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第1篇

(华北理工大学理学院,河北唐山063009)摘要:分析地方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现状,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提出将虚拟实验体系融入实践教学环节,构建集虚拟实验平台、实践训练平台、网络作业平台和综合测试平台为一体的虚实融合的实验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课内外实践训练,在培养学生计算思维的同时提高其应用技能和创新素质。

关键词 :大学计算机;虚实融合;实验平台;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 201448;201449)。

第一作者简介:张春英,女,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挖掘、社会网络、计算机教育,zchunying@ncst.edu.cn。

1 地方高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对计算机能力需求的变化,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严峻考验,教学过程中也凸显出各种问题。尤其在地方高校,各种条件的制约让计算机基础课程面临一系列问题。

(1)学生的学习意识不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大部分学生没有意识到课程的重要性,他们的学习意识仍停留在简单操作上,没有对计算机原理性知识的渴求,没有意识到计算机知识的系统性,没有深入理解计算机处理事务的过程,缺乏“计算思维”。遇到陌生、复杂的问题时,不知从何下手,不能用计算机知识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

(2)教师对改革认识不深。课程改革一直是授课教师考虑的重要课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也经历了多次的改革,从一开始的“文化技术基础”到后来的“信息技术基础”,再到现在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每次变革主要体现为形式的变化,而不是内容的变革。教师因受诸多因素(如教学大纲、社会需求、固化的教学模式等)的制约,思维被长期禁锢于软件训练和操作培养方面,对于实质内容的改革认识深度不够。

(3)管理层的重视程度不够。越来越多的人会简单使用计算机,这就造成很多教育管理层的人员怀疑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其存在的必要性。目前在很多学校,这门课程的课时已被缩减,教学设施配备也显得匮乏;部分学校甚至已停止该课程的开设。

2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目前,各大高校积极开展将“计算思维”纳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相关教学改革中,但效果并不明显。究其根源,在于高校对计算思维的认识还不够成熟,没有形成完整的指导体系,思路不清晰。

我国高校教育有着明显的层次关系,各级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不同的,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改革必须分类型、分层次进行。地方院校既不能完全放弃现有的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搞“一刀切”;也不能完全沿用以前的内容,任由课程形势恶化。在此背景下,华北理工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如何实施,是任课教师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

3 构建“虚实融合”实验平台

3.1 引入虚拟实验,训练学生计算思维

2014年3月,我们走访了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部,李凤霞教授介绍了由她的教学团队研究开发的计算机虚拟实验体系,以及“以虚拟实验方法促进计算思维落地的教学研究”的整个实施过程。经过深度交流讨论,我们体会到,虚拟实验技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将虚拟实验引入实践教学过程,在深化理论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应用能力的培养。结合学校地方特色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现状,我们制定了一套基于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虚实融合教学模式:从北京理工大学开发的18个虚拟实验中,选取其中6个实验融入到实践教学环节,并为此重新制定了教学日历,调整了教学内容,见表1。该模式于2014年9月正式实施。

3.2 构建虚实融合实验平台,实现思维落地

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性强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我们构建了虚实融合实验平台,将课程的实践教学分为虚拟实验平台、实践训练平台、网络作业平台和综合测试平台,如图1所示。

虚拟实验平台旨在通过仿真软件的交互演示使学生真实体会计算机的思维模式。平台部分实践了计算思维在大学计算机课程中的表达问题,如“图灵机模型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虚拟拆装”“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等实验,不同程度地展示了基于计算机的问题求解的优势和限制,说明了形式化方法的基本理论和概貌。

实践训练平台旨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际操作技能。平台共设计了16个实验和8个综合能力训练,主要内容包括操作系统基础、文字处理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信息安全、多媒体技术基础和数据库技术基础。每个实验含实验指导,分为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综合能力训练共包括26个题目。

网络作业平台旨在跟踪检验学生的实验水平和知识掌握情况。平台针对每个章节设计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和操作题;章节学习结束后将题目通过系统到网络上,学生可登录平台随时完成作业,在作业截止日期前,对该项作业学生可多次提交,平台以最后一次为准。在作业评判后,学生可查看作业成绩和作业中的错误。

