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活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是指以课本画面、场景或其他内容为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创造,生动直观地展现在孩子面前,调动孩子的情绪体验,引导孩子学习做人做事的形式。例如鲁教版《品德与生活》第一册第二单元《美丽的校园》,教材中的画面、场景是静止的,是没有情节的,情节要靠学生的想象延伸。教师可在课前用手机录制几组有情节的录像,如学校的草坪花丛、课间操、体育游戏活动、使用中的各功能室等,配上音乐、解说词,制成短视频在电子白板上播放,选材突出“美丽的校园”,使学生对校园充满向往热爱之情。当学生的情绪被极大地调动起来后,教学转向“我们怎样爱护美丽的校园呢?”教师组织孩子进行实践活动,在具体活动中,教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有教材中编入的一些儿歌古诗,教师网上搜集相关视频播放,变无声为有声,变文字为画面,增加趣味性愉悦性,增强教育效果。
2、情境链接
是指品德与生活教材之外,孩子已学习感知过的,同样有教育意义的且同品德与生活课有共同点的能够创设情境的内容。如一、二年级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孩子学前教育中学过的儿歌古诗,大多已有现成的课件,教师把其使用在品德与生活课上,具有正迁移教育效果。如教学(鲁教版)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材上册第二单元《金色的秋天》,就可以和二年级上册语文课文《秋天》(鲁教版)等课的相关课件链接,通过情境化教学,引导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感受生活的美,“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接下来教师就可以组织孩子进行感受“金色的秋天”的审美实践活动,再深入到怎样留住“金色的秋天”的实践活动,指导组织学生课外观察、画画、和父母春游秋游用手机拍摄图片录像,留下“金色的秋天”的记忆。
3、情境移植
2012年12月,我区成立广元市第一个县级陶研会,开始了农村教育改革行动。围绕“运用行知思想推进农村教育现代化”主题展开:一是研制实施策略。以培养“长久的现代人”为指导思想,提出“1+5”实施策略,即在确定县域教育主导理念下,从学校德育、课堂教学、教师研训、学校活动、学校管理五个模块着手,按照“理念定‘魂’,研训引线;德育奠基,课堂突破;差异行动,文化塑型”的思路推进突破,构建县域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路径模式。二是构建“学校群落”。为更好地激发农村薄弱学校的内在需求和内生发展力量,引导践行教育理念相近的学校交流沟通、共享资源,形成特点鲜明的“学校群落”。目前已经形成四个“学校群落”雏形:以广元市行知小学为龙头的生活教育“学校群落”,共9所学校;11所尝试生本教育理念的学校形成生本教育“学校群落”;围绕7个“教育集团”形成的“学校群落”,涉及20所学校(与其他“学校群落”有交叉);3所尝试新教育理念的学校形成新教育“学校群落”。三是创建行知基地。成立“广元市行知小学”,带动学校践行生活教育。与龙潭乡农业产业公司签约,建立学生素质教育实践基地600多亩。
二、突出“德育重自治”,构建“生本德育”模式
坚持“德育奠基”,重点探索以“自主管理”为重点的生本德育。培养手脑双全、自立立人的儿童,让学生拥有“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活本领”。一是开展“五好”教育活动。各学校多形式开展以“唱好歌、做好操、走好路、写好字、扫好地”为主要内容的“五好”教育活动,提升师生“精气神”。各学校开发的激情跑操、古诗文韵律操、“无人监考”考试等,使校园焕发生机、课堂充满活力。二是推进“自主管理”行动。“学生自治是学生结起团体来,大家学习自己管理自己的手续。”各学校成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在学校教学、管理、德育等各方面推行学生“自主管理”,促进学生“自我成长、自我发展”。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行知先生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区政府与中国青基会、中国社工教育学会共同成立“广元市利州区希望社工服务中心”,向全区学校派驻常驻社工,服务师生和家长。实施“新1001夜农村寄宿学生睡前故事干预项目”,舒缓农村低龄住校生夜间因“分离焦虑”和“情感缺失”而致的不安情绪。
三、突出“智育重自学”,打造高质“自主课堂”
坚持“课堂突破”,探索优质高效的“自主课堂”教学模式。“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鸡啄米的故事更启发我们坚持把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作为实施教学改革的突破口。一是实施改课“三行动”。实施“搬桌子”行动,全区有条件学校全部推行小组合作学习;实施“推门听课”行动,各学校实行“课前不通知、推门就听课”,促进教师“真课改”;实施“校长进课堂”行动,校长每周必须听评课3节以上(全年100节以上)。二是落实课堂“三步曲”。各学校、各学科、各学段遵循“个人自学、小组讨论、班级交流”这“三步曲”开展课堂教学,探索建立适宜的课堂教学模式。三是强调前后“三环节”。突出集体备课,发挥集体智慧,强调资源共享;突出前置性学习,强调“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突出课堂展示交流,落实“小先生制”,强调“兵教兵”“兵学兵”。使其“有求学之乐……而无不必要之恐怖与烦恼。”部分学校改革已经初见成果,如嘉陵一中“前置学习、小组过关、班级交流、评价激励”,三堆初中“学议练思”,七一宝轮小学“三段五环节教学法”等课堂教学模式和流程。
四、突出“行知合一”,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
坚持“研训引线”,把教师培训提升贯穿教育教学改革始终。“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为了造就“具有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一是实施教师“换脑”行动。先后邀请姚文忠、储朝晖、汤翠英、刘裕权等中陶会专家来区开展生活教育讲座,组织教师赴南京、安徽、贵阳、成都等地参加中陶会、省陶会组织的学习培训活动,参训教师5000多人次。二是组建核心团队引领。区教育局、各学校均组建了教育教学改革核心团队、学科教学改革核心小组,引领和指导教育教学改革。三是引导教师读书成长。区陶研会牵头成立利州区星空教师读书社,共有16所成员学校(绝大部分为农村学校),各学校成立读书分社。区教育局、陶研会每年寒暑假,均要组织开展“假期教师读书月”活动和读书征文比赛,引导教师“活读书,读活书,读书活。”
五、突出“生活即教育”,构建行知校园文化
