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第1篇

一、联系生活,拓展情景

大班幼儿对周围事物有浓厚的探索兴趣,善于发现问题,喜欢提问。我拍摄了一段大自然的景色,地点是经常在谈话中讲述到的桐泾公园,大公园等。周一的晨会活动中,我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了这段录像:这是什么地方呢?你看到了什么景物?幼儿看到自己熟悉的公园,兴趣被激发,原有的经验记忆被唤醒。纷纷说:这片绿绿的草地我与爸爸妈妈一起去放过风筝;柳树在风中跳舞;小河在唱歌,假山上还有喷泉呢!

在让幼儿观察时我有意识提出要求,让幼儿带着问题观察,孩子们表现出极大兴趣与对美的享受与体验,为下一个环节充分了解大自然做好了准备。

教师继续播放网上搜索来的各种大自然景物,并适当配上解释,让孩子们的视野从周围的景物延伸到广阔的大自然,有效地打开了幼儿的思维大门。

接着,教师提问:别以为人才有语言,大自然也有语言呢!你猜一猜大自然的语言有哪些?你在哪里听过?孩子们的兴趣被高度调动,对大自然中声音的原有印象被唤醒。他们各抒己见,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我听到了小鸟的叫声很动听的,还有哗哗的风声。

紧接着,录像中出现了大自然的各种声音,有鸟清脆的叫声,有流水的潺潺声,有风吹的哗哗声,有雷鸣的隆隆声等等。孩子们都陶醉了,脸上露出了微笑。阅读活动从课堂进入到影像中的公园,从公园又延伸到更广阔的大自然,又从图像转移到声音,并回忆起自己在大自然中的生活经历和对大自然声音的感悟。由于幼儿的思

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所以画面与声音的出现很容易引发幼儿参与讨论、自主探索的欲望,一个对大自然的讨论话题在幼儿身边开始形成。随着教学的步步推进,孩子的视野和思维不断拓展,优化了阅读活动的过程,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收集资料,拓展课程

顺着幼儿的七嘴八舌,我给幼儿安排了新的任务:利用双休日与爸爸妈妈一起去倾听大自然的声音,并把听到的声音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经过收集与自我设计,孩子们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用自己方式记录的大自然的声音,有的带来了爸爸刻录的大自然声音的光盘,邢珏宇与妈妈一起画出了大自然中许多动物的声音,曹孚德带来了在文化市场买的大自然的书,马步青也带了一张光盘……孩子们带来的是兴奋,是快乐,是话题,空余时间常围在一起交谈、争论,中间放着他们自己带来的东西。我常在远处观望孩子们的这些举动,观察他们是用什么方式来交流自己的发现,在谈论过程中关注的是大自然的哪一个方面,了解的是那些大自然信息。他们说:“我的光盘里全是动物的各种声音呢。 ”,”我特意去文化市场找的书,各种大自然的景物都有呢。 ”还有的有感情地唱起了大自然的歌,并说是在兴趣班的老师那里学的。

一次课间,一名幼儿急匆匆跑过来告诉我:邢珏宇与马步青在吵架,我连忙走过去了解情况。原来邢说:“我画中的长颈鹿与老虎在讲话呢。”马说:“不对,长颈鹿是不会说话的,爸爸告诉我的。”于是两人吵得面红耳赤。

我从两个孩子的争吵中看出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不同见解的思想碰撞。我对大家说:“到底长颈鹿会不会说话呢?是不是所有大自然动物都会说话呢?你们回去通过各种方式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好吗? ”这个问题一抛出,孩子们了解大自然知识的兴趣更加高涨。

问题抛出了,讨论还在继续,幼儿们回到学校立即与同伴交流自己关于自然的新知识,从植物到动物,了解到自然界的语言多种多样,大自然的语言妙不可言,不爱学习的人听不懂,粗心大意的人听不见。

一系列的活动是课程的内涵拓展了,丰富了。我给了幼儿宽松的环境和充分讲述的时间,让他们自由探索,相互学习,在需要教师支持时我再给他们一定的提示,当幼儿运用自己的方式获取信息取得成功时,他们的自信心油然而生,课堂效果超越了预期。

