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京旅游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实地调查,了解游客对北京文化旅游的深度需求,探讨整合旅游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资源、完善北京旅游品牌形象、丰富旅游地品牌定位,增加旅游产品文化内涵和发展深度旅游的可行路径。
关键词:北京旅游 品牌创新 深度游
近年来,北京旅游业稳步发展,成为首都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同时也表现出发展速度相对缓慢、旅游收入增长有限和竞争力逐渐下降的趋势。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从游客终生价值角度看,单纯的观光产品已不能满足不同参与度的游客体验需求,因而也不能带来旅游消费的激增。游客对城市旅游的品牌文化体验感知对复游行为和支出行为均有重要影响。
北京游客的文化感知程度与复游行为调查
近年来,在京游客的消费行为正在发生变化:从过去的观光式旅游逐步向文化旅游、度假旅游过渡。游客越来越喜欢体验与感受景观背后的文化意味。为获得北京市各种类型的文化旅游产品给游客带来的文化感受,2008年至2009年,课题组进行了“北京游客文化感知程度及复游行为调查”。
调查以针对游客发放问卷为主,兼以与游客及当地居民的深度访谈、调查人员深入体验当地生活并作为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等多种形式展开。问卷调查选择了北京市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文化旅游景点6个:以故宫为代表的皇家园林类人文旅游景点、以首都博物馆为代表的文博旅游景点、以中华民族园为代表的民族民俗文化景点、以世界花卉大观园为代表的生态植物文化景点、以中国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与文化旅游景点、以大观园为代表的文学与影视旅游景点。共获得有效调查问卷402份。
(一)游客总体特征分析
旅游者个体特征问卷数据统计表明,在这些游客中,本地游客占71%,外地游客占29%;45.8%为男性,54.2%为女性;年龄层次主要集中在25-55岁,占51.6%,其次为15-24岁,占26.2%;55岁以上的游客占22.2%;游客职业以公务员和专业/文教科技人员居多,共占45.5%,学生占29.9%;受教育程度为大专/本科及以上的共占71.8%;月收入水平在2000以下占样本总量的43.2%, 2000-4000元的占45.8%,4000元以上的只占11%。
游客主要构成特征总结如下:旅游者受教育程度较高;以中等以上收入的本地中、青年为主;职业构成上主要以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职工、学生为主。
(二)调查内容
1.文化旅游种类偏好。在众多的文化旅游产品中,游客的喜爱程度依次为:自然环境和地理文化类、皇家园林类、历史遗迹文化类、文化主题公园类、民俗风情与老北京市井文化类、宗教文化类、节庆文化类。尤其突出的是,在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第29届奥运会的背景下,奥运体育文化类的旅游项目特别受到追捧。虽然游客对自然风光的偏爱占主体地位,但在传统的旅游主题之外,奥运会带给北京新的文化、休闲、旅游元素和新的市场机会。
2.文化感知评价在对北京市现有的文化旅游产品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的评价时,59.3%的游客认为参观性质多,参与项目少;33%的游客认为参与性与参观性相结合;仅有7.7%的游客对文化旅游体验环节设置给予了较高评价。这说明面对游客旅游文化体验需求的变化,北京现有旅游产品的设计有些显滞后了。
3.文化旅游消费水平。在对本次景区游览的消费调查中,64.8%的游客实际消费在100元之内,30.5%的游客实际消费在200-500元之间,仅有4.7%的游客实际花费在500元以上。这与目前门票支出在景点全部支出中占绝对地位的现状相吻合。
4.影响文化感知因素。影响文化旅游体验和感知的因素按选择频度排序主要有:服务水平、拥挤程度、设施设备、环境设计、景点管理、导游讲解、居民友好和品牌。
5.文化体验付费意愿。在“是否愿意为专门设置的文化感知体验环节付费”问题上,78%的游客表示愿意,其中有3/4的游客希望支付水平在30元以下。22%的游客不愿意额外支付费用以丰富旅游中的文化感受。
6.文化体验产品需求。在文化题材的旅游产品中,37.3%游客期望有详细深入的导游解说,36.3%的游客希望能亲身参与文化体验活动,33.1%的游客认为有参观游览即可,22.4%的游客期望观摩重大仪式或反映地方特色的文艺表演,12.7%的游客期望有完备的导游手册或自助导游解说设备。
