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师范生教育调查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育实践作为培养师范生教学能力的最主要的途径,对其各方面的能力与素养的发展都有很大的作用。本文正是通过调查报告的形式来体现教育实践对当前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以此来促进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之中不断抓住机会进行反思,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关键词:教育实践;师范生;反思能力
一、研究背景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有关教师反思方面的内容开始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成为大众尤其是广大教育者们关注的重点,各类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与讨论日益增多;各种致力于号召教师进行反思的口号也是层出不穷;更有甚者,反思型教育运动在多个国家也是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的不二人选,其反思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开始受到关注。
然而,目前教育界内,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主要着眼于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较少的教师身上,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的关注度明显不够。大多数人困囿于一个误区,认为师范生用不着反思,那是毕业以后走上工作岗位的事情。事实上,反思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贯穿于整个教师职业发展生涯。因此,职前教师学习阶段自然也应该给予重视。然而,反观我国当前师范生培养过程,反思性训练现状着实令人堪忧。通过对未来教师反思意识及反思技能的调查分析研究得出,当前我国师范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虽然有反思意识,但这种反思只是一种随意的“反省”(只是想想而已),而不是针对性很强的较为规范的反思。各层次师范生反思意识也存在差异。在反思技能上也存在很多不足,多数学生不能完全领会学习反思的意图,因而也就不能进行较为深入的反思,在问题设计上比较简单,在反思表述上也不能很好地认识和评价自己。[1]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也指出,当前师范生对教学反思概念理解还算清晰,但只是限于表面,理解并不深刻。不同层次师范生的反思性思维能力是参差不齐。[2]这种种现状都反映了一个严峻的事实,目前的师范教育中,无论是认识上还是实践上,我国师范生反思意识普遍淡漠,反思意识及能力上存在较大差异。
针对这一现实状况,大多数学者在探究影响师范生反思差异因素主要聚焦于师范生自身各因素以及一些外部因素如教师引导、课程设置以及教育实践等方面,多数学者统一而论,并没有对各因素影响力度进行分析探讨。相较于其他因素其中最受关注的自然是教育实践,接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问题进行一个相关探讨与分析。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通过对上述问题的解答,我们可以有效的探讨教育实践对师范生教育反思的影响程度,我们可以以此为理论基础进而优化教育实践时间,提高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力度,用最短的时间实现师范生教学反思能力的最快提升,提高教育实习效率,同时可以从不同方面去引导师范生进行反思,通过外部力量加强对师范生的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对于承担未来教师任务的师范生来说,具备一定反思能力及良好的反思习惯则是必要而且必须的。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不仅能够提高教育教学实践水平,同时也是造就自我成长型教师的起点与关键。通过培养师范生的反思能力,可以唤醒师范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其个性的发展,尽早进入教师的角色,从而有效解决师范生的教育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3]通过反思能力训练,师范生对自身的教学活动、决策及教学方法进行正确的审视与分析;不断自我批判、自我调整、自我建构,从而使自身的教学实践水平获得质的提升与飞跃,对其今后的实际教学有重要意义。[4]通过反思,师范生还可以把自身有限的教学实践经验转化为最有价值的东西。没有反思的经验只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5]而通过反思对经验进行审视、修正、强化、否定、去伪存真、去粗存精,使之得到提炼、升华到理性认识的高度,最终发挥其最大的作用成为促进师范生教师专业技能成长的有力杠杆。[6]不仅如此,对学校及学生的发展也是十分有益,能够有效推进学校教学改革的进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因此,只有将反思性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到师范生教育过程中去,不仅可以从源头上解决教师在反思意识与能力方面存在的障碍,更能缩短教师成长的周期,对师范生的发展有百利而无一害。
三、理论基础
杜威是第一个把教师看作反思性实践者的教育家,他把把反思界定为“一种根据支持的理由及其所导致的结果,对任何信念和实践进行积极的、持续的和仔细的考虑行为”。[7]他认为批判性反思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之一。
