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一建学习计划

一建学习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建学习计划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第1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我院为调查研究对象,对本院的医学检验流程进行归纳汇总,并进行相关问题的查找。

1.2方法

对目前我院的医学检验流程进行回顾性分析。

2结果

2.1相关问题

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我院在医学检验流程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具体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1经常错检和漏检基于患者人数较多,增加了检验工作量,而抽血作为一般体检,所涉及的检测内容较多,假如在同一处进行人工操作,就会出现少检项目、错检项目或者是名字标签贴错的现象,进而将错检和漏检率增加。

2.1.2结果确认繁杂通常会出现同一项目在某一时间段多次检验,且结果具有动态变化性,因此就必须进行结果确认,并对检验报告的对错与否进行查看。这样就会消耗人力,并且很难发现是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进而对检测结果的确认造成严重干扰。

2.1.3多个实验室并存设置了多个同一性质的检验室,降低检验工作效率,同时也将流程复杂化,当患者要获得检验结果的时候不得不来回奔波,进而对患者满意度造成影响,也不利于医院管理工作的开展。

2.1.4标本处理不规范要想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规范化管理检验标本是关键,假如处理错误,就会导致污染等现象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标本的检验工作多是由检验人员负责,基于该项工作量的重大,因此并不能在标本处理上投入全部精力和时间,导致了标本处理无序性现象的发生。

2.1.5标本管理不合理该项工作具有系统性,基于检验科室是所有患者送检标本的汇集点,假如管理不规范,就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基层医疗机构在信息化管理上具有滞后性,条码化管理并未实行,并且也未电子化呈现检验申请单,这样就使得错误时有发生。

2.2优化对策

针对基层医疗机构检验流程问题提出的优化对策,具体如下。

2.2.1整合同一性质的实验室基层医疗机构将多个实验室建立的原因主要是为了方便科室的实验室检查,然而该举措不仅将流程复杂化,同时也将检验室分散,增加检验科室工作量,也增加了患者的不便[2]。因此必须整合同一性质的实验室,这样才能方便管理,从而将检验工作效率提升。

2.2.2简化人工操作,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通常医学检验涉及的项目和标本较多,假如以人工来进行分类处理,不仅会消耗大量时间,同时也会导致错误的增多。因此必须采用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并在不同的试管上粘贴不同标签,实现检验项目的明确区分,并在系统中将相关信息录入,以检测仪器获得条码信息来实施检测,从而形成报告单,降低漏检和错检率,保证患者与信息的一一对应。实现设备与仪器的信息互通,还能将检验报告的查询工作优化,便于检验报告的保存与找回。

2.2.3加强检测结果信息化管理借助计算机设立系统,加强对各个检验环节的管理,对于同一患者多次检验结果差异性的情况,可以用系统来对检验结果进行核查和确认,以此来严格把关每个环节,同时保证各个环节的查询清晰性。对标本进行系统分析,对录入的结果进行检查,保证发放结果的准确性。即便发生了错误,也能及时的进行相关责任人的查找,这对于落实个人责任制和结果的核实具有重要的意义。

2.2.4设置样本处理室由专业人员负责处理,实现检验与标本处理工作的分离,以此来实现标本的规范化管理,避免污染现象的发生,同时也能保证检验员专心的从事检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的同时,也将整体效率提升。

2.2.5改善实验室信息系统,条码化管理送检标本患者的所有送检标本均是由检验科负责,因此在工作量上相当大,必须借助信息系统,实现标本的条码化和信息化管理。而要想实现以上目标,须以检验申请单为开端,升级实验室信息系统,建立ID号的卡和带有条形码的卡,使广大医务工作者能够借助计算机建立电子检验申请单,在送检标本后,也能实现ID号或条码化管理,保证标本管理的规范化和信息化发展。

3结论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

1引言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建设,有利于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这也对传统的互联网构建模式造成了极大的挑战。对社交网络和移动交互网络而言,高校信息管理工作都应当与时俱进,在新的领域不断的开拓,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深度与广度的新探索。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必须要在大数据时代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管理,制定相关对策,保证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不断优化和学生信息的安全,同时让学校在调取学生相关信息时,能够采取更加便捷有效的途径,从实际情况出发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2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的内涵与特征

