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 教学改革 创新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研究总体经济运行的规律及政府的政策和行为如何对总体经济产生影响的科学,学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其中的分析工具和分析方法来对现实的经济问题进行分析和研究。但是由于其课程本身的理论性强,而民办高校校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传统的教学模式及考评体系下,很难保证保证教学的效果。

一、宏观经济学课程特点

(一)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且复杂

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学科,宏观经济学沿袭了微观经济学的抽象分析方法,通过提出严格的假设前提,去创造一个纯粹的理论分析框架和环境,而这种抽象的理论分析对于知识结构比较单一,前导课程只有微观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宏观部分中的大多数理论模型及公式推导也需要学生具备相应的高等数学的基础,这对数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二)图形是重要的分析工具,给初学者造成不小的困扰

宏观经济学理论可以通过平面图来形象直观的反映。但一个最终结论的得出可能需要很多图形来推导出来,这就使得学生花费很多时间来研究这些复杂的图形,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仅仅为了应付期末考试而去记住某一个或者某几个图形,这对整个宏观经济知识体系的掌握并没有太大的用处。

二、民办高校宏观经济学教学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一)教学模式被动,手段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

在当前的经济学教学中,灌输式的教学模式普遍存在,教学手段也多以板书为主。多媒体虽然在教学中有了较多的应用,但板书仍是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的直观性不强。教学模式上,传统的讲授式-考核式模式及“灌输教育”无法将课堂知识与实际问题有效衔接。现在很多高校讲授经济学课程的老师,虽然尝试了许多轻松互动式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教学方法上不敢有所突破和创新,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课时量少、贴合我国经济情况的案例不多限制了学生的理解

我校宏观经济学34学时的课时安排量,相对于这门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显然比较紧张。而宏观经济学图形展示及公式推导又需要耗用较长的时间,学生也要有充足的时间来自己练习及消化所学知识。因此,要在规定的课时下完全吸收课堂所讲的内容还是有很大的难度。

且从当前教材的选取上来看,教材中与我国经济相关的案例较少。这样导致了课堂上主要讲理论与我国的宏观经济实践缺乏紧密结合,使学生无法正确认识本课程学习的现实价值,很难学以致用。

(三)学生及教师考评方式也影响力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直接影响到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诸多环节 ,但无论是教务处对教师教学效果好坏的评价, 还是老师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都主要依据评教分数或考试分数 , 这种评价方式也会使老师和学生都忽略了课堂之外的社会实践学习。事实上 , 宏观经济学的许多经济学理论都是从社会实践中抽象出来进而又用于解决社会问题的。

三、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及创新的几点建议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引入探讨式教学方法

与板书相比,多媒体教学具有明显的优势。课堂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先对教材的重点进行归纳和梳理,然后将国内外最新的教学内容、精彩片段、财经热点等,通过多媒体教学来展示,激发学生对宏观经济学学习的积极性。另外,宏观经济学中有大量的复杂图表和数学推导过程,引入多媒体教学手段后,不仅可以节约教学环节所用时间,还能让学生对知识点感受的更生动具体。

宏观经济学本身就是一种分析解决问题的工具,其分析问题的方法和思维过程同结果同样重要。因此,为了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必须进行教学方法改革:首先,在充分沟通的基础上,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所有的教学活动通过小组小组集体行动来完成,其次引导小组关注经济热点,并组织小组讨论、小组比赛,教师最后点评,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能力,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二)增加教学课时量,应积极推广案例教学。

由于学生本身基础薄弱 , 而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知识量又大 ,分析工具的理解及运用又需要耗费较多的时间。如果要实现本科阶段中级宏观经济学的教学目标, 那么在教学安排上适当增加课时 ,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课时量增多的同时,教学进度也放缓了,教学内容可以加入更多的贴合中国实际的经济热点案例供学生思考和分析,可以增强经济学理论的实用性,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改革考核方式和考核标准

