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师交流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存在问题 有效策略
小学数学学科是我国小学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学科,它承担培养四有新人良好素质的重任,帮助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生活是小学数学课程的核心理念。小学数学课程将以促进学生培养与提高数学素质作为总目标,实现“三维目标”的内在统一。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常常偏离这一课程总目标。我从近几年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入手,谈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体会与见解。
一、认识当前小学数学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队伍不够稳定,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学校编制的限制,教学人员紧张。数学课就很少有专科教师任教,很大程度上都是随意安排。这种随意,大多是以课时的轻重搭配考虑教师任课情况,很少考虑教师的专业与教研能力,造成小学数学教师队伍的不专业化。担任小学数学课的教师一般不把它作为长期教研的主要方向,导致教师对数学教学缺乏热情,教学研究活动较少。
(二)教学思想落后,教学过程脱离生活。
小学数学教学由于缺乏组织专门的教研活动,新任课教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理念与教学过程并不清楚。有的数学老师把数学课上成语文课,只注重讲解教科书中的例题部分,根本不联系学生的学习实际,严重违背小学数学教学的三维目标协调发展这一重要原则。有的数学老师为了简单教学,竟然把数学课上成了算术课,整堂课都是空洞的说教,既没有以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课程教学的主要源泉,又没有遵循学生的认知,形成规律,还没有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积极互动,更没有有效通过课本中的社会链接与学生的学习生活联系起来,建立起一种有效进入的通道,积极创设“互动”情境。
(三)教学方法与教学技术严重滞后。
由于小学数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比较少,因而在课堂教学中大都还运用讲授法,但是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以学生直接参与课堂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一些农村小学受教学硬件的限制,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面临很多不如意。这些不足与落后严重影响到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应对策略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小学数学学科。
小学数学学科是国家重视小学教育教学的重要体现,更是对学生进行智力教育的重要工具。因此,对小学数学的重视与否,课上得好不好,是学校教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基础。提高认识,就是要从内心重视,加强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工作,让它触及学生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小学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以下方面:
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步入小学大门,有的学生已经感觉到自己长大了,本想给家里做一些家务但是父母却不允许。于是,有的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不是自己不想做,而是父母不让我做,那我就不需要做。面对这样的想法,我适时组织他们讨论,得出结论,然后多争取实践的机会。有了我们的支持与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加上亲身实践,学生得到锻炼的机会更多。我们要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学生遇到的实际问题。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与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与新的教育观在生活中没有得到有效认同,这是学生数学认知与学习行为产生冲突的主要原因。学生的一些正确的学习观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对数学学习产生质疑。在课堂教学中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而应是让他们亲自实践,进而树立科学的学习观,并建立起认知标准。我认为数学教学应该面向生活,让学生到生活中体验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发挥数学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小学数学教育教学有特色。
明确目标,让学生有目的地准备有关材料。由于教学内容不同,学生需要课前准备的材料存在很大差异,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对学生讲清楚课前预备材料的内容与用途,以便让他们有目的地准备材料。例如我在讲认识多边形一课时,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多边形,课前我要求他们查找身边多边形,并告诉他们可以是图片,也可以是实物,但每个人都要发言。这样的要求,目标明确,针对性非常强,学生容易接受,能够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情景
中图分类号:G623.5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问题情景创设的意义
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体现了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方面,即教学方式的改革。数学课程资源(教科书)的改革是基础教育数学课程改革的一方面,更重要的方面是在课程资源(教科书)改革基础上的教学活动的改革,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这种方式深化了数学课程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共同的探究、操作等活动进行学习让学生获得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活动经验和基本数学思想。
其次,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究合作能力。基础教育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作为一门有严密逻辑的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方面起着重头戏的作用。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探究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之一。数学是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而问题情境大多是与生活相关的问题,所以在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中学生更愿意、更有优势大胆地创新,在小组合作讨论中提高自身的探究能力和合作意识。