三、深化认知,拓展知识

幼儿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只是一些零碎的印象,还不能用优美的语言描述。我抓住幼儿的兴趣点,说明大自然的语言能够告诉我们许多自然的知识。这个话题是幼儿的兴趣又一次升级,纷纷要我告诉他们其中的奥秘。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我组织了幼儿进行了诗歌欣赏:《大自然的话》:“蚂蚁往高处爬,出门要带伞,这是大自然的语言,树桩上有一圈圈的年轮,一圈就是一年,这就是大自然的语言。大自然的语言到处都是,只要仔细观察就能够发现。”

诗歌欣赏活动是孩子们了解到大自然语言渗透的知识,并且能够感受诗歌工整优美的语言。由于孩子们词汇贫乏,描述的语言不很规范,没有体现诗歌的工整,更不要说诗歌的韵味了。教师及时进行提升与描述,丰富了幼儿的词汇。

为了让幼儿更多了解大自然语言中渗透的科学知识,我又顺着幼儿思路给他们提出了新的挑战:回去后与爸爸妈妈一起制作大自然语言的图书,一页中渗透一个科学知识,让爸爸妈妈帮助孩子记录语言,做好之后带到学校与同伴分享。

孩子已经有了一定的绘画能力,他们有能力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大自然语言中的科学知识,并通过一页页图画来表示。他们自己制作图书,非常喜欢,特别用心,书很厚,美观而又渗透着科学知识。当孩子们把自己制作的图书带到幼儿园的时候,幼儿之间的交换阅读活动开始了,大家孜孜不倦地向同伴推销着自己地图书,从画面到内容无不渗透着孩子们的心血。由于是亲子之作,又由于幼儿对大自然的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图书的质量大多比较好。孩子们对于自己制作的图书爱不释手,愿意与同伴分享。看到孩子们沉醉在彼此交换阅读的情景中,我深深地陶醉了。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第2篇

 

自然的山水田园,农村人家淳朴的情感其实就是最好的环境教育基地,由此引发了我一些思绪:如何能让我们的幼儿园走出人造环境,实现向乡情化环境的回归呢?

 

一、充分利用大自然资源来创设乡情环境

 

要让幼儿主动、自觉地学习,教师首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优美、具有教育性的环境来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利用身边的自然环境开展活动,不仅使幼儿受益,还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减少活动前的精心准备。因此,我们应利用农村当地生长的、并容易获取的植物及其他废旧材料,运用于幼儿一日活动中,为幼儿创设各种活动区域,丰富幼儿的活动内容。

 

1.幼儿园大环境创设

 

我们根据各个主题的开展,将收集来的材料布置于幼儿园各个空间领域里。如,在开展主题《美丽的秋天》时,我们将秋天里的农村景色和丰收的作物装饰在幼儿园各处,让幼儿一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

 

再如,主题活动《冬爷爷的礼物》开展时,我们将亲子一起制作的雪花挂在幼儿园走廊上空,创设了表现冬日气息的环境。

 

又如,主题《小鸟,你好!》开展时,我们让小朋友在平时生活中到田间山头去发现观察身边的小鸟,利用主题活动的开展把幼儿在生活中可以观察到的小鸟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

 

2.区角环境创设

 

如美工区:将幼儿在田间收集来的种子进行观察,启发他们用种子特有的形状色彩装饰画面;利用各种树叶、花瓣、竹节、瓜子壳、蛋壳等进行拼贴画;我们发动家长和幼儿一起搜集一些特产:板栗、竹子,发挥幼儿的创造能力进行创作。了解了家乡特色外,更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了对美工的兴趣。

 

音乐区:幼儿们都带上我们家乡的特色——竹子制作的竹乐器,开展了一场家乡竹韵的音乐会。通过自身的探索感受到音乐活动带来的快乐,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唱唱、跳跳、踏踏中熟悉歌曲的旋律和节奏,享受音乐带给我们的乐趣。活动中,每一个幼儿都是一个出色的音乐家……

 

二、游戏素材从大自然中挖掘

 