综合测试平台旨在检验并激励学生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计算机操作能力。其中设计了分章节的试题库,引入了其他高校的多套大学计算机课程试卷。每学期组织学生进行1~2次阶段测验,我们采取按一定的难易度比例随机抽题的策略,题目来自多所大学,如此可以使学生紧跟全国高校学生的水平。

4 新实验平台下的教学改革实践

我们在原有的“平台+软件”框架下,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具体表现为:

1)虚拟实验平台部分实践了计算思维的表达问题。

引入的6个虚拟实验侧重于计算机原理性、基础性、系统性的教学内容展示。虚拟实验的演示、交互和验证,使得抽象、枯燥的原理变得生动并易于理解;虚拟实验深度剖析计算机的基本原理,让学生在分析实际问题时能够站在计算机的角度思考,从而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建立计算思维的方式。

“图灵机模型与计算机硬件系统虚拟拆装”实验,采用动画形式展示了图灵机模型和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计算机科学的核心问题,真正认识计算的本质;通过对实际微机的虚拟拆装,学生可以从系统级的角度直观地了解微机的硬件系统组成及各部件的作用。该实验解决了地方院校计算机硬件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能促进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认识,加深对可计算问题和可计算系统的深刻理解。

“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与计算”实验,结合二进制数据的表示、存储、计算和处理来说明计算机中的数据表示与计算规则,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方法及特性。通过数的精度、溢出等概念演示,学生可以了解计算机中的数据所具有的优势及所受的限制,在运用计算机时就会考虑数据的约束。

“字符编码与信息交换”实验,主要涉及字符型数据在计算机中的编码表示与输入输出的信息交换。通过对西文字符和汉字字符的输入、查找与显示的过程演示,学生可以了解AsciI码、汉字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字形码等多种编码的作用及编码方法,加深对编码方法、信息交换等技术的理解,进而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基本原理。

“一条指令的执行过程”实验模拟演示指令执行的过程,展示计算机有关部件的工作方式及各类信息的流动方式。通过该实验的学习,学生以最简单的方式体验微指令的作用以及计算机各主要部件协调工作的过程;加深对指令、微指令以及指令系统的理解,了解指令执行的3个重要阶段:取指令、译码、执行;进一步认识计算机工作原理,体会硬件的支持和限制,将计算思维运用到问题求解中。

每个实验演示结束后,学生必须填写实验报告,以深入理解和掌握实验所涉及的知识点。报告以提问的方式记录了实验的整个过程。通过填写虚拟实验中每一步骤所引发的部件变化和运行结果,学生将实验过程再现,深度思考计算机工作的原理,了解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机制,建立计算思维的思考过程。

2)实践训练平台提高了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

将实践训练平台中的实验内容分为课内指导与课外强化。课内实验由教师布置并指导学生进行,训练基本操作技能。课外实验拓展知识学习、强化综合应用和课程设计,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训练平台中涉及的部分实验见表2。

课内实验包括基础实验内容、验证性实验和设计性实验。学生首先按照实验步骤要求进行简单练习,达到掌握基本操作技能的水平;然后在没有提示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实验,以验证之前的操作方法;最后根据要求自行设计作品,使其操作能力得到巩固提高。

拓展学习实验不局限于课程大纲要求,以问题或专题导向为主,设计的内容反映当前的新技术和新问题,强调自主学习和创新能力培养,使教和学都能有自主空间。

综合应用实验相当于教学环节中的大作业,适合小组协作完成,可以和相应的实验配合作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内容,强调与实际结合,培养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精神。

课程设计是针对某个知识模块设计的综合性应用案例,兼顾基础内容和拓展知识,为学生提供更自由、更主动的发挥空间,锻炼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3)调整综合评价机制,体现虚实融合的实践效果。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最终成绩=平时成绩(30%)+阶段成绩(30%)+期末成绩(40%)。

(1)平时成绩。由出勤(5%)、模块成绩(15%)和实验报告(10%)组成。模块成绩指每个模块结束之后的综合练习成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来完成,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练习多次,以最后一次成绩为准。实验报告就是6个虚拟实验内容,每个实验必须在l学时内完成。学生在课堂内一边做实验一边填写报告内容,这让他们有思考和探讨空间,但课堂结束前必须提交报告。

