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学生职业规划

大学生职业规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第1篇

1.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规划。其实不然,职业生涯规划是指规划从开始工作到退休的整个职业历程,它主要包括职业规划、自我规划、理想规划、环境规划、组织规划等,职业规划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

2.就业教育等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绝大多数高校只在大学生四年级的时候将就业教育列为大四学习的重点内容,且认为大四的就业教育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业教育等同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认识上的误区必将影响毕业生和非毕业生今后的职业生涯规划。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个静态过程。职业生涯规划要受到规划者自身兴趣、素质和自身以外的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要随时根据主客观条件的变化对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做出调整。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并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个动静结合、交替的过程。

(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不完善

1.理念缺失。提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是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但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机构的工作大多停留在如办理就业手续、提供需求信息和政策制度指导等简单工作上,高层次、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则严重不足。

2.机构缺失。大学生就业指导机构是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主要载体。但目前我国绝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对大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仍旧靠就业指导中心几堂课、几场招聘会完成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3.专业教师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最终要靠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来完成,而目前高校就业指导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和少数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大多来源于学校党务、政务部门,他们对学生就业和就业管理工作的要点掌握得比较好,但要他们运用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对于“半路出家”的他们来说还比较困难。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和素质不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系统体系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应该贯穿于个人发展的一生。在西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高度发达的国家,很多人从小学时代就开始了职业角度的自我探索,这种从小学到大学的长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使得他们的职业选择是能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及社会需求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在我国,学生只有在大四就业时,学校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大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十分有限。据新浪网教育频道推出的一项关于“你什么时候接受过系统地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调查显示:“从来没有过的”占80.98%,“大学期间”占15.9%,“高中期间”占3.12%。这就表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没有形成系统,在小学和和初中阶段目前还是空白。

(四)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环境缺失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服务购买率低。据调查,社会上86%的人对职业规划有过了解,但仅有8%的人接受过职业规划服务,购买率仅为9.79%。其次,高校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氛围。在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背景下,高校关注更多的是“进口”和办学质量,对“出口”的关注却并不够,投入得也少,领导的不重视,影响了职业生涯规划机构及其工作开展的环境。最后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在我国,家庭教育以灌输为主,以“严”著称。孩子从小就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所有的兴趣和价值观都是父母和社会强加的,在孩子最初成长的家庭环境里缺乏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环境。

二、完善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个体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舆论宣传

在我国现有的文化背景和氛围下,要顺利地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政府和高校必须高度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加强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舆论宣传。政府的首要工作是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及其工作的开展用法的形式规定下来,形成于政策或法规,使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有法可依;其次是鼓励民间机构创办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培训机构,弥补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机构的不足;第三是利用官方媒体加大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宣传力度。而各高校要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学校的一件大事来抓,做好职业生涯机构的完善、课程的开设和咨询等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工作;通过校园网、校报、广播站、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竞赛等方式或活动宣传职业规划的内涵、意义和作用,借助“第二课堂”,利用寒暑假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实践,丰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经历。

(二)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个新事物,人们对其理念、内涵和外延并不理解,以致于人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存在认识上的误区。要正确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就必须树立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笔者认为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应包含以下主要内容: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是建立在正确认识主客观基础之上的一个长期坚持的自我探索过程。第二,职业生涯规划重在实践。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就是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落实为实际行动,不断接受社会、企业组织和他人反馈的信息,对自身的职业体力倾向、职业能力倾向和职业个性倾向予以全面科学的衡量与评价,实现择业观从“我能干什么”的理想型向“我会干什么”“或我适合干什么”的现实型转变。最后,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在于实现个体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是要帮助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充分了解了内外环境有利和不利因素情况下,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使自己的规划符合自己的兴趣,符合社会的需要。

