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费用管理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费用管理论文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现在的企业管理者日益感到企业经营之艰难:一方面是暴利时代结束,企业利润空间大幅压缩,经济效益下滑;一方面是渠道商快速崛起,并开始向上游制造商“争权夺利”,逼迫制造商降低成本,让利于渠道商;一方面是企业经营费用大幅度上升,尤其是营销费用,更成为让企业管理者大感头痛的难题。

那么,有没有好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法或技巧呢?笔者在从事营销、管理类工作时,深感其中奥妙之无穷,现将自己的一些心得讲述出来,以供同仁参考。

一、找个好的“管家婆”

男人在结婚前,多是自由自在,“一人吃饱,全家不饿”,今朝有钱今朝花,从不考虑积蓄问题;但结婚之后就不一样了,这时“管家婆”就要出来干涉“财政”问题了,所以人们经常说,男人只有结婚后才变成熟。企业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道理也是这样。所以,企业管理者、销售老总或销售经理应该找一个好的财务人员,当好自己的“管家婆”。

每个企业、销售分公司都有自己的专职财务人员,但是许多财务人员并没有将营销费用控制得很好。问题出在“管家婆”身上,与财务人员的直接上司更有直接的关系。

要想控制好营销费用,首先应该制定出详尽的营销费用使用制度。“制度重于一切”,现在的市场环境竞争日益激烈,而且十分复杂,单靠个人的自律和财务人员的个人努力是没法对营销费用进行有效的控制的。企业(含销售分公司)必须制定详细的财务制度,大到销售额、回款、冲帐、促销费用、市场建设费用、广告宣传费、工资奖金、赠品费、活动(展会、座谈会等)费、报帐等,小到办公用品的采购、内勤杂务以及其他事项,这些都是必须明确的。

其次,必须将这些制度贯彻到底。企业营销费用控制不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有令不行”,“管家婆”和直接上司对这些财务制度视而不见,“上行下效”,下面的营销人员对这些制度更是不屑一顾了,控制营销费用变成一句“口号”。我初出茅庐,到一个销售分公司任职时,财务人员和销售经理都很重视“大”的营销费用的控制和使用问题,比如,市场建设费用控制,促销经费控制,工资奖金发放,每月报帐冲帐等等,但是对于一些“小节”则疏忽了(或者是为了缓解员工紧张情绪吧)。那时,我们租住的房子整天都开着空调,亮着灯,水是哗啦啦不断的流,办公室里面的纸张、墨笔以及其他用品四处乱扔,促销礼品被员工分次邮寄回家……实情如此,试问我们的营销费用又怎能控制呢?

最后,要学会唱红脸、白脸。有的财务人员能够制定完善的营销费用控制制度,而且也能贯彻执行下去,但光有这些还是不够的。财务人员还要有灵活而非死板的头脑,同时要学会“演戏”。表面看上去,这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并没有太多用处,但在具体的营销过程中,财务与销售经理、销售人员一个唱白脸,一个唱红脸,对于控制营销费用将起到令人惊异的效果。比如,在与商家谈判时,销售经理唱红脸,表示理解;而财务唱白脸,坚决反对,不肯付款,商家一般会主动降低门槛的,这对于降低营销费用无疑是有现实意义的。

事实上,找到一个好的“管家婆”,控制营销费用也就成功了一大半。当然,这个前提是“管家婆”的直接上司有发现人才、使用人才之领导才能,且受到“管家婆”的信任与尊重。

二、个人效益成本帐

由于营销费用主要产生于企业的市场营销工作中,而市场营销是营销人员的工作范畴,所以我们讲控制营销费用,实际也是讲如何控制每个营销人员的营销活动费用。从做营销工作的第二年起,我就将控制营销费用与营销人员的个人效益成本挂钩上了。

所谓个人效益成本帐,就是每个营销人员创造出的效益减去必要的成本,就是他们最终应拿到的收益。

其中,创造出的效益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每个营销人员每个月的出库数、销量、回款数、冲帐数(冲帐数与回款数在许多时候并不一致)都是可以确定了。效益主要根据当月冲帐数来确定,比如,当月冲帐100万,提成比例1.5%,那么,当月效益应该是1.5万元。但这其中还有其他一些考核制度,比如,总部规定的每月出库、销量、回款等要求,达不到或者超额完成有惩罚或奖励,这些都是可以计算出来的。另外,一些商品在卖给经销商时是加了价的,对于这部分增收部分,营销人员可以得到60—80%.综合算出的就是营销人员自己创造出的最终效益。

营销人员最终拿到的收益很简单,就是最终的工资、奖金以及其他一些福利。

成本是我们重点考察对象,控制营销费用的关键之处也即在此。成本大体上分为四类:一类是必要的工商税收等;第二类是总部和销售分公司提成的部分(养活其他非营销类员工,利润源泉,这占了很大一个比例);第三类是销售分公司自留资金;第四类是营销人员每个月花费的其他营销费用,包括报帐费用(含每月交通、通讯、食宿、请客吃饭、租车送货等开支)、市场建设费用(商场进场费、展台修缮费以及其他)、促销活动费用(户外活动费用、临时促销员工资、促销礼品及其他)、广告宣传费用等等,这些费用中除报帐费用是每月一结算外,其他多为营销人员分摊费用,或一次付清,此后按月扣除。前三类成本可以看做是“固定投资”,我们基本上是没法控制的。而第四类成本就是企业经营者和营销工作者必须加以关注的,因为营销费用的控制关键就在此。

