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田野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拉面经济;少数民族贫困县;反贫困新方式
[作者]刘纯彬,南开大学经济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张晨,南开大学经济系博士研究生。天津,300071
[中图分类号]C9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8)02-0154-007
一、移出地与移入地的背景条件分析
(一)移出地――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化隆回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地段,东西长95.8公里,南北宽48.5公里,总面积2740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沟壑纵横,崇山峻岭,土地贫瘠,灾害频繁,以缺水缺矿为主要特征,森林、草原覆盖面积小。
化隆辖6镇19乡,2006年末全县总人口为239298人,其中农业人口21828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91.22%。化隆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全县共有回、汉、藏、撒拉、土、东乡、哈萨克、满、保安、蒙古、彝、朝鲜、侗等13个民族成分,人数以回、藏、汉、撒拉族为多。其中汉族人口4843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0,24%;少数民族人口19086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9.76%。少数民族人口中,回族人口为129419人,占全县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7.81%。
据2006年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数据计算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5116.13元,仅为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31.81%。2006年化隆县国内生产总值122428万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8232万元,占14.89%;第二产业生产总值76441万元,占62.74%;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7755万元,占22.67%。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化隆是国家级贫困县,贫困人口多,截止2003年底,全县21.6万农村人口中尚有15.5万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73%,其中人均纯收入不足6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元-800元之间的低收入贫困人口有7.2万人,占农村人口的33%。而且有不少乡贫困人口所占比例高达90%以上。
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104元,比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587元低1483元,仅为后者的58.66%。全县19个乡镇中,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为群科镇2300元,但仍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287.04元,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64.12%;最低的为初麻乡1681元,比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低1906.04,仅为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的46.86%。此外,在农民人均支出中,用于生活支出的比重大,2006年化隆县农村恩格尔系数为50.68%,明显高于同年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0%。
3、“拉面经济”脱贫模式
近年来,化隆县提高了劳动力输出的规模与速度,仅2006年一年,外出人员便达到68937人,占全县劳动力总数的58.70%。外出往县内乡外的有19038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27.62%;往省内县外的有24853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6.05%;往国内省外的有23349人,占外出人员总数的33.87%。在全县19个乡镇中,劳动力外出率达到50%以上的乡镇有13个,其中以雄先乡为最高,达到95.36%,最低的牙什尕镇也达到了12.76%。到2007年8月底,化隆县5.4万劳动力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经营牛肉拉面馆7300多家,劳务输出总收入占到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1.14%,以“拉面经济”为主体的劳务经济收入占化隆县农民年收入的“半壁江山”。天津市在2006年也迎来了化隆县回民拉面馆的进驻潮,迄今为止,化隆回民已在天津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进津人员已达2000多人。天津市的18个区县中,每个区县都有化隆回民经营的“西北风味兰州拉面”,其中,以河西区、南开区居多。
“拉面经济”模式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加快了化隆县脱贫致富的步伐,改善了当地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788元增加到2006年的2104元。农民收入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原来的农牧业收入为主,转化为以工资性劳务收入为主。以巴燕镇下胡拉村为例,人均工资性收入由2000年的65元增加到2004年的938元。现在天津市北辰区经营拉面生意的化隆县群科镇向东村回族农民朱强说:“我开的馆子共有5个人,2个面匠,3个小工,我包吃住,面匠每个月可以拿到600元工资,小工每月400元,除去各项开支,我自己每年有3万元左右的收入。”应该注意到的是,化隆县进城从事拉面生意的农民大体分做两部分。少部分人是“老板”,是经营者,他们的收入一般每年可达到几万元,有的可达到十几万元。而大部分人是“打工仔”,是工资很低的农民工。上面我们的调查对象朱强老板,他给工人的工资低于天津市最低工资标准。因此,从事拉面经济的人均收入水平是有很大不同的。
