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现代诗歌赏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中学生赏析现代诗歌的盲点和误区
由于中学生受人生经历、阅读条件和理解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们在赏析现代诗歌,特别是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时候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存在着盲点和误区。作为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现代诗歌的美的同时,准确把握作品的感情基调,深刻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名篇,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只不过是诗人眼中或心中的海市蜃楼。试想,“面朝大海”又怎么能看得见“春暖花开”?然而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这首诗的感情基调理解不够准确,他们往往把“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理解为一种现实存在,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理想追求,从而错误地把它确定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
下面,我就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赏析现代诗歌。
二、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创作背景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前提
海子(1964年3月24日-1989年3月26日),原名查海生,中国当代诗人。《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1989年1月13日,两个月后,海子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而表现其最后自杀意识尤切的,无疑是他自杀之前的最后几首诗之一,也就是作于1989年3月14日的《春天,十个海子》
在春天,野蛮而悲伤的海子/就剩下这一个,最后一个/这是一个黑夜的孩子,沉浸于冬天,倾心死亡/不能自拔,热爱着空虚而寒冷的乡村。
在这里,海子无疑发出了死亡的宣告,这是一个悲伤的海子,陷于死亡而不能自拔;这是一个绝望的诗人,一个破灭而无任何希望的灵魂
大风从东刮到西,从北刮到南,无视黑夜和黎明/你所说的曙光究竟是什么意思。
由此可见,海子所谓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不能理解为诗人对尘世生活的向往,这样的生活只能存在于诗人的幻想中。
三、研读文本是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
之所以叫做“研读”是为了区别于走马观花式的阅读。
现代诗歌的“诗眼”有时就藏在诗歌的题目中,作品的感情基调也就集中体现在题目中。所以研读文本就应该从解题入手。正如前文所述,“面朝大海”并不能看见“春暖花开”,或者说,当抒情主人公“面朝大海”的时候,他看见的“春暖花开”就只能是海市蜃楼,因为大海上没有“春暖花开”,“春暖花开”只能是在“我”的身后。“我”幻想,“我”憧憬,却始终不能面对。而诗人没有言明的“身后”却是一语成谶。
再看正文,诗中三次出现的“从明天起”、“愿你”以及诗歌最后一句的“我只愿”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把握作品感情基调的关键。“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幅图景即便是尘世生活,也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田园牧歌式的尘世生活:实在却不乏闲适,清苦却不乏浪漫。如果抒情主人公真的可以在这幅图景的感召下走出封闭,摆脱孤独,那么的确可以算作“一个幸福的人”了。但是这一切憧憬却被“从明天起”限制住了,“从明天起”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今天的注定孤独、暗淡,注定无法融入尘世的幸福生活。
诗歌以升华的激情,凝练的语言,灵动的意境,吸引着每一个热爱生命的人。新版《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阅读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现代诗歌赏析题在中考中应运而生。纵观2013年全国各省市中考语文试卷,我们发现较浅易的、有定评的现当代诗歌开始走进考卷。具体说来,就是以抒情诗、哲理诗或内涵深厚的诗为主,设题多趋向于诗歌的内容和形式,命题范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⑵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⑶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⑷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⑤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中考回放】
例1.(2013年湖南省衡阳市附加题)阅读弗罗斯特的《未选择的路》完成后面的题目。
为选择的路
弗罗斯特
黄色的树林里分出两条路/可惜我不能同时去涉足/我在那路口久久伫立/我向着一条路极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丛林深处/ 但我却选了另外一条路/它荒草萋萋/十分幽寂/显得更诱人/更美丽/虽然在这两条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迹/虽然那天清晨落叶满地/两条路都未经脚印污染。
