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职业教育发展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关键词:农业职业教育;发展形势;问题;建议;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
江西农业职业教育是江西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基层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摇篮。作为直接服务江西“三农”的农业职业:校,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农业职业教育的国际与国内发展形势
1.1国外农业教育的发展
目前,世界上多数农业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系。例如法国形成了农业科研创新体系,以国家农业研究:为主体,农业科研机构作为补充。美国、荷兰、加拿大等国着力发展农业教育,受过职业培训的农村劳动力占比超过70豫。荷兰则实行农业免费教育制度,并规定农民在没有一定技术基础的条件下无经营农场的资格。
1.2国内农业教育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高考制度恢复,我国农业中专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而到了20世纪90年代,农业教育进入高等教育时代,并且逐渐成为农业科研与技术推广的重要途径。北京、山东、江苏、浙江、辽宁、新疆等省市的农业职业教育在发展中脱颖而出,一些农业类职业:校进入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校建设行列。
2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发达国家和我国发达省份相比,发展缓慢,差距仍较大,没有一所农业类职业:校入围国家示范行列。这既有来自政府和社会的原因,也有来自农业职业:校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问题[1-2]。
2.1农业职业教育招生困难
部分人对农业职业教育存在固有偏见,同时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扩大招生规模,考生大多不愿意报考农业职业:校,导致农业职业:校的招生及发展受阻。
2.2政府对农业职业教育投入不足
由于投入严重不足,新型、先进的教学设备无力购进,导致农业类:校办学条件与教学设备落后,限制了农业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发展。
2.3农业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
农业职业教育各层次与类别协调度不够,重复办学情况严重,导致教育资源的严重浪费,不利于农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4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农村、农民需要有差距
农业职业教育与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人才培养和农民技术需求存在不一致的情况。教育质量不高,服务能力不强,社会对职业教育的重视与理解不足。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影响农业现代化进程
由于高等农业教育的科研投入较少、周期长、成效慢,许多科研成果难以直接有效转化为农业生产力。部分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普及率等均已达到70%耀80%,而我国仅为30%耀40%。
3建议
3.1制定有利于农业职业教育发展的法律法规
为推动农业职业教育的有序发展,应完善农业产业劳动准入制度,增强职业教育与职业资格标准的联系,促使农业职业教育逐步规范化、法制化。
3.2发挥政府在农业职业教育上的引领作用
在政策上加大对农业职业教育的投入与支持,建立起多元化农业教育投资机制。同时,保证对农业职业教育有利的政策环境,充分考虑农业行业的特殊性并给予专门的政策支持。
3.3创造环境,构筑农业职业:校人才通往“三农”的道路
自2014年开始,江西省推动了基层农技人员定向培养工作,然而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落实不到位,因此要继续推动基层农技人员“三定向”培养工作,使培养计划真正落实到位[3-4]。
4对江西农业工程职业学:发展的思考
学:要树立“以基地强基础、以创业带就业、以合作促发展”的办学思路,努力破解难题、消除瓶颈、谋求发展,加快向更高层次的发展步伐。
4.1加快转变思想,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面对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形势,学: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积极融入到“互联网+”现代农业行动中去,切实发挥农业职业:校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培训和推广应用中的重要作用[5-8]。
4.2加大资金投入,推进实训基地建设
积极争取政策,创造一切条件,加快重大条件平台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的速度,建设符合农业职业教育需要的专业实验室和实训基地,提升学:的办学治校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4.3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转变教育教学思想观念,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工作。坚持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并重,组织开展内容实用、学习期限灵活、学习形式多样的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逐步建立起就业引导、职业辅导和创业指导一体化的就业指导体系。
4.4服务地方经济,改革专业结构
根据江西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进一步明确办学定位,同时结合区域特色进行专业设置,集中力量办好一批特色骨干专业,增强培养的学生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力。
4.5强化师德师风教育,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德师风的宣传和教育,并根据职业教育的发展特点,推进专业教师假期轮训制度,安排青年教师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努力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
5参考文献
[1]谷莘,杨世彦.国外农业职业教育研究综述[J].世界农业,2009(12):68-70.