在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体现出如下特征。首先,由于大数据容量相对较大的特点,它已经超出了传统定义尺度上的数据,这就决定了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针对不同的需求进行有效地管理和数据的分析,同时,在数据管理与分析的过程中,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认识到大数据数据量大的特点,采取多种方式对数据进行管理,要在地理位置等结构化和非结构化信息的分析过程之中实现有效的管理。其次,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对学生信息和相关数据进行管理时,要认识到数据类型的丰富。由于数据类型的层出不穷,学生工作管理者要对学生的信息进行妥善的处理与系统的分析,这样才能够在大量的数据信息库中提取到有效的信息,总而言之,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能够实现学生管理工作,能够提高数据处理效率和数据分析效率,满足多个领域的日常工作需要,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和创新性发展。

3大数据下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建议

在当前阶段,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之中大数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高校学生管理教师要善于分析各种类型的数据,充分利用大数据,对数据的处理量进行适当的规范化,推动大数据时代信息处理工作的多元化和创新性。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充分挖掘相关数据的同时,也要善于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既定的工作目标,通过大数据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对学生管理工作的分析,在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大数据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提供依据

大数据为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提供了依据。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分析和观察数据的重要手段,通过借用大数据进行分析,学生管理工作者能够做出科学的决策与判断,深度挖掘学生的信息,并对此进行系统的归纳与总结。大数据在对学生信息进行挖掘的过程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在大数据日益发展完善的现代社会,无论是经济领域还是电子商务领域,大数据都能够充分发挥基础的数据分析作用,完善传统的管理模式和实践方式,对人们的工作产生巨大的帮助。与此同时,作为高校学生管理的主体,也必须认识到,要从传统的经验是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方式中解脱出来,结合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合理应用,现代化的手段,通过大数据提高分析效率和决策效率,进而提高工作效率,促进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发展完善。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例,学生工作管理者在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与实践进行考量时,要注重内容的多样和形式的丰富,充分利用多元化的信息网络,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对于传统的纸质化报告模式进行颠覆与创新,推动信息化建设的完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借用数据实现科学的分析与系统的总结。

3.2通过大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体现愈加明显。而大数据就能够充分的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对高校学生管理者来说,他们更应当与时结合学生的情况,确保高校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不断完善大数据网络平台,促进大数据网络平台的发展和创新。相关人员也要在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同时,将大数据应用到学生管理工作之中,通过大数据进行信息数据的归纳整理与分析,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基准进行合理的判断,制定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政策。大数据在满足人们个性化需求方面能够发挥重要作用。通过大数据的应用,相关人员能够利用专业知识实现有效的分析与信息检索,因此,在大数据的帮助下,相关管理者能够给不同需求和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有效的问题解决路径。此外,在学生就业信息化管理的角度来看,通过大数据相关工作者能够实现对学生就业状况的分析和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借助这样的信息化管理方式,招聘单位的需求联系得到了有效的分析与汇总,教师能够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选择不同的工作岗位,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就业工作指导,实现高校课程设置的优化,实现高校就业效率的提升。

3.3组建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学生管理团队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而言,专业化的人员是必不可少的,通过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专业化学生的管理工作团队,学生管理工作能够逐步完善,效率不断的提升。为此,作为高校管理者,要不断地提高高校学生管理团队的水平,组建一支具有大数据处理能力的人才专业队伍,这支队伍既要对学生的管理工作有足够多的了解,也要对学生的实情况有系统的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相关工作管理人员能够实现大数据分析背景下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实现高校内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此外,在对高校学生管理团队进行培训时,高校管理者要选择合理的培训方案,帮助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分析方法,掌握大数据相关的理论与工具,并最终实现以云计算为基础的学生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管理系统的有效应用。在实际的学生管理工作中,相关人员也可以利用校园内部网络进行实时的跟踪与交流,掌握学生最新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确保学校热点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关注,对突发事件进行舆情引导和舆论控制,从而保证学校内部环境的稳定,保证学生生活和学习环境的安全。另外,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应用,也可以通过新闻和师生互动来体现,对于不同的学生来说,大数据有着不同的作用,大数据能够助他们实现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也能够让他们对自身的信息进行监控,实现信息安全。

