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农牧局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工作思路:坚持“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的农业发展定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气候资源、区位及交通优势为依托;以现代农业建设为载体;以项目为抓手;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以市场的观点运作农业;以科技的手段支撑农业;坚持政府引导,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农民为主体;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走产业化发展之路;紧紧围绕交通沿线,着力打造蔬菜产业带,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目标任务:围绕蔬菜标准园创建,着力打造遵崇高速、国道、路及其他交通干线沿线蔬菜产业带,重点发展外销蔬菜和城市保供蔬菜。
1、力争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达15万亩,实现产量21.4万吨,产值3.05亿元。其中商品蔬菜12.8万吨,供应本地市场7.6万吨,有效保障城市人口的供给;常年蔬菜种植面积9.83万亩、产值2.417亿元、间套作蔬菜种植面积2.59万亩、产值0.1亿元、季节性蔬菜种植面积2.63万亩、产值0.526亿元。
2、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载体促进蔬菜产业发展。根据“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的蔬菜标准园创建要求,结合我区实际,按照缺啥补啥的原则,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工作,今年启动4个蔬菜标准园创建。通过逐年打造,力争创建一批达到农业部验收标准的蔬菜标准园,促进我区蔬菜产业发展。
二、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布局
围绕遵崇高速公路、国道及其他交通干线规划布局蔬菜标准园。
1、高坪镇鸣庄蔬菜标准园。以市大桥种养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市蔬菜集约化育苗中心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200亩设施标准园。
2、泗渡镇施家坝蔬菜标准园。以市永成果蔬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小溪和松杉村,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3、泗渡镇观坝蔬菜标准园。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或引导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创建观坝1000亩露地标准园。
4、团泽镇团泽居蔬菜标准园。以市凤山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或与其他合作社成立联合社)为主体,以合作社现有蔬菜基地和设施为基础,辐射周边区域,创建1000亩露地标准园。
各镇除了要重点实施好以上标准园创建外,根据自身实际拟创建蔬菜标准园的,按照蔬菜标准园建设要求编制创建方案,报上级业务部门审核同意后,可一并纳入全区蔬菜标准园创建范畴,享受相关政策支持。
(二)加强政策扶持
1、以项目的方式进行扶持。涉及中央、省、市的蔬菜项目,以蔬菜标准园为基础申报;区级资金在安排结构调整项目时优先满足蔬菜标准园;标准园建设通过省级验收的,给予50万元的项目奖励。
2、在技术环节予以支持。由区农牧局聘请教授或专家为技术顾问,指导制作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开展技术培训,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等,费用由区级资金解决;标准园(含200亩以上的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需技术员的,由实施主体自聘技术员1名(需经区农牧局审核同意,要求技术员学历达到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对技术员工资予以补助。
3、在育苗设施予以扶持。对于标准园(含100亩以上经过土地流转的蔬菜基地)的育苗大棚建设,优先安排农机购机补贴,同时区财政予以扶持补助,其标准为:农机购机补贴按上级规定执行,在建设总额中,除去农机购机补贴的资金后,对于剩余资金区级按50﹪的标准予以补助。育苗设施建设,由区农牧局根据各标准园的需求,结合农机购机补贴指标和区级财政预算,统筹安排,分步实施。
4、在育苗环节予以扶持。在全区推广蔬菜漂盘育苗技术,按育苗设施面积(实际育苗面积)20元∕㎡的标准予以补助,每年限补助一次。
5、所有蔬菜标准园的实施主体,在购置与蔬菜产业相关的农机(具)时,优先享受农机购机补贴政策。
6、产业化扶贫资金优先支持蔬菜标准园建设,产业化扶贫贷款贴息资金向标准园内的农户及标准园带动的从事蔬菜产业发展的农户予以倾斜。
7、整合项目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资源、各记其功”的原则,整合水利、交通、财政一事一议、土地出让金用于基本农田建设等项目资金,强化蔬菜标准园的机耕道、田间便道、排灌沟渠等基础设施建设,使标准园达到“旱能灌、涝能排,渠相通、路相连”的要求,并且主干道硬化。
8、支持蔬菜标准园内实施高产优质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实行申报备案制,由标准园创建主体申报,邀请市农委、农科所、职院等单位的专家参加,围绕蔬菜集约化育苗、栽培、施肥、设施(延后)栽培等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拟定研究课题,根据项目实际实施情况匹配经费(原则上5个品种以上的新品种试验课题补助0.5—1.0万元,每个技术研究课题补助0.5—2.0万元,50亩以上的示范补助2.0万元)。
(三)建立健全相关制度。
1、农药管理制度。农药购买、存放、使用及包装容器回收处理,由蔬菜标准园的创建主体实行专人负责,建立进出库档案。
2、档案记录制度。区农牧局统一印制生产档案本发放各蔬菜标准园,详细记载使用农业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法、用量和使用、停用的日期,病虫草害发生与防治情况,产品收获日期。档案记录保存二年以上。