(三)构建系统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提高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效率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一种系统、有计划的教育活动,不是就业教育内容的简单拼凑,它应该有自己的体系。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主要是教会大学如何进行学业规划、如何开展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生涯路线和目标设计、制定行动计划与措施等内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级形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但它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它离不开小学和中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铺垫,这就是说要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首先应在中小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启蒙教育。笔者以为小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启蒙教育的内容主要是通过教育活动来培养儿童的职业意识和正确的职业理念,让他们对不同的职业有初步的了解,形成初步的职业理想。中学阶段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帮助学生进行正确的自我认识、形成职业理想、制定实现职业理想的途径和方法(四)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加强教师队伍和课程建设。

1.建立和逐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

要指导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就必须进一步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首先是成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我们可以通过政府提供优惠政策,扶持社会力量建立一批“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以满足目前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这些第三者非赢利性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的存在:第一,可以依靠社会自身的力量,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师培训和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第二,通过政府的资助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测评工具;第三,可以通过提供职业信息服务、开展职业咨询服务、进行就业市场指导等活动,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指导。其次是要完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内部职能机构。

2.培养一批专业、高素质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教师培养非常关键。一个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师接受培训后,笔者认为应该具备以下专业素质:(1)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指导方面具有较广博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和较开阔的视野以及一定的实战经验。(2)具有良好的知识运用能力,主要表现在学习能力和工作能力两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总结的能力。工作能力主要是体现在能够创新,能够在工作过程中不断的研究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提出新的可行性的规划方案。(3)良好的心理素质。良好的心理素质主要表现在具有充分的自信心、控制情绪的管理技巧、人际交往中的人格魅力以及应对压力的能力。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实践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分工正在不断的更新和细化,职业的种类、数量、结构和对专业技术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和完善。高校职业规划课程的教学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了解社会,帮助大学生学会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职业目标和发展目标,激发大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避免大学生因盲目就业所造成的从众现象,避免大学生由于对自身和社会的不了解所造成的心理落差现象。通过学习职业规划这门课程,让大学生具备自我规划、自我认知和适应社会的能力,教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有针对性地注重自身综合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知识的学习,为顺利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提供科学的方法。

一、职业规划的内涵

所谓职业规划,指的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规划则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

二、目前大学生职业规划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目前高校职业规划课的专职老师还相对较少,主要由辅导员和其他学科的老师兼职,这些老师主要工作是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任务已经很繁重,能够用在备课及教学的时问、精力非常有限。这种兼职任教的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

职业规划师资队伍中具有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以及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专业背景的老师并不多,有些任课老师原来的专业还是理工科的。由于专业背景的限制,这些“半路出家”的老师在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二)教学内容不足

我国应用的职业规划理论基本都是从西方国家“进口”并加以“改造”的。由于国家制度、历史文化、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差异,西方的理论体系在某些方面与我国实际情况有所冲突,我们必须立足国家实际情况,用批判的眼光对西方的这套理论进行社会主义本土化改造。但是目前我国职业规划理论本土化研究进程还比较缓慢,不仅难以满足学生和社会的需求,还制约了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工作的有效哉埂

(三)课堂教学实践性不强

实际上,职业规划是一项极具操作性的课程,其对学生参与一级互动的要求比较高,有许多教师自身就缺乏专业的规划教学实践技能,因此还沿用了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即一味的灌输学习,殊不知这种教学方式扼杀了学生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们对于职业规划方面的知识理解的不深刻,继而在走向社会工作岗位上也不能很好的凸显专业优势。

三、提高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对策

(一)加强就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就业指导教师是高校职业规划教育的主力军,要开展科学有效的职业规划指导工作,就必须建立一支专业化的、业务强、高素质的就业指导队伍。一方面要注重师资选拔。高校需要通过专、兼等多种形式,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指导队伍,形成严格的师资聘任制度,选择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事业心和责任心、创新精神,还要具有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相关学科背景,对时事有所了解具有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可以说,对就业指导教师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但这样才能保证大学生职业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培训与考核。通过派遣他们到相关机构接受专业培训、组织参观学习、开展课题或专题研究等途径,使他们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合理的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有关政策法规;特别是要具有职业规划相关的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通过“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促进教师队伍之间的交流,像更多专家学者学习,也是一个提升的过程。另外,通过教师队伍的考核制度,明确奖惩措施促进教师不断提升自我,形成对自身的要求。