肖恩(Donald Schon)把反思分为三个模式:对行动的反思,行动过程中的反思,为行动的反思。他特别重视行动中反思,认为一个专业人员在工作中,并不是简单地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而是在工作中以一种“在行动中反思”的方式处理和解决问题。他指出教师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展,从实践中学习如何成为好的教师这是职业的特征。反思的实践者通过问题解决来提高他们对专业实践的理解,最终完成知识的重新建构。师范生通过教学实习在教育实践中对原有的教学观念方法产生质疑,进而尝试用新的假设来指导实践,最终通过实践来改进理论发生认知的变化。因此,师范生获得实践性知识的有效途径就是参与教学行动,也就是要进行教育实习,在实习中通过自我反思来处理并解决所面临的教学问题。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和对实践的反思,学习和获得专业知识,从而加深对专业的理解和把握。实践中反思加深了师范生对教学的理解,使理论与实践能够紧密联系起来。
我国有学者将师范生的反思发展分为四个循序渐进的阶段,主要包括:一是引导性反思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的萌芽阶段。主要是师范生针对其个人学习经历、教师教学行为、自身角色的反思,是一种个体性的反思;二是改进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思辨阶段。师范生主要针对所学习的如何进行教学的内容反思,是一种理论上的反思;三是发展性阶段,是师范生反思能力迅速长成阶段。在师范生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师范生反思的主要内容包括听课反思以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该阶段的反思主要有针对性、实践性、群体性特征。四是评价性反思,是师范生反思能力形成的深化阶段。在教育实习过后进行,师范生主要针对的是自身教育信念、知识结构、科研能力的反思,是一种自我评价性的反思。[8]
四、已有发现及不足
当前关于师范生反思能力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师范生反思现状的调查,如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对师范生反思的认知特征、行为特征做了调查分析。还有就是师范生反思意识现状的调查等,揭示当前我国师范生反思现状的严峻性。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曾对反思意识进行调查分析,但其调查对象是小学骨干教师,通过调查了解了小学骨干教师对反思活动本身的认识,反思活动可能发生的情境,影响反思的因素等方面,在影响因素方面主要揭示了教师自身知识、态度及能力的内部原因的影响,还有教师学历、环境、功利等外部原因方面,其中提及教师教学经验的影响最为有力,这也为师范生教学实习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另外,还有一些研究主要着眼于对师范生反思训练模式的探讨,通过对国外教学模式的分析借鉴,联合中国实际国情对师范生反思训练课程等提出一些建议等,如教学医院模式、大学——中小学联合模式等。也有对师范生反思的内容、原则等做出了一些探讨。
可以说,关于教师反思的研究资料还是非常丰富的,取得的成果也是令人瞩目的。但是,问题与成果并存,仔细分析这些研究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
1.主体针对性不强。大部分反思研究关注的是在职教师尤其是教龄教师的教师,对职前教师即师范生关注度仍然较少。
2.即使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培养有所关注,也主要是对现状的调查与研究或者是对措施的探讨,针对原因的分析大多一带而过,而且大部分仅仅只是做了一些理论探讨,并没有对其进行仔细深入的分析。
3. 在对教育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影响分析的时候,大部分仅仅单纯地强调教育实习对师范生专业成长的作用,缺少强有力的理论基础。
五、研究方法与研究结果
首先运用访谈法了解所选样本师范生(苏州大学2012届教育技术师范类本科毕业生)其反思能力的水平阶段。通过访谈了解他们反思的内容与特征,确定其反思所在哪个阶段,是属于引导性阶段还是改进性阶段,并按阶段分层。然后从所分的层次中各随机抽取四名学生对其实习期间进行跟踪观察并配以访谈调查,以此来了解其反思能力发展特征与状况。
确定研究对象后在其教育实习期间,采用定组追踪研究方法和观察法,对所选定的样本进行全程跟踪观察。为了深入了解师范生在教育实习后反思意识及能力的变化,可以采取全程定组跟踪观察的方法,对样本师范生的课堂教学和课后反思会进行追踪观察,并适时针对具体教学问题进行了访谈,最后对其实习文本进行整理分析,包括反思报告、教学设计、课堂录像、教学观察报告、反思会录音、行动研究报告、实习后访谈记录以及教育实习工作手册等以了解其反思能力所属的具体阶段,看看是否从第一、第二阶段实现了到第三或第四阶段的跨越。
最终,通过跟踪调查与及时访谈的研究方法,我们在整理总结访谈记录的基础上发现,教学实践对师范生反思能力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能够使广大师范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日记,录像观看等方法改变培养其反思意识,发展其教学反思能力,实现自身教学反思能力有第一、第二阶段向第三、第四阶段的跨越,最终对他们教学能力的提高产生重要作用,对教育的发展也起到一定的推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永花,张利桃.从“反思型学生”到“反思型教师”——未来教师反思意识与能力的调查[J].广州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4:15-18
[2] 王婷,刘小强.师范生反思性教学能力现状调查报告 [J]. 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9(6):20-23
[3] 曹中平,文方圆.批判反思型教师的反思实践方法[J].复旦教育论坛,2003,1(6):52-56
[4] 陈俭贤.通过增强自我反思意识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基础英语教育,2011,13(3):97-100
[5] 余国良,辛自强,林崇德.反思训练师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1999,4:69-73
[6] 张建伟.反思——改进教师教学行为的新思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7,4:56-62
[7] Deway Jhon.,How We Think[M].Chicago:Henry Regnery,1933.
