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化服务论文

社会化服务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化服务论文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社会化网络服务SNS;图书馆2.0;图书馆服务

1图书馆应用SNS的现状

SNS,即SocialNetworkingServices(社会化网络服务),旨在为一群相互联系的人建立并反映其社会网络或社会关系的服务,是一种以用户为中心、通过一系列社会网络软件或工具、为用户建立社会化的关系网络群的互联网应用服务。2010年初,世界第一大社会化网络站点Facebook在全球范围内的活跃用户已超过4亿。

1.1强化公关宣传

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公共关系的研究已形成较完整体系,其研究领域包括图书馆与媒体、筹款与营销、对外宣传等,是图书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年轻人密度较高的社会化网络站点中,图书馆可利用此平台加强对外宣传,吸引更多的网络用户,树立起图书馆网络时代服务的新形象。国外不少图书馆都在Facebook和Myspace两大SNS站点拥有自己的主页,其中加拿大多伦多公共图书馆和英国曼彻斯特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的关注者数量高达4043人和1294人,是利用Facebook主页开展公关推广较为成功的案例。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利用Flickr开展PictureAustralia项目,鼓励社会大众通过上传照片的方式参与此项目,从而扩大了PictureAustralia项目和澳大利亚国家图书馆的影响力。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图书馆利用Youtube(视频SNS网站)进行图书馆推广活动,用简单易懂的方式介绍图书馆的理念与服务,有效增强了图书馆的宣传力度。

1.2完善参考咨询

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ARL)2009年统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总量从1996年的155336持续下滑到2008年的58763,仅为1996年的三分之一,0CLC2005年的报告也显示只有很少用户在查找信息时选择使用图书馆网站和参考咨询服务,SNS可在图书馆和用户间建立起直接关联,让参考咨询服务直接延伸到用户所在的地方,SNS的出现或可为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带来新的契机。密歇根大学图书馆在Faeebook上建立名为“MLibrary2.0faeebookgroup”的小组专门开展基于SNS的数字参考咨询服务;OCLC的志愿者图书馆员在SecondLife(SNS游戏网站)中的虚拟图书馆每日定时提供的参考咨询服务,其服务形式包括信息岛、阅读讨论会、创新用户教育等。这些案例展现了图书馆利用SNS完善参考咨询服务的前景。

1.3增进用户互动

美国布鲁克林大学图书馆的Myspace主页的日志更新频率较高,通过这些日志,宣传了图书馆现有的和即将开展的各种活动,包括书展、艺术比赛、音乐鉴赏会等,让已是图书馆好友的学生们及时了解图书馆活动。上海图书馆在“豆瓣同城”中申请了“上图讲座”主办方的身份,通过豆瓣同城活动推广上海图书馆的讲座,现已有3472人长期关注该主办方。有意参加讲座活动的用户只需在豆瓣活动页面上点击“我要参加”,讲座开始前凭借豆瓣ID即可入场。于此同时,由于豆瓣同城活动的交互性很强,上海图书馆还能及时获得用户对讲座的信息反馈:通过“参加”和“感兴趣”的人数了解活动的受欢迎程度,通过活动论坛中的留言了解用户对讲座的满意程度,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讲座的内容和形式进行改进。当前Twitter全球用户已超过1亿。美国克利夫兰公共图书馆利用Twitter向用户传播本馆重要新闻,例如图书馆相关活动与展览的通知,用户评选“我最喜欢的图书馆员”活动以及图书馆节假日开放时间变更等;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通过Twitter向用户各种图书馆相关信息,包括资料归还最后期限的温馨提示,数据库暂时无法使用的紧急通知和图书馆助理招聘信息;耶鲁大学科学图书馆的Twitter则更注重对图书馆馆藏资源、相关服务和各种研讨班活动进行告知。

1.4构建专业社区

2004年,美国费城大学PaulJ.Gutman图书馆馆长StevenBell和宾州州立大学贝克斯分校图书馆的技术馆员JohnShank共同建立了BlendedLibrarian网络学习社区。该社区旨在营造一个创新、合作、交流的平台,使成员可以通过虚拟得到职业发展和学习的机会,2009年底,成员总数接近4000人,是较成熟的图情专业人员社区。ALA、SecondLifelibrarian借助NING平台创建图书馆社区,还有以图书馆2.0和青少年图书馆为主题的各种社区,社区成员可在其中展开学术及工作讨论。国内图情界建立SNS社区——书社会,基于UeenterHome构建,面向图书馆员、图书馆学研究者以及所有关心图书馆、对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友兴趣的友人开放的社,成员达到855人。在书社会中,成员可通过各种SNS应用业内信息、开展学术讨论、发起相关投票等。