[2]卫,张琦.现代农业发展的国外经验及其对皖北地区的启示[J].阜阳师范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1-16.
[3]张丽.江西省农业职业教育在建设新农村中的作用和对策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7.
[4]盛建军,周晓刚.高等职业教育借鉴德国“双元制”模式的实践与创新[J].中国电力教育,2014(2):24-25.
[5]李玮炜,贺定修,苏江.“政校行企”职教联盟实践探究[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学报,2014(3):25-28.
[6]季琼,弓永钦.行业协会在职业教育中的促进作用研究:以中国报关协会为例[J].中国教育学刊,2014(增刊2):25-26.
[7]张瑞,全.城乡统筹视“下职业教育均衡发展评价体系研究:以重庆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1(4):7-13.
1.深刻认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1 当今世界国家综合国力的竞赛,归根到底是科技实力与人才优势的竞争。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科技进步与科技创新,要求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整个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是服务经济最直接、经济联系最密切的教育领域,承担着培养生产第一线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重任。只有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劳动者科学文化素质,我们才能将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类专门人才,从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也充分证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振兴经济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的关键阶段,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许多重大而艰巨的任务。统观全局必须坚持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教育发展使我国经济建设切实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是提高经济增长和竞争力的可靠保障,也是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职业教育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1.2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推进我县工业化,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数以千计的高技能人才和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没有这样的一支高技能、专业化的劳动大军,再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机器设备也很难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县目前在生产一线的劳动者素质偏低和技能型人才紧缺问题十分突出。从制造业比较发达的沿海地区看,技术工人短缺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突出因素。我国已是制造业大国,工业增加值居世界第四位,但还不是制造业强国,我国的制造业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是产业结构不合理,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以低端为主,附加值低、资源消耗大,而且安全生产事故也多,这些都与从业人员技术素质偏低,高技能人才匮乏有很大关系。现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与重组,因此我们要抓住机遇、努力提高我国制造业水平,使“中国制造”在国际市场上真正有竞争力,这就必须从源头抓起,更加重视和加快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这些很大程度上需要靠职业技术教育。因此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当务之急。
2.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师资队伍
我所在的职高,有好多教师是普通师范生分配而来的,平时只注重文化课教学,对职业中学的职业教育、专业课开设没有经验。几年来,我们坚持自学与走出去相结合,培养双师型教师。从课堂教学技能走向课堂教学艺术,是每一位优秀教师职业生涯的关键一步,并不是每一位教师都能实现的。我们常常听到同行这样议论,某某虽然已经任教几十年了,但是对于教学技能的理解依然肤浅,尚未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事实上,达到课堂教学艺术的境界,不仅需要教师拥有全面的课堂教学技能,而且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已有的课堂教学技能、方法体系,特别要及时增加由于教育观念发展、课程更新、教学环境条件改变而新提出的新技能、新方法与新技术、同时,更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教学反思意识,能力和时间、空间,具有一定的专业引领。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根据自己教育实践的体会,对教师提出了多方面的要求,可概括为: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爱护学生,关心青年,讲究教法,循循善诱。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教师的行为作风十分重要,如果不能端正自己,又如何端正学生呢?因此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教师是办好一所学校的关键所在。
3.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社会需求人才
一、办学宗旨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导航
理性思考我校的现状,集思广益,合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我们确定了新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搭建完善的职业教育平台,构筑稳定的就业渠道,凸显多层面的发展空间,使学生学会做人的同时学会做事,培养高技能的专业人才,创办人民满意的职业学校”。学校建成了占地面积24000平方米新校区,同时配有12000平方米食宿完备的综合楼、10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操场、1000平方米的体育馆、3800平方米的教学楼和3000平方米“实习―实训―经营”为一体的开放式实训车间。现代化的教学设施、现代化的管理,已形成独树一帜的“寄宿文化”。学校本着“多元立校、依法治校、和谐兴校、创新强校、打造名校”的办学策略,实行全封闭半军事化的管理机制和差异性教育,为学生搭建了完善的职业教育平台。到目前为止,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大专部、中专部,下设4个专业;订单式的培养解决了家长的后顾之忧;依托区域经济的同时,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