啊,留下一条路等改日再见/但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返回/也许多少年后在某个地方/我将轻声叹息将往事回顾/一片树林里分出两条路――而我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从此决定了我的一生的道路。
1.结合句子的内容解释第一节中两个加点的词。
① 涉足:_______________ ②萋萋: ____________
2.诗歌中的“路”象征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这首诗的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了考生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能力。1题考查了词语解释能力,做好本题考生一定分析该词语前后语境,选择恰当意思解释即可。2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题目中的“路”的理解,做好本题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诗歌,深入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以及作者的写作时的思想感情,这里的“路”运用了象征的手法,不是指自然界的路,而是象征了人生之路。3题考查了对本诗主题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着手:⑴从诗歌背景入手。深入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经历及作品的时代背景,从而为主题找寻社会生活的依托。⑵标题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感彩入手。体味写景的词句的冷暖色调,进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欢快欣喜,还是忧愁悲伤等。
参考答案:1.①涉足:指进入某种生活环境或生活范围②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2.“路”象征着人生的选择3.提示:诗人通过叙述对森林中两条路的选择,说明了在人生道路上有许多重大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要走的道路,就会决定一生的命运。(意思相同即可)
例2.(2013年贵州省贵阳市)阅读上面诗歌,请从文学欣赏的一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青春寄语
佚 名
孩子,你们的眼眸里
青春在哗哗作响
流向那等待开垦的时光
这是你们的早晨
黎明的歌声多么嘹亮
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你们的梦想
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
风一吹,一粒粒绿色的青春叮叮当当
孩子,从现在起
你们要学会仰视,要学会自强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青春美啊
美在热情
美在力量
美在自信
美在坚强
美在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孩子,青春是一支动听的歌谣
它也是人生的一次重要起航
人要活,就活得热烈,活得充实
要活得像一团火焰,把周围照亮
任凭千里冰封,鸟兽藏迹
你们也要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
(本诗有删改)
【解析】 本题考查了对现代诗歌的赏析能力。诗歌赏析可以从语言角度赏析,一定要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品味,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把握作者炼字炼意的技巧,进而通过调动想象、联想、比较等方法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可以从意境上赏析,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生活图景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诗歌的主题通常是借助它来表达的。诗人常通过一系列相关意象的组合,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意境,或者雄浑开阔,或者苍凉悲壮,或者清新明丽等。还可以从思想感情反面赏析,赏析时,可以从感受诗情入手。在具体分析中,考生如果能正确把握作者的喜忧、爱恨之情,就能正确判断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歌颂什么,痛斥什么等问题。最后还可以从表达技巧方面赏析,现代诗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所以要全面深入地欣赏诗歌,就必须感悟诗歌的表达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考生从以上任选一两个角度,用凝练语言赏析即可。