[8] 刘燕,刘素婷,张顺利,成庆堂,徐存拴.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55-58
[9] 吴卫东,洛伯巍.教师的反思能力结构及其培养研究[J].教育评论,2001,1:33-35
[10] 彭华茂,王凯荣,申继亮.小学骨干教师反思意识的调查与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39(5):27-30
[11] 杜复平.培养师范生反思能力的探索与实践[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8:48-51
[12] 饶从满,王春光.反思型教师与教师教育运动初探[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5:86-92
[13] 吴永忠.试论反思理论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J].教学与管理,2011,6
[14] 易林姿,周日花.教育实习中培养职前教师反思能力的重要性[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
在此次调查中,我们随机抽取了60位不同年龄阶段的小学生以及40位家长,从许多方面逐一做了了解。调查结果如下:
75%的小学生能够掌握红灯停,绿灯行,过马路走人行道,行人靠右以及不得私自下河游泳等基本的安全常识。然而对于地震、滑坡、雷击等自然灾害方面却了解甚少,只有9%。对于煤气中毒、家庭火灾等方面因年龄而异表现不同,年龄稍大的(四年级以上)的小学生能略知一二,其他的基本上都是一脸茫然。而对家长的问卷调查则令我们略感欣慰。几乎所有的家长一致认为必须加强对孩子门的安全知识教育。在这之中,83%的家长认为对自己机孩子的安全教育比较满意。
同时,我们也对此次活动的效果做了一个调查:有接近90%的学生和家长认为这次活动宣传效果很好,今后应多开展此类活动。也有4%的家长认为没有取得他们想象的效果,6%的家长认为无所谓。雅安八小的李校长也表示新颖有趣的安全知识宣传活动可以给同学们带来更多的知识,希望能和我们今后在这方面有更好的合作。
一、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
为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新《标准》,规范教师教育课程与教学,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结合我校实际,对教师教育课程进行了重新调整,课程设置如下表1。
表1 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设置
二、衡水学院教师教育新课程的几个基本点
(一)优化课程结构,实现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我校教师教育课程一改以往以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老三门”打天下的状况,增加课时、丰富课程门类、精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知识+技能”型的“教书匠”的训练,转为“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实现了由知识本位向素质本位的转变。
1.增加课时,由原来的“12学分+6周”增加为“20学分+18周”,在课时上保证了教师教育课程的开设。即教师教育课程由原来的12个学分增加为20学分,即在保留原来教师教育课程“教育学”、“心理学”、“学科教学法”、“现代教育技术”、“教师口语”的基础上,增加了8学分的教师教育课程。另外教育实习也由原来的6周延长至18周,在时间上保障了教育实习。
2.增加课程门类,在保留原来老三门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师教育的课程模块。以教育专业理论与实践课程为核心,把教育类课程划分为五大领域:(1)教育基础类,主要涉及教育学、心理学、课堂教学、班级管理等。(2)学科教育与活动,主要包括学科教学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论、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等。(3)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主要有中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思想道德修养。(4)教师职业技能与专业发展,主要有教师口语、教师礼仪、汉字书写等教师技能、现代教育技术及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5)教育实践,主要包括实践实训类课程与18周的集中教育实习。
3.精简理论课程,突出实践取向课程理念。首先,改变原来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课程模式,精简理论课时,增加实践实训类课程,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基础理论课程由原来的3学分减为2学分,将教育学中侧重实践的部分以实践实训类模块课程开设,例如开设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等。
其次,增加反思性实践体验,新标准明确提出教师是反思性实践者。反思性实践者的培养离不开教师教育实践,新课标要求准教师“具有观摩、参与、研究教育实践的经历与体验”。本次教师教育课程修订重视个人经验,强化实践意识,增加了师范生的反思性实践体验,在第六学期的集中实习过程中开设了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反思性实践课程。
此外,还增加了教师专业素养课程——教育调查与研究方法、教师口语、教师礼仪等课程,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二)重视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针对教师教育存在的问题,我校调整课程计划,将教育实习与课程结合进行,在内容上和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有效性。