改革成绩的考核方式,将课堂表现、小组参与度、及自主性思考纳入考核范围。首先将课堂表现和参与互动的情况纳入总成绩中,对于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情况进行全过程跟踪考核,这部分成绩可以占总成绩的 20%。其次,从学期初就将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整个学期中的所有考核都以小组为单位,实时跟进小组完成任务的程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小组排名的上升情况业,对这部分的考核决定小组成员的集体分。第三,根据实时的经济热点问题,布置各小组成员思考,并形成小论文,这部分的考核要拉开档次。最后,结合期末试题,综合考核每个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因此,在具体的教学环节中,还需我们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以提升宏观经济学的整体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韩红莲,张红程. 提高西方经济学教学效果的体会[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7,( 6) .

[2]赵栋强.“西方经济学”教改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中国电力教育,2011,( 22) .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2篇

宏观经济学作为经济管理类专业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是深入学习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专业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工具,对整体宏观经济运行进行分析和研究,指导实际的工作,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宏观经济学是西方发达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理论总结和实践依据,伴随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而产生和发展起来,整个理论体系包罗万象,从国民收入的核算到国民收入的决定,从产品市场的均衡到货币市场的均衡,从财政政策到货币政策,从通货膨胀到充分就业,从经济增长理论到经济周期理论,整个课程的内容涉及到大量图形、表格数学模型和专业术语,同学们在掌握其主题和结构、以及把理论运用于实际经济现象上存在一定的困难。针对这种情况,近几年,各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也取得了一些在教学方法、方式的成效,如采用案例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专题研究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等。但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很多,不仅有老师的“教”,还有学生的“学”。因此,为了有效地把握和教授宏观经济学这门课,有必要根据实际的调查,系统分析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应对策。

一、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

(一)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学习是一项主观能动性很强的活动,要将学习者本人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并且发挥到极致,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明确学习目标就显得尤为重要。宏观经济学课程建设,把明确教学目标作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首要任务。只有教师明确了教学目的,学生才能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教师教的行为,才能有效地转化为学生学的行为。宏观经济学教学改革,就是从明确教学目的开始。在学习开始之前,我们设计问卷就设计了这一问题。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之前,78.5%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一定要学好的功课,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断地强化了这一观点;学习之后我们再调查,发现持有这一态度的同学比例提高到83.5%。而学习前后认为“宏观经济学偏重理论性,与实际工作没有直接指导作用”的比例从13.3%下降到8.8%。在对同一类型的另一个问题“你认为宏观经济学对哪些人群有用?”的调查中,同学们在学习这门课程前后的认识比较一致,认为宏观经济学是走进经济学领域的一块“敲门砖”、进一步学习金融学等学科的基础、对于经济类工作都会有影响。由此可见,学生在学前就非常清楚宏观经济学的重要性,主观上是想努力学好这门课的。这样,为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做了思想上的总动员。

(二)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度,对于有效教学来说十分重要,宏观经济学因为其理论体系的庞杂,数理公式的晦涩而使同学们觉得枯燥乏味,同学们感兴趣的是和实际生活相关的经济知识。在“通过学习宏观经济学,你最希望能达到下列哪种学习效果?”这个问题上,排在第一位的是“国家的宏观经济状况是怎样影响到百姓的生活”占到总人数的58.3%,其次为“什么样的举措能够促进经济发展”所占比例为21.2%。另外,在学习这门课程后,调查发现,同学们喜欢教师在课堂上介绍一些趣味性和实践性都比较强的案例,大约62.7%的同学都选择“经济生活中的趣事”和“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作为讲解案例的内容。

(三)教学手段的多元性教学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授和学习过程中可以利用的一切显现的或潜隐的条件,例如,图书馆的馆藏图书,网络平台的知识共享等。通过对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丰富教学手段,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通过调查发现,当同学们在学习宏观经济学的过程中到困难时,学习前大概有44.6%的同学认为他们会通过网络解决、42.7%的同学会翻阅相关图书资料;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实际采用的方式依然是求助网络和图书馆,在所有调查的同学中,高达81.8%的同学是通过网络解决困难、79.6%的同学是通过翻阅相关参考资料、网络和图书都利用的同学占63.9%。由此可见,网络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重要性。