3、产品检测与准出制度。配备必要的农药残留检测仪器,对标准园蔬菜进行检测,凡不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或行业标准的不得采收,检测不合格的产品一律不准销售,销售的产品要有准出证明。准出证明由镇农业服务中心在产品检测的合格的基础上出具,其中泗渡镇、板桥镇由泗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高坪镇、高桥镇、董公寺镇由高坪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团泽镇负责本镇,板桥镇、高桥镇、董公寺镇要负责本镇的样品抽取和送检工作。
4、质量追溯制度。对标准园内生产者和产品实行统一编码管理,统一包装和标识,有条件的要实现产品质量信息自动化查询。
5、市场准入制度。工商部门要严把产品进入关,禁止无产地准出证明的产品进入市场,同时要求蔬菜产品实行挂牌销售(注明产品来源、品种名称、认证类别等)。
(四)强化产品商品化处理
1、实行产品清洗、分等分级和扎把,对开展此项工作所需的配套设施,通过争取项目或由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标准金额不超过总投资的30﹪。
2、推行产品包装销售。为适应市场准入要求,在全区启动蔬菜产品包装工作。凡区内蔬菜生产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制作产品包装箱的,区级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予以补助,补助金额不超过总资金的50﹪。
3、鼓励公司、专业合作社、大户建立冷链系统,实行商品化处理、运输、销售全程冷藏保鲜。对冷链系统建设的扶持参照蔬菜育苗设施的扶持政策执行。
(五)健全营销网络
1、结合观坝蔬菜标准园的打造,依托项目资金和区级财力支持,完善观坝蔬菜批发市场配套设施,通过与观坝育苗中心打包招商引进实施主体,争取该市场2012年投入运行。
2、引导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社区设立无公害蔬菜销售专柜、蔬菜直销网点,完善标准园蔬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减少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建立让利于民的机制,促进农民增收。
3、充分利用商务部门平抑物价政策,积极争取农贸市场免费摊位,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在农贸市场开展产品直销。
4、扩大农超对接面,力争启动农校对接工作。鼓励和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超市开展农超对接工作;配合学校做好农校对接试点,力争在2012年启动农校对接工作。
5、培育市场营销服务体系(中介服务组织、纪纪人),架起生产与销售之间的桥梁,通过合理流通保障市场均衡供应和稳定平抑蔬菜价格,同时促进我区蔬菜生产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迈进。
6、支持蔬菜产品外销。引导营销主体在重庆等地建营销窗口,拉动我区蔬菜向外销售;支持各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与蔬菜加工企业合作,大力发展订单种植。
(六)突出品牌管理
1、标准园的生产必须按照标准化的要求执行,确保标准园的产品100﹪的符合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
2、指导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开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认证工作。
3、推行品牌销售。凡属我区蔬菜标准园(包括带动)生产的产品,可以以各实施主体的名义销售,但必须统一为“娄山”牌蔬菜。
(七)推进产业化经营
1、按照“民主管理好、经营规模大、产品质量优、服务能力强、社会反响好”的要求,积极争取示范社建设项目,推动示范社创建工作的开展。
2、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以合作社为桥梁把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联结起来,实现生产和市场的有机结合。
3、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农产品就近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增效,推动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发展体系建设。
4、实行“六个统一管理”,标准园的蔬菜生产要做到统一品种、统一购药、统一标准、统一检测、统一标识、统一销售。
5、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采取物理、生物、化学防治措施相结合的综合防治制度,以蔬菜标准园实施主体(合作社)为基础,积极申报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项目,标准园要实行100﹪的防统治项。
三、组织保障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区蔬菜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全区蔬菜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计划落实、资金协调、力量调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区农牧局。区农牧局成立技术指导小组,聘请专家担任顾问,负责指导、督促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各镇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专人负责此项工作。
一、基本情况
*市供销社原有9个公司,25个核算单位,1169名职工。改制前资产总额4682.2万元,负债总额66*.1万元,累计亏损4934.1万元。中发[1995]5号,特别是国发[1999]5号文件下发后,社党委、理事会根据文件精神和市委、政府的意见,将少量资产和社机关23名干部职工移交市财政,由市财政按照“事业单位行政管理”的办法核拨经费;将原9个公司合并改制为6个公司,14个核算单位,现有职工323人(下岗17人,内退144人),离退休干部职工7*人(离休9人,退休650人)。市社党委现有总支3个,支部5个,党员166名(其中离退休党员18名、下岗内退党员54名),市社机关在职干部职工15名,离退休人员29名(其中离休干部4名)。