7.复游率。在景区现场调研中,有53.2%的游客表示是第一次来所在景点,34%的游客游览过2-5次,还有12.8%的游客表示他们常来景点。这个结果显示观光旅游并没有很快失去市场,但同时也反映了很多的游客在游览过后,还愿意再来进一步挖掘深层次的感觉和体验。因此,游客需求是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旅游市场有潜力可以进一步挖掘。
8.复游意愿及原因。问及是否愿意再次来本景点旅游时,82.1%的游客表示愿意再来,按选择频度排序吸引他们的分别是:风光优美、文化氛围好、对文化的景仰、历史内涵深厚、参与活动有意义、有学术探究价值、导游服务好。仅有17.9%的游客表示不愿意重复旅游,具体原因按选择频度排序分别是:看过了就没必要再看、本身游览意义不大、景区年久失修、不了解文化背景、导游服务跟不上、相对票价而言不值。
9.复游消费预算。在预计下次本景点消费支出水平时,53.7%的重复旅游者会把消费控制在50元以内,40.3%的游客愿意消费50-100元,仅有6%的游客愿意消费100元以上。这个结果说明大多数游客有再度体验的意愿,但由于目前景区景点文化环节和体验环节设置较为单一,除仅愿意支付门票外,没有更多可以愿意并为之支付的环节。
(三)调查结论
观光旅游时代并没有过去,但游客对使人置身其外的旅游方式逐渐失去兴趣,对文化旅游产品的需求日渐旺盛;文化旅游市场消费能力没有得到释放,发展潜力巨大;目前旅游产品设计中文化体验环节设置较少,能散发人文气质的景点不多,对游客的文化熏陶和人文关怀不够;文化气质和体验环节的缺失直接影响了和游客的精神交流,间接影响了消费投向和消费积极性;服务、拥挤程度和景区维护等影响了游客对文化的感知和满意程度。
北京文化旅游的特点与问题
(一)北京文化旅游发展特点
1.历史文化遗产独具魅力。皇家文化气势恢弘,内涵广泛,富有艺术情趣,艺术水平很高,环境赏心悦目,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历史遗址凝聚人类智慧,见证历史发展轨迹,是前人留给后人的宝贵财富,是十分珍贵的有形文化旅游资源。目前这两类文化旅游是北京旅游中最具浓墨重彩的特色部分,声誉在全球都有广泛影响。因其资源的独特性和垄断性,每年接待的游客数量很多,经济效益突出。因国家定期投资修缮,景区建设和环境良好。
2.民俗文化旅游内容广泛。主要有饮食、婚丧寿诞、岁时节庆、服饰、居住、交通、贸易、信仰禁忌、娱乐游戏等,是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北京民俗旅游有聚集性,主要集中在东城、宣武和运河一带。其中宣南文化区是目前发展最集中的区域,有繁华的娱乐、商业场所,和以戏曲文化、民俗文化为代表的平民文化。胡同游能从独特的视角,比较集中地领略北京的风貌,浏览北京的人文景观。节庆文化既能表现某地区民俗又有很强的可参与性,庙会是北京最具特色的节庆文化活动。各种小吃、传统技艺表演、演出和各种商品展销,可以让游客感受到熙熙攘攘的热闹气氛和和谐吉祥的民俗传统。有的庙会甚至还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表演,如:中幡、抖空竹、五斗斋高跷秧歌、赛活驴等。北京厂甸庙会、天桥庙会、地坛庙会、龙潭湖庙会、红螺寺庙会,大观园庙会等已具有一定良好口碑。
3.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中国革命的每个重要阶段都与北京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北京发展红色旅游不仅具有政治意义,还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文博旅游异军突起。2008年,充满艺术气息的798艺术区已经超过故宫成为外国游客来京的首选旅游地。目前,北京地区共有各类博物馆143家,所含博物馆种类包括历史艺术、自然科学、民族宗教等多种门类。北京市的博物馆旅游一般文化主题鲜明,接待方面软硬件齐全,设施智能先进,大型展览馆体现人文关怀,配套设施功能完善,服务到位。举办的展览和活动文化特色鲜明、动手体验项目丰富、互动多媒体项目设置合理,游客游兴较高。宗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特定的群体往往具有吸引力,但交通不便影响了游客到访。
5.奥运旅游方兴未艾。2008年,伴随奥运会举办,国家旅游局以北京为中心,推出了32条奥运精品旅游线,把奥运会协办城市周边以及国内传统的自然、人文、历史经典线路囊括其中。北京旅游市场规模庞大。体育娱乐休闲旅游渐成气候,这也是体育旅游的效益推广,以奥运会赛事为载体,具体内容包括娱乐、时尚和运动等。旅游、休闲、娱乐、商务等产业产生源源不断的丰厚利润。奥运会不仅给北京旅游业带来一个庞大的市场,还会将中国的旅游品牌引向世界。
(二)北京文化旅游存在的问题
1.民俗旅游有待规范经营。“胡同游”运营线路不规范,客运三轮车数量太多无序发展,人员素质良莠不齐,因抢客造成过度服务,“接待户”没有经过准入也可以接待游客,入户就餐无健康证。讲解人员无正规的岗前培训,讲解内容不严谨。庙会的经营管理还有待加强,包括招商、交通疏导、环境维护,市场管理、节庆旅游形式单一,文化习俗传统的挖掘提升还有很大空间。传统民间习俗还有逐渐涵养和恢复的任务。
