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小学科任教师德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中职学校;育德树人;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努力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要把育德树人落到实处
德育的本质是育德,通过育德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育德树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一)社会生活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个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统一的过程,其中育德侧重于社会意识形态,树人侧重于社会物质生活领域。育德树人既受制于社会物质文化生活和一定的经济基础,也受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文化教育、思想道德制度等的影响。
(二)知、信、行协调统一中育德树人
人生行动与人的认识态度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生行动决定人的认识态度,人的认识态度影响人生行动。在育德树人过程中要提高人的认识态度的导向和人生行动的规范的协调统一。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切实强化学情意识,周全细致地了解中职生的专业情况、身心特征、生活经验、知识基础、爱好兴致、疑问困惑,是落实育人为本的具体而实际的表现。
(三)有效的教育系统中育德树人
育德树人是一种系统的、复杂的教育实践活动,由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中职学校学生、中职学校教育的环境、中职学校教育的方式与方法、教育信息等要素构成,它们彼此作用相互联系,而且每一要素都有其形成变化的规律与特征。
二、要着力培育学生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着力培育中职生乐业、敬业、勤业、精业、诚实守信、奉献社会、勇于创新等职业精神。
(一)更新观念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应转变只侧重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旧观念,注重培育中职生的职业精神。制定与职业能力教育相协调的职业精神培养制度,明确职业精神培养目标,改革职业教育模式,规范教育考核方式,使职业精神教育规范化、制度化。
(二)课堂中培育职业精神
德育课和就业指导等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职业精神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中职学生的认知行为特点,通过教学和引导,学生了解职业精神的基本要素,修炼职业精神的核心内容,把握职业精神的本质,提高对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及职业责任的认识,从而在学习职业技能的同时,深刻领会职业精神的要义。
(三)示范中培育职业精神
中职德育课教师应是职业精神的积极推动者,要善于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与反思;要有自主摸索、锲而不舍的职业精神;人际关系和谐,与有关企业建立密切联系。
三、要做中职学生职业成长的引路人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校实际,通过有效的德育教育措施,促进学生的职业成长。
(一)培育学生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把德育有效融入中职教育全过程,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德育载体,帮助学生认识自身价值,树立行行出状元的信心是中职德育有效推进的前提条件。
(二)培养学生较高的职业素质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培养学生职业素质,应从四个层面切入:明白就业目的;建立爱厂如家的理念;把握职业规范准则,包括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进行准确的自我评价。
(三)塑造学生健全的个性心理
中职学校德育课教师要本着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积极探讨现代社会给学生带来的心理问题以及产生的原因、解决的方法。在各种活动中渗入生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调试职业心理,帮助他们强化巩固健康的感情体验,矫正不良的心理倾向,正确对待职业变化和职业选择,培育良好的职业心理素质。
作者:赵生山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职教中心学校
高校教师多重角色为师为友为育全世界的教师都一样,把教书最神圣的境界定为育人,育人所带来的成就感,是一名教师价值的最高体现。高校任课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所扮演的角色有多种,除了“为师”“为友”还要“为育”。
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人生的方向标。“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韩愈这句“为师”之道在华夏大地上传承了几千年,至今任作为引领教学的一个理念。现代教育学家竺可桢说:“教者,传授知识也;育者,培养品德也。教中有育,育中有教。”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首先要明确“为师”这一角色的内涵。高校的任课教师是一线教育者,传授知识、培育品德是任课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可以说,高校任课教师是学校和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要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练好“内功”。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树立威信,教育好学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要准确把握课程标准的理念、目标和内容,研究教学的规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实际情况,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技巧和方法,发挥课堂教学的调控和组织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自觉加强中外文化修养,拓宽知识面。除了学习和研究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外,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即教学能力和教学策略。教师只有坚持不懈地学习,利用新理念、新思维、新方法不断充实和武装自己,才会出现师高才能弟子强。学生并不因为教师年龄大就信服和尊敬你,而是因为你的学识丰厚和品德优良而值得学生去敬重。任课教师必须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的理念。不断提高科研水平、教学水平,让学生喜欢老师,从而喜欢你的课,这样才会发挥“为师”的作用。
