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技工院校 启发式教学法 创设情境法 角色互换法
近年来,随着高校大规模扩招,高职院校持续升温,技工院校的生源质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同时在技工院校课堂教学中,教师遭遇越来越多的尴尬。往往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旁征博引,台下却鸦雀无声、无人回应。任你慷慨激昂,声嘶力竭,学生依旧面无表情,我行我素。如何化解这种尴尬,如何激活“沉睡”的课堂,是需要现代技工院校教师不断探索的课题。笔者从事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多年,在课堂中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技工院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其实践性强、涉及面广、加工工艺过程复杂以及机床刀具种类繁多,再加上有些机械加工实训条件不足,致使该课程的教学面临很大困难,讲解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大。笔者学校机械制造专业学生中,男生占98%以上,他们普遍学习基础不扎实,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缺乏信心。受学生素质和教师教学观念的影响,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下列三种问题:
1.课堂纪律松散
技工院校学生多数来自农村、城镇困难家庭,这些孩子中大多数是留守儿童,缺乏父母关爱,隔代教育溺爱的弊端使他们缺乏目标,学生无心学习,纪律性差,以自我为中心,人际关系淡漠。
2.小部分学生的课堂
大部分学生基础差,缺乏毅力,听不懂课堂内容,教师经过反复努力后也失去耐心,只好带着少数基础好的学生上课。差生长期得不到教师关注,越来越自卑,越来越无所谓,造成学生差距越来越大。
3.一言堂
“填鸭式”教学法使整个课堂变成了教师的“演讲课”,师生交流较少,得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水平都有待提高。
二、让学生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堂中动起来
1.启发式教学法,让学生的大脑动起来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故在教学中,要精心设计问题,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的大脑在课堂中动起来。比如在上“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课时,让学生自学第一节内容“基本概念”,首先给学生设计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探索、交流,有疑问的随时提出,教师及时给予点拨,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水平,有针对性地提问。比如“基本概念”找基础差的学生回答,由基本概念引申的问题找基础好的学生回答,使不同的学生都能通过思考有所收获。
2.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的眼睛亮起来
(1)课堂穿插趣味话题,激发学生兴趣。上课初,学生注意力较为集中,教师可按计划进行。课堂进行到一半左右时,学生就会出现注意力分散。这时教师应该中断正常的学习,来点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比如机械专业方面的典故、学生身边的趣事或者当前热门的新闻话题等,这样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一定的放松,重新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
(2)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本课程的很多内容如各种机床、刀具、夹具结构和加工使用方法的教学比较抽象,在缺乏教具和设备的情况下,采用视频或者图片教学,声形并茂,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形象,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角色扮演法教学,让学生的身体动起来
采取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首先把学生分组,6~10人一组,全班分5~6个小组;然后布置任务,每个小组负责一部分内容,给学生充足的准备时间。各小组内部自主分工,比如有的负责画图,有的负责讲解,有的负责补充或回答台下学生的提问,有的负责维持秩序等等。时间一到,让各小组成员按序上台讲课。每个小组讲课完毕,要小组互评,最后选出表现最优秀的团队。笔者试验过的班级,曾经有一个团队采取群口相声的方式讲课,很有创意,得到全班同学的认可。优秀团队能够体验成功感,落后的团队也会吸取教训,期待下一次比赛。这种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同时也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
三、教师要理论实践一体化,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不易掌握,缺乏兴趣。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的教学。