2图书馆发展SNS模式

随着SNS在图书馆工作和服务各领域的应用程度加深,按照构建SNS的难易程度进行划分三种模式:直接加入,积极引进以及自主开发SNS模式。

2.1直接加入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最便捷的途径就是加入现有社会化网络站点。例如,伊利诺伊州厄本那一香槟分校本科图书馆、肯塔基大学图书馆、丹麦图书馆以及美国图书馆协会都拥有自己的Myspace主页,其中美国图书馆协会已有6655个好友。。国内也有很多图书馆加入SNS站点: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南京大学图书馆等多家图书馆在豆瓣网建立了豆瓣小组,其中多个小组图书馆的成员达到数百人,首都图书馆的小组成员高达2663人。图书馆加入社会化网络站点可以直接利用现有站点的网络工具,操作简单且易于维护,是增强图书馆与用户交流的一条有效途径。

2.2积极引进SNS模式

图书馆应用SNS的第二种途径是主动引进SNS技术,包括添加社会化软件和SNS应用。社会化软件是指那些可以支持远程交流与合作,并可供用户添加和使用各种内容的一系列网络工具,包括诸如Wi-ki、Tag、Blog等Web2.O应用和较早的IM、邮件列表等工具;SNS应用是指社会化网络站点所支持的第三方开发的应用程序,这些程序普遍比较简单实用,一般通过API(ApplicationProgrammingInterface,应用程序编程接口)对接到SNS中。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图书馆不仅开发了自己的标签(Tag)系统,允许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添加标签,还研发了可嵌入IE和Firefox浏览器的图书馆工具条插件,此外还利用社会化软件提供在线辅导小组、即时信息和在线聊天咨询等一系列服务。厦门大学、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开发了可接人豆瓣API的OPAC馆藏查询的应用程序,安装了此应用程序的用户在浏览豆瓣上任何一本图书时,这本书在图书馆的馆藏信息便直接显示在用户所浏览的豆瓣页面中,告知用户该图书可通过图书馆渠道获取。

2.3自主开发SNS模式

图书馆发展SNS较高级的模式是自主开发SNS服务,此模式的开展建立在图书馆社会化软件服务有一定用户量的基础之上,利用SNS相关功能来强化用户与图书馆间和用户之间的关联性,使图书馆与用户之间形成黏性。2007年,美国AnnAnbor地区图书馆以利用Drupal开源代码开发出社会化的OPAC,用户可对馆藏图书进行加标签、打分和评论的操作。此外,网站还为用户提供了个人空间并开放了添加评论、导入日志和添加RSS订阅等功能,这些已具备了SNS的基本特征,可看作是图书馆自主开发SNS的雏形。重庆大学图书馆研发了ADLIB2.O系统,该系统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空间,有文档库、共享库、图片库、私家藏书等功能,并以此为基础构建个人书斋。个人书斋是集个性化服务平台、个性化学习平台、个性化空间为一体的社会化网络系统,旨在将图书馆所有服务整合为一体,是国内图书馆自主开发的SNS先例。

3图书馆SNS发展策略

3.1准确定位图书馆SNS服务

首先,图书馆应对发展SNS服务进行必要性分析。图书馆开展SNS服务的前提是存在大量图书馆用户或潜在用户认同并使用SNS,而实际上部分图书馆的用户群体并不符合这一前提条件。这样的图书馆应慎重考虑是否有必要发展SNS服务,否则很可能造成既浪费资源又收效甚微的结果。有条件图书馆可以通过问卷或其他形式调查本馆用户对SNS服务的需求情况,从而确定是否有必要发展图书馆SNS;其次,图书馆发展SNS服务还应进行可行性分析。发展SNS服务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资源,图书馆应在充分考虑本馆实际情况和借鉴其他图书馆发展SNS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SNS服务发展计划,从而保障图书馆SNS服务能持续、顺利且有效地开展。美国学者Ja.SOBSokoloff在考察英国朴茨茅斯大学图书馆的Face.book主页时指出,该校图书馆的SNS主页中有太多图书馆网站的链接而欠缺SNS特色,这样的Facebook主页只是图书馆网站附庸,没有充分利用SNS站点吸引用户及潜在用户的优势,可见图书馆SNS服务特色是关键。

