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理综知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什么是动能?它与哪些因素有关?
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它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下面通过举例表明:运动物体可对外做功,质量和速度越大,动能越大,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也越强。所以说动能是表征运动物体做功的一种能力。
2、动能公式
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功与能密切相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做功来研究能量。外力对物体做功使物体运动而具有动能。下面我们就通过这个途径研究一个运动物体的动能是多少。
列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光滑水平面上一物体原来静止,质量为m,此时动能是多少?(因为物体没有运动,所以没有动能)。在恒定外力F作用下,物体发生一段位移s,得到速度v(如图1),这个过程中外力做功多少?物体获得了多少动能?
样我们就得到了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定量关系:
物体的动能等于它的质量跟它的速度平方的乘积的一半。用Ek表示动能,则计算动能的公式为:
由以上推导过程可以看出,动能与功一样,也是标量,不受速度方向的影响。它在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也是焦耳(J)。一个物体处于某一确定运动状态,它的动能也就对应于某一确定值,因此动能是状态量。
下面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加深同学对动能概念及公式的理解。
试比较下列每种情况下,甲、乙两物体的动能:(除下列点外,其他情况相同)
①物体甲的速度是乙的两倍;②物体甲向北运动,乙向南运动;
③物体甲做直线运动,乙做曲线运动;④物体甲的质量是乙的一半。
在学生得出正确答案后总结:动能是标量,与速度方向无关;动能与速度的平方成正比,因此速度对动能的影响更大。
3、动能定理
(1)动能定理的推导
将刚才推导动能公式的例子改动一下:假设物体原来就具有速度v1,且水平面存在摩擦力f,在外力F作用下,经过一段位移s,速度达到v2,如图2,则此过程中,外力做功与动能间又存在什么关系呢?
外力F做功:W1=Fs
摩擦力f做功:W2=-fs
可见,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在这一运动过程中动能的增量。其中F与物体运动同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增大;f与物体运动反向,它做的功使物体动能减少。它们共同作用的结果,导致了物体动能的变化。
将上述问题再推广一步:若物体同时受几个方向任意的外力作用,情况又如何呢?引导学生推导出正确结论并板书:
外力对物体所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增加,这个结论叫动能定理。
用W总表示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用Ek1表示物体初态的动能,用Ek2表示末态动能,则动能定理表示为:
(2)对动能定理的理解
动能定理是学生新接触的力学中又一条重要规律,应立即通过举例及分析加深对它的理解。
a、对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的理解
有的力促进物体运动,而有的力则阻碍物体运动。因此它们做的功就有正、负之分,总功指的是各外力做功的代数和;又因为W总=W1+W2+?=F1·s+F2·s+?=F合·s,所以总功也可理解为合外力的功。
b、对该定理标量性的认识
因动能定理中各项均为标量,因此单纯速度方向改变不影响动能大小。如匀速圆周运动过程中,合外力方向指向圆心,与位移方向始终保持垂直,所以合外力做功为零,动能变化亦为零,并不因速度方向改变而改变。
c、对定理中“增加”一词的理解
由于外力做功可正、可负,因此物体在一运动过程中动能可增加,也可能减少。因而定理中“增加”一词,并不表示动能一定增大,它的确切含义为末态与初态的动能差,或称为“改变量”。数值可正,可负。
d、对状态与过程关系的理解
功是伴随一个物理过程而产生的,是过程量;而动能是状态量。动能定理表示了过程量等于状态量的改变量的关系。
4、例题讲解或讨论
主要针对本节重点难点——动能定理,适当举例,加深学生对该定理的理解,提高应用能力。
例1、一物体做变速运动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使物体动能改变
B、物体所受合外力一定不为零
C、合外力一定对物体做功,但物体动能可能不变
D、物体加速度一定不为零
此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涉及力、速度、加速度、功和动能各物理量的牛顿定律和动能定理的理解。只要考虑到匀速圆周运动的例子,很容易得到正确答案B、D。
例2、在水平放置的长直木板槽中,一木块以6.0m/s的初速度开始滑动。滑行4.0m后速度减为4.0m/s,若木板糟粗糙程度处处相同,此后木块还可以向前滑行多远?
此例是为加深学生对负功使动能减少的印象,需正确表示动能定理中各物理量的正负。解题过程如下:
设木板槽对木块摩擦力为f,木块质量为m,据题意使用动能定理有:
二式联立可得:s2=3.2m,即木块还可滑行3.2m。
此题也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定律来求解,但过程较繁,建议布置学生课后作业,并比较两种方法的优劣,看出动能定理的优势。
例3、如图3,在水平恒力F作用下,物体沿光滑曲面从高为h1的A处运动到高为h2的B处,若在A处的速度为vA,B处速度为vB,则AB的水平距离为多大?
