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秋天的好句子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理解词义是学会运用的前提
仔细读一读学生的积累本,不难发现,一部分词句来自语文书上,另一部分词句则是从课外书上摘抄来的。我曾经问过一部分孩子,自己摘抄下来的词句是否都理解它们的意思,孩子们告诉我,有许多他们并不是很理解,只不过觉得这个词(句)挺好的,就抄下来了,对词(句)义自然也只是一知半解。他们还特别喜欢摘抄四字词语,认为成语等四字词语特别好。于是,就很容易出现儿子那种用词张冠李戴的现象。因此,准确理解词义是学会正确运用的前提条件。
如何理解词(句)义?可以鼓励学生查一查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也可以向老师、同学请教。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在积累时进行认真思考、具体分析的好习惯,搞清楚自己摘抄的好词佳句“好”在哪里、“佳”在哪里,反对生吞活剥死记硬背,只求数量不求质量的行为。如学生在摘抄有关秋天的词句时,不少学生把“一个个柿子就像胀红了脸的胖娃娃,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抄进了自己的采蜜本。教师应及时点拨:“你觉得这个句子好在哪里呢?多读几遍体会一下。”学生反复品味后明白了:这句话是把柿子当作胖娃娃来写,既写出了柿子成熟时颜色的鲜艳(胀红),又写出了柿子的多(你挤我碰),而且写出了柿子的可爱神态(争着要人们去摘呢),使读者一看就感受到了柿子的可爱、丰收的喜悦,因此这是个形象生动的好句子。自己下次写花、草、动物、文具等等事物的时候,都可以像它这样用比喻、拟人的方法把句子写具体生动。这样一引导,使学生能够触类旁通,真正做到“会积累会运用”。
因此我们在引导学生积累时,要经常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理解是有效积累的前提,如果我们光为了积累而积累,不理解自己所积累的这些词句的意思,不能够正确运用,那它们就是一些“死”的知识,积累得再多也是没有用的。要真正理解自己所喜欢的这些好词好句,把它们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这样,在今后的发言和写作中才能恰当运用,使自己的语言更精彩。
二、分类积累是学会运用的阶梯
有积累才有运用,但积累不是一味地、盲目地收集,把所有自己认为好的词句杂七杂八地都写在一块儿,要用的时候就像大海捞针,找得天翻地覆,头昏眼花。这样的积累是费时的、低效的。而是要运用科学的方法选择自己需要的内容进行分类积累,这样在运用时才能够得心应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步对于刚学写作的三年级小朋友来说尤其重要。学生刚开始积累时,可以分为写人、描景、状物等几大类。再将大类细分,如将写人分为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等;描景细分为季节时辰、江河湖海、天文气象等;状物细分为植物、动物、建筑物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继续往下细分,比如把写景又细分为写春、夏、秋、冬季景物的……做好了分类积累这一步,学生在学习运用时就会顺利得多。比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组的学习重点是描绘秋天的景物,我就在那两周内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去阅读、摘抄一些关于秋天的好词好句好段,并且鼓励学生细化积累,如写秋天的庄稼的、水果的、树木的、动物的等等。这样,学生在本组的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和看图习作《秋天……》中,运用出来的好词好句就比较多,而且用得都挺恰当的,较好地达到了积累是为了运用的目的。
三、多说多写是学会运用的关键
俗话说:“多读多写文自工。”任何技能技巧的形成,都需要经过反复练习。口语表达与写作也是一种技能,当然也需要经过反复练习,最终熟能生巧。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恰当地运用好词佳句,提高口语表达与写作水平,最基本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多练习——多说多写,在不断的读写练习中消化吸收积累的词句,激发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兴趣,树立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语文课堂是培养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主阵地,教师首先应努力创设一个使学生想运用、敢运用、喜欢运用、有机会运用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这时候学生运用得怎么样并不重要,只要他们喜欢运用,乐意动脑筋去运用,感到能运用出好词佳句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光荣就行了。