确定“个人效益成本帐”制度之后,企业经营者和营销经理在控制营销费用方面将得心应手,而营销人员也知道该如何去尽量节约成本,提高效益。

从报帐费用来讲,在缺少个人效益成本帐前,财务人员根本不知道哪些帐是应该报的,哪些是不应该报的,报多报少也没依据;但现在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那么,财务人员可以报销营销人员所有的帐,只是最终营销人员拿到的工资奖金就相差迥异了。而且,每个营销人员都应该没有抱怨,因为销售业绩和效益摆在这里。

从市场建设费用来考虑,以前大家对进场费、修缮展台费都是非常积极,而且毫无异议,因为花钱多少与自己无干,而且对自己营销工作有利。但现在不行了,有了个人效益成本帐,这个投入要计算到自己头上,那么,营销人员必定要与商场负责人软硬兼磨,降低进场费(这个商场进场费是大有讲究可言的,并非铁板一块,说一不二的),挑选好的展台位置,与展台制造商讨价还价,最终算下来,营销费用要降低一大截。我所了解的,当初我们一个地级市分公司,一年的展台修缮费就达30万,而这其中至少可以降低10—20%.

广告宣传费用更是如此,包括电视、报刊、电台、邮报、夹报、墙体广告等等,这笔开支甚至比市场建设费更多,小一点的分公司一年也有三四十万。以前没人关注,现在则需要专人负责,一笔一笔的谈,一点一点的降成本,而且做了宣传还要有效果,要不就是提升品牌形象,要不就是为了促销造势。以前可没这么多的想法。

促销活动方面更是如此,以前搞促销活动,每个人都是积极申请要钱要物,但是活动效果从没人关注过,现在不行了。成本与效益紧密挂钩。从前的促销员都是多而无用,现在则是少而精干,不但活跃气氛,还要能卖产品;以前礼品四处乱放,现在则是精心保管,那可是自己的钱呀;以前是为了促销活动而搞促销活动,现在是为了卖产品而搞促销活动。

这样一来,营销费用得到了极好的利用,费用控制都是顺水推舟的事情了。而且,个人效益成本帐还告诉营销人员一个真理:最佳的控制营销费用的方式,其实就是把市场做好,做的越大越好。从我们开始看的“收益=效益—成本”这个公式也可看出,把市场做好,增加效益,收益也同比增加了,相当于是节约了成本。在我从事营销工作中,坚决执行此项政策,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而营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三、调用一切社会资源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聪明的人会利用一切现实的和潜在的资源为自己办事;企业亦如此,一个企业是否真正把营销费用降低下来,主要看它在营销渠道上能否最大限度的利用社会资源。

我的经验是:捆绑经销商利益,以市场来养开支,从而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具体而言,就是重视经销商,通过利益关系将经销商与自己(企业或销售分公司)捆绑起来,让经销商和自己同一条心。然后双方共同出资出力,将市场拓展开来,从而获取市场上的胜利,以市场上的收益来填补付出的成本和开支,从而达到以市场养市场的目的,最终营销费用也得到很好的控制。

我在各地分公司任职时,多采用此种营销策略。公司主要是通过提供特价产品、策划方案、条幅横幅、宣传资料、服务人员和给经销商优惠的营销政策,而经销商提供场所、促销礼品、促销人员和其他必要的辅助设施,共同举办一系列促销活动。其中促销礼品在月末,由我方冲帐,经销商没有半点损失,但我方也不吃亏,因为促销礼品是卖出产品才赠送出去的,而在销售产品创造的效益中包含了礼品的价值。双方是各得其所,共同赢利。

在广告宣传方面,通过经销商也可有效降低、控制营销费用。由于经销商多在当地有一定影响,与当地媒体关系良好,而且这些经销商在当地电视台、报纸上有固定的广告宣传时段,我们利用这点,可以在平时加强与经销商的感情交流和密切联系,通过这些“免费的中介”在当地做广告宣传,价钱会比较实惠;同时尝试让经销商在他们自己做的广告宣传中着重描述我们企业产品和形象,做到不花钱做广告的程度。这等于是变相的降低了企业营销费用,达到控制营销费用的目的。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1.1全国R&D经费投入总量和投入强度不断增加