1.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内容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全面性。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使得实习内容不再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两个方面。实习内容得到丰富和充实,包括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堂管理实务与技能训练、课余实践活动组织与指导技能训练、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实务与技能训练、班主任工作反思、教育调查报告等涵盖了教材分析、课堂教学、教育管理、班主任工作、教育反思等整个教师工作领域。
2.教育实习与课程相结合,在形式上保证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针对某课程专题的教育实习,使实习生带着问题、带着研究意识“下课堂”,改变了以往实习的盲目性,增强了教育实习的针对性、有效性,使实习生得到的是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指导”,既有课程教师精深的专业理论,又有中小学教师鲜活的实践经验,使教育实习更有效,增强了师范生的实践适应性,有利于提高教师培养质量。
3.调整课程计划,改“毕业实习”为“教育实习”。基于“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手段”的一般认识,师范生的教育实习常作为“毕业实习”被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殊不知,实践不是单纯的理论应用过程,对于教师而言,实践更是实践性理论形成的过程。在实习中,师范生通过实践运用和检验自己所学的教育理论,更在实践过程中“体悟”并“生成”自己的行动理论,形成个性化、情境性的教师知识,实现“理论—实践—理论提升”的无限循环。正是基于此,我校把教育实习调整到第六学期,一改以往师范生“带着问题”走出校门的弊端,使师范生在未来的课程学习中有针对性地弥补不足,提升自我。
(三)关注准教师学力的持续发展,落实终身学习思想。
教师是终身学习者,在持续学习和不断完善自身素质的过程中实现专业发展。教师的终身学习是教师学力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钟启泉先生在解读新标准时指出:“教师专业的‘学习’拥有三个基本原理:其一,越是基于学习者的内在需求就越是有效;其二,越是扎根于学习者的鲜活经验就越是有效;其三,越是细致地反思学习者自身的经验就越是有效。所以,教师的成长需要终身学习。”
我校教师教育新课程充分关注准教师的终身发展,基于“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的教育理念,加强“基于教师内在需求”的养成教育,并且为师范生“扎根于实践”的教师专业能力和反思品质的养成,开设了大量的实践课程和反思课程,例如,教学反思、班主任工作反思等课程,对于师范生反思品质的养成给予了理论指导与实践帮助。
参考文献:
[1]2011年10月教育部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
【关键词】英语专业 师范教育 教师培训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107-02
一、前言
随着我国英语教师地位及待遇的不断提升,英语教师已成为人人羡慕的职业,越来越多的英语师范毕业生加入英语教师队伍,这有利于师资结构优化,为教育事业注入新鲜活力。但就青年教师而已,仅凭在校所学知识而进入教师岗位,已经不能适应与满足现代教育的需要与发展。每一位即将踏入英语教师岗位的师范生都应该认识到作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力。英语培训则是提高师范生素质的重要途径。
为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看法,借此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作者结合校区英语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采用了调查问卷的方式,并结合访谈,对此收集了相关信息。其中,问卷调查采用了不记名即时完成的方式。本调查报告旨在了解现代师范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并做出分析,促进英语教师培训的发展。
二、调查过程
1.调查对象:本调查选取汕尾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英语教育085年级1班与103年级共8个班共396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2.调查问题:了解我校大学生对英语培训的看法
3.工具:调查问卷
说明:本调查采取开放式的调查问卷由学生回答调查者所设计的问题,问卷内容包括了解被调查者的基本信息,诸如:所在年级、英语沟通水平、英语等级证书获取情况、参加英语教师培训的次数、参加英语培训的原因等等。另外问卷内容亦包括被调查者对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对目前培训内容和培训模式的建议、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希望得到哪些具体内容的培训等。 本调查在2012年7月完成。问卷在发给学生之前,已经向学生说明了答题要求,特别要求就开放式问题“你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详细回答。本次问卷共发放396份,回收396份,回收率为100%。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在调查问卷的内容中,重点是关于了解高职高专师范生对英语教师培训的了解、要求及建议等。下面将列举重点调查内容进行数据分析。
问题4:您觉得英语教师培训重要吗?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大多数毕业后将从事英语教师职业的师范生来说,82%的学生普遍认为英语教师培训是必要的。一般情况下,一名新毕业的大学生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学校教师,一般需要2-3年的时间,而大多数学校迫切需要缩短教师对教学过程的适应期,让新到的教师能迅速上岗,担负起教学任务。这对于大多数未有教学实际经验的大学生来说,要在正式踏入教师队伍前迅速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在校期间的教师培训则是最有效的办法。通过培训,了解学与教的规律与技能,才能分析和调控教育过程,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问题8:作为一名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您认为自身欠缺的英语教育知识和技能为?