(四)课堂教学的互动性采用学生希望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教学,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对于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容易为学生接受?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之前,56.2%的同学希望老师采用案例教学,有无课件都无所谓;20.4%的同学希望老师多和学生互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18.9%的同学是希望老师能够采用传统的方式教学,在黑板上手写板书,同时讲解;对于老师授课的课件,仅有14.9%的同学希望越详细越好。在学习之后,48.9%的同学认为如果老师在课堂中采用和学生互动的启发式教学,教学效果会更好。由此可见,增强课堂教学的互动性是提过教学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

(五)实践性教学的重要性实践性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将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也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教学方式。通过调查发现,在学习宏观经济学时,92.2%的同学希望老师多讲些实际中的经济案例,仅有5.9%的同学希望侧重讲解计算方法,对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和考试习题,也是同学们希望老师讲解清楚的方面。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采用现实生活中的经济案例,去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二、教学效果提高的主要表现

(一)考试成绩对比分析2009—2010学年,第1学期与2011—2012学年第1学期,分别进行了宏观经济学考试。从考试的结果上看,学生的成绩分布是符合标准正态分布的,说明两次考试成绩都是真实可信的,符合试卷设计的要求。对比两次考试的成绩的衡量指标(见下表)可以发现:教改后一个学期的平均成绩、及格率以及最高分均比教改前的一个学期高,说明卷面效果有所改善;进一步对比分析两次考试的卷面答题情况,可以发现:前一个学期的选择题和判断题部分做的较好,简答题和计算题答得较差,后一个学期判断题、计算题答得较好,填空题、案例题和选择题答得较差。从试卷的设计上看,教改后的试卷难度要大些,一是题型多,教改前只有五道大题,教改后增加一道大题。并且每道大题有两道以上的小题。从题量上看,教改后题量增加了。不仅如此,另一方面教改后试卷的难度也增加了,教改后增加了填空题代替判断题,明显难度增加了不少。此外,教改后用混合选择题代替了教改前的单选题也进一步增加了试卷的难度。按道理,教改后卷面成绩会大幅度下降。但实际上从各项指标分析,只有最低成绩略有下降,其它的成绩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说明了学生学得比教改前扎实,这也进一步证明了教改取得的效果。#p#分页标题#e#

(二)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学习前我们设计了一些教学目标,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标。通过对比学习前后的主要指标,我们发现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87%的同学懂得了宏观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77.9%的同学明白了物价上涨的原因,69.7%的同学认同宏观经济政策能够改善百姓的生活,57%的同学知道了如何正确评价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基本满足了同学在学习之前希望在宏观经济学的课堂上知道的知识。

(三)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通过一段时间的应用,同学普遍反应良好。调查发现,10.8%的同学认为宏观经济学网络教学平台在交流项目设计、交流方式设计、交流频率控制以及交流内容设计方面做得都比较好,尤其是在交流内容设计和交流项目设计方面。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环节中设计了网络单元测试。调查发现,33.3%的同学认为这种测试对巩固所学知识、理解所学内容、督促复习和期末考试准备都有帮助,其中81.1%的认为对督促复习有帮助,74.4%的同学认为对巩固所学知识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还设计了宏观经济学“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效果,81.3%的同学认为,这个教学环节的设计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社会经济活动、73.5%认为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50.5%认为可以补充书本知识、40.6%认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而认为热点问题和案例讨论达到了上述四方面效果的同学占总人数的22.8%。

三、改进和提高的措施

根据宏观经济学的课程特点,结合实际调查中的客观信息,针对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因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选择学生比较偏好的实际案例,如国内外经济活动中的重大事件、经济生活中的趣事来辅助学生理解枯燥的经济理论,增强经济学原理的现实感,培养学生将所学理论转化为实践应用的能力。

