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生 心理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02

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提高,农村小学生的思想也越来越复杂,进而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我们确立了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成因分析的研究课题。

1 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1 敏感

当小学生进入了四年级之后,学生的身心迅猛发展,许多敏感的问题就会不期而至,自我意识强烈,自尊要求迫切,而且心理承受能力低。当他们自我感觉受到“威胁”时,便会恐惧,焦虑,不愿和他人接触,甚至疏远家人。

1.2 自卑

小学生或多或少都会有与他人攀比的心理,当发现某些东西自己缺少时,便产生了自我否定,对自己缺乏信心,有低人一等的感觉,久而久之,如得不到解决,心理承受能力就会越来越脆弱。

1.3 孤独

通过调查发现,有些孩子由于家庭的原因,造成他们不能够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家长关心少,时间长了,他们不愿和任何人沟通,也有些学生过于杞人忧天,心里总是藏着些什么事情,不和他人分享以至于解决,反而抱怨他人不理解自己,不接纳自己。

1.4 冷漠

通过对本校学生及家长的问卷调查,“受到重大刺激、不流泪”一项中,38%的家长认为,孩子对平时能鲜明感情反应的刺激表现平淡,缺乏与之相对应的情感体验和表情,表现出冷漠。

1.5 焦虑

小学生的心理焦虑主要表现在考试上。面对考试,低年级的小学生情绪紧张,高年级学生因面临的压力更大,拿高分是直接的心理动机,已能体验或预计到考试结果对自身潜在威胁,因此担忧更加明显。

2 小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成因

小学生出现以上心理问题,既有自身的因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2.1 家庭原因

第一,父母没有尽到监护人的职责。父母为了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物质条件,双双外出打工,顾不了孩子,或者即使在身边也疏于管教,这样就造成了孩子自由发展的状态,使他们养成了自由散漫、任性等坏习惯。

第二,家长的素质水平不足以指导、教育孩子。人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以父母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有的家长不注意平时的言语及行为,却不知他们的某些不文明言语及行为,已经影响到了孩子去效仿,孩子没有正确的是非观,他们不能够完全地判断事情的是与非;有的父母性格暴躁,教育孩子没有耐心,把孩子完全推给了老师;也有的家长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行,但由于自己能力水平、教育水平的问题,却显得力不从心……

2.2 学校原因

第一,学习、作业压力大。高强度的学习任务,满负荷的课余安排,势必对小学生形成巨大的压力。

第二,教师的不当教育。部分教师仍然按照自己的方法,实行着所谓的“素质教育”,一味地向孩子要成绩。

2.3 社会原因

主要是不良社会风气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 影视、网络的普及,给部分儿童虚拟情感走向极端创造了可能。学生接触多了会受到负面作用,玷污孩子纯洁的心灵。

3 采取的对策

3.1 家庭方面

第一,家长首先做到严于律己,时刻注意对孩子的影响,经常与孩子谈心,与孩子做无话不谈的朋友。

第二,定期抽出一定的时间,听听关于孩子健康成长或如何教育孩子等话题的讲座,从中吸取宝贵的经验。

第三,孩子除了在家呆的时间很长以外,学校也是占孩子时间很大比重的地方,家长应与他们的班主任经常沟通,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所有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配合班主任解决。

3.2 学校方面

学校要加大力度注重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要明确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应急任务,应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小学教育的一部分,伴随整个小学阶段。

第一,坚持素质教育,端正办学思想。学校的领导及班主任,不应以分数来划分学生的好坏,不分所谓的“快慢班”,这可以使得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二,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学校组织学生经常听一些小学生心理健康的讲座。教师要经常开设班会,可以采取情境导入、学生讨论辨析等方式,或教师讲解一些小学生的心理问题,发现问题立即疏导。

第三,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有专业的老师,建立心理咨询辅导中心,设立心理问题信箱,订阅有关报刊,购买有关书籍,学生可自由阅读,自我寻求答案。

第四,经常开展文娱、体育活动。在学习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举办一些文娱、体育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使小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使其保持积极向上的良好心态。

第五,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的仪容仪表、言行举止、行为规范将无声无息地打动小学生的心,所以教师必须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达到效仿疗法的目的。只有这样,小学生才能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健康成长。

