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见习期专业技术工作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高等教育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严重缺乏,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依然任重而道远。
构建和实施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培养面向生产一线、服务地方经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关键。如何构建和实施以“能力本位”观的高职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改革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前中国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的核心任务。
我院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出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立足全局,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理组合,构建出反映汽车行业特色,实用性强,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1、课程体系的选择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通过课程来实现的。对我国高职教育有较大影响力的国外课程模式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加拿大的CBE(Competency Based Education)模式、世界劳工组织的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模式。国外课程模式有其先进性、合理性和科学性, 对所在国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因我国国情的制约, 我们不可能照搬。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时间相对较短,通过借鉴国外高职教育课程设计的体系和模式,逐渐形成我国高职特色的课程体系。
我国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种类较多,应用较为广泛的有以下几种:其一,学科课程体系的改版,尽管做了改进,没有突破本科 “压缩版”的原型。其二,是模块式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主要由学科知识模块、专业能力模块,各种知识模块和能力模块组成,根据需要可合成面向不同专业方向的课程体系。这种课程体系具有较明显的板块组合特征,重视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在专业课程设置的体系上,明显突出课程体系的专业性或职业定向性,在很多高职院校中使用。其三是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凸显岗位技能和相关岗位能力课程的要求,是今后主要推广应用的课程体系。
我院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的基础上,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课程体系。
2、课程体系的构建
2.1 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总体思路:依据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步骤,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在明确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为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需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具体方案如下:
(1)“4S”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售后服务(Service)、零配件(Spare Part)、信息反馈(Survey)。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汽车4S店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4S店在提升汽车品牌、汽车生产企业形象上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通过与企业专家、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分析学生就业岗位,得出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见表1。
表1 基于“4S”工作过程的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
(2)在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基础上,建立以“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见图1。
(3)基于“4S”工作过程课程体系要求合理的教学组织形式,科学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施中参照相关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企业标准进行教学改革,要求学生获取“汽车维修工”、“汽车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证书,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
第1学期:在校学习《政治理论》、《形势与政策》、《实用英语》、《信息技术》、《高等数学》、《机械制图》等课程。
第2学期上半学期:在4S店进行认识实习,了解专业岗位,体验企业文化,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2学期下半学期和第3学期:在校学习《汽车机械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电工电子技术》、《汽车电气设备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消费者心理学》等课程,汽车发动机拆装、汽车一级维护等实训。
第4、5学期:分步完成4S岗位技能的培养,每学习一个“S”,在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和4S店之间轮转一次。
第1个“S”―销售(Sale):开设《汽车营销》、《商务谈判》、《市场调查与预测》等课程,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训练定货程序、市场调查、分析,营销策略的设计等能力。
第2个“S”―售后服务(Service):开设《汽车维修业务接待》、《汽车检测技术》、《汽车故障与维修》等课程,主要采用情境模拟法,训练学生售后服务能力。
第3个“S”―零配件(Sparepart):开设《汽车零配件管理与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等课程,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法,训练零配件出入库程序、检索方法、库存量确定等能力。
第4个“S”―信息反馈(Survey):开设《保险理赔》、《数据库实用教程》、《旧机动车鉴定与评估》等课程,主要采用实践(活动)训练法,培养学生跟踪调查、回访、客服等能力。
第6学期:在企业从事汽车营销、汽车维护、汽车检测、维修、车辆估价、保险理赔等顶岗实习,汽车驾驶实习,并且完成毕业设计。
2.2 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核心技能
为了使学生能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技能需求,结合岗位群应具有的核心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要求,建设《汽车营销》、《汽车故障与维修》、《汽车零配件管理营销》、《汽车服务企业管理》、《4S店信息管理软件使用》等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见表2。
表2 核心课程建设一览表
依据 “4S”工作过程,根据典型工作任务,选择合适的项目载体,设计学习任务(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完成具体的工作过程中掌握知识,形成“特定岗位能力”。如汽车营销课程教学中,针对汽车“销售顾问”岗位进行专项训练,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方法,观察市场,分析、研究变化的市场给企业所能带来的机会与挑战,并能及时提出应对各种变化的建议或经营方案,还要训练组织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通过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的职业能力。