R&D经费投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指标,大多数国家在制定本国科技发展目标及规划时都要把这一指标作为重要的参量。R&D经费投入分为两大类指标: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绝对指标即R&D经费投入的金额,相对指标即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值。我国科研经费投入规模日益扩大,2000年以来,全国R&D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从2000年的不足900亿元,到2012年总支出为10298.4亿元,突破万亿元,增长了11.5倍。近十年来R&D经费投入平均增长速度为22.33%;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从2000年1%,到2012达到历史最高水平1.98%。一般认为R&D经费投入强度不足1%的国家是缺乏创新能力的,说明该国R&D活动处于初级阶段;在1%到2%之间,则说明该国R&D处于中间阶段;大于2%的,则说明这个国家创新能力比较强。对比世界上主要的科技强国,R&D经费投入强度美国由2001的2.64%增长到了2.79%,日本由3.07%增长到了3.34%,德国由2.47%增长到了2.92%。虽然我国与上述这些国家R&D经费投入强度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这些年的增长速度非常之快。

1.2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管理体制过度行政化。

目前科研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等环节均由行政部门主导,项目进程几乎完全按照行政命令进行运作,经费由财务主管部门掌握、管理,经费管理的规范性不强、经费使用效益低下,造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巨大浪费。

(2)预算管理缺乏科学性。

课题负责人缺乏一定的财务预算知识,课题组也缺少会计专业的成员,课题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经费预算常常超过项目实际完成需要,或不足以支撑项目研究工作的完成;课题立项评审专家往往重视项目的可行性,对项目预算审定不足。

(3)科研经费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项目负责人对科研经费使用缺乏计划,往往项目开展与经费使用的进度不一致;科研工作者的“马太效应”造成一个科研团队可能同时承担多个科研项目,造成经费混用、挪用现象时有发生,科研经费的使用过程管理不严。

(4)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相互独立。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是项目承担单位两个相对独立的部门,项目管理与经费管理职能划分明确,导致科研管理与经费管理相脱节。科研管理部门只重视争取项目,对于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管理不足;财务部门由于对科研管理的相关规定不熟悉,只能判断经费使用是否符合财务管理规定,无法判断费用使用是否具有效率。针对我国当前科研经费管理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迫切需要完善我国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科研经费审计监督制度,科技主管部门应配备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审计、检查队伍,不定期对科研项目经费进行审计,实时监督科研经费的使用情况。但是,由于我国科研项目的数量非常巨大,2013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达到34958项,此外,“863”计划、科技攻关计划、基础研究计划、国家社科基金等一系列批准资助的科研项目,每年累计批准资助高达数十万项,要对如此数量庞大的科研项目经费全部进行监督检查是不现实的,必须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管理中,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各个主体之间,建立一种互信的承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主体进行信用记录,接受社会监督,公开透明,把审计检查部门的职能与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机制有效结合起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和过程控制。

2国外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借鉴

加强科研经费监督管理,建立完善的政府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系,是提高科研经费分配的规范性,保证科技资源配置和使用的合规性和合理性,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和效率的重要举措。世界各主要科技强国都将信用管理引入到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中,例如,德国的法律、各种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研究机构的各种规定及管理条例都强调科研人员的“良好科学行为”,以保证科研经费的正当使用并取得最佳效果;美国卫生部的总检察长办公室工作计划中对卫生部主要政府资助项目进行监督,对信用差的经费使用单位进行重点监督。美国则非常强调科学法治、责任性、科学诚信和透明度等科学道德信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的现实运作,具有一定的标杆作用。科研经费的诚信管理主要围绕预算诚信、金融诚信、管理诚信等,每年NSF必须遵循联邦政府的有关法令,定期对各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交相关报告。比如,涉及管理诚信方面,NSF的首席运营官(COO)在首席财务官(CFO)行政秘书支持下,对管理控制方面的结果进行调查并提供评估意见,然后上报基金会主任;由CFO领导的高级管理诚信小组(TheSeniorManagementInte-grationGroup,SMIG)就机构运营的概述性情况提供财务和管理控制报告,并由主任助理和员工办公室主任就机构的内部管理控制情况提供申报报告。国外政府注重以正确的理念引导科学家的理性选择,对科研人员进行科学道德教育,并加强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的信誉制度管理,建立科学家信誉制度,对于信誉好的科研人员和承担单位减少监督的频次和力度,对信誉不好的重点监督。由于国外个人信用体系已经非常完善,信用评估、信用监控、信用风险和信用惩罚4个方面已经深入个人生活的各个方面,已经过了科研经费信用管理这一阶段,而中国的信用体系还未建立起来,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科研经费管理。

3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主要内容

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研究内容呈现出三维结构,涉及信用管理的主体,包括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中介机构;对整个科研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进行信用管理,包括申请阶段、评审阶段、研究阶段和验收阶段;信用管理的程序,主要包括前期准备阶段、相关科研经费信用信息采集阶段、信息分析及对主体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流程中,需要特别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工作。因为信息采集是进行后期信用评价,进行信用管理工作的基础,由科技管理部门组织科技人员组成信用信息征集管理机构。选择合适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方法对相关信用主体进行评价。参考国外信用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科研经费管理的特点,采用综合评价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定量分析为辅,对被评主体的信用状况如何进行分析、判断并确定其等级。分析评价阶段包括定量指标的初步评价、定性指标评价、撰写信用评价报告等。审核公布阶段,对各相关主体信用记录的信息和进行信用评级的结果向社会公布,公开透明,一方面可使得科研经费相关主体的失信信息迅速传播,接受全社会监督,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另一方面满足科技交易对信用信息的需求,减少科技活动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除了上述的信息采集阶段、分析评价阶段、审核公布阶段外,还包括前期准备阶段和后期的动态跟踪阶段。前期准备阶段包括成立评价专家组和工作组、制定信用评价方案、信用评价通知等。动态跟踪阶段是在评价工作结束后,定期跟踪被评主体信用等级的变动情况。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程序是一个动态的反馈过程,需要定期对管理主体进行跟踪调查,及时补充更新相关信用数据,重新进行信用评级。

