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第1篇

现代著名作家巴金先生曾深刻指出:“孩子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明确提出:“什么是教育?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些名言,都精辟阐述了良好习惯在各科学习中的重要性。由于语文课程具有内容众多(如涉及到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多领域的众多知识与众多范文中所承载的复杂知识)、知识点分散(与其他课程相比,语文知识中如汉字、词汇等不单量多而且分散在不同篇章之中)、提高缓慢(语文知识积累与能力提高需要长期过程)、技能复杂(如听说读写各自的技能技巧)等客观特征,良好习惯的养成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叶圣陶先生也极为简练地提出:“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习惯。”在他看来,教语文实际上就是教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同样,与叶圣陶先生齐名的语文教学界著名“三老”之一的张志公先生,也主要从语文课程与语文学习的特征出发,集中而全面地论述了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养成学生良好语文学习习惯的具体内容与方式。学习、理解、领会张先生关于良好语文学习习惯养成的科学论述,对我们重视以良好习惯养成来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提高乃至终身正确使用语文都具有重要的现实启迪意义。

一、有效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良好习惯

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因素,一般都活泼好动、自制力差,集中注意力的时间较短。培养学生在语文课上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对语文课程的有效学习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在张志公先生看来,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就要善于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善于调动学生主动阅读、积极思考与踊跃回答的积极性。语文课堂教学要能抓住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教师就要善于提问,这是由于:“善于问,可以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1]就是说,在语文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以精彩的“问题意识”或说要以有效的提问来调动学生听讲、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于课堂之中。对此,张志公先生曾明确指出:“提出个问题来问一下,可以引起学生注意,问题的本身又会暗示出怎样注意法。”[2]显然,以问题或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使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能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这样在整节课上学生都能处于积极思考、主动回答、勇于探究的良好状态。久而久之,学生上课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也就能逐步形成。

自然,根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教师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注意听课的良好习惯,重要的是要在提问的方式方法、时机选择多方面下功夫。就是说,要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的良好习惯,语文教师就要在教学问题的设计方面下功夫,精心设计好每堂课的每个环节的问题,从而使每堂课的每个环节都生动有趣,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他们注意听讲的良好习惯。在这方面,一些优秀语文教师以提问来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做法值得学习借鉴。如钱梦龙先生在执教《愚公移山》一课时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对“遗男”与“孀妻”两词理解时就提问到: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着老愚公一起去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3]这一“曲问”,自然要比“遗男”、“孀妻”是什么意思高明得多,也易于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如此看来,语文教师的提问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进而影响到对学生认真听课习惯的培养。

二、有效培养学生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

学生只有在对经典文章的仔细阅读特别是朗读中,才能逐渐积累起发展语言能力所必需的语言材料,也才能更好地体会优秀作家锤炼词句的艰苦努力与有益借鉴。但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对语文课程应重在“文”(对语言形式的理解与掌握)的培养提高而不是重在对“意”(对所表达内容的理解与领会)的理解把握这一根本任务上认识不清,致使一些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中常常忽视引导、组织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反复朗读、仔细揣摩、学习借鉴,从而使学生语文能力受损。就是说,在把语文课程主要任务看成是理解、把握“文意”时,一些语文教师不能很好地要求、组织学生去认真阅读特别是准确、声情并茂地朗读课文。

实际上,培养学生认真阅读特别是声情并茂的朗读习惯,在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形成语文素养与语文习惯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正如张志公先生所指出的:“朗读得多了,时间久了,优秀作品中经过加工锤炼的语言会跟自己的口头语言沟通起来,丰富自己的口头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这些,必然会在自己的书面语言——写作中反映出来。”[4]这就说明,要养成良好的语文习惯,就要从朗读抓起。正如大教育家朱熹所讲:“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而是要多读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要实现“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朗读。正是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张志公先生主张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严格、有序地要求:“朗读,应该有基本的要求,进一步的要求,较高的要求。基本的要求是读音准确,句读清晰,不错不漏;进一步的要求是正确地读出抑扬顿挫,语调神情;较高的要求是显示出文章的风格神采。”[5]这就说明,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制定出朗读的基本要求并使学生能够掌握朗读的这些基本要求,从而培养起认真朗读的良好习惯并以之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乃至其它语文能力。