(二)重视网络教学平台的运用网络教学平台是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辅助手段,学生能够在网上自学、自测、与教师相互沟通,也可以自主地进行探索性学习,进而调高学习效率,提高自学能力。加强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交流项目时,要突出网络学习的自主性,在设计交流方式时,重视平台使用的交互性;继续在教学中加入网络单元测试环节,及时巩固和强化课堂知识;对于热点问题及时寻找切合的案例,组织同学在线讨论,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3篇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培养目标,以相对稳定的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实施人才教育的过程的总和。

    “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含四层涵义:(1)培养目标;(2)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的整个教育过程,即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3)科学的教学方式、方法;(4)与之相匹配的考核方式。如果以简化的公式表示,即:目标+过程(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考核方式。

    我国的一类大学本科、二类大学本科、三类大学本科所设置的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是不一样的。

    首先,培养目标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要求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理论以及宽广的专业口径,能在高校教学和科研等专门领域、学科、岗位上能做出较大贡献和发挥较大作用的并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工商管理人才;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即要求学生既掌握较宽厚的基础理论、较宽广的专业口径,同时又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能够较好的把工商管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主要培养技能型、技艺型的人才,其工商管理基础理论以够用为度,但具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具有较强技能、技艺,能够在工作现场或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工商管理技术专门人才

    其次,课程设置不同。课程的类别、数量、课时的安排应根据培养目标来进行选择与确定,尤其是根据培养目标在课程设置中如何处理技能知识(学生毕业后工商管理实践所要求的知识)与理论知识(学生报考研究生所需要的知识)的矛盾。一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更注重理论课程的学习,在基础的和认为关键的知识点的分布上,大胆地做相关的拓展和延伸,以实现符合应用特征的丁商管理的知识点、线、面、体的结合,为学生的理论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二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重,除了强调课程中的管理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外,更重要的是要体现适用性,要紧跟市场脚步并引导市场潮流选取合适的部分组成教学内容大一、大二主要学习的理论课,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经济法、国际企业管理等课程,大三、大四设置专业特色课程模块如: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国际贸易、物流管理等,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和爱好进行选择,然后学习所选模块设置的专业课,并根据所选模块安排相应的实习、实训环节;三类本科工商管理教育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教材建设要了解实践对理论的需求,加大教材建设的投入,同时应从行业需求、职业资格入手,分析行业所要求的能力体系、能力单元和教学领域,并将能力标准转换成科目课程,在课程教学中应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素质为基础,并以职业岗位群对学生知识与能力的需求为依据,建立相应的课程,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学时和课外培养课程学时,以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第三,教学方式、方法不同。一类本科工商管理让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以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在教师的指导下提高自高自学能力,通过聘请专家进行讲座开拓学生的专业视野;二类本科工商管理通过聘请企业有经验的管理人员指导实践课程使学生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试验室的建设可以增强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弹性学制的实施在提高学生素质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的个性化;三类本科工商管理重视实践课程的教学,授课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实习单位现场讲授相关课程,并指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以培养学生的技能、技能,并鼓励学生参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

    第四,考核方式不同。考核方式应根据课程的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进行确定。一类本科工商管理常常利用卷面考试或课程论文的形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及应用情况;二类本科工商管理可以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也可以通过实习报告、实训报告或在实训基地的实际操作情况给予相应的分数;三类本科工商管理主要采用学生到实习、实训基地通过实际操作来进行考核。

    一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应采用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学科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加强科研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科型的工商管理人才,科研意识、科学素质、科研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为此,在发挥课堂教学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开展以学术活动为核心内容的第二课堂活动。在具体操作上,一是要根据不同类型的课程,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撰写小论文或课程论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研讨会、报告会;二是由老师确立学生研究课题,引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学校可以结合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的内容组织课外科研成果竞赛活动,每年规划一批学生参加科研课题,由具有科研能力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学生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开展科研训练,不但可掌握科研的方法,而且还培养了严谨求实,不畏艰难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工商管理是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与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均有密切关联,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学习相关知识,而学校也应为学生学习提供激励,如定期举办各种读书知识竞赛、大学生辩论赛等。