3.3 社会方面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孩子是我们希望,社会应加大力量注重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一,免费发放关于孩子健康成长的资料。部分家长意识不到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或教育孩子的重要性;也有些家长意识到了,却很迷茫,不知该如何去教育孩子,有了一些这方面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家长的注意。

第二,政府部门联合学校开设孩子成长方面的讲座。政府部分同样可以联合学校给孩子们开设一些讲座,在讲座中,可以展示一些案例,正确引导孩子该如何去做,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第2篇

【中图分类号】 G62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07―0026―01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视,但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则关注不多,认识不足。大量事实表明,中小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也有诸多问题,并时时影响着中小学生们的健康成长。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提高对问题的敏感性和辨别能力,及早发现不良心理,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教育、调节,以免问题严重化和不良事件的发生。下面,笔者结合工作实践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表现

1. 不能积极地融入到周边环境。当学生初次来到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时,性格外向、胆子大点的学生能很快地适应学校环境,能主动地和同学们一起玩耍,而有些内向、性格懦弱的学生不能较快地适应周边环境,渐渐地就会产生情绪障碍,出现孤僻、焦虑、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自我快乐感下降,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开始出现。例如,经常违反班级纪律,暴力攻击其他学生,导致各种各样的问题日趋严重。

2. 人际关系失调。(1)人际关系敏感。与同学关系处理不好,过分紧张敏感,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议论自己,从而产生猜忌心理,影响同学正常交往。(2)偏执。过分地固执,听不进不同的意见、观点,从而对同学疏远。(3)适应不良。看不惯当前的社会现状,不适应现有的学校生活,不适应老师的教学教育方法,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从而闭塞自我,产生孤独感。

3. 不良人格问题。学生常见的不良人格有:偏激、狭隘、嫉妒、敌对、暴躁、依赖、孤僻、怯懦、自卑神经质等。

二、解决策略

1. 理性地对待学生的心理问题。每个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都是思想品德问题。如果我们盲目地定性,往往会对学生的心理造成更为严重的创伤。所以,当学生出现问题时,教师要耐心地深入了解情况,分析其心理动机,然后循循善诱,通过疏导解决学生的心结。

2.创建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一是视觉愉悦的教室环境。教室卫生干净,桌椅摆放整齐,墙壁布置以励志名言和绘画为主,既要体现整洁大方的特色,又要体现以优美的环境感染人的作用,以此来启迪学生心智的健康发展。二是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首先要求教师必须有健康的心理品质。因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完善自身人格,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学生,给学生的成长做好表率。三是教师要拥有一颗爱心,对所有学生都要一视同仁,不仅喜爱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对问题学生多点关心,主动融入到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四是营造一个崇尚“真、善、美”的校园舆论氛围。良好的生活学习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情趣,能使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不断完善自我。

3. 开展好心理健康教育集体辅导与个别辅导。定期开展学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提高学生对健康心理的认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心理保健知识与方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学生的心理问题是因人而异的,团体辅导不能面面俱到,所以要进行个别辅导。对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要以朋友式的谈心,有针对性地进行梳理、引导,了解问题的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和负担。学校要充分利用班会、升国旗、少先队活动、课外活动等一系列非常规教学活动,寓教于乐来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及时调节不良情绪,合理宣泄情绪。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4-0061-03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大学生面临着越来越重的学习和生活压力,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变化也考验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来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学生,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当前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一、家庭背景概述

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高等教育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现在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从西部家乡来到中东部地区接受高等教育。我校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来自于、新疆等偏远西部地区,这些少数民族之间在居住环境、家庭收入和规模、文化背景等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1.居住环境。通过对我校少数民族学生特别是、新疆地区生源和父母从事职业信息的统计分析,50%的藏族学生和70%的新疆籍学生都来自农村地区,父母职业也各有不同。表1是我校少数民族学生家庭环境的基本情况。

2.家庭收入和规模。从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情况来看,家庭收入和规模也有很大差异(见表2)。拉萨、乌鲁木齐等大城市的学生家庭收入主要来源于父母的工资,稳定且有一定存款,一般为3口之家;中小城镇的学生家庭收入比较灵活,个体收入来源或者固定薪金,经济情况也相对比较乐观,家庭人数在4口左右;边远农村地区的学生家庭收入来源比较单一,务农的收入要支撑5~6口之家,加上子女的教育费用、老人的赡养费等等,对整个家庭来说是比较艰难的。