三、有效培养学生工整书写的良好习惯

随着电子产品特别是通讯产品的不断更新发展,手机、电脑等产品使用的全民化、生活化,现阶段人们的联系方式也由传统的纸质书写变成了“键盘输入”或“屏幕输入”,如最为常见的短信聊天、QQ聊天、电脑写作等,致使人们“提笔写字”的机会越来越少,规范、工整的书写习惯也越来越差,“提笔忘字”的现象更是越来越普遍。就是说,现代科技发展在带来便捷、快速等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用手”书写的松懈,并使人们特别是学生的书写越来越不规范,逐步形成了书写潦草、字迹模糊、字形难辨等不良习惯。同时还要看到,由于汉字是汉语的“根”并具有浓郁的历史文化色彩,正确认读、规范书写汉字就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个体对汉字、汉语乃至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譬如能否正确书写出“后悔”、“隐晦”、“教诲”这些词中的“hui”与“辩论”、“辫子”、“分辨”这些词中的“bian”,就常反映出个体对汉字与汉文化的理解与掌握。历来我国语文课程极为重视汉字的认读与书写,并在童蒙教学的起始阶段就通过“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的集中识字与从“上大人孔乙己”这些笔画简单字练起再到复杂字的书写,使识字与写字分开进行以确保书写质量。正因如此,古代读书人大多数都具有良好的写字习惯与优秀的写字能力,这与现代人们的写字水平形成了鲜明对比。

因此,从汉字书写的现实情况与历史经验看,语文课程必须加强汉字书写教学,切实培养学生规范、工整、流利书写的习惯,并在认真、流利书写时认识汉字结构、理解汉字字意、把握汉字规律。张志公先生正是立足于语文课程性质与汉字基础性作用,明确提出要从严要求以加强写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说话、写字、造句、读书、作文,都要从严要求。比如写字,应当一笔不苟,横、直、撇、捺,该怎么写就要怎么写。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6]写字时“东倒西歪、模糊一团那些现象不能容许”,自然在于这是一不好的语文习惯,不仅影响到对语文课程的学习,甚至还会形成草率行事、粗枝大叶等不良生活、工作习惯。对养成认真书写习惯,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培养中小学生写好字,不一定人人都成为书法家,总要把字写得合乎规格,比较端正、干净、容易认。这样养成习惯有好处,能够使人细心,容易集中意志,善于体贴人。草草了事,粗枝大叶,独行专断是容易误事的。练习写字可以免除这些毛病。”[7]如此看来,语文教师一定要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要让学生知道一个字“应该怎样写”和“不应该怎样写”,并力求书写工整、规范、美观,绝不允许潦草和随意书写,使他们从小养成良好的汉字书写习惯。

四、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

任何课程在实施过程中都需要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强调学思结合,因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但对语文课程而言,强调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促进学思结合从而实现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习惯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与价值。语文课程基本都是以“课文”为基本凭借物的,而教材中所选课文对今天见多识广的学生而言是不具“陌生感”的,因而也就不如物理、生物等课程由于每节课都有新知识、新内容那样吸引学生,易于促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同时,由于语文知识的学习掌握是一个耳濡目染的漫长过程,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是缓慢的过程。对此课程特征,张志公先生曾通过对不同课程的比较后明确指出:“语文课不同于别的课,学生不是从全然不知到知,从全然不会到会,而是原来就会的。不像数学课,比如,原来不知道什么叫‘开方’,当然也不会开方,上了几课,就知道了,会了。语文不是这样。拿初中一年级的孩子来说,听话,说话,读书,作文,他原来都会的。上语文课,是个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8]正是由于语文课程是一具有“在学生原有的语文知识、技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实、加工、提高的过程”之特征,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调动学生积极学习、主动思考、认真领会的难度就要明显高于其它课程。这就是说,“语文课程特有的这些课程特征,也告诉教师语文课程实施一定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效,不可只重形式,要把提高学生语言能力作为语文课程的最主要目标与最基本任务,从而取得实效。”[9]

那么,怎样依据课程特征来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回答的良好习惯呢?对此,张志公先生还是主张从树立“问题意识”入手来解决问题:“善于问,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学会怎样发现问题,使他具有勤于思考的习惯,使他增长解决问题的本领。”[10]就是说,语文教师只有充分利用课文形式、内容方面的特点,才能通过精心设计彼此有着明确逻辑联系的“问题链”来引导、激发、激励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并进而培养他们主动思考、钻研与探究语文问题的能力与习惯。因为现代教育心理学众多的原理都表明,只有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疑问,才能促进其积极思考。古人讲“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也揭示了质疑问难在学习中的巨大价值与积极作用。因此,在语文课程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一定要以新颖独特的问题和彼此相连的“问题链”来调动学生思考、回答的积极性、主动性,并在这一过程中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全面提高。对此,张志公先生也明确指出:“提问很有好处,既节省了讲的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己动脑解决问题的习惯。”[11]这就说明,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上通过有效的提问来培养学生主动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习惯。