4我国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设计

国家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是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有效进行的手段和条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制度、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以及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4.1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管理文件

通过对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法律的收集和整理,发现对科研经费进行信用管理已经成为共识。《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提出为科学技术人员建立学术诚信档案,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等明确提出建立健全信用管理机制,将课题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中介机构和咨询专家在经费管理使用、评估评审方面的评价和记录的信誉度,作为今后项目申请及评估评审等活动的重要依据。虽然,已经有不少文件涉及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相关内容,但是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协调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科研经费管理的系统性和协调性不足,缺乏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来统筹规划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的相关问题,此外,还缺乏相关的政策文件协调和衔接科研经费信用管理和科研项目的关系;另一方面,科研经费信用管理政策制定的本身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对于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制度的设计要具体和明确,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具有可行性。

4.2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在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建立中,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最具有关键意义的一步,是科研经费信用管理系统的基础。设计和确定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工作,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包含多个层次,其中指标既包括定量指标,也包括定性指标。科学、实用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应满足以下条件:一是必须与有关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文件内容相符合;二是一级指标应能适应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特点;三是二级指标包含的要素要能比较全面地反映不同类型被评主体的科研经费信用状况;四是要求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按照评审对象的不同,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可以分为4大板块,即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和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体系。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是对科研项目承担单位进行信用评价的体系。众所周知,项目承担单位不仅是科学技术研究的主体,更是科研经费的主要使用者,是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中最重要的一环,可以说,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过程都是围绕其展开进行的。为了能让每一个科研项目都分配到适合的科研承担单位之上,我们从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组织声誉3个方面着手,设计了项目承担单位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其中经费预算包括预算栏目是否全面细致,金额是否合理;是否存在虚假承诺,自筹经费是否到位;是否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科研经费年度预算的执行效率。经费管理包括对项目经费是否进行单独核算;对各项目经费审查的胜任能力;对各项目经费的监督管理能力;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科研经费结存结余情况。组织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法违规行为发生次数。该体系可以全面衡量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申请、评审、研究、验收过程中,是否遵循有关科研经费管理的规则、程序和办法。整个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项目负责人科研经费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考评环节。这是因为,科学研究极其强调创新性,其不同于一般的活动,只有内行的项目负责人才能够很好地在监督和创新之间保持平衡,为了促进创新,项目负责人的权限往往较大。对项目负责人的信用评价,包括经费预算、经费管理、经费验收,以及职业道德4个方面。经费预算包括是否编报虚假预算,套取科研经费;科研经费合理安排支出情况。经费管理包括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经费验收包括是否对专项经费进行单独核算;是否截留、挤占、挪用专项经费;是否发生违反规定转拨、转移专项经费;是否发生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职业道德包括是否提供虚假财务资料;项目经费使用的合理性;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发生的次数。项目评审专家科研经费信用评价工作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活动,广泛涉及到科研经费相关知识的运用和信息的处理,任何单一层面的评价都不能反映两者的科研经费信用,从评审胜任能力、职业道德、关联信用3个层面来评价。评审胜任能力,包括对科研经费相关规章制度及政策的熟悉程度;评审专家研究领域与评审领域联系的紧密程度。职业道德,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关联信用,包括对评审项目科研经费信息的保密情况;经费评审的客观公正性;与被评审对象的关联性。对于参加审计科研经费中介机构的科研经费信用评价主要从机构声誉、金融信用、审计信用3个方面来考察。机构声誉包括被投诉或举报的情况;违规行为发生次数。金融信用包括机构的财务状况;机构偿还债务的能力。审计信用包括审计工作的透明度。

4.3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

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包括建设和完善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共享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统一标准是科研信用数据库建设的关键和基础。

目前,已经建立并逐渐成熟的全国征信系统有11315企业征信系统和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系统,而我国尚未建立全国性的科研经费征信系统。为了对科研经费进行规范而有效的监督,全国范围内对科研项目经费信用进行征信势在必行,信用数据库建设需要一个统一的设计标准。建议有关部门按照科研经费信用信息收集、记录、整理、使用的要求,研究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系统总体方案,构建总体框架,设计科研经费信用数据库全国统一标准。

(2)重视科研经费信用信息的共享使用。

科技经费主管部门,建立科研经费信用共享机制,充分发挥科研经费信用信息共享的作用。应把信用信息作为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之一,仔细查询相关承担单位、课题负责人、项目评审专家,以及中介机构的信用信息,确保经费信用管理贯穿于项目申请、评审、立项、预算、实施、结题、验收等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中。