    没有标准答案的案例。工商管理课程中的案例,不同的经营者对同一个企业也会得出不同的战略设想。学生对案例的理解也不会是相同的,所以案例分析中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答案,而只能是哪些战略好些,哪些战略更好些。这样学生就不会被条条框框束缚住,通过畅谈,探索更好的答案。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不仅仅是在学习,而且某种程度上也是在参与科研工作。让学生们逐步能认识到无论是学习或是研究工作,“错误”决不是可怕的事,相反,只有不断地探索,不怕犯错误,才能得到正确的结果。而科研创新的成果,没有多少次的失败是不可能取得的。

    在学校开设“经济论坛、企业家论坛”。经济论坛通过聘请国内外着名的经济学家来校作讲座,介绍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扩大学生的视野。企业家论坛通过邀请有影响、知名度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董事长、总经理向学生介绍他们的创业史,学生与企业家面对面交流企业经营管理中的现实问题,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企业,认识企业家的基本素质和企业对工商管理类人才的基本要求,学校还可以将受聘的企业家所在企业作为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基地。

    (2)考核方式

    精选出所讲授课程(如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等)具有代表性的着作,要求学生的阅读量在40万~100万字之间。期末考试前,根据阅读要求,组织一次开卷考试(允许带阅读笔记),成绩的20%计入期末总成绩。要求学生选择一本名着进行评议,写出书面报告,作为平时考核成绩。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掌握广博的工商管理专业知识。

    二类本科工商管理专业一般采用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2.介于学科型与技能型、技艺型之间的人才培养模式

    (1)教学方式、方法

    聘请成功的企业的高中级管理者为学生团队的实践导师,指导企业调查与实践。学生以自愿的方式形成团队(每个团队7~8人,成员构成要求差异化,团队负责人民主产生。)。每个团队由导师组中的一名导师负责具体联系,团队保持充分的弹性,可根据教学实习、实训的内容和各种需要随时进行调整。

    加大实验室建设的力度。在实验室中可以利用软件,模拟企业的动态经营平台,学生扮演特定的角色参与到企业的各种活动中去,完成其选定的一项任务,还可以开展了模拟企业资源计划配置的ERP沙盘课程,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使他们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更好的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

    推行弹性学制。学生在各模块学习期间,根据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学习情况,可以提前修满学分而提前毕业,也可以推迟毕业。弹性学制可以适应学生的不同情况和学习要求来安排教学,在保持必要的统一性的前提下,突出教学的个性化要求,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4篇

1.1教材同质化,教学内容选择无统一标准

随着改革开放与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学领域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各种不同财政学教材也相继出版。但是这些教材并未有针对性地区分不同层次高校的需求,导致教材同质化。而各高校选择教材时往往容易忽视应该赋予学生怎样的知识结构这一问题。任课教师,尤其是没经验的年轻教师,在使用涵盖内容不同的财政学教材时,不注重教学内容的选择,导致教学内容无统一标准和明确的范围。

1.2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体现不同专业特点

财政学是一门跨经济学、政治学、公共管理学等学科领域的综合性学科。由于财政学教学内容对专业设置的针对性不强,使得教师不能在授课时既体现各专业掌握财政学基本原理上的共性,又突出各专业的特性。例如,金融学专业的学生应该多了解国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结合现实热点来分析,但教材内容只限于理论介绍,不能针对专业突出重点,缺乏理论与实践连接的点。

1.3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忽视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学生对财政学这门课程积极性并不高,因为他们认为这是既抽象又不太实用的课程。这与任课教师在内容选择上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与实践相结合有关。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相对薄弱,在授课时加强理论知识讲授是必要的,但不能忽视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的培养。很多教师在授课中的理论与实践结合点少,加上学生很少会主动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现实问题,这样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也不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

1.4教学内容过多与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

财政学教学内容是非常多的,大致包括以下7个内容:基本理论(公共产品理论与公共选择理论)、财政收入与财政支出、国债与国债制度、预算管理、财政政策、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财政问题。一般财政学课程只安排短短几十个课时讲授,很难完成规定的教学任务。

