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财务报表审计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会计专业;审计;教学
一、引言
审计胜任能力指的是审计工作人员能够在实际工作的环境背景下,依照现实订立的各项工作指标完成工作,其建立在专业素质的基础上。专业素质的内容包含了审计工作人员所具备的各项专业知识、职业操作技能、职业价值观、道德和态度等等。为有效培养会计专业学生的审计能力,能力培养模式的构建显得非常重要。
二、国外会计学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经验分析
国内的会计教育起步时间较晚,特别是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经济不断地朝着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这势必会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会计语言国际化,那么会计教育发生改变也是必然趋势,但是国内的大学会计教学过程中却存在着各种问题,在面对挑战和机遇的过程中,革新我国的会计教育是有必要的。国外的会计教育改革有众多先进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
(一)美国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美国的会计学教育强调专业性特点,要求学生借助一些实际的经验填补理论教学中的缺陷。并且考查工作也是在临近尾声的时候进行,重视学生的兴趣发展与学习的独立性,较少对学生提出一些明确的要求,使用综合性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学科了解程度进行检验。
(二)澳大利亚会计学人才审计能力培养模式
澳大利亚已经有非常成熟的会计教育,其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更加善于思考,并且最大程度的将其创新能力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能力。
三、我国会计人才审计能力的培养模式
(一)审计学教学内容方面
审计学教学内容的设计离不开以下各项原则的遵守:其需要以培养审计胜任能力为一般目标,以社会需求为最终目的,以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作为基础。
1. 明确教学内容
审计环境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审计分支的不断发展,为培养学生的审计胜任能力提供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确切的方向。所以,明确审计学的课程教学内容显得十分重要。审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需要以培养学生审计的胜任能力为主要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建议非审计专业的会计专业审计学课程重点可以放在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的审计上,这是因为注册会计师财务报表审计其实是各种形式审计业务运行的前提和基础。并且,还可以从审计的流程和审计的侧重点上比对国家审计和内部审计,让学生在了解了注册会计审计内容之后,对我国有关审计的流程有所了解,从而更好地适应各种形式的审计职业从业要求。
2. 融入职业道德教育
以我国的银广夏和中天勤事件为代表,诱发了会计、审计的诚信危机。社会关注诚信,职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了审计专业素质教育的以一项重要内容,在整个的审计学教学过程中,职业道德都是不容忽视的一项内容。第一,需要加强学生会计专业的操守管理,举个例子,借助分析讨论审计法律责任与审计质量的控制等两方面的例子,教育学生对公众利益进行维护,严格遵守独立、客观、公正等原则。坚持原有的各项职业道德精神,对在执业过程中了解到的客户信息做保密,加强对道德风险的认识等等。除此之外,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因为受到了经济和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审计人才的职业胜任能力培养的关键就是后续教育,所以,需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活到老,学到老”的学习意识。
(二)审计学教学方法方面
1. 转变教学模式
审计工作有较强的实务性特点,审计学教学需要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重视。可是,传统的审计学教学有一项特别突出的问题就是“重理论,轻实践”,为了能够有效地将这样一个问题改变,需要创新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以下介绍一种“课堂案例教学+校内模拟训练+校外基地实习”三位一体的学习方法。
审计教学案例的编写:用审计实践资料当成基本素材,选出和审计学教学规律相适应的经典教学案例,把审计理论和案例做有效的融合,并且借助对案例的分析、讨论,对各项理论做总结归纳。审计案例的教学可以有效的强化学生对各项审计理论知识的了解,同时能够锻炼学生的审计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问题分析能力以及解决能力的塑造和培养。
校内模拟实训资源的建设:校内实现模拟的一项主要问题就是模拟资源的不足,建设各种仿真的审计职业氛围,对实际的工作情景做模拟训练,这之中的核心关键就是开放和建设仿真审计模拟的实训资源,其中包含了被审计单位与各种环境资料、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完整的审计工作底稿以及审计软件的教学版等。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大力促进校企合作,选择一些素质良好的会计师事务所、企业内部审计单位、国家审计部门等,建设一套完整的校外审计学习基地,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审计职业胜任能力的重要渠道。
2. 扩展课堂学识
审计学课堂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使用其他的形式对其做扩展练习。例如一些相对简单的课程思路可以让学生课前自学,之后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简单的总结,课堂上主要的内容就是讲解一些重点和难点,一些和重点内容相近的知识则选择让学生自学。并且可以借助校外审计基地的实习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
(三)审计学教材选择