2.红色旅游有待加大投入。北京红色旅游有较高的政治性,但重硬轻软,文化挖掘和资源整合有待提高。有的红色旅游景区尚未开发到位,不具备接待能力,基础设施有待改善。有的景区商业化氛围浓重,影响了红色旅游的严肃性。面向学生的红色旅游价格方案和安全措施有待进一步规范。
3.创意旅游有待深化内涵。工厂艺术区管理服务与经营、建筑的修缮与拆除、氛围维护与设备更新始终充满矛盾与冲突;博物馆类景点存在展馆空间闲置、有些设备没有及时修理或更新换代,体验项目数量不多,排队现象严重,操作说明笼统、不好理解,讲解人员主动服务意识薄弱。展览介绍字体小、导航图少且摆放位置偏僻,有些博物馆经营管理不善,交通不便等现象;主题公园仅仅是游乐园区,主题不鲜明,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撑与主题特色的宣扬,没有动漫、玩具、影视等相关产业的扶持与互动。
4.旅游商品有待增强特色。产品无统一品牌,缺少地方特色,企业经营定位模糊,产品质量有待提高,改造后新的商业生态需要恢复和重建。
北京文化旅游发展趋势及建议
(一)文化旅游发展趋势
1.从“观光旅游”到“文化旅游”的必然性。近年来,随着旅游者收入水平和需求层次的提高,人们出游机会增多,对一些重点旅游城市的重复游览行为增多。由于旅游已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游客已不满足在各个景点走马观花,在传统的参观名胜古迹、欣赏自然风光之外,人们开始熟悉和推崇旅游背后蕴藏的历史文化,开始注重寻找更有文化特色和接近生活本质的旅游方式,文化旅游逐渐盛行,并成为未来旅游发展的潮流。
目前旅游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孤立的景点已经很难吸引游客,旅游必须做文化,为人们提供具备知识性、艺术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消费,把单纯的观光旅游上升到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欣赏的高度。
2.旅游创意整合旅游文化。旅游资源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人文景观是最基本的价值因素,而将这种价值因素升华为旅游吸引力的,是构筑在这些资源禀赋之上的独特的、强烈的社会文化特色。丰富多资的人文和自然旅游资源以及东方文化的魅力为北京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经济竞争的背后实际上是文化竞争。旅游形式相对单一、参与性不强,游客消费机会不多,旅游收入徘徊不前,这是传统旅游模式带来的尴尬。缺少文化的旅游很难获得游客身心的愉悦。新经济时代的现代旅游业,人们的消费活动越来越个性化,旅游必须深化人文色彩,挖掘出更加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更加注重旅游的文化性、主题性。
3.创意思维将助力北京旅游突围“红海”。未来北京旅游的跨越式、突破性发展,也越来越取决于对现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以及市场推广。以文化整合自然历史景观,以发掘文化、表现文化、营销文化来升级旅游产品,才是未来发展的出路。
文化体验是人们现代旅游需求的重要内容。作为六朝古都和现代首都的北京不缺文化,关键是怎样把古老的历史价值和现代的文化价值自然地融合起来,让城市由内而外自然尽情地展示独特的气质和风骨,并凝聚成强大的吸引力和包容力,让游客浸润其中尽情感受和抒发。更关键的是如何由旅游牵头来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而让文化创意又反过来促使旅游实现产品升级;如何将旅游产业资本与文化创意相结合,找到成功的旅游市场开发模式与市场运作经验来进一步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二)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联动发展深度游的建议
文化创意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在以人的创造力对既有文化进行创新和突破的基础上,依托差异文化对经济发展进行支持与推动的理念、思潮和经济活动。未来文化休闲旅游业将和文化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等其他门类一起,列为重点发展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对文化创意产生深层次需求。