1.5财政学授课与其他学科融合度不高

大多数教师在财政学授课时,仅单纯地从财政学传统理论来组织教学,不能很好地结合相关学科知识深入讲解,也就无法从根本上展示财政学的实践发展脉络,也无从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融会贯通。

2独立学院财政学教学内容改革的相关建议

作为独立学院开设财政学课程,在授课时需要结合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特点来进行教学内容改革。

2.1规范和明确教学内容

财政学主要研究政府的经济行为,首先必须明确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界定政府的职能范围;其次,在此基础上研究实现政府职能的财政支出内容,进而研究财政收入,最后,通过国家预算展开各项财政活动,以提高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发挥财政政策的经济调节作用。根据这样的思路,高校财政学教学的基本内容应该包括:①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共产品理论;②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概念、财政职能;③财政支出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支出与政府预算;④财政收入理论及我国的财政收入(税收、国债及政府投融资制度;⑤国家预算管理体制、多级政府与政府间的财政关系;⑥财政政策与宏观调控等。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弱,任课教师应该适当侧重一些重要理论的讲解并补充相关知识。

2.2教学内容选择突出专业特色

教师应该有针对性地结合学生的专业及特点,合理安排授课内容,在体现该课程公共性的同时,将专业特性也体现出来。对于财税专业的学生,学习财政学的要求比较高。在授课中应将重点放在基本理论的讲授上,例如公共产品理论、财政收支理论及政府间的财政关系等。为了避免内容重复,可以将一些实务性、制度性的内容留到后续的专业课程讲解。对非财税专业的学生而言,授课时应该以财政政策与制度介绍和业务操作为主。不同专业侧重点也应该不一样。例如,对于经济学专业的学生,要侧重于财政基本理论和运行机制的讲解,并适当增加税收实务方面的内容;而对于工商管理类的学生,可以从管理学的角度考察财政,侧重于财政管理机制的构造和操作等知识讲授。

2.3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本着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与实践型人才的目标,财政学授课时应该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践。这便要求教师在授课时不能只就教材的内容来讲理论,应该把实践有效地融入课堂中。例如对现行的税收制度、现行的财政体制、财政政策的分析和理解,可以很好地衔接理论和实践,使学生做到学以致用。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有着综合素质较高的特点,对现实中的实践问题比较感兴趣。教师在讲解理论的同时,补充相应的实践内容,既可以提高学生积极性,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分析能力。例如,结合当前政府管理面临的新问题、新挑战进行专题阐述:人口老龄化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上学难”反映的教育问题、“看病难”反映的医疗问题等。

2.4根据教学时间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由于时间的刚性很强,处理教学内容与时间矛盾关键在于教学内容的选择。而教学内容选择的基本标准需要做到“因材施教”。

2.5提高财政学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融合度

教师在讲授财政学的理论内容时,应该不断融入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内容,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在未来经济工作和社会工作方面的视野,使其看问题能更全面、更深刻。特别是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更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知识贯通。教师可以尝试从以下的角度来融合:①运用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理论来分析比较公共定价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用消费理论中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来分析税收的经济效应;运用宏观经济学中的IS-LM-BP模型来分析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问题。②将管理学中的“决策”“、计划”、“组织”、“创新”等职能应用于财政收支管理、预算管理等方面,思考如何运用管理学原理来理解财政管理的创新。③可以尝试从社会哲学角度拓展财政本质。从财政的公共性特征,沿着“信仰-权力-表达-幸福”这条哲学线索,去分析个体接受公共生存方式、以税费形式将收入转移给政府等问题。④财政的讲解不能缺失历史脉络,可以说中国历史是一部财政改革史,教师可以利用财税改革的历史经验与规律来分析改革深化的财政之路。

2.6其他建议

宏观经济学小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3)23-0027-04

《西方经济学》是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稀缺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一门学科,是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目前关于如何进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多,然而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视角对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进行研究,并结合实际教学过程进行追踪型实证数据分析的成果并不多见。本课题组成员,紧密结合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湖北省独立院校和高职院校为考察对象,立足湖北实际,在吸收和借鉴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展开研究。