3.2图书馆SNS模式选择策略

2007年OCLC调查了美国民众和美国图书馆馆长对图书馆自主建立社交网站的看法,近一半的民众和图书馆馆长不赞成图书馆自建社交网站,他们的理由主要有:图书馆是获取知识与信息的地方,建设社交网站并非图书馆份内之事,已经有足够多的社交网站。这份报告反映了并非所有图书馆都适合自主建立SNS站点,表明图书馆发展SNS服务模式选择的重要性。每个图书馆在计划发展SNS服务时,都应根据用户需求和客观条件选择适合本馆的模式:直接加入SNS模式成本低、易于维护,适合小型或社区图书馆;积极引进SNS模式需要一定的技术实力和相应的服务水平,适宜大中型图书馆采用;自主开发SNS模式要求有一定的用户积累,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的高校图书馆和科技图书馆较为合适。英国图书馆系统供应商Ds公司和北欧的Axiell图书馆集团,在2008年共同研发了一款名为DsArena的产品,集成了图书馆信息资源和SNS用户个性化服务,不仅提供大众标签、读者评分、读者书评、读者讨论和建议等功能,还让用户能搜索并链接到各种用户感兴趣的馆外资源,被媒体称作“新一代图书馆网络公共界面”,为用户提供SNS功能是图书馆集成化系统今后的发展趋势之一。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社区,社会化

 

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下面浅谈一下社区建设社会化。

1.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合义

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含义有二,一为社区建设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社区建设的对象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即社区成员,社区建设的内容很广,包括社区的生活服务、社区的文化、社区的卫生、社区的教育、社区的治安、社区的科技、社区的道德等等,它的出现,对解决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消化社会矛盾,优化社区环境,保障社区安定,增强居民素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协调社区居民的人际关系,加强社区两个文图建设,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将发挥极大的作用。二为社区建设必须依靠社会才能发展。社区建设就是依靠社区的力量,利用社区的资源,来强化社区的功能,发展社区的事业,它在开辟财源、兴办项目、组建队伍、组织实施等方面都需由社会办和社会管,单位、居民的需求和愿望,是它生存的基础,单位、居民的支持和参与,是它发展的条件。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社区建设工作是全社会的事业,它的发展必须依靠社会的支持。从社区建设适应社会需要与依靠社会发展这两方面的关系来看,两者是互相连接,互为因果的,前者是目的,后者为手段,两者缺一不可。只有实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结合,即服务于社会和依靠于社会的结合,社区建设才能真正走上社会化之路。

2.社区建设工作走向社会化的必然性

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是社区建设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是由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所决定的。所谓社会性,一方面是指社区建设工作除要发动社区群众以外,还须动员社会各部门和社会各种力量的广泛参与,仅仅依靠政府部门包揽是不行的;另一方面是指它的工作面向社会,面对群众,凡是围绕社区而开展的工作,无论其属于物质的,还是属于精神的,均包括在社区建设之中,也就是说,它的服务是全方位的,服务内容是多样化的,因而它是一种社会性的工作,起着重要的社会作用。论文参考网。所谓群众性,是指社区建设工作在政府的指导和调控下,由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通过互助,自己动手办起来的,并实行以自治为主的管理形式,其生命力在于群众参与,政府的职责是扶持,而不是包办。只有群众的参与,只有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社区建设才会有坚实的基础,才会在群众的支持下顺利地发展。由此可见,由于社区建设有着社会性、群众性的特点,必然会推动社区建设向社会化的方向发展,成为社区建设发展的必由之路。论文参考网。

3.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表现

社区建设社会化包括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资金来源的社会化这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工作生存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它是社区内单位和居民权利与义务的结合体,它的主体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客体也是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从广义而言,社区内全体成员都一身二任,具有主体和客体双重身份,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决定了工作主客体的社会化。2.管理工作的社会化。论文参考网。管理工作的社会化体现在二方面:一是基层管理的社会化,社区建设基层管理机构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既有政府或者它派出机构的负责人,社区内各单位、团体的负责人,也有社区内的居民代表,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二是宏观管理的社会化,政府在社区建设方面的管理机构,也是由各种有关的职能部门和社会团体组成,在对社区建设进行组织、管理、指导、协调的过程中,需要各部门、团体的协作配合。由此就决定了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3.资金来源的社会化。开展社区建设工作,为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离不开相应的财力、物力作基础,从社区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来看,这笔费用将是很大的,仅靠政府独家包揽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应该的,应依靠社区的力量和资源加以解决。在具体的工作中,要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合理负担的原则,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来筹措社区建设资金,实现资金来源的社会化。