当下很多的审计教材,例如相对权威的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教材,都是以审计准则作为指导方向,但是审计准则却是指导执行的明确行为规范,当中的思路和审计学教学是不相适应的。另外就是一些审计教材属于简单的会计联合审计的教学模式,这种教材模式是无法帮助审计能力培养目标实现的。除此之外,市场上的各种教材质量也是各不一样,甚至一些知名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各种错误也是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依照审计学教学的规律和具体的教学要求,参照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审计造成的影响,自行编写审计学教材。
四、结语
会计审计工作在企业财务工作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对会计人才的审计能力培养有十分明显的现实性意义。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的探索出一条在有限学时下审计教学过程中能够充分培养会计专业人才审计能力的方式,进而缩小各项供需认知差异,让学生能够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洁.中国注册会计师胜任力模型构建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2.
[2]官金华,常友玲,武涛.会计人才需求与3+1培养模式探析[J].北方经济,2012(22).
‘三结合’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延大教发[2012]6号)
摘要:审计学课程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由于其自身的特点,我国高校普遍存在审计学课程“难教难学”的问题,民族院校尤为突出。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在对审计学特点进行总结和对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审计学 教学质量 模拟实验 民族院校
审计学是会计学科体系的核心课程,它以会计学、财务管理知识以及相关的财经法规为基础,集理论性、综合性、技术性和实践性于一体,致使其教与学难度很大。民族院校由于学生汉语水平和师资水平等影响,所面临的困难就更为突出。如何攻克审计学“四性合一”,突破审计学“难教难学”的困境?本文认为应根据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和民族院校审计学教学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探索和实践。
一、审计学课程的特点
(一)理论抽象,逻辑思维严密
现代审计学理论源于西方,术语晦涩难懂,理论抽象。20世纪末,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但同时也加深了审计理论的抽象性。如对“重要性”术语的理解,不仅需要很强的理论基础,还需要有一定的实践经验。审计原理逻辑思维严密,它从审计目标出发,依次为审计计划、审计证据、审计抽样、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环环相扣,内容联系紧密,缺一不可。与有些课程的内容独立成章不同,审计学任何一章的舍弃,都会影响到逻辑思维的严密性。
(二)内容综合性强,研究对象复杂
审计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多领域的综合性课程。因此,在学习审计学之前,一般要求先开设管理学、会计学、企业内部控制、财经法规等相关课程。审计学研究内容不仅包括财务报表审计,还包括经营审计和合规性审计;研究对象不仅包括财务信息,还包括非财务信息,内容广泛,研究对象复杂。
(三) 专门的技术和方法
美国会计学会认为“审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1973,AAA)。在这个“系统化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完成审计工作、实现审计目标呢?这要求审计人员必须具备专门的审计技术和手段。比如,如何根据审计目标制定审计计划;如何设计恰当的审计程序去获取充分而适当的审计证据;如何根据所获取的审计证据编制审计工作底稿;如何形成审计意见,出具适当形式的审计报告等。更加重要的是,如何保持客观性和独立性。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审计对象日趋复杂,审计技术和手段不断更新。审计人员不仅需要熟悉财经领域的相关知识,还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和统计学基础,以应对信息技术对手工审计的冲击,满足被审计对象规模化变动趋势的需要。
(四)较强的实践性
审计对象的实务性较强,审计本身就是一项实践活动。审计活动就是通过实施一定的程序和方法获取审计证据,对审计对象发表审计意见。审计实务特征直接导致审计学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通过学习审计学,学生应掌握如何开展审计业务,如何执行审计业务和撰写审计报告等。这些具体的操作流程和实务,需要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经历一遍,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而高校学生几乎没有任何会计或审计领域的实践经验,这无疑加大了教师授课难度,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倍感困难。
二、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源复杂,学生汉语水平差异较大,影响学习效果
1.学生的语言差异影响。民族院校招生政策倾向于少数民族考生,招生计划中有明确的民族要求,如延边大学要求省内招生计划总数中50%招收朝鲜族考生。由于长期生活在少数民族聚居区,部分少数民族学生在中小学期间大都接受民族语言授课,而大学中除民族语言专业外均选用汉语教学,对授课语言的转换需要一个适应过程。而且,相对于会计学科的其他专业课,审计学理论抽象、术语晦涩难懂,这对于部分少数民族学生来讲,几乎相当于读“天书”,极大地挫伤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生源的地域差异影响。民族院校在招生上体现出区域差异化特征。延边大学以东三省为主,面向全国招生,江浙、山东以及河南地区考生一般比省内学生录取分数高。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外地学生一般比当地学生录取分数高、认知能力强,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这些特点正是学习审计学课程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部分学生在毕业时已经通过了3-5门注册会计师科目考试。