一、分析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教学应在以下的几个方面得到突破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在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内容可进行删减。增加计算机辅助制造内容,使学生接触到现在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电脑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习研究。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专业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绪论”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绪论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的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给学生介绍课程体系,包括毛坯制造工艺、零件切削加工工艺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定等三部分内容。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机械制造的常用工艺方法和零件加工工艺过程及装配的基础知识,对机械制造工艺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在学习有关锻压的内容后,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简单的让学生自学,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个章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制造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重视实践教学,加强能力培养。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环节,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专业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培养既懂专业又会操作的“双师型“教师是开展实践教学的前提。这样的教师才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得心应手的将各方面知识融会贯通,最终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一般安排两周左右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包括参观、实习。根据授课内容,将学生带到实习工场,组织学生参观,参观前应布置预习,使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参观时教师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机床主体结构、主要部件及作用、传统系统、刀具、夹具等,并边操作边讲解,提高感性认识,解决学生的问题。参观后进行总结。实习的内容有车、铣、刨、磨、钻等工种,着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求学生根据零件图,读懂图样、制定加工工艺规程、加工零件。训练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让他们真正感觉到学有所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理论课的自觉性,使学生获得一个完整的机加工过程概念,这样不仅可以巩固已学的知识,强化学生的专业思想,也能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演示法直观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
6、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会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形象生动、直观易懂、方便快捷。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揭示了复杂的机械制造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
关键词: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教法 研究
目前对机械零件的加工,主要通过金属切削加工完成,尤其对于高精度的重要零件更是如此。而金属切削加工尽管有车削、铣削、镗削、刨削、插削、拉削、磨削等多种不同的机械加工方法,但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物理、化学现象以及切削规律却基本相同。因此,要通过切削加工而获得符合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的高质量的零件,就必须对各种方法的共同规律加以研究。从而可以利用这些规律,来提高加工质量,提高生产效率。“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章,正是研究这种共同规律的。为这
本章讲授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问题较多,主要反映在下述三点。
一是找不到各节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因而不便于系统地掌握。本章的几节内容分别为: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刀具材料和几何形状、金属切削过程、刀具主要角度选择概要。从这些内容来看,似乎没有什么内在联系,几个差异较大的内容罗列在一起,一会儿讲这儿,一会讲那儿,学生不易掌握。因此,通过教师的讲授,应把这些内容用一条线系统地串起来,详细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得到一套完整的知识。
二是在研究切削刀具的几何形状和几何角度时,是采用几个假想的辅助平面来确定和测量的,而这样的辅助平面,在刀具上又不实际存在,看不见,摸不着。因此给教学带来一定困难。要求教师在讲授时,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容易接受,便于掌握。