(二)设置职业规划与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课程

高校应提高对职业规划的重视程度,加强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教育力度,然而,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已经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要想真正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学校就要积极开展职业教育,帮助大学生掌握择业的技巧和方法,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建立健全大学生职业规划课程体系。然而,目前在我国,大多数院校还没有开始职业规划课程。职业规划相关内容,一般只在管理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课程中有所涉及,内容相对简单。要建立健全职业规划课程体系,加强大学生职业教育应以下从几方面入手:

首先,将职业规划课程作为大学生在的必修课程。课程建设是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核心。将职业相关课程纳入学校正常的教学计划,规定必要的学分、学时,在大学期间分阶段、分层次、分重点地为学生提供包括职业规划、就业信息指导、求职技巧训练等各方面的指导。职业规划课程内容应包括大学生就业形势和法律法规、择业观教育和素质培养、大学生素质测评与人职匹配理论、择业技巧和方法、职业发展与职业适应、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及升学指导和创业指导等。职业规划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也就都有必要专业的课程,帮助学生制定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

其次,在设置相关课程的基础上,高校可以依托相关专业和就业指导部门,成立大学生职业规划的专门研究机构和课程教研室,负责相关课题的研究,将职业规划理论的研究更进一步。还可以由校内部门负责人员、专业教师和校外企事业、相关部门专家领导成立大学生就业指导委员会,经常的交流经验和学术思想,一方面便于课程更好的开展,另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咨询辅导的服务。

(三)实现职业规划的本土化

职业规划本土化研究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持续的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共同参与,单凭高校及个别教研人员是不能完成这项工作的,必须由政府、教育主管部门牵头,调动社会科研机构、高校、企业等共同来参与职业规划的本土化研究。

首先,应该成立专门研究机构。政府组织成立由大学、公共研究机构、企业相关人员共同组成的职业规划教育研究机构,对其职能划分给以明确要求,并对专业人员配备和研究经费等给以支持保障,提高职业规划本土化理论研究层次,编写切合我国实际的教材,开发先进的测评工具。

其次,应该组织编写职业信息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部权威的职业信息工具书是大学生认知职业的利器,但目前我国尚无一部可供职业规划者检索并参考的职业新工具书。政府相关部门应尽快组织编写并进行定期更新。

四、结语

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其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科学合理的职业规划教育能够使学生掌握职业发展规律,科学地规划人生,促进个人职业的顺利发展,实现人生价值。因此高等学校要把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作为当前素质教育的一项核心内容来抓,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各个阶段,建立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协助学生走向社会,迈向成功人生。

【参考文献】

[1]郭剑.当前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及对策[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0(20)

[2]方伟.大学生就业工作教师培训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张洪田,张慧研 . 加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5.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第3篇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研究;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7.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02-0121-02

1 调查情况

1.1 调查的目的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职业规划的能力,发现学生在职业规划和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加强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1.2 调查对象的选取

本次调查以我校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25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与对个别问题深入访谈的方式,进行较为全面的调查,回收问卷230份,有效问卷224份。

1.3 调查样本的构成

在224名有效问卷中,艺术学院学生45 人;信息学院学生 37 人;法学院学生41人;电子学院37人;为了增强信度和效度还向《合同法》选修课(涵盖不同专业)的学生64人发放问卷。在所有调查对象中,男生118 人, 女生 106 人;农村籍学生 75 人,乡镇学生人数为69人,城市籍学生 80人。

1.4 资料收集、整理与分析方法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问卷调查法收集与本研究相关资料。问卷采用自填法,由被调查者当场填写,经核实后回收,实际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30份,回收率92%,有效问卷224份,有效率97.3%。