因此,对于那些能够动脑筋运用好词佳句的同学,不管他运用得是否恰当,教师首先要及时肯定和表扬。要在班级中树立“多读书光荣,会运用更棒”的思想,增强学生运用好词佳句的意识。要指导学生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小伙伴们的发言、习作,学会欣赏的方法……久而久之,课堂上就会创设出一派学生乐于运用、自信运用的良好氛围。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各种学习运用好词佳句的机会,给学生一个成长进步的平台。如在口语交际课“秋天的快乐”中,同学们都说到农民伯伯正在田里收割稻谷,很高兴。我就启发学生想一想,除了“高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呢?学生就会把自己脑中所积累的有关“高兴”的词句都搜索一遍,收获自然也不少,“开心、愉快、欢喜、笑眯眯……”都想起来了;我再鼓励他们想一想还知道哪些成语,于是,“眉开眼笑,心花怒放,喜上眉梢,兴高采烈”也想起来了;最后又启发学生说说句子:农民伯伯乐得合不拢嘴,农民伯伯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农民伯伯乐得脸上像盛开的山茶花……如此长期训练,渐渐地,学生养成了积极运用好词佳句的良好习惯,在说话、写作中用词自然而然地变得丰富生动起来。
又如《秋天的雨》一课中有不少表示颜色的词语,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文中表示颜色的好词语:“金黄色、橙红色、雪白的、粉红的”等,先让学生读一读这些词语及带这些词语的句子,说说词语的意思,然后鼓励学生自主选择,灵活运用,比一比谁的句子中用进去的词语又多又恰当……学生在说、写句子时,既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又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教学效果相当好。
一、积累素材,激发兴趣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五彩的生活是写作的不竭之泉,是孩子们作文的资源库。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我总是及时地引导孩子们走进生活、观察生活,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挖掘习作的素材,使孩子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⒈观察事物,积累素材。周围的人和事物、四季的变化、美术课上的手工制作、一节有趣的语文课等都是很好的观察对象。如,某一天的美术课结束后,我发现孩子们还围在一起津津有味地玩弄着自己制作的不倒翁,于是我选出了大家公认最成功的作品,让学生观察作品的样子、特点,再进行交流,然后让制作者介绍自己制作的准备和过程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孩子们对于不倒翁已经在脑海中形成生动具体的形象,他们都感到趣味盎然。
⒉博览群书,汲取营养。教学中我让学生读好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思路和情感,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及时地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比如,《秋天的雨》一文文质兼美,很适合学生学习积累。我先引导学生认识练习中例句的特点:都是打比方的句子,然后提示学生,除了打比方的句子,课文中还有把事物当做人来写的句子、句式相同又连在一起的句子,这些语言都值得好好品味和积累,交代清楚以后,再让学生摘抄并背诵。
⒊走近生活,提取素材。我们要善于培养孩子们练就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留心生活,去发现美、挖掘美。春天,我会带领学生观赏校园里的花草树木、去郊外踏青,使他们有所发现;夏天,我让他们去欣赏初升的太阳、火红的晚霞、一河两岸的美景;秋天,带他们去欣赏丰收的田野和迷人的梨园景区……学生通过广泛地接触自然,参加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就会从中汲取大量的知识,这样,更多新鲜、生动、活泼的素材就涌入到孩子们的作文中来,他们写起作文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二、课堂得法,课外受益