概括来看,学生专心听课、认真朗读、工整书写、主动思考与积极回答是语文课程学习的一些基本习惯,这些习惯的养成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依据语文课程特征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实际,高度重视、从严要求、切实加强对学生学习语文基本习惯的培养。自然,由于学习习惯是一积久养成的具有一定“自动倾向”的学习方式并多表现为个体的“潜意识”。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基本学习习惯就不是一日就能见效的。这就需要教师要严格课程学习要求,不断引导、有效强化才能使学生在语文课程的学习过程中真正懂得哪些行为“应当这样”、哪些行为“不应当这样”,长久坚持、不断强化才能养成语文学习的基本良好习惯。如此看来,张志公先生关于语文课程所需基本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论述,对现阶段语文课程的科学、高效实施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注释:

[1][10]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5.

[2][11]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54.

[3]参见张奎,李维鼎.钱梦龙《愚公移山》教学实录评点[J].黄冈师专学报,1982:(4).

[4][5]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1:227.

[6]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582.

[7]转引自孟祥军.再谈写字课教学模式问题[A].第二届国际书法教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82.

[8]张志公.张志公语文教育论集(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4.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第2篇

五十三个孩子、五十三只可爱的小飞鱼组成了无边无际的海底世界。蓝色“海底”表示起点,每一条“海浪”为一格,红色的“海星”为“每周一星”。这儿是我们学习的乐园,我们无忧无虑地遨游。我们都是这儿的主人,在这儿尽情玩耍,让银铃般的笑声撒满金色的童年,印证我们的幸福快乐无忧;我们在这儿努力学习,用汗水与拼搏证明自己,铺就成功的路!你看,我们在进步,只要付出就有收获,我们坚信!你瞧,我们在成长,一天天在进步,我们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我们永不言败!

二、“鱼儿争上游”评价园地的操作与使用方法:

我们与成长袋(五个学习习惯方面的小图标)、“我们的小金库”银行存折紧密结合。想要让“小飞鱼”上升一格,有三种途径:一是在课堂上获得15个小图标;二是在班级各项活动中获得小奖状;三是学期有进步者。而“每周一星”则贴上每周小飞鱼游得最快的小朋友的照片。学期末,颁给奖状。

三、“鱼儿争上游”评价园地的使用效果与反思: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第3篇

一、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应用语言学界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方兴未艾。学习者学习外语不再被看作被动地吸收知识,而应有意识地、积极主动地在课内外运用学习策略,辅助语言习得。各种理论模式也将学习策略作为解释外语习得的一个重要因素。有关科研表明:1)运用学习策略的种类和频率能区分有效率的和无效率的学习者;2)恰当地运用学习策略有助于语言习得;3)对学生进行策略运用训练可以纳入教学中。影响策略运用的因素有社会因素(如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和条件)、任务因素(如任务的性质、难度)和学习者因素(如学生的智力、语言天份、认知风格、语言水平、学习动力等)。我国学者对外语学习策略的研究已有介绍,也有对大学英语专业学生学习策略的研究,但还未见有以中学生为对象的研究发表。本文报告一项对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运用情况的大型抽样调查,讨论如何培养中学生的外语学习能力。

二、调查设计与资料搜集

本项调查旨在研究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检验年级和性别差异,采用美国著名应用语言学教授Oxford编制的语言学习策略问卷。问卷共有50个条目,分为记忆、认知、补救、元认知、情感和社会策略六个部分,所有问题都译成中文。语言学习策略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或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问卷每个条目后设5个选择项,分别代表行为的频率: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在规定回答的条目后附有开放性问题,

所获信息也用于讨论。数据统计前对问卷进行了内在一致性分析,信度系数为0.90。

四川省成都、彭州、德阳、雅安及重庆、万州等地七所普通中学的高一和高三学生参加了抽样调查。教师向学生说明答卷作为科研资料,调查以无记名方式进行,与成绩评定无关。共收到有效答卷741份。