有人说,一名优秀的教师能影响学生的未来,甚至一生。一名合格的高校任课教师,除了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扮演一名“师者”的角色,还应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很多大学生在学习期间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压力。比如,学校压力:考试太多,对某些科目没有兴趣等;家庭压力:如父母期望太高、家庭经济困难、父母关系不良等;自我压力:期望太高、对自我不满意等;同伴压力:同伴竞争、同伴的社会比较、异往受挫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这些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学生就会出现“焦虑”心理,这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面对这些问题,高校教师作为一线教育者,应及时帮助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沟通渠道,如书信交流、电话交谈、网络沟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学生,帮助他们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预防心理危机,减负面压力。俗话说:“亲其师而信其道”。通过和学生们心与心交流,把自己当成学生们的朋友,耐心去倾听她们的心声,并为学生提供一个宣泄内心苦闷和烦恼的机会,必要时,任课教师可以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验为学生现身说法,收效往往会大过理性的开导。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晓云指出,教师要和学生建立一种新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授知识和道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和人生,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随着社会的发展,近些年,师生关系悄悄地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师生关系不再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般刻板,也不再是“猫鼠关系”般紧张对立,而是多了亦师亦友的温馨色彩。教师对学生的热情、尊重、信任,学生对老师敬重、爱戴,教学气氛生动活泼,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教师是人类文明和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播者、学生道德的启蒙者和学生美好心灵的塑造者。其职业特点是以人格来培养人格,以灵魂来塑造灵魂。教师是学生模仿的对象,教师的榜样在教学过程中无疑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教师和学生课上课下朝夕相处,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对学生产生直接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贯穿于受教育过程的始终,而且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思想、知识、道德、情感、个性品质和言行举止等对学生的渗透性影响是难以评估的。
高校任课教师教育的对象是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有思想、有个性。在学校里,辅导员主要承担者教育管理学生的重任,而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我们教出的学生不应该是“高水平,低文化”的大学生。这就要求高校任课教师的行为处处起着“以身立教”“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的表率作用。一线教师作为和学生长期交往并受到学生信任的人,我们的道德风范就是学生学习的最好榜样。比如,上课必须提前10分钟到教室,把桌面上的粉笔头都放到粉笔盒里,把废纸扔到楼道的垃圾桶里,上课期间不接打手机,等等,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先做到,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学生,教育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高校任课教师,我们除了要传授知识,解答疑惑,还要与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在教学过程中,理解学生、关心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参考文献:
[1]龚乐进.素质教育下的教师道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陈爱平.教师的人际关系.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余文森.有效教学的实践与反思.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1.6.
关键词:初中数学;数学课堂;有效性;认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2-0166-02
数学与其他科目不同,其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内容较为复杂、深奥且缺乏趣味性。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情况,使得学生的数学学习变得十分痛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时也常常会感觉吃力。但尽管是这样,教师仍旧能够通过行之有效的手段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现实意义