*市供销社作为全市供销系统的联合社,有成员社4个,即*县供销社、*县供销社、*市供销社、*区供销社,这4个成员社共有乡镇基层供销社22个、村级综合服务社158个,分别占全市乡(镇)、村个数的81.5%和58.1%。县(市)区供销社在册干部职工602人。有各类公司18个,农业生产资料经营商店154个、日用品经营商店107个、综合经营商店127个,农贸市场2个、废旧物资回收经营场所44个。经营总面积186.7万平方米,仓储总面积3.6万平方米、院落等空闲地面积13万平方米。
二、在探索中找出路,在发展中求生存
随着社属企业改革转制工作的完成,供销社直属企业和基层网点基本上没有了,供销社机关失去了管理企业、管理资产的职能,网络服务功能几近丧失,供销合作社发展举步维艰。为此,20*年以来,我们克服各种困难,自找工作,自加压力,积极探索发展之路。首先,从农资供应入手,与工商等部门配合,加大农资市场整治力度,对全市农资经营网点进行拉网式排查,坚决取缔无证经营和经销假冒伪劣农资网点。在全系统推行服务承诺、诚信经营制度,引导企业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民提供测土配方施肥、农资使用技术、科技推广等服务,提高农民对供销社这块牌子的信赖度,为企业的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通过努力,2*年以来,全市供销系统化肥等重要农资的销售量逐步占到全市销售量的一半以上。其次,我社于20*年和20*年先后成立了*市农民经纪人协会和*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通过这两个平台,帮助农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联系师资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向外省区推介销售农副产品、引导农民经纪人组建专业合作社等,使全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快速发展,合作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截止2*年底,全市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197个,入会会员33747人,占农业人口总数的5.98%,辐射带动78*7户农民。但由于供销社传统为农服务职能逐渐丧失,同时又缺少必要的政策、资金支持,尽管我们在为“三农”服务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但往往得不到理解、支持和重视。如农村专业合作组织扶持项目多年来一直由农牧部门实施,供销社几乎插不上手,我们的许多工作大都靠感情推动,对农民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吸引力不强、推动力不大,引导合作组织发展工作总体措施不力、成效不显。痛定思痛,我们认为最大的原因在于企业改制时供销社没有参股,导致供销社在“三农”工作中资金不厚,实力不强,抓手不显,许多工作显得很被动。
三、抓住机遇,整合资源,切实推动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建设
全市设施农业建设丰乐现场会后,根据区委李书记指示,针对全区部分设施农业建设后进乡镇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区上积极通过筹措帮扶资金、督促后进乡镇加大整改力度、加强部门包抓乡镇等多种有效措施,整体工作局面好转且成效明显,各项工作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为了进一步做好今年及明年设施农业建设工作,动员督促后进乡镇迎头赶上,再强调五点意见。
一、关于全力解决设施农业遗留问题。“十二五”期间,我们的目标是要把区打造成全省乃至西部地区设施农业的示范区。当前,各后进乡镇一定要高度重视近年来在设施农业建设中遗留的突出问题,全力以赴跟踪解决,确保实现“四当年”目标,确保全区设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二、关于严肃进行责任追究。近期,纪检监察部门对今年及往年部分乡镇在设施农业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全面调查,对于涉嫌违法违纪的问题要彻底查清事实,分清责任,妥善处理。
三、关于及早谋划明年的工作。各乡镇2012年设施农业建设任务已经明确,近期,农口部门正在积极研究加快全区设施农业建设步伐的有效措施,确保全面落实明年设施农业的建设任务。当前各乡镇要重点围绕五个方面开展工作,确保在春节前全面做好土地流转和经营主体落实工作。一是突出规划指导性。《全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近期经区上审批后将全面实施,区农牧局要及时结合《全区设施农业发展规划》制定2012年《规划》实施指导意见,以便科学合理地指导乡镇设施农业建设工作。二是突出园区示范性。各乡镇要加大对示范园区的建设力度,特别是对于区上前期注入大量资金的日光温室园区,要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和措施在解决好当前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同时,及早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档次,充分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加快全区设施农业建设步伐。三是突出整村整组推进。对于《规划》中确定的精细蔬菜种植区和设施农业重点区,要继续加大日光温室建设力度,扩大日光温室的建设面积和规模。同时,明年区上将进一步加大对近年来日光温室发展速度快、效益高、基础好的乡镇的扶持力度,扩大发展规模,努力将设施农业培育成部分乡镇的支柱产业。四是突出后进乡镇示范点建设。对于日光温室建设后进乡镇,要全面结合镇情村情,在突出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的同时,合理确定区域发展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日光温室或暖棚养殖示范点建设,努力通过示范点建设带动全镇设施农业发展。五是突出新建棚效益宣传。近期,区上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对今年新建已见效的日光温室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各乡镇之间也要积极通过“万名干部进村组、科学发展到农户”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加大宣传引导力度,继续做好结对帮扶工作,积极组织已建棚户和有建棚意愿户到今年新建的已经发挥经济效益的日光温室建设先进乡镇进行实地观摩学习,调动其建设日光温室的积极性。