4.实现社区建设工作社会化的方法

(1)坚持从实际出发,解决实际的问题。为推进社区建设工作的社会化,街道、居委会可从加强服务入手,因地制宜,帮助社区内的单位和居民解决一些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事,以增强社区的凝聚力,逐步培养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荣誉感和归属感,以激发起社区单位和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为开展社区建设打好基础。(2)坚持依靠社会力量开展社区建设工作 。开展社区建设工作。涉及到许多方面,需要各方面的帮助,需要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企业单位的协调合作,统筹规划,要注意向社区内的全体单位和居民宣传开展社区建设的意义,使这些社区成员能充分认识到开展社区建设关系到自己的切身利益,是自己的事,以调动他们参与的积极性,使社区建设能朝着社会化的方向发展。(3)坚持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社区建设的管理机构,应由社会各方面的人员组成,其成员不仅要来自政府各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各企业单位,也要来自社区内的居民,实行的是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政府只能给予指导、组织、协调,而不能包办,以真正实现社区建设管理工作的社会化。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

一、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概念

地方性高校常常是指由省级或省级以下地方政府财政拨款,并由省级人民政府及其教育行政部门管理或由省辖市(地、州)管理,以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为主的高等院校。

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涵的界定是长期以来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理论研究的一个难题。研究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内容首先应该准确界定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涵与内容。一般来说,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泛指地方性高校为社会服务所进行的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直接为社会服务等在内的所有职能,而狭义的仅指地方性高校除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以外,依托其教学、科研、人才、信息和资源等优势,以满足当地社会直接的、现实的需要为目的,经常性地、有计划地直接参与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等发展,并解决现实问题,包括承担当地政府部门和企业界委托技术开发项目、各种信息咨询工作与社会服务等等。狭义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成为学术界讨论和研究的重点,重点强调地方性高校为社会作出更为直接的服务贡献,具有其独特意义,发挥知识、人才、资源更大价值的意义——高等学校的知识、人才、资源在满足高校自身需求的情况下,可以面向社会,服务社会。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是指评价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直接满足社会现实需要的充分程度,重点在于评价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功能的强弱和对社会贡献力的大小,是衡量地方性高校办学水平、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尺度。地方性高校维持其存在合理性的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必须具有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

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特征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不仅具有一般高校社会服务的普通特征,而且具有鲜明的特殊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因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其特殊性。

1.社会性

地方性高校发展受到社会制约,尤其是当地社会经济的制约,因此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要以满足当地社会现实需要为目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往往会带来一定收益,但其基本属性是社会效益,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主要是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中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

2.广泛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最初以满足当地现实社会各方面的需要和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扩展到为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提供各种类型的社会服务。不同类型的地方性高校由于自身条件限制,其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广泛性,应该包括对政治服务、经济服务和文化服务等社会服务绩效进行评价。

3.地域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主要是地方性高校利用学校特殊的条件和优势,在区域社会中进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种活动,面向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开发等方面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因而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在人才培养上,地方性高校主要是为所在地区培养(培训)人才,生源大部分来源于本地,大部分毕业生去向也在本地。地方性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也主要是根据当地经济发展需要,与地方联系密切。在科技开发、科技服务上,地方性高校根据自身优势,深入研究,着力解决本地区工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基于此,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具有显著的地域性。

4.多样性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是面向地方发展,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需求内容是多样性的,需求层次也是多样性的,这就决定了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在教学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方面,都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形式。地方对人才需求是多层次的,地方性高校不仅要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专业人才,而且还要提高本地区劳动者的素质和劳动技能,提供各类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到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并举,同时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从个体意义上来说,不同层次和类型的高等学校受其自身条件的限制,社会服务地域范围、内容和形式上可能有所差别。总之,当今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发展变化主要特点表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内容和形式更加丰富,日趋多样化:开展成人教育和继续教育;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建立科学(工业)园区;建立高校—企业联合研究中心;通过鉴定科研合同承担校外政府和企业事业科研项目、高校与企业建立伙伴关系、相互支持;提供各种咨询;兴办合资企业;向社会开放图书馆、实验室、教室设施;等等。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的多样性,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同样具有多样性特征。 转贴于  三、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原则

由于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本身的特点,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应该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质与量相结合、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等原则,逐步建立并完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和机制。

1.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

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目的是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大小,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的完善、发展与提升。现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尚不健全和规范,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活动向纵深发展还缺少必要的条件,加强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工作,需要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对评价目的有一致的认识。自评是自我诊断、自我激励、自我调节、自我完善的过程,他评则是通过他人和外在的比较、鼓励和导向,遵循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原则,促进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日趋完善。