3.学生的思维习惯差异。由于受不同民族文化的熏陶、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各民族、各地区学生在性格、习惯、思维方式上呈现出明显差异。这就需要在教学环节中加入感性材料、增加情感体验环节,以增强学习效果。但由于受到教学学时的限制,往往难以顾及到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生源差异导致学生在学习审计学课程中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一方面,对于汉语水平高、认知能力强的学生存在“吃不够”现象,嫌教师讲得“过细”,教学进度太慢;另一方面,对于来自民族中学、汉语水平较差的学生则存在“吃不消”现象,对审计学术语、原理等理论理解困难,产生了厌学情绪。
(二)师资结构不尽合理,理论与实践教学能力亟待提高
1.民族院校高水平审计学教师难引进。审计学理论性强,教师需要有专门的审计学理论研究经历,以科研带动教学。这就需要引进高学历的审计学专业毕业生充实师资队伍。但民族院校一般地处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和知名度与名校无法相比,加之审计学博士毕业生数量较少,又有一部分人员进入实务界,民族院校很难引进高水平审计学教师。
2.教师普遍缺乏审计实务经验。大多数教师都是走出校园直接进入教学岗位,没有会计或审计方面的经验积累,这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3.部分教师教育理念急需转换。理论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的需求又推动理论发展。随着市场经济和资本市场的不断深化,审计学理论和方法不断演进,风险导向审计越来越受到重视,而一部分长期从事审计学教学的人员一时难以转变“审计是对会计账务进行查错除弊”的认识,固步自封,难以适应实务界对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三)课堂理论讲授过多,教学方法急需改进
审计学课程的特点对审计学教学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但目前,由于部分学生的汉语语言理解能力较差,教师不得不反复讲解相关理论。教学内容集中于审计程序,介绍审计人员应当实施哪些程序,收集哪些证据,很少有具体过程的模拟。心理学实验表明,不同感官的记忆效果是不同的。只有让学生实际操作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然而,审计学教学忽视了实践环节的训练,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照本宣科”,学生通过背书、背习题来应付考试,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提高民族院校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民族院校包括民族学院(大学)和民族地区高等院校两类学校。延边州是朝鲜族聚居的地区,延边大学是典型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在民族院校中有一定的影响力。本文以延边大学为例,探讨提高审计学课程教学质量的建议与措施。
(一)实行差异化培养,发挥学生的个体优势
1.构建多层次的培养目标。以专业培养目标为统领,结合审计学课程特点、学生的初步毕业去向、学习兴趣和目标以及对已修课程的掌握情况等,实行差异化培养。对于汉语水平较差、基础知识薄弱的学生,要求其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鼓励其直接就业;对于基础知识坚实,理解能力较强,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适当分量的课外知识,鼓励其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或读研继续深造。我们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上传一些教学辅助材料和额外要求内容,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和网上答疑。对于这部分内容,旨在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可以自愿选择做还是不做,不计入成绩考核。特别强调一点,从2011级学生开始,我们将之前的大班教学改为按照汉语水平程度进行分班授课。
2.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方式。在成绩考核方式上,重视从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运用多种手段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学生成绩由平时考核、实验成绩和期末笔试三部分构成(见图1)。在日常考核中,特别强调模拟实验的考核成绩。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本课程的实务操作技能训练,能够根据不同的审计目标选用恰当的审计方法和审计路径,获取审计证据,并独立编制审计工作底稿。教师根据学生对实训的完成情况进行综合考核和评价。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审计学教学质量关键在于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素质。
1.尽快引进高层次审计学人才,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强调以科研促教学,制定切实可行的考核机制和奖励措施。如将科研与教研捆绑一起,作为年终评优或职称晋级等方面的考核指标。
2.尽快提高审计学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利用课余和假期到会计师事务所实习等方式参加社会实践,必要时可以直接引进有上市公司审计经验的注册会计师充实教师队伍。
3.鼓励教师参加国内外进修学习,包括理论界和实务界的相关培训,开拓视野,转换思维模式,关注审计热点问题,紧跟审计学领域前沿。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导因素,只有提高审计学教师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构建“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 三结合的审计学课程教学模式
综合审计学课程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现状,我们改革了单纯的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重新构建教学模式。新教学模式由三个教学模块构成,即理论教学、模拟实验和课程实习,每个教学模块有相对应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如图1所示)。