一、坚持把办学科学定位作为内涵式发展的核心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学校所处的地域方位、自身办学条件和发展潜力,找准学校人才培养的位置,确定学校阶段性办学目标、办学层次、学科结构等,切实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一)办学特色定位
办学特色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持久性和发展性的特点,它既包括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研发展、对外服务、学校管理等特色,也包括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和校园建筑等特色。形成办学特色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特色化,而关键就是要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思路。这就需要深刻分析本校的优势和劣势,机遇和挑战,在此基础上进行历史反思、现实分析和未来预测,同时进行横向比较。宁夏农校在60多年的发展中坚持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强校,以特色取胜。在这方面注重把握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始终秉承服务“三农”的办学宗旨,紧紧围绕服务宁夏引黄灌区现代农业、中部干旱带节水农业、南部山区生态农业“三大示范区”建设,清真牛羊肉、酿酒葡萄等13个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畜禽良种工程”“奶牛出户入园工程”“退牧还草工程”“南部山区草畜产业工程”等系列工程,科学调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实施方案。另一方面是在专业定位上强调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开办宽口径学科,找到正确合适的学科方向和侧重点,不办自己力所不能及的学科,并通过夯实学科基础、改造传统学科、突破重点学科等有效措施,切实打造学科优势。现设有设施农业、畜牧兽医等23个中职专业,其中涉农专业15个,占总数的62.5%,基本形成了“以农牧为主、增设为辅、以短补长”的专业设置格局。
(二)办学模式定位
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主要任务是为本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在培养方向上应以实用型、技能型人才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在课程设置上应具有基本文化课程、职业教育两方面;在教学内容上应接近实践、符合区域性特色;在教学手段上应联系实际,突出实践锻炼;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应面向“三农”和基层一线,着力培养基础扎实、素质较高、实践能力突出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基于以上考虑,宁夏农校科学制定“双元制”教学法,把理论教学时数与实践教学时数的比例由原来的8∶2调整到6∶4,基本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教学体系。例如:积极推行“驻场教学”,使课程开在了基地,让学生在生产第一线“磨炼锤打”;大胆采取“模块培养”,使专业设置细化,有针对性地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主动进行“联合办学”,使特色充分发挥,把弱项专业变强,把强项专业变得更强;坚持抓住“以产定销”,使就业瞄准需求,确保培养出的人才有出路,等等。
(三)科研工作定位
有人认为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科研工作可有可无。其实,区域性农业中等职业院校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应用性研究的支持,如果没有创新性研究成果,其教学工作也难以上水平、创特色。宁夏农校的做法是,立足自身实际,制定措施鼓励教师投身科研工作,倡导科研项目的实用性、内容的区域性、类型的资源性;同时积极争取地方政府的经费支持。
二、坚持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关键
面对“招生难、生源差”等严峻挑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稳定办学规模作为办学立校的生命线,同时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培训。
(一)采取灵活有效的办学方式
灵活有效的办学形式能较好地提高广大农业劳动者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以适应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宁夏农校从2009年起,紧紧抓住国家实施中等职业教育涉农专业享受免费教育的利好政策,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工作思路,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中专学历教育有机融为一体,成功探索出“送教下乡”这样一条服务“三农”的新路子,完全符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精神。这种教学模式运用分层管理和分散教学的办法,依托各市、县、乡教学点,紧密衔接宁夏全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规划,科学设置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畜牧兽医,农村经济综合管理,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6个专业,并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进一步作了细化。如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又细分为设施蔬菜、设施果树等特色班,把畜牧兽医又细分为养牛班、养禽班等特色班。每个专业开设文化课、基础课、专业课等20余门课程,学制为3年,前2个学年为理论学习,第3学年为实践操作。实行学分制管理模式,学员忙时务农、闲时听课学习,考试考核合格并修满学分就可毕业。由于采取就近办学就近授课的方式,学员在不出县、不出乡甚至不出村的情况下就能取得中专毕业证书和技能等级证书,因而这种教学模式深受广大农民群众的认同,2009年招生4600多人,2010年招生2800多人,生源遍布宁夏全区各个市、县(区)。通过这种系统的中专学历教育,为宁夏农村培养了一批能人,锻炼了一批“带头人”,储备了一批“明白人”。