首先,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措施。目前,通过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我们发现,在大多数初中数学课堂中都存在着教学效率低下的问题,教师所付出的努力与其收获的教学质量不成正比,这样的情况不但阻碍了正常教学目标的实现,还严重的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采取有效地措施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教师的付出同收获成正比。其次,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数学课改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必须要在满足学生与教师自身对教育价值的追求的同时尽可能的减少所使用的时间、精力等,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要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这是实现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措施。
2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教师必须要全面转变教学观念。
人的思想观念会对人的一切行为活动产生影响,不同的思想观念会导致不同的行为活动,因此,初中数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要先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之下,教师已经成为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不再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我们要杜绝传统的教学思想,即,依靠制度与权力来管理学生,强制学生学习,我们必须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要尊重学生,要全面提高自己的教学理念、革新教学方法。首先,教师必须要积极、主动的参加各个类型的业务培训、实践活动,要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强化基本功,只有这样才能够推动教学观念的转变。其次,要改变那种“任教时间成等于教学质量高的思想”,要打破这种守旧的思想,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要在日常的教学中做好工作,并要依据所获得观察结果调整及时的调整课堂教学的教学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2要做好课前的准备工作。
课前准备工作即是我们常说的备课,其内容既要包含教学内容,又要包含对课堂教学的可能出现的情况的预判。备课工作是开展课堂教学的基础工作,是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全面提高其有效性的重要保证。为了能够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加快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就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一切为了学生”的教学理念,必须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备课的时候,要对结合教学内容对不同层次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并要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不断加强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掌握,只有这样才能够做好备课工作,才能够更好地开展课堂教学,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讲解立体图形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备课的过程中制作一些大小一致的等边三角形,并将其用胶带连接,使其成为一个多面体。这样能够使各个层次的学生更加直观的理解这一章节的内容,既是数学基础知识较差的学生也能够更好的掌握这部分知识。
2.3全面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必须要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衡量教学活动的是否有效地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新课程标准》的研究,并要确保所开展的教学活动能够紧扣新课标的相关要求,并要以新课标的相关要求为基础对学生各个阶段的学业完成程度进行衡量。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爱必须要全面掌握教材的内容,要理清教材同教学之间的关系,要正确的认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并要依照这种差异性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来调整教材的内容和教学活动。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逻辑性、抽象性等特点,使得教师和学生在面对数学时,普遍感到“头疼”,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依照新课标的要求,将教学内容同学生可以接触到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这样能够便于学生使用自己的学习方法来开展数学学习。
2.4全面革新教学评价机制。
良好的学习评价应该是具有极强的激励性的,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看清自己一点一滴的进步,帮助其树立积极向上的心态,此外,其还必须要能够再不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基础上基于学生一定的指导,使其能够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并能够指导学生改正问题。在这方面,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全面构建:首先,要全方位的衡量学生。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时,教师往往侧重于“成绩”,这种以偏概全的评价方式,严重的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等因素。因此,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态度、课堂表现等因素,纳入评价范围,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加真实的评价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够有效地鼓励学生继续学习。其次,在进行学习评价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个人主观情绪,否则就会使评价失去公正性,要站在客观的角度上具有学生最可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将学生的学习情况反映给学生,才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总而言之,全面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和最终目标,又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有效措施,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教师就必须要加强对实际情况的了解,并要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全面的调整教学的方法和教学思想,
