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 课堂教学设计; 教学举隅

新课程理念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初中化学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动手的能力、探索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做好初中化学的课堂设计,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可以有效的贯彻新课程的理念。

一、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及其内容

1.教学设计的分析和实施过程

所谓的教学设计指的是通过利用系统化的方法,对教学过程中的问题进行分析,进而确定教学的目标、出台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并对教学成果进行评价与修改的一个过程。在初中化学课堂中教学设计主要指的是,依据学校和该专业的特征与任务、学生年龄的特点以及课程之间的联系等来对课程的设置、课时和顺序进行规定。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实施主要包括问题的分析、目标的设计、实施和实施效果的评估与修正几个过程。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是把教学过程看做一个系统进行控制和实施的,它首先要做到对教学问题进行透彻的分析,进而确定相应的目标、选择合理的实施方法,在实施之后要对方案进行一个合理的评估并作出一个修正。在实施的过程中要强调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内容的优化,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

2.教学设计的内容

教学设计主要包括课前内容、课堂内容和课后内容三个系统。其中课前部分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课堂内容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课后部分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

二、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中的应用分析

1.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前部分的设计主要包括对课程标准、教材以及学生的分析以及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和教具的选择。例如在第三单元自然界的水这一单元的课题2涉及到分子和原子的学习,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课前准备部分时要对课程的目标、教材以及学生进行分析。首先根据大纲规定要求:经过学习学生要掌握分子的概念与性质、认识分子的存在等,同时要求培养学生查阅文献资料、抽象思维能力以及观察的能力。对所学内容的分析是该对象看不到、摸不着的特性成为了教学的难点。而学习的对象即初中生,由于学生对微观世界的了解较少,学习的内容比较抽象,学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学生具备丰富的想象力这一特点。根据这一切入点,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的时候可以利用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来进行学习。比如长期放煤球的墙壁会变黑的现象,教师可以拍成对比的照片制作成幻灯片,这样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体会。

2.教学设计在课堂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堂内容中的应用主要包括课前的准备、新课的导入、课程内容的实施、课后总结和课后作业等。还是在分子这一课题的学习当中,在进行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可以依据课程的特点,让学生做一些家庭实验。比如让学生在家里向装满砂子的瓶子里倒水,这样来提前温习分子之间有间隔这一特性。同时这一现象的出现也给学生设计了一个疑问,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可以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主动性。在开课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并根据一些生活现象来引入“分子”这一概念,比如对学生所做的实验进行反馈信息的收集,进而依据实验中出现的问题自然而然的导入课堂主题。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中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例如在第五单元化学方程式这一单元中的课题一能量守恒定律的学习中进行NaOH 溶液与 硫酸铜溶液反应的课堂实验时,教师可以依据学生的特征进行配对分组,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与动手能力稍差的学生分在一组,在动手能力上进行相互的帮助与学习。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当扮演协助和诱导者的角色,避免全权负责。这样可以让学生通过切身的体会去较深对知识的理解,也很好的培养了其动手的能力。在此过程教师可以在饰演的过程中向学生设定一些问题:这一化学反应的方程式?对比实验前后质量的变化?化学反应中分子变化了吗?在实验进行完毕后让学生依据实验记录进行讨论和回答问题,这样可以让得出的结论更具有依据,同时培养了学生探索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讨论结束后教师再对学生的观点进行总结和纠正,同时在布置课后作业也要与课堂的内容相衔接。

3.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应用

教学设计在课后部分的实施主要涉及到教师对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的反思。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及时的反馈并及时的修正可以有效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对这一环节的设计要给与高度的重视。例如在能量守恒这一课题中教师在总结这一课堂设计的优势:实验培养了学生动手与合作的能力,教会了学生提出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能力。缺陷: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能正确的使用天平早场的误差给最后能量守恒这一结论的得出代乐乐矛盾,这一现象就要求教师注重对学生使用仪器的培养。

三、结语

教学设计在初中化学课堂的应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分布于课前、课中及课后。在课前教师对教学目标、教材和学生特征进行分析,教师可以选择做实验、观看动画、生活中的现象等教学手段。在课堂的教学设计中,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在课后设计中对课堂的效果进行评定和修正,找出课程的成功和失误之处,积累经验。教学设计的有效利用可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教师应强化认识,不断的积累经验,对其进行有效的利用。