2.质与量相结合原则

量能反映一定的质,而量是质的基础,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评价工作要想达到质和量的统一,在考虑量的同时,还要注重质的提高。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实际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高校每年出了不少科技成果、论文专著,总量上来讲是提高不少,但真正能结合社会,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体现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成果不多,最后也只有束之高阁;社会服务内容丰富但不扎实细致;高校物质资源不少,但社会利用率不高;等等。

3.评价与建设相结合原则

评价是自我建设的过程,更是自我完善的过程。通过严格有效的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准确度量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发挥的重要因素,提出提升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绩效的合理化建议,达到以评促建、评建结合的目的。

4.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原则

马克思说:“一门科学只有成功地运用数学时,才算达到了真正完善的地步。”在地方性高校服务社会绩效评价中,评价指标要尽可能地量化,要以定量评价指标为主。有一些特征、属性具有明确的数量概念,则需要进行定量评价;另外一些特征、属性则不具有明确的数量,而是模糊的、不确定的,则需要定性评价;利用专家咨询来确定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建立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体系。

四、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意义

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影响着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行为。地方性高校依靠高校的人才、知识、信息、技术优势,积极为地方社会发展服务,社会化服务绩效显著。同西方发达国家的地方高校相比,我国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起步晚,实力弱,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进行认真、科学的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评价,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积极探讨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存在问题,提出完善地方性高校社会服务和提升地方性高校社会化服务绩效对策,不仅是地方性高校发展需要,更是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必然要求。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第4篇

>> 陕西省竞技体育优势及潜优势项目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陕西省能源供需研究 陕西省农村公共就业服务供需现状分析 建立陕西省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构想 2012年陕西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力资源初步调研 陕西省人力资本的现状分析 陕西省农远工程资源应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陕西省高校体育资源社会化现状与对策研究 陕西省资源补偿机制问题研究 陕西省农业保险现状的统计研究 陕西省部分高校体育社团现状研究 对陕西省竞技体育现状实力的研究 我院护理人力资源现状研究 陕西省农村老年人养老保障现状与需求分析 浙江省居家养老服务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和对策研究 陕西省养老保险支出水平实证研究 陕西省异质型人力资本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 陕西省农业水安全研究 陕西省动漫产业研究 陕西省经济景气监测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参考文献:

[1]邬苍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2]张良礼.应对人口老龄化: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3]侯晓霞.论高职开设涉老照护和管理类专业的必要性[J].辽宁高职学报,2002.

[4]张白.社会化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培训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论文,2010.

社会化服务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建设自动化图书馆传统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相比,具有独特的特征:即物理空间实体不再是特定标志。介绍了数字图书馆的概念,论述了数字图书馆的特点,指出了发展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1.数字图书馆的概念和特征

1.1.数字图书馆的含义

数字图书馆是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对以数字化形式存在的信息进行收集、整理、保存、和利用的实体,其形式可以是具体的社会机构或组织,也可以是虚拟的网站或者任何数字信息资源集合。

传统图书馆是储藏图书资料的仓库,它负责收集、选择和整理图书资料,使其可以被查询利用,保存图书资料和提供更便利的利用。保存图书资料和提供便利的利用方法与环境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随着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图书馆原有的封闭式运作和服务模式如查询、维护和馆际信息共享等已经不能胜任信息社会的需要。传统图书馆收集、存储并重新组织信息,使读者能方便地查到他所想要的信息,同时跟踪读者使用情况,以保护信息提供者的权益。从数字图书馆角度来看,就是收集或创建数字化馆藏,把各种文献替换成计算机能识别的二进制系列图像,在安全保护、访问许可和记账服务等完善的权限处理之下,经授权的信息利用因特网的技术,实现全球共享。数字图书馆的建立将使人们在任何时间和地点通过网络获取所需的信息变为现实,大大地促进资源的共享与利用。

1.2.数字图书馆的特征

数字图书馆的对象可以是社会全体成员。数字图书馆对读者没有限制条件,为人们提供了多种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和内容,特别是给那些没有机会到图书馆读书的人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为了满足社会和个人发展需求,数字图书馆的体制、办馆形式、服务设置必然朝着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方向发展。只要具备上网的地方,就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突破了传统的图书馆和阅览室的限制。可以是在图书馆内学习,可以在图书馆外学习,在工作场所学习,也可以在家庭学习。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为进一步拓宽图书馆服务范围提供了条件。图书馆服务的目的可以是教学和科研的需要,可以是学历教育的需要,也可以是非学历教育的需要,比如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各种报告会、讲演、讲习班、研讨班、培训班等。