参考答案:1:全诗洋溢着活泼的生命力,明朗而耐读,积极而又生气。诗歌以一个未出场的“长者”对青年人喃喃细语的口吻,娓娓道来,塑造了这位仁慈亲切,充满智慧的尊长形象。“长者”在语重心长地告诫青年人要抓住青春的时光,以积极乐观的态度,梳理远大的理想。“希望栖息在阳光的肩膀上”“ 让目光永远飞向靠近太阳的地方”“ 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 燃烧出人生的精彩和辉煌”这一句句谆谆教诲,营造了一种情与理有机统一的深广意境,表达了“长者”对青年 的激励鼓舞和殷切希望。2:全诗就语言而言,明快有力、辞义畅达,有些诗句哲理性强,意味深长,值得细细咀嚼品味。如:“你们的梦想,还挂在青青的葡萄架上叮当作响”,写出了青想的青涩,还需要阳光的普照,时间的考验;第三节连用五个“美在……”的句式,是“长者”在对青春的礼赞,更是长者经过生活的积淀,岁月的雕刻后对青春的一种理性认识,五个“美在……”高度概括了青春的特点――“热情”“力量”“坚强”还有“血脉里有崇高的理想在流淌”,明快有力,淳厚精警。3:全诗用第二人称的口吻,亲切自然。或排比――写“青春美在热情、力量、坚强”,或比喻――写“人要活得像一团火焰”,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意味深长,既写出了青春活泼而有生气的特点,又写出“长者”寄予青年人的殷切希望,值得细细咀嚼品味。此外,全诗押ang韵,韵律优美,读来朗朗上口。全诗情真意切,气贯长虹,动人心弦,引人共鸣。就像一首青春之歌,催人奋进。
【解题方法】
1.品味意象,体会意境
所谓意象,就是寄托作者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只有抓住诗歌的意象特征,才能较好地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所谓意境,就是作者调动生活积累,运用艺术表现手法,整合各种意象,使主观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的物象相互融合而创造出来的境界。鉴赏现代诗歌的意境时,首先要对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进行联想和想象;其次要从品味诗歌的语言入手,感悟到诗歌的意韵之美。一般来说,意境都是由现代诗歌所选用的意象创设出来的。因此,考生在鉴赏现代诗歌时要善于品味意象,从而拓展诗歌的意境。如果不能体会其意境,自然也就不可能真正进入诗歌所创设的审美世界。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作者面对康桥的自然风光,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清荇”“柔波”“清潭”“青草”“星辉”“夏虫”等意象。这些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在诗歌中被作者赋予了自己独特的感受,这些典型的意象勾画出了康河的妩媚动人。现代诗歌的意象和意境解题技巧⑴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概括景物的氛围⑵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2.抓住意象,把握主旨
许多现代诗歌在感情表达上秉承了古典诗歌“贵含蓄,忌直露”的特点,作者往往是有话不直说,有情不直抒,而是通过具体意象进行委婉曲折的表达。而现代诗歌的主旨就是诗中所表达的作者的理想志向,所阐述的人生哲理,所蕴涵的美好情操,或对社会、对人生、对历史的总结等。无论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含蓄还是直露,都与诗歌的意象有密切关系,所以领会现代诗歌的情感和主旨要立足诗歌的意象。如艾青的《礁石》就是借“巍然挺立”的礁石形象,表达诗人对被压迫人民抗击旧世界暴力的那种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的赞颂。 现代诗歌思想感情解题技巧⑴指出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⑵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3.立足意象,分析语言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练,形象,富有音乐美;在诗歌鉴赏中,品味语言是基础。考生应该联系全诗主旨,反复咀嚼,领略诗歌的深刻含义,品味隽永的字词语句。
4.体会意象,分析技巧
掌握现代诗歌阅读的表达技巧,⑴从诗歌的形式入手。不同类别的诗歌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等方面各有特点。叙事与抒情的类别不同,形式、风格也不同。⑵从诗歌的标题入手。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有的标题概括了诗歌的重要内容,有的标题揭示了诗歌的线索,有的标题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⑶从诗歌的重点字词入手。领略含义深刻、隽永的字词,捕捉到诗歌中那些最能显现诗人感情的字眼,便找到了理解诗歌的钥匙。⑷从作品中含有诗眼的句子入手。这些含有诗眼的句子往往最能体现作品的内涵及表达技巧。⑸从诗歌所选取的意象入手。留心诗歌中出现的意象,调动积累,揣摩意象的含义,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⑹从诗歌营造的意境入手。抓住诗歌的画面和气氛,去理解、感受“此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⑺从诗歌的手法技巧入手。理解诗歌的表达方式、抒情方式、修辞手法,有助于披文入情。
【强化训练】
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1-2题。
三片叶子
梅绍静
三片嫩叶像三只绿色的小鸟儿,
骄傲地站在树桩上。
树桩只发出这一条绿茎,
绿茎上只有这三只小鸟。
多可爱的小东西啊,
它们还要为砍断的树桩歌唱。
即使只有这三片绿叶也要向世界呼喊,
让人们永远憧憬那被剥夺的满树春光。
(选自《梅绍静诗集》)
1.简要说明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
2.试对这首诗的比拟和象征手法作简要分析。
第一步,以相关背景为依据,把握解读诗歌的切入点