坚持“文化塑型”,引导学校以生活教育为引领,从环境文化、生活文化、课程文化、管理文化等方面进行学校文化建设的建构与实施。一是构建生活教育特色课程。行知小学研究、设计、开发厨艺、农耕种植、剪纸、书画、机器人、独轮车等特色课程,为孩子们提供展示才能的舞台,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山区的龙王小学突出“农耕教育”,开设田园课程,组织农耕活动。二是从周边环境中提炼学校文化特质。注意吸取乡村本土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教育资源,开发农村教育的内发性资源。白龙湖畔的三堆中学除把三堆唢呐、川北锣鼓引进校园,还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养殖白龙湖各类鱼种,制作相关生态鱼标本。革命老区乡镇的赤化初中突出“文化”,高寒山区的白朝小学突出“绿色生态文化”。三是培育学生“自主管理”文化。“为学生预备种种机会,使学生能够大家组织起来,养成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这是我们整体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后,各学校开始显现的新现象。各学校、班级“自主管理委员会”通过学生公开竞选组建,学校将德育、文体、管理等方面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谋划、组织、实施和评价。课堂上多了学生交流展示的机会,校园里多了学生自我成长的平台。有的学校建立学校常规活动如升旗仪式的“申办制”,每周都有让人意想不到、让学生心灵震撼、终生难忘的升旗仪式。通过两年努力,我区践行生活教育理念改造农村教育取得初步成效。一是培育了“新教师”。全区校长和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行为发生“颠覆性”改变,很多教师的教育理想和教育情怀被再一次点燃。2013年,4名教师获全国、全省优质课竞赛特等奖、一等奖;1名教师成为《四川教育》封面人物,为全市首例。二是构建了“新课堂”。全区学校“教师教”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被主动、探究、合作、巧学、创新的新型学习方式代替。各学校探索构建基于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前置性学习”的“自主课堂”基本教学模式。三是塑造了“新学生”。学生被动、消极接受教育的状况开始改变,主动学、合作学、探究学,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自我成长正在成为趋势,学生综合素质显著增强。学生焕发出来的生命光彩,又激发和激励着教师坚定走“改课”之路。这些变化,被学生、家长、社会所感知和认可。四是催生了“新学校”。各学校在“五好”教育活动中,开发的激情跑操、古诗文韵律操等活动和“无人监考”考试等尝试,创设的具有乡土气息的校园文化,使地震灾后重建的学校有了“魂”,有了“神”。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种子,经过肥沃的利州土壤的培育,已经在这一方土地上发芽、抽枝、开花、结果,并在不断繁衍滋长,生生不息。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定生活教育为指导,继续发掘其理论精髓,播种“陶种”,培育“陶花”,享受“陶果”。在抓好以上已经在实施的各项工作的同时,当前还要在以下方面开拓践行:一是探索农村微小学校发展之路。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农村山区微小学校(学生数少于100名)如何发展?我们拟开展一些探索,正在向省教科所申报《农村微小学校发展研究》课题。二是探索开展“订单式”服务。顺应未来教育评价改革方向,我区陶研会拟针对农村学校开展“订单式”服务。设立“校园文化的建构与实施”、“质量管理的方法与策略”、“生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服务项目,承接学校“订单”,为学校制订“个性化提升方案”。这方面,希望得到中国陶研会、大专院校的专家帮助。三是依托社区资源开展校外教育。进一步挖掘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外教育活动项目,使其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让参与学生拥有“康健的体魄,劳动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趣及团体自治的精神”,培养改造乡村的新一代。
每到高三学年初的时候,各班都会组织学生制定自己的高考目标,并张贴在班级的励志墙上,以此来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实现理想。但不难发现,有不少同学的定位太高,非一本重点不上,甚至还有厦大浙大清华北大的,与自己的真实水平完全背离。世界物质性原理告诉人们,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因而要求人们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教师可以由此告诉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一定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确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得以实现。不要好高骛远,盲目拔高,导致目标难以实现而产生挫折感,甚至由此心灰意冷,自暴自弃。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因此,学生在确定学习目标时,也不能定位太低,自我放松。俗话说:有压力才有动力。要引导学生全面评估自己学习中的优势和劣势,明确应有的上升空间和存在的潜能,把学习目标确定在“最近发展区”,通过“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能,进而通过努力最终实现目标,品尝到胜利的果实。
二、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帮助学生正视自己的不足
当每次重要考试结束后,通常教师会组织学生对考试情况进行分析,找出成功或不足之处,以利于今后的学习。但笔者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学生在考试失败、成绩不好的时候,往往是怨天尤人,把原因归结为各种外在因素,如班级的学习氛围不好、老师的教学水平不高、家庭的学习条件太差等等,而不是从自己身上去找原因。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告诉人们,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要让学生知道纵然考试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原因,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想想学习时间安排是否合理、学习方法是否正确、学习态度是否端正、学习动力是否充分发挥。学生只有正视自己的缺点,积极寻找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并有针对性地加以改正,才能真正地解决问题,不断地进步和提高。
三、运用联系的普遍性原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