只有这样才能够全面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才能够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国平. 浅谈数学课堂探究的有效性[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07)
[2]吴文军. 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之情境创设[J]. 科教新报(教育科研), 2011,(10)
[3]张会富. 选择有效学习材料,创设高效数学课堂[J]. 中国校外教育, 2010,(07)
1.1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起源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广告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广告教育开展最早的国家。从历史上看,广告学作为美国大学的_个专业(Advertisingprogram),出现在20世纪初,最初有两个基本源头,一个是工商源头,另一个是新闻源头。见表1:
在美国,到1948年,营销系和新闻学院认识到广告课程的重要性,遂提供主修广告的学生两种渠道:一种是在商学院营销系底下提供以经济管理等商学为主的广告课程,将广告看作为是一种营销工具,并强调广告的经济导向;另一种则是从艺术科学院的传播教育学底下教授广告,强调广告的人文艺术导向。
1.2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
如果从学科分类的角度看,广告学专业基本上可以分为文学导向(包括新闻、艺术)和经济导向,但无论是在美国还是在我国,广告教肓的媒体倾向(新闻、艺术导向)和商业倾向(经济导向)都显得模糊不清。
CharlesH.Sandage在他的《广告作为一种社会力量》一书中,对广告教育发展的早期历史进行过幽默的阐述,他写道:“如今被视为一门学科的广告学其实早已经产生。广告学小宝贝的爸爸是心理学,妈妈是新闻学。因此,可以说,广告教育是由心理学发端、而在新闻学中孕育而产生的。广告学这个小家伙在很小的时候就被其继父遗弃了,但是,在他成长的岁月里,商业的市场营销学作为他的继父出现在了他的生活中,并和新闻学妈妈一起承担起养育广告学的重任。然而,在这个新组建的家庭内部,在如何教育培养孩子的问题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分歧。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应该多吸收创造力方面的营养,而另一方则建议应该给孩子安排一份和商业营销密切相关,并有助于这一方面发展的食谱。父母双方都将孩子视为自身发展的一个部分,并且试图使孩子朝着有益于父母自身独特兴趣的新闻学以及商业学的方向发展。”用图简单描绘起来,见图1:
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认识与缺口2.1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概况
在我国,高校广告教育发展的基本特点是普遍依托其自身所在院校的学科优势,将其与广告学紧密结合、相互渗透,培养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广告人才为主。从广告学专业所在院校的设置情况看,可简单概括为,见表2:
其中,大部分综合性大学的广告学专业设置在其新闻传播学院底下,有的也主要依托其新闻传播学科优势,但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资源比传媒类大学更加丰富、更加深厚,这里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所归纳的“广告策划复合型人才”仅是一个概括,用来区别于其他类型高校的广告学专业。
2.2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从学科分类可以看到广告学与艺术学、经济学三个学科的相对位置,见图2:
根据詹火生的论述,从广告教育与研究方面来看,图3试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图绘出广告学与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关系,由此可以看到广告学与经济学之间的关系。因此,结合广告业运作的广告客户、广告公司以及广告媒体的主要三个方面,从广告学学科的分类和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上看,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可以分为三种:“经济导向”、“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应是比较科学的。在这三种导向当中,经济导向应至少与“艺术导向”和“媒体导向”同等重要。
2.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的缺口
2007年3月《中国广告高等教育现状调查》报告中指出:“现在的广告教学单位独立作为一个学院的并不多,调查学校中只有2%有独立的广告学院,大部分高校将广告专业设置在相关院系中。这些相关院系主要有5类:新闻传播类、美术设计类、中文类、社会科学类、经济管理类,其中新闻传播类院系最多,达到了此次被调查的44%,其次是美术设计类院系,达到了24%”。另外,从当今中国广告课程及教师的缺口上看,有41%和31%的高校表示缺少广告调查和市场营销的教师。而在美国的广告学教学计划中,一般都明确规定需要修读的工商经济类课程和学分。其中包括:市场营销与管理、商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财务概念等。
_方面是“经济导向”的广告学专业设置比例不足,另一方面是广告教育中经济管理类课程的需求巨大,中国高校广告教育与本应得到重视的经济管理类学科实际上存在脱节,无论在专业设置上还是课程设置上都缺乏市场观念,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媒体导向”和“艺术导向”倾向性严重,而“经济导向”存在巨大缺口。
3.中国高校广告教育学科导向缺口的启示
3.1平衡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三个学科导向