初中教材中所选编的现代诗歌大都篇章不长,文词明白,正因为如此而往往就容易只读到它的表层,而忽略它内涵的一些东西。要让学生能够解读诗歌的内涵,就必须了解作品的背景――这是能否正确解读诗歌思想的关键。《有的人》是一首优秀的现代短诗,诗中的对比是浅显易见的,诗中相对的两种人也是浅显易懂的,但对诗中两种人的行为和精神实质如果没有一定的"已知"来作为教学铺垫,就不是那么容易把握了。所以,课前务必先让学生尽可能充分地了解关于鲁迅的一些情况,诸如其生平经历、作品解读、世人评价等等。尚未读文,即可集中从"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中激发起学生对鲁迅精神的景仰。有了这个情感铺垫,教师辅之讲述作者创作此诗文的背景,教学这首诗歌就有个良好的开端了,学生对了解诗中两种人对人民的态度、对人生的目标、对社会的影响以及人们纪念鲁迅的意义就有了很好的依据。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了有关背景作铺垫,对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诗歌中形象及思想的把握都起着很大的作用。
第二步,以诵读为依托,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现代诗歌的语言精炼、形象、富有音乐美。余光中《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啊/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诗歌句式均匀整齐,回旋往复,一唱三叹。
指导诵读时,非但要学生读准字音节奏,且要吐字清晰,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把作者用音乐般的语言表达的对祖国和祖先的深深眷恋之情"唱"出来。虽如此,由于每个学生的审美角度与表达方式都不尽相同,诗歌诵读就应允许个人对其节奏与韵律有不同的理解,应鼓励学生用自己最得意的方式来诵读,而不可"框"在一个规定的架子里遭受折腾,造就矫揉造作的"异口同声"。
《乡愁》中,那承载着诗人小时候依恋母亲安慰的"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相思和依偎的一张"窄窄的船票"、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相见的一黄土,和象征着中华民族深深伤痕的"浅浅的海峡",以及"这头"与"那头"沉重的分离,都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显现出来的。有了这个基础上,再将学生引向诗歌的赏析。
第三步,以情感为主线,体会诗歌深层的意蕴
可以这么说: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作者的感情体现在诗歌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
还以《乡愁》为例:那"小小的邮票"承载了诗人小时候的依恋,在互通音讯中诗人获得了母亲的安慰;那"窄窄的船票"承载了诗人对爱人的相思和依偎,在往来中,诗人填补了感情的缺口;那一黄土割断了诗人和母亲的相见,诗人的心灵将归往何处?……诗人的这些浓烈的情感,无不在诗中的"小"、"窄"、"矮"、"浅"之间得到反衬。
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体味作者从字里行间凸现的跌宕的情感波澜,体味诗词深层的意蕴。清代王夫之就说过:"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现代诗歌教学的鉴赏品味应建立在学生自我思考的基础上,使"诗人心中之诗"最终成为"我心中之诗"。
诗歌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也许创造性的火花就此而迸发。在《乡愁》赏析中学生对诗人情感还会有怎样的体验,教师应抓住学生瞬间的灵光,捕捉学生动情的联想与想象以达到教学目的。
第四步,放飞思维的翅膀,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谓"有意无境不成诗"。"境"即形象,《沁园春•雪》中"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即是壮阔、豪迈之意境。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的"意境",才能真正意义上品味出作品的诗美,从而切切实实培养起他们的艺术鉴赏力。现代诗歌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境"呢?最直接的做法是展示诗歌的直观形象和画面,启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比如赏析《沁园春•雪》时,辅之展现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图景,假定词人立于皑皑高原的一个至高点上,放眼四周,所见所想,由此品味出词人在"望"所包含上、下、内、外的空间里,和"惜"所包含秦、汉、唐、宋的时间里,所表现出来的一代伟人的气魄、胸怀和人格魅力。
其次,从品味诗词语言入手,引导学生一点点地感悟到诗歌意韵之美,也是教学中能避免架空赏析的一个好方法。如赏析《乡愁》,引导学生紧扣诗人提取的几个单纯的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将这些意象和"这"、"那"简单的词融合在一起,将彼此隔离的人、物、时间和空间紧紧联系在一起,品味那若有若无的距离和联系,使学生在心中产生对诗人在相思、别离和相聚间奔波的强烈的共鸣,感受作者那难以言表的哀愁和无尽的相思。
第五步,以生活为蓝本,展现心中的诗情画意
应该说,我们过去的语文教学在现代诗歌的创作练习上是重视不足的,许多中考作文要求就有明显的限制――"文体不限(除诗歌外)"。在考试的指挥棒指引下,教师极少鼓励学生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生活,甚至是扼杀,不让写。应该说,初中学生尝试诗歌的写作是可行的。
首先,从理论上讲,应该鼓励学生"诗意"地生活着,对社会、世界、生活的关怀怀有美好的愿望,让学生们懂得:我们的情感生活,是在生活中感触到意趣和美的存在的生活,是远离粗俗、鄙陋、愚昧而走向高雅、精致、聪慧的生活。
其二,现代诗歌文字理解的难度并不大,进入诗歌的状态也不难,学生在大量的朗读、声情并茂的反复朗诵后,是很容易走进创作的氛围与诗意之中的。
关键词:现代诗歌教学;古典意蕴;现代精神
对于现代诗歌,有些人认为它比较直白,没有什么值得深入研习的。其实,在思潮之中,现代诗歌可以说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现代思潮“杂交”的产物。对于这样一种新生代的文学样式,如果仅仅以其文字近乎现代的特点而轻视它,那自然是一种盲视行为。