可先让学生用牛顿定律考虑,遇到困难后,再指导使用动能定理。
A到B过程中,物体受水平恒力F,支持力N和重力mg的作用。三个力做功分别为Fs,0和-mg(h2-h1),所以动能定理写为:
从此例可以看出,以我们现在的知识水平,牛顿定律无能为力的问题,动能定理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其关键就在于动能定理不计运动过程中瞬时细节。
通过以上三例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对研究对象进行受力分析,并确定各力所做的功,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求解方程、分析结果
我们用上述步骤再分析一道例题。
例4、如图4所示,用细绳连接的A、B两物体质量相等, A位于倾角为30°的斜面上,细绳跨过定滑轮后使A、B均保持静止,然后释放,设A与斜面间的滑动摩擦力为A受重力的0.3倍,不计滑轮质量和摩擦,求B下降1m时的速度多大。
让学生自由选择研究对象,那么可能有的同学分别选择A、B为研究对象,而有了则将A、B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分别请两位方法不同的学生在黑板上写出解题过程:
三式联立解得:v=1.4m/s
解法二:将A、B看成一整体。(因二者速度、加速度大小均一样),此时拉力T为内力,求外力做功时不计,则动能定理写为:
f=0.3mg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我国的北方大地常被称为“黄土地”,主要有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两大地形区,东北平原主要为黑土地;北方地区的交通主要以铁路为主;东北平原土壤肥沃,是我国春小麦、玉米、大豆、高梁、甜菜的主要产区;北方地区煤、石油、铁资源丰富,山西是全国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大庆、胜利、辽河、中原和华北等油田,是全国主要的石油工业中心;北方地区的交通运输,陆上以铁路、公路为主;被誉为“神州第一线”的是大秦线,被称为“北大仓”的是东北平原;北方居民的主食是面食,以小米为主食的地区是黄土高原;北方地区苹果产量最大的地区是山东半岛、辽东半岛;我国冬小麦、棉花、花生的主要产区是华北平原;南方地区降水丰富,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属于湿润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南方地区农作物可一年两熟至三熟,水稻是本区主要的粮食作物,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四川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粮棉产区。
(来源:文章屋网 )
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是无限,它包含了一切,推动着进步,是人类进化的源泉。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归纳,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1拉丁美洲
1、南美热带沙漠的成因:
①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或东南季风背风坡;②沿岸有寒流经过。
2、南美热带沙漠气候呈狭长分布的原因为:
①南北走向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②秘鲁寒流降温降湿。
2、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区的成因
亚马孙平原面积广大,地势低平,又位于南美洲北部的赤道附近,常年受赤道低压和信风的控制,空气对流旺盛,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
它的北、西、南三面为高原、山地,东面向大西洋敞开,沿海又有暖流经过,从东北、东南方向海上来的湿热气流汇集内陆,并受西部山地抬升作用,终年降水丰沛。因此,亚马孙平原成为世界最大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3、亚马逊流域城市稀少的原因为:
①热带雨林气候区,气候湿热,人口密度小;②热带雨林茂密,陆路交通不便;③汛期两岸许多地区洪水泛滥,不便通行。
4、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对全球环境产生的影响为:
①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保持生物多样性;
②促进全球水循环,维护全球水平衡;
③影响地球大气中碳氧平衡。(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是对亚马逊河流域而言的)
5、利马既是著名的“无雨”城市,
同时又被人们称为气温宜人,气候潮湿,绿树繁花,风景秀丽的“花园城市”,试分析原因。(6分)
位于低纬太平洋沿岸,受副热带高压和信风控制,多下沉气流和离岸风影响,降水少(“无雨”)的热带沙漠气候(2分);但由于秘鲁寒流的影响,气温降低(气温宜人)(2分),沿海空气与寒流水面接触,下层冷却,形成了稳定的逆温层,水汽只能形成大雾,(难以向上输送成云致雨)迷雾蒙蒙,气候潮湿(2分),虽地处热带沙漠之中,却空气清新,一尘不染。
6、(1)简述阿根廷地理位置特征及其意义。
(8分)
(2)从自然和人文两方面,分析潘帕斯草原成为世界著名牧区的有利条件。(8分)
(3)位于阿根廷南部的巴塔哥尼亚高原东临大西洋,但气候却十分干燥,分析其原因。(5分)
答案 (1)位置:阿根廷位于南美洲东南部;东濒大西洋,西接安第斯山脉,南与南极洲隔海相望;跨热带、亚热带、温带三带;西邻智利,北与玻利维亚、巴拉圭交界,东北与乌拉圭、巴西接壤。
意义:纬度跨度大,地表热量迥异,有利于多种农作物生长;与多国接壤,利于与邻国的交往和合作;海岸线长,利于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运输;成为南极科学考察休整、给养补充的基地。(任答两点即可)
(2)自然方面:位于东部平原,地势平坦;气候温暖;降水适宜;土壤肥沃;牧草茂盛,(任答四点即可)
人文方面:畜牧业专业化、商品化程度高,经营规模大;草场管理现代化,围栏放牧;重视牧业科学研究,培育优良牲畜;铁路与港口的交通条件便利,便于畜产品的运输;市场广阔,畜产品远销国外。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
(3)地处西风带,西面紧靠安第斯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丰富水汽;部分越过安第斯山脉的气流,沿背风坡下沉,气温升高,难以形成降水。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2大洋洲、澳大利亚
1、从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分析澳大利亚动植物具有古老性和原始性的原因?