参考文献

[1]郝凤兰: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导入方法举隅,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2年8期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第2篇

一、理论基础

1.迁移能力

认知心理学指出,迁移是学习者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情感、方法、态度与学习新知识、新技能间的相互影响。迁移活动完成效率的高低则与学生内在能力,即迁移能力密切相关。迁移活动产生的基础在于两种学习间存在共同点,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习者通过分析问题条件与所学知识的共性与差异,从多个角度进行理解和概括,以实现知识的迁移,迁移的思维过程如图所示。

2.初中化学教学的特点

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和变化规律的学科,初中化学教学只一年的时间,而且面临着强大的中考压力,所以初中化学教师往往采用基础知识+习题的教学模式,以求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备战中考,而对于初中生迁移能力的培养却局限于理论研究阶段,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人教版的初中化学教材共有12个单元,以物质分类为主要划分线索,主要学习的物质都是从组成、性质、用途、制法以及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进行讲述,具有一定的共性。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由学生归纳整理之前的相关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二、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

1.灵活运用教学材料

结合初中化学教材系统性强,各个单元知识相关联系的特点,教师应该深入比较研究不同章节的教学内容,发现可以建立知识迁移的途径,并且围绕着这个目标对教材进行加工,去除不重要的部分,由此及彼,将教材中的内容精炼成立体、鲜明的知识脉络。

例如,在讲“物质的量”时,教师可以按照概念的无意识感知,有意识感知,概念事实的收集,归纳,下定义,理解举例,应用的顺序安排课程内容,通过循序渐进的引导,让学生感受从不同的角度(宏观/微观)学习事物,并且自觉自发地根据所学知识比较不同的物质,最终将所学迁移到实际中。对于内容有关联的单元,教师应该将其对比概括。

2.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

迁移能力的培养需要延伸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在学生掌握新知的过程中,如果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直接接触抽象的知识概念,学习效率往往比较低,因此积极创设有利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新知,建立认知迁移,体验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家杜威认为,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教师可以以生活为基础创设教学情境,以生活中常见的活性炭、饮料、塑料杯、醋、食盐等为原料进行化学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传授良好的思维方法

虽然新课标着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但是教师对课堂的引导作用不容忽略,仅靠学生自己的探索去实现知识的迁移进而拥有迁移能力是不够的,教师应该有意识地传授一些良好的思维方法,让学生掌握探究的一般步骤。从整体上看,初中化学每个单元的知识都是按照从典型物质代表推广到该类物质的一般性质,再阐述个别例外的思路进行,教师可以据此合理地安排教学节奏,让学生体会从个体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思考过程,辅助学生学会建立迁移的确定模式,学会去粗取精,并抓住事物本质属性和规律的方法。

4.建立良好的认知结构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教学 思维导图 运用实践

引言

思维导图主要由词汇、编号、线条及图形等构成,本质上为中心朝四周进行扩散的一个图形,其通过运用颜色不同的笔将各级具体的分支画出来。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根据一定的结构、类别及逻辑将一些零散知识组织在一起,在形成全新且完整的知识系统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能力的提升。

1.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中的运用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效率提高的一项重要环节即为课前预习工作。现就初三学生为例展开探究,在这一阶段,学生面临着学习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学习难度大等压力,由于花了较多时间与精力在完成各科老师布置的作业上面,因此用于课前预习的时间十分有限。在此种形势下,为让学生在较短的预习时间内获得较好的成效,化学教师可指导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通过在原有知识基础上延伸出崭新的知识,将两者之间的关系清晰地展现出来,从而促进学生开展有效的化学学习[1]。

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可促进发散思维,通过对某个学习要点进行分析,进而找出自己在这个要点中依然存在的疑惑之处。例如,在预习《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这一课时,学生在运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就会根据教学的要点,将这一小节中关键知识点找出。其中,有的知识点学生可以凭借已有知识进行直观理解,有的知识学生则难以充分理解,且纵观自己整个知识结构体系,未能找到落脚点的部分,那么学生在预习时就要对这部分展开仔细研习。通过运用思维导图模式,学生不但能将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关系理清,而且还会对存在疑惑的地方加大研习力度,进而展开有针对性且高效的课前预习。