(2)阶段成绩。每部分内容结束后,设定一次随堂测验,在规定时间完成规定内容,当堂记录成绩。这是对每个模块学习效果的一个验收,以此考核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3)期末成绩。期末考试采用上机考试,题型包括选择题和操作题。选择题不是简单的概念考核,而是从计算机系统知识角度设定合理题目,体现计算思维;操作题仍是对应用软件的综合考核。

综合考核方式符合既定的教学大纲要求,能真实体现虚拟实验融合后的教学效果。

5 结语

在以培养计算思维能力为目标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中,构建虚实融合实验平台,将北京理工大学的虚拟实验体系融人实践教学环节,采用虚拟现实、图形图像、可视化、人机交互等多种技术,将难以表达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以虚拟软件方式呈现,既方便了实验内容设计,又形象直观地展示了计算机原理性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改革教学内容的设置,充分体现计算思维能力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凤霞,陈宇峰,李仲君,等.大学计算机实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验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创新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 (2007) 21-0038-03

1引言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形式都无法取代的。武汉大学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继承武汉大学百年教学所沉淀的优良传统与“三创”(创新、创造、创业)教育理念,以计算机学院强大的学科优势为依托,加强实验教学方法的研究与探索,凝练实验教学内涵,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手段,不断使实验教学改革与社会需求相适应;以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的,以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创新的目标,努力为国家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

2实验教学方法

(1) 采取“课前预习―资料收集―示范演示―实验训练―技能考核”方法加强对学生基本操作、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的培养。

课前预习:要求学生在实验前进入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网站进行预习。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网站中放置了与实验配套的实习指导书、多媒体教学课件、实验录像和其他网络学习资源,例如仪器设备的使用与操作说明、实验常见问题,等。

资料收集:课前学生根据实验大纲、实验要求、实验目的及实验内容,等,自行通过Internet或电子图书馆搜索查找实验支撑材料,掌握实验流程与步骤。

示范演示:实验课前10~30分钟内,指导教师讲解实验要求,示范操作与演示,观摩部分学生操作演习,并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点评。

实验训练:在实验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与实验辅助教师、研究生助教共同指导学生实验,解答学生实验过程中的疑问。如果学生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实验或感觉自己不够熟练,还可以预约开放实验室进行反复实验训练。

技能考核:制定详细的操作、技能评分点与评分标准,执行实验课程的量化考核。

(2) 在综合设计类实验教学中实施“启发引导―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合作讨论―撰写报告―考核评价”教学方法。

综合设计实验是一种能够培养学生综合应用知识和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可以极大激发学生对实验的积极性。实验中心采取了“启发引导―自主选题―方案设计―实验探索―合作讨论―撰写报告―考核评价”的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综合设计实验一般安排在相应实验课程的后半学期或者下一学期,但是在实验课程开课之初就已经明确告知学生实验要求和实验安排、实验准备步骤,以及基础理论、基本操作技能对综合设计实验的重要性。阐述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进行科学研究、科学思维以及发扬科学精神的重要性。

自主选题:在实验教材或实习指导书中都编写了综合设计实验。综合设计实验内容包括:综合设计实验的意义和要求;选题范围、教学安排和教学指导(实验选题参考、综合设计实验教学举例和推荐参考资料,等)。此外,教师还从科研项目、实践基地、合作企业提供的问题中选择合适的综合设计实验题目,公布在实验中心网站上,供学生选择,也可以由学生完全自主选择题目。

方案设计:学生提前将综合设计实验的题目、实验设计方案和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及实验耗材等提交给指导教师。经共同讨论修改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工作。

实验探索:学生按照经过讨论修改的方案在实验室进行实验,教师根据学生实验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指导。部分综合设计实验由于具有很强的研究性,在规定的实验教学计划学时内很难完成整个实验,实验中心对专业学生免费开放实验室,为实验的顺利完成提供有力保障。

合作讨论:综合设计实验结束后以班级或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与总结,共同提高。

撰写报告:综合设计实验的实验报告按实验中心自制的格式或科研论文的格式书写,要求提交电子版。优秀的实验报告可在实验中心网站上或在大学生自己创办的杂志“e鸣院刊”上发表。

考核评价:制定综合设计实验成绩评定标准细则,包括方案设计、实验方法、实验操作、实验结果、协作精神、实验安排、创新内容、演示效果和实验报告等部分。

(3) 在研究创新类实验中实施“实验中心―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

将“实验中心―教师团队―学生科研团队―兴趣小组四位一体”的教学方法用于研究创新实验教学,起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科研相互促进,有利于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有利于科学研究的进展。

