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防治管理论文

防治管理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防治管理论文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论文摘要棉铃虫是棉花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病害,由于种植制度、施肥水平、气候因素等影响,大田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棉铃虫有不程度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产量。对淮北地区棉铃虫的发生规律、生活习性和防治进行了总结与探讨。

棉铃虫是杂食性蛀果类害虫,是棉花蕾铃期的主要害虫,重发在棉花生长中后期,以幼虫为害棉花的繁殖器官,主要蛀食棉花的花蕾、花及果实,也为害嫩叶、嫩茎、青铃等部位,受害棉蕾苞叶张开变黄,蕾下部有蛀孔,蕾外有粒状粪便;被害棉铃部位易形成僵瓣,造成蕾、花、铃等大量脱落和烂铃;未受害的部位呈水渍状,花蕾、花铃被害后会脱落,青铃被害则造成病菌污染而导致烂铃。棉铃虫除为害棉花外,还为害玉米、高粱、番茄、芝麻、菜豆、烟草、花生等多种农作物。

1发生规律

棉铃虫属喜温喜湿性害虫,发育适宜温度在25~27℃左右,相对湿度在75%~90%,在江苏1年发生4~5代,以蛹在土壤中越冬,第2年春天羽化为成虫。6~8月偏旱年份有利棉铃虫生长,遇连续阴雨,土壤水分饱和,初孵幼虫成活率低,蛹会大量死亡。淮北一熟制棉区通常第2、3生较重。第1代越冬成虫始见于4月下旬,第2生在7月中旬,第3生在7月底至8月中旬。一般情况第1代棉铃虫不为害棉花,而为害小麦和其他早春作物。成虫产卵为散产,2代多产于上部嫩叶正面,少数产于叶背面。它对寄主有很明显的选择性,在玉米与棉花间作的棉田,喜在玉米上产卵;在各种嗜食寄主之间,则有追逐花蕾期产卵的习性。据调查,秋播推行少、免耕技术后,粮棉混作地区复种指数高,食料丰富,有利于棉铃虫的繁殖;干旱地区灌水或肥水条件好、长势旺盛的棉田,特别是前作为麦田或绿肥的棉田及玉米与棉花相邻的棉田有利于棉铃虫越冬。

2生活习性

成虫白天躲在寄主叶背面及花冠处不动,在夜间活动、和产卵(散),飞翔力较强。每头雌蛾可产卵600~1000粒,卵多产在棉花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及铃的苞叶上。初孵幼虫群集为害嫩叶;2龄幼虫开始蛀入嫩蕾中为害花蕊及顶尖和嫩叶;3~4龄幼虫食量小,以为害幼铃为主,5~6龄进入暴食期,多咬食青铃、大蕾或花朵,为害青铃的从基部蛀食,蛀孔大,孔外虫粪粒大且多。1条幼虫一般能为害6~9个蕾、铃。成虫寿命7~18d,有趋光性和趋化性,幼虫有假死性和自残性,老熟幼虫喜欢钻入4~10cm土表层筑土作蛀化蛹。

3防治方法

在搞好健株控害栽培管理基础上,利用“准确测报、综合治理、压低虫源、科学施药”的防治策略,采取农业防治和生物防治诱杀成虫与科学施药灭虫卵相结合的措施。

3.1选用抗、耐病品种

严格执行检疫制度,不从病区调种,选用轻感、耐性相对较强或抗虫棉品种,在同等条件下可降低田间棉铃虫发病率的20%~30%。

3.2农业防治

适时播种,重发病田块因地制宜地适期晚播,减少病菌侵染的条件。根据田块肥力水平,合理掌握播种量,与禾本科作物尤其是水稻轮作,使植物得到适当的单株营养面积和改善田间通风透光条件,集中清除并烧毁剔除的棉苗和残体,减少田中菌源,能明显减轻病害,增强棉株抗病力。实行水旱轮作,种子消毒、清洁田园等综合措施,正确合理、适时适量运筹肥水、农药,特别是氮肥的使用,做好化控工作。中耕除草、间苗整枝、对低洼田块进行改造、及时排除田间积水等措施,对恶化病虫生存条件和减少菌源、虫源都有一定作用。根据棉铃虫入土化蛹一般在土壤内5~10cm内越冬的特点,秋(春)翻冬(春)灌、开春铲埂除蛹,可以风化土壤,破坏蛹室,致使棉田内绝大多数越冬蛹死亡,消灭越冬蛹。