2.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探究式学习为一种十分有效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如果将思维导图模式恰当引入教学中,将会极大程度上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课堂上收获更多。例如在开展《质量守恒定律》这一课时,教师可根据以下方式进行,首先,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发生化学反应时,反应前后各种物质的总质量是否是相等的?”随后,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形式就问题展开谈论和研究,讨论结束后,由小组推选代表回答这个问题,并向大家详细说明理由。与此同时,教师需安排一名记录员将大家讨论的观点及内容运用思维导图全部记录下来,这时我们发现,学生有的认为质量相等有的认为不相等。当得出各种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采用何种方法来验证各自观点进行讨论,最后大家决定采取实验的方法。得出这个结果后,学生们便会就实验过程中需要的药品、实验器材、实施步骤以及评价方法等展开激烈讨论,当完成这个共同的思维导图时,学生便已经清晰地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课堂的最后,小组选派代表向大家展示总结出的思维导图,全班师生再对各个小组的方案共同进行评价,最后确定统一的方案。

在上述化学探究学习过程中,各个小组成员的意见均得到了重视,不但进一步加强了学生之前知识的交互,同时也产生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在讨论结束之际,教师还可向学生们公布自己的总结,不但全面归纳了所有学生的思维成果,同时也帮其理顺了探究思路,使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到讨论的结果。

3.思维导图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的运用

开展化学复习课的主要作用便是通过概括性整理与深化之前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形成全新的认知结构。作为从部分至整体的教学阶段,复习课的教学过程通常是整体有关联的知识,从横向与纵向两个角度出发,将已学过的基本原理、概念以及方法等进行合并与分类,进而形成一套完善的知识网络[2]。在化学复习课中,思维导图的一种典型运用模式便是教师引导所有学生对部分知识点进行共同归纳与整理,从而达到有效梳理已学知识的目的。由于全班同学在共同完成一幅作品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可与学生对主题与次主题进行共同确定,首先确定大致框架,学生再以小组形式对次主题进行讨论后,再由各个小组的代表将相应的次主题绘制在黑板上,最后所有师生将整个复习课题共同完成。

例如,在开展《物质构成的奥秘》的单元复习时,教师可安排好各个小组的知识要点归纳任务,那么每个小组就需要分别总结元素、原子、离子、化学式、化合价等主题,并全面且综合归纳这些小节中涉及的相关知识点。完成归纳总结工作后,小组代表在黑板上事无巨细写出所有归纳内容。在此种复习模式下,学生在短时间内便对章节相关知识点进行了全面的总结。由此可知,在初中化学复习课中运用思维导图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大大促进了复习课教学效率的提升。

4.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化学课前预习、课堂教学、复习课等教学过程中运用思维导图模式,不但提升了学生预习的效果及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全面归纳整理已学过的知识点,找出仍旧存在疑惑的地方,在实现初中化学教学质量全面提升的基础上,使学生得到了更多的收获与成效。

【参考文献】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初中化学;错解;分析

对于初中教学来说,错解分析是整体教学研究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展新课程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之一,可以说针对错解开展科学的分析有着非常独特的教育意义和价值,精准、科学的错解分析可以更好地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能够直接反应出学生对于基础知识以及解题思路理解能力的高低,能够清晰地认识学生运用现有知识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然而,初中化学教育任务较为繁重,教师难以拥有大量的时间去针对错解展开研究,继而做出详细的分析而找出根源之所在,从当前情况来看,普遍存在着发现错解就简单纠正的现象,这样很难使学生理解错误的真正原因,很有可能导致同样的错误,因此,从当前情势来看,加强对于初中化学错解的研究已经是势在必行。