3.文化背景。少数民族学生在不同、民族文化环境中成长,其价值取向、人生态度和在校的心理状态等都会受到比较深刻的影响。少数民族学生大多能歌善舞,具有鲜明的特点,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少数民族学生通过参与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不仅能展现各民族独特的文化魅力,还能增强他们的综合素质,使得少数民族学生实现自我肯定和一定的归属感。虽然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共同的文化背景,但在家庭经济条件方面存在很大的不同,这就必然对他们的成长历程有着重大影响,所形成的人生观和心理特点都会不尽相同。

二、常见心理问题和特点

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既有少数民族的个性,也有当代大学生的共性。要考察来自经济文化水平发展相对落后的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问题,首先要对现今大学生的心理状况有一个总体的把握。

1.常见心理问题。①环境适应问题,来自西部地区的贫困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居住环境、文化背景的改变,导致他们在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出现一些不适应现象。这不仅仅意味着脱离了土生土长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空间,更重要的是表现在其生长的特殊文化背景下自然地接收本民族的、行为准则、家族模式上,由此形成的独特思维方式以及一系列约定俗成的心理体验的改变。我校这部分、新疆籍贫困大学生,自入校后首先面临着语言交流上的困难,无法与其他人顺利地展开交往交流。其次,他们在衣食住行上与非少数民族学生有很大不同,民族服装、饮食食材的偏好、课余兴趣爱好等都存在一定差异。再次,由于环境气候特点的巨大变迁,水土不服、空气条件等会使部分身体素质较差的学生出现各种健康状况,从而引发心理上的不适应。②专业学习问题,以我校外国语学院为例,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藏族学生对英语学习有畏惧心理,特别是那些来自农村地区的贫困大学生,原有英语基础就差,大部分都没有开口说英语的经历,以至于入学后对专业学习选择性地逃避,学习成绩很不理想。这一系列的差距容易形成消极的心理体验,由此产生自卑心理。③集体生活问题,进入大学后,因为语言交际上的自我设限,他们有选择性地进行交际生活,集中表现在多与本民族的学生抱团,鲜少与非少数民族学生建立交际圈。个性突出的学生之间会出现难以协调以致不能继续共同生活的局面。④情感表达问题,和新疆籍学生基本都有信奉宗教的传统,他们的思维模式、情感表达方式与内地大学生有很大不同。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情感的表露大多是外向型的,热情爽朗、兴奋型居多。随着与内地文化接触的越来越多,对两种文化差异认识也越来越深刻,这种差异感和陌生感使其情感表达上容易出现一种包含多种负面情感的心理不适应症。我院和新疆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入校后在情感表达上比较容易出现外向热情和内向拘谨并存的现象。

2.心理特征。①民族自尊特点,和新疆地区有着自身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长期受当地的价值观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对本民族存在一种天然的自豪感;宗教在少数民族中有着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也是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民族自尊的重要源泉。由于历史地理的原因,特别是生活在偏远西部农村地区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少数民族学生,他们意识到生活条件和基础教育状况与其他学生存在较大的客观差距,这些差距容易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一定的伤害。②情感封闭和情感依赖特点。以游牧业为主的西部少数民族以家庭为单位逐水草而居,团结协作、互通有无相对较少,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个体更倾向独立自主,难以屈从于群体,这种习惯性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入校后较易倾向于自我封闭。③同民族间亲密和不同民族间戒备的特点。少数民族学生从小接受本民族文化习俗的熏陶,在他们的情感中早已建立了与本民族文化背景相符的稳定因素,因而无论在学习或交往过程中,他们都会不自觉地以本民族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认知结构为依据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交志同道合的朋友,以引起愉快的情绪体验。进入内地高校后,他们身边遍地都是佼佼者,不管是家庭经济条件还是个人学习基础都会使之产生一定落差,在这种情况下,特别是性格孤僻、内向的学生在与不同民族大学生交往时,总是担心被人瞧不起,存在强烈的自我保护意识,表现出较强的自尊维护欲,存在一定戒备心理。

