教材中知识结构的层次和各层次间的内在联系,分析、掌握重、难点知识的关键,从而在较高的角度上理解、掌握重、难点知识。
当然,预习方法,要不断尝试,力求找出适合自己的最佳方法。例如:预习时作简要的笔记,将重点知识画线,疑难知识打问号或作标记,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听课效率。
3.课堂专心听课
听课是同学们获取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释疑解难的主渠道,是学习常规的最重要环节。因此,同学们要认真听好课。同学们听课要带着疑问听,要特别关注老师是怎样讲解重点、难点知识,采用怎样的思路,怎样的教学方法、手段和措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同学们在听课的过程中,不仅要学会知识,解决疑难,更要学会掌握知识,解答疑难的方法。同时还要认真做好地理课堂笔记。
4.课后及时复习和作业
复习和作业不是目的,而是为了及时巩固预习、听课所获知识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根据人类的遗忘规律,复习和作业需课后及时进行。一般来说,在复习完相关教材内容,笔记的基础上,再来独立完成作业效果较好。
三、多做练习,强化训练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可以直接为生产建设服务,可以说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问。同学们学习时应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注意将课本上、书本里尝到的知识和技能,同周围见闻的事物联系,同当地和祖国的生产建设联系,同国内、国际时事的热点、焦点联系。而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格言,对学习地理尤为重要。同学们应充分利用外出和各种书刊、新闻媒体网络等,尽可能地开阔自己的地理视野,了解自己所在地区难以感受的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要尽可能地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使书本知识在野外观察和社会活动中得到应用,这样既能有效地培养观察、实践、思考、分析能力,又有利于知识技能的活学巧用,从而增长才干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一、善于预习
预习是为听课打基础,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是学生感知教材的第一步。初中地理课程的预习,主要针对政区图、地形图、等值线图、数据统计图、景观图及地理示意图等相关知识的阅读和思考。预习要带有目标性,要根据课文内容和所花时间而定,如果预习时间较紧,不一定对所有的知识深入理解,可以先做一般了解,等到上课时再认真听老师讲解,否则盲目性地预习,会欲速则不达。地理课的预习,必须注意对课本正文的加深理解,学会边阅读边用笔画一画、圈一圈、写一写,做上标记,知道哪些内容读懂了,哪些内容还未懂,从而增强听课的针对性。
二、善于听课
听课的关键在于会听,目的在于听懂,一个学生不会听课,直接影响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形成的效果,要提高听课效率,可从以下方面入手。
1.学会抓住老师讲课的声音特征
一般老师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都提高音调或放慢说话节奏,或加重关键词的读音等以示重点,其目的是充分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让学生集中注意力,抓住重点知识。
2.学会带着问题来听课
听课时应注意听老师的讲解与自己的理解是否一致,自己不懂的地方,听后还有疑问,应及时与同学交换意见或请教老师。听课时还要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之中,大胆回答问题,培养自己的勇气,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这样可避免上课“走神”。
3.笔记不可少
提起做笔记,不少同学认为,做笔记就是课堂记录,要把老师讲课内容或黑板上的板书全部记下来,这是错误的。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应采用不同的记录方式,可用提纲式记录,也可在课文上划一划,或课本边注一注,表示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也可根据需要适当摘录某些必要的板书。做笔记的目的在于防止知识的遗忘,便于今后学习,过多的笔记会分散听课的注意力,造成顾此失彼,适得其反。
三、善于思考
长期以来,一提起思考问题,就是学生按照老师课案的提问,进行分析和解答,习惯地把思考问题与回答问题联系在一起,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学生的学习方式应发生根本变化,所学知识不再停留在课堂和课本的理论上,而应探究性学习,主动参与,理论联系实际,让知识生活化。新教材加大了“活动”的力度,比如一些图画、对话、照片、图表、数据的出现,给学生提供了很大的思考空间。正如前人所说:“知识不是靠记忆,而是要靠思考。”此话说得好,不会思考的学生不可能成为优秀学生。
四、善于复习
复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步,它不仅能使自己发现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以便查漏补缺,更主要的是站到高处,扫描整个知识网络,对熟悉的内容理解得更加深刻全面,达到温故而知新的目的。复习要注重知识的点面结合,分清主次,识别轻重,把相关、相似、相通的知识点横向比较,对知识板块作纵深探求,学会构建重点知识框架,将有关知识综合归类,形成一个系统的复习体系。
关键词:文本研读;“大单元”;“走班制”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05-01
2012年我校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提出了“大单元”和“走班制”。“大单元”就是教师对课本内容进行重新的整合,让学生熟悉课本文本内容,对重要的问题进行探究,并且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然后在对这一单元的内容进行整理的同时进行限时训练。“走班制”是对问题探究和实战演练这两种课型进行班与班的交流,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在经过这一学期的教学对“大单元”和“走班制”的认识,当然进行“大单元”和“走班制”必须在我校第一轮教学改革的基础上方可执行。学校制定了评价细则,在这个基础上,针对我们地理学科特点及课堂的时效性,浅谈一下我对文本研读课的实际操作。