3实验技术手段

(1) 利用新技术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增强实验效果

实验中心鼓励教师利用计算机新技术积极开创实验教学新手段,例如:

网络协议分析仪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网络通信原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网络通信原理,透彻地掌握数据的封装和解封过程,清晰地了解网络协议的工作过程,实验中心花费40余万元购买了网络协议分析仪,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可视化方式清楚地了解通信双方交互的过程。

同学们都反映通过网络协议分析仪,以前晦明不清、看不见、摸不着的网络数据包现在都栩栩如生地展示在计算机屏幕上,非常形象生动且易于理解。

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

实验中心应用自主开发的“863”成果架构了计算机实验教学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包括“自主学习”、“网上课堂”、“作业评阅”、“实验报告”、“实验录像点播”、“在线测试”、“学习园地”等功能模块,极大地方便了学生的自我学习。

通过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学生可自主查阅资料、预习实验内容、分析与评估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和课程论文,等。多媒体电子学习平台中包括与系列教材配套的多媒体实验教学课件20余件和“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等10门网络课程。

此外,实验中心还建立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网络与通信、数据库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编译原理等精品课程教学网站。

计算机组成原理特色课件

实验中心利用计算机新技术开发了特色鲜明的计算机组成原理课件,通过动画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二进制数据如何在控制器、译码器、运算器、寄存器、外存、内存等计算机部件之间传送,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通过在线“虚拟实验室”辅助学生自主实验

实验中心独立开发的在线“虚拟实验室”,打破时空限制,采用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为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贯穿本科阶段的全天候服务。学生可随时随地进入“虚拟实验室”选择某一项目进行实验,系统会对其实验结果自动评价。学生在四年时间内只有达到一定标准后,才能获得相应必修学分。网络自主式实验模式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指导思想。

(2) 通过实训平台提升学生能力

实验中心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实际动手能力,构建了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综合等多个实训平台。这些平台的使用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自信心,开拓了思维能力。

(3) 通过大学科联合培养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好创新环境和机会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科综合实力强,特点明显。由刘经南院士担任主任的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设备环境优良、师资力量雄厚,是国内外软件工程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的中心之一。实验中心与计算机学院、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多方联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科研课题、创新基地和指导老师。

实验中心在软件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软件工程创新基地”,在国家多媒体软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立“多媒体技术研究创新基地”,为本科生创新研究和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了优良的条件。

(4) 在校外建立实习基地

校外丰富的科研资源是本科教学培养中难得的条件,实验中心每年将部分学生送往下属的12个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学习,接受实习基地先进实验技能的培训和科研前沿的熏陶。和实验中心签订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包括:北京安天电子设备有限公司,等。通过和企业公司签订合作协议,每年暑期或从第四学年开始由应用研究能力强的老师带队,选派部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社会实践。通过这种措施,既解决了企业的生产难题,又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束语

我们通过改革实验教学方法,拓展实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计算机实验中心和社会资源,以培养学生创新和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为目的,不断深化实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7-07-02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第3篇

1、教师、学生的思想动员和前期准备工作

分级教学最容易让学生产生个体歧视的错觉。由于分级教学的等级或层次是根据入校后进行的分级测试成绩来确定的,有一部分学生可能会因此觉得比别人略低一层次,这无疑会让一些学生从心理上产生被“歧视”的感觉。致使教学两极分化,即优秀者更优秀,差者则“破罐子破摔”,达不到分级教学的目的。因此对学生的思想动员很重要。我们主要是采用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通过多次讲座形式对学生在计算机分级教学、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等方面进行讲解,使学生认真对待分级教学这件事情,彻底打消被“歧视”的想法。分级教学给教学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分级教学打乱了以往院(系)、专业、班级的界限,在课程安排、成绩登记过程中,不可避免地给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增加了难度,且学生的班级是呈动态变化的,极易造成部分学生成绩的“丢失”;因此,对教务管理系统和教学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分级测试准备

每年新生刚入校,对所有大一新生进行一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测试采用我校成熟的测试软件———万维全自动网络考试系统在计算机上进行,考试形式为闭卷,测试大纲由信息工程学院结合现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确定。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入门、信息表示、微机硬件系统、办公软件、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网页制作。