三、对策分析

针对以上少数民族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他们的心理现状和特点既具有其特殊性,也具有大学生心理发展、心理矛盾的普遍规律性。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和教育工作者,应结合自身从事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经验,积极想方设法,帮助、引导其心理朝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1.正确认识学生的主要心理问题,做好适应性教育。在入学初,对这部分特殊学生就应该给予关注和指导。环境变迁后,他们的一系列不适应心理会凸显出来,作为专职辅导员老师,在学校管理和他们的文化、生活习惯等方面进行沟通排查后做好适当的心理调适指导。重视民族学生的生活习俗,及时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现状,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民族间的学生交流活动,主动让自己置身于各种社会环境,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

2.依据学生专业学习实际,开设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以我校外国语学院为例,针对他们的专业学习问题,特别是那部分学习基础较差、学习动力较弱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采取汉藏分班、配备专门教师授课的教学模式,以促进他们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吸收。为进一步促进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上实现共同进步的目的,学院于去年开始实行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混班的教学模式,他们一起上课,一起参加各类相关专业的教学活动,希望他们在差距中互相追赶从而提高学习动力。少数民族大学生有机会获得学习奖学金,鼓励他们勇于学习,进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视民族学生的文化宗教习惯,开展多种特色活动。积极营造一定的民族文化生活氛围,使学生在心理上能感受到一个类似本土的文化生活环境。尊重他们的文化宗教习惯,支持他们通过过民族节日、穿民族服装、举办民族文化展览等形式创造一定的民族文化氛围,鼓励汉族学生参与进来共同体验,使来自边疆地区的这些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亲切感、归属感,逐步增强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和交际能力。通过开展多种特色活动展现民族风采,以此激发少数民族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培养了同学间的亲近感,加强了各民族学生间的大团结。

4.帮助家庭经济经济困难的学生,切实解决实际困难。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还存在一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他们除了在环境适应、专业学习问题上同样存在一定心理问题,在生活条件上也不如其他在校大学生,他们的学费和生活费基本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以及各类校内外补助获得,这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更加脆弱更易产生消极情绪,从而排斥与人接触交流。我们应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物质资助和心理疏导,切实解决他们遇到的各种实际困难,在确保他们生活学习的物质条件的基础上,帮助其提升自我认知、自我评价,以实现自我肯定,从而更好地享受属于自己的大学生活。

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我国高校中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问题和特征是当代大学生心理现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深人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特点,更是实现教育公平、民族团结的一项重要课题,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了解和把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心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方面采取有针对性的方法和措施,帮助这些民族学生更好地融入新的环境、新的文化氛围,培养他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从而更好地完成大学学业,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赵云龙,赵建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分析[J].文山学院学报,2011,(10).

[2]庄立臣,任成金.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11).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体育教学;心理教育;心理问题

一、阐述小学儿童主要心理特点及常见心理问题

小学儿童正处于身体发育和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求知欲旺盛,对新鲜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兴趣,想象力丰富,个性明显,自我意识强,思维拓展较快,但是缺乏耐心和集团观念。同时,在不断增强的社会竞争环境中,小学生的精神压力也越来越大,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1.感觉统和失调

现代化小家庭的增多限制了孩子与自然的直接接触,在电视机、电脑陪伴下长大的孩子,动作不协调、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躁动不安、平衡力差,感觉统合失调。

2.学习障碍

很多小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上课时不能注意力不集中,有阅读障碍,分析问题难度大,思想情感难以借助语言表达出来。

3.社交障碍

存在社交障碍问题的小学生自我封闭、不合群、集体意识不强烈,行为表现出任性自私、孤僻敏感,害怕与人交往,不能正确看待别人的评价。

二、分析体育教学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提高感知能力 促进智力开发

在体育教学中,加强对小学生的心理教育有助于增加学生的外部刺激敏感性和灵敏程度,改善人体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促进大脑发育和智力发展,提高学生的反应力,有效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的问题。