⒈立足课堂,教给方法。课堂是学生学习写作的主阵地,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例如:教《风筝》时,我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文中记叙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教给学生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描写的方法;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时,我抓住“海面”、“海底”、“海水”、“海滩”、“海岛”,教给学生按地点转移的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教给学生按季节顺序叙述的方法;经常性的把写作方法渗透到每一节语文课中,一点一滴地教给学生,从而逐渐转化为学生的写作知识,并通过引导、运用,逐渐形成能力。
⒉创设平台,引导乐说。阅读教学提倡读说写结合,只有敢说、乐说,才能为“写”奠定坚实的基础。教学中,我经常创设情境,为学生搭建语言交流的平台。如教《花钟》一课,我先让学生发现,描写鲜花的开放可以运用不同的说法,让学生感受语言的丰富多彩。在学生充分地朗读感悟之后,我鼓励孩子们用上文中的好词、好句说说自己喜欢的花开的情形,同学们马上七嘴八舌:“我家阳台上的月季花绽开了美丽的笑脸。”“院子里的栀子花穿上了洁白的纱裙,像天使降落到人间。”……孩子们不仅可以借用文中的好词句来描写花开,同时还有自己的创造,我想这正是创设平台、恰当引导的结果。
⒊把握时机,顺势而练。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儿童的智慧在指尖上。“动脑又动手,才会有创造。”课堂上我不仅让学生读、说,更把课堂小练笔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使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到实处。还是以《花钟》为例,我引导学生发现课文第一段围绕各种鲜花在不同时间里绽放这一中心句详细描写了八九种花开的情形,我觉得对于指导孩子们按照总分的方法来写作有很好的引领作用,于是我以“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为题进行写作训练,在学生充分交流之后落实课堂练笔,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使他们心灵的感受和理性的解读通过语言文字充分地展示出来。
三、体验成功,树立自信
强烈的成就感使人前进的动力会更大,学生写作也是如此。因此,我想方设法为学生习作创造展示的平台,共同分享他们的成果,使他们感受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更高的习作热情。
⒈欣赏优美词、句、段。每一次批改学生的日记,我都会用不同的符号圈点勾画出文中的好句、好段,好词,并利用作文评讲课或是自习课让全班同学欣赏。对有创新、有个性的美词、妙句,充分肯定;对于学困生的习作更是格外关注,哪怕只有一两个好词,也会不遗余力的去鼓励、赞赏。让这些微不足道的妙语,激发出学生更多创意的火花。
⒉编辑作品集。班级墙报专门开辟了“小作家”专栏,将优秀日记、习作及时张贴,供同学们阅读欣赏;每期班级黑板报发表“我的名言”,把学生的优美句段展示给大家;把优秀习作汇编成集,取名《小荷才露尖尖角》,在班内交流学习;对于“班级优秀作家”,作文课上还要经常请他们交流自己写作、修改作文时的经过、感受,介绍自己的写作经验;利用校讯通、家长会让家长一起享受儿女成功的快乐,同时也给予孩子及时激励。
关键词 知识积累;素材搜集;课外活动
如今许多孩子面对作文无话可说,想一点写一点,写一点想一点,这种挤牙膏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孩子的知识面狭窄,基础薄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叶圣陶先生在《论写作教学》中明确提出:“训练学生写作,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积蓄。”他进而阐发这种思想:“通常作文,胸中先一腔积蓄,临到执笔,拿出来就是很自然的。”的确,厚积而薄发,感悟而情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灵感绝不会光顾没有准备的懒汉”。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从引导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入手,教给学生采集积累的方法,鼓励他们多积累,夯实写作基础,让孩子们的作文妙笔生花。
一、 在劳动实践中获取写作素材
屠格涅夫说:“生活是一切艺术的永恒的源泉。”不熟悉社会生活,不懂得人生世相,很难把文章写好。所以,要想写好作文,非得深入生活不可。笔者所在的学校地处城郊结合部,每学期组织的劳动实践活动:春天浇水、夏天拔草、秋天扫落叶……这既是作文教学的直观教具,又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素材。
二、在课外活动中寻找写作的素材
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陶冶学生的情操,而且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引导学生从自己的生活天地中去丰富作文内容,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尝试,去实践,让他们体验生活,观察事物,搜集材料,力争写出真实、自然、清新的文章。