我们周边的自然资源丰富,到处都是游戏材料。采来的野花,捉来的蚂蚁以及遍地的泥巴、石子都可作为游戏材料。幼儿在与这些材料的相互作用中,可以更好地了解它们的特征、作用。我们尝试在玩玩、看看、摸摸自然资源的过程中渗透科学教育。

 

我园有大片的草地,宽敞的户外活动场地,环境优美,空气新鲜,阳光充足。我们把幼儿从室内吸引到户外,吸引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让他们在草地上捉小虫,在花园里闻花香,在泥地上玩泥巴,在树荫下找影子,孩子们尽情地接受阳光雨露的滋润,感受到了大自然的奥妙。幼儿在拣树叶的过程中,明白了秋天落叶的常识。

 

三、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从幼儿园课程中升华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起来,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对于幼儿的引导在直觉行动水平上,用新鲜的事物对他们吸引、情感的感染。结合乡情环境教育的目标进行更深层次的教育,可引导幼儿观察身边的大自然,培养他们保护环境的行为。我们组织幼儿参与到与环保有关的活动中,培养幼儿对身处的自然界广博的兴趣,并热爱身边的这些环境,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行动。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内容创编了以乡情资源为主题的一系列幼儿园课程打击乐《竹韵飘飘》、科学《可爱的栗子球》、游戏《美丽的南山竹海》,数学《好多鱼》通过故事、儿歌、动画等形式激发幼儿对大自然中山、水、动植物的兴趣,对幼儿进行有效的乡情环境教育。

 

四、根据乡情资源的季节性特点开发幼儿园课程

 

幼儿天性好动,单一的教学往往不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如果先让幼儿获得一些感性认识,再进行教学活动,哪会有什么效果呢?为此,根据各主题的内容,我便有目的地带领幼儿去看、去摸、动手去做……

 

如在春季,蚕豆成熟了,我们收集一些蚕豆,结合夏收农忙季节,我们可以把幼儿带到田野去观看丰收,秋天稻谷成熟了,我们带幼儿去田里把稻草带回园进行稻草编织,做稻草人等。冬天里的青菜一起收集,体验劳动的乐趣。

 

五、乡情素材的充实需要家园合力

 

我们根据主题活动需要,和家长一起丰富幼儿的知识。如在开展主题《美丽南山》之前,发动家长带幼儿去南山竹海,给幼儿讲解关于南山的知识,丰富幼儿的前期经验,又搜集来南山群山峻岭的图片,为我们开展活动提供了帮助。又如,在开展主题《天目湖的美》时,家长也积极投入到资料搜集工作中,提供了有关文本、图像资料并带幼儿观赏游览了天目湖,丰富孩子的经验。

 

乡情资源的教育资源强调了教育的乡土情感化,立足幼儿实际,强调从幼儿生活出发,尊重幼儿的发展规律,关注幼儿的需求兴趣,合理选择教育内容与方法,科学组织教育过程,使幼儿园教育更有效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利用家乡美丽的大自然,丰富幼儿对家乡的认识,加强幼儿的观察力、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幼儿对家乡资源的认识由表及里,逐渐深化,激发了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第3篇

人们如何认识周围的自然世界,即人们对世界的基本看法,形成了人的自然观。它同样是人类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关于自然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便成了自然观研究的第一个层次,至于什么样的法则支配自然的存在与运动,历史上西方世界、尤其是古希腊的神话、宗教、哲学和科学对这个问题曾做出自己本能且原初的解释。自然观的第二个层次是自然世界对于人类生存的价值问题。它是由人们对大自然的各种解释生成,所关注的核心是大自然在无言的向人类提供维持生命所需要的物质资料以后,人类是否要尊重自然世界,如何按照自然规律利用和保护大自然。人类精神同大自然的联系构成了自然观的第三个层次,其内容包括自然美在人类的审美活动中是怎样被对待的,西方人的文化中有丰富的感情,和对完美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在同自然的对立和征服中,这种高尚的生命价值得到了实现。