2.产生愉悦心情 缓解精神压力

正常的个体会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不同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满足。相对于其它学科的室内环境而言体育课堂是一个更为开放、更为自由、更为丰富的课堂,能帮助学生获得各种各样丰富的体验,产生愉快轻松的心情,缓解精神上的压力,体育教学,能教会学生勇往直前、不怕困难,拼搏进取的人生品格,能健全学生的心理世界。

3.改善人际交往能力 消除社交障碍

体育课程提为师生交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满足了学生的社交需求,丰富了学生的社交经验,有助于消除小学生因为心里障碍和社交障碍产生的孤独感和空虚感。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学会了如何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学会了尊重别人、关心别人和激励别人。

三、结语

小学体育教学以体育与健康知识学习为主要内容,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教学中,重视心理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范文第5篇

一、了解小学生的心理问题

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阶段,同样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也容易受到不良因素的影响。因此,老师必须透过学生的表现,明了儿童最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学习方面的不良表现。

学习无计划,消极被动;不能独立学习,只有在家长或教师的督促下才肯学习;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考试时张冠李戴;写作业时边写边玩,不能主动完成作业,有时甚至抄袭或缺交作业;学习用品随意放置,经常东找西寻;做事无条理,丢三落四等。

(二)情绪方面的不良表现。

自我控制能力差,为一点小事大哭、大喊;感情上自私,只要求老师对自己关心、重视,看到老师关心重视别人,心生嫉妒;与同伴相处,喜欢显示自己,讥笑别人;发现比自己强的人或事,轻则有意视而不见,重则想法破坏等。

(三)行为方面的不良表现。

为了逃避惩罚或为获得某些荣誉不惜说谎;看到别人某件好玩的东西,偷来供自己玩乐;打人、骂人,欺侮弱小同学;破坏教室的桌、椅,在墙上乱图乱画,在干净的环境内乱扔杂物,破坏树木,践踏花草。

总之,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为:突出自我,不管别人的感受;自制能力较弱;抗挫能力较低。

二、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教育的初步认知,唤起小学生自我认识、自我保健的初步意识,并为已经出现的心理偏异或障碍的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服务,以促进小学生身心正常发展。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学生解决面临的问题,增强面对环境与压力的能力和勇气;使学生祛除特殊症状,改善行为,化解负面的思想与情感;指导学生选择、决策和制定行动计划;鼓励学生通过探索,认清自己的潜能,寻求生活的意义。

三、解决问题

针对如何解决当前小学生身心发展中的心理健康问题,我作了一些尝试和探讨。

(一)矫正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方法。

1.侧面教育法。对于学生的心理问题,我们可以找一些与其相关的例子进行正反两方面教育,使他们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我们不能仅仅依靠教材内容,还应联系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问题,旁敲侧击,以起到正面引导的作用。

2.正面引导。就是直接切入正题,就事论事或用榜样的示范法来矫正学生的不良言行。

3.让学生发泄。有时,由于学生受到某些方面的压力,常常感到压抑、无助,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孤僻、自私和自卑等心理疾病。这时如果教师能给学生一个陈述的机会,就不仅能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而且能增进师生之间的友谊。

(二)平时的教育中,应重视学生教育。

1.性格内向的学生。教师往往把目光集中在调皮捣乱、不守纪律的学生身上,忽视内向的学生,而内向学生的心理问题通常又具有隐蔽性。因此,教师在平时要有意识地让这些学生在各类活动中充当主角,并教给他们化解心理冲突的方法,使他们健康发展。

2.后进生。一般说来,后进生指纪律性较差、学习成绩进步缓慢的学生。对他们,我们要以诚恳的态度去接近学生,了解他们学习上存在的困难、心理上的障碍,慢慢引导,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过去,珍视现在和未来。

3.单亲家庭的学生。如今,单亲家庭的学生很多,对他们的教育要更加重视:(1)营造一个友爱互助的宽松环境。单亲家庭的学生往往自卑、孤僻,所以教师要积极主动地关心他们,使他们有安全感、亲切感,帮助他们从不良阴影中走出来,融入到大集体当中,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2)坚持个别辅导。有些学生的性格孤僻,沉默寡言或脾气暴躁,无拘无束,对他们进行教育,要采取单独辅导的方法,用诚心去打动他们,而不是简单利用惩罚措施,这样只会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