一、传统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课题组以调查问卷、座谈会和走访等方式,对湖北省十几所应用型高校部分教师及开设西方经济学课程的各专业大学生就西方经济学教与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忽视思维方法训练

西方经济学内容比较抽象、难懂,因而思维方法的训练至关重要。调查中,80%的教师反映由于教学学时有限,而思维方法训练费时费力,因此教学过程一般是按教材章节顺序进行,虽然教学进度表或教学日历中也安排了部分内容的思维方法训练环节,但往往因影响教学进度,无法进行拓展训练。

(二)课程设置不合理

目前应用型高校普遍存在课程设置不合理,内容选取缺乏专业针对性的通病。调查表明,所有经管类专业都开设了经济学课程,但专科生一般只在大一下学期开设西方经济学,由于课时有限,不能全面供述。有的学校只是针对不同专业设定不同的教学总学时,但没有针对不同专业设置有侧重点的教学大纲,导致每个专业在开设本课程时,都是从微观经济学第一章按部就班的讲授,每个专业对于本课程的区别只在于由学时不同而导致的截止章节不同。有些专业的本科生如市场营销专业、酒店管理专业、工商管理专业只开设微观经济学,金融专业、财务管理专业只开设宏观经济学。事实上,作为经管类专业核心基础课的经济学课程对学生后续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和专业素质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同,学生必须在全面了解经济学体系和相关原理的基础上有所侧重,因此对能力要求、课时安排、开课学期等均有特殊要求。

(三)教材选用不当

在被调查的十几所院校中,大多以高鸿业的《西方经济学》为教材,该教材经过五次调整和修改,相对比较成熟,内容也比较完善。但是,对独立学院的学生而言,这套教材内容较多、案例偏少,对数学知识的要求较高,不便于自学,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另外有少数学校用本校教师自编的教材,这类教材相对来说实用性较强,但往往会出现知识性错误,弱化了学生对本课程学习的重视程度。

(四)实践课时形同虚设

当被问及西方经济学课程实践如何进行时,大部分学生都不知道西方经济学课程有实践环节,教师也表示西方经济学实践环节缺乏指导规范、执行要求和考查标准,无法开展实践教学。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单一

大多数教师在讲授西方经济学课程时,采用“单向”教学模式,与学生没有互动与交流,也很少提问和讨论。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忙于记笔记,没有时间思考,更谈不上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调查显示,目前各高校西方经济学课程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但教师讲授的时候往往过分依赖多媒体,部分教师的多媒体制作不清晰,加重了学生听课难度。

(六)注重知识传授轻视作业训练

为了节约教学成本,大多数应用型高校普遍采用合班授课的方式,因人数过多,授课教师只能关注理论教学的进度,难以采取分组讨论的方式授课。而人数过多又直接加重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调查显示,绝大多数教师都会布置作业,但批改次数在2~4次不等,普遍偏少。由于不能全批全改,部分学生对作业不够重视,通过练习而消化理论知识的效果不能得到保证。

(七)考核方式不科学

目前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的考核都比较简单,最终的总成绩由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组成,一般分别占30%和70%。其中期末考试通常采用标准试卷考试的方式,很多学生到期末考试时突击背书甚至背习题,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缺乏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过程

(一)编写适合应用型高校特点的教材

教材是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工具,是体现高校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课题组成员通过各种教材研讨会平台,形成了该教材的研究团队,并出版了针对应用型高校学生的适用教材。

在授课之前,教师要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进度表及知识体系图等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前了解课程的知识架构及各章节的地位和作用[1]。如将西方经济学微观宏观知识体系绘制成表格,打印后发给学生,加强学生对知识体系的系统性理解。

(二)实施模块化教学,加强专业针对性

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进行差别化教学[2]。以国贸、金融、市场营销及工商管理专业为例,具体见表1。