高三主要是复习,虽然已经学过了,但是学生对于文本不是很熟悉,也需要两个课时来完成一个单元。
首先说一下自主学习课,自主学习课不是简单地把学道放给学生就行了,还要对学生做一些指导,主要是从几方面入手,给学生梳理文本,有哪些重点知识,哪些概念需要学生去区分,涉及到区域的要注意哪些区域特征,对于一些重点知识应该怎么记忆,给学生提供一些记忆方法,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对整个高中地理的文本部分做到融会贯通。高三学生有着不同的层次,并且不同层次之间的差距与高一和高二相比是非常大的,有的学生高一和高二基础好,做起来就比较轻松,但是有的学生基础不好,到了高三才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这部分学生就跟学习新课是一样的,但是时间又比较紧张,这就体现出教师的重要性,总之在自主学习课上我们教师要做到照顾到各种层次的学生。
其次是教师的课前准备工作,文本研读课在学道中反映出的问题不是显而易见的,不过我们教师通过检查学生的学道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看学生的标注,学习习惯好的学生除了标注还有一些补充的文字,这些文字主要是教师强调的注意问题,主要是概念区内,区域背景等,但是有的学生仅仅是做了一些简单的标注,更有甚者学道是白白的,自主学习课就是看了看书,简单地把文本背了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根据学生自主学习课学习的情况,确定上课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对于一些重点我们还需要再强调,要想取得优异的成绩,我们教师不要怕烦、不要想当然地觉得说过了就不说了,其实多强调也不一定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在平时教学时我们会发现这样的问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学道里做了,上课展示了,课下也告诉学生这个是重点,下次出现学生还是不会,对于这样的事情我认为主要还是我们学生的学习习惯不好。
对于学生学道总结出的问题,要及时记录到我们的课堂记录本,再就是准备“两课一议”,高三的话主要就是准备值日学簇过关评价和组织培训,首先值日学簇必须非常数量的掌握文本内容,这样方可对学生进行评价,对于值日学簇怎样评价,一定要给出学生具体的标准,文本研读一般是从学生答问题多少、流利的程度、簇员参与的情况等方面进行评价。
再次是上课的具体操作,首先点评学道,主要就是针对我们教师批阅学道时发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点评,簇展有三到五分钟,先是簇内两人学习共同体,一对一互查互教识记内容、理解内容和拓展内容,三人或四人学习共同体以及六人或八人学习共同体在分组的具体操作上,我一般是将A级学生B级学生C级学生D级学生分别分为两人学习共同体,三到四人的时候就把A级学生和B级学生(C级学生和D级学生)组到一起,最后五分钟时全放一起,这样把同一个层次的学生组到一起,更能提高自己,对于学生每节课能在自己的基础上进步就离成功缩小了一步。
室展PK时要分出4甲和4乙,第一是将站位上领近的两个簇组织到一起,这样节省时间去移动,值日学簇对两簇的表现进行评价,但要注意几个问题,各簇提出的问题必须是学道上的学习目标,问题不能随意性,第二要全员参与,对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要有所体现,值日学簇综合各种情况给出甲和乙,有一点必须强调各簇必须无条件服从值日学簇,如果有什么问题课下可以和老师说明,在4甲里面PK2A和2B(2C和2D)依然是同样的办法,这样可以保证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评出2个D让两个学簇分别就本节课的重点问题给全班学生展示。
最后十分钟就是我们的评价、检测和导学环节,这个环节都是一样的,对于文本研读的评价也是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评价,我们教师也要适时地给予学生鼓励,不要让D学簇的学生灰心丧气,让学生以更自信的学习态度投入到我们的学习中去,告诉学生结果并不是很重要,最重要的还是学习过程,一定要把各个知识点落实到位。
最后是课下,课下在辅导时间还要抽查几个学生到白板前梳理知识点,课堂虽然检测了但是还是有的学生落实、掌握不到位,让学生对每个知识点虽然不要求做到滚瓜烂熟,但是也要能梳理清楚各块知识之间的关系。
这是我对文本研读课的总结,当然针对不同的单元也略有不同,就看我们教师在平日教学中怎样操作,对于我校的模式要做到非常熟练,这样我们在具体操作中就可以灵活地运用,就可以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在课改的路上我们需要做的还很多、很多。
参考文献:
[1]高效课堂22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
一、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一堂课能不能吸引学生,开头是关键,如果课前的2分钟,老师就能利用多媒体提供色彩丰富、图像逼真的画面,配以轻松愉悦的音乐,创设身临其境的情境,营造出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那么学生不仅可以轻松地学到地理知识,还能对地理学科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例如在中图版初一地理《众多的人口》章节,首先以漫画形式进行教育,展示漫画“地球的哀求”,让学生在欣赏之后,自由讨论、分析为什么地球会哀求?这样可以将学生很自然地带入到学习中;其次,拓展延伸知识,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哪些问题?展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交通拥挤等的图片,加深学生的印象,使学生认识到人口问题是目前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懂得人口、资源、环境三者的紧密联系。