为此,对于现代诗歌的解析,必须还原到古典与现代融合这个原点。笔者以闻一多先生的《发现》为例,谈谈如何开展中国现代诗歌教学。
一、由言及文,理顺错综关系
对于现代诗歌的鉴赏,很多学生乃至教师采取的方法是一次性“扫描”。在他们的意识里,现代诗歌比较简单,读过一遍就可以掌握其主要内容。其实,这是学生在古诗鉴赏之时就容易犯的错误,一直以来就没有改观,如今“传染”到现代诗歌鉴赏领域。这个问题在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指望着一遍阅读就能读懂诗歌内蕴,这是不切实际的做法。事实证明,只有开展渐次的阅读,理顺诗歌文本内蕴的关系,才能算作真正理解了诗歌。
执教《发现》之时,教师们习惯于引导学生在诵读基础上概括诗歌大意,然后体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在课堂教学观摩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是进行了一个回合的读与讲:学生整体诵读诗歌,讲出诗歌整体内容。在这个简单的教学流程中,教师的期望值极高,很希望学生一次性阅读之后就能掌握诗歌内容。实际上,这里透露出教学领域里现存的一个“乌托邦”式的理想――教师的教总会获得及时的回应,学生能有丰硕的收获。就《发现》而言,教师很希望学生诵读过一遍之后就能掌握其主体内容。但是,这个理想是难以实现的,一方面是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有差异,他们的现代诗歌阅读图式建构情况不一;另一方面是由于这首诗歌充溢着磅礴的情感气势,又运用了古典与现代交融的诗歌表达方式。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平心静气地开展阅读,帮助学生明晰任何诗歌在语言表达之时都会遵循一定顺序的道理。在《发现》中,诗人闻一多是由于在国外深受刺激,生发对祖国的热望之情;但是急切地回国之后,呈现在他眼前的祖国竟然与他意念中的截然不同,于是由期望到失望、痛苦的心情随着事件的展开而逐一涌现。如果没有针对诗歌语言的逐字品读,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就会比较肤浅,对诗人纷繁复杂的情感也必然体会得不够真切和深刻。所以,由言及文的赏析过程是现代诗歌教学绕不开的一个程序。
二、由今及古,透析古典意蕴
现代诗歌具有其现代特性,如果阅读现代诗歌读不出古典的意蕴,那么这样的阅读也就必然悖谬于诗歌这种特殊文学样式的魅力。畅游诗歌殿堂,我们可以发现优秀的现代诗歌往往都包含着古典的意蕴,大家熟知的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如此,闻一多先生的这首《发现》也具有同样的特点。
从总体上看,这首现代诗相对比较直白,但是其中不乏古典诗歌的一些精华。从开头来看,“我来了”,伴随着“迸着血泪”的状态。可以讲,这迸着血与泪的呼喊,表达诗人浓厚而深沉的爱国情怀。这里虽然没有直接描摹眼前祖国的状况,但是“这不是我的中华”可使读者想象得到此时的中华是如何的残败不堪。于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热泪纷飞乃至热血贲张的情形就凝聚成深沉的意境,也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再看结尾处“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出此时的诗人情状――茕然立于青天之下,四处凉风侵袭。只不过,诗人不是被动而颓然地接受残酷的现实,他愤然指责苍天,内心迸发的悲怒之气直逼八面来风。当我们将这些现代诗行用古典诗歌的方法进行品鉴之后,会发现其中内蕴的古典之风竟然如此迷人、耐人寻味――这恰恰是被当今教学严重忽略的地方。为此,《发现》这首诗理应带给广大师生一个重大发现――透过现代品古韵。
三、由古及今,领略现代精神
作为现代诗歌,其表达方式业已随着“五四”之后人们思想的觉醒、情感的勃发而悄然发生变化,其中最为直观的表现就是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明显增多。
以《发现》为例,当诗人发现眼前的不是梦魂牵绕的祖国之时,他惊呼“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其中依然含有意境的营造,似乎自己挂在悬崖之上,做着一个恐怖的噩梦,诗人难以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很显然,诗人的情感发展已至极端,用比喻已经不能畅叙内心的郁结之气。于是,直接抒发出“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再如结尾之处,“我哭着叫你,呕出一颗心来”也是富有情境韵味的现代诗句。哭的是不堪入目的祖国母亲,叫着的是撕心裂肺的爱国赤子,这样的画面不能不使任何一位读者为之动容、悲戚。而将自己的心“呕”出来,这明显使用了夸张手法,但又恰如其分地将诗人此时的心境直接表白出来。这是一个爱国志士的真情表达,也是一个富有现代精神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的惊天呼唤和哀叹。这就是“五四”之后诗人们所共同具有的现代精神,他们不再满足于朦胧的表达,他们需要也实际运用了现代直白的方式直接而率真地抒发内心的想法。这是时代的产物,也是现代诗歌的进步之处。
其实,现代诗歌不是我们想当然的那么简单。教师必须引导学生通过细致而缜密的诗句品读,理顺其中蕴含的错综而复杂的事件、情感关系,在反复的品味中渐进地领会其真谛。
参考文献:
[1] 吴建英.现代诗教学内容的确定与教学方法的选择[J].中学语文,2011,(Z1).
1.联系创作背景,对现代诗歌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简要评价,理解诗歌所蕴涵的哲理。2.通过赏析现代诗歌中感人的形象,说出自己的个性体验,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3.通过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领悟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概念阐释】