三、结果

调查者运用SPSS计算机软件进行了各项策略运用频率统计(见附录)。总平均为2.76分,按性别和年级分组,以策略类别为变量单位进行了多变量分析,检验出性别和年级组间呈显著差异,结果见表一和表二。

表一:分性别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男生4272.650.48女生3142.800.46

注:F=6.79,P<0.01

表二:分年级策略运用频率分组人数平均分标准差高一3702.760.46高三3712.670.50

注:F=5.19,P<0.01

四、讨论

Oxford曾将使用该问卷对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EFL学生进行调查的结果进行过平均计算,发现16%的策略被使用的频率高,72%的策略使用频率属中等,12%的策略使用频率偏低。本次调查显示,无论从总体还是从单项上看,我国中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策略的频率均远低于上述统计结果。在50项策略中有34项被认为从未运用或很少运用(m<3),占68%,没有一项被经常使用(m≥4)。六类策略中补救策略和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最高(m=3.07,3.02);社会策略和认知策略次之(m=2.92,2.85);情感策略和记忆策略使用频率最低(m=2.65,2.56)。

中国学生,尤其是中学生,学外语以长于记忆著称,但他们报告使用记忆策略的频率却最低。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只有10%-1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或总是通过构成联想、利用语境、运用形象、归类等方法帮助记忆,55%-65%的学生报告他们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学生进行直接的语法分析、翻译、英汉对比等远多于在阅读和会话中预测下文、综合、转换信息等认知层次较高的策略。此外,他们还采用了部分在问卷中未包括的记忆和认知策略(如背关键词以记住句子,运用发音规则、类比和推理,分析考试和作业中所犯语法错误等)。积极思维、认真做作业、经常复习、课后自学的学生占50%。而课内主动争取答问的只占15%。只有6%-7%的学生报告他们经常找人用英语会话,用英语写便条、书信、报告、记语言学习日记等,70%-84%的学生很少或从不使用这些策略。为了补救语言能力的不足,54%-71%的学生在阅读和会话中使用猜测词义、同义代换、先浏览后细读等策略。

有关制定计划、确定目标、安排任务、管理学习和有意识地监控认知过程等元认知策略使用频率较高,这些策略各学科通用,学生可能已在长期学习中掌握。虽然元认知策略只是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运用得当对取得成功至关重要。就情感和社会策略而言,40%左右的学生能经常或总是自觉地克服语言学习中的焦虑感,自我鼓励,与同学合作,向他人寻问疑难解答;而与他人交流外语学习感受、努力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学生很少,仅占15%-17%。

学习策略的运用受语言环境、教学方法、学生外语水平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上述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中学生的英语水平、英语学习环境和学习任务特征。处在目的语输入尤其是口头输入贫乏、教学方法单一、实际使用英语的机会相对较少的社会环境中,这些语言水平还低的中学生不可能经常使用一些对运用语言的能力要求较高的学习策略。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训练,他们对一些有效的记忆和认知策略的作用和用法还不了解,更谈不上使用。广大师生似乎对英语学习中阅读的重要性已有共识,阅读通常被认为是学生今后工作和学习中最有用的外语技能,它往往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的中心,这些因素促使学生频繁运用各种阅读策略。学生课内外说与写的语言实践活动有限与教学方法也不无关系。

本次调查发现女生的策略运用频率略高于男生,在统计上有显著意义。女性的优势在外语学习的中高阶段特别显著,国内有调查称高中毕业选外语为专业的女生多于男生,比例为3:1。学习策略运用与学习目标有关,女生学习外语较男生更主动当不足为奇。国外有关研究发现高年级学生往往动力更足,运用策略的频率更高,范围更广,方式更灵活、更恰当。从而推论出,较高年级的学生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无意识地获取了新的、与任务更相关的学习策略,其语言水平的提高也随着年级的升高而提高。使用策略不够恰当的学生往往成绩较差而缀学外语课。然而本次调查显示,高三学生策略的运用频率低于高一学生。学生的策略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受任务因素的制约。英语是中学必修课,部分学生已经掉队也只能跟班走;因高考升学压力,高三提前结束新课转入枯燥无味的应考复习,学生自主学习减少,部分学生学习积极性减低,这些都可能导致学习策略运用频率下降。高一学生刚刚经选拔从初中升入高中,他们对学好英语的期盼处于高涨阶段,其学习内容也较生动有趣,他们在学习上可能会较积极主动。这种“反常”现象是否普遍存在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五、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除学习者个别差异因素外,社会环境和任务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策略运用有很大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我国中学生需要一个更好的外语学习环境,包括更丰富的可理解语言输入,特别是口头输入;包括更多的练习和使用外语的机会。“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笔者认为,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策略,培养学生外语学习的能力至关重要。掌握策略知识,学会灵活恰当地运用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外语学习,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责任感、自主性、独立性、自我导向性和自我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使学生产生良好的学习心向,在学习中充分发挥主体作用,促进语言习得。基于上述分析讨论,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外语学习心向。教师应随时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创造良好的教学心理环境。教师应设计和营造吸引学生的课堂外语情景和气氛,引导学生以健康的心理、愉快的心情参与各种语言实践活动,使学生既产生学习的责任感、义务感,又体验成功从而产生满足感。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学习指导。对学习策略运用能力的培养应尊重外语学科的特殊心理规律,教师应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语言观、语言学习观和语言学习方法的讨论。教师应教给学生有关各种学习策略用途的知识,培养他们灵活使用策略的能力。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多种多样,可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学法、有意揭示学法、结合实际介绍学法、帮助学生总结学法、集中进行策略运用训练等。