二、创新是职业教育持续发展的保障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学校积极承担了长春市“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创新的实验研究”课题研究工作,逐渐摸索出适应我区职教发展的教学新路。特别是在办学模式的研究上,我校利用区域优势,合理利用教育资源,采取校校联合、校企联合、中外联合的办学模式,先后与10余家企业和职业大专院校联办,实现了优质教育的双赢,逐渐向着“教学――实习――培训――科研――产销――辐射”为一体的运作模式发展,拓宽了办学渠道,逐渐由管理型向经营型转变。
三、以人为本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石
我们把“自识、自强、自律、自励”定位校训,从“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中切入,以“管理育人,活动育人,服务育人”为着眼点,形成完善的管理机构,以职能部门为单位,采取包干管理的策略。在教学方面,根据国际商务专业需求和学生的现有外语水平,采取分层走班的教学策略,实行分层备课、分层授课、分类指导,实现不同层面的学生获得收获,并采取动态管理;以强化教育管理为目标,创建了适合我校的学分制暂行管理办法,从平时学分、课程学分、奖励学分三方面验收学生学业成绩,充分发挥学分考核的引导性、激励性和制约性;以就业为导向,创新了课程体系,注意“任务引领型”课程体系的构建,逐渐培养学生由学习者向工作者的角色转变,出现了优势互补的课程格局。
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社会认可度不高
社会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认可度是影响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职业教育是民族振兴、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支柱,受到家长及学生的热烈追捧。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地位却有点儿尴尬,虽然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社会认可度却并不高。初中毕业生在面对继续接受教育选择时,如果能进入到普通高中学习,那么大多数人会选择普通高中,只有极少数家长和学生才会选择把职业教育作为继续学习的方式。对于大多数学生和家长来说,职业教育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在他们看来,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中一种较低层次的教育,相比较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职业院校的毕业生存在升学途径狭窄、就业岗位工资低、晋升机会少等劣势。以上多种因素共同造成高等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偏低。
(二)毕业生就业难
高等教育连续扩招,学生数量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高等院校毕业生人数达到727万,就业市场竞争压力巨大。但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却频频出现“用工荒”现象,多数企业表示急缺应用技术型人才。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所培养的人才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协调。从企业方面来说,需要懂技术、会操作、适应性强、有发展后劲的技能型高素质人才。然而很多高等职业院校在设置专业时,以学校已具备的相关实验室、设备和在岗教师的专业特征为依据,教学以理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院校虽然能够完成所开设课程的教学,但这种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及完成情况能否培养学生的适应性和创造性,能否培养出适应岗位需求的人才,一切只能靠社会检验。当今社会需要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水平较高的人才,人们的关注点已由“能否接受高等教育”转向“高等院校能否提供高品质的教育”,这些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院校发展定位不明确
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大多数职业院校在教育经费、教学管理、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等方面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存在先天性的不足。职业院校大部分是由各类中等职业院校、成人院校转制或者升格而成,没有形成相对成熟的办学模式和明确的办学特色,尤其在课程体系建设和师资队伍培养方面,盲目地照搬普通高等教育的模式。例如,在培养目标方面,由于高等职业院校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学校开设的专业理论课程与日后学生的就业关系不大,特别是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相结合的工作并没有真正得到落实,学校培养目标较为单一。从目前发展状况来说,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仅有专科层次的,本科及研究生以上层次的职业教育体系还未建立。经济多元化发展的今天,用人单位对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要求,专科层次的毕业生已经不能满足。《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探索发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原则上中等职业学校不升格为或并入高等职业院校,专科高等职业院校不升格为或并入本科高等学校,形成定位清晰、科学合理的职业教育层次结构”,这将是高等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一个趋势。
二、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高素质应用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是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所在。高等职业教育具有职业性、适应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其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提高经济效益为核心,充分促进毕业生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党的十报告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要提高教育质量,必须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在各种教育类型中,职业教育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为密切,也最为直接,它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权威数据统计显示,截至2014年7月,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共计1327所,每年招生人数达300余万人,在校生超过1000万人。高等职业教育累计为国家培养了超过1500万技能型人才,为社会提供培训超过2500万人次。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另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和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存在着人才培养如何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类型相适应的问题。转型,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由数量级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重新定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三、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的探索