最后,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研究为教师教学提供理论依据,促进数学教学活动的有效发展。创设问题情境已成为一线教师所公认的教学方式之一。通过本文的研究为一线教师和笔者在以后的数学教学实践中有效地创设问题情境,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提供依据。文中的一些建议也可作为教师的反思,有利于及时发现创设问题情境中的一些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存在的问题
(一)关于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存在偏差
一是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不全面。笔者对本校的10位小学数学教师进行了访谈。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会考虑哪些依据?这个问题的回答能反映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的依据。6/10的教师认为学生是最重要的依据,包括学生的智力因素、兴趣、身心特点、已有知识和接受水平以及生活实际等。1/10的教师认为学生的心理活动是主要依据,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时的心理矛盾和冲突)创设问题情境。1/10的教师认为地域差别是很重要的因素,“教材中的有些问题情境学生根本没见过,要因材施教”。2/10的教师提到了教学内容,强调在分析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但作为数学教学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竟然没有一个老师提到。没有一个教师把数学课程标准作为创设问题情境的依据之一,不存在于教师创设问题情境时考虑的依据之中。
二是创设问题情境等同于激情导入。每位数学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可能有不同的理解,您是怎么理解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反映出每位教师在教学中对创设问题情境的理解,在理解的前提下他才会从他所认识的角度去运用它。8/10的教师都是从问题情境的作用上来回答的,共同点都认为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是创设了好的问题情境。2/10的认为创设问题情境就是激情导入。可见有一部分教师对创设问题情境的把握不太全面。只是把创设问题情境定为导入新课的一小环节,而没有把它理解为贯穿于课堂始终的过程。
(二)选取的情境素材和创设途径不恰当
首先,选取的情境素材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您在创设问题情境的时候一般是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还是根据教学内容自己创设?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可看出教师在创设问题情境时选取素材的来源。通过回答发现有几年教学经验的中青年教师在用人教版教材的时候会较多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综合考虑是否用教材中的情境题材来创设问题情境。而有很多年教学经验的老教师和新教师在面对人教版教材时困难比较多一点。教龄很长的老教师在新课改以前很少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观念比较旧,即使现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也是大多直接用教材中的情境图。
其次,选取的创设途径不恰当。创设问题情境的途径多种多样,如动手操作活动、小组合作讨论、多媒体辅助创设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多媒体课件作为信息技术运用在数学教学中的一种形式,以其动静结合、图文并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使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用课件直观演示出来,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通过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直观、生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理解知识。但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数学教学中有些时候过分夸大了多媒体的作用,什么课都要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活动从始至终都没离开过多媒体,而忽视了学生的动手操作活动。
(三)评价体系不完善
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作为新课改后提倡的数学教学方式之一,被实践证明是有效促进数学教学发展的。但一个教学方式的运用是否有效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评价体系来判断。教师创设情境进行教学的对象是学生,学生的学习效果无疑是评价情境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但学习效果毕竟存在着隐性的因素。所以评价是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是创设问题情境这一方式顺利进行下去的保障。您在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面临什么问题?此问题的回答直接反映出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大部分教师认为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没有一个科学的评价标准。创设的问题情境得不到评价,只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并不能从根本上知道其是否有效。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有点“闭门造车”,没有专业人士的指导和评价,只能是表面上的成功与否,不能从理论和实践双方面定位其有效性。正如有位农村教师说:“我们处在农村,消息相对很闭塞,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没有教研组的讨论,也没有专业人士的评价,所以无从评价其有效性,只能从自身认为的评价标准去评价,所以感觉教学没有发展”。但就目前的教学状况来看是创设问题情境多,评价少。既没有规定完整的创设问题情境的步骤也没有一套评价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标准。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对策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是高质量教学的需要,一个好的的问题情境能把学生带入数学知识的海洋,在不断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学习内容,发展多方面能力。本文结合听课的所见、所闻、所感,分析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设问题情境的几点对策。