在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的学科导向没有一个绝对定论的情况下,平衡三个学科导向、大力弥补“经济导向”的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相对于其他类型高校,财经类、工商类大学具有将广告学与经济管理类学科结合的先天优势,虽然这类高校广告学专业成立时间比较晚,但业界对它们培养的学生有这样的评价:市场意识强,适应能力强,上手快。他们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留专业特色的情况下加强基础理论的学习,逐渐形成较成熟的教学体系。这方面巳经比较有影响力的大学有北京工商大学、南京财经大学等。
在财经类院校广告学专业的办学上,虽然可以弥补广告教育“经济导向”的缺口,办出自己的特色,但也应注意不要走入“特色=专门化”的误区,具体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不要只注重特色,将广告专业变成了某一技能的专门训练,而忽略了其他广告专业知识的储备;二是不要只注重广告专业课程的设置而忽略了通识教育。此外,要注意从以前教授“如何去做”变为将广告作为一种营销管理工具来传授。将中国高校广告教育“经济导向”更加科学化。
关键词:课程改革 育人价值 教学规范 实施策略
音乐课程的育人价值具有丰富的内涵与外延,它以审美为核心,通过“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方式,彰显“知音识曲,向善尚美”的课程育人价值。
要体现学科育人的理念与价值,教学的规范有效是重要保障环节。因此,有必要以“育人”视角重新审视音乐课堂的教学规范,思考落实育人的有效教学策略。以下从四方面阐述。
一、解析教学任务要凸显立意,落实能力要求
解析教学任务是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的重要前提,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以学科育人视角解析教学任务时,可从两方面着手:
(一)体验情感、挖掘内涵,凸显音乐课堂的教学立意
千古文章“意”为高。教学立意是制定并贯穿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重要依据。音乐作品之所以能触动心灵、激感、陶冶情操,首先在于其艺术的美感。这种美感,外在于各种音乐要素及表现形式,而内涵则在于音乐思想、情感及其相关文化。而其内涵正是课堂应立之“意”。
1.品味艺术内涵,立审美之意
作品审美立意的确定,需要教师充分感受、挖掘其内在审美要素,深入体验和细致品味音乐要素及其表现音乐意境、形象、情感的作用。
要引领学生审美,教师首先需要深入发掘音乐之美,在对作品的反复鉴赏中品味其内在审美要素,理解其丰富的音乐内涵,从而完成自身的审美过程。
2.悟思想内涵,立育德之意
音乐除了以形式之美打动人,更能触及灵魂深处的是它丰富而深厚的思想情感。教师如能在分析、理解作品审美要素的过程中,感悟、归纳、提炼音乐思想情感,无疑是找到了用音乐开启学生心灵之门、拨动心弦的方法。
教学犹如作文。只有明确立意,目标才有鲜明导向,课堂内容安排、活动组织和教学技术应用才具有针对性。
(二)基于标准、分析学情,突出音乐学习的能力要求
音乐学习不仅是掌握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形成学科能力。教师要在把握知识技能学习的基础上,为学生设计必要的音乐实践经历,构建音乐学习方法、策略,在教学目标中突出能力要求。这需要具有课标意识和学生视角。
1.基于课标,把握音乐知识技能学习要求
一首作品会包含很多学习内容,如多种音乐要素及表现形式,丰富的音乐文化及相关知识等。在确定学习内容要求时,教师应从作品出发,依据课标相关主题和年段内容,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把握具体的学习要求。
如《国歌》,小学低年段只要了解歌曲创作背景、感受情感、了解歌词内容即可;小学中高年段就需要结合速度、力度等要素的感知与体验,加深对歌曲情感的感受与理解;初中则需进一步深入感知音乐的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在表达音乐情绪、刻画音乐形象中的作用,以形成对作品更为丰富、理性的理解。
因此,教师一定要有课标意识,避免人为拔高要求或出现一堂课知识技能要求过多的情况。
2.分析学情,明确音乐学习经历与能力要求
在对学生已有认知、经验、能力基础的分析和了解的基础上制定适切的目标,是必须具有的视角。这样才能根据知识技能学习要求,为学生设计合理、必要的实践经历,建构学习方法策略,明确能力要求。
如欣赏《四小天鹅舞曲》一课,教师根据学生“具有一定舞蹈基础和表演能力”、“学校是电子书包试点校,学生大多熟悉电脑操作”的实际,依据“知道乐曲的速度及演奏乐器,并创编舞蹈动作进行表演”的知识技能目标,为学生设计了“能用电脑改变乐曲速度,用舞蹈动作即兴创编并表演不同小天鹅形象”的学习过程和所要达到的能力目标。但同样的目标放到其他学校,则可能难以落实。
二、设计文本预案要三维融合,凸显教学意图
“七分提纲三分写”。教师要建立课堂整体感和全局观,总体把握教学目标,抓大放小、理清思路,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法与策略,确保每个环节的设计意图明确地导向目标。
(一)统整三维逻辑,整体架构课堂
教学是三维目标充分融合、整体推进的过程。其育人载体是音乐知识技能,育人立意体现于音乐艺术的情感、文化内涵,而育人过程就在学生丰富的音乐实践经历中。教师应整体设计、把握课堂结构,以三维目标的逻辑组织教学环节。
如《飞天》一课:
教学环节 知识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过程与方法
飞天之源 创作背景 感受“飞天”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精神追求 ①观看火箭升空视频,激感
②交流“飞天”资料,了解文化
飞天之韵 ①主题旋律
②音乐色彩
③主奏乐器
④古七声音阶 第一乐段: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①体验乐曲的宁静、祥和
②采用类比法,音画结合,理解艺术形象,感受音乐意蕴
第三乐段:音乐表达了对光明的追求;感受多元文化融合特征 ①感受乐曲的热闹、欢腾
②采用对比法,感知音乐形象变化和音乐情感发展
飞天之魂 归纳小结作品知识 激发自豪感,生发关注和保护民族文化的情感态度 语言渲染配合媒体演示,传情达意,总结提升
以上教学设计框架三维目标互相融合、齐头并进,形成有逻辑的教学结构,教师对教的过程和学的方法的设计具有目标针对性。
(二)突出关键设问,凸显教学思路
设问体现课堂整体逻辑架构和分步骤环节推进的思路,它对教师突破重难点、达成目标,对学生知识技能学习与掌握、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音乐情感的激发与生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课体现了以设问引领、推动课堂的思路:
教学环节 关键设问 教学思路解析
感受歌曲 听听歌曲两部分情绪有什么不同? 体验歌曲前后两部分不同情感。为歌曲理解和演唱处理做铺垫
1.学唱前半段歌曲 设问1:曲中哪种节奏刻画了轻快活泼的小鸟形象?
设问2:用怎样的力度和情感演唱,表现小鸟形象? 1.通过感知切分节奏,体验小鸟“轻快活泼”的形象
2.通过切分节奏的朗读、歌唱,运用力度演唱处理,表现小鸟的“轻快活泼”
2.学唱后半段歌曲第一乐句 设问1:后半段哪句描绘了小鸟振翅高飞的形象?哪种节奏表现了小鸟扇动翅膀、搏击蓝天的样子?