①从地理位置看:该大陆与其他大陆分离早,四面临海;
②地形平坦,自然条件单一,动植物进化缓慢。
2、澳大利亚大牧场放牧业的有利条件:
①干旱半干旱地区面积广大,草场资源丰富;②大自流井盆地地下水丰富,为牲畜提供饮用水源;③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④无大型食肉动物,缺乏天敌。
3、澳大利亚气候呈半环状
分布:澳大利亚大陆地处热带和亚热带。降水从北、东、南三面向内陆作半环状递减,植物带也相应呈半环状分布,由沿海的森林带向内陆逐渐过渡为草原、荒漠。
成因:
(1)南回归线横贯大陆中部,大部分地区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东南信风控制,气候炎热干燥。(2)南部和西南部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地区,属地中海气候。(3)北部夏季来自赤道的西北风带来丰富的降水,多为湿季;冬季受东南信风控制,形成干季。降水季节性变化形成热带草原气候。(4)东南沿海一带,受澳大利亚暖流的影响,增温增湿,因而比较湿润,东北部常年吹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并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形成热带雨林气候;东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最南端和塔斯马尼亚岛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5)西部沿海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和来自大陆的东南信风的控制,加上西澳大利亚寒流的影响,降温减湿,因而干燥少雨。中部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东部大分水岭阻挡了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形成干燥少雨的热带沙漠气候。
4、混合农业的优点
农场是一个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有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
农民可有效地利用时间安排农业活动,小麦耕作活动与牧羊活动交替进行,
农业生产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
5、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盆地上游修建水库大量取水用于灌溉,对该河流下游地区的影响为:
①入海泥沙及水量减少,河口地区海水倒灌,水质下降,引发土地盐碱化,三角洲地区被波浪侵蚀,面积减少。②河流下游径流量减少,导致湿地面积缩小,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生态环境恶化。③一些鱼类可能发生绝迹现象。
6、针对墨累一达令盆地降水不足的现状,在该地区发展农业的应对措施为:
①跨流域调水(东水西调);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建立农林牧相结合土地利用结构;③采用喷灌,滴灌等节水措施,发展耐旱农作物。
世界地理的知识点总结3两极
1、南极
特点:酷寒、干燥、烈风。
原因:
①纬度高──地处高纬,一年之内地面接受太阳光热最少,造成严寒。②地势高──南极洲的高原地形和巨厚的冰层,冰雪覆盖,冰雪反射率大;加剧气候的寒冷,形成酷寒。③气压高──酷寒使南极洲形成了极地高压中心,从大陆中心向边缘地带经常吹反时针方向(即从陆地吹向海洋)的极地东风,降水稀少而风力极大,形成干燥、烈风。酷寒使降水以暴雪形式出现,长久的积雪形成庞大而深厚的大陆冰盖。烈风、暴雪和巨大的冰盖又是南极大陆酷寒的原因。④洋流──南纬40°~60°持续西风环流,造成一种特殊的“风壁”。它阻碍南极地区与低纬地区的热量交换,也是造成该地区气候酷寒的原因之一⑤地处大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导致冬季气温低。
2、北冰洋范围内气温非常低的原因
①北冰洋位于北极圈以内,冬半年有漫长的极夜,散失掉大量的热量。
②极昼期间尽管光照时间很长,但太阳高度角很小,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很有限。
③同时,在极昼期间由于积雪和海冰的融化要消耗大量的热能。
④白色的冰雪对太阳辐射有很强的反射作用。如新雪的反射率达到90%以上。
3、南极气温低于北极的原因?