三是在讲授金属切削过程这节时,讲到切削力和切削热给加工精度带来一定影响,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比较容易理解。但是工艺系统(机床、夹具、工件、刀具)在切削抗力和切削热的作用下引起的变形,一般是很微小的,并不是用两只肉眼就能看清楚的。因此究竟变形多大,对加工精度带来多大影响,是否对机器装配质量就会构成很大影响,同学们往往不十分清楚。因为没有形象而深刻的认识,所以实际工作中学生重视度不够。因此,教师在授课时,要通过适当的方法,使学生了解切削抗力和切削热给工艺系统变形带来的影响,以及这种变形给加工精度带来的不可忽视的影响。使他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对切削过程中产生的这两种物理现象,给以应有的重视。
下面对本章的教法作具体的研究。
一、“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章的讲课要点
金属切削加工,是利用金属切削刀具和工件做相对的运动,从工件上切除多余的材料,以获得符合尺寸、形状和位置精度,以及表面粗糙度要求的加工方法。因此,我们研究切削加工的目的,主要是如何尽快地从工件上切除多余的金属材料,形成我们所需要的零件的尺寸和形状,亦即掌握提高生产效率的加工方法;另一方面,要掌握保证零件的加工精度、各项技术要求以及表面加工质量(粗糙度,硬化层裂纹)等的加工方法。所以应以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量为线,来确定其讲课要点。本着这一原则,“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这一章的讲课要点应为以下三点。
1.切削运动与切削用量
切削运动可分为主运动和进给运动。要求分清主运动和进给运动各起什么作用;不同的机床其主运动和进给运动有什么区别。
切削用量包括切削速度v、进给量s、切削深度t。不同的切削方式,三个参数的概念不一样。要了解这些参数对生产率和加工质量有着怎样的影响,该怎样合理地选择这些参数来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量。
2.切削刀具
要介绍各种常用的刀具材料和刀具切削部分的几何形状和角度。研究它们对生产率和加工质量的影响,从而掌握合理选择刀具材料和刀具切削角度,来提高生产率和加工质量的方法。
3.金属切削过程
重点介绍切削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的切屑形状、积屑瘤、加工表面硬化、切削抗力、切削热、刀具磨损等现象;研究这些现象的产生与被加工工件材料的性能、切削用量的选择、刀具各种角度的大小、刀具材料的特性、冷却散热条件的关系;探讨加工中产生的各种现象给生产率和加工质量带来怎样的影响,进而找到减少这些现象或利用这些现象的方法。
二、“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章的讲课原则
要想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应遵循以下几项主要的教学原则和讲授方法的贯彻。
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贯彻
在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中,要特别强调先实践后理论的问题。先实践后理论,就是要求在讲授金属切削加工这一内容之前,学生应对切削加工的各种方法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一原则对于非切削加工工种(铸工、锻工、焊接工等)的学生,更为重要。因为他们对机床,金属切削方法,切削加工中所使用的刀具、工具、工件的加工精度和表面粗糙度等接触不多,还都缺乏认识。这就给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为此,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根据学校的教学条件,或在讲课之前进行切削加工多工种实习(重点是进行车削加工实习);或组织学生到机械加工车间或机床工艺实验室进行认真的参观实习。在实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下列问题:
(1)切削加工过程中,机床、刀具、工件的运动情况,分清哪是主运动,哪是进给运动。所选用的切削用量怎样。
(2)切削时所选用刀具的结构、几何形状、刀具角度。
(3)切削过程中切屑的形成过程和种类。有无切削抗力、切削热、积屑瘤、刀具磨损等现象的产生。加工中为了减少切削抗力的影响和切削热的影响采用了哪些措施。
(4)切削加工前后工件的形状、尺寸、精度、粗糙度的变化情况。
对于切削加工各工种(车工、铣工、刨工、磨工等)的学生,或已进行过切削加工实习的其他各工种的学生,则可不必安排这样的环节。
2.采用课堂教学和现场教学结合的授课方式
除在课堂上作系统讲授外,可把本章部分内容如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切屑种类等的教学安排在实习车间或实验室进行。在现场教学过程中,若教师能亲自操作,讲授时伴以示范,则更能提高现场教学的效果。
3.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
“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章的教学,应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多动脑筋想问题,使课本上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习中遇到的大量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通过学生主动思考,使他们自己找出答案或解决问题的方法。为此,教师除启发学生自己找问题外,还应根据本章教材内容,多向学生提出一些生产实习中常见的问题,供学生思考。例如:
切削速度v、进给量s、切削深度t这三个运动参数对加工质量和生产率有怎样的影响?选用时三者有什么样的辩证关系?粗加工时一般选较低的切削速度,这是为什么?这是否与提高生产率有矛盾?
车削加工中为什么有时会产生积屑瘤,而当切削速度改变后,这种切削瘤为什么会自动消失?积屑瘤给粗加工或精加工带来怎样的影响?用什么措施除积屑瘤?
加工细长轴时易出现腰鼓形,原因何在?怎样通过改变刀具角度或提高工艺系统的刚性来减少这种现象的产生?
对于较高精度的零件,加工工艺安排上为什么一般都采用粗、精密加工分开?为什么粗加工后一般要安排自然时效或人工时效处理工序?精密加工为什么要在恒温车间进行?
切削刀具的前后面为什么经常用油石精细研磨?使用一段时间后,要及时用砂轮修磨刀具,为什么这样做?为什么及时磨刀反而会减少刀具材料的消耗?
切削刀具采用较大的前、后角可以减少刀具的磨损速度,但是加工韧性材料时,为什么要选小的前、后角?这样做不是与刀具使用寿命相矛盾吗?