2.3 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参照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标准,按照校企共建、边建边用、精做共用的原则,通过优质核心课程建设、网络课程建设、专业视频库、配套特色教材、特色软件工具建设,建设特色专业教学资源库。
3、课程体系的实施
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本专业必须的理论知识和专项技能,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综合素质,适应地方经济建设需要的、能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具有较强实际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掌握一定的汽车运用、维修技术与汽车营销技能,能从事汽车营销、汽车检测、维修、养护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可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
3.1 突出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突出“能力本位”观,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教育除了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技能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组织管理、市场营销等综合能力,因此,课程体系要突出“能力本位”观,打破学科体系的束缚,重新整理组合现有课程,重构学习领域课程,注重知识和技能的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
3.2 革新教学内容
鼓励教师参与科研、工厂实践、技能大赛,引领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必须与实际接轨,反应出时代要求和技术进步。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需求。目前,市面上汽车专业相关的教材较多,但是部分教材内容与汽车发展严重脱节。如本专业《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课程组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4S店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科学设计学习性工作任务,制定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与企业共同开发紧密结合生产实际的实训教材和理实一体化校本教材。
3.3 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以能力训练为本位,注重实用性、应用性和创新性,不断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特别重视教学资源库建设,如教学课件、教学录像、演示录像、维护案例、学习情境、任务工单、汽车维修资料等开发,为实现课程教学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应用提供了资源。同时还充分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在进行台架训练和整车训练之前,让学生进行模拟仿真实训。2006年开始,学院与上海景格、北京运华天地合作开发汽车仿真软件充实到具体课程中进行教学,学生在点电脑上进行模拟仿真实训,三维动画使学生对较为抽象的知识点能够更容易理解,之后利用故障模拟实验台及整车进行教学,弥补实践操作资源有限所产生的不足,为学生进行实操作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教学效果。
3.4 建设优秀教学团队
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结构合理,具有较高教学水平和较丰富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证课程体系有效实施的关键因素。以探索“专兼结合、校企互通”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机制为基础,以提高校内教师实践能力和兼职教师教学能力为重点,按照身份互认、角色互换的原则,实施访问交流工程,培养专业带头人。培养优秀教学团队,争取建成省级优秀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90%以上,培养专业带头人2名,其中,聘请行业高水平兼职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和引进骨干教师6名,优化兼职教师库,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学时达到40%。
3.5 加强“四位一体”实训基地建设
(下转第29页)
(上接第27页)技能训练平台是培养高素质、技能性人才必备支撑,依托悦达学院积极建设集教学、培训、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四位一体的实训基地。
建设以生产性实训中心为主的校内实训基地。在校内建设生产性悦达起亚4S实训中心。根据4S店规范要求,采用现场实景教学模式,将课堂搬进实训中心,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综合技能,为实现零距离就业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加强实训室的管理,不断提高实训指导教师的教学能力,专业水平,建成完善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保证教学实训设施设备良好率,为学生实训提供有力的保障。
建立一批紧密型的校外实习基地。进一步与中大工业集团、东风悦达起亚捷翔4S店、东风悦达起亚嘉华4S店、广州本田盐城4S店等合作,建立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保证有10个紧密型实训基地;聘请高级技术人员担任实训指导教师,使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有所保证。
3.6 校企联合、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
优化校企共建悦达学院的运行机制,完善“校企轮转、分步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校企资源优势,以就业为导向,突出汽车维护、汽车营销等核心能力的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综合素质,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需求的无缝对接。在学校侧重人文素养、专业基础技能的培养,在企业侧重岗位技能、职业素质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各自的资源优势,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练一体化。
3.7 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
在考核体系上,坚持高职课程标准与职业资格标准的一致性,把职业资格考证内容嵌入到学历教育课程之中,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在考核方法上,实施新的考核办法,强调过程考核,注意学习引导,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4、总结
围绕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就业的主岗位,调研企业,明确典型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要求的,构建基于“4S”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校企共建核心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技能,形成针对“销售”、“售后服务”、“零配件”、“信息反馈”方面的特定岗位能力。在职业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师资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不断改革、优化。在实施“双证融通”的同时,把素质教育、创新与创业教育渗透到教学全过程,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保证课程体系实施效果。
课程体系模式符合高职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是一套较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是高职教育从学科体系向“4S”工作过程体系的一种转移,能够满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要。课程体系已在两届学生中实施,取得预期效果,培养出的学生能适应就业岗位的需求,学生个人发展有后劲。
【参考文献】
[1]邱英杰,面向工作岗位需要的课程体系构建――以高职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0,31(29).