(一)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
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自主学习。小学数学教师通过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方面的书籍和网络查询相关资料,全面深刻地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概念、本质以及方法等,不断提高教师的情境意识。二是数学教研组讨论。每位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可能不相同,但他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上好每一节数学课。限于教育理论水平等多种因素,他们对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的意识不太高。组织教师讨论、研究数学课程标准,全面理解数学的基本理念,使问题情境教学深入每位数学教师的课堂,使小学数学教师们树立“每一节课都要尽心尽力地有效完成”的理念,无论是公开课,还是日常课都要认真对待,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实际选择是否创设问题情境或是创设怎样的问题情境。三是参加培训等学习活动。通过参加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限于很多因素小学教师参加培训的机会较少。学校和社会应引起足够的重视,认识到小学教育在人一生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提高小学数学教育的质量,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情境意识迫在眉睫。尽量多地创设条件,让小学数学教师能面对面或是通过远程教育等方式聆听专家学者的讲座,深入理解创设问题情境的内涵和核心目的。
(二)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数学课程资源是指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所开发的各种教学材料以及数学课程可以利用的各种教学资源、工具和场所。教师应因地制宜,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为创设问题情境服务。教学资源的选择直接影响创设问题情境的成败,一个符合学生生活实际和教学内容的资源是创设情境所必需的。各版本的教材中越来越重视情境的呈现,而教材中的情境只是一个参考的资源,教师应该按照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综合考虑根据需要合理选取素材。笔者听过一节课是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师从“相信你们和老师能上好这节课的同学请举起你的小手”入手引出了右,右的相反位置是左。然后让学生多次用身边的数学书、文具盒动手摆放,进一步认识左右。其次增加了东西的数量,把位置和顺序联系起来,让学生动手操作,随后老师说要求学生摆,加深了学生对左右的理解。
最后同桌一组摆说。在整堂课中都贯穿着左右,教师利用了学生身边最熟悉的资源,一步步地创设情境,把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和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最终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选择合适的途径
创设问题情境并不是随意的,也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需要创设情境进行教学。所以在选择创设情境的途径时要综合考虑很多因素。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例如小学数学中的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其教学目标和学生探究等能力发展的需要,更适宜通过动手操作等活动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要求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和直接参与,获得直接经验,进而理解所学知识。同时也加强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小学生的思维特征是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动手操作的过程是手脑并用的过程,它是促进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有效手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动手操作的问题情境,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提高教学效率。尤其是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创设动手操作的情境,通过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活动经验。
(四)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
首先,数学专家可通过研究调查制定一系列评价问题情境有效性的标准,确定创设问题情境的完整步骤。教师通过参考标准和步骤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评价问题情境的有效性,不断在实际教学中反思、反馈、改进。创设问题情境是一种策略,需要考虑很多因素,所以这个参考标准的制定也是异常困难的。
其次,创建一线教师和专家的交流平台。一线教师和专家的沟通交流不够是创设问题情境的影响因素之一,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实践和理论联系起来才能创设出更多有效的问题情境。如有位受访教师说:“评价是教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专家,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我们创设问题情境进行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得以落实”。教师和专家的交流平台可通过两种途径。一种是面对面地交流,接触,学校尽量争取更多的机会让小学教师聆听专家的讲座、培训等活动,在学习的基础上交流自己在创设问题情境时的所做所想,听取专家的建议,不断改进。也可以是专家“回归”学校,去周边的小学定期地观摩小学教师的教学,从理论的高度去评价教学,发现其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通过交流提出建议,帮助一线教师不断发展,发现创设问题情境中存在的问题,找到解决办法得以不断改进。另一种是构建一个教师与专家交流的网络平台。教师可通过网络听专家的报告和讲座,可以用留言等方式和专家交流有关在数学课堂上创设问题情境的各种想法和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等。高等学校的学科专家和小学教师之间建立一种联系,共同促进实践和理论的发展,不仅是创设问题情境的需要,也是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郭成,陈红.试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有效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1999,(09)