二、古希腊自然观

西方世界把古希腊当作自己文明体系的发祥地,这个早期文明的辉煌时代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自然遗产,古希腊的人文主义和“泛神论”,以及突出强调人类思辨能力的古典哲学,再同基督教的冲突与融合中,共同左右着近代以前西方精神文明的发展。泛神论又称多神教(polytheism),它反映着人类早期文明历史上的这样一个认识阶段:人们注意到大自然是一个气象万千的世界,在生生不息的运转中从各方面影响着人类生存,人们对此感到恐惧、敬畏,由此产生了原始自然崇拜,并发展成力图通过某种方式借助自然力的巫术与宗教。在生产力的发展尚未导致科学的智慧时,人们把影响人类生命的各种自然事物和现象看做神圣的,并把人类活动受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且能以各种方式进行交流的属性也赋予了大自然,从中幻化出人类可以通过一定方式与之对话的,代表自然界方方面面的各种神灵。泛神论把神视为自然存在本身,并以一种非常神圣的态度把握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便是泛神论宗教的存在,泛神论的希腊所关心的神意,直接体现于自然环境中,具有注重人与自然一体关系的可贵意识。

三、西方古代建筑艺术风格

希腊建筑艺术为西方留下的最丰厚遗产之一,是在神庙中发展成熟的古典柱式,柱式构图法则中被古罗马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称作法式(Tasis)、布置(Dathesis)、比例(Eurythimia)和均衡(Symmetria)的部分,在西方建筑史形式美学别得到重视,成为建筑美的一种特定形式,人们关注它们所体现的比例尺度和谐,局部与整体风格的一致,光影丰富的体积感,以及人体美及其蕴含的人文主义精神。希腊神庙建筑从结构和空间上看都是极简单不过的,内部空间反献给神,对人的活动没有什么重要作用,希腊神庙建筑代表着一般性的和谐,地景的存在则没有显而易见的秩序。希腊人不仅使建筑和地景两种对立的景观达到和谐,而且赋予他们一种整体意义,内部只是一个简单的庇护性房间。几何化造型同建造手段有关,它的完美比例同一切生命的形式和人的本能知觉有关,本体论哲学和“理性”美学的发展使人们视之为宇宙本体和谐形式的表达。希腊神庙具有这类性质,更试图把单一的和谐形体同周围环境的杂多形态组织到一起。

四、古代西方自然观与建筑艺术的关系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色彩;收集资料;风景写生;教学

在绘画领域,风景画是一种比较独立且成熟的艺术形式,它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其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尤其是色彩写生教学已经成了美术专业和艺术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风景写生,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对风景写生进行练习和探讨,同时可充分表达个性;另一方面,有助于培养学生在色调掌握、色彩与造型、空间虚实处理上的表现能力。一般来说,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过程中,色彩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这就要求学生不断地学习色彩、训练色彩,并不断地掌握色彩与色彩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掌握色彩规律、有效领略色彩内涵的学习目的。除此以外,作为高等艺术院校色彩学的专业基础课程,色彩风景写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色彩表现能力,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足以说明大自然景物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当下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作用和新思路进行了几点思考。

1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重要作用

1.1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力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这也是色彩写生教学的重要作用。一般来说,在学习色彩风景写生时,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色彩感觉和造型基础,同时还离不开良好的想象力及观察能力,其中观察能力在艺术创作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位优秀的艺术家,他最重视的就是对事物的第一感觉,并将这种感觉一直贯穿于自己创作的全过程,这就要求美术教师在学生学习色彩风景写生的初期阶段就培养第一感觉,使他们能够复杂的景物中把握重点,始终保持这种“第一感觉”,然后在画面上充分反映风景主体。由于任何色彩风景都可以使艺术家发挥出无限的想象力,合理地运用想象力,有助于增加学生在绘画作品中的主观色彩,同时也会增加自然景物中的艺术成分。当然,“触景生情”是创作者进行色彩风景写生的基础,一旦学生开始观察大自然,想象力一定要强,观察力一定要敏锐,这一点是必不可少的。这样,才能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更能使学生的绘画作品贴近生活,且情感更为丰富。