下面分别从各模块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成绩考核方式等方面予以介绍: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与设计。理论教学侧重于审计基本原理,奠定学生的理论基础;模拟实验以企业财务报表审计为重点,侧重于实践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通过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强化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操作能力;课程实习侧重于对审计过程的总体把握,也就是如何展开审计业务,最终形成审计意见。通过课程社会实习,学生接近审计实务,有利于培养职业判断能力和审计综合素养。
2.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实践。以学生为主体,综合运用案例教学、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实务性较强的业务循环审计环节采用模拟实验教学。通过对手工审计模拟和计算机审计模拟的优劣进行比较分析,我们发现将二者结合运用效果更好。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的核心是将课堂讲授、模拟实验与社会实习有效结合。
3.学时分配和成绩考核。审计学课程课内教学64学时,其中理论讲授48学时,模拟实验16学时;课程实习2周,安排在课程结束之后的假期进行。在成绩考核方式上,注重对各教学模块分别考核,具体如图1所示。
审计学课程“理论教学、模拟实验、课程实习”三结合的教学模式实验效果良好,学生平均成绩显著提高,不及格率大幅下降。模拟实验的仿真效果和社会实践的“实战训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多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解决了审计学课程“难教、难懂、难学”的问题。X
参考文献:
1.雷召海.关于民族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11).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校企协同育人 人才培养质量
一、研究背景
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性是职业教育的第一属性。实践教学体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鲜明特点。从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来看,各国在职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逐步探索出各自行之有效的发展之路,其重要经验便是为学生提供在企业的实训实习机会。其中有代表性的有:第一,德国“双元制”模式。其中一元是职业学校,主要负责传授与职业有关的专业知识;另一元是企业等校外实训场所,主要负责学生职业技能方面的专门培训。“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下的学生有双重身份,在学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学徒工。这是一种国家立法支持、校企合作共建的办学制度。第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即新生入学后,先在大学里学习半年,而后便以两个月左右时间为期限在企业进行实际训练和在大学学习理论知识,到毕业前半年再集中在大学授课,最后完成毕业设计。第三,英国“工读交替”模式。其主要特点是在正规学程中,安排工作学期,在工作学期中,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报酬。第四,澳大利亚“TAFE”模式,即“技术与继续教育”。“TAFE”模式是政府主导,同企业行业密切合作,具有育和培训标准,主要以职业教育与培训为主的教育。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校企合作建设实践教学基地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办好高职教育,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技能型专门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由之路。2005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陆续颁发了《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若干意见》《关于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引领职业教育科学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等文件,提出高职教育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将课堂建到企业生产一线,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及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企业要发挥重要办学主体作用,要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企业紧密联系,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培养更好的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2012年3月,教育部发文,决定在全国高等院校开展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简称实践基地,下同)建设工作,启动实践基地的立项和建设,实践基地的建设逐步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在此政策背景下,各高职院校加强了与企业合作共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工作,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不断深化,促进了职业教育新的发展。
二、实践基地建设现状分析