3.3采摘卵块

由于棉铃虫大部分都在棉株的花铃中,因而在虫卵盛发始期要仔细检查棉花叶片顶心和上部边心的嫩叶、嫩蕾、群尖,结合田间打杈整枝,人工按行逐棵检查,发现卵块立即将卵块抹掉,及时摘除败花,要求2~3d摘1次,连续3~5d作业,注意摘除的残枝、败叶、卵块等要带出田外集中处理。7~8月结合根外追肥,往棉株上喷1%过磷酸钙液,能有效减少棉田有效产卵量,减轻棉铃虫对棉花的危害。

3.4捕杀幼虫、诱杀成虫

初龄幼虫集中为害时,利用早晚时间和阴天人工捉杀,及时采摘受害部分叶片、枝梗、花蕾,将摘除的顶心,打掉的无效花、蕾等及时带出田外集中消灭,可明显减少田间卵和初孵幼虫的存量。在棉田内种植诱集作物玉米、高粱、胡萝卜等,使其抽雄期与3代成虫发生期相吻合,诱集成虫在玉米、高粱等作物上产卵,控制棉铃虫的大发生。2、3代成虫盛发期运用杨树枝把诱杀成虫,一般用150~195把/hm2。在棉铃虫大发生时用高压汞灯利用成虫的趋光性、趋化性进行捕杀、诱杀,可减少棉田落卵40%~50%以上。还可以用性诱剂在成虫发生前2~3d捕杀。

3.5药剂杀卵灭幼虫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参评论文:冠心病是当代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之一,是造成中老年人死亡的首要病因。因此,预防和治疗冠心病、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已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我国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逐年以外,严惩的影响着人们的生命与健康。

1、基本病因

1.1、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过多的报取动物脂肪及含胆因醇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各类肉食,蛋黄等,使人体体内胆因醇含量增多。1.2、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精神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用时分泌功能紊乱,血液中的儿茶酚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脂肪代谢率乱。而高血压、高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环境污染的变化,使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P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血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破坏,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1.3、现代市场、就业、科技的竞争,日益增加,使部分人不能适应这一变革现实,导致紧张、失眠、疲劳。由于精神紧张使内分泌功能率乱,血液中的儿茶胺、肾上腺糖质激素水平增加,引发高血压,同时还可造成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而高血压胆固醇水平的周期升高,将进一步影响凝血机制,使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这此因素的作用下,随着年龄的增长,空气污染环境的恶化,人体血管内毒性物质TAF明显升高,进而造成冠状动脉管壁的受损,脂肪堆积后产生动脉粥样硬化,同时PAF还不断吸附,凝聚性增强的血小板引起冠状动脉管腔的狭窄,血管内膜的增厚变硬,使心脏供血不足。

2、一般的预防治疗措施

2.1调节膳食结构

脂肪与胆固醇高的食品的摄入量应控制在总热量30%以下,动物蛋白的报入量控制在20-50%以下,植物蛋白要增加,推荐大豆蛋白,因为含豆固醇可降低胆固醇。(WHC)在30多个国家调查发现进食大豆等植物蛋白多的地区冠心病的发病率明显降低。

2.2、碳水化合物的报入量占总热量的60-70%,对肥胖者,高甘油之脂者尤应限制,应增加复杂的碳水化合物的比例,如稻米、马列铃薯等。

2.3、水果蔬菜有丰富的食物纤维,可促进胃肠蠕动,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预防便秘,如黑木耳,洋葱、大蒜、香菇、姜海藻等,都有不同程度的降脂作用,能扩张冠状动脉、降压、利尿、镇静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2.4、水和矿物质:适当增加有益的无机盐和微量元素,如镁、钙、锰、铜、锌等的比值,能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

2.5、调味品:盐、酱油的报入量与高血压是正比,建议每日报入盐3-5克,酱油也不宜过多应用,味精含钠高,高血压者宜少食为佳,茶叶有降低胆固的作用,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有益。

2.6、进行必要的身体锻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应制怒、忌悉,去除烦恼,乐观愉快,劳逸结合,有利于预防冠心病。

3、一般药物的预防

3.1、继生素类:如继生素B1、B6、C、PP、E、A对改善脂肪代谢和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心肌梗塞有一定效果。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秋延辣椒;白粉虱;发生;防治

大棚秋延辣椒是临泉县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达600hm2,是当地菜农重要的经济来源。但是,近年因白粉虱为害,辣椒产量大幅度下降,品质降低,给菜农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极大地挫伤了菜农种植辣椒的积极性。为了搞好秋延后辣椒病虫防治工作,在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IPNI)的资助下,我县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同时根据白粉虱发生情况,结合其生活习性和发生规律,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收到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现将秋延辣椒白粉虱综合防治技术总结如下。