1.旅游文化创意要通俗化。在避免与其他旅游产品同质化的前提下,文化创意将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和表现手法为大众所喜闻乐见。开发体现文化精髓的旅游产品既宣扬文化,又收获效益。
2.旅游文化创意要集中化。充分考虑文脉特征,恢复原生态风貌,把不同特色的建筑、服饰、生活形态、民族艺术通过实景演出、文学、历算、音乐、建筑、工艺美术、雕刻绘画等进行集中展示。尽可能让游客在一条线上就可以观赏、领略到丰富多彩的民族历史、文化多元人文气象。以适应现今旅游者的高层次需求 。
3.旅游文化创意要特色化。对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的深度开掘,大大丰富了休闲旅游的内涵,延展了旅游产业链条,旅游留客能力明显增强,将特色风貌和文化传承结合起来。传统习俗、服饰、舞蹈、音乐、仪式、建筑、医药、手工艺品以及民族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可以尝试开发成各类旅游产品。
4.旅游文化创意要参与化。游客需要有参与性强的旅游活动。在旅游过程中,旅游者希望能亲身体验到当地人们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参与和交流得到感情的慰籍和好奇心的满足。因此,各国在旅游产品设计开发中都注重安排丰富的娱乐活动,改变旅游方式,增加旅客的参与性。同时将旅游与企业、单位文化建设和团队建设结合起来,鼓励带薪休假旅游和奖励旅游。开发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参与性强的文化旅游产品体系。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北京旅游的品牌价值创新是旅游产业升级的必然要求。北京旅游业应当进一步加强与文化创意产业的互动关系,积极开发文化创意元素,进行文化重组与整合,摸索市场运作模式,实现旅游产品价值创新,不断调整和完善旅游产业结构,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使其在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中发挥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安志海.对中国特色旅游文化建设的深度思考.甘肃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6)
2.秦炳旺.旅游产品文化层面的深度发掘与广度拓展.中国商界,2008(1)
3.黄月玲,张瑾.城市旅游文化的深度开发―以桂林“老街”旅游项目为例.城市问题,2008(10)
民俗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文化性的特色,成为吸引旅游者最重要的旅游资源之一。近年来,旅游行业呈现出迅猛发展的态势,国内外旅游行业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为国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增添了新的动力。尤其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大背景下,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旅游交流更加频繁,开发研究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对我国旅游行业大发展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一、民俗特色旅游的概念和意义
(一)民俗旅游的概念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一种旅游方式。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智慧的集中体现,蕴含着当地丰富的人文内涵。民俗旅游的内涵和外延很广,包括的内容也很多,由生活文化、婚姻家庭、文化传承、节日文化、信仰文化等方面组成。因我国地域广袤、民族众多,各地区的民俗旅游业具有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说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之中的最高级盛宴享受,只有亲自去参与、去体验才能获得精神的享受。
(二)民俗旅游的意义