[2]姜大源.关于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5).
技术员个人试用期工作总结
自20xx年10月1日来到XXXX氯碱项目部参加工作,这两个多月在生产处担任设备技术员一职,得到项目部领导的关心培养和同事们的热心帮助,让我的工作效率有了快速的提升,在此感谢公司对我的信任及同事们的支持。下面是试用期的个人工作总结,请各位领导指导与纠正:
一、主要工作内容
1、维护保养工作的指导与监督,进行油和备品备件统计。根据签订的技术协议以及相关设备的使用说明书,对不明情况的进行电话咨询,编制项目部所有设备的油品种及消耗量、备件备件物品消耗等统计、报表等工作。
2、编制设备台账及协助设备状况管理。根据最终版工艺流程图核实现场安装情况,根据相关技术资料编制动力车间(含空压制氮站、循环水站、净水站、脱盐水、中水回用以及污水处理)设备台账和设备档案。
3、协助动力车间单机试车,统计项目部单机试车情况,汇报进展情况和出现的问题。进行动力车间的动设备单机试车,做好安装调试前准备工作,协助厂家进行单机试车,提供便利。参与大型设备的调试工作,提前做好准备(掌握设备性能、工作原理、管线安装和电气连接情况、做好保养等)工作,收集整理有关技术资料。
4、协助生产准备处开展监督设备安装、质量检查工作。对辖区内的设备安装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出现的问题协调处理。
二、工作心得
1、扎实的专业功底是出色完成工作的前提条件,因此要求提前做好功课,将管辖范围的设备工作原理、装配零件,性能和运行故障处理方法熟悉掌握。
2、一个项目的开展进度取决于团队合作精神,一项工程完工需要多个部门的密切配合,只有整个团队形成密切合作,才会有强大的战斗力,克服眼前的一切困难。
3、工作要积极主动,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沟通,避免信息滞后。
4、设备和行业规范在不断地更新,主动学习才能提高工作效率,提升自身技术素养,更好的完成工作。
试用期间在不断的取得进步,自己的专业实践经验得到了长进,工作能力得到了提高。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以百倍的热情迎接新的挑战,积极学习,一定会竭尽全力的开展工作,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微薄之力!
技术员个人试用期的工作总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般飞逝而过,一年的见习期即将接近尾声,稚气未脱成熟初现的我还清晰的记得刚刚走上工作岗位时的状态。而在这个特殊阶段即将结束的时候,回忆这一年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禁感慨万千。一年中,在领导和同事的关心、指导下,通过自己的不断努力,我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感受到了自己在潜移默化中的点滴变化,我为我的成长感到欣喜。
xxxx年7月21日踏上北上的列车,我选择了技术员,我选择了沈阳,我为我的生命旅程选择了新的方向。初到沈阳,来到项目部,通过近半个月的时间适应了项目的生活环境,了解了技术员的工作状态。8月上旬我便投入到了****项目的技术工作中去。能够在一个新开工的项目上展开我的职业生涯让我感到无比幸运,然而工作的进行确并非像我想象的一样简单,我在工作初期便遇到了障碍。好在有师傅的悉心指导并鼓励我直面挫折、大胆尝试,才让我有信心着手于实际的工作中。工作完成后通过及时的总结,进一步加深了对工作内容和方法的理解。就是这样在迷茫、学习、尝试、总结的循环往复中我不断提高。通过一年的学习,我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步。
一:努力学习新知识,不断提升个人能力。
工作之初,我就在领导的帮助下,结合自身特点制定了具体的学习计划和目标。首先是认真的学习各项图集、规范,广泛的阅读相关文献,在理论的高度上逐渐充实自己。然而仅有理论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现场实际操作才是我们最根本的目的,为了能够达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我养成了勤下现场学习、重点部位持续关注的习惯,通过深入施工现场,能够真正了解到施工过程,以实际检验理论,以理论指导实际,通过二者间的良性互动逐步提升了个人的综合素质。
二:落实技术基础管理,做好技术保障工作。
