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营销;案例教学

一、高职市场营销教学的特点。

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面向生产、经营、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应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

因此,高职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作为根本。市场营销课程是一门建立在经济科学、行为科学、现代管理理论基础之上的综合性的应用科学,研究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企业营销活动过程及其规律性,具有全过程、综合性、实践性的特点。简单而言,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综合上述高职教育的任务及人才培养要求,结合市场营销的学科特点,高职市场营销教学具有如下特点:

(一)突出实践性。

高职市场营销教学总的原则是:理论够用、强化应用、培养技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传授学生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方法和技能。如分析市场机会的方法、市场定位的策略、价格制定的方法技巧等,要求学生在学习后,都可在实践中参照操作加以运用。

(二)大量运用案例。

结合课程的实践性特点,为开展针对性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量采用案例。通过大量鲜活的案例,穿插在各个理论点上,努力使学生摆脱过去枯燥的纯理论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三)注重课堂互动。

课堂以学生为中心,加强教学过程中的互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扩展知识能力,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多元化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高职市场营销开展案例教学法的作用。

(一)有助于实现优势互动。

案例教学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本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模拟现场进行案例分析,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提高其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在高职市场营销学中采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现实中,营销案例本身很丰富,跟人们的消费实践联系很密切,这为营销案例教学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另一方面,教学中,科学、合理、生动的案例运用为学生准确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大大提高了营销课堂教学的效果。

(二)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深化。

有人认为,案例的运用与理论知识的学习是相悖的。因为案例总是具体的、特殊的,并且其表现形式是发生在某时、某地的真实情况,所以有人主张案例不能也不必用来传递理论知识。其实不然,案例教学在19世纪70年代运用之初,真正的目的就在于一些研究者认为案例可以成为传递理论概念、原理的最强有力的方式。当时哈佛法学院的一位研究者认为,虽然研究案例肯定会使学生对先前的判例有更深的认识,但是它也会促使学生对理论运用的方式、原因等作更深入的思考。

案例教学有助于理论知识通过生动且典型的案例内化为学生原有知识框架的有机组成部分,理论知识借助案例的运用能够更快,并更透彻地为学生所掌握。

(三)有助于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

案例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逻辑思辨能力的发展,它不仅仅是对那些固定的理论知识、原理和规则的获取和掌握。借助于案例,可以提高学生的表达和讨论技能,提升学生将思想准确、及时地对外描述的能力。在案例教学中,学生有着较大的自,他们参与讲座与交流是其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实际上更多地从讲台前站到了学生的背后,这样既可调动学生学习和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使学生有展示自己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达到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效果。

(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案例教学的讨论环节一般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之间各有分工,而案例分析成果评定是以小组为单位,因而要求各小组成员之间要有团队合作精神。这种集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是营销人员的必备素质,也是学生工作后在任何工作岗位上不可缺少的。这样的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中无法实现。案例教学作为一项群体活动,通过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在合作中互相沟通,在沟通中增进合作,在这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教会学生相互沟通、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同时也增强了他们说服别人以及聆听他人的能力。

三、高职市场营销教学中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一)案例应用方式的选择。

1、导入案例应用。学院市场营销所选用的教材就采用这种方式,在讲解每一节新的内容或理论点时,都先给出一个引导案例,通过案例的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进而总结得出本节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点。

2、注解型案例应用。知识点学习后,通过案例加以解释,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3、综合型案例应用。当需要对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内容进行全面讲解时,就可以采用综合分析型案例。综合型案例应用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案例教学的实施步骤。

1、案例的选取。

案例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案例教学效果,结合高职市场营销的教学特点,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案例内容与教学知识点相匹配。案例教学是围绕理论教学展开的,这要求教师在讲课之前,必须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教学知识点的同时全面了解案例的主题,做到案例内容与理论知识的高度一致性,两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持。第二、遵循案例的选取原则。营销案例的选取要做到时效性好、针对性强、具有典型性,并尽量做到题材广泛。具有上述特点的案例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案例的理解和把握。

2、任务的设计。

选取适当案例后,教师应在充分熟悉案例的基础上,根据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要求,精心设计案例讨论任务。设计任务时,教师要结合高职学生的特点,任务设计由易到难,不求过于复杂;任务一定要具体,具有可操作性,使学生分析时有针对性,避免泛泛而谈。同时,任务设计要与案例内容所反映的理论相一致,不可牵强附会,往往一个案例可以用来说明多个理论,教师需对此进行把握。