1白粉虱的生活习性与发生规律

温室白粉虱是大棚、温室害虫,较蚜虫小,繁殖能力极强,在温室条件下1年发生10余代,世代重叠严重。每年7月份以后虫口密度迅速增多,危害加重;10月份以后随着气温的下降,数量减少,向棚室内转移并在温室内越冬。温室白粉虱喜食黄瓜、番茄、茄子、菜豆、草莓等植物,保护地辣椒受害比露地辣椒更为严重。成虫多在上午羽化,约取食半天后方可飞行,飞翔能力不强,向周围迁移扩散较缓慢,田间分布不均匀,初期呈点片状发生。成虫性喜群集在植株上部嫩叶背面产卵,还有向上性或向嫩性,植株上部叶片主要是成虫和卵,中部叶片主要是若虫。成虫对黄色有一定趋性,活动最适宜温度是25~30℃。该虫因世代多,发育快,棚室内天敌少,繁殖速度快,存活率高,有少量虫源就可造成严重危害,若防治不及时,椒农将遭受较大的经济损失。

2温室白粉虱危害特点及症状

温室白粉虱为保护地辣椒1种重要害虫,也是1种多食性、刺吸性害虫,它以若虫、成虫的针状口器吸食辣椒汁液。个体虽比蚜虫小,但由于繁殖速度快,种群数量大,体小易于隐藏,群居于叶背刺吸吸食辣椒叶片汁液,使叶片褪色失绿、变黄、萎蔫,甚至死亡,同时成虫和若虫还能排出大量蜜露,易诱发煤污病,1年发生10多代,对秋延后大棚辣椒危害较重。大棚辣椒一旦遭受白粉虱危害,从植株的叶片到茎干,布满了白色的小虫子呈现一片白色;当大部分植株被害后,整个菜棚的整株辣椒布满煤污呈黑色。同时该虫还能传播病毒病,防治难度较大。

3综合防治技术

3.1生物防治

有条件的地区,在白粉虱发生初期,可释放丽蚜小蜂和草岭进行生物防治。当白粉虱成虫密度在0.5头/株以下时,释放丽蚜小蜂成蜂15头/m2,可有效控制白粉虱的为害;在白粉虱发生初期的3~4个月内,人工释放草岭10头/m2,控制虫口密度。

3.2物理防治

利用晚秋、深冬、早春倒茬的时机,首先清除棚室内的残枝落叶,揭开塑料布,利用零下低温冷冻3d,冻死成虫和若虫。棚室的放风口要加纱隔虫。温室大棚附近避免种植黄瓜、番茄、茄子、莱豆等白粉虱发生严重的疏菜,提倡种植白粉虱不喜食的十字花科蔬菜以减少虫源。利用白粉虱的趋黄性,可用废旧纤维板或硬纸板裁成1m×0.2m的长条,用油涂成橘黄色,再涂上1层粘油制成黄板诱杀,设置黄板450块/hm2,7~10d涂抹1次油。插在行间,与植株高度相同,可诱杀成虫。也可用黄色扑虫板,苗期和定植期开始使用,可有效控制害虫的初期数量,而且可以保护天敌。该方法操作简便,没有污染,经济实用,与其他措施配合使用可以产生良好的控制效果。采用平衡施肥技术,增施磷钾肥,配施微量元素肥料,喷施叶面肥,避免过量施用氮肥造成徒长,增强辣椒抗病能力,也可有效减轻虫害的发生。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处理

(1)烤烟10个品种(系)即VA116、RG17、K730、NC89、温德尔、4029、9111-21、辽烟15、吉烟7号、G866的抗病性比较试验。

(2)4个不同氮肥用量试验。亩施纯氮2kg、3kg、4kg、5kg。

(3)5个烤烟不同移栽期(地膜覆盖)试验,分别为4月25日、4月30日、5月5日、5月10日、5月15日移栽。

(4)7种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的研究:40%菌核净(江苏苏州)、40%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75%扑海因(法国罗纳)、50%代森锰锌(江苏新沂)、80%大生(美国杜邦)、70%甲基托布津(日本曹达株式会社)、20%杀菌霸(贵州道元科技公司)。

1.2试验方法

(1)试验设计:4项试验均采用随机排列,3次重复,4行区,行距1.0m,株距0.5m,小区面积32m2。供试品种:NC89。试验地点:1997年在绥化市利民镇,1998年在绥化市东富乡。