1.2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是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一个重点。创作是一个十分艰苦的过程,创作能力的提高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且要花费很多的精力,而具体的创作主要涉及研究生活、观察生活、分析生活,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提炼。一般来说,与其他事物不同,景色往往会产生不同的色彩变化,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时间、气候、环境、光线的变化,且这种色彩变化极为丰富,能让人产生强烈创造力。可见,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必须严格遵循一定的色彩规律,除了让学生认识自然风景在不同季节、不同时间、不同地域、不同气候影响下所产生的色彩变化,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色彩和光线的特点,并且不断培养学生对色彩瞬间变化的记忆力和对景物的概括力。简言之,作为美术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色彩风景写生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融入绘画者的感受和思想,能够理性地描绘风景的特点。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进一步增强了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以及对创作过程的了解。

1.3 弥补室内教学的不足

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可以有效弥补室内教学的不足之处。具体地讲,对于传统的室内风景写生课而言,其主要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观察静物,表现物体的冷暖、色相、明度、纯度等之间的关系。毫无疑问,这些静态物体往往缺乏光和色的变化,学生只能机械地对物体进行描摹,既枯燥又乏味。不仅如此,室内静物写生教学只能针对固定不变的物体训练,而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恰恰相反,它可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想象力,亲自观察大自然,不断激发其创作欲望和创作灵感,使学生带着极大的热情进行观察、感悟、创作,这正好弥补了室内教学的不足。

2 关于当下色彩风景写生教学的新思路

现阶段,随着新的艺术思潮的不断涌入,我国艺术教育也不断走向了个性化和多元化,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各学科都要与时俱进,积极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当然,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也要更新理念,不断调整教学体系,争取形成适合本专业教学的新思路,这样才能适应时展对艺术的要求。首先,及时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技法融入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之中,以学生为中心,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认识、不同理解、不同感受等的差异性,科学地引导学生采用适合自己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其次,美术教师要客观、理性地把握学生的绘画方向,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和特点,让学生寻找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不断摸索出新的思路。最后,在色彩风景写生教学中,美术教师要科学地引导学生,尽量将人文因素加入到学生的绘画过程中,并促使学生灵活准确地运用色彩,因为色彩风景创作是学生进行绘画艺术创作的源泉,它能让学生产生更多的联想,丰富其创作内涵,增加表现内容。也就是说,当学生面对千变万化的大自然景物时,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从而不失时机地去发现这神秘变幻的美丽瞬间,通过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力,逐步提高其表现色彩的能力,并在此基础上描摹出更加优秀的色彩风景写生画。

3 结束语

本文着重对色彩风景写生教学进行了深入思考,一方面分析了色彩风景教学的重要作用,即色彩风景写生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观察能力及创作能力,还可以弥补室内风景写生教学的不足;另一方面,探讨了提高当下色彩风景教学质量的新思路,期望尽快转变教师观念,加强培养学生观察自然、表现自然的能力,最终提升学生有效运用色彩的水平。当然,作为色彩教学的重要环节,色彩风景写生可以让学生探讨大自然的奥秘,亲身感受自然界的美丽,挖掘自然所拥有的色彩和规律,领略大自然风景的自然美,并将这种领悟应用到实际的色彩风景写生学习中。这样才能更好地表现自然,加深其对风景和大自然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边小强.关于色彩风景写生教学把握性的几点探索[J].科技资讯,2009(23).

[2] 张建梅.对风景写生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艺术科技,2014(12).

关于大自然的资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罗尔斯顿;自然价值论;道德人;道德义务

从利奥波德笔下的“大地伦理”,到泰勒的“固有价值”,再到罗尔斯顿明确地提出了“自然价值”这一概念,西方伦理学自然价值理论日趋成熟。其中,霍尔姆斯・罗尔斯顿对自然价值理论的系统阐述奠定了其在环境伦理学中的地位,但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的巨大价值并非单纯地限定在自然价值论之中,还表现在其以自然价值论为基础探究了道德人对大自然的道德义务。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自然价值――义务”理论的中介是道德人,罗尔斯顿道德人思想的提出,不仅大大拓宽了伦理关怀的范围,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再次确认,还为我们解决当前存在的各种环境问题,促进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提供了参考。在此,笔者以《哲学走向荒野》、《环境伦理学》等著作为参考资料,立足于罗尔斯顿道德人思想对其“自然价值――义务理论”进行梳理、评析,以供参考。