【关键词】小学教学,小学数学,反思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1-
1.引言
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关于教学反思的研究不少,他们企图从理论上为教师专业发展给予启发或指导;教育主管部门、学校管理者也纷纷要求教师开展教学反思活动,比如,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写反思日记,写课后反思报告、开展教学反思论文竞争等等。然而,在实践中轰轰烈烈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反思活动尽管对小学数学教师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但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问题,本文要思考:为什么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效果不理想、原因何在、如何优化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等一系列问题。
2.教学反思及其特点
教学反思是教师个体或群体以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为聚焦对象,通过探究的方式解决自己教学活动或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以使自己的教学活动趋于合理的过程。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教学的重新审视,这必然包含着对反思内容和过程进行验证。反思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将反思的结果运用于实践,进行验证和修正,推动教学水平的向前进步。教学反思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总结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一步步地从感性走向理性,从实践上升到理论,从经验上升到规律。这个一个过程,必然要伴随着对反思对象的再认识和再创造。通过教学反思,必然会提高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和理论水平。因此,我们可以说,教学反思具有超越性。
3.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轰轰烈烈地开展了很多年,但其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教学反思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二个方面。
3.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视角单一
从主体的角度进行分类,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教师与学生两类主体,教学不能只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就够了,还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然是教学反思不能忽视的部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往往从“教”的角度出发,视角十分单一,具体表现如下:
(1)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多关注教师“怎么教”,忽视学生“怎么学”。教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时候,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方面,如何熟悉掌握教材内容、如何设定更准确的教学目标、如何优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如何更好地编写教案等方面成了教师日常工作的重点。从对这些内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多集中于反思自己“如何教”,而忽视了学生“如何学”。
(2)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片面关注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学生其他能力的发展。新课程小学数学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在现下的学校教学过程中,虽然各个学校一直在推行新课改,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还是将教学工作的重点放在“知识与技能”这个层面,教学反思工作也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开展。在实际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教师的反思多涉及:对教学目标的反思、对教材教法的反思、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对教学策略的反思、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对个别教学事件的反思等,但是反思的侧重点一直围绕着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3)教师对教学公平缺少反思。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都学习过教育理论或教育观念,都知道应该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偏爱班级里的“好学生”,也就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的或者乖巧听话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以及课下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上,教师对待“好学生”和“差学生”的态度存在一定差异,往往会忽略一些“差生”的感受,缺乏对全体学生的公平性。比如“好学生”能获得教师更多的提问机会或关注,而“差学生”得到的关心或提问的机会却相对较少。由于在工作中教师的负担已经很重,对于这种不公平的现象,往往没有引起教师自身的重视,加之教师没有意识到这种不公平给学生带来的心理上的伤害,因此教师普遍对这种不公平的问题缺乏敏感,没有反思的意识。
(4)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反思多关注课堂教学,忽视教学管理方面的内容。在现实的教师工作中,小学数学教师们对教学活动的理解普遍存在着片面性,将教学活动等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因为小学数学的特点,所以对教学活动中的学生管理工作关注,一般认为由班主任或则语文老师来管理,在对学生进行管理过程中,多采取模仿性的、经验性的手段,认为自己只要把学生“教”好了就好,能做数学题没有就可以。
3.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形式化