调查显示,大多数师范生对自己都有较高的要求,其中,“教学反思能力”、“课堂活动设计”是他们认为最需要迫切提高的英语知识和技能。对于在校师范生来说,教学技能是师范毕业生就业的核心竞争力。因为教学技能是教育教学的职业技能,是教师岗位的职业能力,教学技能的高低优劣基本决定了师范毕业生求职的成败。另外,“课程资源开发”对于他们来说,亦是需要了解与学习的内容。而其他的“教学设计能力”、“课件制作能力”、“言语表达能力”等教育知识与技能,对于学生来说,在校期间的英语专业知识学习已经涉略,对于他们来讲并不是难题。从学生的调查反馈结果不难看出,大多数师范生都已经意识到,对于未来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有着很高的热情和积极性、基本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他们普遍缺乏实际教学的理论、技能和技巧,缺乏系统、科学的学习训练,水平较低,不能立即熟练地开展教学工作。因此,他们渴望自己的实际教育知识和技能能均衡地得到提高。
问题10:您个人参加教师培训的最大的困难是?
数据显示,62%的师范生都认为参加教师培训的困难在于“接收不到培训信息”,同时,访谈中大多数学生都表示在校期间接收到的培训信息基本很少,学校内的教师培训机会基本很少,甚至没有有关教师培训的信息。而校外关于教师培训的信息则流通不及时。另外,有27%的师范生认为“时间不允许”。他们认为在校期间的学习压力太大,时间已经基本分配到专业学习中。甚至有部分大学生同时兼顾专科与本科的专业学习,因此,对于教师培训,他们已经分配不出多余的时间来参加。
问题12:您对英语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对于英语教师培训,被调查者认为这为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新教师”迅速适应新的工作岗位、进入状态打下了基础。他们不仅能从教师培训中了解教学管理的信息,更重要的是能弥补自己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不足,更加增强对教学的信心,为开展今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但由于学校提供英语教师培训机会较少,内容亦少,因此希望学校能提供多些机会让大学生参加教师培训。其次,在内容上,培训要针对大多数大学生都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学习。此外,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希望在培训的过程中,能观摩具有实际教学经验的优秀教师的课堂授课,这样的直观学习会更有效、更实际些。
在时间上,被调查者反应希望时间能相对集中些,可以安排在实习前。实习前参加英语教师培训,对于他们来说,是主动的为实习而做好准备,并能通过培训来增强自己的教学信心。
四、思考与建议
随着世界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出现,教师专业化发展现代化要求亦越来越高。对于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高职高专师范生来说,仅凭一纸文凭而打发漫漫教学生涯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每一个毕业后即将踏入教师队伍的师范生都应该意识到作为一名合格教师所应具备的素质和能。教师培训是他们提升自身教育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因此,师范生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存在的不足,消除不参加培训、不继续学习照样可以上讲台的片面认识,明确只有参加相应培训才能事自己在各方面逐渐走向成熟,迅速适应“由学生到教师,从读书到教学”的角色转变。
对于学校来说,亦应关注在校师范生的教师培训。教师培训,亦指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其中,教师培训师资,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包括师范院校内部队师范生教学技能进行指导培训的教师群体和校外教师指导群体。通过调查结果,不难看出当前,我校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仍存在问题,如校内教师的知识能力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在教师培训师资中,最能满足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师资素质要求的是师范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从事过数年中小学教学工作后进入师范类高校工作的老师,他们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都很丰富。但是这类教师在院校中人数不多, 远不能满足需要。由此可见, 当前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师资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极不均衡。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调查结果与本院校实际情况,提出对高职英语专业师范生进行教师培训的思路如下:
1.教师培训的内容之一,包括教师技能培训。由于学院条件有限,不能大范围的统一安排师范生参加相关的教师技能培训,因此,建议在专业课程中,可加强对在校师范生技能理论知识的培养。
2.实践能力,是教师培训的另一重要内容之一。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师范技能和教学实践技能。师范技能主要有书写技能、普通话技能、沟通交流技能、口头表达技能等。众所周知,三笔字,教学理论,教学技巧在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教学实践技能也是很多师范生所欠缺的, 所以,针对师范技能,建议学院可以开设一些书法课或者类似的教师培训内容的课程。比如粉笔字,硬笔字,考虑到在校师范生的师范技能参差不齐,课程的开设方式可以选择选修课,让需要自己的师范技能能得到提高的师范生去上课。
3.针对我院师范生教师培训师资与师范生教学技能培训的要求不均衡问题,建议学院可以跟教育实习实训基地合作。如外语系,已经跟相应的实习学校建立长期而广泛的合作关系,借此合作关系,学院可加强同中小学校的联系,积极共建广泛、稳定的教育实习基地。这样,学院就可以把先进的教育理念及时传递到实习基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另外,还可定期邀请教育实习基地的中小学校的优秀校长和教师到我院来为我院师范生作关于基础教育改革方面的专题报告或教师培训,让我院师范生更好地了解中小学的现状,进一步强化师范生的学习自觉性和目的性。
总之,师范院校的师范生教师培训,应该坚持多元化的理念。学院应重视对师范专业的学生进行教师专业技能培养,一是重视专业理论知识与师范专业技能相结合,二是进行实际操作能力的训练,三是注重教师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建设,四是建立教师许可证制度等等。
参考文献:
[1] 曾济民,李存. 高职高专英语教育专业实习模式研究[J]. 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53-58.
[2] 于凤云. 国内外中学教师继续教育进展与特点分析[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2):5.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定向师范生;课程融合;课程实施
据全国妇联2014年5月最新调查显示,“全国有农村留守儿童6102.55万,占全国儿童总数的21.88%”。据重庆区县教委统计和笔者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偏远地区小学60-70%%的学生都是留守儿童。能否科学教育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教师专业素养的重要内容,而高等师范教育改革特别强调职前职后一体化,重视理论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留守儿童问题自然的成为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中的重要内容和主题,而面向农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中更需要关注留守儿童教育。
2013年,重庆市在全国率先招收四年制本科学历的免费农村小学全科教师,面向农村乡镇小学及村小和教学点定向培养。这些师范生未来的教育对象绝大部分都是留守儿童,因此,师范院校就应该积极引领小学全科师范生在职前教育中高度关注和重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一、“课程融合”是小学农村全科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最佳方式
师范生该如何来关注留守儿童,才能有效形成留守儿童教育的相关素养?一般师范院校通常是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展专题讲座和培训、开展志愿者帮扶、暑期短期支教、暑期社会调查等方式关注和了解留守儿童,这些方式时间较短、内容缺乏系统性,对于那些非定向师范生是恰当的,而对于农村定向师范生是远远不够的。
农村全科师范生应该在大学学习中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从农村定向师范生进入大学那一刻起,他们的人生就已经和农村留守儿童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儿童发展为本的今天,小学教育应该抛弃一切世俗功利的目的,赋予一个公民适应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基本素质”,如果师范生眼里没有真实的孩子,没有明确的对象意识,在师范学习中满足于知识堆积和简单的技能训练,在入职后就无法胜任农村留守儿童教育。而占农村学生总数绝大部分的留守儿童的生存环境和方式决定了其身心发展过程和教育要求的特殊性,农村师范生应该充分全面的掌握留守儿童的特性、问题、需求、规律、教育策略等系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唯有如此才能为其他专业知识和能力发展奠定基础。
如何才能够让全科师范生全程全面关注留守儿童并提高相关素养?除了开展上述的一般师范院校的关注行为外,更需要把留守儿童教育纳入培养方案和课程实施之中,这样可以实现留守儿童教育与传统师范课程的多角度、多层次有机融合,使留守儿童问题贯穿在师范生培养过程始终,并通过多样的课程实施渠道和方法来落实。
二、留守儿童教育与定向师范生培养的 “四级”课程融合模式