3、测试成绩认定及分班

根据入学测试成绩将学生划分为三类,测试成绩在前20%的学生,可以免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直接获取这门课程的学分(即不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并且,其测试成绩将按照映射方式换算为百分制分数的免修成绩录入教务管理系统,映射起始分为70分。将剩余学生按成绩排序一分为二分别编班A班和B班。此外,获免修资格的学生,可以在免修成绩正式公布两周内向所在院系申请放弃免修资格。经批准后,其免修成绩失效,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课堂学习。对于测试成绩为“未通过”的学生,必须参加《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课堂学习。分级测试成绩不影响学生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正常课堂学习中的考核成绩。

二、教学内容确定、教材选定与编写

A班学生,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在授课内容上主要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的考试大纲内容为主,精讲多练,加大学习内容的辅导和学习方法上的指导。培养学生熟练使用应用软件解决学习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的能力,使用经典案例驱动教学,对有代表性的案例详细讲解、多次示范,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实验课要“多练”,组织教师编制学生实验指导书,每次实验课前,学生对实验任务明确,实验过程中有专门教师指导。在本课程教学结束后,能让绝大部分学生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B班适当加宽知识范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科目中的OFFICE高级应用考试大纲为主,主要讲授windows操作系统的高级应用、办公软件的高级应用、网络的高级应用、多媒体素材、获取、编辑、转换等内容。加大教学计划中上机课的课时比例,以任务驱动式教学为主,多为学生提供经典例题和教学实例,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努力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等方式获取学习资料来自主学习,学习的任务主要靠学生自己完成。教学的主要任务转变为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学的重点转变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教学内容和重难点不同,A班和B班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不同,我们应组织一线教师编写适合我校的《大学计算机基础A》和《大学计算机基础B》教材,且不断的修订和完善教学内容。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分级教学实施

1、采用“3+X+Y”的分级教学方案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我校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改变为“3+X+Y”模式,(“3+X+Y”教学模式是:大一新生刚进校进行分级测试,成绩合格的学生直接拿到学分,选修其他自己感兴趣的课程,A班和B班学生分别学习《大学计算机基础A》和《大学计算机基础B》这门课,而第二学期根据所学专业,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不同的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课程,即“X”,在第四学期,根据专业的特点再学习一门专业计算机课,就是“Y”)。我们的着手点是:对“1”进行分级教学,将“1”变为“3”,不再“齐步走”、一刀切。

2、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的分级手段

分别使用《大学计算机基础A》和《大学计算机基础B》教材进行教学。这种分班方式,打破了传统的以专业分班方式的教学。很好的改善了目前部分学生“吃不饱”和部分学生“消化不了”的现象。

3、教学过程中与所学专业的结合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目的是:以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其专业领域内行业软件具体应用的能力。因此,在教学中不能同一教材,要针对具体专业,有所侧重,讲授一些计算机与其专业领域的具体应用。并鼓励学生在网上检索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典型案例进行学习,进一步搜寻一些行业软件,为今后的模拟实验和参加工作打基础。比如会计专业,可以在Excel教学中加大力度,学习一些数据处理的高级应用。音乐专业的学生,专业打谱软件Overture软件的介绍与学习是必不可少的。

四、分级教学成绩评定

成绩的评定在教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目前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总评成绩等于平时成绩*0.3+期末成绩*0.7,平时成绩主要根据学生的课堂考勤、课堂表现、学生作业和实验报告完成情况来确定;期末考试成绩由上机考试的成绩确定,学生在计算机上完成并提交试卷,由计算机自动阅卷。A、B班期末考试试题有所区别,考试范围由授课教学大纲决定,简言之考试的内容就是平时上课所讲授的内容。

五、结语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高职高专;问题分析;改革措施

Abstract:“Conputer basis”as an introductory course in basic computer education,each non-computer science student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study.As a public foundation compulsory,i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students to master computer skills.This essay briefly analyzes the existing problems on the cours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Computer Basi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iscusses the reform measures to be taken by the teaching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Key words:Computer Basis;curriculum and teaching;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analyze the problems;reform measures