3.4在大数据时代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建设

在高校信息管理工作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作用,现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然而,在大数据到来之际,相关管理人员共应当挖掘大数据的奥秘,利用大数据在学生管理工作之中,确保相关制度体系的完善,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可靠。在实际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要关注到以下几个方面,从具体的行为对学生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防止学生信息被不良的系统和不良人员侵害。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不断的强化信息网络的安全性,要通过大数据对学生管理信息网络进行实时监控,设置相关的登录口令,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加强相关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推动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做好软件和硬件的维护工作,避免非法者入侵,保障学生的权益不受侵害,也能够促进大数据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合理的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管理制度建设愈加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也能够得到明显的提升,这不仅为学生信息的安全提供了保障,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5完善管理信息系统构建

完善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不仅包括保证学生信息的安全性,也包括不断的推动学生信息管理工作的优化。完善信息管理系统的构建是应用大数据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方案之一。作为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能够充分发挥信息化的作用,在实际的工作中,相关管理人员要保证学生管理工作系统的性能稳定和迅速便利,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学生管理工作的完善。相关人员也要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和相关信息进行系统的调查,确保在大数据时代能够随时调取学生的各项信息,提升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发挥大数据时代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作用,提高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4结语

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的主要阵地,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认识到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数据的重要意义价值。高校学生工作管理者要树立立德树人的管理理念,也要结合新时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实际情况引入多元化的人才,促进人才培养机制的完善,在充分发挥大数据意义与价值的同时,实现学生管理工作的优化。为学生管理工作提供多元化的发展路径,在弘扬中华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同时,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完善,实现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王谦.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探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2).

[2]王泽阳.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与对策[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8,000(005):153.

[3]杨阳,苏力,王卉.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设探讨与对策[J].课程教育研究,2019(03):201.

[4]王鑫家.大数据思维在高校学生信息化管理中的支撑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6.(07):47-50.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法;改革措施;现状分析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生物科学及相关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性实验课,随着现代生物化学实验技术的快速发展,生物化学已渗透到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成为其他实验性学科和专业的基础和先导课程[1,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是师生共同探讨学习的一门实验学科,是扩张充实生物化学实验学者的知识面之一,能提高学生对生物化学的理解能力、对实验的动手操作、思维扩散以及观察讨论团结和实践总结领悟能力[3,4]。许多高校将基础生物化学实验作为单独的课程进行开设,然而在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存在一些较为明显的问题,该文就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和改革措施。

1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的现状分析

1.1教学内容陈旧,综合性实验较少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要求学生掌握生物大分子物质的分离、纯化、定性和定量分析技术[3]。由于教学大纲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实验项目,教学内容主要以经典的、基础的生物化学实验为主,如:糖类的性质实验-糖类的还原作用、氨基酸的纸层析分离、蛋白质及氨基酸的呈色反应、蛋白质的沉淀反应及等电点的检测、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兰法、总氮量的测定-凯氏定氮法、氨基酸的分离鉴定-纸层析法、血清蛋白的醋酸纤维薄膜电泳、果胶的制备、维生素C的定量测定等,一些前沿的、当下常用的实验技术,如:酶联免疫法、Western印迹和高效液相色谱等,学生接触较少。由于综合性实验需要一定的经费和仪器、实验时间相对较长、需要实验老师更多投入,地方高校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综合性实验开设的比例相对较少。

1.2经费投入有限,先进仪器设备缺乏

地方高校教学经费有限,对实验课的投入相对较少,使许多实验大打折扣,甚至无法开展。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数量较少或缺乏,如:移液器、高速冷冻离心机、电泳仪、分光光度计、超低温保存冰箱、凝胶成像系统和高效液相色谱等。而上课的人数较多,多人共用一台仪器,或只有老师和部分同学能操作仪器,学生不得不在相应时间内几个人一组完成一组实验数据,而分小组进行实验的结果是,总有学生当观众,久而久之,部分同学就不愿意动手操作。