①南极地势高,北极地势低;②南极是陆地,北极是海洋;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归纳总结
《化学反应原理》一书,讲解了一些基本的化学反应知识,有利于用来辅助学生学习一些化学方面的必修课程。整本书共分为了四个章节,都是一些学习化学必备的知识点,学习好了这些选修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利而无害的。下面就是从章节上去归纳总结的一些知识点,可以供大家参考一下。
一、化学反应与原理
在第一章介绍的知识点中,可以看出讲的是化学反应与物质能量的关系以及化学反应热的计算,其中的反应热相对来说难度系数大一些,也重要一些。化学反应热有很多种形式,例如:生成热、燃烧热、中和热等。化学反应热,简单地说,指的就是在等温、等压过程中发生的化学或者物理变化时所放出或者吸收的热量。化学反应热是一种重要的热力学数据,需要我们的学生去掌握好化学反应热的计算。
在化学反应中,比较常见的吸热反应有:大多数的分解反应、盐水解反应、电离、少数的化合反应等。常见的放热反应有:所有的燃烧或者爆炸反应、多数的化合反应、活泼金属与酸或水的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等。其中,吸热和放热反应与反应条件没有必然的联系,在化学反应中,是吸热还是放热,反应物与生成物具有总能量的相对大小有很大的关系。在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时候,除了遵循一些基本书写化学方式的要求以外,还需要特别去注意一些小的细节。当然,这个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热的时候,去多留意一下。而且在计算化学反应热的时候,除了给定的公式外,还可以用盖斯定律进行一些简单的计算。
二、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在这一章节,讲的就是化学反应速率以及影响它的因素、化学平衡和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化学反应速率指的就是在化学反应中,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或者生成物的物质的量来表示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程度。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有反应物的性质和反应所处的条件,其中反应物的性质具有决定性的因素。这里需要注意的就是,如果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为固体和液体时,可以粗略的认为这个化学反应的速率不变,因为由于压强的变化对浓度几乎没有什么影响。
当然,在这一章节,需要着重掌握的就是化学平衡。所谓“化学平衡”,指的就是在一定的宏观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其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处于一个不再改变的状态,即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其中涉及到一个化学平衡常数,用常数K来表示。化学反应常数的大小基本上可以反映出一个化学反应可以进行的程度,简单地说就是,化学反应常数越小,说明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越不完全。而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有:浓度、温度、压强等,每一种因素对化学反应平衡移动的具体影响又有些区别,这个就需要在平时去具体总结了。
三、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
在第三章中,讲了弱电解质的电离、水的电离和溶液的酸碱性、盐类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都是围绕一些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来讲述的。所谓“离子平衡”,即在弱电解质的溶液中,没有离解的分子与其离子间建立的一种动态平衡的关系。离子平衡又称为电离平衡,它是平衡的一种,并且也遵循平衡的一般规律,温度、浓度以及往弱电解质中加入与其相同的离子或者加入能与弱电解质反应的物质,都有可能引起平衡的移动。而离子平衡与化学平衡常数有一样的特称,那就是都只受温度的影响,温度降低,离子常数就减少。
在这一章节中,水的电离、盐的水解、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以及离子反应,都需要掌握好它们各自的方程式及其书写方法,还有具体的反应过程、结果等数据,都可以在化学实验室去观测。但在做这些化学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化学反应的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从而降低化学实验的危险性。
四、电化学基础
第四章,需要把握的就比较少了,但同样也是一些比较基础的知识,需要学生当做常识来学习。在这一章,由“原电池”讲到“化学电源”、“电解质”、“金属的电化学腐蚀与防护”,这里面阐述了一些电化学的基础原理,为以后更深入学习电化学奠定了一个基础。关于这一章节的知识总结,就不需要太去注重,只需要多去看几遍书,大概了解书上讲的一些基础知识点即可,最好是能记住,并运用到化学的其他知识点的学习上。
从整本《化学反应原理》来看,讲述的都是一些化学反应方面的知识,这有利于学生更深入的去把握在必修教材中学习的一些化学反应现象。虽然这本书是选修教材,但也应把它当做必修课程来掌握,里面包含的很多原理都是必修教材没有深入讲解过的,通过学习这本书,可以为学习化学的必修教材服务。当然,我这里总结的这本书的知识点,还不是很全面和详细,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一个系统的结构框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去学习这本选修教材。
纵观这本书,只要掌握了这些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并且学会去总结书上的理论原理,就差不多可以学好这本书了。例如:其中的酸碱记忆,在平时多去记忆、积累一些碱和酸的物质载体,就可以在学习化学反应时理解好酸碱性方面的内容。PH值的计算,就需要明白PH值的定义,然后再根据一些具体的计算方法去掌握了;电离水解方面的知识,就可以在平时多去记忆几个常见的容易发生水解的离子,这样在掌握电离水解的时候就容易多了。简单地说,学习《化学反应原理》这本书,需要的就是记忆和总结,做好这两件事,就不怕学不好。当然,涉及到化学计算方面的内容,就需要考察学生个人的数学计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了。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µ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µ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Ω);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Ω)、千欧(KΩ)。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Ω,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④正确使用:A.应串联在电路中使用;B.接线要“一上一下”;C.通电前应把阻值调至的地方。
(2)电阻箱:是能够表示出电阻值的变阻器。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