(2)病情分级标准及调查方法:在赤星病发病高峰调查2次,每隔7天调查1次,取平均数,每个处理定点调查10株,3次重复共调查30株。按病情分级标准,计算各处理病情指数。药剂试验,在发病初期第1次喷药,每隔5天喷1次,共用药3次,以清水为对照。

2结果与分析

2.1不同品种对赤星病的抗性反映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各品种在相同的条件下,对赤星病的抗性有明显的差异。4029、9111-21、G866、K730在田间表现了抗烟草赤星病,VA116、RG17、吉烟7号、辽烟15低抗,而NC89和温德尔表现易感烟草赤星病(见表1)。

2.2不同氮肥用量与赤星病的关系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氮肥用量对烟草赤星病关系很密切,在4个处理中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赤星病有加重的趋势(见表2)。

2.3不同移栽期对烟草赤星病的影响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移栽期对赤星病影响较大,随着移栽期提早,赤星病流行发展有上升的势头(见表3)。试验表明,本地区适宜移栽期为5月10日~15日效果最佳。

2.4不同农药对烟草赤星病防效结果

两年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7种农药中,75%扑海因1000倍平均防效83%,居第1位;40%菌核净400倍平均防效81.09%,居第2位;40%抗赤星一号500倍平均防效70.57%,居第3位;20%杀菌霸平均防效70.42%,居第4位;大生500倍平均防效69.36%,居第5位。其它两种农药防治效果较差(见表4)。

3供试多种农药用药量、成本、毒性和残留情况

3.17种农药用药量和成本

40%菌核净(400倍)亩共用药量400g,成本18.55元;40%抗赤星一号(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15.30元;75%扑海因(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15.50元;50%代森锰锌(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5.94元;80%大生(500倍)亩共用药量300g,成本22.40元;70%甲基托布津(1000倍)亩共用药量150g,成本9.00元;20%杀菌霸(2000倍)亩共用药量75g,成本14.50元。

3.23种农药毒性及残留

扑海因(法国罗纳)毒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3500mg/kg,小鼠径口急性LD50为4000mg/kg,按我国农药分级标准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不超过我国农药规定标准。

菌核净(江苏苏州)毒性:纯品雄性大鼠径口急性LD50为1688~2552mg/kg,雌性小鼠急性径口LD50为800~1321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符合国家标准。

抗赤星一号(吉林农大)毒性:雌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840mg/kg,雄性大白鼠径口急性LD50为5010mg/kg,属低毒杀菌剂,残留量低于国家标准。

4结语与讨论

近年来通过对烟草赤星病的发生流行规律及药剂防治系统试验综合结果分析,基本弄清了烟草赤星病与种植品种、氮肥用量、移栽期、降雨量及有雾天数的相关性。在掌握病害发生流行规律的基础上,应采取以下综合技术措施控制赤星病的危害。

4.1选择种植抗赤星病品种

选择种植抗病品种是减少烟草赤星病危害的内因。从两年试验10个品种(系)结果看,美国新引进的K730、VA116和国内吉烟7号,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而且烟叶产质也很好,可以因地制宜种植。由青州所提供的4029、黑龙江所9111-21、丹东G8663个新品系也对赤星病表现了较强的抗性,今后很有前途应适当进行扩试,而温德尔、NC89对赤星病的抗性较差,感病严重,应采取措施及时进行防治或控制种植面积。

4.2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

试验结果表明,施氮量越高赤星病发病率也上升,特别是绥化地区土质比较肥沃,黑土层较厚,土壤有机质和速效氮含量都较高,不能单纯追求产量,盲目增加氮肥用量,要坚持做到测土配方施肥,按需供养,并要适当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钾肥,提高抗逆性,减少赤星病的危害。氮肥用量一般亩施纯氮2~3kg为宜。

防治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物种多样性;马尾松毛虫;相关性;马尾松

马尾松林分物种多样性影响马尾松毛虫种群数量变动。灌木层物种多样性指数与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存在负相关[1],本文从马尾松群落植物多样性角度,进一步探讨其与马尾松毛虫发生的关系。

1材料与方法

1.1应用材料与调查方法

在信丰县马尾松毛虫常发区、偶发区和自控区的马尾松林分中,各采取典型抽样方法,选择无(0)、轻度(+)、中度(++)和重度(+++)等常年马尾松毛虫为害类型的林分为调查区域,每区域块面积不少于100hm2。设样地(20M×20M)重复三次,共12块样地。在每块样地内对乔木进行每木检尺,以统计种类和数量,同时目测林分郁闭度(P);在每块样地的相邻两边和对角线采用样线法测定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rd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rd2)。同时,查询统计上述各样地区域5年的马尾松毛虫年均发生率(y)。