1.3“傻瓜式”实验,学生自主思考空间有局限

传统的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方式是:课前教师准备好相关的实验药品、材料及仪器,上课时由教师讲解实验步骤,并由老师进行示范操作,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操作实验,实验结束后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称之为“傻瓜式”实验,因为学生不用准备药品及材料,不用考虑实验的成功与失败,不用考虑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没有更好的方法,只需要按老师说的实验步骤进行就可以,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有局限。由于做实验的学生比较多,实验中老师和学生一对一进行讨论的机会较少,学生的疑问往往得不到解答,对于实验中有没有更好改进实验的办法,师生之间的交流更是少之又少。

1.4实验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

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按实验项目进行,每个实验3~6个学时,学校按学时给老师算工作量,许多老师为了在规定学时上完实验课,一是尽量安排简单、容易操作的实验,减少综合性实验;二是对于实验时间较长或处理时间较长的实验,侧提前准备实验,学生只操作实验的部分内容,进而影响实验的效果。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和很多实验课程都单列成单独的课程,实验课的安排经常出现冲突,许多实验都安排在晚上和周末,导致很多同学和老师都有厌倦情绪,教学及学习的主动性较差。这样造成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安排了较多实验,但综合性的、真正由学生完成的实验却寥寥无几。

1.5考核方式僵化,不能调动老师及学生的积极性

对学生成绩评定主要考核内容包括实验态度、实验报告和期末考试3个部分,其中实验态度占实验总成绩的20%,实验报告占40%,期末考试占40%。实验态度,主要考察完成实验预习报告情况,以及实验课学生迟到、早退及旷课情况。实验报告成绩根据实验报告的规范性,实验结果和实验现象的正确性,以及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处理办法等进行综合评定。期末考试主要考察学生理论知识及对仪器操作规范性。考核的主要依据主要是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的东西,导致实验课平时多数学生抄袭预习报告和实验报告,考试背背理论和仪器操作步骤就可以过关,这样不认真进行实验操作也能得高分,忽略了对实验操作过程的考核,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师的考核主要是完成教学时数、上交相关教学材料,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没有考核和评价。教师认真负责与否、教学效果好与坏,最后算的工作量都是一样,严重影响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不利于教师进行教学改革与创新,因为只要有改革,必然要求付出更多。上交的教学材料也较多,如:上一门实验课要上交教学进度计划、实验试做记录、学生预习报告、学生实验报告、实验室运行记录、实验运行记录、考核方案、试卷审核表、空白试卷、学生考试试卷、成绩册、成绩登记表和试卷分析表等,如此多的材料让老师自顾不暇,哪还有心思搞改革、创新。

2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建议及措施

2.1结合教师科研,加大综合性实验的比例

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和榜样,学生科研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教师的科研水平和能力为前提的,一个不具有较高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的老师是不可能带领他的学生走上科研和创新之路的[4]。因此,生物化学教师,只有努力进行科学研究和探索,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并将科研内容引入基础生物化学实验,及时更新实验内容,在实验内容选取时,应多选用实用性强、综合性强的实验,才有可能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甚至学校可以规定基础生物化学实验课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不低于多少,对于综合性实验可以加大工作量的折算系数。以综合性实验增加实验的探究性,调动学生的兴趣。

2.2增加实验经费的投入

实验室是进行教学、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重要基地。实验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手段,是学校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室是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主要实践基地,实验室的建设是专业课程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4]。所以,学校应逐步完善实验室的建设、仪器设备和用具的配置,保证实验教学经费的投入。这样不仅有利于基础生化实验课程的建设,也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空间。

2.3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教师在生物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要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不断把自己的、他人的、世界的最新科研成果融进普通生物化学实验课中,改变过去那种“照葫芦划瓢”的实验教学模式,注重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以培养学生做学问做研究为主的新模式,这样才能在潜移默化言传身教中培育出学生科研创新的素质[5,6]。如:部分实验项目可以安排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2.4合理安排实验教学时间,多种渠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合理安排实验时间,应保证实验室和教师的数量,尽量减少实验组学生的人数,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有机会操作实验,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自思考的能力。打破传统的每一个实验在固定时间集中进行的设置,让实验老师合理安排时间,让学生尽量参与实验全部过程。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中来,由被动变为主动。鼓励学生多参与实验课相关活动,如:参与实验相关的讲座、参与教师相关科研项目、大学生“挑战杯”、创新创业项目和学生科研项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生物化学相关的实验,最后完成科研任务,体会实验带给学生的苦与乐,帮助学生真正理解科学的含义,让学生从心底里改变对实验的态度,激发学生对实验浓厚的兴趣,从而由衷地热爱实验[7,8]。