(二)坚持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既要实行学历教育,又要实行非学历教育;既要有理论教学,也要有职业技能训练,在举办好学历教育的同时,做好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职业培训工作。宁夏农校充分利用办学资源优势,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由于成效显著,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推广单位”“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培训基地”“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国家职业鉴定所”“全区年零就业家庭培训单位”。2011年上半年共对1729人次开展了培训或鉴定,其中根据宁夏银川市“下岗再就业及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要求,先后培训失地农民348人;结合宁夏银川市“新型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累计培训、鉴定果树栽培、奶牛饲养、淡水养殖等专业农民工406人。
(三)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把做好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工作,作为稳定办学规模的重要组成部分抓紧抓好。宁夏农校坚持专人负责招生、全员定额宣传招生、奖励超额招生者等有效做法,深入宁夏全区各市、县(区)开展咨询、引导,宣讲涉农专业和农村贫困家庭免费上学并享受助学金补助相关政策;同时,把各科室招生计划的完成情况,作为年终考核评优的重要依据。
三、坚持把提高质量作为内涵式发展的前提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之本。具备过硬教学质量的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才能最终赢得学生、家长、用人单位和社会的信任。
(一)整合资源,保障教学投入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应“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保证和加大投入,完善基础设备设施,提高后勤保障水平,下大力气解决资源匮乏和资源浪费这一实际存在的矛盾”[1]。2010年以来,宁夏农校在高标准抓好34个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同时,积极争取世行项目和中央财政的资金支持,新建实验室40多个,建成设施蔬菜、奶牛养殖等2个实训基地,完善了葡萄酒车间。加大实践课时比例,支持教师开设实验课,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积极举办校内技能大赛,鼓励师生参加各级、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在去年全国农业院校职业技能大赛上,宁夏农业学校参赛的4个项目均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
(二)强化“软件”,提升教育质量
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在教学管理上,应加强教学纪律、教学质量的检查力度,加强教学过程管理。有鉴于此,宁夏农校狠抓教学质量,广泛开展听课、评课教学检查活动。严格执行教学规范,对全校教师的教案、教学计划、听课纪录和作业批改进行集中检查。通过“推门”听课活动和学生反馈,及时发现在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并将之与教师进行个别交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同时,积极开展示范课教学活动,对青年教师的进步给予充分肯定,激发了他们积极向上的热情。加强教学过程管理,修订完善了《教师工作量考核办法》《实验人员岗位职责》《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教师下企业锻炼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推动各项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数据化轨道。还通过制定教务公开栏、开通飞信平台、推进科务公开等有益做法,推动教学管理高效运转。
(三)以评促建,建立长效机制
以评促建是提高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办学质量的重要环节之一。宁夏农校坚持把申报“千所国家级示范性中职学校建设单位”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举全校之力加以推进。利用申报工作的重要契机,进一步深化集团化办学。2009年牵头组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充分发挥宁夏自治区农牧厅、银川市农牧局、农垦中专学校、农广校以及24家涉农企业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了资源共享、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机制,初步实现了规模发展和联动发展。
四、坚持把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内涵式发展的保证
