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学习能力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应用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这是摘自《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的一段话,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依据新课标的标准来说,数学课程的教学应该具有实用性、延伸性、拓展性,且要兼具创新性。在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中,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问题一直存在并成为学生学习成绩提升的拦路虎,针对这一问题,下面提出两点我根据工作中经验总结出来的方法。

一、尽力营造良学习氛围并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尽力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给予学生关爱和帮助,以自己的学习状态为例,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真挚情感去感染学生。作为敏感的小学生来说,情感的守护是对他最大的帮助与引导,要给他正向的鼓励,让他在一个非常积极的心态下学习。在拥有积极心态之后,引发学习动机能够帮助学生有更大的学习动力。针对小孩子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穿插针对性的一些伟人,科学家的励志故事。教学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用新颖有趣的教学方法时刻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在课堂需要做计算的时候,我一般采用小组比拼的方法,学生兴致都比较高,在比赛的氛围中完成了计算的课程要求。我在讲乘法第一课的时候,让小组间先进行加法竞赛,然后我和胜出小组比赛,可是我总在他们还没算出来之前就说出答案,学生很好奇,为什么这么快就能算出答案,我就告诉他们,我其实用了一种新的运算方法,叫做乘法,接下来,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乘法的内容。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2篇

从我国目前小学德育教育的实际情况来看,存在着教育方法单一的问题,德育教学活动没有趣味性与实效性。小组工作方法是一种社会工作方法,就是指在诸多社会工作者的支持与帮助下,有目的地进行小组编制,通过小组成员的互动去完成德育教育。让小学生在小组互动学习中规范自己的个人行为,养成正确的行为规范。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实践中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成效的提升。

1.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在小学德育教育中运用小组工作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理论在实践中的落实,更有利于理论在实践活动中的检验。小组工作方法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应用,是对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一种创新,有利于弥补传统德育教育中的不足。与此同时,利用小组工作方法,结合德育教育目标开展的游戏与课堂活动,正好符合小学生活泼好动的性格特点。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会让德育教育工作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乐于接受德育活动,成为德育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将小组工作工作方法与传统的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结合起来,能够让教学模式更加完整,也能够促进小学生的全面进步。

2.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师生之间的互动

德育教育活动中,教师需要通过师生互动去传递德育知识,给小学生更多的德育信息。受到年龄的影响,小学生的注意力很难持久集中,传统的授课式方法也无法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效果。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传递更多的德育知识,需要获得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在小组工作模式中,小学生通过活动参与到德育学习中。学生需要表达自己的看法,为小组德育学习成果的优化贡献出自己的力量。加强课堂中的师生互动,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合作性,让德育学习的氛围更加良好。

3.小组工作方法的应用,有利于德育教育矫正作用的发挥

德育教育,是一种影响性的教育,并不是命令型的教育。在小组工作方法的支持下,小学生可以在小组德育学习过程中观察其他人的言语与行为,更可以在隐形的情况下习得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小组工作方法的实施,能够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活动的干预性与疏导性,让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得到矫正。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小组工作方法就是一种治疗模式,小学生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自主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德育教育效率的提升。