2 调查结果分析

2.1 学生不熟悉职业生涯规划

经过统计分析发现,45.6%的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所了解,3.8%的学生比较熟知,20.5%的学生表示不了解。33%的学生是从二级学院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获得相关知识,63%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要,18%的学生表示不能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33%的二级学院在新生入学时进行了职业生涯方面的指导,但缺乏进一步的系统的教学与跟踪指导。

2.2 不同性别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比较

对比男大学生和女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在96%的有所了解和熟悉职业规划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占62%,女生仅占38%,进一步的访谈发现,男生对职业规划的认识源于生存压力的需求和现实生活的需要,其中有23%的学生是出于自我能力的发展和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有部分学生从媒体和讲座中习得的职业规划相关的知识;有3.4%的女生出于对就业性别歧视的担忧不敢正视这一问题,真正意义上的职业规划也无从开展。

2.3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专业的了解程度

在“你对自己所学专业是否了解,比如培养目标?”一项问卷中,约12%的学生选择了“非常了解”,80%左右的学生选择了“了解一些”,还有8%的学生“不了解”。对于选择所学专业的原因中有78%的学生选择父母指导的选择,其中有18%的人选择进入大学学习后对自己所学专业有所兴趣,43%的人表示没有兴趣,7%的人正打算换专业,10%的人表示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有22%的人是自己对于自己喜欢的专业的自愿选择,其中有3%的人进入大学学习后丧失对自己高考志愿时所选择的专业的兴趣。

2.4 学生的专业和职业的关系

35.3%理工科技术性强的专业学生想找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工作,36%的法学专业的学生希望从事法律事务相关的工作,总体上看,人文社科的学生专业倾向不明显, 28.7%的学生认为只要有一份工作就行,至于是否与自己专业相关无所谓。

2.5 在职业取向上趋于多元化

43.6%的学生想进公司,20%的学生想自主创业,19.4%的学生欲做公务员或其他职业。除与专业对口的职业外,公务员、自主创业也成为学生择业重点。

2.6 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关系

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能力的关系上,有76%的学生不清楚实现自己职业理想必须具备的职业能力,只有3.6% 的学生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并为实现自已的职业理想储备职业能力,24%的学生认为按照学校安排的课表进行学习就具备了未来职业所需的专业能力。

2.7 职业规划和素质教育的关系

78%的学生认为两者之间没有关联,进一步的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素质教育是以知识为基础的教育,以知识和获取知识的能力作为衡量个人素质的基本标准。23%的人将找工作的能力等同于职业规划,并认为这也是一种个人能力。

3 对策探讨

从以上结果和分析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并没有认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也没有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提升个人能力的方法来对待,事实上我们认为:职业能力是个人的一种基本素质,职业能力以职业规划为基础,良好的职业实现对于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和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较大的作用,而个人的良好的发展与社会的稳定发展息息相关,从我们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调查中可以发现,当前大学生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程度还有待于提高,学校社会和家庭均应在此问题上作出努力。只有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发展自己,发挥潜能,取得职业生涯的成功。

3.1 学生、家长与教师的观念必须转变

职业规划的问题以与市场经济和职业的高度分化为社会背景,以个人的自主择业为前提,国外很早就有关于职业规划的研究,并且将其与素质教育结合在一起,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与指导起步较早, 而且已经形成了较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体系, 具有早期性、个性化、实用性、专业性和连续性等特点。国内大部分人将职业规划作为一种就业的手段,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我们认为,职业规划的重心不仅仅是职业,不仅仅是指导个体找份工作好,它以评估人的性格特征和气质为基础,以人生的事业和人的价值的完美实现为终极目标,应该将其纳入素质教育的范畴中,成功的职业规划应该贯穿于个人人生发展的始终,因而应倡导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贯穿人生始终的职业规划模式。学生不能只是专注于个人的学习与成绩,不能正确地认知自我。对职业生涯教育概念认识粗浅,被动地接收学校和指导老师传授的知识和技能,应该变被动为主动,积极进行职业规划,自己在职业生涯的选择上不是以金钱为唯一的衡量标准切忌功利的心态,在职业生涯规划中最重要的因素是个人天赋和兴趣,而不是专业目前是否热门或者有“钱”途,兴趣是人们后天的成长环境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丧失兴趣是人们转换工作的重要原因,也是职场失败的重要因素。作为家长应该用心发现孩子的长处和兴趣爱好、心理倾向,对孩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尽早的认清和帮助孩子进行自我认知,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作为教师也不仅应该教书还应该育人,激发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兴趣,引导学生明确职业理想的内涵、职业理想对职业生涯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根据个人需求与社会需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的指导学生进行人生的规划和实现人生的价值。