三、在节日中捕捉写作的素材
充分利用节日实施感恩教育并及时捕捉写作的素材。因此,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动的艰辛,父母的不易,或做做家务活,或为父母排忧解难,在自己的行动中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体验成功,这样有意识地创设情境,渲染气氛,为学生创造“有话可说,有话要说”的语言环境,帮助学生捕捉写作时机,激发学生的写作情感。如:5月8日是母亲节,为了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爱,体会到母亲的辛勤和伟大的事迹,结合品德与社会课进行教育。特意在母亲节的前一天开展“惊喜的礼物”主题班会,孩子中午替母亲刷一次碗,晚上为母亲洗一次脚。结果大大出乎笔者的意料,全班学生不但每个人都能如期向同学们汇报,而且均能真实生动地叙写自己的整个 “孝心活动”的行为心理过程。笔者为他们描述渲染的亲情所感动。每一位学生写的都极具个性,毫无雷同,即使是作文水平最不好的同学也能写得文通字顺,情真意切,令人刮目相看。字里行间表露的是真实的自我,真实的想法。由于是“真心话”,看起这样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一种享受。
四、在摘抄本中留住写作的素材
摘抄也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汇、句子、段落甚至抄写好的文章。如:(1)词汇积累。描写心情的:兴奋、激动、高兴、自豪……。(2)好句子积累。(3)事物积累。如描写植物的放在一类,描写人的放在一类。(4)诗歌摘抄。并要把抄来的好句好段反复读熟,甚至会背,指导学生定期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比一比谁摘抄得多,背诵得多。还要求学生尽量在每篇中用些插图,可以根据内容插图,也可以按自己喜爱的去画。小学生有很强的模仿力,阅读摘抄他人的成功之作,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良好的影响,便于学生的作文由“仿”走向“创”。通过积累,学生拥有了大量的“原材料”,再加上创作的欲望,何愁学生不写,没内容可写?
五、在广泛阅读中积累语言
哪个少女不柔情,哪个少年不风发。青少年有的是敏锐的感知能力,热烈的表达愿望;他们所缺少的只是经验和技法而已。记叙文写作训练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案例,在知其然的基础上知其所以然。然后,模拟、提升。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是佛家三境界,用以形容记叙文写作训练同样适用。
一、“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阶段
这个阶段,学生们拿出来的作品常常是原生态的,像刚采出的玉石籽料,朴素甚至老土,很多人苦于“情之所至”却无法“自然成文”。
初稿
妈妈带我采
我的妈妈是一个没有文化的劳动妇女。但她并不比别的妈妈少给我一分关怀。
有一年秋天,我很不顺利。回到家,妈妈没有责怪我,却带我到山上采。山上的野开的很灿烂,一下子改变了我的情绪。安神,妈妈要给我做个枕头,有利于睡眠。
我的妈妈是如此爱我,将来,有机会,我一定要报答她。
以上文字,不可谓不“情真意切”,但也确实无法动人。充其量,它就是个故事梗概。
二、“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阶段
教师要肯定作者的真情,同时提醒小作者“再伟大的诗人,他的第一声啼哭也不是一首诗”!告诉小作者“美文不厌百遍改”,启发学生对初稿进行雕琢,赋予其鲜活的生命力。
修改稿
太阳枕
2008年秋,在外碰得头破血流的我重新站在了母亲面前,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行囊。我并不指望能从母亲那里得到多少宽慰抑或指导。母亲这辈子没离开过家,外面的花花世界她永远不会懂。我回来,只是想在母亲温暖的怀中将我蓄积太久的眼泪倾泻无余。我哭得一塌糊涂。
母亲捋了捋我的头发,平静地说:“傻孩子,今天还是你的生日呢。今年开得好,我给你做个枕头。据说,那东西提神醒脑,你是用脑的人,用得着,今儿就跟我采去吧……”
一年四季我最不喜欢的就是秋天。因为我觉得它灰头土脸的像个瘾君子。但真正置身山野我才发现,原来秋天也别有一番景致:漫山遍野,金灿灿的野开得正艳,仿佛是秋天的太阳一个不小心摔碎在了山坡上。直到此时我才明白,为何有人要把秋天唤作“金秋”。
微风过处,野们摇摇摆摆,又好像一群乐颠颠的娃娃。我年近而立,母亲已过了知天命的年纪,我们一老一少穿行在这花的世界里。上崖下坡时,母亲总走在前头,然后转过身,把手伸给我,我则心安理得地将自己放在她温厚的手掌中任她娇纵。冰心说:“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谁是我无遮拦的天空下的隐蔽。”我不善言辞,但我仍希望母亲能够听到女儿心中最最幸福的歌。
我握着大把的青春任意挥洒着。母亲却背靠金秋一丝不苟地收获着点点金黄。野是秋的精灵,是太阳的宠儿,母亲将它们统统装进我的枕头里。从此,海角天涯,我不孤单!