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是确保区域性农业中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应以建设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为重点,着力提高教师和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离开了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作保证,区域性中职院校就无法做大做强。这就一方面要精心设计人才规划,统筹抓好学科带头人、学术专业骨干、科研团队以及师资队伍梯队等各环节建设,不断进行人才补充培养,确保在动态培养中提升队伍水平;另一方面要前瞻性发展,特别注重对青年教师业务水平和学历层次的提升,帮助其尽快成为教书育人的骨干;最后要科学设计奖惩激励机制,不断完善考核、评价、培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奋发有为的制度环境、工作环境。宁夏农校紧扣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以培养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为目标,注重对教师的继续教育,及时更新他们的知识结构,使其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以便能够及时向学生传播新知识、新技术、新成果。
在全县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全县三级干部大会精神,奋力启动20*年各项工作之际,我们在这里专题召开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会议,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污染源普查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安排部署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动员各级各部门统一思想认识,做好普查,为今后一个时期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真实依据。刚才,环保局赵局长宣读了我县污染源普查工作实施方案,请大家认真抓好落实。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充分认识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大战略意义,切实增强普查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监测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节能减排目标,国务院决定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国务院和省、市先后召开专题会议对此项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县委、县政府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就做好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提出了明确指示和要求。
从我县环境监测工作实际来看,随着转型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全县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通过强化舆论宣传,落实环保政策,推动结构调整,污染源治理成效明显,重点控制指标大幅下降。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由于历史原因和生产技术限制,我县在污染物排放方面仍然面临巨大压力,尤其是“两资一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节能降耗形势十分严峻,开展污染源普查就显得更加必要。
1、开展污染源普查,是科学制定转型战略的重要依据。华亭是一个以能源工业为主的资源型县份,工业污染形势严峻,节能减排任务艰巨,实现发展转型十分迫切。通过普查,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污染治理水平和污染治理费用等情况,进一步确定污染预防和控制的重点污染源及污染物,对我们贯彻落实节能减排政策,制定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措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2、开展污染源普查,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国家提出到2010年,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这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刚性指标。并要求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等情况,按照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不同要求,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发展格局。要落实这些要求,必须掌握本地的污染源数据和分布情况,分析资源环境条件,据此确定区域的功能定位、城市的建设规模以及产业的空间布局。
3、开展污染源普查,是建立长效监管机制的重要保证。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迫切需要摸清污染状况、健全环境统计制度。这次污染源普查是第一次在全县范围内对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调查,是一项规模较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一项重要的县情调查,据此获得的各类污染源信息,是建立和完善全县污染源动态管理系统的基础,对于提高环境监督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污染源综合管理、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具有重要作用。
二、突出抓好普查工作的关键环节,确保各项工作稳步推进
污染源普查工作量大面广,涉及多个层面,需要各级各部门密切配合,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做到“六个到位”:
一是宣传发动要到位。这次污染源普查是一项重要的基本国情调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时间要求紧。开展这次普查,既是对各单位工作能力的一次考验,更需要社会各方面的关注与支持。要坚持把宣传动员作为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前提,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多角度、多层次地宣传环境保护工作的意义,宣传《污染源普查条例》的主要内容和本次普查的目的、内容、具体办法。通过宣传,最大限度地消除普查对象的顾虑,努力营造良好的普查氛围。