3.2 要建立职业生涯辅导与咨询机构

由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又精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的教师进行日常管理定期进行活动,学校推进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中应有职业规划课程,提早开设职业规划选修课,并计入学分使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日常化,建立专业的职业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先进行试点,以点带面全面展开。也可将职业规划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从学生刚入校时就开始进行职业规划方面的指导,对于教师现在学校专业的职业规划教师明显不够,从知识背景上看,部分是从行政岗位上直接转过来,部分依赖于学生辅导员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均存在问题,应该安排心理学专业方面的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规划的教学和日常生活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的测评,引进国内外比较先进的职业生涯测试软件使学校职业规划系统化、科学化、正规化,提倡专兼职教师并举的原则,学校可以从校外聘请专门从事职业规划训练的人员作为学校职业规划兼职教师,对学校内部有关专业的有志于长期服务学生的老师,定期向相关机构派出老师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培训。定期请各行业的成功人士进校进行职业经验的介绍和交流,激励大学生进行自我规划,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3 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

调查中甚至发现部分大三学生还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盲目的学习只能是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由于不清楚自己所学的专业,因而缺乏专业认同感和专业自信心,也很难在学习中有意识的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因而二级学院在制订教学计划的过程中应该加强相关专业的社会作用和功能方面介绍,适当安排理论课与实践课程的比例,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利用假期安排学生进入专业相关的单位进行实习,使学生尽快对专业有感性认识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好的进行职业规划。

3.4 学校应加大学校与用人单位联合的力度

及时反馈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情况,聘请用人单位人事部门有关人员进校举办讲座,指导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与职业素养的培养与熏陶。在软件方面,尽快引进职业能力测评系统免费为学生提供科学的测评,学生通过对自己的职业素质和职业综合能力的测评,充分地了解自己的 人格与能力,结合现实社会,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客观的找出自己的一些不足, 有针对性地培养和发展自己良好的职业个性,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的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并且尽早的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

参考文献

[1]冯萍.论职业生涯规划应从跨入大学开始[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02,(3).

[2]徐昶斌.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应用初探[J].惠州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第4篇

本次调查选择了徐州地区的5所不同类型高校的在校生,从专业分布上包括师范类、财经类、理工科类、医学类等,从学历层次上包括本科和高职高专,保证了样本具有一定程度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680份,收回有效问卷560份,回收率为82%。其中,女生380份,占总体的68%,男生180份,占总体的32%。

女生职业教育不容乐观

自我认识不清晰,目标不明确

在是否了解自己适合什么工作这一问题上,只有32.4%的女生表示了解,回答“不明确”的占63.7%,“完全不了解”的占3.2%。

被问及是否有明确的人生目标时,52.6%的女大学生选择“有”,35.5%选择“说不清楚”,10.3%选择“没有”。说明还有近半数的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目标,需要学校给予及时的积极引导。

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没有较为明确的认识。清楚自己未来三年到五年发展计划的女大学生仅占19.5%,68.4%选择思考过,但还不清晰,仍有一些学生对此问题持不清楚的态度,占了11.3%。