1.2研究方法

用Shannon-Wienner指数(HP)计测不同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用其它乡土树种比例参数(K)计测人工增加的物种多样性。

然后,采用逐步回归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2],分析各有关因子的相关关系(表1)

表1有关因子的相关因子

HP

K

P

rd1

rd2

y

0.23

0.4

43

27.1

1.14

0.45

0.7

15.4

50.2

0.41

0.9

23.2

17

0.06

0.7

15.4

32.7

10

0.43

0.11

0.7

8.3

28.7

10

0.5

22.8

29.8

10

0.03

0.4

13.4

21.3

20

0.12

0.4

17.5

23.4

20

0.6

22.9

18.1

20

0.4

6.8

15.3

45

0.2

4.4

26.7

45

0.4

15.7

22.1

45

2结果与分析

2.1逐步回归法分析结果

根据已知数据得到回归公式为:

Y=76.9154+7.8300×X(1)-14.5696×X(2)-46.1217×X(3)-0.7723×X(4)-0.7618×X(5)

筛选因子门限值Fa=0.0500;复相关系数:R=0.9192

剩余标准差:SE=9.3113

2.2主成分法分析结果

内积矩阵

Sij

X01

X02

X03

X04

X05

X06

X01

1.0000

0.6173

0.3747

-0.1635

0.8199

-0.3839

X02

0.6173

1.0000

0.6148

0.3383

0.4605

-0.6982

X03

0.3747

0.6148

1.0000

0.1463

0.2085

-0.6938

X04

-0.1635

0.3383

0.1463

1.0000

-0.0037

-0.5950

X05

0.8199

0.4605

0.2085

-0.0037

1.0000

-0.4494

X06

-0.3839

-0.6982

-0.6938

-0.5950

-0.4494

1.0000

特征值表:

λi

特征值

信息百分比(%)

累计率(%)

λ01

3.2268

53.78

53.78

λ02

1.4842

24.74

78.52

λ03

0.7579

12.63

91.15

λ04

0.3396

5.66

96.81

λ05

0.1131

1.88

98.69

λ06

0.0783

1.31

100.00

特征向量:

1

Ci(01)

Ci(02)

Ci(03)

Ci(04)

Ci(05)

Ci(06)

X01

0.4157

-0.5027

0.0778

-0.1628

-0.5699

-0.4659

X02

0.4891

0.0623

-0.0848

-0.7678

0.3488

0.1966

X03

0.4049

0.1571

-0.7119

0.2977

-0.3092

0.3471

X04

0.1987

0.6550

0.5222

-0.0539

-0.4790

0.1624

X05

0.3892

-0.4340

0.4539

0.3840

0.1954

0.5181

X06

-0.4828

-0.3183

-0.0349

-0.3809

-0.4363

0.5736

主成分:

Z(1)=0.4157X(1)+0.4891X(2)+0.4049X(3)+0.1987X(4)+0.3892X(5)-0.4828X(6)

Z(2)=-0.5027X(1)+0.0623X(2)+0.1571X(3)+0.6550X(4)-0.4340X(5)-0.3183X(6)

Z(3)=0.0778X(1)-0.0848X(2)-0.7119X(3)+0.5222X(4)+0.4539X(5)-0.0349X(6)

由主成分分析可知,第一主成分的特征量以其它树种的比例X(2)最大,说明其对第一主成分影响最大;其次是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X(6),其负值说明混交的树种比例大,明显减少马尾松毛虫的年发生率。

第二主成分的特征量以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最大,其次是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X(1)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第三主成分的的特征量以林分郁闭度X(3)最大,其次是灌木层的相对优势度X(4)和草本层的相对优势度X(5)。

3结论

马尾松毛虫的发生与物种多样性指数、树种组成结构、林分郁闭度、灌木层和草本层相对优势度等有显著的的相关性,同时可以按逐步回归方程进行预测。保持或改变群落的生物多样性可以深刻地影响松毛虫群落和种群的变化,进而有效地抑制松毛虫的大发生[3]。通过补植乡土阔叶树和封山育林等生态营林措施,其阔叶林的面积、植被盖度和种类、天敌数量和种类将显著增加,能有效改变松林的生态环境,提高林木的抗虫能力。因此,保护和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是实现松毛虫等病虫可持续控制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1]罗永松.灌木层物种多样性与松毛虫相关关系的调查[J].森林病虫通讯.1997,2: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