除上述问题外,当然还可以提出很多,在此仅以这些为例说明。老师通过学生实习中常遇到的问题,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使所学理论知识更紧密地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且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充分使用直观教学手段
本章教学,应注意充分使用模型、挂图等直观教学手段,以提高本章的教学效果。如在讲授“刀具的几何形状”这部分内容时,结合使用模型、挂图,就能使学生形象地观察到刀具的各个表面、辅助平面和刀具的角度。又如“切削的种类、刀具的磨损、积屑瘤”等部分内容时,教师使用不同类型的典型切屑、已磨损的典型刀具,以及带有积屑瘤的车刀等实物教具讲授,可使学生对各类典型切屑的形状、刀具的磨损情况、积屑瘤的形状一目了然。这样对教师讲授的内容,就比较容易接受。如果不使用这些直观教学手段,只靠叙述,这些内容就很难解释清楚,学生也不易理解。
车削刀具、钻削刀具、铣削刀具、刨削刀具的模型教具和挂图教具,目前在我国都有专门厂家生产,用时可以选购。但这些教具结构比较简单,也可自制。有关切屑、磨损刀具以及积屑瘤车刀等实物教具,需要教师平时注意从车间搜集一些典型实物。
5.采用电化教法
本章的切削运动和切削用量,切削过程中切屑的形成过程,以及在切削抗力的作用下工艺系统的变形等教学内容,讲授时宜采用电化教学方法。常采用的电化教学设备是多媒体。因为切削运动、切削用量和切屑的形成过程,其演变速度很快,学生即使是在切削加工现场认真观察,也很难看清楚。工艺系统在切削力的作用下的变形,因为变形量很小,也不易发现。教师单纯用口述或在讲台上演示,更难形象地表达出来。如果采用多媒体,在课堂上向学生播放事前录制好的课件,学生就会很清楚地观察到发生的一切。生动活泼的电化教学,还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多媒体有慢放、停驻以及重播等性能。利用慢放,可以把切削过程以及切屑形成的过程的播放速度放慢,也可以将工艺系统微小的变形量放大,使本来不易看清楚的现象形象地展现在学生眼前。利用停驻或重播,便于教师对重要的画面作重点讲解,同学也可以利用停驻的时间向教师简短发问,同教师当堂讲解。
有关切削运动、切削用量以及切屑的形成过程等的视频资料,网络资源很丰富。
6.采用实验法
对于本章中的切削抗力和切削热两部分内容,可采用课堂讲授与实验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通过课堂讲授,很容易说明在切削抗力和切削热的作用之下,工件发生变形的道理,因此,它们给工件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带来影响,也就比较容易理解。但是,这种变形跟哪些切削条件有关,也没有很深的体会。我们可以采用实验法,来加深他们对这一理论的理解。实验法可利用实验课或业余时间进行。具体做法如下:
(1)切削抗力的产生及其对工件加工精度影响的实验。本实验可在车床上进行。在不采用跟刀架或中心架的情况下,车削一根细长轴(长径比大于30)。如果采用的是主偏角为45°的弯头车刀,则在径向力Py的作用下,工件因弯曲变形而成为腰鼓形。车削完后,让学生自己对工件进行实际测量,看加工完的零件直径在全长上的变化情况,从而看出Py切削力给加工精度带来多大影响。把这些测量的结果记录下来。再改变一下吃刀深度(减小t值)或改变一下刀具的主偏角(取主偏角=90°),进行车削实验,分别测量被加工零件直径在全长的变化情况,作好记录。与前面第一次车削后的测量记录相比较,分析切削用量和刀具切削角度的变化,对切削抗力Py带来的影响。进而证明怎样通过改变切削用量和刀具的切削角度,来减小切削抗力,减小工件变形,提高加工精度。
(2)切削热对加工精度影响的实验。对于切削热的影响,也可以通过实际切削来进行。在车床上,选一个大余量的毛坯件进行车削和钻削等工序,选择较高的切削速度,使其产生较多的切削热和较高的温升,并在工件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精镗出一个较大的孔。让同学马上测出此孔的实际加工尺寸,并作好记录。等工件温度降至室温后,再测量一下这个孔的尺寸,比较两次测量的结果,看与在热态情况下测量的数值有什么变化。由此证明切削温度对加工精度带来怎样的影响。
上述两个实验,是切削力和切削热直接影响工件质量的实验。实际上它们对整个工艺系统都带来影响。例如,切削力给机床、夹具、刀具带来的变形;切削力给工艺系统带来振动;切削力给加工带来噪声;切削力给加工表面质量带来的影响;切削热给工艺系统带来的热变形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实验加以证明,这里就不详细说明。
以上是“金属切削加工的基础知识”一章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应根据每节课的教学任务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基础知识和理解能力通盘考虑。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应当从实际出发,把各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灵活运用,并创造出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傅水根,等.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第3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突破;机械制造工艺基础;难点教学;创新思维能力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加工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涉及面广,概念性强,与生产实践关系密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普遍感觉知识点多不易掌握,故而缺乏兴趣;尤其是学校条件难以安排实践的课程,比如“铸造”、“锻压”等的内容,知识点更难以理解和掌握。为激发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该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教学中进行一定的改革尝试,很好地解决该课程的重点、难点。下面谈谈自己对“锻压”课程中难点教学的突破方法和应用体会。
一、分析课程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陈旧。该课程的内容多共14章且相互独立,学时少,同时有些内容随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已日显陈旧;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变化与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完成教学大纲的要求,更别说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和创新思维的能力。
2、教学方式陈旧在教学方法上仍采取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失去兴趣,获取的信息量较少。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显然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锻压”课程实际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