(二)移入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1、天津市整体发展状况
(1)区位资源与产业状况。天津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环渤海湾的中心,东临渤海,北依燕山。市域面积11760.26平方公里,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
天津市共辖18个区、县,2006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为107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4.28%,非农业人口814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75.72%。天津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都市,除汉族外,少数民族成分共有51个,少数民族人口26.38万人。其中与本次课题调研相关的回族常住人口为172358人。
2006年天津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1163元,远远高于同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6084元的水平,是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2.56倍;2006年天津市国内生产总值4359.15亿元,其中第一产业生产总值118.2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2.71%;第二产业生产总值2488.29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57.08%;第三产业生产总值1752.63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0.21%。在2006年中国城市GDP排名中位列第六。
(2)收入水平与经济状况。2006年天津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4283元,为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6.79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7942元,比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高5838元。据天津市农村居民收支调查资料显示,2006年,天津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829元,
农村恩格尔系数38.0%,比全国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水平43.O%低5个百分点,比化隆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低12.68个百分点,按照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恩格尔系数标准衡量,天津市农民生活已达到富裕阶段水平。
2、天津市北辰区发展状况天津市北辰区是天津市回族人口的重要聚居区之一,单是居住在北辰区南部、北运河两侧的回族人口就有2万多人。是本课题样本对象的重要采集区,43%的回族样本来自于北辰区。是什么因素吸引着少数民族外来人口不远万里来到沿海城市天津务工呢?我们进一步对劳动力移入地――天津市北辰区及劳动力移出地――青海化隆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比较分析。
北辰区位于天津市中心区北部,是天津市的四个环城区之一。总面积478.5平方公里,辖3街、9镇。2006年末户籍人口34.2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9.64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57.39%,农民人均纯收入9665元,是化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4.59倍。
北辰区各业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216.48亿元,是同年化隆县生产总值的17.83倍。第一产业生产总值6.62亿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145.28亿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64.57亿元,分别为化隆县的3.64倍、19.02倍、23.23倍。从产业结构来看,化隆县第二产业比重占了62.44%,几乎接近北辰区,其中主要原因是作为化隆县第三产业的“拉面经济”,绝大部分拉面馆开设在县外,主要分布在全国五十多个大中城市,其产值和税收留在拉面馆的属地。这才使得总量很小的化隆工业却显出了很高的产业结构比重。
二、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外来人口在天津市的就业与生活状况
(一)个人基本信息
1、宗教语言该样本群体均来自青海省化隆县,回族,信仰伊斯兰教,使用的语言为青海汉语,与普通话差别较大。
2、文化教育状况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农民工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者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初中文化程度者有30人,占样本总体的41.67%,没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调查样本受教育情况与化隆县整体教育水平是一致的,据化隆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显示,2006年化隆县110581名乡村从业人员中,不识字和识字很少者42918人,占38.81%;小学文化程度者39838人,占36.03%;初中文化程度者17950人,占16.23%;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9875人,占8.93%。
3、性别与年龄 被访回族务工群体中,男性有60人,占83.33%,女性有12人,占16.67%;年龄最大者为43岁,年龄最小者为15岁,样本平均年龄26.07岁。其中,20岁以下者24人,占33.33%;20岁-29岁29人,占40.28%;30岁-39岁12人,占16.67%;40岁以上者7人,占9.72%。被访者告诉我们,目前青海省化隆县90%以上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已经出来打工了,留在家乡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