现在的中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缺少与同龄人的交往,慢慢地形成了孤僻、自私、任性的性格。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常常感到迷茫,无所适从,不知如何与同学交往,不知如何与老师交流,不仅妨害当前的学习和生活,而且会对今后走向社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联系不仅存在于不同事物之间,而且存在于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这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要让学生认识到人是社会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与人交往是人生存和发展的一项基本技能,是衡量一个人综合能力的重要指标,从而让学生意识到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性,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成功,智商(IQ)占20%,情商(EQ)占80%。因此,作为教师要善于创设有利于交往的情境,开展各种形式的集体活动,让学生在交往中体验各种情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提高控制情绪的能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享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增强与人交往的信心,从而敢于交往,善于交往,乐于交往,与同学建立深厚的友谊,在集体中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四、运用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增强学生的意志力和进取心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经常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类型的学生。有的学生天资聪颖、领悟能力极强,但在学习上却懒惰不用功,上课似听非听,作业应付了事,导致成绩上不去,始终在中游徘徊。也有的学生学习十分刻苦,上课极其认真,教师布置的作业也是尽心尽力地完成,但成绩始终不理想,最终导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从而放弃努力。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的积累,就没有质的飞跃,这要求教师要重视量的积累,为质变做好准备。所以对前一种学生,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知识不断积累的过程,只有从每一件小事、小处、小细节做起,脚踏实地的走好每一步,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份作业,才能在成绩上不断突破,不断进步。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引起质的变化。针对后一种学生,教师要不断地给予鼓励,坚定其信念,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勤能补拙”“一分辛劳,一分收获”“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坚信只要持之以恒,不断努力,定能成功。同时,辅之以学习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找到适合自身实际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的效率,不断取得成功,从而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五、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培养学生积极的认知方式,克服自卑心理
(一)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
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我们无疑被带进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科技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观念被人们理解接受并且服务着人们的日常工作于生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的必要课程,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都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但是就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看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授课形式上,教学方法的陈旧导致学生已经很难提高自身的学习兴趣。传统满堂灌的教学方式不仅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建立,同时对于学生主观能动性以及创造思维的发展具有严重的阻碍。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陈旧,缺乏实用性
纵观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我们能够清晰的看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陈旧,并且具有较强的理论性。伴随着生活化的到来以往的教育内容很难适用并体现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教育信息的滞后以及与现实生活的脱离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对于思想政治学习的积极性,甚至有同学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有可无。现如今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且对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改进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其实践能力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过程中应紧跟时代的步伐,确保思政教育的与时俱进。
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相应措施
(一)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与生活实践相联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作为未来社会建设者的大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实践中去。只有真正的实践于外界的大环境后,才能真正提高大学生的自主生活、学习能力,才能真正的提高大学生的意志品质,才能真正达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想更好的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家庭等多方面的配合,为学生创造适合的实践机会与条件,以此来明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更好的促进大学生的发展。