二是任务分解要到位。开展污染源普查,目的就是要全面掌握全县各类污染现状。方案确定普查的时点为20*年12月31日,时期资料为20*年度。普查的对象为县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责任单位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普查方案的主要内容,理清工作思路,制订工作方案,认真组织实施。各乡镇、街道办、工业园区也要周密制订相应的工作方案,按照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分级负责、各方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普查工作。
三是人员培训要到位。这次污染源普查是一项环境保护专项调查,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需要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作为支撑和保障。县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充分发挥在污染源普查方面的技术支撑作用,严格按照国家污染源普查技术规范要求,选调具有一定专业特长的人员充实污染源普查指导员队伍,参与省、市组织的相关业务培训,为全面开展我县污染源普查提供技术保障。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和责任单位要根据普查工作的统一要求,抽调政治素质高、业务技术精的人员参与到污染源普查工作中来。
四是协调配合要到位。污染源普查工作任务重、要求高,需要各乡镇和各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和共同努力。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和责任单位要分别设立机构,确定专人,严格按照部门分工开展工作,确保全面完成污染源普查任务。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之间要密切配合,能提供数据和资料的必须主动配合提供,能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的要及时足额支持到位,各成员单位必须明确一人兼职负责普查联络配合工作。县直部门与乡镇、厂矿之间要加强沟通,不推不让,各负其责,及时完成县政府下达的各项任务目标。环保局和农牧局要加强衔接,紧密协作,互相学习,共同促进,确保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实施。
五是普查质量要到位。数据质量是污染源普查的生命,是衡量普查成功与否的关键。对这次污染源普查,国家制定了严格的质量考核程序,要求普查的数据按规定传输,县级普查数据将直接上报国家。各单位要严格执行普查相关技术规范,按照法律、法规规定建立健全普查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把质量控制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绝不允许虚报、瞒报、拒报、迟报、篡改普查资料。要层层审核把关,严格检查验收,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县普查办公室要严格对照普查要求,成立专业普查组,从技术、数据、程序等多方面严把普查质量关。
六是成果应用要到位。普查的目的在于应用。要以这次普查为契机,同步推进环境监测体系及监测能力建设,健全各类污染源数据库,建立更加科学的环境统计制度,不断提高环境统计数据质量。要在普查的基础上,完善环境评价体系,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要对普查数据进行认真梳理、全面分析、深入研究,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有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逐步改善城乡环境质量。
三、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工作程序,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时间紧、难度大、要求严,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迅速行动,抓好落实。
1、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面靠实责任。为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县政府已经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县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污染源普查指挥、协调与调度。各级各有关部门也要把污染源普查工作作为当前工作重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健全工作机构,形成普查组织网络。要抓紧制定工作方案和行事历,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县普查办要加强对普查工作的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存在的问题,县上将定期开展现场督查,确保污染源普查工作规范、有序、顺利开展。
2、正确认识普查目的,消除各种顾虑。一要打消将普查与收费处罚等政策性措施挂钩的顾虑。《实施方案》明确指出,普查获取的资料不作为考核和处罚依据。各单位参加普查的领导和普查员要正确理解普查的重要意义和目的,当好义务宣传员,作好对各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解释、宣传和引导工作。二要打消普查信息难保密的顾虑。普查数据属于保密范围的,在普查过程中,普查员只能单独与业主查阅资料,不允许第三方介入,并要妥善保管好普查资料,依法承担相关责任。三要打消技术性太强,基层难操作的顾虑。本次普查虽然专业技术要求高,但有关专业技术控制性的项目,绝大多数会由环保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项操作,乡镇、厂矿更多的任务是宣传发动,提供情况,配合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