4.4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

科研经费信用监管机制包括科研经费信用评级和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根据相关主体科研经费信用指标体系的设计,通过科研经费信用征信系统对相关定性和定量指标的收集,对收集到的定量数据进行分析,定性指标则由聘用的专家进行评价。进而对相关主体进行信用评级。评级分值按100分计,结合国际上对信用的5级划分法,将科研经费信用等级分为5类,即AAA、AA、A、B、C。信用评价分值90~100的信用等级为AAA,80~89的为AA,70~79的为A,60~69的为B,60以下的为C。科研经费信用分级监督管理,是一种全新的科研经费监管模式,分级管理,重点监督,准确评定其信用等级,然后有针对性地加强管理,等级越低监管越严,应该对相关主体信用等级为A、B的,加大重点巡视检查的力度;而对于信用等级为AAA、AA减少巡视检查或抽查;对于信用等级为C,一般不予立项资助,直至整顿整改,信用等级提高。

5总结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一)再定义研发费用,实现生产与研发活动的合理分离

原有机械制造企业对研究开发活动一直没有给出评价标准和费用归集标准,对研发活动中的人工、设备折旧等未计入研发费用科目,不符合研发活动与生产财务相分离的原则。通过再定义,DFGL公司研发费用概念扩大至项目在研究与开发过程中所发生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包括:人员费用、能源材料费、试验外协费、新产品试制费、技术引进费、差旅费、会议费、技术图书资料费、资料翻译费、研发成果的论证、评审、验收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

(二)科学再造业务流程,实现按项目管理研发费用

调整组织管理模式,成立跨部门的项目组,将技术部门、车间、分公司等部门的技术岗位纳入研发体系。这种模式调动了各个部门的技术力量和资源协助,提高了各个部门的分工协作效率。建立项目制下的预算申报、结算、月度(季度)工作人员时间、设备使用时间申报机制。按照先预算再业务后核算的流程,重塑研发费用流程,一举颠覆原有的财务年终或年末时,按已经核算记账的结果,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去从不同部门、不同科目中寻找相关的研发费用的流程。

(三)科学构建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

不断完善项目预算、决算的财务核算体系,财务部按项目费用明细进行研发支出科目及明细科目设置,运用SAP软件的项目辅助核算功能,对公司承担的各项目进行单独核算。项目结题后,进行项目经费决算。在项目执行期对费用进行定期反馈,加强经费开支的监督与控制。原计入管理费用中符合研发费用定义的工资、差旅、设备折旧等费用先通过“研发支出”科目核算,按季度调整计入“研究开发费用”科目下,解决研发投入核算问题。

二、体系介绍

(一)以项目为基础的专账管理制度

研发属于动态作业,整个流程横跨多个部门,DFGL公司以项目为基础,通过“研发支出”科目,按研发项目设立台账,实行专账管理,同时按照规定项目准确归集填写年度各项研发费用实际发生金额。在一个年度内进行多个研发项目的,按照不同项目分别归集研发费用额。

(二)再造研发费用管理流程

年底组织召开次年度工作目标沟通会,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总结性分析,按集团下达给公司的关键绩效指标,研讨下一年度的费用指标,提出重点项目和重点工作。沟通会后,各研发部门组织申报科研项目(含延续项目),并将科研项目分为新产品开发、科研项目等类别。研发项目管理实行项目负责人制,项目负责人申报科研项目前,在项目计划书中明确项目进度、经费预算和交付成果。对经审核通过立项的项目,汇总研发费用专项预算,连同其他部门费用预算及资本性支出预算一并形成预算草案。加强项目执行中的沟通与协作,规范费用管理。技术管理部对研发部门承担的各个科研项目进行管理,财务部对研发费用进行核算;技术管理部及时提供项目的相关信息,如项目的类别、性质、项目执行期、项目的承担人及项目预算明细等,对各个项目的经费开支是否合理进行监督和审批;财务部依据技术管理部提供的相关信息,按项目建立明细辅助账进行费用核算,对研发部门报销的原始单据进行财务方面地审核、记账。采取点对点的对接服务方式(固定财务人员服务对应技术中心、工艺部、材料研究所等业务部门),并通过技术管理部的桥梁、接口作用,深化研发和财务之间的互动。项目预算执行分析。为帮助研发部门掌握预算的执行进度,通过在SAP中建立订单,利用项目管理功能对费用进行单独管理,方便按不同项目进行追踪、查询。

三、研发费用管理体系建设效果

通过规范研发费用的管理,建立健全了会计核算体系,规避了税务风险,大大提高了公司的价值管理水平。

(一)连年降低运营成本,效益贡献显著整个“十一五”期间,公司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抵免企业所得税6000多万元,为实现高效益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有效改善经济增加值计算结果,公司价值得到合理体现建立了一套完整的研发费用会计核算体系,有效解决了研发经费归集与核算存在的问题,研发费用在报表上得以体现,顺利实现了经营业绩考核办法的过渡实施。