3、案例的讨论。

通常情况下,案例分析是采取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小组讨论能调动每一位同学的积极性,集中群体的智慧,使得案例分析角度多样化、观点全面化和方法周全化。教师在这一环节中,要根据学生的气质、性格、能力和知识经验等进行合理分组,既要防止“一人操办”,还要防止“搭便车”。一般来说,小组成员不宜过多,以5人左右为宜,可由学生自愿组成,并可给小组取一个富有个性的名字,每组选一名组长,负责小组内部分工协调与组织。

4、观点的陈述。

在此环节,教师扮演组织者的角色,应通过各种方法促进学生进行思考,组织发动好课堂讨论,引发学生积极阐发自己的观点。本环节中,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将营销实践与营销原理进行有机结合,以对所学过的阶段性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总结,从而达到案例教学的初衷。为此,教师可把学生的参与性及陈述情况进行打分记录学生的平时成绩,列入课程过程性考核的内容。

5、总结评价。

在本环节中,教师对案例教学全过程进行归纳、总结和评价。主要包括:对案例体现的营销原理进行再次强调,使学生加深记忆、重点掌握,对学生讨论中不够深入、不够确切的问题,进行再次讲解;对学生参与案例讨论的状况进行评价,并以正面激励为主,表扬发言积极的学生,并鼓励不参加发言的学生增强信心,争取发言的机会。当然案例的答案有时并不唯一,要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四、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要发挥好案例教学法在高职营销教学中的作用,还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一)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

在案例分析和讨论中,教师是导演、教练,学生是演员、选手。教师一定要尊重学生参与讨论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并阐述自己的观点。

(二)鼓励创新。

案例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开放性的特点,在学生在案例讨论的过程中可能产生不同的观点和答案,这是好事,对于教师要加以鼓励,而不应对学生设定框框,更不能否定学生加以批评。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第2篇

鉴于小学生具有好动的天性,因此在教学环节的过渡中加入游戏因素,运用游戏过渡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创新学生的思维,大大地提高了课堂的参与度。借助游戏过渡,不仅顺应了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学习color时,可以借助游戏过渡。教师先利用多媒体呈现几种事物,让学生说出颜色,设置抢答环节,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仅增加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同时训练了学生的思维,实现了对知识的有效拓展。在课堂教学结束以后,教师鼓励学生收集实际生活中的事物的颜色,实现了知识的提升。

2悬念过渡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利用悬念过渡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思维。在强烈的好奇心的驱使下,学生有着自我探索的潜意识,借助悬念过渡满足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心理,从而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思维环境和心理态势,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悬念的指引下,教师就会自然的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环节,同时学生也会自我探究悬念,进而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的成为了学习的主人,不仅提高了教学效果,而且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自然过渡

自然过渡是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经常应用的过渡方式,只要是将前后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和结构呈现在学生面前,自然而然的过渡,保证了知识结构的整体性,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知识的挖掘,发现内在的联系,进而把英语课堂中的let’slearn、let’stalk、let’sread、let’schant之间进行有效的衔接和过渡,使之浑然一体,提升课堂教学的效果。例如在课堂教学中,学习完相应的单词以后,教师可以借助儿歌的形式将所学单词进行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加强了对知识的应用。

4问题过渡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由一个问题引向另一个问题的方法进行教学内容的过渡,这种方式操作简单、应用方便,且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学习Whatdoyoudoonweekend?时,可以通过谈论学生的周末计划引入教学,然后借助“whataboutDaMing?”这一问题引入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找出大明的暑假计划。这样两个环节之间的顺承就自然贴切,对发展学生的连续性思维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5应景过渡

应景过渡就是巧妙利用课堂中的即时资源,无论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时间因素还是空间因素,只要有利于课堂教学,都可以用来作为教学过渡的资源,机智巧妙地引领课堂活动走向下一个环节。这类过渡浯常运用于所要讲授的课文与身边的事有所关联时,用语要简单明了、内容鲜明真实,给学生以清晰的提示。此外,为了提高教学环节过渡的效果,需要教师提升自己的素养,善于观察,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自然,并且要正确运用恰当的语言,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有效过渡。