先后完成了《钢筋工程施工方案》、《地下室脚手架施工方案》、、《雨季施工方案》等11项施工方案的编制、审批、交底工作。并通过过程中的积极跟进,切实做到了技术指导现场,在这个过程中使我对各分项工程的施工要点有了更为全面、准确的认识。同时我还担负着项目计划统计的工作,通过计划的编制、分析、过程调整,加深了我的对施工过程控制的理解。另外我还在项目技术部其他成员的带领下参与了图纸会审工作,累积解决图纸问题近500条,有效的规避了技术风险、推动了项目的顺利进行。这些工作不仅使我自己我了显著的进步,也为项目的顺利开展尽了绵薄之力。
三:积极推广新技术,实现科技创效。
在施工过程中,我与项目部其他成员一同推广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现已取得五小成果一项、推广应用新技术5大项六小项、落实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措施共计11项,这些工作的开展不仅加快了施工进度,提高了工程质量。同时为项目带来了约2.5%的效益增加。
四:相应区域号召,协助市场开拓。
除完成本项目技术工作外,我还积极响应公司号召,一年来共参与3份技术标的编写工作,其中中标一项。通过投标的锻炼,不仅使我对技术工作的理解迈上了新台阶,更让我看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加强了我对其他各部门的知识储备,提升了综合能力。
五、提高思想认识,践行党员先进性。
在努力工作的同时,我还注意不断提升个人思想。项目管理团队是一支富有青春活力的队伍,我们不畏艰险,我们朝气蓬勃,我们是工作中的好同事,生活中的好兄弟。在一年的工作、生活中我与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作为一名党员,在一年的时间里,我积极参加各种组织活动,始终团结在组织周围。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党员的先进性,在服务他人的同时稳步提升自己。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我伴同工程一同成长。这些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经历让我感到了自我价值的实现,然而面对收获我们也要冷静的分析不足,由于阅历的缺乏,一年的工作中留下了一些遗憾和不足,个人的成长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为此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将从以下几方面继续加强个人学习:
1、继续做好技术管理、计划统计工作,做好技术保障。
2、通过一年的积累我已初步具备了独立完成简单管理工作的能力,我将主要担负起技术基础管理工作。
3、所谓学无止境,见习期的结束不代表学习生涯的结束,接下来我将继续向项目领导和同事进行学习,争取个人能力的不断进步。
4、在完成技术部工作的前提下,我将注重了解并参与到其他部门的工作中,以此拓宽自己的工作视野,提升综合能力。
一年来伴随着项目的进展而成长,在领导、同事的关心下进步,在此对所有给予我帮助和支持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是你们的无私让我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场的转变,并已初步具备了独立完成简单任务的工作能力和基本的专业知识。在接下来的工作中,我要以更严格的标准、更积极的态度、更深入的精神向项目领导和同事进行学习,争取取得更大的进步,回报所有关心我的人和培育我公司。
监理员个人试用期转正总结
20xx年5月在xx省交通建设工程监理总公司北京项目部实习至今,有1年的时间。在这1年中实习中,我凭借领导的教导和自己的努力,自己的专业知识、实践能力向前跨越了一大步。在这期间,做为一名实习生,做好份内事。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表现
做为一名实习生,但我一直按一名监理员要求自己,为做好监理工作,我严格要求自己,注重以身作则,以诚待人。我一直刻苦努力,团结同事,积极工作,认真学习,工作中遇到难题及时请教监理员和监理工程师,不断提高了自己的专业技术水平。发扬吃苦耐劳精神。不怕吃苦,主动找事干,做到眼勤、嘴勤、手勤、腿勤,积极适应各种艰苦环境,在繁重的工作中磨练意志,增长才干。加强学习,勇于实践,博览群书,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类信息,广泛吸取各种营养同时,端正学习态度,提高学习效率,努力培养自己具有正确的思想观点、踏实的工作作风。
一是爱岗敬业讲奉献。监理行业地规律就是无规律,因此,我正确认识自身的工作和价值,正确处理苦与乐,得与失、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坚持甘于奉献、诚实敬业。