1.引言

当下,计算机已成为一个不可或缺的工具,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都离不开它,计算机及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了社会的各个行业。计算机应用能力就像英语一样,成为新世纪毕业生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为了让各专业的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培养他们对计算机的基本操作能力,并应用计算机来解决其专业领域所涉及的问题。因而,成为所有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都必须学习的公共必修课。可见,学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重视及此课程对大学生的重要性。所以,就高职高专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进行一些思考和研究是非常有意义和必要的。

2.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基本现状

(1)教学内容

过去,由于生活水平的限制,很多中小学都没有配备计算机教学的条件,学生只有进入高校才开始接触计算机、使用计算机,所以在计算机公共课的教学内容上,各高校都基本选择了Windows,Office,Internet为主要教学内容。而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越来越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推广,对Windows,Office,Internet等内容的使用,学生在进入高校前就已经具备。以笔者教学中为例,很多男学生对计算机学习比较感兴趣,自己在高中就学会了很多知识,所以,上课对他们来说就是重复,浪费时间,也就失去了兴趣,觉得所学内容是“小儿科”。也有部分同学根本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连最基本的操作都不会。所以,不可盲目无选择性的灌输计算机体系知识。

(2)教学模式

随着计算机教育的日益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已经开始接触计算机,并拥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大部分学生已经会熟练使用办公室软件和常用网络软件,甚至一部分学校学生还学习过网页制作和图像处理等工具,但由于地区和学校的差异性,进入大学的学生基础不一,当然,也有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了解甚少。在教学中,笔者也发现有的同学连最基本的打字都不会,其他的更没有接触,但毕竟这是少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考虑周全,按班级自然组班甚至几个班合起来上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各层次学生就难以兼顾。如果讲授内容过于简单,会使高水平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如果讲授内容偏难,会使基础差的学生难以掌握,从而影响教学质量。所以,统一的教学模式急需转变。

(3)教学方法

计算机基础作为基础课程,一般都是每周2学时或3学时,所担课时量比较少。如何在较短的课时内将丰富的知识体系灌输给学生?如何让学生比较有兴趣的接受新型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都需认真考虑,而不能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一味的讲解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

(4)教学环境

实验教学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其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理论体系知识的巩固、课堂学习兴趣的增强、自我认知的肯定等方面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可是,因为不同学校对其实验课时、实验素材、实验环境、实验体系等环节的投入不同,所以,实验效果也有差异。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整体实验效果并不理想,需进一步改进。

3.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的措施

(1)统筹兼顾不同类型学生需求,突出专业特色

在中学阶段,很多学生接受过计算机普及教育,该类型的教育没有专业和方向的划分,教授给学生的也是最基础的操作方法,旨在让学生对计算机有个初步了解。而大学计算机教育从知识的宽度、广度和受众的广泛度层面都大大超出中学阶段。除了要引导各专业学生掌握诸如Windows,Office,Internet等基础知识外,还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设计特色课程,以期学生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学以致用,如:针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应当教授一些与报表和数据处理相关的计算机知识;针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应当教授一些图像处理知识;针对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应当教授一些网页制作相关知识等等。也就是说,要统筹兼顾不同类型学生需求,开设有专业特色的计算机公共课。

(2)改变填鸭式教学模式,突出因材施教

要改变以往高职教育中以“上大课”为代表的填鸭式教育,突出因材施教。首先,授课教师可采取摸底测试的方式,摸清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实操能力,分出“优、良、中、差”等次;其次,要根据掌握到的情况,在授课内容和授课进度上作出科学设置和合理安排;再次,在日常的授课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教学方法和教学目标,要重点帮助基础薄弱的学生加快学习进度,逐步缩小与其他同学的水平差距,要引导基础较好的同学学习一些新知识、新技术,鼓励指导这部分同学参加各类计算机等级水平考试和竞赛活动;最后,要鼓励学生建立计算机学习兴趣小组,通过传、帮、带等方式,共同探讨,共同进步,形成互帮互学的良好氛围,进而逐步提高教学效果。