数字图书馆的内容特征是数字化信息,结构特征是不论其资源组织或用户利用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分布式的管理和存取,并具有个性化、人性化和动态化特征。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数字图书馆正在从基于信息的处理和简单的人机界面逐步向基于知识的处理和广泛的机器之间的理解发展,从而使人们能够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更大范围地拓展智力活动的能力,在所有需要交流、传播、存储和利用知识的领域,包括电子商务、教育、远程医疗等,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

从图书馆功能来看,数字图书馆还具有以下特点:

(1).虚拟性。各种载体的数字化转换与藏取,虚拟性成为数字图书馆的最大特点。

(2).重复性。组织有效的访问和查询。数字图书馆的储存功能使图书馆资源重复使用不会被消耗,并无磨损,使数字图书馆资源成为一种取之不尽的资源,能够保存和积累。

(3).替代性。数字图书馆可以代替人进行图书馆服务,即人—机图书馆服务;可以代替或演示事物的反应与发展过程,使服务内容更生动、直观、形象、具体。

(4).隐蔽性。多媒体网络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一个资料的传输环境。

(5).开放性。开放性是指数字图书馆向任何人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以任何内容、任何方式提供学习机会。

(6).平等性。数字图书馆的隐蔽性使人的身份隐蔽,人面对数字图书馆都是平等的。

2.数字图书馆的意义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信息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全球性的信息打破了国家和地域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人们观念、文化上的界限,为图书馆国际化提供了条件。在网络时代,信息取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网络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在数量上它已大大超出了一般图书馆所提供的图书文献信息,一切知识信息都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快速的重新组合,进行快速的增值,数字图书馆有助于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数字图书馆的实施将使图书馆从封闭走向开放。数字图书馆是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永不关闭的图书馆。数字图书馆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只有知识的社会化,才会有学习的社会化。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可将图书馆扩展到家庭、社区、农村和任何信息技术普及的地域,将使更多的人接受图书馆服务,提高图书馆社会化的程度。

3.数字图书馆建设面临的问题和及对策.

以资源为基础以服务为中心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重要课题。数字图书馆与传统图书馆在今后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将进入共同发展时期。传统图书馆需要不断地改造与发展,而数字图书馆在诸如资源与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仍有待解决。

3.1.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合作建设的目的是为了达到可互操作性。现在国内的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与欧美、日本不同,我们在建设和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模式。现在国内工程繁多,各个网站、各个企业在进行数字图书馆工作的也很多,国家要解决的是怎样统一规划发展,避免重复建设。

3.2.多元化模式问题

数字图书馆的发展应该是一个多元化的模式。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不仅仅需要图书馆的努力,它应该是一个群体的作用,既有政府的投资,也有企业的投资。现在政府特别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发展问题,数字图书馆的发展也离不开这样一个总的体制改革,因此公益性和经营性要密切结合,合理分工,共同发展,目标是要为学习型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食粮,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是数字图书馆的根本宗旨。

3.3.数字化服务的问题

在对数字图书馆建设早期的研究已基本成熟的基础上,对于数字图书馆更深层次的服务进行深入的研究是必然的趋势。这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有关数字化参考服务方面的问题,这也是2001年国际上有关数字图书馆研究的热点之一。实际上,更多地关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问题,对我国图书馆界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数字化参考服务的一般问题:合作/协作网、商业化与收费服务问题、法律问题等等。数字化参考服务的资源问题:数字化参考资源的来源及层次、数字化参考资源的评估等。

3.4.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数字图书馆是为满足人们更有效地管理、利用信息与知识的要求而应运而生的,在这样一个具有典型信息经济与知识经济时代特征的新兴领域,人才无疑是最重要的建设资源,是整个事业成败的关键。数字图书馆对人才的要求是全方位、多层次、高标准的,所涉及到的相关管理人才、数字图书馆员、技术人才、营销人才以及法律人才等在我国都非常欠缺,因此进一步研究合理、有效、多途径的、能够符合数字图书馆要求的人才培养机制,显得十分迫切。

结论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数字图书馆以其快速、简明引导着知识消费的新时尚。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数字信息资源的迅猛增加,以及在这种条件下用户多元化信息强烈需求之下,数字图书馆才能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刘雪琴-浅论图书馆数字化建设-[期刊论文]-《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