(二)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代感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想获得理想的成果,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尤为重要。高校之所以成为人们学习的目标无疑都是为了将来获得更好的就业前景,但是伴随着社会竞争意识的增强,许多缺乏社会经验的大学生很难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合理的就业方向。因此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渗透到大学生的择业过程中,积极的引导大学生进行真确的自我评价,积极调整心态,更好的帮助大学生解决择业难的问题。其次伴随着社会科技的快速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与学习的主要工具。大学生作为多媒体时代的领军人物,更是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互联网上。网络技术的发展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契机与平台。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动态,通过网络平台更好的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的提升。
(三)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连接
要想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的生活化,在确保教育理念、内容的改革基础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与实际生活紧密连接是思政教育生活化的关键。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才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学习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实学生的精神文化。要确保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首先要帮助学生将他们认为不可实现的理想转变为现实,其次还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工作,帮助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培养。
三、结语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活化;教学改革;贴近生活;走进生活
一、语文学习并不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
解放后,我国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提出将“国语”和“国文”合二为一,改称“语文”。从此,“语文”成了中小学甚至扩张到其他国家的一门主课。曾经被称为“词章”、“中国文学”、“中国文字”、“国文”、“国语”等,语文其名称的变化反映出了语文愈来愈贴近生活的趋势。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语文教学生活化”呢?
要做到真正“语文教学生活化”,一是要根据实际生活中运用语文工具的规律来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浅显一点讲,就是要懂得怎样“教语文”,该先懂得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怎样“用语文”。然而长期以来,语文教育工作者迫于应试教育,过分强调了语文的工具性,远离了生活的源泉,把语文教育单纯的等同于《语文》书本的学习。偏离了以生活为中心,导致了教学与生活脱节。然而“语文”的学习不完全等同于《语文》课本的学习。《语文》是“流”;生活是“源”,是学语文,用语文的“大教科书”。语文本身就是生活,而且语文教学必须密切联系社会生活,深入生活。所以,语文教学要想方设法把学生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让学生懂得生活的时时、处处和事事都是语文学习的课堂,把《语文》是学生的生活变成生活是学生的《语文》,以拓展学语文、用语文的时间、空间和内容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学习语文。
二、“语文教学生活化”是语文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和必然
新课标强调,语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语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生活与语文的关系是源头与活水的关系。“语文教学的改革,关键在贴近生活,这是‘根’”。
语文生活化教学就是让语文最大限度地回归生活。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语文是母语课程,学生从小就生活在母语环境中,生活中处处都是语文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语文学习的机会。再从语文教育的实践来看,现实生活则是学习语文的最好学校。可从教育实践中却反映出这样一个现实,尽管经过多年语文课堂上的学习,但学生却积累浅薄,阅读面狭窄;写文章时言之无物,常感到没有生活;学习中,学得很辛苦却收获很少,对语文课感兴趣的同学越来越少,厌学的情绪较浓。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教学中常有这样的课堂:学生有思维,但无智慧;有行动,但无热情。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却丝毫没有感触,因为这个不是他有体会、有想法、有感受的生活是事实。这时候的学生是被动的、勉强的理解事实,而要让他们写出这样生活来就是难上加难了。
三、实行语文教学生活化的措施和方法
生活是语文的源泉,语文源于生活。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该积极地探索走进生活的语文教育,让语文教育真正的生活化,在现实使用中教活语文。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变“课堂语文”为“生活语文”
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但不是唯一形式。课堂上提倡学生学习方式多样化,“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有的习惯听觉学习,有的习惯视觉学习,有的喜欢独立学习,有的喜欢小组讨论学习,有的喜欢模仿文中人物语调神态等等。教学内容生活化,能让学生思维飞扬起来,让学生在感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从而使书本知识得以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
(二)要探求语文教学的规律,延伸阅读教学的生活空间
“教大语文,育小能人”。要成为语文能人,既要依靠课堂训练,又要依靠广阔的生活。因此,阅读训练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生活。阅读教学所选的课文要体现时代性、乡土性、人文性、新闻性和趣味性。随着网络、知识经济和生命科学的迅速发展,新生事物不断出现,教育内容要不断补充、更新,加入一些新鲜时文,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对学生感兴趣的有关爱情、亲情、友情、人际关系、生存价值等有关的文章可以补充一些。与此同时,阅读教学还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作者是主体,编者是主体,学生更是主体,作品的好坏,教材编写的成败得失,应当先倾听学生这个主体的声音,这是阅读作为一项生活内容所应有的状态。
(三)必须以人为本、联系生活,引导作文教学走近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