(3)改革传统教学方法,采取项目化教学

计算机作为日常工作生活中必需的一个工具,其实践操作性较强,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目的就是使学生掌握本专业必备的相关计算机知识,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于实践操作过程中。因此,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应该局限于单一的计算机科学体系结构,而应该基于专业应用的实际需求。在讲授计算机基础课程时,教师要根据所授课班级的具体方向和情况,设计出哪些内容需要重点讲授,哪些需要简明介绍,有针对性的组织好授课内容。要以理论讲解为辅,实际动手操作为主的授课方式,将枯燥的文字知识,以项目实例化的形式展示给学生。针对每个版块知识,都设计相应的项目案例演示,并采取举一反三的方式,举类似的案例让学生自己重复动手操作,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和实际应用。比如,在讲解word版块时,可以在讲授完全部知识点后,进行阶段性小总结,以要求论文的格式,布置任务,强化word各知识点的综合应用。在案例教学中,除了可以个人独立完成外,为了锻炼学生的团队精神,也可以以分组的方式集体完成。最后,针对学生的情况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品做点评。这样教与学,练与评相结合,既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的更深刻,又锻炼了他们动手操作能力。

(4)注重培养动手能力,强化上机操作

计算机是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上机操作训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内容的掌握情况。因此,首先,教师要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材施教的设计好上机操作题目,让学生清楚上机的基本流程和实验任务及实验目的,尽可能的让学生了解和熟悉计算机,并掌握所要求的知识。其次,教师要有耐心做好上机辅导工作,在实验过程中要认真解答学生遇到的各类问题,帮助他们将理论更好的应用到实践中,利于他们更清晰的理解所学知识。第三,实验完成后教师要按照格式指导学生撰写实验报告。学生在撰写实验报告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更加明确课程所学的内容,还能快速知道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弱项和不足之处,从而可以提高教学质量。第四,实验环境的建设是提高实验质量的物质基础,需要学校和相关部门的持续投入,包括硬件和软件。比如,足够的机房教室,电脑,空调,桌椅,电脑上需安装的教学软件等等。同时,实验课时的安排也是提高实验质量的保障。学校要给予足够财力物力支持,实验室配套设施要跟上,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4.结束语

总之,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高低,不仅关系到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普及和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而且对大学生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和走向社会也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各高职院校大力推行素质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之际,培养出适合国家建设发展需要的有用人才,是社会赋予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更是应该担任改革领头人的角色,充分运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积极探索与研究一套与时俱进、适合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为开创新形势下计算机基础教育工作的新局面而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朱有才.高职高专《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对策[J].当代文化与教育研究,2007(6).

[2]郭晓姝.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初探[J].电脑学习,2010(1).

[3]张居晓.提高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质量的策略[J].计算机教育,2011(2).

[4]杨雪松,冉婕.《大学计算机基础》公共课教学研究[J].现代计算机,2011(6).

大学计算机实验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818-0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HAO Lin-lin,FANG Xing-xing

(Artillery Academy,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ntent of 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change, update faster; 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computer quality improve continuously, which requires the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greater reforms. The auther discusses the new mode of teaching and reform in detail,based on practical teching experience,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和大部分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它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强化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基础、Internet、数据库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弱化了Windows和办公处理软件,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笔者几年来一直主讲该课程,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课程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由五个单元课程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及病毒这五个单元内容。第一单元是计算机的基础,其它均为独立的模块。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能熟练掌握Windows平台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用法、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因特网的常规应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均统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

2 课程情况分析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很大。我们连续两年做过问卷调查,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教学改革探讨

3.1 注重信息素质培养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完整的信息素质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质(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信息素质是21世纪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是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熟悉并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发掘、获取所需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增强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提倡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不拘形式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在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实验成绩+机试”三部分组成的课程学习评价模式。

1) 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集体备课,案,鼓励任课教师根据所带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创作个性化的课件,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作业中,按照兼顾“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和研究开发”三种类型的题目给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创新意识。比如在讲完计算机的组成之后,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完成配置一台性价比适宜的多媒体电脑的清单,学生可以通过这项大作业实地调查和了解电脑的最新发展动态。又比如,在讲完Word一章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个性化的自荐表。通过这些作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科学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 上机实验成绩。“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有12学时的上机实验。因此,对上机实验课的考核也不容忽视。每次上机实验课前都给学生布置上机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尽可能抓住每一次上机实验的机会多动手练习,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得上机实验课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3) 机试。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的方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使考试公平、公正、合理。同时使考试更接近实际教学实践,有利于对能力的考核。这一改革使学生上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动手能力也明显增强。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上好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很重视的问题,各个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Steven L.Mandell,Sachi Sakthivel.计算机信息处理[M].尤晓东,杨小平,周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