窗外,密密的雨丝交织成网。母亲啊,你可知道,每一滴雨里都蓄满女儿咸咸的思念!
初稿与修改稿在课堂上一亮相,高下毕现。修改稿与初稿的不同就是其胜出的所在。这时候,山不再是山,水不再水,我们要研究山的岩层,水的走势。我们要剖析——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描写;比喻、拟人、对比、引用等修辞手法会慢慢浮出水面。
“知其所以然”的阶段最是让人如坐枯茧。因为有些时候,我们可以截取学生作品的只言片语加以展示,而后,甚至可以机械模仿。请初学者务必用好原文、修改文、范文或反例。比较、求异,总结、模拟。学生着意为表情达意推敲字句了,甚至他们仅仅是把曾经读到的好句子,或者一个让人眼睛一亮的词,鹦鹉学舌般地“镶嵌”在自己的文字里……那么,假以时日,他们离破茧化蝶也就不远了。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式;综合能力;培养兴趣
一、创设情境,引导观察,启发思维
众所周知,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是天真无邪的,他们具有无限的想象力,但是这种想象力仅限于客观事物,他们通过直观的观察来进行想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有效的教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例如,学生再见到圆形时就会联想到太阳或者是气球、汤圆等事情,一看到圆柱就会自然而然地想到火腿肠或者是金箍棒等事物。在形容圆的时候,教材中要求学生在圆形上随意填出几笔形成不同的图案或者是事物,并讲解它的含义及故事。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是画出太阳、篮球、汤圆之类的,但是有个别学生将好几个圆联系起来,画成糖葫芦或者是眼睛等。因此,教师应该因此得到启发,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这一特点为学生创设一些教学情境,开发学生的思维,通过观察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还能够使学生的个性化得到发展。
二、从仿到写,循序渐进
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年级比较低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知识较少,认识的字词量也非常有限,同时学生对语言的逻辑性也是非常差的。因此,在学习语文写作的过程中,学生突然接触完全是手足无措,教师刚刚开始要引导学生进行仿写,仿写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习的需要自主选择,例如,一些排比等修辞手法的句子、一些具有教育性的小寓言故事等,通过让学生进行仿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语文技能。例如,在学习《手影游戏》这一课程的时候,教师可以先起个带头作用投影一下用手做一些类似于小鸭子、小鸟、小兔子等一些可爱的动物,通过这样的课堂小活动可以充分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活动中去。在游戏完事之后教师要为学生布置任务,通过做手影进行仿句练习,这样不但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愉快,还能够在愉快中快速地提升语文能力。
三、运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言诱发学生发挥想象力
处于小学时期的学生,刚刚接触语文不久,对于语文的学习还处于迷糊的状态,更不用说什么好的学习方法了,因此,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语文阅读,这样能够丰富学生的想象能力,学会联想,还能够做到在阅读中想象画面,了解文字中描绘出的人物特点和场景,将文章中的整个画面浮现于脑海之中。除此之外,通过阅读还能够接触到很多名人作者的好词好句,学会怎样运用修辞手法,怎样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快速提升。例如,在学习《秋天的图画》的时候,文中用黄澄澄、红彤彤等优美的语句形容秋天的事物,将秋天描写得活灵活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中生动优美的语句,让学生阅读背诵这些句子,从而提升学生的现想象能力。
总而言之,语文这门学科并不具有刻板的特点,它不像数学需要较强的逻辑性与思维性,也不像英语那样需要死记硬背一些条条框框,它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摆脱传统语文教学的束缚,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唤醒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能够在温馨和谐的课堂中快乐地学习,在优美的语文殿堂中健康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