6结束语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第3篇

小班化教学是当前小学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的有效分班方式,顾名思义,小班化教学减少了集体学生的数量。教师应当合理利用这个条件,减少学生数量不代表减少教学任务量,而是旨在通过这种方式将有限的精力得到更好的分配。尤其是作为识字课程而言,每个学生得到的教学关注直接决定着其掌握情况。

对于小学语文识字课程而言,小班化教学有其天然的适应和优越性。现今的识字教学课堂,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譬如猜字谜、讲故事、做游戏等课堂互动;也更多利用识字板、多媒体等教学工具。小班化降低了教学互动和教学工具利用的紧张程度,使教师的目光波及范围更广、受惠学生更多、制订教学计划更全面。由此看来,小班教学本身就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二、磨刀不误砍柴工,教学方法准备是重中之重

语文课的教学传统衍生了诸如“分散识字”“注音识字”“集中识字”“韵语识字”和“字族文识字”等许多教学方法,这些都是语文教学的结晶,教师需要在教学上实现传统精华的继承与发展,并由此完善自己的教学备课。小学三年级前的识字量近两千个,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消化是个难题也是负担。

对每个年级的学生的备课应有针对性,年级差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为年龄差,更可以进一步理解为理解力差异。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笔者认为,对于阶段不同的学生就要加强对每种学生接受能力的分析,得出正确的教学梯度。

有经验的教师都知道,一年级学生的识字教学需要打开突破口,即“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班教学给这个阶段学生提供的教学条件就是高效地提升他们对识字的积极性,完成从幼教到小学阶段的良好衔接。不得不说,这时候生硬的大面积教学是种教学战略的失败,而课堂互动可以给识字教学打下好的基础。在苏教识字教材中,部分教师用拆字的方法入门,笔者更建议情景带入。例如,讲到“树”的时候会衍生很多诸如“梨树”“桃树”“杨树”等很多词语。教材在注音和偏旁部首上都有注解,单纯地让学生理解“树”自然不是什么难题,但重在教师要利用这种简易让学生们产生兴趣,可以提出“请问同学们都见过什么‘树’?”的问题上将字词所在部首延展开来(小班的教学环境也方便教师倾听同学想法制订下一阶段教学计划,将问答精细化)。诸如此类的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是识字学习积极性的保证,对一年级后的教学都是如此。

当然,有一年级的基础保障之后,二年级的侧重点应从引起兴趣的基础上提升到识字方式方法的强化。毫无疑问,课堂互动带来的效果是“授之以渔”的。这个阶段,教师应该明确教学方法,旨在提高学生的识字质量、减少错误率、巩固字音字形字义。

三、运用情感教学,尊重个体差异

随着教学改革的推进,情感教学的授课方我得到推广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种高效教学方式,尤其是运用于小班教学时。学生们的积极性保证在对学生情感重视的前提下。

欲速则不达,理论和实际情况有太多差异需要注意。部分教师往往为了达到识字课程的巩固让学生们多次反复联系,形成硬性记忆。不得不说,这种教学所带来的学生对生字的记忆效果是建立在学生积极性锐减的基础上,而且“授之以鱼”的方式使学生丢失了很多关于联系字义、来源进行记忆的学习方式,教学难以突出重点而且与现今的教学宗旨相背离。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多种教学形式,建议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提倡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创设英语学习的氛围、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的,改变以知识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授和灌输方式,提倡以娱乐为主、在多种形式中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模式。它强调的是学生的自主性、教学的活动性和内容的灵活性。在教学活动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自主操作、实践活动为主要的教学形式,做到学用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知识性与实用性、思想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本文中,我们所强调的正是要让学生通过听、说、读、写、唱、玩、演等活动形式进行语言学习,从而实现小学英语课堂形式的多样化、内容的情景化及语言的实践交流化。