(二)就业与收入状况
1、外出务工的渠道及时间在接受访问的回族务工人员中,有18人来津之前没有在其它城市工作过,占样本总体的25%,来津之前曾在其它城市工作过的有54人,占样本总体的75%,这些城市主要以上海、杭州、厦门、广州等沿海大中型城市为主。样本对象中,有60人选择了投奔亲朋老乡,占样本总体的83.33%,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只与自己的老乡交往,很少与务工地外族人深交,人际圈子范围狭小。
化隆回民离开家乡外出打工的时间长短与其年龄大小有很强的正相关性,这一点在35岁以下年龄段的群体中体现的更为明显。被访化隆回民中,外出务工时间最长者已达到了15年之久。样本中不到20岁时就外出务工的有49人,占样本总体的68.06%。被访问者来津务工的时间都相对较短,其中最长者为2年,最短者仅1个月。
2、工种与工作时间青海省化隆县这一回族务工群体在天津经营的都是带有民族特色个体性质的清真餐饮业,即“西北风味兰州正宗牛肉拉面”,面店门脸的名称标牌、店内墙上的菜品价格及宣传照片均为统一,店内的装潢设计也十分相似。72个样本对象中,拉面馆老板有42人,占样本总体的58.33%;普通店员有30人,其中面匠4人,占样本总体的5.56%;小工26人,占样本总体的36.11%。不论是老板,还是小工,由于他们所从事的都是民族特色很强的饮食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这一群体对“民族属性对就业带来的影响”一题的选择上,73.61%的样本认为民族属性对自身就业没有影响。需要说明的是,样本对象理解的“就业”仅指从事拉面行业,当抛开拉面行业,考虑去其它行业就业时,几乎全部样本都认为其民族属性对就业起到阻碍作用。
据调查问卷统计,回族样本平均每天工作时间达到了14.17小时。化隆县驻天津办事处主任朱刚先生告诉我们:由于所有“西北风味兰州拉面”都是24小时营业的,因此,面馆老板以及店员伙计需要交替倒班进行休息,即使如此,每天仍要工作十几个小时。有两位被访问的面馆老板的日工作时间甚至达到20个小时。
3、收入及工资给付(1)年收入情况。由于外出务工时间长短及经营状况差异,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差距也较为悬殊。大体情形为:拉面馆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明显高于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且家庭人均年收入水平与外出务工时间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老板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4000元,最低者为1800元,老板样本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2773.81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最高者为2300元,最低者为1000元,普通店员家庭人均年收入均值为1243.33元;样本总体家庭人均年收入为2136.11元。从被访者2006年的总收入情况来看,回民老板的年收入最多者为45000元,最少者为12000元,年均收入为25738.10元;普通店员年收入最多者为8000元,最少者为2500元,年均收入为4566.67元。应该注意到的是,这里说的家庭收入仅是拉面从业者的收入,当然这是其家庭的主要收入,但并非全部,还应包含其家乡保留的耕地收入以及其他可获收入。因此,对大多数拉面者来说,其家庭总收入应多于其从事拉面工作的收入。
(2)月收入情况。回族样本的月收入水平大体划分为三个等级:面馆老板最多,其次是面匠,最少的是小工。当然,根据经营状况的好坏及拉面技术水平的不同,每个等级的月收入也会呈现一定差异。具体情况为:面馆老板中月收入最高者为3500元,最低者为1000元,老板样本人均月收入为2144184元;面匠中月收入最高者为800元,最少者为600元,面匠样本人均月收入为675元;小工中月收入最高者500元,最低者300元,小工样本人均月收入430.45元。样本总体的人均月收入水平为1409.72元。
(3)工资发放情况。由于店员样本均由亲戚朋友介绍而来,与老板之间互为同族老乡,因此该
群体没有发生过工资拖欠的现象,这与他们长久以来形成的亲缘、地缘、拟亲属式的传统关系网络有一定关系。
4、未来就业打算。尽管工作很辛苦,用于放松身心的闲暇娱乐时间极少,但是绝大多数被访者仍然对在津的就业生活现状表示比较满意,占样本总体的91.67%,对在津生活现状表示不满的只有6人,占样本总体的8.33%。然而在“对未来就业的打算”上,仍有24人(33.33%)表示不会长期务工于天津,其中12人选择回家乡创业,12人选择了去其他城市工作。
(三)基本生活状况
1、居住多数样本对象居住在拉面馆内,拉面馆根据其店面面积及所处地段繁华程度的不同,租金也有所差异。从天津拉面馆的店面租金来看,塘沽区是最贵的,有的店面已经达到月租10000元以上,而在我们的被访者中,店面月租金最多的为每月5000元,最少的也要每月3000元。
2、返乡在津务工的青海化隆回民都很少返乡,大部分被访者都是两三年才回老家一次。样本中没有人选择“过节”和“农忙”回乡,全部被访者都是当家里有急事时才会返乡。
3、娱乐回族样本每天的工作时间很长,工作强度也较大,绝大多数被访者都表示十分疲劳。因此,在对“工作之后有何娱乐活动”进行回答时,有48位被访者都选择了“没有娱乐活动”,占样本总体的66.67%,其余24位被访者选择了“外出游玩逛街”,占样本总体的33.33%,没有一人选择“读书看报”。可见,化隆县回族样本娱乐活动贫乏,由于文化程度所限,没有一个样本利用工作之余读书学习。
4、人际关系在人际关系这一选项调查中,有6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良好,占样本总体的8.33%;其余66位被访者都选择的是中间项,即与天津人民的关系一般,占样本总体的91.67%:没有人认为与天津人民关系冷淡。问卷信息显示,48个调查样本认为在天津务工期间和风俗习惯得到了尊重,占样本总体的66,67%。但仍有24个样本认为自己在天津市务工期间没有得到足够的尊重,在某些方面曾受到了一些歧视,占样本总体的33.33%。
(四)子女教育与权益保障