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个人素质直接关系着未来的社会生产力。不具有高尚情操的人,是不能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但是,在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下,小学阶段的教育过于关注文化知识教育,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德育教育落实时间的不充足及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广泛存在,更不用说将小组工作方法应用到德育教育中去了。目前,小学德育教育工作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第一,德育教育重视力度不足。在传统教育模式的长期影响下,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仍然较为重视智力开发,而忽视了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在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的近些年来,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之间存在的矛盾一直都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绝大多数教师与家长比较关注学生的成绩,认为提高学习成绩就是在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没有引起学科教师的重视,更受到了许多家长轻视,认为这是对孩子学习时间的一种浪费。重智轻德教育理念的存在,影响了德育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二,德育教育形式化问题严重。德育教育已经在我国推行了多年,但德育教育成果不足,极大地影响了小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的提高。在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育过程过于简单,形式化严重的问题仍有存在。许多学校会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开展德育教育,要求小学生按照行为规范做到某些事情。而对于小学生德育学习成果的评价,是通过书面考试来完成的。一张试卷能全面地反映小学生道德水平吗?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教育问题。小学生的生活经验较少,很难在生活中体验正确的道德规范。流于形式的小学德育教育,让小学生的日常行为缺少监督,“灌输式”的德育教育,更让小学生无法将正确的道德观念内化为自己的道德观点。第三,德育教育内容脱离生活实际。德育教育工作是服务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的,在社会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之间的交流愈发频繁,社会信息的传播途径也越来越多。社会矛盾增多,让当代小学生的生活环境更加复杂,他们需要处理更多的问题,教师应当通过正确的德育教育活动帮助小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让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解决问题,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与判断。然而,在当前小学德育教学活动中,教材内容往往比较空洞,与小学生生活相距较远,不能服务于小学生的生活。

三小学德育教育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的尝试策略

在小学德育教育活动中应用小组工作方法,尝试创新的德育教育手段,这是优化小学德育教育内容的重要举措。具体方法如下:

1.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因材施教

小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在实施德育教育之前,教师需要全面了解学生。首先,教师要摸清楚小学生当前的道德水平状况,了解每一位小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家庭环境以及成长经验、行为习惯等等。结合小学生的具体情况建立个性化的学生档案,帮助学生解决道德问题,规范日常行为。其次,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对学生进行深入了解。在日常的小组学习中,教师要聆听每一个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在观察中发现小学生的道德问题,并结合之前经分析了解到的原因,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对策,这有利于德育教育中因材施教理念的具体落实。

2.利用小组工作方法,增加信任

小组工作方法的落实,对于小学生人际交流信任感的加强有着重要的作用。在小组学习之前,教师要引导小学生分析小组工作的目标,明确每一位成员的职责,让小学生全面认识小组工作的流程。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对其分组,每一个小组在学习过程中都要尊重小学生行为守则。选择权威的组长,利用小组工作去建立坚固的友谊。比如在开展“他人眼中的我”活动的时候,让小学生在小组内对小组成员进行赞扬,使小学生认识到他人眼中那个优秀的自己,促进小组工作效率的提高。

3.利用小组工作方法,总结经验

总结,是小组工作模式的重要环节。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教师也要重视小组工作的经验总结部分。在德育学习之后,让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总结,有利于小学生深入理解德育学习的主题,将德育学习内容作为自己成长的标准。比如引导小学生在小组讨论了诚信问题之后,可以让每个小组在课堂结束阶段进行经验总结,并派代表汇报小组工作的成果。注重总结,会让课堂教学内容得以丰富,更能让教学过程得以升华,极大地提高小学德育教育的质量。

四总结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导学案;激扬生命;学习兴趣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也是发展智力潜能的契机;学习语言是比较枯燥的,要取得好的效果,关键要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正确引导学生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树立自信心,养成乐于学习的习惯。

“导学案”是在新课程标准下,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准、学习方法特点和心理特征等具体情况,在教师的主导下,由师生共同设计的,供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完成学习任务使用的学习方案,是指导学生学习和有效学习的好方式。“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它充分调动了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

然而如何编写英语“导学案”?如何让学生正确使用英语“导学案”?老师在英语课堂上如何使用“导学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我以三(3)班和三(4)班的91位学生为研究对象,以行动研究和经验总结为主,进行了实验探索,结合调查、反思总结、经验交流等研究方法,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总结,探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习惯的手段,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一、实验步骤

1.实验前利用调查表,对学生学习兴趣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调查摸底,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方法和习惯,了解小学英语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开展教学实验,了解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运用“导学案”的情况,及时发现问题,积极应对。

3.在实验过程中,采用调查问卷等获取相关信息,通过收集、分析、整理,不断改进“导学案”,使学生养成使用“导学案”开展学习活动的习惯。

4.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效果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对策,探索提高小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途径。

5.实验结束后,收集实验前后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对实验前后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模式、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调查、比较、分析。通过对比,不断完善、编写导学案,使学生养成使用“导学案”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实验过程

1.设定研究目标

(1)培养学生大胆开口说英语的习惯,加强学生的听、说能力。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树立学习英语的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2)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征,积极创设形式多样的导学案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英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观看“微课”等,养成学生课前使用“导学案”进行预习和学习的良好习惯。

2.确定研究内容

(1)如何组织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2)如何改进英语“导学案”的编写?