分析现代诗歌中蕴涵的深刻哲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诗歌具有浓烈的抒情性。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表达的感情比一般作品更浓烈,或用形象的语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在具体的景物描绘中渗透着作者的感情。一些诗歌的哲理是通过对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哲理,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诗歌感情的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哲理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哲理。
2.诗歌具有鲜明的形象性。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的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体会诗歌所蕴涵的哲理都必须准确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3.诗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造以及深刻哲理的表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用最简洁的词句来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了诗歌语言凝练含蓄,含义丰富深刻的特点。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有助于领悟诗歌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阅读指导】
整体上,把握现代诗歌所蕴涵的深刻哲理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诗的哲理。
2.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感悟形象所蕴涵的深层意义。
3.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抓住关键词语,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托物言志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深入领悟诗歌所蕴涵的哲理。
具体解题时,还需注意:
1.现代诗歌往往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更多的是运用象征手法,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诗人对生活的感悟等,阅读时必须注意这一点,明确修辞手
法(或象征)的真实内涵,并且应注意避免形象的实际所指带来的误解。因此同学们应该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等相关信息,准确地提炼出诗歌的深刻哲理。
2.依据题干,细读原诗,综合思考,防止片面。有些考查诗歌哲理的理解类考题,答题时,同学们应把原诗、注释及题干中提供的条件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解答。
3.细看搭配,明确需要,注意表达符合语境。现代诗同样讲究语言的锤炼。所以遇到考查诗歌哲理的题目,既要看词语的搭配,又要看表现手法的需要,同学们还要看是否合乎句意、符合诗境。
【即学即练】
一、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一朵野花
陈梦家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上帝给他的聪明他自己知道,
他的欢喜,他的诗,在风前轻摇。
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
他看见青天,看不见自己的渺小,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
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选自《梦家诗集》)
1.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
内容。
2.第一节中“不想到这小生命,向着太阳发笑 ”,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句诗的理解。
3.诗中为什么要反复出现“一朵野花在荒原里开了又落了”一句?
4.自选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听惯风的温柔,听惯风的怒号,就连他自己的梦也容易忘掉。
二、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泥土
鲁 藜
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
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做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选自《鲁藜诗选》)
1.这首小诗告诉了我们怎样的一个
哲理?
2.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对这首哲理诗的感想。
三、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航海
绿 原
人活着,像航海。
你的恨,你的风暴;
你的爱,你的云彩。
(选自《人之诗》)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