开发本国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有助于我国向全球传播民族文化,在文化的阵地上占领主动权。因为最民俗的东西就是最传统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后代最宝贵的财富。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把民俗文化传递给世界,吸引更多的人来欣赏我国的民俗文化,也体现了对祖先的尊重。根据国内旅游机构调查显示,来我国旅游的美国游客当中有超过一半的游客表示对我国的人文风情、生活方式感兴趣,其中26%的游客选择游览故宫、长城等名胜古迹。这表明民俗特色旅游不仅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驱动力,更是世界认识中国、了解中国、认同中国的重要途径。所以开发民俗特色旅游资源对于促进文化交流、经济发展,为国内外游客提供高质量、高品位旅游需求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民俗特色旅游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内游客旅游品味日益提升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的是经济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如不重视自身民族特色文化的开发,本国文化就会受到国外文化的冲击。现阶段国内游客旅游品味逐年上升,他们通过网络媒介、电视传媒随时随地了解国内外旅游现状,旅游的视野越来越国际范,对旅游产品体验要求也越来越高。
(二)外国游客来我国旅游人次增多
随着国内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国友人为我国民俗特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同时也对我国旅游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民俗特色旅游只有与国际标准接轨,体现出我国民族性文化特色,与国外其他文化有明显区别,才能使本国的民俗旅游更具吸引力。
三、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的几点建议
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民俗特色旅游已经成为各国和地区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尚处于起步发展阶段,旅游资源的深入开发具有较为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加强民俗特色旅游开发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重要工作。
(一)加强顶层设计,科学精准定位
政府旅游部门要加强本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顶层设计,科学定位民俗旅游资源,掌握清楚本地区的民俗文化,使之作为旅游开发的依据和指导,保证旅游开发项目符合国家文化旅游发展需求。特别是一些古村、古镇、古城等地区,要邀请知名专家对民俗旅游项目开发做权威评估,从旅游资源的设计、环境的保护、创意的可行性、文化的内涵等方式,予以评估和评价,确保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增加旅游创意
民俗旅游开发是对文化资源的再利用,旅游产品创意如何,直接关乎游客的消费体验,也关乎民俗旅游的核心竞争力。政府一定要有序引导旅游主体,在尊重历史、尊重民俗的基础上,邀请国内民俗旅游开发领域的专家,对地区旅游资源进行创新,把文化因素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突破口,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才能保持本地的旅游优势,使产品在同类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三)突出文化特色,展示民族魅力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民俗文化作为本地民族特色的展示,在旅游产品设计上一定要循序渐进,具有层次结构,使游客在旅游之中培养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每一次旅游都有不同的体验,把民族最完整、最真实、最原始的形象表现出来,塑造最正宗地道的民俗旅游文化。
(四)树立良好形象,文明经营产品
对于民俗旅游景点工作人员要培训上岗,依托本地区最质朴的民众来经营和表演,消除商业表演中的技巧和规则,把最原始、最民族、最魅力的民俗旅游文化展示出来。尤其是对待外国游客要一视同仁,严加管理从业人员,形成良好的景区文化,把我国礼仪之邦、淳厚民风的形象展示出来,使民俗旅游成为真正的文化发展之旅。
四、结语