二是锤炼业务讲提高。经过一年的学习和锻炼,自己在公路行业资料整理及工地管理上取得一定的进步,利用项目部学习公路工程监理规范和业主组织学习资料管理办法,细心学习他人长处,改掉自己不足,并虚心向领导、同事请教,在不断学习和探索中使自己在资料整理上有所提高。
(二)严于律已,不断加强作风建设。一年来我对自身严格要求,始终把握得平淡、舍得付出、默默无闻作为自己的准则,始终把作风建设的重点放在严谨、细致、扎实、求实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上。在工作中,以制度、纪律规范自己的一切言行,严格遵守公司各项规章制度,尊重领导,团结同志,谦虚谨慎,主动接受来自各方面的意见,不断改进工作;坚持做到不利于公司形象的事不做,不利于公司形象的话不说,积极维护公司的良好形象。
关键词:高等教育:卓越工程师;课程体系:人才培养
一、引言
教育部2010年6月正式推出“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61所高等院校作为首批试点大学之后,又有更多的大学加入实施试点行列。毫无疑问,卓越工程师只能出现在有多年的实习工程师到专业工程师的历练之后,无论是学士、硕士还是博士,刚走出校门的毕业生不可能是已然的卓越工程师。“卓越计划”只不过是要为工程领域锻造更多的卓越工程师“毛坯”。若要使这个计划收到实效,一些关键概念的梳理、课程体系的设计、教育模式的改变,显得尤为重要。
“卓越计划”培养方案的逻辑起点是社会需求,或者说学校的能力培养所能满足的那一部分社会需求。社会需求和学校定位决定着培养目标,即哪个层次、什么类别的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决定了毕业生必需的能力特征,即在哪些方面必须夯实卓越工程师的能力基础。能力特征规定着课程体系,即用什么样的课程体系来建立卓越工程师的知识结构。
教育过程或者说人才培养过程,实质就是促进学生社会化(适应社会)的过程。课程不仅是代表学校对学生的要求,更是代表社会对学生的要求,课程不仅是学生与学校的联结点,同时也是学生与社会的联结点。课程的本体功能是培养人,课程的广度与深度决定着个人发展的广度与深度。课程是教学活动中内容和实施过程的统一,因而是实现教育目的手段。“卓越计划”课程体系,实质是“卓越计划”教什么,或者学什么的问题。对于卓越工程师的成长,知识的结构远比知识的数量重要。这是因为:其一,知识爆炸使得一个人获得的知识数量已经不成为工程师卓越与否的主要标志,书袋式的工程师充其量也就是存储容量大一点,并不能保证知识的搜索、重组、联想、运用有效。其二,结构性知识在人脑中的留存时间比数量型的知识点要长得多,不和特定的知识结构紧密相连的碎片化知识很快将被遗忘、淹没,失去专业技术价值。其三,知识结构的建立和改变比知识数量的增加困难得多,因而建立合适的知识类型、层次、比例和融会贯通的网络关系,为日后数十年源源不断到来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供吸收、提炼、存储、分析和运用的能力,是青年人接受高等专业教育的主要目的。其四,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而言,合理的知识结构比庞大的知识数量重要得多,而知识的迁移能力是技术创造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础。习惯中常说的“厚基础”“宽口径”“复合型”等都是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问题。应该说,没有一种规范的知识结构能够适应不同高等院校的所有学生,也不应该将某一种我们认为“先进”的知识结构强力推广到参与“卓越计划”所有高等院校。鼓励多样化和给学生更多的自主选择仍然是十分重要的。
除去在企业的实践教学环节,目前,多数院校“卓越计划”的本科课时在2 400左右,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约各占一半。必修课程占80%左右,约1 900个学时,选修课程占20%左右,约500个学时,随着“卓越计划”的推进,选修课的比例建议调整到30%左右。理论教学占2 100个学时,课内实践教学约300个学时,加上在企业和校内以周为时间单位集中安排的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或学分数之比约为6:4。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有几个决定学生知识结构关键问题值得关注,有些我们习以为常,似是而非的观念和做法值得深入探讨。
二、通识核心课程对于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起怎样的作用
在约1 200个学时的通识课程中,建议将必修的核心课程控制在800个学时左右。这800个学时对于“卓越计划”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