一、以自然价值论为基础的道德人

在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中,自然价值理论与义务理论是两大板块的内容,即分别归属于理论与现实范畴。为实现自然价值理论与义务理论内容上的结合,实现理论与现实相统一,罗尔斯顿提出道德人的概念,从而使其环境伦理学在体系上更为完整、在内容上更为丰富。罗尔斯顿“道德人”概念是立足于自然价值理论,衔接着义务理论的。

在探究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存在一个不能被绕过的问题,即人这一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物种在大自然中的角色是什么?在生态系统中应当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对于这一问题,学者们有着不同的看法。比如,利奥波德在其“大地伦理”理论中认为:“要把人类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即如同罗尔斯顿谈到的:“尽管从某种意义上讲,人只是生物队伍中的一个普通成员,但从另一种意义上讲,他们所拥有的影响自然环境的巨大技术能力又使他们与其他成员迥然不同。”在利奥波德那里,人与其他物种之间的不同,就在于人不仅是“改造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公民”,还与其他物种相比具有对地球的支配性权力,由此,人应当且能够承担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

对于这一问题,罗尔斯顿沿着利奥波德的思路继续前进,认为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不应当仅限于人本身,应当对整个共同体的所有物种都加以关注。对此,他谈到:“从逻辑上讲,关于人处于进化顶峰的这一生态学真理,应当能使人看到他之外和他之下的其他存在物的价值,使他形成开放的全球整体观,使他产生一种对自然界具有贵族气派的责任感。”继而,罗尔斯顿提出了其“道德人”思想。

罗尔斯顿对于“道德人”这一概念并未进行专门的论述,而是散落于其著作之中的。一般来说,罗尔斯顿“道德人”概念具有以下几层含义:第一,人是道德者,首先就是地球共同体的成员,人们必须将地球这一共同体视为自我的栖息地,尊重地球共同体的一切生命形式,实现与其他物种的和谐共处。第二,人是道德者,是地球共同体上最为重要的道德评判者,即“动物只能从自己的角度来欣赏这个世界,他们拥有单纯的内在性。人类却能从其他存在物的角度来观赏这个世界。……他们研究刺嘴莺,从太空上观看地球。其他任何物种都不可能具有这种超越的观察力和卓越的慧眼”。第三,作为地球共同体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评判者,人需要践行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因为只有“人类才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利他主义精神”。第四,人不仅是地球共同体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评判者,还是看护者,即“……他们(人类)摆脱了自发性的环境,因为他们是环境的看护者,他们具有内在的超越性”。总之,在罗尔斯顿那里,人与地球共同体上的其他物种相比,人是唯一具有道德意识、利他主义精神的道德人,这就要求人在地球共同体上所拥有的不只是掠夺权,而是保护的义务。

二、道德人与“自然价值一义务理论”

罗尔斯顿对道德人的阐释,是立足于自然价值理论,并以义务理论为落脚点,向人对于环境保护提出了道德要求,并且,这种道德要求是单向度的。

对于道德人的义务,罗尔斯顿立足于自然价值论进行了独特的解释。罗尔斯顿的自然价值论是客观价值论,是在对主观价值论进行批判的基础上提出的,因为主观价值论认为:“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形成了一种流行己久的思维定势或价值导向:人类的利益或需要是唯一的价值尺度,为了实现人类的利益,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对待自然,对待一切非人的存在物”,由此引发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在对自然价值论进行论述之后,罗尔斯顿发现了人对自然承担道德责任和义务的根据,即自然的内在价值。对此,如同罗尔斯顿多次谈到的:“自然物身上存在着某些自在的价值,当具有义务意识的人接触到这些事物时,这些独立的价值就成了确定人的行为是否恰当(即正当)的根据”。

罗尔斯顿立足于自然价值论指出道德人的义务之后,又从有机生命个体、物种以及生态系统等方面层次性地对道德人的义务进行阐述。

第一,道德人对有机生命个体的道德义务,在此,罗尔斯顿是以生命为了自我而具有维护自己内在价值的“善”为出发点的。对于这些具有自己“善”的有机体,罗尔斯顿认为有感觉的生命个体