通过学习留守儿童相关课程,师范生需要形成哪些专业素养?既要了解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宏观的社会背景,又要了解学校微观的现实状况;既要了解普遍特点和问题,又要形成个案分析和教育的能力;既要有情感的培养,又要有实践技能的提升。要实现上述全面的学习目标,我们认为不能仅仅开始一门专门课程,而是要通过“开设留守儿童教育独立课程、教育类课程开设相关专题、学科教学法有效渗透、课外校外实践活动积极介入”等“四级”融合课程模式来落实,这样的课程设计保证了内容的全面系统性、时间的全程持续性、空间上校内校外统整性,从而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第一级是开设留守儿童教育专门课程,实现课程和其他教育类专业课程的融合,该课程是一门实践导向、问题中心课程。该课程应该在学生系统实习开始以前的三年级开设,这样能够充分运用头两年所学的基本原理,实现知识的正向迁移。具体而言,该课程应包括以下主要板块:留守儿童产生的宏观社会现状和趋势;发展的规律和突出的问题;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及特殊教育需要;留守儿童教育涉及的主要内容;学校班级教学、个别教学、班队活动、生活关怀、心理疏导等方面的方法和策略;社会支持体系、家校合作等支持体系建立与用作等专题,通过系统学习,让学生对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有全面系统的认识,形成科学理念,掌握扎实的技能技巧,同时建立起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自信心。
第二级融合模式为在教师教育专业基础课程中实现“专题融合”。在前两年开设的教育类专题基础课程中,通过开设和课程相关的专题讲解,让学生从不同的视角获得关于留守儿童的专题性认识,为后期的系统学习奠定基础。具体而言,我们可以在小学教育学、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小学生健康教育、小学班队活动、教育科研方法等课程中开始相关专题。小学教育学主要从教育与社会角度切入,让师范生认识了解留守产生的社会背景和发展趋势;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以留守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和问题为切入点,让师范生把握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和需要;健康教育课程将以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为主要切入点,分析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现状成因和解决途径,通过模拟实训,学生掌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一般疏导方法;小学班队活动课应以“学校关爱留守儿童的支持体系、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建立、班队活动设计实施”等主题展开,引导师范生重视集体活动对留守儿童成长的引导作用和弥补作用;教育科研方法课程应引导师范生以留守儿童为关注点设计研究课题,制作调查问卷,开展调查走访等,掌握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一般研究方法。通过上述专题学习,师范生可以从多角度对于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并形成初步的教育能力。
第三级融合模式是在学科教学法和实践课程中渗透式融合。小学农村全科教师要学习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法,通过与留守儿童相关的知识点的讲解,教育案例的选用等方式,侧重加强师范生对留守儿童开展教育的实践教学能力。
具体而言,在品德生活、品德社会课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品德发展的问题和需要,重点掌握加强孩子(特别是寄宿制留守儿童)自立自强品质培养和自律生活习惯的养成;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教学法中,要充分考虑到留守儿童的家庭支持缺乏现状,引导师范生掌握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方法,在作业设计和布置等方面注意和非留守儿童的区别;在体育健康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关注留守儿童身体发展特点,掌握培养留守儿童体育兴趣的方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法中,要引导师范生结合留守儿童特点和需要设计各种积极有效的实践活动,引导孩子健康发展。总体而言,要让师范生在学科教学法学习中系统掌握让留守儿童爱学习、会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理念、方法和技巧。
第四级融合模式是在第二三课堂积极介入留守儿童教育。在师范学校的课外活动中,通过开展“农村教师的使命”主题征文、“区县留守儿童现状调查”科研实践活动、农村同学撰写“农村留守儿童个案分析报告”等课外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见习和实习要引领师范生做好留守儿童的观察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个案教育;在暑期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活动中,引导定向师范生回到区县农村小学,利用学校条件,通过开展各种可行的兴趣活动,和“未来的学生们”建立情感上的联系,同时通过开展教学实践活动,了解孩子们的需要,形成初步的教育教学技能。