一、错解习题重做的作用

教师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再由学生对于信息进行知识的二次加工需要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则须要学生的思维和记忆作为媒介,我们教师所传递的化学信息通常不能够被学生全都吸收和正确理解,难免会产生一定的偏差和理解错误,此外还包括知识的遗漏、重点内容的记忆流失以及机械记忆的僵化等情况,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错误是一种必然的情况,而错误的出现则代表着学生的学习情况出现了问题,有可能是学习方法、也可能是既定认知错误,这些疏漏都是我们要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错解进行分析和总结,了解学生错误产生的根本原因,不但是推进学生认知、理解活动以及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重要过程,更是教师认识自身化学教学以及与学生有机互动关系的过程,教师通过学生作业、实验报告、试卷以及实验过程等方面的观察,等能够较为整体、系统地反应教学在不同阶段时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把握学生学习中遇到问题的共性原因,找出这类题目研究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筛选以及归纳典型错误,形成正确的评价机制,将潜在的小错误转化为教学内容中的价值因素,从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理解化学教学、理解学生乃至理解自我,这也是对因材施教的另一种落实方式,这样一来教师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对于提高初中化学的教学有效性有着极大地助益。

二、初中化学教学中错解状况与原因分析

我们从各单元测试的结果分析来看,学生之间化学整体水平差距并不是十分悬殊,学生的错误也主要归类为两种,分别是遗忘性错误和应用性错误,各单元测试卷的错解情况和研究样本――期中考试卷中表现出的错误类型和错误性质基本一致,可以说,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是制约当前初中学生化学学习水平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们回顾和反思当前的教学过程,在概念的教学过程方面应该说讲解是非常很细致、到位的,然而为什么在这样精准的讲解之下仍然会出现这种概念性错误呢?我们再次拿出学生参与调查测试时的答卷,对试卷呈现出的出错具体情况进行再次分析,发现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概念的记忆方面并不存在严重的问题,而原因则出在氧化物与化合物的关系及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化合物与混合物本质区别与联系上,因此,在我们再次审视教学活动的时候,我们发现对这部分概念缺少必要的循环和反馈,这是我们要亟待改进的问题。

三、错解纠正的具体措施

1.抓住实验教学,提升学生的感性认识

实验是化学的起源,可以说化学的形成和发展是依赖于实验而实现的,许多化学的概念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运用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学习化学基本概念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任务,为了降低学生的抽象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尽可能的多采取实验教学,可以考虑根据实际情况补充一部分实验,通常来说,演示一个实验要讲清一个基本概念,比如,说演示镁条的燃烧,通过这个实验则可以讲清“化学变化”、“化学性质”这两个概念,甚至达到运用一个演示实验可以实现讲清三个概念的教学效果。

2.小循环、多反馈,促进概念内涵理解

面对新形势下的时代需求,在教学中如果一直沿用以往的教学经验,势必会与时展不相符,根据学生错解情况,我们应该在这些学生容易错的概念教学中,采用适当的小循环、多反馈的灵活方式,目的就是恰当地运用科学的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整体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帮助和强化学生对这种联系的理解及记忆。

3.重视树立正确的“错解观”,重视错解资源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错误解答是非常正常的现象,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能仅仅是斥责,要树立正确的对待错误的“错解观”,教师要指导学生除了对正确答案了解之外,还要有效地针对学生的错误解答加强分析,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绝对不可以忽视的问题,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收集和利用学生存在的错解问题这一资源进行教学,以学生实际存在的错解为出发点,以弥补学生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

在新时期的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要积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习惯,善于运用反思来审视我们的教学活动,加强对于初中化学的“错解”研究,找出其产生的根源,让我们的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只有真正的解决的错解问题才能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贴近学生的需求,才能突破重点和难点,因此,我们必须要群策群力,在教学中不断地积累解决错解的经验,从而提升我们应对错解的能力,提高我们初中化学的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更高要求。

参考文献:

[1]朱万森,梁楚材.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CAI课件设计与制作[M].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

初中化学单元总结范文第5篇

一、化学用语教学中的问题分析

1.化学用语的特点

由于初中化学是化学学习的启蒙学科,所学知识基础性强、概念多、符号多等特点。化学用语具有简明直观、概括性强、应用性广,一直能被教师所重视。由于其大量集中出现而且符号相似度高,识记性多,内容抽象枯燥,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已有认知结构不太吻合,抽象易混淆等因素,学生一听就懂,一写就错,经常出现张冠李戴,丢三落四。

2.学生的心理因素

初中化学的前二个单元学习的都是与学生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物质,学生有着丰富的感性认识,而且又通过许多形象生动的实验把学生带进一个神秘丰富多彩的化学世界。几乎所有学生都具有很高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对学习化学充满信心,上课随便听听就能完成好作业。