当前,我国的高等职业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迎来了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职业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等,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法律保障,同时明确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中指出: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这就要求我们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坚持开放合作,广泛吸纳外部各种有效经验和做法,实现从粗放规模型向有特色、有质量的内涵型发展。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转型发展,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质量,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职业院校需要促进产教融合,加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之间的沟通与衔接,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以提高就业质量为办学标准。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办学根本,把促进就业作为办学导向,把提高学生能力作为办学目标,把校企合作作为办学制度,使职业教育目标由工具性向人本性方向发展。
(二)高等职业院校转型发展的新要求
在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时,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精神。职业教育工作者要牢牢把握服务发展、促进就业的办学方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各层次、各类型职业教育模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融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更好地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
1.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受中国传统“学而优则仕”思想观念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系统中的一种低层次教育,高等职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去当工人,而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则是管理层人才;再加上用人单位在招聘时更加偏向选择高学历的应聘者,长此以往,造成人们对学历和文凭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甚至过分崇拜,高学历、文凭被人们认为是好就业的必要条件,更加恶化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排斥,阻碍了大众对职业教育的认同感。事实上,高等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承担着为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任务,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社会越来越需要具有综合素质和职业技能型的劳动者,对具有创新性和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除了对学历的基本要求以外,对能力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要引导社会逐步形成“大人才观”,改变过去“唯学历论”的观念,提高技能型人才在经济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地位。教育部门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支持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协调社会中的各种有效资源,在社会中营造尊重技能型人才的氛围,消除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与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生在劳动环境、社会保障与晋升空间等方面的差距,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2.创新教育教学机制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的是能够适应实际工作、具有实践能力的技能型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特点的角度来说,毕业生就业难的关键在于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要想改变毕业生就业率低下的状况,就需要把提高学生职业技能和培养学生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到培养目标和教学过程中,形成专业体系和教学改革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职业院校要建立产业结构调整驱动专业改革机制,面向市场,办好优势专业,调整改造与需求不对接的专业。建立产业技术颈部驱动课程改革机制,形成对接紧密、特色鲜明、动态调整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立真实应用驱动教学改革机制,推动教学内容改革,按照产业技术和装备水平设计理论,安排技术和实训课程;推动教学流程改革,依据真实业务流程设计教学空间和课程模块;推动教学方法改革,运用真实案例、真实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兴趣和从业兴趣,发挥企业办学的作用,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动校企联合招生和联合培养。
3.明确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定位《关于积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原则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属于在高中阶段基础上进行的一类专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的高层次,其培养目标是在生产服务第一线工作的高层次实用型人才,这类人才的主要作用是将成熟的技术和管理规范变成现实的生产和服务,在第一线从事管理和运用工作。”高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创建学习型社会、推进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发展的特点,是既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又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教育类型,有其特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这就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大胆创新和突破,打破原有普通高等教育固化的专业性课程体系和课程设置,建立具有开放性和多样性的职业教育体系,使职业教育真正服务于社会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