通过上述“四级”课程融合,实现了全科师范生对于农村留儿童教育多角度、全方位、系统化的关注,保证了学生在入职之前形成较强的留守儿童教育专业素养。
三、建构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
上述“四级”课程侧重从不同角度培养师范生留守儿童教育综合素养。不同课程形态和存在方式决定了实施途径和方式的差异性,针对“四级”融合课程,需要构建留守儿童教育课程实施的“四级立体平台”,为课程实施提供坚实的基础。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形成师范生开展留守儿童教育的系统综合能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上述一二三级课程目标的实现所依赖的主要渠道就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们要充分考虑到课程体系的融合关系,要注意内容的侧重点,要强调一级独立课程的专门性、二级教育类专题融合课程的理论实践结合性,三级学科教学法课程的实践性。在方法上要重视学生主体参与,多用案例和事例,联系重庆实际,从而总体上实现课堂学习和未来工作实际的紧密集合。
(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培养师范生主动关注留守儿童的意识和习惯
学校要为学生开展上述课外实践活动创建平台,学校要为农村定向师范生购置专业图书期刊,为学生开展关于留守儿童的调查研究活动提供条件支持和经费保障;专业教师要为学生的社会调查和个案观察等学术性实践活动提供专业技术支持;学生管理部门要对学生的课外实践活动提出具体要求。通过上述努力,在定向师范生中形成关于留守儿童,关注未来学生的主动意识和习惯。
(三)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搭建交流平台,培养师范生关爱农村教育的情感
由于小学农村全科学生采用的是订单式培养,他们未来的就业去向已经明确。高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来源集中的特点,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组织同一区县的学生选择2-3所留守儿童集中的小学,在每个小学建立一个“行知学堂”,把那些无法和父母团聚的留守儿童组织起来,开展兴趣培养、课业辅导、安全讲座、心理辅导、科普知识讲座、拓展游戏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孩子们的假期生活。通过这个方式,让全科教师更早的接触农村教育,了解留守儿童,从而培养他们“倾心于农村教育、热爱农村儿童的思想情感,形成深厚的农村情感”
(四)通过“四年一贯递进式”实习实训,促进认识深化和能力提升
见习实习是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现状,直接接触留守儿童并开展教育活动的重要时机,师范生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将丰富学校所学的关于留守儿童的认识,又为后续学习指明的方向和目标。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第一年,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校,对于见习班级和学校的留守儿童状况有一个初步了解,注重面上的宏观把握,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第二学年,从整体关注转向个体关怀,引导从事助教的师范生自主观察学生个案行为表现,记录留守儿童相关事件,对班主任和老师的开展访谈,深入细致的了解留守儿童在生活、学习、行为养成和社会性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和问题,对于未来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第三学年,学生通过试教试做,撰写试教试做日志,分析留守儿童在教学方面和班级管理方面的特点、问题和应对策略等。第四学年,学生将有一个学期集中实习,这将有助于学生深入了解留守儿童,并开展系统的教育活动。实习教师要以小组形式带着留守儿童研究的小课题进入实习学校,在实践中研究预设问题并最总形成研究报告;实习教师要从专业角度发掘留守儿童典型个案,并要制定促进留守儿童改进提高的行动方案,特别是帮助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业上,行为和心理上的健康发展,最后形成文字档案;鼓励实习教师在实习学校开展心理咨询,做好留守儿童心理辅导与咨询的记录,要求实习教师在班上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1-2次班队主题活动,并通过家校合作帮助孩子成长;同时要求学生在实践中记录和整理关于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和困惑,带回学校在最后一个学期做深入研究。
通过上述平台的协同运作,农村全科教师在入职之前就已经充分了解留守儿童,真心关爱留守儿童,细心研究留守儿童,并形成做好留守儿童专业教育能力和信念。在这样模式下培养成才的农村全科教师必将成为实现农村教育发展的新动力,成为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