实践基地是依托行业企业,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对学生进行实践教学的重要场地,是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的载体。在教育部的统筹管理下,全国已建立了59个全国行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各地区成立了不同组织形式的职教集团,为产教深度融合建设实践基地搭建了桥梁。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领域的不断拓宽,校企共建实践基地已成为一种重要的工学结合形式。据上海市教科院和麦可思研究院编写的《2014年中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13年全国1139高等职业学校生均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实习时间为70天(其中中西部地区为77天,东部地区为63天),合作企业达15.6万家,校均100家以上。实践基地建设为学生提供了顶岗实习和校外实践教学的场所,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改革,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实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广东省高职院校来看,近年来实践基地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2012年~2015年,广东省高职院校省级立项建设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为374个。实践基地建设成为高职院校实行“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办学方针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实践基地的建设中某些问题和不足也逐渐显现,主要问题有:
第一,缺乏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存在学校与企业在合作方面“一头热、一头冷”的情况,一些实践基地建设处于松散型、低层次水平,有的存在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校企合作关系不稳定。有的实践基地机制建设滞后,缺乏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和有效的保障机制。第二,有的实践基地建设还停留在仅仅是给学生提供一个实习的场所,甚至有的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尚未真正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实践基地建设质量不高,没有充分发挥实践基地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作用。第三,实践基地企业兼职指导老师队伍稳定性不够,教学指导水平不平衡,学校老师的协助配合也不够。
三、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本课题组从2012年以来,主持了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广州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在实践基地建设过程中,运用行动研究法、实证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案例分析法以及文献资料分析法,对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实践基地建设水平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与实践。其理论研究来自于实践,通过归纳、提炼,形成理论化的操作样式,又运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发展,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形成系列教学改革成果。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
(一)找准校企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建立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实践基地是高职院校依托行业与企业共建的,校企双方必须要有合作的动力和积极性才能持续发展。通过调查分析,校企合作关系不能持久的主要原因,就是企业缺乏利益驱动而缺乏合作的积极性。任何合作关系的建立,实际都是双方的利益平衡的博弈过程。如果一方的利益诉求得不到合理保证,则难以建立合作关系。没有利益的驱动,合作不可能深入、持续和长久。利益机制归根到底是维系合作关系持久运行且能不断深化的动力,这是合作关系的本质特征,校企合作也概莫能除外。高职院校与企业都是利益主体,高职院校的目标是培养人才,企业最根本的目标是盈利。在实践基地建设中校企业能否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取决于是否能找准两者利益的切入点,兼顾企业、学校、学生三方面的利益,在深度合作中实现共赢,走出一条协调发展之路。根据实践探索和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找准合作共赢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1.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校企双方要有合作共赢的价值认同、高瞻远瞩的利益认知、服从大局的配合意识和互信互谅的包容意识,将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与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
典型案例:2009年以来,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与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设实践基地。从学校来说,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会计人才,但会计专业毕业生就业缺少工作经验,同时缺乏充分的就业信息,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让学生在企业进行岗位实务操作培训和顶岗实习,提升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能在专业对口的会计岗位上就业。从企业来说,不仅是出于为社会培养合格会计人才的责任感,更是出于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战略的需要。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其雄厚的专业力量拓展业务范围,取得培训收入,另一方面企业更看重的是可以运用广泛的客户资源和快捷的客户会计岗位就业信息,推荐订单班学员在客户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培育潜在的战略性拓展业务的客户业务资源,今后有可能为公司提供无可限量的业务商机。企业发展目标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优势互补,这就是双方合作的切入点,是校企长期合作的基础。