1、子女教育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问题是天津市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的问题,87.5%的化隆回族样本反映:他们的孩子或弟弟妹妹在青海化隆当地上学,学费是完全免除的,但想在天津上学则需要缴纳较高的学费。由于许多被访者的子女或弟妹的年龄较小,送到离其工作居住地点很远的民族学校会产生诸多不便,因此被访者希望他们的子女或弟妹能够就近上学。但是,多数学校总以“人员已满”等理由不予接受,个别学校虽然同意接收孩子,但是不信任青海当地的教育质量,进校学习必须以降两三个年级为前提条件,孩子们顶着“降班生”的帽子进行学习。心理压力非常大。几位曾在广州经营拉面馆的老板告诉我们:“广州市一些学校在外来少数民族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上做的就比较好,他们不仅愿意接收我们的孩子们,而且还给我们减免了许多学费、书本费,还设有专车对孩子上下学进行接送,完全免除了我们的后顾之忧。当然,天津市也有好学校好老师,津南区咸水沽第三中学的校长就接收了我们的孩子,为我们减免了学费,还免费给孩子提供了书包和校服,我们十分感激。但是,至今为止也就只有这一所学校这样做,孩子们多数还是没有学校接收,我们向有关部门呼吁很久了,但孩子上学的问题仍没得到解决,孩子们只能每天呆在家中,没法学习知识,我们非常着急。”由此可见,以化隆县回族样本为代表的部分天津市少数民族外来务工人员十分渴求自己的子女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2、权益维护状况调查问卷对权益维护状况的反馈信息:在72位被访的回族务工人员全部都选择“寻求本民族同胞的帮助”和“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两项;有42人选择“寻求当地政府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58.33%;有30人选择“寻求法律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41.67%;有1人选择“寻求新闻媒体帮助”,占全部样本总数的1.39%;没有人选择“沉默妥协”。被访者对我们讲:“我们想好好的做生意,但时不时地总会碰到一些人不尊重我们、在我们的店里闹事。有时情况紧急,我们必须打电话叫我们的同族老乡过来壮大我们的势力,否则他们就会欺负我们。”同时,72位被访者也全部都选择了“寻求驻津机构帮助”一项,这里的“驻津机构”指的就是青海省化隆县驻天津的办事处,主要负责人就是协助我们进行调研的朱刚主任。可见,少数民族地区的外派办事处在为当地少数民族务工人员解决纠纷,保护其利益,维护其合法权益上起着积极重要的作用。
三、政策启示
1、建议国家民委进一步调查、总结、推广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拉面经济”,他们为我国少数民族贫困县闯出了一条脱贫的新路子。2003年,化隆县21.6万农村人口中,人均收入不足525元的绝对贫困人口有8.3万人,占农村人口的40%,人均收入在625到800元之间的贫困人口7.2万人,占农村人口33%,两者相加达到73%,2003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258元,2006年达到2104元。虽然比全国同年农民人均收入3587元还低1483元,但比三年前的化隆县几乎翻倍增长。这主要得益于“拉面经济”。化隆县近5.4万人在全国56个大中城市,经营牛肉拉面馆7300多家,成为化隆农民收入的“半壁江山”。我们重点调查的天津市2006年迎来了化隆县回民拉面馆的进驻潮,他们开设了300多家拉面馆,进津人员已达2000多人。天津市的18个区县,每个区县都有化隆县人经营的“兰州拉面”。天津市90%以上的兰州拉面馆都是由青海省化隆回族自治县的农民开设的。座谈中,化隆人说全国的兰州拉面馆大多数也都是由青海省化隆人开的,只是借用了兰州拉面的称呼。但他们已注册了“西北风味化隆拉面”的商标,以后准备打自己的品牌,把家乡化隆的名气打出来。
关键词:婚姻家庭法;应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7-0225-02
我国新婚姻法一共六章五十二条,法条少而且大多是高度概括的内容,在司法实践中难以准确地把握。长期以来,婚姻家庭纠纷在民事案件中的比例居高不下,涉及的法律部门又多,常常需要把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民法、民诉甚至刑法结合在一起。婚姻家庭法的这些特点,要求我们在婚姻家庭法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对法律的解读能力和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婚姻家庭法的运用能力,必须遵循认识论循序渐进地进行。笔者根据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阶段和主要方法。
一、基础阶段
这一阶段主要是了解、理解和掌握实体法内容,包括法理、法条、基本原则等。主要方式有:
1.举例说明。举例说明是在法学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直接明了具体。在婚姻家庭法教学中,适合运用在简单的具体知识点的说明。比如如何理解婚姻法中的男女平等,可以采用例举法讲清婚姻关系中必须男女完全自愿,不是一方强迫另一方;结婚后可以男到女家,也可以女到男家;孩子的姓和民族成分可以随父亲也可以随母亲等。举例说明力求简单明了,不做赘述。
2.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也是法学教学中的基础教学方法,它建立在对基本概念的熟练掌握基础上,主要用于初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适用内容:一般为比较复杂的法条、具有多个条款的法条的理解、涉及与其他的法律一起综合运用的案件等。例如婚姻法规定“禁止借婚姻索取财物”。在判断借婚姻索取财物上,一要划清买卖婚姻与借婚姻索取财物的界限;二要划清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双方自愿馈赠的界限;三要划清借婚姻索取财物与借婚姻之名骗取财物的界限。三个要划清的法律界限之间,法律性质不一样,法律责任不一样。此类内容比较多又复杂,采用讲述法很难让人记住,采用案例教学法,融入具体的案件中,就比较直观和感性。案例选择要求:根据教学目的尽量选取源自现实生活的真实、新颖、具体而生动的典型案例。如,婚姻家庭法中夫妻财产关系的处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和其他关系联系在一起从而变得很复杂。全国首例“二奶”状告死者发妻争夺遗产案是一个经典的案例。该案涉及:抚恤金、住房补助金、公积金、房产等财产的性质,当事人的财产处置权,遗嘱的效力,法院对证据的采信,民法的基本原则等一系列相关联的法律问题。涉及内容多,且又与当前的敏感词汇“情人”、“二奶”、“第三者”纠结在一起,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热情。
3.讨论式教学法。婚姻关系实际上是伦理关系。伦理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一样,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也有区别。婚姻家庭法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婚姻家庭伦理价值观。婚姻家庭法的运用也考量运用者对某一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价值观的把握和解读能力。而要准确把握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伦理价值观,不仅要了解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还要了解其他一些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因为,在伦理价值观的选择上,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对很多问题的认识既有共性又有鲜明的差异性。