(三)采取四步教学模式,培养创造性思维

第一步,教师教学时由情景式案例导入入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第二步,进入理论知识讲授环节,再结合案例分析讲解,推导出原理。第三步,结合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必要时推荐一些有趣的书中某些具体篇幅给学生课下阅读,如郭凯的《王二的经济学故事》等,让学生通过阅读更深入地理解经济学相关原理。第四步,课下利用网络等平台与学生进行交流互动。这样,由现实案例到理论学习,再到实际生活,使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获。

(四)丰富教学手段,活化教学方式

教师将多媒体教学与板书相结合,特别是针对某些需要借助图形才能真正分析推导出结论的问题,如微观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分析和宏观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分析等,带领学生一起作图,边讲边画图。积极开发第二课堂,鼓励学生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外出进行经济观察,如营销专业的学生开展市场调查活动、金融专业学生进行家庭理财方案的自我设计等。

(五)考核方式多样化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实行动态全程跟踪,学生的课堂发言、讨论、提问和课后阅读、习题、网络交流等都计入平时成绩。另外,课题组随机选择6个班级施行新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由出勤、课堂提问讨论等表现)30%,课后阅读拓展(根据学生自愿提交的读后感或小论文)30%,期末卷面测试40%。

三、西方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课题组从六所独立学院选取了24个班级共1056名学生作为样本,并将他们按班级分成两组,第一组12个班共计530人,坚持传统教学方法,第二组12个班共计526人,进行教改试验,其中第二组在考核方式上又有所区别,从中选取6个班(称之为革新组)采用新的考核方式。经过对全体学生的问卷调查,整理出有效问卷1010份。调查表明,实验组学生比接受传统教学法的学生对课程学习兴趣高出17.9个百分点。

担任样本24个班教学任务的共计7名教师,且尽量地按照各自所任教班级对半开的方式进行分组请学生进行网上评教,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知,同一教师所任教班级中,实验组评教得分普遍高于传统组,实验组评分的标准差也明显低于传统组,说明实验组学生对本课程的教学满意度高于传统组,且平均数的代表性强于传统组。

调查显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实验组学生大部分能保持对本课程的学习热情,课堂参与度明显高于传统组。而且对经济现象和经济形势的关注程度也明显高于传统组,经常自觉地浏览重要的财经网站,且对经济学类书籍的阅读量和借阅频率明显高于传统组。

从考试总评成绩看,实验组比传统组高分层次(80分以上)的学生比重高出8.8个百分点,不及格人数比重低3.8个百分点。

四、反思与建议

吸引学生参与是关键。教师要想办法增加课程的吸引力,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要重视第一堂课教学,欣赏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讨论,肯定探索与创新[3]。

教师的学识与付出是保障。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与课下的辛勤劳动是分不开的,相对传统教学而言,创新性教学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备课,教学要求也更高,因此,教师必须不断丰富和提升自已,加强自己的专业素养。

校方支持是动力。创新性教学对教学软硬件条件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学校必须在教学设备和环境方面增加经费投入,加大投入支持力度[4]。另外,应加大对创新教学方式的教师和优秀学生的奖励力度,鼓励教学探索。

方法多元化是手段。教师要经常性地变化教学内容呈现形式,使学生消除倦怠情绪,保持持久热情。

网络平台是途径。充分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学习交流互动和资源共享。如通过校园网络进行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综合训练、模拟考试等,通过E-mail传送有共性的学习疑点、进行答疑等,通过QQ共享课件和笔记等。

参考文献:

[1]蒲应,郑春慧.从宏观上准确把握西方经济学教学内容[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7(22):278-281.

[2]杨慧力,刘玉平,王杰.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西方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证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1(8):172- 174.

[3]蓝宝江,李培祥.生活事例、学术笑话与西方经济学教学[J].中国大学教学,2012(9):45-47.

[4]刘志彪,王国生.美国名牌大学经济学教学的特色及启示[J].教学与研究,1999(12):64-69.

On Innovative Teaching Practice of the “Western Economics” Course under the Mode of Applied Talents Cultivation

XU Yan-lan, YAN Xiao-bing

(Wuhan Institute, 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