2.5合理考核,调动师生的积极性

应注重实验过程的考核和综合性实验能力的考核。为了使考核更加科学合理,激发学生的积极作用,将考核方式改为综合考查学生实验能力。实验总成绩中,实验考勤占10%、预习提问占10%、实验操作占30%、实验报告占20%、期末开发性综合实验占30%。其中实验操作成绩在每次实验完成之后马上给予评定,实验报告着重考查学生的结果分析与讨论、心得体会,检查学生能否根据学过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对实验结果、实验方法和技术等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开发性综合实验为选一些具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和可操作性的题目,学生自选题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准备药品及材料,并独立完成实验及结果分析,根据对实验的完成情况进行成绩评定。这种方法使得学生在平时实验课上严格要求自己,重视实验操作和动手能力的提高。建立一套公正、合理、科学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包括实验人员管理与考核体系、教师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生实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课程上采取评比竞争,让教师感到有一定的压力,从而提高教师的责任心和进取心。

3结语

生物化学是一门基础性的、快速发展的学科。新理论、新技术每时都在不断涌现,要建立能适应时展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生物、化学教师不断探索,在实践中不断提炼出新的教学理念,并能够积极与大众分享,以提高高校大学生的能力素质,为国家培养出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陈发波 单位:长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欣,赵玉红,周浩,等.基础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6,35(3):161-165.

[2]李宁,陈明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实践与体会[J].科技创新导报,2015(5):227-228.

[3]王进波,齐莉莉.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模式探索[J].生命的化学,2016,36(3):413-416.

[4]倪志华,周艳芬,张瑞英,等.基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生物化学实验考评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6(1):230-231.

[5]吴功庆,易运红.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广州化工,2015,43(4):231-232.

[6]刘慧慧,迟长凤,吕振明.开放式生物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7):379-380.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教育 语文教学 信息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4-0035-02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质量关乎“百科之母”——语文的基石,也关涉“人生之始”——小学儿童的发展根本。作为小学职前教师,应当知道语文教育的神圣使命,应当知道语文教师的崇高职责。本课程是《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课程模块中所规定的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是教育学和小学语文教育这一具体学科结缘而生的一种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学科课程,是信息化和时代化发展的要求,是为高等师范院校(系)小学教育专业所开设的、用来培养高素质小学语文教师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在现代信息化背景下能够体现小学教育专业特色的主干课程和核心课程。因此,对于承担《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教学的教师而言,需要有科学化的思维、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民族化的立场,加强对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专门研究。

1 课程内容体系说明

本课程内容共有7章28节,其中涵盖三个层面的基本内容:第一个层面为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通论(1、2、3、6章),涉及内容包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概说”、“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原理和文化通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流程系统”和“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艺术”等;第二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分论(4、5两章),其中包括“小学语文模块教学设计”和“小学语文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两个方面;第三个层面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中的拓展性学习内容,即本课程最后一章“名家名师语文教育理念和教学艺术述略(第7章)。

上述内容也可以分为绪论、总论—分论—总论、补论三部分。

第一章为绪论,分四个节次,分别概论学科本身的起源流变、学科定位及特定价值、教材资源生成及课程特点、要求,相当于课程谱系梳理和教材使用说明。

第二章、第三章是总论,是从事实层面、价值层面着眼,解决课程内涵“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

第四章和第五章为分论,谈及五大模块和特定文体的教学设计,重点转向技术层面,因为要解决“怎么办”的实际问题。第六章是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方法技巧,是由四、五两章具体的教学,转向探究语文教学设计的一般规律。