(3)如何在英语课堂上更好地使用“导学案”,以提高教学质量。

3.实施研究过程

(1)搜集相关资料,初步制定导学案。

①树立“先学后教”理念,导学案主要以“学”为中心去预设。主要解决学什么、怎样学的问题。

②教师在设计“导学案”的内容时,要用学生的眼光看教材,用学生的认识经验去感知教材,用学生的思维去研究教材,充分考虑学生自学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思维问题。

③给学生充分的学习时间,每个知识点学完后,要配以适当的题目进行训练,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2)学生根据“导学案”进行预习,通过观看相关的微课后,带着问题到英语课堂上与同学们一起进行交流,为合作、探究做准备,旨在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问题探究是“导学案”的关键,知识整理是“导学案”的重点,“导学案”的初步目标,就是让学生学会独立地将课本上的知识进行分析、综合,整理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

巩固练习是“导学案”的着力点,学生通过巩固知识,掌握方法和培养技能,能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实施研究方案,根据课程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并及时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与总结。

(5)结合学生英语水平的实际,收集相关研究资料,不断编写、改进导学案。

4.具体实施步骤

(1)每一节课设计一份导学案。在课前,教师给学生布置预习案,预习“导学案”主要包括预习目标、预习指导、预习检测、预习心得及预提问题等内容,引导学生按照预习案先学习、先探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在“探”中学,在“做”中学,培养学生敢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做到学会学习。

(2)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分为“预习、交流、反馈”三大模块;“预习交流、质疑答疑、合作探究、展示归纳、达标测评、拓展提升”六个环节。

①在预习交流环节,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在小组内交流预习情况:一是小组长检查组员完成预习的情况,二是互相交流预习内容,从中发现问题。

②在质疑答疑环节,学生提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组内成员相互答疑。

③在合作探究环节,对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在全班范围内开展讨论和探究。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4篇

一、在建立概念中应用类比推理

数学概念知识是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首先要学到的知识,然而小学生的感性思维让他们容易记具象性的事物,却不容易记住抽象性的事物,这使他们经常不能正确地理解数学概念。为了引导学生学习概念,教师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掌握到概念知识。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5/10,50%,0.5这几个数之间的关系,让学生总结它们之间哪些性质相似。学生经过教师引导,发现它们之间的关系为:

学生从具体的案体中总结出案例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把具体的事物变成抽象事物的过程。学生如果掌握初步的抽象能力,未来学生就能够用抽象的思维看待数学问题,从而学生就能掌握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

二、在理解定理中应用类比推理

定理是指前人通过经验总结下来的一套正确的规律,在证明题中定理是可以当作已知条件应用的。小学生学习定理时,有时不明白为什么一件事物是定理,另一件事物不是定理?学生不能理解定理的特点,有时就会把一些不确定的规律当作定理记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方法了解定理的含义。比如教师引导学生学习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学生不明白为什么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四个长方形的面加两个正方形的面积之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实践,让学生用六张纸铺满长方体,学生发现刚好这六张纸就是四个长方体的面积和两个正方体的面积。原来表面积的计算公式是这样得来的。如果学生能够利用类比推理的思路掌握到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公式,以后他们就会思考如何利用这个方法计算正方体、圆椎体等其它较为简单的不规则图形的表面积公式。