高等动物需要履行道德义务,这是因为“当人们有选择地去攫取动物以用于食物、驯养、研究或其他功用时,就产生了我们对动物的义务问题;这些义务是由这种动物与文化的接触引起的:它们并不简单地就是一个动物感受痛苦的能力问题,而是它们与人类的关系问题。这种关系既是自然而然的,也是人为化成的;是这两者的综合”。但是,践行密勒“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一个其幸福需要加以促进的存在物的最大幸福”这一道德理想,是不应当的,因为这种责任过于强硬了,而是应当坚持尊重自然过程原则与不增加痛苦的原则。人们应当使文化适应既定的自然,在那里,痛苦与价值在有感觉的生命之间的转移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所强加的痛苦必须与具有生态功能的痛苦协调一致”,这是因为“生态规律为我们的伦理原则提供了基准或(至少)基础”。

第二,道德人对物种的道德义务。部分学者只承认道德人对有机生命个体的义务,但不承认对物种的义务。对此,罗尔斯顿进行有力的反驳,继而论述了道德人对物种的义务。罗尔斯顿认为物种是自然界进化中的真实单元,是一种活的历史形态,是通过个体替代而永存下去的,个体作为部分是属于物种这一整体的,相对于信念与欲望,自觉意识与权利,内在价值才是承担义务的根据,物种是具有内在价值“善”的,所以,人们必须对物种承担义务。

第三,道德人对生态系统的道德义务。物种与生态系统是相对应的,二者的存续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即“大象之能成为大象,乃是由于它们生存于它们所生存的地方”因此,“要拯救物种,人们就必须同样地、同等地拯救作为此类物种形成条件的生态系统,否则,那些作为标本的物种就会在缩小了的不完整的栖息环境中逐渐灭绝。”在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那里,“大地是一个共同体,这是生态学的基本观念;但是,大地是可爱的且应受到尊重这则是伦理学的一种扩展”,而罗尔斯顿则进行了发展,即“我们之所以把生态共同体当作一个与有机体不同的系统层面来理解,就是为了要把这些松散但并非无价值或无繁殖功能的联系包括进共同体中来。适应包括对这两个层面的适应。这要求我们要像尊重有机过程那样,尊重生态系统过程。

三、道德人与“自然价值――义务理论”的实践操作性

从理论上来说,罗尔斯顿“自然价值――义务理论”实质上是在谋求“生态”与“伦理学”的有机统一,即从自然与社会相统一的角度来建构新的道德评价体系,“这实际上也表达了生态伦理学的一种理论前提:人不仅要生活在社会中,而且还需要生活在自然中。而道德人在“自然价值――义务理论”中实际上是充当着中介角色。第一,道德人是立足于自然价值理论基础上的概念,其肯定了自然的客观内在价值,由此,人与自然之间伦理关系得以建立,人对大自然负有不可推卸的道德义务。第二,道德人认为人是地球共同体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评判者,是唯一的道德物种,由此,人对大自然的义务是单向性的义务。第三,道德人对于自然具有单向性的义务,由此引发人们关于道德人是谁、如何履行义务等问题的思考,从而使罗尔斯顿的环境伦理学走向了成熟,并具备了实际操作性。

罗尔斯顿道德人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包括政府、企业以及个人。罗尔斯顿在论述其环境伦理学过程中,提出了生态系统价值论模型,政府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在这一模型中居于重要地位,即政府应当承担保护环境的重要职责;企业与环境保护关系十分紧密这一观点已广为人知,因此,企业需要实现科学发展;对于个体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罗尔斯顿认为环境伦理已经成为个体道德境界高低的重要评判标准,由此,个人就需要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切实保护环境。

罗尔斯顿依照自然内在价值推导出道德人对大自然的单向度义务,这不仅在理论上体现了价值与义务之间的逻辑关系,还凸显了人与自然的现实关系,这对于面临保护环境与经济发展双重难题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示性价值。

注解:

①[美]纳什:《大自然的权利》,杨通进译,青岛:青岛出版社1999年版,第84页。

②[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59页。

③[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页。

④[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5页。

⑤[美]霍尔姆斯-罗尔斯顿:《环境伦理学》,杨通进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6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