二、运用多媒体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地理课中有许多内容很抽象,特别难懂,原先教师都是挂图或者画草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但是这些辅助手段的静止性和单一性,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而多媒体就不一样,它将抽象的重点和难点知识形象化,学生容易消化、吸收,充分体现出多媒体技术教学的优势。例:在讲授“海陆变迁”这一节时,就可以用动画,动态形象地表示出来。首先课前2分钟播放火山爆发和地震的动画(即片头),让学生对海陆变迁有一些感性认识;接着展示图片:南美洲突出的部分跟非洲凹进去的部分几乎完全吻合,引出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最后让学生欣赏大陆漂移的动画,加深理解地球上的大陆本来是个整体,是后来分离才成了现在七大洲四大洋的样子。学生看到了生活中根本不可能看到,但又在实际中存在的漂移现象,从而使难于理解的重点、难点知识,变得形象、具体、生动,清楚易懂。
三、运用多媒体在教学过程中多管齐下,强化学生的记忆
在所有学习中,记忆是一大难题,
许多学生一提到要记忆头就痛。其实,要提高学生记忆效率,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的各器官要全运用起来,也就是古人所说的三到“眼到、口到、心到”,其实还可以再加上一个“耳到”即“四到”就好了。例:在讲授“中国的地势与地形”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为什么水会往东流呢?说明地势西边要比东边高,水往低处流。用动画的形式展示我国美不胜收的山山水水,记忆山川河流,这样的设计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
四、运用多媒体大大提高了学生读图、辨图、填图的能力
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是要求学生把地理事物的位置落实到地图上,并能在空白填充图上填写出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读图、辨图、填图的能力,而由于图片过于呆板,很多学生都是死记,过后又会忘记。多媒体既能看到全图,也可突出某个地点,做到点面结合,便于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如讲到黄土高原,首先打开中国地图;接着点击黄土高原的位置,使学生一目了然,再点击放大,在高原上出现各种不同的黄土形态,直观地反映出“地表破碎、沟壑纵横”的景象;接着延伸拓展设计相关的问题“黄河的水是从源头开始就是黄色的吗?”让学生分组讨论,展示黄河流域图片,讲解从源头开始到河口为黄河上游,水是清澈的,而中游因为流经了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才将黄河水变黄的,到了下游,由于地势变缓,河道变宽,流速变慢,泥沙沉积,出现了“悬河”(地上河),才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说法。及时检查学生是否掌握这部分内容,教师再从中进行引导、总结、归纳,从而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常见地理自然现象的解答需要用到普通物理知识。如太阳能量的来源、地球椭球体形状的形成、地球运动的速度、内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不同力(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作用下形成的风等较为复杂的地理知识用物理学知识才能做出精确的解释。以往的教学研究倾向于在各学科内进行,忽视学科之间的协调。学生在高一开始学习地理知识,其中所涉及的物理内容遍及高中物理的前前后后,有的知识在物理中还属于教学难点。这给高一地理教学带来了难度,教师讲解困难,学生理解这些知识也非常困难,致使学生对学习地理产生畏惧情绪,甚至会影响学习的自信心,丧失学习地理的兴趣。
人类生活的地球会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地球作为宇宙中的天体,其运动和变化又受到其他天体的影响,因此高中地理教材把“地球在宇宙中”作为全书的第一章,这是基于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考虑的。但第一章所用的与此相关的物理知识,如天体、受力分析等教学明显滞后。显然,在教材编写中对学科间的横向联系注意不够,给教学带来了不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兼顾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联系,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科间缺乏联系的问题,体现学科间的综合性。
此外,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储备了解不够,也是造成讲解与实际脱节的原因之一。比如在讲地球自转时,因为学生不理解角速度和线速度,很难理解教材中的结论:地球表面除南北两极外,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一样,地球自转的线速度则因各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异。学生一下子接触到这么多新知识,如果处理不妥当,必然造成理解困难。
高中地理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到很多的物理知识,有的知识他们还不很理解,如果物理教师讲到这些部分时注意和地理相联系,将会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对理解、整合这些知识是有帮助的。然而,有不少物理教师因为对地理知识和学生学习情况了解不够,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宝贵“资源”。
高中地理教师不熟悉高中物理知识,高中物理教师不熟悉高中地理知识的现象比较普遍。对高中物理和地理交叉部分的教学,我们很有必要进行探索和研究,寻求富有成效的方法。对同一问题,地理和物理研究的角度常常是不同的,对于能够讲清楚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有一个初步了解;对于不能讲清楚的问题,要做一些简化处理,如地转偏向力是大学物理的内容,地理教学中应把重点放在该力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上,而不要放在讲地转偏向力本身上。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重点知识,还可为学生以后进一步学习有关物理知识埋下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