第七章是补论,原来的教材很少涉及。名家名师的语文教育主张和教学设计艺术,既是当代语文教学的根基,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现实标杆,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汲取本土母语教学的优良传统和精髓,返本开新,学新知新,启迪智慧。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课程结构示意图:

2 教师教学要求

本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技能性与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根据学科教学论的教学实际,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三种情况:一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把这门课当成小学语文教学设计论或教学设计原理来讲,势必会削弱实践教学和技术操作。二是重实践轻理论,教师让学生轮番登台试讲,让学生自主体验,但缺乏理论高度。学生很快能成为一个合用的人手,但缺乏成为一个人才的理论功底。三是齐头并进但浅尝辄止。从形式上完成了一门课程:记忆几个概念,背诵几个原理,实践课程撒手不管。鉴于以往的教学惯性和教育弊端,我们认为该课程教学既要注重教学设计基本理论与规律的教学,又要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尤其是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教学录像,学习品析精品教学案例,组织进行课堂讨论,并通过单项和整体教学设计,不同模块、不同文体的教学设计以及备课(包括撰写教案)、说课、讲课、评课等方式来训练学生的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教学实践能力。因此,本课程应主要结合信息技术等科技手段,完善教学方法的信息化,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研究法、模拟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演练实践法等方法开展教学活动。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在教师职前教育学科设置上赢得了独立的一席,在教育实践中能否站稳,关键取决于教育研究和教学成果。要把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置于基础科学的地位,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跨学科研究的背景上,以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理论,吸收语言学、文章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相邻相关学科的科研成果,多视角、多侧面地丰富和充实自己,在学科整合和“智力杂交”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同时,还要学习国外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吸收现实语文教学的先进经验和语文教学研究的优秀成果,运用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实验科学的思维方法,利用电化教育、多媒体介质和网络教育的优势,形成崭新的、适切的、高效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理论体系和应用技术。特别需要说明的是,《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之根必须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体现中国语文教育的特点。发掘和整理语文教育的理论遗产和特色设计,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只有尊重和研究汉语文教育从古至今的教学经验,诸如“文道统一”、“读写结合”、“启发诱导”、“口诵心惟”、“知行转化”、“自力求实”、“情感熏陶”、“读书做人”、“合作探究”等,才能客观地总结语文教育的规律,进而才能更好地进行语文教学设计。

3 学习建议

本课程的学习,首先要掌握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基本理论,即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原理、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流程系统、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方法与技巧等等。同时还要很好掌握小学语文课程中识字与写字教学、阅读教学、写话与习作教学、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模块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与要求,更要掌握小学语文教材中童话、寓言、神话传说、古诗文、歌谣与儿童诗之类特殊文体的教学设计特征与要求。另外,要借助网络上大量共享的信息资源,搜集了解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名家名师、各种流派关于语文教学主张、教学设计特点和基本经验,根据自己实际情况吸取其中精华部分为自己所用,借此完善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要及时完整地完成相关作业和各种训练项目,如理论分析应用题、案例学习分析题、教学设计和教案撰写以及说课讲课等活动,借此提高自己的教学理论水平和教学实践能力。具体来讲,有如下几个方面:

(1)重视课程理论的指导意义,整体把握本课程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层面,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习,还可以为技能训练和教学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2)利用多媒体技术及时认真地观看教学录像、学习教学案例,积极参加校内外观摩学习活动,并能在此类学习活动中做到眼、耳、手、脑并用,善于从别人的教学实践中获取经验,感受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真谛。

(3)积极踊跃地参加教学设计、教案撰写、说课讲课、听课评课等各项技能训练活动,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在训练中获取技能,在训练中巩固技能、在训练中提高技能。

(4)积极主动地参加见习活动,主动向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拜师求教,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方案的再设计,并尝试进行真实课堂的教学活动。

(5)通过远程教育或拜访等方式向大师名师学习,对照成功教学案例和典型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反思,唯其如此,方能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

一建学习计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职;会计电算化;问题;建议

人类社会中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会计的影响是巨大的,在现今的信息技术时代,计算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会计工作也随之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作为当前会计工作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会计电算化正在促使会计核算方式由手工操作向计算机操作转变。为了能够使会计从业人员适应会计工作的这种改革,必然要求对其加强会计电算化的培训。