1、合理安排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在设计课程体系时对于一些内容较陈旧的或其他课程里讲过的可进行删减。增加介绍先进锻压工艺的内容,比如精密模锻、粉末锻造、数控冲压等,使学生接触到现代化工业生产的新方法、新问题,而成新思路。并且根据网络在学生中普及率较高的特点,布置自习任务,鼓励、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上网查询先进锻压工艺并进行学习研究;并且在下次课堂中将自己查到的有关知识为大家作以介绍,给学生展示和煅炼自我的机会。此外在保证掌握有关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前提下,针对各工艺的特点,突出重点、提示一般。
2、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重视“概述”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讲好概述课犹如优秀作者对戏剧的“序幕”和小说的“开头”。教师“亮相”得好,在学生心中树立一个先入为主的良好形象,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获得重要零件毛坯制造、成型的常用工艺方法,增强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适应性,为达到一专多能打好必要的理论基础。同时采用启发式教学以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如给出一个工程应用中因某一质量不合格的锻件而造成故障的实例让学生进行讨论,帮助、引导学生从材料的选择、锻件的结构以及锻造工艺等各个方面进行考虑、分析,找出原因,提出解决的方法。这样,通过启发式教学,不仅可以巩固所学过的知识,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去思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变灌输式教学为方法论教学。将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模式,变为师生共同活动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开展师生互动,采用“教师引在前、讲在后,学生想在前、听在后”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开展讨论,使学生积极思维,打开思路;同时教师参加讨论,对重点、难点处做讲解,最后进行总结;也可以安排学生动手实践,这样就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转贴于 中国3、因材施教,教师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注重能力培养。课堂上着重讲清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分析重点和难点。想办法将难点、重点简化;比如“自由锻的特点”这一重要知识点,就可以编成“两低一高一差,简单难自动化”这样的顺口溜,既朗朗上口,又容易理解。简单的知识点可以让学生自学,并给予机会发表自己的见解;使学生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在自己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后,学生会感觉到成就感,进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对于学习兴趣更浓、能力较强的学生,每节均应推荐学习参考书及相应的工艺手册。并介绍手册的使用方法,这对他们以后从事工程技术应用工作非常有益。
4、演示法直观教学和多媒体形象化教学。直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感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在讲授“锻压”过程中,经常适时的演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物、模型或实物图片。在教学中灵活运用各种直观形式,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他们对所学知识的领会、理解和巩固。多媒体形象化教学则是利用计算机软件将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录像等多种媒体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替代传统的粉笔、挂图、幻灯片和录像片等。所起到的效果是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和方便快捷。尤其是在现有的条件下,锻压工艺的实践环节较难安排或无法安排,学习的时候如果只采用过去的“灌输式”的方法,学生对这个过程便难以理解;而多媒体形象化教学能够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多媒体课件教学,形象的演示了锻造前金属加热、自由锻及模锻操作过程和冲压操作过程,有效地解决了许多教学中难以讲解而又必须理解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率的提高是传统教学方式无法比拟的。这种方法不仅是在“锻压”工艺内容里,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其他的章节里面,都可以很好地使用。所起到的效果都远比传统教学方式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多媒体形象化教学方法,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广泛使用。但是,课件的收集和整理工作是教师前期必须准备好的,必须要精心制作课件。
5、补充介绍其他压力加工方法,比如轧制、拉拔、挤压等。教材上关于其他压力加工的介绍比较简单,但实际上这一部分的内容与工业生产和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是比较密切的。通过举例子,让学生将常用的物品或常见到的物品与课本的知识点相联系,不仅增长了知识,又增加了学习的兴趣,更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三、结束语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知识面广,内容丰富,这样就不仅要求教师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求教师具备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的意识和勇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教学内容也在发生变化,教学方式也要不断地改进。这就要求教师自身不断学习,大胆创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要不断地用新知识、新技术丰富教学内容,注重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培养出能够满足生产一线需求的高素质的职业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 能力培养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机械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基础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项目教学是以具有相对独立的客观存在的工作任务模块,驱使学生和教师整合理论和实践,从而促进学生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满足就业的需要。本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特点为项目教学提供了条件。笔者认为要将项目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的就应先了解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