如果我们将知识分类为事实性知识、工具性知识、方法论知识、价值性知识,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可能有事实性和工具性知识,但主要应该围绕方法论知识、价值性知识设置。没有扎实的方法论知识,学生难以实现对工具性知识的灵活运用,从发现问题到形成概念,再到把握新的概念,运用合适的工具解决实践问题,这样的理性思维过程很难完成。缺乏价值性知识,尖端的技术知识很可能用来作恶,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对社会,对国家祸福难料。因此通识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的卓越工程师以超越工程技术的伦理境界和思维方式分析、处理工程问题,为事实性知识的正确理解,为技术工具的合理运用,提供历史眼光、文化传统、国际视野、哲学思维、审美情趣、法律规范、人性良知、社会正义等基本要件。因此,“卓越计划”的通识课程应该对我们以往的“公共课程”做较大的修订,与那些文理学院的通识课程也有重要区别,因为我们针对的培养目标是潜在的卓越工程师。
表1为一组正在实施的“卓越计划”班通识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未列出),其中约50个学分主要为方法论和价值观知识课程。涵盖了哲学、史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文学、教育学、理学,加上专业课程中的重头戏工学,共涉及13个学科门类中的9个,还缺少的一个门类是艺术学,拟通过选修课和校园艺术活动予以弥补。因此,从知识面的学科构成看是比较完备的。在这些课程中,价值性知识和方法论知识是紧密融合的,比如哲学,我们希望通过课程中各种哲学观念的比较,历史的与现代的,中国的与外国的,科学的与人文的,学生得出积极向上的人生哲学。比如思维方法,我们希望辩证逻辑、数理逻辑、法理逻辑、市场逻辑,学生能得到全面的训练。如果这些课程的教学都能达到既定的标准,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不会存在明显的缺陷。
三、专业课程对建立学生知识结构应该起怎样的作用?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要求,课程的设置应该使得学士学位获得者能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基本技能和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也就是知识和能力要求各两项。按照这样的要求设计课程体系有三个思路:一是学科本位的思路,按照学科门类、一级学科、专业、专业方向的层次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生带往知识的前沿;二是技术本位的思路,按照与某一技术相关一级学科、专业、技术方向和技术流程的层次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将学生带往技术应用的现场,按照这个思路,课程体系可以针对行业或产业,并不指向某一类岗位,可能要打乱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展开学科知识的逻辑性,可能要围绕技术设置交叉学科和专业的课程,也就是课程的学科不那么纯,专业不那么专;三是职业本位的思路,按照与某一职业密切相关的学科、专业、岗位需要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这样的知识结构可能没有学科知识的系统性,还可能没有某一类技术的完整性,但要有满足一定职业岗位基本需要的必要性或充分性。课程体系可以在兼顾多个类别岗位的基础上指向其中一类岗位,也可以集中针对行业内的某一工业过程或关键技术岗位;按照三种思路设计的课程都有可能使学生走向卓越。研究型大学培养少数行业工程师或工程科学家,可以采用学科本位的思路。学科专业齐全、高新技术应用成果有行业领先地位的综合性大学宜采用技术本位的思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则宜采用职业本位的思路。技术本位并不意味着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知识结构,职业本位也不意味着不帮助学生建立学科的、专业技术的知识结构,只是选择课程的目标指向有所不同,安排课程的逻辑顺序有所不同,考核课程的教学标准有所不同。知识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只不过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将它划块分区,以便专注于某一领域深挖细找。人的学习是一个终身的过程,在兼顾未来与现实的需要时,选择一个合理的知识入口,建立一个合理的知识框架(也就是结构),通过学习者一生的填补,最终达到科学知识的系统严谨、技术知识的融会贯通、职业知识的充分娴熟,因此,按照三种思路设计的知识结构都有可能使受教育者走向卓越。表2比较了专业课程的三种设计思路。