比如:拟制血亲之间,直系姻亲之间是否应当允许结婚?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综合历史和现实,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不尽相同。讨论式教学法主要选择具有前沿性的问题、对现有道德伦理具有强烈的现实挑战色彩的问题,甚至会颠覆人类传统伦理的以及其他在现实中客观存在具有一定的群体性或者代表性的问题。比如同性婚姻的合法性问题、代孕的合法性问题、克隆人的合法性问题以及在打工一族中出现的临时夫妻问题等等。同性婚姻挑战人类两性婚姻的传统,代孕不仅是生育自由挑战生育传统,克隆人问题是有可能颠覆人类传统伦理,而临时夫妻问题直接拷问夫妻间的相互忠实义务以及现阶段农民工的问题。组织讨论课要有计划性,要给学生充分的收集素材的时间。课堂上、教材上的内容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提前布置一周,这样在讨论课上学生才有充分的发言准备。讨论过程中应该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最后在结尾时教师要对讨论内容进行评述、总结和适当的引导。因为学生的发言难免片面,而且比较容易走主观路线。
二、加强阶段
这一阶段开始从理论到实践,使学生了解现实中的婚姻家庭发展状况,婚姻家庭法在群众中的掌握、运用和信赖程度;了解、掌握婚姻家庭法案件的司法程序;形成对婚姻家庭法实际运用的初步认识。
1.田野调查。婚姻家庭关系总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生活节奏、生活方式、文化程度等使得人们在面对婚姻家庭关系时会采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比如农村倾向于采用非司法途径解决婚姻家庭矛盾,城市则刚好相反。一个地区的发展程度、发展方式等会直接影响该地区的婚姻家庭关系。如:城镇化过程中出现的城中村村民,在择偶时,为了保持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女子一般不外嫁等。这些都是课本上没有,却活生生地存在于现实中的婚姻家庭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使得学生了解婚姻家庭关系发展的现状和婚姻家庭法在现实中的运用状况,能有效加强学生对婚姻家庭关系和婚姻家庭法的认识,深化学习效果。田野调查的对象、方式和调查样卷的内容,老师事先要予以切实指导,以保证调查的完整性和针对性。调查结果一般用调查报告的形式提交。特别提出的是田野调查实践一定要召开调查报告会议。学生们的调查报告完成后,按照一定的条件再分成几个小组形成小组报告。调查报告会议以小组形式发言。通过调查报告会议,形成学生对我国目前婚姻家庭纠纷产生原因、解决的方式和途径的认识。虽然也可以组织学生在小组报告的基础上写成班级报告再下发给学生们,但是和报告会议上同学们各抒己见的热烈现场形成的影响力是不能比的。报告会议的结尾,针对报告中提到的各种问题,教师应指导学生研究分析其原因,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立法建议,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见习。见习是一种很重要的直观教学法,是让学生们直接观察实际的司法活动,感受实际司法活动的重要过程,是了解婚姻家庭关系的司法解决途径,加强婚姻家庭法教学的应用性的重要方式。婚姻家庭法见习的内容有很多,比如:以调解为例,就包括人民调解员的调解、村级干部的调解、妇联干部的调解、法庭外的调解、法庭内的调解等。我们一般讲法律见习主要是见习法庭审判。很多学校在这个阶段流于形式,临时组织学生听一次庭审,写一份见习体验完事。达不到教学效果,也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建议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是虚拟见习,主要是通过放录像的方法。虚拟见习的优势之一是成本低,好组织,且方便教学。录像播放过程中,学生有问题可以随时解答,老师也可以放一段录像讲解一段要点。优势之二是过程比较完整,从立案到庭审到庭审后材料的整理,在短时间内可以聚集要点,使学生获得对法院审判活动的完整的直观印象。课后要求学生写一份流程图且伴随要点说明,初步形成对庭审过程的认识。第二个阶段现实审判见习。现实审判见习活动中审判活动现场的严肃的气氛,现实的法律过程的法官、检察官、律师和当事人的真实表现,形成的心理体验是虚拟见习达不到的。有了虚拟见习阶段的学习基础,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现场体验来加深对法律过程的认识,也感受虚拟和现实的差别。也一过程的缺陷是无法见习庭审前的准备和庭审后的材料整理归档,庭审过程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也存在并没有听完整的情况。因此教师在组织活动时,课前要把相关情况给学生下发一个简要说明,课后也要把完整的庭审资料下发给学生。然后组织讨论庭审过程,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思维。
3.模拟法庭。模拟法庭是法学类学生的实验室,在这里学生们把学到的实体法知识和程序法知识进行积极的运用,体验法律工作者的艰辛和不易,也是培养学生法律道德的重要基地。模拟法庭工作常常被当成表演课来进行,学生们选取角色后背台词,对案件本身并没有仔细研究。指导老师在指导时,要对案件内容和庭审过程有个大致了解,但是不要过多干涉,先让学生尽情发挥。庭审后观摩的同学要做现场评判,整个过程中,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并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评判后,指导老师做总结评判,有条件的话,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法官、检察官或者资深律师旁听并且提出指导性意见。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一是促使模拟法庭角色扮演者自己加强学习,避免出现错误,增强主体性,减少对指导老师的依赖性;二是增强旁听学生的参与性——没有对程序法的一定的熟悉和对案件的研究,是看不出门道和提不出问题的;三是通过事后指导老师的评析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促使学生反思;四是有法官、检察官和资深律师的参与,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责任心,同时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好机会。总之,模拟法庭不要走形式,要做成能使学生有实质性进步的学习课程。
参考文献:
[1]王琤.婚姻家庭法实践实训教学模式研究[J].政法学刊,2011,(5).
[2]庞静.实践性教学在婚姻家庭法教学中的应用[J].新西部,2009,(6).
[3]姜虹.婚姻家庭法教学中的人文主义素质教育[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0,(2).