2.以利益共享,互利互惠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投资就要有回报。利益驱动机制是维系校企合作关系持久运行且能不断深化的动力。在互利互惠、合作共赢的前提下,让合作的企业有利可图,在校企合作办学中得到真正的实惠,校企合作才能长久。校企双方可以发挥各自优势,以技术培训、新产品应用、新技术的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
典型案例: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从2009年起作为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的实践基地,每年接受50名左右的会计专业学生假期培训实习。由于企业不需要实习学生提供劳务,接受学生实习只是尽社会义务,而且还要派出员工去指导学生,增加企业安全责任和成本负担,因此这种校企合作关系只维持了两年就难以为继了。2012年校企双方通过多次的探讨和协商,决定以共建《华必信联合培养会计班》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学校按规定根据实践教学指导课时和毕业实践指导课时付给企业指导课时费,学生愿意由企业推荐就业的,按规定付给一定的中介服务费,企业负责推荐学生到专业对口的会计岗位就业。校企双方利益共享,互利互惠。2012年~2016年,校企双方已合作连续举办了6期《华必信联合培养会计班》,并以实践基地建设为载体,持续开展多项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该实践基地通过评审为校级基地,并成为广东省高职实践基地立项建设的项目。
3.以提供优秀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实习的机会,作为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对需要人力资源或人力储备资源的企业,学校推荐优秀的学生到企业实训或实习,让企业在用人上得到方便和实惠,同时也培养训练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给学生提供了就业机会。
典型案例: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会计服务行业,每年年末及上半年,都是财务报表审计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纳税申报鉴证等业务集中的“大忙季”,需要专业助理人员辅助工作,而这时正逢毕业生结束校内专业课程开始顶岗实习,因此学校与会计师(税务师)事务所深度合作建设实践基地,推荐选拔优秀毕业生到这些企业顶岗实习。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广州市瑞则税务师事务所、中勤会计师事务所、大信会计师事务所、文税会计服务公司等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定的毕业生实习合作关系,以此作为合作建设实践基地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从企业来看,可以从学校选择优秀的高职人才,解决业务忙季的会计专业技术人力需求,让企业在用人上得到方便和实惠。从学校来看,为学生提供了专业实习机会,利于学生取得会计工作经验,掌握实际技能,提高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提升学校办学水平。
4.以建立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职教集团,规范实践基地运行和管理机制作为校企合作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是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校企双方运作关系,双方的权利和责任明确,其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一个完整、稳定、规范的制度体系。通过组建职教集团,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责权利。建立健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管理协调机构,为实践基地建设提供沟通协调和交流的平台。实践基地的实践教学在校外进行,管理难度较大,要规范实践基地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为校企合作长效运行提供制度保障。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牵头省内校企合作的97个理事单位,组建广东城建职教集团,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发挥职教集团作用,实质性开展合作,在打造合作平台、形成合作机制、建设实践基地、培植优质项目等方面形成特色,创新合作办学模式,校企协作培育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广东城建职教集团的成立和运行,为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基础。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将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作为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东莞市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广州市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实践基地等,成立了校企双方组成的实践基地领导小组,明确校企双方的职责和权利。建立健全了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管理、订单班管理、培训实习管理、安全管理等管理制度。规范实践基地管理,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安全。
(二)打造“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协同育人平台,校企共建“订单班”“联合培养班”