一、项目教学法概述
项目教学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通过示范项目、练习项目、实训项目的学习,学生能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大提高。在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在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辩解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同时,构建一个开放性、研究性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足够的空间,按自己的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
二、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中如何利用项目教学法
在认识了项目教学法之后就可以把项目教学法应用到《机械制造工艺基础》的课堂教学中。对于项目教学法在《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教学中的应用,笔者通过教学实践有了一定的思考和认识。
1.要确保项目任务的可行性。
《机械制造工艺基础》课程的每个章节或部分具有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即每个章节讲解了一种加工方法。各个知识体系的容量及实践性具有各自的特点,由于教学条件和时间的限制,项目的设定必须考虑其低成本性和可操作性,否则将会把所设项目变成说书式、逐步脱离实践的理论说教,弄巧成拙,消耗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以车削为例考虑学校的设备、时间和耗材,笔者没有要学生加工较大的零件而是采用了一个较小的零件(但是这个较小的零件包含了车削这一个大项目的所有内容),如图:
这个简单的零件包含了车削所有的内容,有外圆的加工、台阶的加工、沟槽的加工、锥面的加工、孔的加工和螺纹的加工等本项目中的6种加工方法。即以这个简单可行的零件作为一个项目完成车削这部分的教学。
2.要注意利用项目的发散性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项目结构中除了要有相对独立的工作任务模块主体外,还需要有拓展知识、培养创新、创造能力的发散点。这些发散点有的是新知识的起点,有的则是学生思维的敏感点。例如在车削每一个加工子项目中都要向同学们提出是否还有其他加工方法,或者可以事先列出多种加工方法,让同学们试试看能采用几种加工方法。如在车削外圆后要进行倒角处理。
3.要重视学生对项目任务的实感性。
项目教学是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整合理论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而项目任务的引入与学生的认知距离过远,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的激情,减低学生对新知识的领悟深度。针对课程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心理发展水平,有两个方面值得我们思考。首先,项目设计要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或生产实际。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要仔细研究和检索其应用情况,筛选出更合适的项目素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取得较为明显的教学效果。其次,项目设置要有渐进性,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将学生的思维和实践能力逐步引向新的高度。以轴的结构知识点为例,选择减速器中轴上零件的装拆为项目内容,随着学生对每个零件的安装及拆卸方法的应用,在教师有步骤的提醒下,学生逐步理解零件轴向和周向定位,轴与零件的配合特点,轴的加工工艺,等等。逐步达到了教学目标,非常贴近生产实际,缩短了教育与就业的距离。
4.要适当增加同一知识目标的项目数,推动不同类型学生能力的提升。
针对学生智能、兴趣的差异,教师在把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同时,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在教学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设计多个项目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增强学生项目实践的主动性。
5.要做好项目教学的过程控制。
项目教学的过程对学生的知识积累和发展而言,是学生运用和寻找新理论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首先,学生面对新问题情境、新知识的应用时机及如何选取适当知识进行解决问题的思路较为狭窄。其次,因学生认知能力的限制,知识和能力并未真正上升到理性的层次,在实际问题面前,本来似乎清晰的规律和方法受到各种环境干扰后又变得模糊不清,从而渐离教学目标。另外,学生学习的兴奋点的发生需要随项目展开的时间节奏和内容的序向进行调动和调节,否则会干扰项目目标的实现。针对以上两方面的情况,笔者将项目教学过程分为教学内容投放节奏控制和教学评价节奏的控制两个部分。通过知识获取节奏的控制使学生能较深刻地把握知识和技能的科学性、准确性。再以金属材料的热处理项目为例,根据零件的使用性能和工艺性能,将金属材料的热处理知识分成预备热处理和最终热处理进行细化投放,具体操作时以加热温度的控制为投放时刻,从而注意了知识和技能的层次性和连续性,有效地构建了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体系。项目过程中的评价是帮助学生自我反省、自我提高、自我激励的有效途径,评价要有多样性,但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更要注意项目评价的节奏,通过有节奏的评价机制为学生的项目任务的完成提供动力,而不是打乱正在运行的动力体系。另外,做好项目过程控制便于及时发现问题,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项目体系的设计,拓展项目设计的思路,这样教师产学研结合的能力会更快地得到锻炼和提高,进一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