在我国,会计电算化培训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分别是初级、中级和高级。在中等职业学校中进行的会计电算化教育是以培养合格的初级会计实务人员为目的,会计电算化课程也成为了目前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主干课程。中职学校对于会计电算化课程普遍都比较重视,表现在购置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和硬件、配备专业教师等方面。但是由于一些因素的影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中具体存在着什么问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改善?笔者作为一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一线教师,来谈一下自己的浅见。

一、 中职学校会计电算化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会计电算化软件种类多样,教材不统一。

据统计,目前市场上的会计电算化软件大概有上千种之多,既有正规软件公司编写的商业化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也有各企业根据自身的业务需要而特别定制的软件。软件的种类多仲多样,每一种软件的界面设置各不相同不同,操作的方法也不相同,这些情况给会计电算化的教学工作设置了障碍。同时会计电算化的教材也是五花八门。有些教材是以用友企业财务与管理软件为基础编写的,有些教材是以金蝶会计软件为基础编写的,教材的不统一也影响到了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的进行。

(二)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不够合理。

会计电算化教学要求学生首先掌握基本的计算机操作知识和会计专业基础知识,但是一些学校却没考虑到这一点,在进行课程设置时将电算化课程安排在会计基础课程和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或者是将这些基础课程和会计电算化课程安排在同一学期进行教学,这样的结果就是学生基础知识储备不够,对会计电算化课程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外一些学校过分注重会计电算化的理论教学,在课程设置上对于实训课时安排较少,学生没有足够的实践操作机会,无法进行独立自主的电算化操作。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不能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

会计电算化这门课程其实是将传统的会计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融合为一体的一门综合学科,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有较高的要求。然而,目前从事会计电算化教学的教师中大多数是会计专业出身,并没有系统的计算机专业知识,在工作中无法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教学与研究,而从事计算机专业课教学的教师,没有系统的财务专业知识,也适应不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制约了会计电算化教学的开展。

(四)会计电算化教学环境不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会计电算化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是说没有足够的上机练习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是不可能的。但有些学校由于资金等条件限制,没有办法配备足够的专业机房和正规会计电算化软件,只好以在教室理论学习为主要形式,无法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不能够满足会计电算化教学的需要。

二、 改善会计电算化教学工作现状,提高教学效果的几点建议

(一) 教材的选择应注重实用性。

要想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教材的选择也非常重要。面对多种多样的会计电算化教材,选择时应注意教材的实用性。实用型的教材应该包含有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知识、广泛应用的会计软件的使用说明等内容。另外可以开发校本教材,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开发合适的教材,加入会计电算化实际操作操作案例,从而更好地满足教学需要。

(二)推进教学改革,实现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

会计电算化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会计专业知识都有要求,所以笔者认为,可以在中职一年级时安排计算机课程和会计基础课程,使学生做好学习会计电算化的知识储备。在此基础上,可在二年级上学期开设会计电算化课程,并且在会计电算化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应偏重实践课,更好地体现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水平。

在会计电算化教学中,师资是非常关键的影响因素。学校应注意加强对教师进行电算化培训,提高财会专业教师的电算化水平。还可推行校企合作,鼓励教师到企业兼职实习,这样可以拓宽财会教师的知识层面,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从而提高会计电算化的教学水平。

(四)改善教学环境,加强实训室建设,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实践基地。

为了达到满意的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中职学校应该加强专业实训室的建设。建立独立的会计电算化实训室,配备正规的应用广泛的会计电算化教学软件,如用友软件、金蝶软件等,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仿真度的实践基地。

(五)改进教学方法,通过多种现代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提高会计电算化教学效果。

由于会计电算化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所以传统的教室理论教学方法并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以综合应用多媒体教学、案例教学法、任务设置法等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以我校为例,会计电算化教学是在多媒体教室进行,由教师在教师机上进行授课,学生每人一台计算机,根据教师提供的案例进行实践操作,并完成教师设置的任务。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取得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会计电算化事业的蓬勃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中职学校作为会计电算化人才的初级培训主体,更应该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创新、完善,为社会培养处更多优秀的会计电算化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作者单位:郑州市财税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