一、运用多种教学形式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不同的形式,可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和联想力等智力因素。不提倡单纯机械化的音、形、义、句的认知或不切实际的全能培养;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结合教材中的知识点和发生在学生生活中的事情,为学生提供全新的机会,创造学习氛围,使他们在学中乐、乐中学。并且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发挥小学生拥有强烈的模仿力、记忆力、求知欲、表现欲等优势,克服理解力相对较弱和注意力易分散的不足,合理利用他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有针对性的运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减轻学生学习中的生理和精神负担,戒除畏惧心理;有利于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自信心;有利于学生直接获得学习甚至生活经验,有机会体验成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情感、合作精神和责任心。如此,学生在英语课上得到的远不止是英语知识,而是德、智、体、交际等多种智能的全面发展。

二、多种教学形式的优点及其运用

1)游戏科学而适当地采用游戏对教学大有裨益。一直以来,古今中外的教育学家多主张此方法。程颐曾说:“教人见意趣,心不乐学。”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也认为:游戏是儿童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儿童的内心活动变为独立自主的外部自我表现,从而获得愉快、自由和满足,并保持内在与外在的平衡。游戏运用于课堂教学,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的改变形式,达到不同的效果。

课前运用游戏可以活跃气氛,吸引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中运用,可以将知识融于游戏中,让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游戏联系所学的知识,寓教于乐。天性好动的小学生最乐于接受这样的教学形式。课后运用游戏则可以作为一剂调味品,让疲劳的神经得到放松,在欢声笑语中操练巩固所学的知识,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新标准教材Book1Module8一课中,学了ruler,eraser,pencil,crayon,sharpener,pen,pencil-case等学习用品。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猜猜看游戏,用一块方巾遮住实物或将物品放入铅笔盒里,让学生闭上眼睛,老师数“one、two、three,Openyoureyesandguesswhat’sinmypencil-box?”学生的好奇心马上被调动起来了,纷纷举手,猜自己所学过的单词,当学生猜错时,老师很遗憾的说:“Sorry!No!”猜对时,老师会很开心的说:“Yes,youareright!Youaresoclever!Good!Yeah!”等。然后,继续猜下一个物品,为了达到巩固单词教学的目的,要进行反复的猜测才能完成。在猜谜游戏中学生已将所学的单词熟练掌握了。

我对一些比较抽象的方位名词进行教学时,也运用了游戏的形式,将他们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如新标准教材Book1Module10Whereismyhat?一课中学习介词on/in/under学生对此不容易分清,因为概念太书面化了。为此我引导学生做一个指令性游戏,把双手放在桌上onyourdesk,放在桌子里inyourdesk,放在桌子下面underyourdesk如此反复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分清三个介词,还能听懂老师的指令,做出相应的动作。教师在学生熟练掌握要领后可以加快速度,变换顺序,使游戏富于变化,魅力无穷。

游戏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参与热情,并能为词汇或句型的操练设置信息差和提供较为真实的语境。教师应注意题材的选择,游戏规则的运用以及教具和多媒体技术的配合,使游戏既具有明确的教育作用,又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在具体实施中要时刻注意反馈,做到见好就收。

2)儿歌,小诗小学生是活泼好动的,他们爱说、爱笑、爱唱、爱跳。我们应顺应学生的这种特点,课堂上多些变化,创造英语学习的氛围,每一课都有新的歌曲或小诗,因为他们具有趣味性,节奏感强容易上口等特点,在学生所学内容基础上适当扩展,改编创作一些儿歌,小诗,会令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学生在其中不仅掌握了发音,熟悉了单词更在无形中运用了句型;引导学生自己编唱各种儿歌小诗,还可以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PEP教材Book1Unit2Lookatme!一课中,学习歌曲Teddybear在学生会唱的基础上配上动作,可以引导学生全体起立,把双手放在头上作耳朵,告诉他们说:“Youareteddybearsnow!LetussingthesongTeddybear!”学生一听自己就是歌中的主角,一定会特来劲,跟随老师卖力地唱啊、跳啊,演绎出一个个可爱的teddybear。瞧他们Touchyourhead/turnaround/touchtheground/saybye-bye,通过做各种相应的动作,他们不需要老师讲解就早已对歌词的意思心领神会了。

另外,小学生的注意力较差,不能长时间集中,容易疲劳,课中运用歌曲可使学生得到休息,调节情绪,根据学生熟悉的中文歌曲改编的儿歌也是很好的选择。如: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Iwanderwhatyouare