在求职方面,大学生普遍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是父母和自己,女生中有36%选择自己,34.7%选择父母。男生中,46.6%选择自己,28.3%选择父母。可见,女生对于家庭的依赖性更强一些,这也是女生职业定位不清晰的原因之一。

普遍感到就业压力

求职当然是大学生最为关心的事情,在调查中,56.1%的女大学生表示目前最大的压力来自就业,男生为53.8%。这说明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大学生承受很大的压力,但压力对女生的影响更大,在对大学生求职信心的调查中,女生有60.3%感觉就业前景一般,19.8%表示乐观,14.7%表示感觉悲观。男生中32.7%的同学表示乐观,这表明女生的就业心态较消极。

谈到毕业后的打算,有32.6%的女大学生愿意直接工作,有深造意图的占到了31.6%,先工作后深造的23.2%。数据说明当前的女大学生们逐渐接受了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念,但在深造方面,女大学生仍把考研作为自己惟一的方式。

对于毕业后第一份工作月薪的期望值

调查显示,在择业时女大学生首先考虑的因素依次是:薪酬福利、实现个人抱负和自我价值、工作单位性质及前景、稳定有保障、工作轻松自由、专业对口。而男生的选择依次是:薪酬福利、实现个人抱负和自我价值、发挥特长、工作轻松自由、专业对口、个人发展空间。对比发现女生对于稳定性的需求仍然较高。

此外,在对企业的选择上,当前的女大学生们表现得有些“崇洋”,选择外企就业的比例高达33%,与之鲜明对比的是选择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的仅为2.1%,而事实上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流入了民企。此外有31.8%的女生选择了事业单位,19.8%选择政府机关,9.2%选择了国企。

关于就业地点,48.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大城市,3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中小城市,14.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家乡,只有0.8%的人选择了县城。女生首选大城市就业,在求职越来越难的今天,对于她们成功就业、实现人生价值显然十分不利。

对职业规划缺乏深层认识

调查表明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很强的渴望,但同时对它也感到较为陌生。在对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是否感兴趣这一问题中有47.9%的女大学生回答感兴趣,39.5%的人回答无所谓,仅有8.2%的回答不感兴趣。

被问及职业生涯规划应该从何时开始时,选择大一的女大学生占到了38.4%,选择大二的占26.6%,选在大三的占21.6%,回答大四的仅占8.4%,由此可见,绝大部分的同学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要及早进行。问到是否认为需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65.3%的女大学生表示需要,27.6%认为无所谓,只有5%认为不需要。

但是在被问及是否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时,61.1%的女大学生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21.8%较熟悉但不会应用,11.8%感到陌生,只有4.2%选择了熟悉并会应用。男生中44.4%的学生听说过但不知道具体内容,31.6%较熟悉但不会应用,13.8%感到陌生,8.3%会应用。从数据上看女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了解情况不如男生。

谈到是否知道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52.6%的女生表示不知道,45%了解一些,1.2%很清楚。男生不知道的比例占45.5%,另有45.5%了解一些,7.7%很清楚,总体情况不容乐观,说明绝大部分大学生不懂得如何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实际操作。

需深层次的职业指导

在问及对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否满意时,只有6%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满意,选择一不满意的占15%,选择一般的占48%,选择不了解的占31%,这显示从徐州高校整体情况而言,职业指导工作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

在问及是否得到过学校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相关辅导时,30.3%表示有讲座,12.1%选择有系统课程,15.5%通过学校的调研,还有41.5%的同学回答什么都没有。

谈到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主要从什么地方获得时,通过网络获得的占42.9%,通过讲座获得的占43.4%,从课堂上获得的仅为25%,还有29.5%的同学是从书上获得此方面的知识。

超过半数的同学认为最好的就业指导形式是个别辅导,分别有64.4%的女生53.8%的男生做了此项选择。

对策思考

调查表明,女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需要,较之男生显得更为迫切。因此高校应当针对女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从她们入校伊始即开展长期的、连贯的、个性化的分类指导。根据不同年级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阶段、分步骤地有序进行,帮助她们进行准确的自我定位并切实制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