(1)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浅薄化。教育研究者一直鼓吹教学反思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教育管理者也热切地期望教师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积极开展教学反思活动,从而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于是,小学数学教师纷纷写备课反思、课后反思或其它教学反思等材料,但由于许多小学数学教师认知能力或理论分析能力所限,这些反思大多仅止于回顾或不系统的经验性点评,并没有通过多方面的分析提炼出关键问题,且针对问题的探究过程并不科学,难以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学反思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分析能力,缺少理性、系统的深层分析,不能准确把握问题,也不能解决问题,所以,当教师的“反思”只具备反思形式或反思流程时,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2)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形式化。由于学校的强制要求,将教师的教学反思活动与其考评联系起来,因此,对教学反思不抱希望的教师们也不得不拿出部分的时间与精力写写反思材料或参与反思活动,但这种参与形式大于内容;更有一些教师认为工作负担沉重,不堪负荷,于是从网上下载别人的反思材料作为自己的“作业”。不对自己的教学情境进行分析,其问题是别人的,而非自己的,教师没有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需要与动力;问题定位准确,产生好效果。被反思效果挫伤了热情的教师,迫于学校的压力不得不通过拼凑、下载等方式完成反思任务的做法,不仅对反思活动无益,反而有害。
4.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问题分析
本文希望通过建设教育共同体的方式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效果,首先必须通过教育共同体的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问题产生的原因。本文认为,以教学为核心工作的教育共同体由三种层次构成:以教学为主要活动的师生共同体,这是基层共同体;服务于师生活动的教师集体、教育专家、教育管理者组成的教育共同体,这是中层共同体;由因共同教育教学信念而聚集起来的,形成的跨越体制、跨越区域的教师群体,这是外层共同体。本文以教育共同体的基层、中层、外层为分析框架,分析教师教学反思效果不理想的组织层面的原因,并企图基于此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体制语境下,教师与教师的合作以及教师与专家的合作可以从不同层面对教师反思的观点、思维、技能进行启迪,提高其教学反思能力。然而,这些合作从形式到实质都不理想,这些直接制约了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使其反思能力长期处于浅薄化的状态。
可以说,教师群体是教师受到共同的职业信仰、教育追求的感召而形成的。但是,由于种种障碍的存在,教师群体的合作反思并不必然是顺利的,在发展过程中,教师群体活动的展开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反思效果还很不理想。
5.优化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
在教育共同体理论的指导下,共同体成员应该在共同信念的引领下,以合作互动、利益分享、责任共担的方式展开教学反思活动,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的效果。因此,信念是共同体建设的基石,也是实施优化教学反思活动策略的前提。共同体成员的自主合作是发挥共同体功能的有效方式。基于教育共同体的层次,我们从以下三个层面形成优化教师教学反思活动的策略――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系统变革共同体主体关系,发挥中层共同体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
(1)关注学生反思视角,发挥师生基层教育共同体的作用。教师要想获得最真实的学生“学”的需求,一是通过和学生的交流,获得学生最真实的感受,二是让自己以一名学生的心态去体会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分组分层教学的方法来保障这种公平性。首先,为了避免分层不恰当不合理,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情况,按照学生的差异水平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其次,为了防止在分层过程中教师潜意识地把学生按照以往的经验“贴标签”,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的这种分层应采取隐性的方式――为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便于对学生进行干预和指导,对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教师只要做到心中有数,暗地里做出安排即可,并在语言上做出积极地引导,淡化差异现象对学生的负面影响,鼓励发挥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分组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横向分层和纵向分层,即组间分层和组内分层,努力做到纵向有差异而横向无差异,即组内成员之间有程度及能力上的差异,但各层次的成员都能在其他组中找到相对应的竞争对手,以便采取竞争的方法促进发展,教师要正确认识到在这种方法中学生的分层是最主要的,分组是表面的,是对学生的一种保护措施,同时又促进了不同水平间的合作,发挥每个个体的优点。
(2)优化教师与研究者合作反思的策略。案例教学法对我国当前教师反思培训有着重要启示和推动作用。首先,教育专家精心设计、使用的案例来自丰富的实践情境,教师非常熟悉这些情境以及情境中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教师的兴趣。其次,在案例教学中,教育专家不再是知识传递者、理论宣讲者的角色,他扮演的是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他主要鼓励、引导教师学员积极展开讨论或争论,形成反复的互动与交流,通过各种信息、知识、经验、观点的碰撞来达到启示理论和启迪思维的目的。可以说,案例教学容易沟通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与教师学员之间的距离,让学员在自己熟悉的情境中理解教学理论,并学会运用教育教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教学反思的有效性。
(3)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从内外两个角度促进教师群体合作,充分发挥外层共同体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教师群体可以在日常的反思活动中,设定相对稳定的反思主题,定期围绕这个主题开展相关的讨论活动,将讨论的结果应用于实践,并将实践反馈的情况纳入下一次的讨论活动。通过这样的反思模式,可以推动教师反思的持续、深入发展,这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可靠的、基础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王春光. 反思型教师个人实践理论探究[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版),2005,(1):138-143.