>> 浅析在校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 大学生应征入伍工作的思考 当前大学生“入伍热”的现象分析 宁夏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情况调查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就业及相关政策分析 吉林省大学生体育社团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吉林省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 北京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意向调查分析 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相关对策研究 当前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高校大学生应征入伍现状分析及政策研究 大学生入伍的发展趋势及其德育价值分析 浅析在校大学生入伍的利与弊 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思考 入伍,大学生的新选择 浅析大学生入伍的成本与收益 入伍参军:大学生的新选择 大学生入伍的制度激励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情况调查报告 吉林省经济增长与电力消费情况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5]搜狐新闻.http:///20160505/n447933971.shtml.
[6]田野,乔振友. 吉林60名高校校长立下征兵“军令状”[N].中国国防报,2016-6-14.
[7]大学生征兵比例再创新高[N].新民晚报,2016-9-22.
[8]吉林大学2015届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
作者简介:
丁照权,男,黑龙江克山县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左学成,男,吉林长春人,硕士研究生,吉林大学党委武装部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师;
贵州傩戏源地略论
阳戏仪式文本叙录
国家视野中的河湟汉族
宋以前岭南母权社会探究
韩国傩礼活动中的传统戏剧
清乾隆朝内府藏书画来源考
安顺地戏面具造型艺术概述
鄨邑与开明大夜郎国通考
花溪大寨布依族地戏调查报告
中国古代图腾扮饰与傩面具考论
“脸子”:屯堡文化的标志符号
重庆阳戏与福泉阳戏之比较研究
客家围屋的文化寻绎及其保护策略
赣南客家采茶戏明清时期历史研究
石阡木偶戏现状调查与发展反思
田野调查与理论研究之典范
儒家学说哲理化与江西文化关系的研究
南丰乡傩的“戏剧活化石”意义
民国以来赣南客家采茶戏的转型研究
建国初期评弹书目的创新研究
渔猎文化的活化石:古渔雁民间故事
三峡民间文学的缩影:下堡坪民间故事
大众传媒与客家意象民间化研究
内地汉姓维吾尔翦氏家族源流
民初北京的通俗教育与大众娱乐
潮汕海盗文化的“海丝”遗产价值研究
试论清代新疆文化的总体特征
荆楚节俗采莲船表演下的历史想象
畲族人的口头文学:宁德畲族民歌
客家人的文化纽带:梅州客家山歌
夜郎古国探幽——电视纪录片编创基础文案
黔中布依族丧葬之《引路幡词》考论
《南盘江之歌》的布依族民族地域特色
贵州民族大学图书馆藏布依族摩经述要
侗族风雨桥的形成及其社会文化功能分析
明清以降宁国商人会馆的时空分布与组织类型
广西南丹明代土司“观阳子”罗谦端生平略考
契约文书中的赣南产业交易程序与习俗
氐羌遗韵:陕甘川毗邻区域祀神美术的文化渊源
文化冲突和跨文化表演:以巴斯人在广州建造墓地为例
韩中山棚杂戏初探——兼论山棚假面戏与傩戏之关系
南宋“甬上四先生”的《诗经》文献及其思想特质释论
桥舟合济:明清武宁开发与交通路线的控制和管理
家谱叙事话语特征研究——以河洛地区若干家谱为例
贵州古代土著社会的居住形态演变及其特点探析
贵州雷山苗族芦笙传统曲调及其演绎方式的现代性变迁
荔波县档案馆藏国家珍贵古籍名录部分布依文古籍简述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1)
调查时间:2016年8月
调查地点:互联网
调查内容:关于网店小二生存状况的调查
调查方式:网络调查
日前,在调查了4万个网店客服的基础上,淘宝网了《五一网购从业者生态环境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在以26~40岁中青年为主的网店小二中,有51.8%的人喜欢做客服;虽然时常工作超时并有可能遭遇客户辱骂,但仍有77.3%的人愿为自己开网店而坚持。
近半数人工作超12小时
早起打开电脑先回复各种咨询,接着给买家把货打单、包装,同时在线回答客户的问题,这样忙到晚上10时,等快递上门收单,包裹取走后再跟厂家确认预留的货品《报告》显示,47.9%的网店客服工作时间都超过12个小时,24.9%的人在10~12小时之间,有56%的客服都经历过昼夜轮班制度。
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对着电脑不停敲击键盘,能再多坐一分钟就绝不去上厕所,能不喝水就不起身倒水,饿到头昏眼花才想起来午饭还没吃正是在这样不停歇的工作状态下,有7成网店客服感觉到工作严重影响了生活。
大多遭遇过买家谩骂
相比其他岗位,网店小二们不仅工作时间长,而且工作强度大。《报告》显示,在一些规模成熟的大网店里,每个客服要同时接待15~20个买家的在线网购咨询,一天最多要回复250个旺旺,这就需要考验客服的应对和分辨能力。调查显示,几乎所有客服都曾遭遇过买家的谩骂,但近80%的客服都选择了隐忍。金牌小二小黎表示,其实做小二更要懂心理学:如果能讲买家所在地的方言,在线聊天就不说普通话;偶遇无理取闹的买家,就用推心置腹去化解。
2011年中国网购市场交易规模达8060亿元,同比增长55%,由此也带来了就业岗位的增长。作为新兴的窗口服务从业者,网店小二大多数没有严格的上下班时间,但又把客户的满意度放在首位,同时对投诉感到恐惧。当然,他们中有51.8%的人还是喜欢做这一行的,有77.3%的人表示如此辛苦为的是以后要自己创业开网店。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2)
调查时间:2016年4月
调查地点:日照
调查内容:关于日照留守儿童的调查
调查方式:摸底造册