设问2:适合用怎样的力度来演唱? 通过对四分附点的感知和演唱,体验小鸟振翅高飞的音乐形象,引导学生用f力度歌唱,抒发少年儿童搏击蓝天的远大理想
教师抓住了音乐要素在刻画形象和表达情感中的作用,用了有逻辑的关键设问,推动了学生音乐审美体验,促进了音乐形象思维,生成了音乐情感理解。
(三)提炼教学说明,阐释设计意图
阐述教学设计意图,是同整体架构、设计思路、关键设问同等重要的细节。教师可以围绕“学习要点”和“教学意图”两方面,用心概括,精心提炼,使之成为“画龙点睛”之笔。
如《四小天鹅》的环节说明:
①学习要点:本环节重点在于模仿、学习舞蹈动作,为后继舞蹈创作表演积累素材。
②教学意图:本环节从观看芭蕾舞片段入手,指导学生直观感受小天鹅音乐形象,并模仿舞蹈演员的脚步和手部动作进行练习。旨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并全身心投入表演,提高音乐感受和肢体表现能力,并体验小天鹅团结合作的精神。
上述“学习要点”明确了知识技能要求,“教学意图”对如何运用音乐学习方法策略掌握要点、突破难点,作了具体阐述,并对情感态度价值观作了归纳提炼。
综上,教学设计要有结构意识和全局观念,融合三维目标、整体架构课堂,精心设计问题,用心提炼意图,使每个环节紧扣教学目标,围绕课堂育人思路,确保各环节的目标导向性和内在一致性。
三、实施教学过程要厘清线索,抓住育人要素
教学过程即育人过程。有效的音乐课,除了要三维融合、整体推进外,还需抓住育人要素、厘清育人线索。音乐的知识技能、情感和文化,构成了审美的具体要素,也是教学中需凸显、融合的三条育人线索。
(一)学练知识技能,丰富审美经历
音乐知识与技能,是形成学科能力、提升音乐素养的必要基础,是学科育人的起点。教师要找准必要的知识技能学练点,把握适度要求、精心设计活动、指导方法策略,使教与学成为学生体验经历、形成方法、提高能力的真实过程。
如《我们像快乐的小鸟》一课,教师将切分和附点节奏及力度的运用作为学练要点,设计如下学习经历:
环节1 学唱歌曲前半部分 感受切分节奏对表现“轻快活泼”小鸟形象的作用,运用mp力度、结合节奏特点歌唱,表现音乐形象
环节2 学唱歌曲后半部分 感知歌曲附点四分节奏描绘的小鸟“振翅高飞”形象,引导学生运用f力度歌唱,表现小鸟“努力挥动翅膀、搏击蓝天”的形象
环节3 后半部分力度演唱处理 启发学生体验小鸟面对“高高天空”的惆怅,以及“下定决心,练好本领,飞向蓝天”的勇气,用动情的歌声结合自然的f―mp―mf―f力度变化歌唱。
学生在经历“感受音乐情绪――体验音乐形象――理解音乐要素表现作用――推动歌唱情感”的审美基础上,自然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动情歌唱。这不仅是知识技能学习,更是音乐情感生成和能力培养的过程。
(二)生成思想情感,形成审美理解
音乐课堂只有将知识技能学习同音乐思想情感的体验与感悟充分结合,才会使学习过程具有教育价值。
上述课例环节1,如果脱离音乐形象和情感,仅仅要求拍击、演唱切分节奏,机械运用力度记号歌唱,学生是无法体验并理解歌曲音乐形象和情感的。环节3,如果不从“小鸟下决心振翅搏击蓝天的勇气”这一思想内涵入手,学生对“f―mp―mf―f”力度变化的运用也是机械的。
因此,教师应深切体会作品思想情感,捕捉教学中的情感生发点,激发学生同音乐产生共鸣,结合知识技能学习促进审美理解与表现。
(三)聚焦音乐文化,促进审美感悟
文化是音乐的必然属性。音乐课堂要让学生浸润在音乐文化中,将知识技能学习和音乐情感、文化之美相融合,在特定的文化语境中促进审美感悟。
如《飞天》的核心环节“飞天之韵”,教师以壁画的柔美线条和音乐起伏柔婉的轻妙旋律作对比感知,透射出中华文化的“柔韧”之美;用乐器营造的“空灵、清净”氛围使学生感受中华文化的“祥和”之韵;用“古七声音阶”揭示“飞天”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带领学生展开了一场音乐文化审美之旅。
综上,课堂要融合知识技能、情感与文化线索,使其明铺暗设、层层递进、逐步揭示,丰富审美体验、促进审美感悟。
四、提升育人实效要以学定教,提高教学品质
有效教学不仅应追求课堂“效率”,更要追求育人“效应”,彰显教学品质。这不仅体现教师如何教、教得怎样,更要衡量学生如何学、学得怎样。教育的效果只有在“成功”、“幸福”和“有尊严”的课堂中才能显现。
(一)研究学法指导,构建有意义的学习过程
知识技能学习本身也应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过程。有意义的学习要建立起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生活与学习经验之间的实际联系,并使之对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形成有益的帮助。