[2] 张天扬.对中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2,(1):121-12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构成
0 引言
教学设计是把学与教的原理转化到教学材料和教学计划方案中的系统过程,是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际联系起来的桥梁。但是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师的教学设计存在严重的形式化、教条化、模式化等倾向,没有很好的发挥好教学设计的桥梁化作用,使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严重脱节。基于此论文对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及其构成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1 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分析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分析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规划教学过程、研究教学策略的一个系统的过程[1]。通过教学设计建立教师解决教学问题、过程及结果的评价方案,主要的目的是通过对教学相关的基础理论的运用优化教学效果。通常来说这些教学理论主要涉及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行为理论、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理论。而对于教学设计能力概括来说不同职位类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比如说教学设计者与培训管理者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是不同的。对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而言,应该包括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沟通表达能力以及严密的管理规划技能。同时,对于不同层级的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的要求也是有所不同的,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进行具体的分析。
2 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过程分析
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深化,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为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四维”目标[2],这就要求小数数学教师必须提升自己的教学设计能力,以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适应学生发展的需要。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能力是由教学实际行为及内容决定的,所以对于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能力的分析要紧密结合教学实际过程进行分析。数学学科知识具有逻辑性、结构性和层次性强的特点,所以教师通常被要求对每个学期、每个单元、每个小结进行一个详细的教学规划[3]。从这个层面说,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应该包括课程教学设计能力、单元教学设计能力以及课堂教学设计能力这三个层面。虽然这三个层面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有所差异,但是不同层次的教学设计活动都要经历一个分析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及内容、评价教学效果及缺陷、调整教学方法及内容的一个过程。
3 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分析
通常来说,小学数学教学设计能力就是指能够使小学数学教师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设计活动应该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一个综合概括[4]。首先,在知识方面。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具备小学数学学科知识,这是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同时还要具备小学科学教学、教育学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知识。也就是说,小学数学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数学观、知识观、教育观、学习观以及教学观,同时应具备一般的教学设计知识。其次,在技能方面。这里所说的技能主要是指教学设计技能,从小学教学过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技能主要包括:分析技能、概括技能、设计技能、评价技能、调整及研究技能。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有可能将相关的教学理论融入到实际的教学设计中,也只有具备了这些技能才能保证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执行教学设计方案和策略。最后,在态度方面。小学数学教师首先要具备对数学学科以及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同时,要具备对数学学科本质及其教育价值进行探究的意识,要充分地认识到教学设计的重要性及实践意义。另外,还要具有自主学习意识、知识管理意识、共享交流意识以及设计研究意识等等。教师只有具备了这些意识才有可能对教学设计进行加强。依据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来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主要包括分析技能、设计技能、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技能、课后调整以及发现教学问题和研究问题的技能。
4 结语
论文首先分析了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继而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的分析、设计、评价及调整的过程,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教学设计能力的构成主要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个方面。通过论文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学设计的重要性,教师必须准确把握教学设计的原则与教材的地位,以稳步提升教师教学设计能力。希望论文的研究为小学数学教师及相关研究者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鲍同梅.中小学教学设计问题透视[D]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2] 杨高全,李学全.对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问题的思考[J] .数学教育学报,2011,(2):93-95.