(三)推动学生自主学习。外语学习在很大程度上是自主活动,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至关重要。教师应组织学生结成对子或分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以增加语言输入和语言实践机会,提高学生学习语言的能力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Wenden,A.L.(1991)Learningstrategiesforlearnerautonomy:planningandimplimentatinglearnertrainingforlanguagelearners,EngliwoodCliffs,NJ:PrinticeHall

2.O''''Malley,J.,Chamot,A.U.(1989)Learningstrategiesinsecondlanguageacquisition,New

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

3.Oxford,R.L.&Nyikos,M.(1989)Variablesaffectingchoiceoflanguagelearningstrategiesby

universitystudents,ModernLanguageJournal,73:291—300

4.吴增生(1994)“值得重视的学习者策略研究”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5.庄智象、束定芳(1994)“外语学习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载《现代外语》1994年第3期

6.文秋芳(1995)“英语学习成功者与不成功者在方法上的差异”载《外语教学与研究》1995年第3期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第4篇

中国由于地理环境的复杂多样,从而使得经济、文化、政治、社会发展出现不平衡,形成了不同的区域特征及社会意识,在此基础上衍生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地域文化。文人将一个区域内的风土人情、地理环境、社会背景融入到文学中,从而形成了具有个性气质的地域性文学,而《史记・货殖列传》言中山地薄人众,犹有沙丘纣地余民,民俗急,仰机利而食。丈夫相聚游戏,悲歌慷慨,则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与地域文化的关系。

一、《诗经・齐风》,齐风与其地域的文化关系

齐文化是从周文化中衍生出来的将夏商文化和东夷文化与其相融合的一种文化风格,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风格。《齐风》以描绘齐国的社会生活为主,因此,谈及“齐风”,一般与齐俗并提,其囊括了齐国的军事、婚姻、经济、政治等内容,其中尤以婚姻较为鲜明。齐国女子地位较高,对爱情以及婚姻的态度较为直接、大胆,这就直接影响了其文化风格,如《齐风・著》:

俟我于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琼华乎而。

俟我于庭乎而。充耳以青乎而,尚之以琼莹乎而。

俟我于堂乎而。充耳以黄乎而,尚之以琼英乎而。

诗中没有羞涩因素,全诗体现了喜悦和盼望,生动而鲜明的表达了新娘的心理活动,充分体现了齐国女子对爱情、婚姻大胆而热烈的憧憬与向往。而这是同时期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显著特色。

二、《诗经・秦风》,秦地地域文化影响下的秦风特点

秦文化是以西戎文化和东夷文化为主,深受商、周文化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地域性的文化。西戎、东夷文化以狩猎、畜牧、采集和游牧为主,而秦国的文化特点则以集权性、功利性、实用性为主,且秦地对于其他文化有很大的兼容性、吸收性,是以形成了其强烈的地域风格。《秦风》虽然也有《蒹葭》、《终南》等雅致情诗,但是《无衣》、《黄鸟》、《驷》、《小戎》等战争、出猎、反抗之类具有阳刚性质、雄放之气的作品更具有秦风的特色,同时这也是其他国风作品中少见的特点[3]。秦风这种壮美之秀的文化特征,正是秦地的地理特点和地域文化精神所造就的。秦地刚健质朴、豪放奔逸的地域风格,促使《秦风》形成了悲壮、慷慨的鲜明文化特点。