日照市东港区三庄镇辖 62 个行政村, 7.1 万口人,全镇现有中学 3 所 , 小学 11 所.根据爱心联盟的初步统计,仅镇两所中学两所小学,就共有留守儿童130余名。若是1、按照全国共有留守儿童5800万的比例来计算,三庄镇有留守儿童300余名,还不包括单亲家庭和父母双双不在身边的。
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的,出现了数目巨大的留守儿童、留守老人和留守妇女留守儿童的问题最为突出,最急需解决,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最大。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关心和帮组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学校、社会都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北京两会期间,有46位农民工兄弟参加了问卷调查。在一定程度反映了农民工朋友的心声和愿望。在46位参与者中,有67%的农民工兄弟两年及两年以上时间才能和孩子见一次面。他们中间85%以上都是因为条件不允许所以没能把孩子带在身边,而条件不允许到底指什么呢?其中选择收入低,在城市抚养孩子压力大的占到42%;选择工作时间长的占到7%,而30%的农民工兄弟选择了孩子上学有困难,18%选择了住房条件不允许,还有3%选择了其它因素。而离开孩子,他们最担心的就是孩子的安全和教育,选择这两个选项的分别占到28%和46%。当被问到希望孩子简单的学一些知识就外出打工还是希望他们一直上学时?参与调查的所有农民工兄弟都选择了后者。从这些调查结果都能看得出来,这些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兄弟,对孩子的牵挂以及对子女教育的重视。
农民工兄弟希望政府能把教育办得更好,让更多农村孩子能够成才。
日照爱心联盟作为民间公益力量,一直在关心着留守儿童,寻找突破口,和三庄镇学校协商沟通,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不懈的努力。
父母外出务工,留守儿童多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隔代培养导致留守儿童营养健康状况、心理状况、人身安全等三大问题比较突出。
早上醒来,爸爸、妈妈就不见了。
爷爷奶奶对我很好,每天都给我做饭,洗衣服,放学时去学校接我。孩子们遗憾的是,有许多心里话和爷爷奶奶说时,他们听不懂,只能等到见爸爸妈妈时再说。
虽然爷爷奶奶很疼爱孩子,但营养健康状况不佳和性格内向是留守儿童突出表现的两大问题。隔代培养,提供给孩子的仅仅是吃得饱、穿得暖。而孩子们需要的是营养丰富的饮食和父母在平时生活中的亲情关爱。
事实上,在精神层面,除性格内向外,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尤其令人担忧。由于缺乏父母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易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厌学情绪。学校的老师多这样说,学校里差生多为留守儿童,中途辍学的也以留守儿童居多。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没有父母的正确引导,自我约束力差的孩子很容易放弃学业,走上人生歧路。
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问题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是其他儿童的数倍。
留守儿童已经成为社会弱势群体,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社会的安定和谐和祖国的未来发展。
爱心联盟和三庄镇的主要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了摸底造册,基本摸清了三庄镇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和老师已经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倡导关爱-----走进学生家的活动早已开展。竖旗中心小学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许多老师在放学后没有回家,而是走进学生家里,进行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与家长进行面对面的沟通,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家里的学习状况和生活环境。学校的老师和许多留守儿童结成了一帮一固定关爱对子,范丰路老师代管的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的张宝华,赵庆祝老师代管孔东云,校政教主任平传亮代管单亲学生孟艳红------。问题在于老师的数量远远不能和留守儿童的数量成为比例,仅仅依靠学校和老师,显然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杯水车薪。
留守儿童的问题,已经到了迫不及缓的程度,仅仅依靠民间公益组织和学校的力量,是完成不了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统筹安排,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全社会都行动起来,就能够做好这项工作。
在和竖旗中心小学负责人交流中,有一个很好的建议,由社区提供场所,组织志愿者队伍,每逢周末进驻到社区,和留守儿童近距离密切接触,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016优秀大学生社会调查报告(3)
俗话说的好: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是希望,是花朵。所以,城里的大人们千方百计地为希望们能茁壮成长创造最佳的条件:小学生负担太重,该给他们的书包减减肥中学生的知识面不宽,要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很多孩子娇生惯养,生活能力差,要让他们多接受磨难教育。
我国有80%的居民生在农村,那里的孩子也是父母的命根子,那么,那里的小学生也有很多压沉书包的参考书吗?他们的全面素质如何?样样农活都能干,他们还需要磨难教育吗?