《少年运动员进行曲》一课,教师将小号的“明亮”、长号的“宽广”、大号的“低沉”、圆号的“甜润”,分别比作“我”、“父亲”、“祖父”和“母亲”的音色,使学生产生形象的感受、记忆,并能辨别乐器音色。这种与生活经验建立起实际联系的学习,对学生知识应用和问题解决形成了有意义的帮助,成为其后继学习的宝贵经验。
(二)预设分层目标,创造能成功的学习经历
要使学生体验成功就要改变“用一个标准衡量所有学生”的观念,努力为其“量体裁衣”,设计不同的学习目标。其前提仍然是对学情的了解和把握。
笔者在借班执教上述课例时,首先通过备课对学生学习基础作了全面了解,并采取了“根据能力分组,安排不同任务、设置不同目标”的策略。如善吹奏者视奏乐曲,节奏感强的承担复杂伴奏,节奏感一般或较弱的承担简单伴奏。由于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力所能及,他们在课堂上没有丝毫的紧张和不安全感,而是兴趣高涨、积极主动、专心投入。这归结于教师预先排除了学生学习心理和能力上的障碍,营造了课堂“正螺旋”效应,使师生共同体验了成功的快乐和课堂“尊严”与“幸福”。
(三)注重评价反馈,积累可持续的学习经验
课堂真实对话体现了“生本理念”,也是教师追求民主、平等思想的行为外显。它要求教师时刻关注学习反馈,及时做出客观、适切的评价和针对性指导,正确引导学习行为,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积累学习经验、获得学习信心。
上述课中有个出人意料的“小事故”――经教师精心挑选、被认为节奏感最强的学生为器乐声部伴奏时,居然出现了鼓点不齐的情况。经观察,教师判断其问题不在于节奏感,而是缺乏经验、过于紧张。因此,教师真诚地安慰他、使他放松心情,然后结合其他小组表演对其再次做出指导。当他圆满完成任务后,师生给予了热情的掌声,他的脸上洋溢出愉快、轻松的笑容,一颗自信的种子已经在内心扎根了。
真实的学习过程总会出现“预料之外”又“情理之中”的问题。教师不能无视,相反应为学生的学习反馈提供必要的时间,让问题浮出水面,通过有效互动、指导,在真实、真诚的“对话”情境中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从而生成真正的、有价值的学习经验,使其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
席 恒 上海市教委教研室
重要文件摘录
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
明确推进学校艺术教育的思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学校艺术教育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遵循学校艺术教育特点与规律,统筹推进各级各类学校艺术教育,探索艺术教育与其他相关学科相结合的途径与方式,合理配置艺术教育资源,着力加强基础教育阶段艺术教育,加快缩小城乡、区域、校际间艺术教育发展的差距,建立学校艺术教育和学生综合艺术素养多元评价制度,强化和完善艺术教育保障机制,努力破解当前艺术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学校艺术教育规范科学发展。
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艺术课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开设艺术课程,确保艺术课程课时总量不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占总课时9%的下限,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按总课时的11%开设艺术课程,初中阶段艺术课程课时不低于义务教育阶段艺术课程总课时的20%。普通高中按《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规定,保证艺术类必修课程的6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按照《中等职业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教学大纲》要求,将艺术课程纳入公共基础必修课,保证72学时。普通高校按照《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公共艺术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有条件的学校要开设丰富的艺术选修课供学生选择性学习。鼓励各级各类学校开发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地方艺术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