(三)建立了一套系统而灵活的研发管理流程,提升了自主创新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通过研发费用管理体系的建设,包括预算编制、业务报表、人员管理、会计核算四大类流程及相应的操作规范和说明,将费用管理扩展到研发活动生命周期全过程、延伸到价值链形成全过程,使研发活动从论证立项阶段开始直到结题为止、从材料组织开始到完工报交为止,都被费用管理所覆盖,支持着公司自主创新水平和自主开发能力的提升。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字:预算管理 费用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目前工程预算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管理意识不强,导致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在土建工程管理的实际工作中,许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预算管理的重要性,还有许多单位对预算管理的认识出现了错误,他们将财务预算算作财务管理部门的事情,将自己同财务预算的关系完全割裂开来,这就导致在年初编制财务预算时只有财务人员参加,其他部门人员的参加积极性很低,即使参加了也完全是摆设。然而财务部门的管理人员对财务预算编制客体的情况不是很了解,这就往往导致编制出来的财务预算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出入,因此,预算的真实性、合理性就大打折扣,导致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低下。

(二)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预算编制结果不切实际

我们知道预算一般都是按年编制,目前一些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习惯按照传统的“基数预算”方法,具体操作是以过去一年的实际支出为依据,来推算下年度的财务收支的各种因素来确定新年度的预算。“基数预算”方法编制的结果,一方面,忽略了上一期的各种可能存在的不合理支出;另一方面,预算编制中,往往不以部门或单位的具体人员状况、实际业务发展为基础来确定预算收支总体水平,,使预算和实际支出数发生很大差异,预算失去了严肃性和有效性,达不到原有的目的,严重制约着单位预算工作质量的提高。

(三)预算管理缺乏内部监督控制机制,预算执行力度不够

预算管理必须又有强有力的监督才能得到保障。而目前的现状不如人意,对预算执行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按照现行的财政规定,单位预算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不能随意添加或减少,在对预算层层分解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往往实际执行结果同预算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很多单位预算管理执行力不强,预算指标没有约束力,起不到刚性和权威的作用。这使得财务预算形同虚设,我们知道对预算执行结果的控制和监督是完善财务预算的重要途径,也是预算管理的重要环节,而如此重要的东西只是流于形式。

(四)人员配备不足,专业素质参差不齐

预算工作允许的时间有限,严重制约着预算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另外,预算管理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直接导致预算在编制、执行及绩效考核中,缺乏科学性、合理性和有效性。事实上大部分企事业单位没有预算方面专业人员,人员业务素质满足不了工作需求,很难保证预算管理的准确性。工程预算的确定方法大多采用静态、滞后的方法,定额单价通常是以几年前人工、材料、机械台班价格的统计为基础,造价管理体制上没有根本变革,新增补的定额往往又没有代表性,造成工程量计算取费的差错,也无法满足变化的市场经济需求。

二、改善工程预算管理质量的措施

(一)加强工程预算的统筹管理对于同一建筑工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和设计单位等不同参与企业,对工程预算的定义和运用是有区别共至是矛盾的。在实际工程预算管理过程中,片面地强调某个单位的利益,是不利于土建工程预算管理和项目管理的。因此,建设单位应发挥其核心统领作用,具备统筹的意识和观念,改变不同参与单位的孤立性。加强各方面的统筹管理。将限额设计和投资控制有机的结合起来。

(二)注重预算的执行和反馈力度

工程预算编制完成以后,预算的分配和执行是预算管理的主要工作。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企业要调动所有相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严肃认真地监督和执行预算,注重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对预算的刚性的坚持,不得随意变更预算,使预算工作沿着正常的道路运行。土建工程预算管理是提高土建工程行业投资效益的重要保障,做好预算管理能提高企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尽管预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对其有足够的重视,提高预算人员素质,加强统筹管理,严格监督执行和校审.这些问题都能得到有效的解决。

(三)提高人员素质。当预算管理人员的素质满足不了预算管理工作的需要时,就不能果断处理好复杂的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也就不能很好的预控投资,更不能组织和协调工程项目主体间的关系,从而造成严重后果。所以需要对土建工程预算人员进行严格资质审核,对于自己没有能力进行工程建设项目管理监督的建设单位,可以委托有能力的部门,或者成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专业监理组织,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组成,对工程预算的准确性进行监督。 工程预算资料一个高素质的预算团队,是非常重视工程预算资料的搜集和整理工作的。资料的收集与整理是工程预算中—个很重要的环节,它都将为以后的丁程预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对于每次投标中出现的新材料的市场价格都要进行认真分类记录,新的施工工艺更要对人、材、机的消耗量及综合单价进行详细地记录和分析,力求形成自己的企业预算,为后期工程提供必要的参考,也有助于编制工程预算或标底的速度。