走向田野,看看那些花朵们在干什么,听听那里的同龄人说些什么,再拿我们自己与他们作个比较,或许能引起我们大家的一些思考
我的家乡江苏省灌云县东王集乡离县城不过二十里,那里没有城市高楼林立的压抑,也没有马路上的喧嚣,这或许是与城市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
带着看看农村孩子受教育情况,问问他们今后的打算及他们与城市差距何在等问题,我选择了本村十个组中的两个组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主要是1020岁的年轻一代,主要以谈话或间接询问等方式进行了解,具体情况如下:
小学(1013岁) 初中(1416岁) 高中、职专及其他(1721岁)
47(人) 34(人) 34(人)
对于小学生,我并没有很深入地去问,只是从表面上进行了了解,比如:上学累吗?想不想上学作业多不多,当问到将来想不想上大学等,结果有90%以上的孩子很想留学校里,他们根本没有城市里孩子的那么多课外习题,更不用去什么补习班,是真正的无忧无虑的童年,而每个孩子都能流露出对成为大学生的向往,家长们也有80%左右希望孩子们能接受高等教育,问其原因,无非是将来出息会大一点将来不再去忙土地。
这些孩子年龄尚小。家长也尚未在真正意义上考虑孩子的将来,没有一个家长有超前教育的想法。也许是条件、思想上的多种因素,被问及有没有想过让孩子早点学外语,或者学一样乐器时,他们的回答是:到哪里学呀?他(孩子)也没想学。
对于初中生,也只问问他们学校老师上课好不好、有没有搞素质教育。了解他们现有知识的广度。课余都干什么及毕业后的打算。50%的学生觉得,虽然老师上课讲时能听懂,但有时看书却看不懂;另一半同学甚至听课都有些吃力。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的调查令人失望,只有十多个同学从电视上听说过有这回事。34名学生中只有三四个对四大名著有所了解,他们家中没有购买很多好书的经济实力,便互相交换着看或去老师家借书看。大部分同学读过的课外书只有小说。
对于为什么不看名著的回答,有20%的同学反映看不到,而80%的学生竟说没意思、不喜欢。95%以上的同学平时不关心国家大事,对于世界局势则更无从说起。那他们平时都在干什么?在被调查者当中,有90%以上的学生回家要做家务,其中有一半的同学却并不是这样,听其他人讲,许多人都是地地道道的网虫,据调查,有些家长是赌王,天天都坐在牌桌上,久而久之,孩子们也学会了,真是无师自通。其中竟有一位18岁的女孩,这是一个本该不倦汲取知识的年龄,可孩子们却走向与自己不相称的赌桌,真是让人痛心疾首。
初中生34人 上高校继续就读 14人
上大学4人 上高中10人
毕业后打工 14人
已成家 5人
因身体状况欠佳辍学 1人
说起将来的打算,每个人开头都是也想上高中,但是家长们考虑的更多:孩子不是读书的料、供不起、还是早点儿有份安定的工作吧、中专也可以转城市户口。当然,孩子们也很体谅父母:家里田多、上高中,大学要很多钱。结果表明,经济因素是农村孩子无法接受高等教育的最主要、也是最直接的原因。令人欣慰的是,仍有一部分学生坚定地要圆大学梦。
这不是小孩子的幻想,而是真真切切的理想,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对未来充满希望。其中有的学生家里并不富裕,一进屋我就担心,他们能负担得起今后的学费吗?但是当我听到家长的话时我才知道原来我的担心是多余的。现在社会上竞争厉害,多学点文化总会有好处的,我们没有盖楼房,留着钱给他(她)读书呢!他们始终坚信,有了文化才会有出路。能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拉扯大的儿女们学成归来是他们一生最大的幸福。
1721岁被调查者是我们的同龄人,34人中有6人上高中,33%的人读大学,1人读中专,还有的就是已经毕业了,在所有上高校者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那就是就业压力大,社会竞争太激烈。
被调查的学生中,大多数舍不得拿钱去买漂亮的文具,新款的书包。在他们当中只有2个人家中有电脑,只有5个人吃过肯德基
他们是我们的同龄人。
教育上,农村与城市的差别究竟有多大,怎么缩短呢?
再穷不能穷教育,学校教学设施不全,教学水平不高,可以由乡、市、政府出钱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水平。的确,我看到最漂亮的房子是小学校舍,乡里还投资盖好了教师楼,现在再有个像样的图书馆,让同学们都能看到想看的书,想看的好书。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里的苦是经济上的贫穷,对于不能上学的孩子,政府应该重视;考上高校的学生,政府应该为其贷款,使他们能顺利完成学业,这样等他们不久学成归来又可以带动村里的发展,这将是一笔不小的投资啊;这里的苦还有知识上的贫乏,学校老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水平,制定一个合理的课程计划,确定适中的授课难度,并且在课外给确实有困难的同学开开小灶。在城里各学校相继进行素质改革时,村里的老师是否也能加点儿紧,哪怕是赶末班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他们多听听新闻,多看些好书。
再困不能困家长,家长的教育对子女的学习,以及今后人生道路方向的选择上起了很大的作用。1020岁的学生自觉性本来就不强,若家长再不加以正确引导,任其自然,那怎能奢求其努力学习呢?我认为应该对家长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教育,让其参与到教育行列中去,并为他们进行教育交流创造条件,使一部分家长以教育为本的想法为其他父母所接受。若能把牌桌上不良竞争转变为看谁能把子女教育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