Upabovetheworldsohigh

Likeadiamondinthesky

Twinkletwinklelittlestar

HowIwonderwhatyouare

琅琅上口的儿歌带给孩子们的是无穷的乐趣。引导学生自编儿歌,运用于课堂教学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如学会了TenIndianboys后,可变为Tenlittleboysorgirls并配以动作,每唱一个数字走出一个男孩或女孩,依次类推。不仅可以强化数字练习还能锻炼协调能力。

教师可采用多媒体手段,通过音响、图像等方式,向小学生展示英语语音、语调的节奏美和流畅美,使孩子们爱看、爱听、爱说。教学中恰当运用儿歌的可唱性、知识性、趣味性、简易性等特点,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绘画这是学生最乐于表现的手段之一。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使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享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们负担。”学习英语离不开一定的词汇量,但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英语单词,会让学生感到头疼,产生厌烦心理。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直接与感性经验相联系,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可以让学生回家画图片,上半部分画画,下半部分写单词,或者正面画画,反面写单词。这样,把抽象的单词和形象的图片联系起来,学生记单词就会容易很多。有些教学活动中对这些图片的运用让学生有成就感。

新标准英语教材一年级下册Module4一课中,学习了脸部各器官的单词ear、eye、nose、face、head、mouth等,教师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脸部图片,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听老师的指令或看老师出示的单词卡做出反应。看哪个小组画的最快最好。

心理学研究表明:让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动心、动情将有利于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绘画无疑是让学生耳、手、脑、口等并用,记忆单词的有效方式。

4)表演每个孩子都喜欢掌声和表扬,他们希望得到认可,希望教师表扬他们,希望同学了解他们。表演就给了他们表现的机会,为他们发展自我创造了一个舞台。孩子们在虚构的情景中扮演所要求的角色,运用所的语言进行交流,表达他们的思想和感情。

在学了打招呼的简单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进行表演,适当的改变扩充内容,更好的在生活中运用英语。

教师以课文内容为中心,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排演英语短剧,加深对英语语言的运用和理解。新标准英语课本Book2Module3一课中,在教学了颜色red/yellow/blue/black/green后,为了更好地操练单词,教师引导学生在一个森林里扮演变色龙,玩“RockScissorsPaper”的游戏,赢的人可以“变成”自己喜欢的颜色,“隐身”到森林中相应的植物或动物身上,还可以出英语难题考对方。学生们在不亦乐乎的游戏中运用到了许多句型如The…is/arered/yellow/…Ilike…Whatcolorisit?Howabout…?等。

5)竞赛小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但针对他们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而且初步具有了集体荣誉感这些特点,竞赛已经被广泛运用于英语课堂教学中。每次组织一场形式各异的竞赛,能促进学生的情绪,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意识,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目的。

竞赛的形式也是多样的,可以和其它形式组合运用,发挥它的作用。如我们在学习了儿歌后进行比赛,看哪一组唱的好,给予奖励。游戏与竞赛的结合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激烈的比赛中运用英语。

一年级下册Module4一课中,为进一步操练脸部单词,可以进行画图比赛,男女两组,每次派一个代表上台,结合“剪刀,石头,布”的游戏,赢的同学可以画一笔,最先完成的小组获胜。比赛中,全体学生都呐喊助威,希望本组获胜,学生中自然形成了一股凝聚力,这在平时是很难实现的。

我们在运用竞赛这种形式时不能单纯地以“玩”为中心,要有操作性、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时间限制,结合教学内容,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最终目的。同时,要注意把握好奖励的度。

三、多种教学形式应用于教学的几点建议

为了能遵循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既要考虑英语教学的特点,又要照顾大部分学生的可接受性和参与性,针对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认真研究设计,采用适合的形式进行教学,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为此要注意以下几点:

1.明确的目的。教学形式与教学内容要统一,让学生乐中学、学中乐,不是无目的的单纯地乐。围绕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设计采用各种形式进行教学,确实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学到知识和技能,得到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2.恰当的情景语境。创设一种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能达到一定的教学效果。我们采用多种形式进行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在主动学习英语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有教具、图片、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在英语学习的大舞台上尽情演绎,表现自我。

3.灵活多变,丰富多彩。小学生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也易对同一事物产生厌恶感,针对此特点,我们要不断地变换教学手段,交替运用各种形式,不断地创新,适应学生的心理及知识需求。