(四)加强施工中对图纸变更和签证的管理建筑工程它不同于工厂里的产品加工,而是一个工程与另—个工程存在着不一样,并且受着多重因素的影响,因而图纸变更和现场签证是难免的,作为施工企业必须做好这方面的资料完善工程,为后续结算时的工程索赔做好必要的准备。进行成本预控。在土建工程进行过程中,对可能发生的情况进行预先造价控制是预算人员必修的工作技能。进行成本预控,首先要对即将或可能发生的事件的施工工艺进行了解,之后对施工单位报送的施工方案进行审核,根据施工方案对预算进行审核。对不合理的施工工艺提出自己的意见供工程师参考,从而达到最优施工方案的目的。针对合同比例对变更方案进行审核,使之达到最低金额。对于可能的变更,提出自己的意见,根据成本变化程度提出合理建议。领导决策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成本增加与工期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工期变化对销售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靳志娟. 工程预算在施工过程中的应用[J]. 水利水电工程造价, 2010,(03) .

[2] 陆海丽. 建筑工程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 价值工程, 2011,(09) .

[3] 孙田田. 基于工程预算清单的施工项目计划与控制[J]. 硅谷, 2011,(01) .

[4] 李颖,魏侨希. 建筑工程预算定额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应对策略[J]. 才智, 2011,(05) .

[5] 卢南英. 建筑工程预算与造价管理[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0,(18) .

费用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外包,人力资源,内容划分

 

一 引言

目前人力资源外包的研究已经非常的普遍和广泛,但是专注于人力资源外包内容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少。人力资源外包内容的划分是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外包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企业要外包那些内容,外包什么,不应该外包什么?这需要一些针对性的划分方法。

二 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的主要方法

(一)基于价值和独特性的划分方法

这种方法建立在两个标准上面:价值标准和独特性标准。所谓的价值标准是将企业的人力资源活动界定在高价值和低价值这一范围内,高价值是指对企业的战略目标具有较大的影响。低价值是指一般的事务性的操作,对组织的影响也比较小。独特性标准是按照人力资源活动在企业中的特殊性界定的。高独特性指的是非常特殊的活动,在市场上难以获得,低独特性指的是普通的日常活动。根据这两个标准将人力资源活动划分为4个象限如图---1:关于这四类的名称,李颀称为核心活动,传统性活动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核外活动,特殊性活动(李颀,2009),顾海、雷婷称之为核心类活动,外围类活动,传统类活动,独特类活动(顾海、雷婷,2004)。

在第一象限中,这些活动属于高战略价值并具有高独特性,这样的活动对企业带来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所以企业不会外包出去,而是交由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处理。

在第二象限中,这些人力资源活动对企业的战略影响较大,但是可以通过外部的标准服务来解决,比如招聘活动。找到合适的人员能保证战略的有效实施,反之则对组织产生不利的影响,而市场上有很多专业的人才中介可以做到这些活动,因此这些活动适合外包期刊网。

在第三象限中,这些活动属于低价值,低独特性,既不会对组织的战略产生较大影响,市场上也很普遍,比如薪资发放人力资源管理论文,退休金管理等活动,最适宜外包

在第四象限中,这些活动不能为企业带来巨大收益,但是外部的资源也很难解决,比如说员工纠纷等事物。这些活动留有内部解决更有效率。

另外基于同样的原理Alan speaker则把独特性的分析细化,将其变为可交易性活动和关联性活动,但是得出的记过是基本相同的。如图----2:。

基于价值和独特性的划分方法只能在理念层次上给企业的外包内容划分一个直觉上的认识,它很难做到细分,也没有考虑到成本和收益的影响。由于它是在人力资源外包的初期阶段提出的,由于当时的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数量,质量,和规模都比较有限,所以个别的时候不太适合今日的市场现况。

(二)基于专业化和收益/成本的划分方法

这种方法将外包活动是否能提高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及外包的收益/成本比值来进行考虑的(吕佳,2008)。亚当斯密认为专业可增加熟练程度,节约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而科斯的交易费用理论则认为当组织费用大于市场的交易费用时就可以将此项活动外包出去。基于这两个标准,将人力资源活动又划分为四个象限,如图---3:

在第一象限,进行外包技能提升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程度,而且成本收益也比较高,是最为适合外包的。比如企业的培训活动

在第二象限和第四象限,则是只能获得提升专业化和较合理的收益/成本比值的一个方面。这主要取决与公司的实际情况而定。在第二象限主要是由于目前的市场成熟度不高,外包市场竞争不激烈早成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企业可以等待市场成熟之后外包。而第四象限则是纯粹的业务关系。这个时候企业要注意考虑外包后外包商的道德风险。

在第三象限是外包之后既不能提高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程度,收益和成本的比值也不高。这样的活动就不适合外包,比如企业的员工纠纷,家庭矛盾等等。

基于专业化和收益/成本的划分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外包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在简单的成本和收益方面也可以做出计算,能为企业的外包提供一定意识上的理性分析,具有定性分析到定量分析的过度性质。它的不足就是太过于笼统,在细节实施方面还不足。一般只适用于大企业。它还没有考虑到企业的地域性和企业的特性对外包内容选择的影响。