关键词: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6-0221-02
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改环境下对数学学习提出的要求。通过合作学习要能够营造相对宽松的学习环境,让所有的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习小组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目标,要进行合理的分工,相互协助,最终完成学习任务。但在具体实施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有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充分的注意。下面笔者就来谈一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策略。
1.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但实际教学中,受功利主义影响,还存在着小组合作学习片面化、简单化、形式化和被弱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过分追求合作形式。一些教师片面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于所有的教学内容之中,每节课都要搞小组合作学习,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没有"小组合作学习"的课是不完美的,甚至是不成功的。因此,他们就极力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合理的设计,导致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甚至处于失控状态。这样的"小组合作"看起来轰轰烈烈、五彩斑斓,其实只是一种有"形"无"质"的合作,显然缺少应有的实效性。
1.2 合作时机把握不准。一些教师简单的认为,小组合作学习随时可行,不存在什么合作时机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选择有利于产生争论的、有价值的,而且是个人难以完成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换意见。甚至错失一些绝佳的合作时机,更考虑不到提出的问题能否提供合作的契机、是不是值得讨论的问题。
1.3 合作方法指导不力。一些教师机械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工作是教师的,其余的都是学生的事情。因此,在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注意通过观察及时发现问题,并针对问题出现的具体原因给予适当的启发、点拨和引导。导致一些学生无所事事,小组合作成为他们的一种"休闲"和"消遣",成了紧张的数学学习之余放松的一种学习方式。
1.4 合作学习成效低下。一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小组合作学习就要关注小组学习的整体效果,不应再去关注小组成员个体的学习情况。在这个错误思想指导下,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造成优秀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并扮演着帮助别人的角色,而学习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收益很少。
2.有效开展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对策
2.1 完善和提高教师自身对合作学习的指导技能。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数学教师对合作学习的设计,比如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否明确,合作学习是否紧扣课程标准。教师一定要以经典的问题或题型为合作学习的载体,将合作学习的开放性、探究性、趣味性等融入到合作学习过程中来。数学教师要将合作学习的任务尽可能完整准确地传递给学生,要让他们真正清楚合作学习要解决的是什么。
2.2 科学分组,最优化配置。科学合理地进行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成功的关键。笔者发现,在很多的材料和文章中都提倡6到8个人为一组,也有说4个人为一组更合适。笔者以为,从我们现在教学的现状来考虑,4个人一个小组是比较合适的,学生不需要走动,前后桌即可形成合作小组。这也是学生在合作初期的最佳选择,利于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集中交流。
2.3 明确小组内所有学生的学习任务。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一定要让所有的学生都明确自己在小组内的角色和不同的任务是什么。小组要有组长,负责整个数学问题的讨论和分配任务,一定要责任到人,避免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都互相推诿。另外,小组成员之间的角色要注意相互转换。在一段时间之后,要轮换一次,这样为所有的学生都提供了均等的学习和施展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的锻炼和数学知识的提高。
2.4 数学教师要加强对小组合作学习的指导和调控。笔者认为,在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数学教师一定要加强自身在整个课堂的巡视工作,一定要及时地发现问题,帮助学生解决合作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合作学习中的方向性要进行准确的把握,不能只设计问题,而不加强指导。这样即使设计的问题再好,但学生合作的结果并不理想,合作学习的作用也没有充分发挥出来。
2.5 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意识。今后的社会不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时代,所有的成功都需要我们和其他人之间的相互合作才可以完成,因此我们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充分认识到合作带来的益处。数学教师要想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就必须要做到,让小学生懂得倾听,从别人的发言中找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做出判断,不要随意打断别人的发言,在给别人机会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的合作意识。
3.结语
综上所述,合作学习的开展有利于提升学生整体的素质。在小学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是新课改的要求,同时也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由于篇幅的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可能一一赘述,但我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们不断地加强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一定可以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功效。
参考文献:
[1] 陈利霞.浅谈小学数学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