4.注意反馈,及时评价。每次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做好引导者和参与者,更要做好观众和评委,对学生的语言发展状况做出判断,对他们的尝试给予肯定,对他们的成功给予奖励,促进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对英语的兴趣。

四、结束语

形式多变的课堂教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这些教学形式适合小学生理、心理特点,还给了他们自由发挥、自我创新的机会,课堂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越来越浓。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形式多样的英语课堂中,我们可以让学生树立这样一种信念:只要我参与,我会学好英语。另外,我们英语教师也要有这样的理念:只要不断探索,致力于多种形式课堂教学的研究和实践,英语教学将会有更美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2002英语课程标准及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贾冠杰,2001外语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3].张丽宾,2002.7游戏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P48

[4].曹莉莉,2002.1谈小学英语活动课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P54

小学英语教师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感染;英语文化;思维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231-01

自从国家取消师专,将小学英语教师的培养纳入高师院校培养机制,培养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也成为各高等师范院校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已经适应了原有培养模式的高师院校必然要根据小学英语课程中的需求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的授课理念,同时在专业课程讲授方面开展有针对性的训练以适应日新月异的小学英语课堂和国家对小学英语教育的要求。

一、关注语言习惯的细小问题

语言习惯是文化特性的表现形式,不同的文化内涵会形成不同的语言习惯。学生从学习专业课程之初,教师就要时刻关注学生基本的语言表达是否符合英语文化习惯,对于不符合的内容要加以指导、练习,在日常交流中为学生做出此类型的典范,让学生从细微处入手感知英语文化。

拿称呼语来讲这是学生最容易犯错的简单常见问题,很多学生都自然地将英文中“teacher"与汉语中的“老师”等同起来,常常会听到学生对英语教师直呼“teacher"。这里学生犯错表面上是由于不了解"teacher”这个词在英文中不是称呼语的问题,而进一步来看是学生没有正确掌握英语称呼语的使用问题。称呼语能够反映文化因素,体现人与人的关系,正确地选择称呼语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英语中称呼语的常见形式是直呼其名,如果不知道对方的名字,男性可直接用“Sir",女性用“Madame"。而多数学生则根据汉语的习惯文化无法做到直呼教师的英文名字,这需要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明确英文的常用称呼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使用英语称呼语的习惯。

再如英文中的致谢在使用上也有别于汉语。英语中“Thank you.”一语几乎可以用于一切场合,无论是父母、子女还是兄弟姐妹,亦或关系亲密的朋友,都会在交流中使用到这句话;也不管是多么微不足道的事情,只要存在这种语义关系,一定会说“Thank you.”而汉语中在亲密关系中“谢谢”的使用要远远少于英语。汉语中对于别人的赞美总是采取谦和的方式应对,常用“哪里”或是“没有”这样的话语来回答,而英语的类似回答却只有简单而坦然的“Thank you.”汉语式的回答只会让英语人士迷惑不解。要让学生正确地使用“Thank you”这句话,这要求教师在语言教学中不可轻视这个简单的习惯,要以自己语言上的规范致谢和对学生不懈的纠正来增加学生的文化意识。

语言学习的程度常见于语言使用的细微处,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英语文化学习,善于发现学生的语言问题,及时纠正、解释,并用自己良好的语言习惯感染学生,使学生适应这种习惯并内化为自己语言知识的一部分。

二、深挖专业课程的文化点滴

1、词汇的内涵与使用

英语专业课程的教材中常会遇到带有浓厚文化色彩的词汇,这时需要教师在语言技能训练过程中不忘强化文化内容。例如:英文在表达“老年人”这个概念时常使用“senior citizen",而英语国家的“senior citizen"与汉语中的“老年人”的文化内涵截然不同。汉语中的“老年人”受人尊敬,是智慧和知识的象征,英文中的“senior citizen"多有“无用,过时”之意,这让学生对英语社会构成有更深的理解。再如“individualism”这个词绝不是简单的“个人主义”,汉语中的“个人主义”多有贬义,而英文中这个词多有积极向上的语义色彩,体现了英语中强调个人价值,依靠个体发展而取得成功的价值观,是其文化的核心内容,反应了英语对个人努力的认可。只有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学生才可以在语境中正确理解、地道使用,不断提升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

2、句式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