但随后接触到第三、第四、第五单元中的化学用语时,那些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其学习积极性很快就跌落了下来,加上需要记忆的知识较多,压抑了学生的认识兴趣。

3.教师的心理因素

《课标》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重要的常用的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学用语”。一部分教师觉得要熟练掌握,就是要学生死记硬背,每节课前发下小纸条让学生听写或默写,学生就像学外语一样地学习化学用语。教得枯燥乏味,学得也毫无兴趣,致使部分学生为后面化学的学习埋下分化的隐患。

还有部分老师对“熟练”二字理解过头了,急于求成,在学生未掌握书写规律的情况下,一堂课给出大量的化学式、化学方程式让学生记忆,有的甚至把高中的要求放到了初中,增加学生的额外负担,违背了理解记忆的策略。这种过于强烈的求成欲和责任感往往增加了难度,也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成了分化。

二、化学用语教学的策略

1.时间安排:连续性

在较短的时间内记住和应用较多的化学用语是有难的,因此统筹安排,分散难点,使化学用语的学习有个前延与后伸。其实教科书中已为此做了些安排:绪言的道尔顿和阿佛加德罗原子论和分子学说为此做了引子,第二单元出现一些符号,第三、五单元开始系统地学习化学用语,第四单元做个缓冲,第六、七、八单元是对化学用语的复习与巩固,第十、十一单元是化学用语的应用与提高。由此可知化学用语的学习贯串于初中化学学习的全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与学习。

2.目标要求:层次性

正是由于化学用语的学习是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在不同的学习阶段应有不同的层次要求,不能一步到位,人为拔高要求,增加难度。化学用语的学习与其它知识一样,也有从感知认识、理解学习、巩固熟悉、应用拓展的过程。在教学中做到分阶段学习、分层次要求,由浅入深,步步为营,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既可以减轻学生负担,又可以保持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整个化学用语的教学有张有弛,最终取得全面胜利。

3.情感维持:趣味化、理性化

在学习中要设法让仅靠直觉兴趣和好奇心为动力的学生过渡到对化学知识产生兴趣,走上理性学习之路。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创设新情境、游戏等增强知识的趣味性;通过实验探究、问题的讨论加强理性思维的训练;通过口诀、竞赛等多种形式提高记忆的效率;结合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如字母组合拼凑元素符号的游戏,举行化学用语竞赛,搜寻商标上的化学等多种形式加强化学用语与学生已有的感性认识联系。通过分子、原子观点解释身边的一些化学现象,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进一步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4.练习训练:严谨、规范

化学用语的学习少不了练习与训练,一开始要以培养良好的习惯为重点,不良的学习习惯会使学生在今后学习过程中问题不断,同时也不利于形成科学的态度和精神。如对于各种符号的书写要规范,对于物质的构成与组成的叙述要准确,对符号周围数字意义的描述要完整等等。在教学中教师要多渠道、及时地发现学生的问题,及时反馈信息,及时得到纠正。

5.方法学习:具体、明确

许多学生感觉化学用语繁杂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没有进行分类整理,知识在头脑中处于一种浑沌状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将知识要点有条理地板书清楚,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巩固。特别是一些方法要写的具体明确,便于学生课后对照应用。

要特别关注的是加强对差生学习方法的指导。首先要让其知道方法是什么,方法怎么用,学会举一反三。要从最基础入手,培养兴趣,端正态度,从模仿到会用,再谈熟悉和扩展。针对差生要多关心、多督促检查,也只有抓住了差生才能促整体的提高。

6.思维训练:学会归纳、总结、找规律

化学用语的教学并非是死记硬背,有很多是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灵活应用,加强对其理解是不可忽视重要方面。理解要借助模型、图形、动画等使抽象知识形象化,实现宏观与微观的过渡;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实现知识与方法的迁移;要加强比较,找出相关概念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

7.能力培养:螺旋式上升

学生能力培养不是场面上的话,教学中要将其具体化,也就是学生学习兴趣、态度、习惯、方法、知识、思维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其发展是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并非一两日的强化训练就能达成的。因此,在教学中要有计划、有步骤、扎扎实实完成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全方位关注,多角度训练,熟能生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