分类指导

目前高校职业生涯辅导绝大部分只是提供信息,但由于女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择业依赖性强、对职业的期望较高、自我认识不明确的特点,因此要开展相应的个性化指导,帮助她们提高择业自主性,明确生涯目标。

鉴于这种情况,可以用团体辅导的方式对女生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实践证明,团体辅导有其独特的影响机制,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咨询,而且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活动。团体辅导具有明确的目标性,能够把一类具有共同特点的女生聚集起来,成员间可以很好互动反馈,某种程度上,职业规划团体辅导的作用并不低于个别咨询,而且由于人力成本较低,使得其效率更高。针对女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团体辅导可有效解决其存在的共性问题,使其减轻心理压力,提高自信心,形成清晰的自我认知,明确目标。鉴于我国高校生涯辅导从业人员的实际情况,建议团体辅导主要使用结构性生涯团体,如生涯探索团体、生涯决定团体等,在有特别需要的情况下可有针对性的使用非结构性生涯团体。

全程化指导

一年级主要帮助新进校的大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使其了解大学与中学的区别,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大学生活应该怎样度过;认清毕业时将要面临的就业压力,就业的核心竞争力是能力与素质,帮助学生将就业压力转化为整个大学阶段的学习动力,提高她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指导学生认识了解职业生涯规划;通过人才测评,让大学生对自己的特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女性身心特点和择业的优劣势,培养自信心。

二年级可开展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合理的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帮助学生对就业市场的状况进行接触和了解,帮助她们结合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据自身优劣势等具体情况制定出符合个人特点的发展目标,初步实现职业定向。

大学生职业规划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职业发展;大学生职业规划;择业就业观念;理性择业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29?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职业更新速度加快,职业发展的变化情况和它的发展趋势日新月异,职业发展的内涵也随之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大学生了解职业发展变化情况及其发展趋势和一般规律,对于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科学合理地管理个人职业发展,切合实际的选择职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业发展的内涵

职业发展是指个体逐步实现其职业生涯目标,并不断制定和实施新的目标的过程。职业发展又称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从首次参加工作开始的一生中所有的工作活动与工作经历,是由一个人在一生中所担任的一连串工作职务构成的连续过程,与组织关联密切。”[1](31)职业发展的形式主要有职务变动发展和非职务变动发展两种基本类型。

1. 职务变动发展

职务变动发展包括职务晋升与平行调动两种常见形式。晋升是职业成功的标志,也是职业主体劳动效率的动机来源,它能提高劳动者在工作中的积极性,促使劳动者在其职业活动中创造出更好的工作业绩,尤其是对初涉职场的新人,效果更为明显。平行调动就是职业主体在同一级别的职务上调动,尽管职务没有提升,但是在其职业生涯目标上可以得到发展,也为个人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并未其将来的晋升做好了准备。[2](159)

2. 非职务变动发展

非职务变动发展也是个人职业发展的重要形式之一,特别是在个人晋升空间较小的情况下,非职务变动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个人追求职业生涯成功的需求。尤其是对于那些组织机构扁平化,上层管理机构不断削减的单位和部门而言,非职务变动发展已经成为个人晋升的代名词。换言之,中层工作人员的职业发展主要是非职务变动发展,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轮岗和换岗。

二、职业发展的新趋势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社会分工也随之不断更新和分化,职业的数量、种类、结构、要求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当中。从总体来看,第三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迅速发展和扩大,职业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职业分工逐步细化,社会对专业化和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逐年增加。

1. 全球职业发展趋势

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职业发展主要呈现出以下三种发展趋势:

第一,职业更新速度加快。

职业更新速度加快,主要表现在很多传统职业的快速减少、消亡和各种新兴职业的快速增加。从生产领域来看,第三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家政服务、旅游、保健、医疗、室内装修设计等许多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职业层出不穷。此外,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和技术的要求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涌现出了诸如基因和转基因工程师、生态农业工程师、园林设计师、生化试验师以及纳米、航空航天技术工程师等新职业。从新老职业对比来看,一些老的职业不断衰退和消亡,一些新的职业不断涌现和兴盛,传统职业在新的条件下不断调整和革新。总的来说,新职业所占比例和绝对数量都在快速上升。

第二,职业分工逐步细化。

从职业分工的发展历史和历程来说,职业分工经历了一个由简单粗放到细致明了的发展过程。职业分工从最初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一般分工到不同行业的特殊分工,再到不同职业岗位的个别分工。职业分工可以说是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和具体。例如,初期的农业如今已经分化成了粮食作物种植业、经济作物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优良种培育、饲料加工、化肥生产等等职业。计算机网络出现后,网络工程师、计算机软硬件工程师、网页编辑、网络安全工程师等职业不断涌现。

第三,专业化综合化并举。

职业的专业化主要体现在职业所要求的业务知识、技术方法和工作人员的专业能力。比如,医生这一职业的职业内容与其所要求的业务知识和技术方法已经不在局限于简单地“望、闻、问、切”,还需要从业人员学习和掌握心理学、药物学、人体解剖学、医疗器械的使用等知识和技术。

职业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职业与职业之间的相互交叉重叠以及对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越来越高。职业发展到今天,一些行业的职业界限已经打破了传统的藩篱,变得越来越模糊,不断朝着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同一职业对其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可能是身兼数职。如现在的高校教师身集教学、科研、管理等于一身,有的甚至还是经营者和市场开拓者。

2. 我国职业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快速提升和科学技术创新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劳动分工的模式或社会职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一些老的产能过剩行业面临着淘汰或缩减,一些高科技、新能源和绿色环保行业逐渐兴盛繁荣。

第一,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

从当前用工要求和人力资源市场的调查情况分析来看,职业岗位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和职业活动的内容,已经逐步由简单向复杂方面转化。过去单一技能就能胜任的工作,现在往往需要更加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工作的内容也更加复杂,往往需要的是夸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第二,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自从我国加入WTO以来,职业岗位的范围和服务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人们接受获取信息的渠道越来越丰富,不同职业人员之间的交往和协作大大增加,甚至很多职业还需要走出国门,职业交往的内容、对象和方式已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化。

第三,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

我国经济结构已经由传统的粗放型发展调整为创新型集约型发展,要求社会成员具有创新意识,逐步淘汰传统的落后工艺和落后产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因此,职业岗位的要求和对人才的需求已经由传统型向创新型转化,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科技人才将更受青睐。

三、个人职业规划

个人职业规划就是要对个人职业目标的选择以及如何积累职业目标的资本直至实现职业的过程进行管理。个人职业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当中,个人不同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职业目标不尽相同的,每个人都需要根据自己的优势、能力、需要、动机、价值观等逐渐的形成职业自我,即职业发展目标。职业发展目标可能同时有多个,也可能不够明确,甚至某些人一生都没有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只是在他们走到人生的十字路口时,不得已才做出选择。总的来说,个人职业规划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理性选择职业目标

能否理性选择职业目标,直接关系到个人职业目标能否直接顺利实现。职业目标定的过高,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反之过低,则显得毫无意义。理性选择职业目标需要依据客观现实,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比较职业的条件、要求、性质与自身条件的匹配情况,扬长避短,选择条件更合适、更符合自己特长、更感兴趣、经过努力能很快胜任、有发展前途的职业,甚至还需要我们审时度势,及时调整择业目标,不能固执己见,一成不变。切忌追求十全十美的职业。

(二)积累职业发展资本

职业目标确定以后,接下来就是如何积累职业发展资本、实现职业目标了。这就需要我们围绕职业目标制定一个实施策略,从知识、能力、经验、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不断积累自己的职业发展资本,也就是职业生涯规划。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