韶关学院第十六批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地方本科院校产品设计专业之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SYJY20151647)]
随着近年来我国私人汽车数量的快速增长,越来越多人采取自驾游的形式出行,旅游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愉悦体验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负面的影响:汽车尾气排放严重,生态环境被破坏。韶关市以自然生态为主,作为粤北旅游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具有良好自然生态资源优势,作为众多人自驾游的目的地,因此韶关景区对生态保护的要求相对较高。
一、旅游景区充电桩的设计调研
(一)旅游景区充电桩的设计契机
当环境污染、能源紧缺等问题日益不断突出时,环保型交通工具应运而生,电动汽车等环保车型正向着更低碳、更便利的方向发展,对节能降耗方面和社会效益方面也具更高价值。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电动汽车发展趋势可观,这种环境下促使充电桩的配套建设也在迅速增多。因而,像充电桩这类的环保交通设施如何更好地为环保车型服务,将是未来环保出行的重要突破创新点。
面临粤北较偏远的原生态景区环境,该如何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持原生态面貌成为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就交通设施而言,一方面,还未有较合理的产品针对解决旅游景区的环境保护问题。另一方面,目前最具环保理念的交通工具――电动汽车,也仍存在着“安全”和“动力不足”等问题。所以,如果能解决这两方面的问题,既减轻交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又合理地营造“低碳出游”这一生活理念。这不仅对旅游景区起到了一定的节能、保护生态的作用,同时也对旅游景区的污染问题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
(二)粤北韶关旅游景区的特点
韶关作为粤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座有着2000余年的历史古城。旅游景区包括丹霞山、南华禅寺、马坝、乳源大峡谷、云门寺、南岭国家森林公园、九泷十八滩漂流、新丰云髻山、南雄珠玑巷、车八岭自然保护区、百丈崖峡谷漂流、满堂客家大围、乳源必背瑶寨等。这些景区大多风貌淳朴、傍山而居,山路多对游客来说意味着路途偏远,因而大多数游客到韶关各景区旅游会采用自驾游的形式。
韶关多数景区四周环山,自然风貌浑然一体,若使用燃油车自驾游过多,会因为排放尾气严重而导致景区自然生态的污染,考虑到这种情况,更绿色低碳的电动汽车自驾游方式其实更适合自然景区。可是,目前普通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基本不超过400公里,电池续航能力不足,且景区中途也还未设置充电桩,所以就现阶段来说采用电动汽车自驾游仍存在着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使得“环保出行理念”在韶关山地景区难以推行。因此解决“旅游景区充电桩设施设计”的问题刻不容缓。
二、寻找现有充电桩的设计突破口
(一)国内旅游区充电桩的发展现状
目前,国内供应电动汽车的充电桩有多种模式,例如: 快速更换的电池组、快速充电的和常规充电的等等,但由于动力电池体积太大、重量过大,更换起来并不方便。因而提升电动汽车充电桩的人性化和易用性不仅需要考虑解决电动汽车随时随地充电的问题,还要确保电池日常维护等问题,需确保用户使用起来快速,方便。
在国家大力投建电动汽车充电桩之前,最先开始建设使用新能源轨道交通的其实正是在旅游区,比如现在的旅游观光车,几乎都是采用电力制动。但就旅游景区的充电桩设施的分布密度来说,明显不如市区,且旅游景区的充电桩一般只设置在目的地,以充电站的形式集合出现,很少设在中间路段,旅游观光车若总是去远处目的地充电会很不方便,而且,自然景区多在古镇或青山绿水间。但是,在这种生态环境下并不适于建加油站,尤其是傍山建设的话更会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不仅单个电动汽车的充电桩占地面积较小,整个电动汽车充电桩充换电站的占地面积也不大,因而相较于加油站,充电桩的形式更适用于景区。
(二)充电桩的改良设计思路
燃油汽车在旅游景区自由行出现的问题日趋严重,因而更多的电动车被考虑纳入旅游使用,但是电动汽车的能效性更多体现在城市交通环境中。纵观以上分析,如何将电动汽车的能效性延续到旅游景区将是此次改良思路的轴线。考虑到用户驾驶电动汽车在行驶山路时可能出现的动力不足等问题,本研究将通过从设计充电桩等续航设施来为电动汽车等环保车型带来更多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态景区的环保性和自驾游者的交通需求带来更多的便利。将调研中发现的问题纳入新方案改良的考虑,希望能为景区充电桩设施的发展带来新的设计任务和研究意义。