(三)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

企业在不同的阶段对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也是不同的(李沐天,2007),企业的生命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创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如图---4

在创业期的时候,企业规模小,财力有限,人力资源部门处于初步阶段。人力资源部门的各岗位职责还不清楚,缺乏有效的绩效考评,薪酬制度,这一阶段企业最适合人力资源的规划,咨询外包。而其他的人力资源的管理任务相对较少,不适合外包期刊网。

企业在成长期的时候,人力资源逐步买入正规人力资源管理论文,这个时候企业继续大量的员工,因此适合招聘外包。在薪酬方面需要外包公司根据市场的调查,给出合理的薪酬依据,也可以全部外包。这个时候企业的培训也胡相应增多,适合外包。

企业在成熟期的阶段,各方面已基本完善,并形成了较浓厚的氛围。员工基本稳定,能力已基本定型,因此在招聘和培训方面已没有外包的必要。这个时候薪资、福利、待遇的计算和发放等成了一项事物性的工作,一般可以采取外包。

企业在衰退期的时候,企业要面临合理的裁员。如何合理的裁员,不留下后遗症,需要人力资源法律方面的专家来帮助解决。这个时候劳资关系式最适合外包。

基于生命周期的划分方法考虑到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开始将考虑的因素向活动外围伸展,在一定方面也体现了企业的规模与人力资源外包的需求的关系,但是还没有考虑到企业的性质及地理位置的关系,即没有考虑到外包的可行性。

(四) 基于地域和企业特性的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方法

由于我国的中小企业众多,分布也不均匀,有的离城市比较近一些有的离城市比较远一些,而人力资源外包机构的发展还只限制于较为繁华的城市,在乡镇以下则很少有人力资源外包机构。而企业的特性比如生产性的企业和销售性的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是不一样的,因此外包的需求也是要分开对待的,针对这一点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我们也将其分为四个象限,如图---5,

在第一象限中是城市型的销售性的企业。这样的企业由于对人才的要求比较高,所以招聘外包方面做的比较谨慎。一般是将招聘广告外包给网站,经过内部的选择来实现的。在培训方面,大型的企业有自己的培训机构,但是有的时候也通过外包的方式对员工进行培训。在薪资方面,城市型的销售企业都是制度性的,保密的,一般都是外包的。

第二象限内是乡镇型的销售性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比较小,人数也相对较小,可以归纳为“微型企业”一类。这样的企业的员工素质一般比乡镇生产性的企业高,但是文化偏低。所以这样的企业培训的时候比较多,最适合将培训外包。而在招聘方面大部分是靠熟人介绍等方式获得人才的。在薪资方面由于人数少,计算简单,一般不适宜外包

第三象限是乡镇型的生产性企业。乡镇企业一般距离大城市比较远,而且规模也相对较小。但是依靠农村充足的剩余劳动力,所以在招聘上一般不用外包。在培训方面由于乡镇企业缺少专业的人才,所以一般是通过外包的方式进行培训的期刊网。由于乡镇型的企业的员工比较稳定,而且经常有迟发的现象,所以在薪资方面主要是内部计算,内部发放而不外包的

在第四象限中是靠近城市的生产性企业。这样的企业一般在城市规划的开发区内。由于生产性的企业需要大量的生产操作工人,而且由于工业的密集中高层的人员也容易跳槽人力资源管理论文,所以适合将招聘外包给专业的中介或猎头公司。在培训方面由于城市中的企业规模比较大,有计较成熟的传帮带制度,所以生产性的培训一般不用外包。在培训方面主要是引进新技术的时候,对第一批工人的培训。在薪资方面,一般都是采取内部计算工资,而发放是外报给银行的。

基于企业性质和地理位置的划分方法既考虑到了不同性质企业的外包需要,也考虑企业的地域性及与外包商合作的可能性,这样的方法在实际中运用广泛,指导性比较大。但是没有将外包商加以区分,没有考虑到不同外包商的优点和缺点,长项与弱项,这是下步研究的方向。

三 总结和展望

结合以上几种划分方法,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首先人力资源外包内容划分的考虑范围在扩大。从较早的分析人力资源活动本身扩展到企业生命周期再延伸到企业的性质和地理位置。可见划分人力资源外包内容时所考虑因素更加更加全面,以后的研究方向可能会进一步的外延即要考虑外包商的差别能力分析,市场的成熟度与外包内容的关系等等。第二是目前的划分方法都是以定性分析为主的,缺少定量分析的方法。如何用定量的方法来划分人力资源外包内容?这也是今后研究的方向另一个区域。

参考文献:

[1]李颀,浅析人力资源外包的判别模式和内容,现代经济[J],2009.4,89-113

[2]顾海、雷婷,企业人力资源外包探析,企业论坛[J],2004.8,19-21

[3]张晔林、陈万明,人力资源外包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4.1,29-30

[4]吕佳,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外包决策模型研究,黑龙江对外经贸[J],2008.7,90-91

[5]Gilley,Human resource outsourcing andorgnizational performance in manufacturing firms,

JouralofBusinessResearch,57(2004),232-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