三、在公式计算中应用类比推理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时,有时学生感觉学习最大的困难就是记不住数学公式,他们觉得自己遇到数学问题的时候不知道该用什么数学公式,有时自己应用数学公式解题时又容易犯下错误。小学生没有掌握数学公式的原因是由于他们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学习公式,却没有理解到数学公式背后的规律,所以才会在应用中犯错。教师可以用类比推理的方法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

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以下三个数学题:

教师引导学生这三道题的相似之处和不相似之处。学生会发现第一题和第二题之间只有被乘数不同,且只有一个小数点的不同,因为第一题多出一个小数点,所以结果才有十倍的区别;第一题和第三题之间只有乘数有区别,且区别也只有一个小数点,而结果也有十倍的区别。通过类比推理,学生以后就能了解到小数点决定数字的倍数。乘数和被乘数小数点后共有多少位数,乘得的结果小数点后就共有多少位数。学生通过类比和推理,总结出数学计算的方法,他们也就能真正地理解数学公式意义,以后才不会犯下计算的错误。

四、在实践应用中应用类比推理

小学生学习数学时,有时觉得自己虽然学习了很多知识,可是在实际生活中却不知道怎样应用这些数学知识;特别是有些小学生在做应用题时,觉得最大的困难是自己看到应用题中的文字就觉得很混乱,他们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着手解决数学问题。以上的现象均为小学生的逻辑思维性思维还没有建立的原因,小学数学教师可从类比推理的角度引导学生建立逻辑性思维。比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的应用题:一份工作,熟练的工人单独做30个小时能够完成;新进厂的工人单独做40个小时可以完成。如果两个人一起做,多少小时可以完成?部分逻辑性思维不强的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分析这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把总工作量看作1,熟练工人一小时做多少工?通过思考,学生回答为1/30;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思路分析新进厂工人一小时做多少工,学生回答为1/40。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两人一起做,那就是两个人的工作量合为一个人的工作量,他的工作效率又是多少?学生回答为:1/30+1/40。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把工作做完要多少小时?学生经过提示得到计算公式为:1÷(1/30+1/40)。教师引导学生用类比推理的思考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经过思考得到答案: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通过这一个类比推理的例子,学生就能够理解到遇到应用题抽象出已知条件和未知条件得到计算公式得到具体答案的解决数学问题的逻辑思路,以后学生就能够轻松地解决各种数学问题。

小学生学习经验总结范文第5篇

通过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本人认为在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好小学生的主体性,可以尝试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

一、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让每一位学生动手进行操作――折圆纸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观察、讨论、归纳、总结,学生在自己的活动中轻而易举就得到了“在同圆中,直径是半径的2倍。”这样的教学,不但看到了知识的“静态”存在,更用“动态”的观点引导学生考察了知识,即知识不但是认识的“结果”,更包括认识的“过程”。学生不仅“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这样,学生学到的知识不但可以更巩固,也便于灵活运用。学生在如此的教学过程中,不仅掌握了新知识,而且也掌握了探索研究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精神。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积极有意义的行动,需要激励、推动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从而达到学习目的,而这种内部动力产生于学习需要。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激励、推动自己去学习数学的心理力量,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为了满足这种需要和愿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例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先创设了一个商店的商品部,出示一些商品(商品都是文具品)和它们的单价,让学生进行购物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能读出商品的标价,接着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自己结合教材进行观察和讨论,“这些数有什么特征?”、“这些数又叫什么数?”等问题。这时学习小数已成为学生的自身需要。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内心处于一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探求之心,力求实现心理平衡。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去。这样一堂课,在引入新课阶段创设问题情境,营造了“情境问题”的氛围,架起了实现生活与数学学习之间、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联系的桥梁。使学生积极地参与、体验,并在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持下,自主能动地探索,实现数学的再创造。当学生学会读小数后,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小数点右边的数和小数点左边的数在读法上有什么不一样?这个问题又激起了学生的探求欲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之感,始终主动参与学习活动。在数学教学各个环节中,都应精心创设充满美感和智慧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使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充分发展。

三、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的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