三、楚辞所独具的文学形式

楚辞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通过对楚地的方言声韵、文学样式,对其历史风情、人物生活与及地理风貌进行描绘,具有浓厚的地域色彩,在表达形式上与北方诗歌具有明显差异。楚辞具有其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其是在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其地理位置、语言环境的差异性及其历史的悠久,楚国“巫风”盛行,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楚国人民多以歌舞娱神,而楚辞受楚地民歌的熏陶,因此,在楚辞中有较为浓厚的原始宗教气息,这就形成楚辞特有的文学表现方式。而楚辞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是文学表达句式不是整齐的四言体,而是语句参差,一唱三叹,且多以“兮”字结尾。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尽管楚辞是从楚地民谣中演化而来,却又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也正因为楚辞去除了民谣的格式,其才能够以华丽的言语容纳丰富的情感,形成想象绮丽、风格绚烂、文辞华美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尤以《离骚》与《九歌》为代表。楚辞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使之容易辨析,而这正是其他地区文化所不具备的。

四、总结

语文关于学习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生活;学习

当今中学教育提倡综合性学习,也就是要加强语文与数学、历史等其他学科以及与日常生活的联系,这可以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要想提高语文素养,就要广泛拓展语文的外延。美国著名教育家华特曾说过:“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在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语文教学的参考,因此每一个教育者都应该注意将教育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生活中处处可见语文

生活是一门大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留心,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和语文学习相关的知识,将这些知识收入囊中,就可以有效提高学习成绩了。

1.在家庭生活中学习语文

父母是每个人的第一任老师,那么家庭也可以说是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中,学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汲取营养,那么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家庭的特点来设计相关教学。比如有的家长是在医院工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从中多积累一些医疗知识,然后在课堂中分享给其他学生,如此一来,家长会更加配合教师的工作,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2.在学校生活中学习语文

学校是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学校里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发生的一些事都可以引入到日常的学习中来。比如:我班老师在学生患病过程中主动承担起补课义务,而其他同学也积极主动地为他捐钱等等,这些乐于助人的好事都值得说讲,使学生能长期收益。

3.在社会生活中学习语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由此可知,社会更是为学习语文提供了更广阔的场地。比如:针对现在社会网络语言兴盛,很多都是用故意犯错的不规范用字来造成轰动效果的,那么就可以让学生平时留意这些现象并自觉纠正,从而使正规教学更规范。这不仅可以使学生能掌握一定的语言文字知识,而且能培养中学生养成日常积累的好习惯。其实,只要在平时生活中多留心,就会发现校外教育资源的丰富性。一山一水、一事一貌,生活中处处都能找到很好的语文实践“教材”。

二、语文教学要与生活紧密相连

我们原来理解的语文教学都只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点,提高考试技能,常常忽略从生活的角度来指导整个教学活动,这样一来,学生对语文学习缺乏情趣。所以,将语文教学与生活紧密相连,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使语文学习变得兴趣盎然。

1.多观察日常生活

生活中的语文知识很多,教师要注意引导中学生多看课外读物,关注新媒体,经常到户外活动。生活中的大事小事,没有一个不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关键要引导学生去细心观察、用心感受那些动情的东西。如让学生回家参加家务劳动;节假日,将自己的贴心小礼物送给双亲。通过这些亲情之间的互动,积累出写作素材,同时也为学生的学习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对学生来说,上课铃声并不受欢迎,因而很多老师就想方设法地要在讲课前组织教学,这珍贵的时间可以达到既能提高语文写作水平又能收心的效果的。我班的语文课前10分钟就轮流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这些见闻的来源非常宽泛,广播、电视、网络,只要有趣,都可以说出来与同学们一起分享,这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他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一切多加留意,并能为平时写作积累出好素材。日积月累,学生在生活中养成了很多有关语文学习的好习惯。

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活动进行语文学习,比如选班级干部时,可以让学生作演讲,展示自己的才华;学校开运动会,可组织起志愿者积极报道实况;逢年过节,让学生们集思广益,参与晚会标语设计;平时每2周由小组轮流出班级周报,每月每个学生独自出一份手抄报……班级活动“语文化”所产生的影响很多,学生在进行语文实践性学习的过程中增加了班级凝聚力;教师在生活化语文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养。可以说,这是班级生活与语文素养和谐统一的结晶。

2.多参与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