有一种时髦的误区,是将实践能力等同于“动手能力”,又将“动手能力”等同于某些动作的熟练性。要求本科毕业生对日后那些一回生二回熟的操作提前练就,其实意义不大。既挤占了大学宝贵的学习时间,也曲解了“实践能力”,或者通俗所说的“动手能力”的意义。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对于“卓越计划”而言,“动手能力”就是知道在哪里“动手”,怎样“动手”,“动手”以后有什么结果,结果是否合理,如果不合理怎样纠正的动脑能力,而不是四肢的力度和协调性。诚如一位参与教学改革的企业总工程师所言,企业技术进步、设备更新的速度很快,无论大学怎样教,毕业生3―4年的见习期不可少,尤其是技术先进的大企业。将原本在见习期的学量移入本科教育,其必要性值得斟酌。
对于常用的说法“厚基础”,“基础”是什么?怎样为“厚”?仅仅理解为学科基础或专业基础的课程多,课时多是不合适的。“多”堆不出“厚”,工具性知识的增加,事实性知识的增加,并不能明显地加“厚”一个人的学科或专业基础。知识基础的“厚”度只能随着方法论知识广度和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因此,基础之“厚”在于对学科或专业的基本原理、推理逻辑、技术规律、学术规训等规律性知识的认识之深、把握之精、运用之熟。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如果对什么是专业人才必须加“厚”的基础知识没有清醒的认识,我们就会在教学计划中可以看到很多热闹新颖的碎片化、浅表层的课程,却找不到足够的支撑专业人士专业思维、专业素养的核心课程。其结果是毕业时似乎知道很多,但遗忘很快,专业能力衰退也很快,离“卓越”还有一段很长的路就已然落伍了,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
对于常用的说法“宽口径”,“口径”指什么?怎样才为“宽”?除了较多设置跨学科、跨专业的课程,“宽口径”一定程度上还与“厚基础”同义。有了厚实的专业基础,随着不断地学习和实践,学生的专业视野、适应专业工作的范围和知识面自然会“宽”。目前,本科阶段的专业核心课程约为800个学时,宽广和精深始终是一对矛盾。于是我们又回到了“通才”与“专才”之争。应该说“卓越计划”要培养的既不是“通才”,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专才”,而是比较“通”一点的专才。对本专业知识融会贯“通”,对本学科知识触类旁“通”,对跨学科知识不会一窍不“通”。这样的“通”,在本专业是技术的灵活运用之“通”,在本学科是跨专业的基本原理之“通”,在跨学科是理性思维方法之“通”。也就是事实性知识与方法论和价值观的“贯通”,知、情、意与行的贯“通”,求真与求美和求善的贯“通”。“卓越计划”要求的是如此“通”的基础上的专精。
四、任选课程对于建立学生的知识结构应该起怎样的作用?
任选课其实是教育者“精选”的供受教育者“任选”的课程,而不是教育者随心所欲“任选”、受教育者不得不选的课程。建立合适的知识结构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一定的社会需求和文化背景下共同努力的结果,教育者设计的课程体系有重要作用,但只是起重要作用的多个因素之一。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参加“卓越计划”的学生有完全相同的、我们认为最优的知识结构。“卓越计划”有明确的培养目标,但仍然应该保留尽可能多的个性化教育。而个性化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任选课。同一所高校、同一个专业的学生也有不同的兴趣、就业偏好和发展方向。学生能够选到尽可能多的、合乎自己兴趣的、学后有满意收获的任选课,也就是任选课占总课时的比例和教学效果能否满足学生的兴趣和人生目标需要。如果能,学生的知识结构将既有学科专业要求的共同性又有明显的个体特征,这样的学生最有可能成长为极具创造性的专业人士,也就是我们追求的“卓越工程师”。对于“卓越计划”,任选课在课程体系中的作用不应该是辅的拾遗补缺,而应该是发掘个性潜能的、别的方法o法替代的重要途径;不应该是很容易合格的凑学分课程,而应该是需要更多自学时间配合的高难度课程:不应该完全是教育者提前四年计划好的课程,而应该是根据学生需要,哪怕是十个八个学生的需要,可以灵活设置的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