实践基地承担着高校学生的校外实践教育教学任务,实践基地建设目标不仅仅是单纯为学生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更重要的是要发挥企业的重要的办学主体作用,推动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的建立,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有一个载体。我们在探索和实践中,将校企共建“订单班”“联合培养班”作为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新机制的载体,实行人才共育,过程共管,合作育人、合作办学,打造“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协同育人平台。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和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从2012以来校企合作共建“华必信会计订单班”。订单班采取“2.5+0.5”或“工学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让学生尽快适应上岗就业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企业负责指导订单班学生的岗前会计实务操作培训、顶岗实习和毕业实践课程,并负责推荐订单班学生到其客户企业的会计岗位就业,为学生搭建一个“岗位培训+实习+就业”的职业发展平台。2012年~2016年,校企双方已合作连续举办了6期“华必信会计订单班”,已毕业的订单班学生有160多人。校企双方以订单班建设为载体,开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改革、课程建设改革等多项校企合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会计专业评审通过为校级重点专业,目前正在申报省级品牌专业。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和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实践基地,通过校企合作共建“联合培养税务班”,每年组织学生去实践基地顶岗实习,校企双方以“联合培养税务班”为载体,开展税务实践教学改革、工学结合教材编写,税务精品课程建设改革等校企合作,促进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三)探索和实践以“四个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
要实现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课题组探索和实践了以“四个结合”为主要特征的实践基地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的基本路径,即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与精品开放课程建设相结合,与教学资源建设相结合,与产学研合作相结合。“四个结合”是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新机制的建立的有效途径。
1.实践基地建设与实践教学改革相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最鲜明的特点和重要的环节。实践基地建设必须要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第一,改革实践教学模式。实行“工学交替”“先学后训”或者“学训一体”等实践教学模式,采取订单育人、假期专业实习、顶岗实习、岗位技能培训、企业指导毕业实践课程等实践教学方式,组织学生以多种形式进入实践基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实习和社会实践。第二,改革实践教学内容。根据企业对专业岗位职业能力的实际需要来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校企共同制定实践教学的教学目标、培养方案、教学标准、教学内容及质量评价标准。第三,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疑难点教学等实践教学模式,让学生提高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尽快适应就业上岗的要求,实现学校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与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实践基地,共建“华必信会计订单班”,根据企业专业岗位的上岗要求,校企共同制定订单班实务操作培训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和教学计划。培训和实习课程体系分为会计核算、纳税申报、财务管理、财务软件、职业发展、进出口报关、审计模块、专业知识拓展等七大模块。在企业的实践教学采取半天集中培训,半天顶岗实习,对企业客户的真实的经济业务票据进行会计核算和电脑数据处理,真账实操,同时还下到银行、税务、社保、企业财务部门实地观摩学习,为学生提供了真实的企业会计核算、审计鉴证、税务业务的实践教学资料以及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让学生得到实际的专业岗位能力的训练。订单班学生的毕业实践课程由企业负责指导,学校教师协助,订单班毕业实践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毕业设计选题、毕业设计答辩和评价标准,均由校企共同制定,每年合作举行订单班毕业设计答辩。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有效提高了学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
2.实践基地建设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相结合。高职教育要适应经济发展所带来的专业要求的不断变化,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也要不断地改革。专业教师深入实际收集典型工作任务、业务流程、实际案例,及时了解专业行业的专业现状和发展趋势,基于工作过程合理选取课程内容,进行课程设计,校企合作开展精品开放课程建设,推动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专业教学与产业需求对接。
典型案例:广州城建职业学院会计专业教师多次深入东莞华必信会计师事务所、广州市瑞择财税信息咨询有限公司等实践基地,为专业核心课程建设收集了大量的项目典型任务、实际案例、业务工作流程、审计工作底稿电子模板等专业工作第一线的真实资料,用于课程建设、课程设计和课程的实践教学,根据典型工作任务和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编制课程标准,整合课程教学内容,设计实践项目,改革教学方法,促进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要求对接,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教学和实践起了重要的建设性作用。校企合作开发了《审计实务》《纳税实务》等精品资源共享课,其中《审计实务》评审通过为省级高职精品开放课程立项建设项目,《纳税实务》评审通过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