“生态景区充电桩设计”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初步设计任务总结如下:
1.单个充电桩布点不均,充电桩的路段中分布率太低,大部分都是以集合形式的充电站出现在旅游区目的地(图1);
2.山路较多的旅游区,即使路段中间设置充电桩,也可能因为树木、破路等遮挡物过多,而使游客在急需时难以找到;
3.现有充电桩的线经常因为杂乱而常常使充电现场杂乱无章,不仅影响美观和使用体验,而且耽误了很多用户赶路的时间;
4.提高电动汽车在景区出行的效能与充电桩之间的综合易用性;
5.生态景区的特点是山多树多,充电桩即使设置在路边,很大程度也会导致自由行的旅游因为遮挡物多、路途远而失去被使用的机会。因而本研究拟将设计出既符合景区的特点,又能满足驾驶电动汽车用户的便捷需求。
三、粤北景区充电桩的设计实践
在整理前期大量调研和总结充电桩现存问题后,本研究将围绕粤北韶关景区进行“充电桩改良设计”方案的探索,展开具体的产品设计实践。提出“新产品”需符合粤北生态景区的交通环境、是根据当地需求衍生出特色功能的充电桩设施设计。最后细化得出完整的、适用于生态景区的“电动汽车充电桩设施”的改良方案。
首先,设计的主题需紧扣粤北韶关景区的特色和文化,因而在外形设计上,我们选择把充电桩与旅游指示牌进行整合,其原因在于自然景区的地域面积大,且山路陡山坡多、树林山石等遮挡物多,不易引起自驾者的注意,可能会导致用户急需充电却找不到充电桩,因而充电桩的不能按照城市充电桩一般的高度和外形去设想,需结合实际情况作出相应调整;另一方面指示牌作为标识性功能的交通设施,本来在旅游区就不可或缺,且外形醒目,一般设在十字路口或道路旁的空旷处。如若将这两种设施作部分结合,不仅能更大程度上引起游客的注意,避免自驾者找不到的状况,而且可以将指示目的地的功能和充电功能合二为一,化繁为简。
其次,指路标结合充电桩的功能形式,不仅在外观造型上达到了优化统一的效果,节省了旅游区道路空间,而且也打破了单个旅游设施以往呈放的零散感,放大了目标物体积,加强了统一性,也更方便用户寻找充电桩的方位及了解目标地的方向和距离。
另外,根据调研总结的充电桩现有使用状况,得知充电桩线得不到好的归纳,常常使充电现场杂乱无章,因而本设计将采用旋转抽出线的使用方式,产品使用完毕后可以自动收回(图2)。
四、结语
关键词: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
河北省环首都经济圈紧邻北京,在承接产业转移、吸纳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成为河北省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宜居宜游,建设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基地是环首都经济圈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旅游资源的规划和开发过程中,旅游形象(TIS,又叫旅游地形象)的塑造和推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开发刚刚起步,如何塑造和推广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旅游形象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首先对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塑造途径进行分析,旨在探索塑造具有区域特色、独特文化个性和精神内涵的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旅游形象。其次,分析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对数字化传播软实力提升的影响;最后,探讨数字化技术对个性鲜明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传播的高效性。
一、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塑造分析
(一)塑造旅游形象的必要性
旅游形象是旅游地的客观形象在旅游者心目中的反映。旅游形象定位是针对目标市场,通过产品、服务和现场控制,在公众心目中树立起旅游区的独特形象风格。旅游形象定位的核心目的是突出差异。旅游形象完整、系统、表现良好的景区,更能被旅游者选择为目的地。如果一个旅游地的旅游形象模糊混乱,则很难对潜在的旅游客源群体造成吸引效应,同时还会使现实的旅游者经历平淡,降低其回头率。而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旅游形象是形成潜在庞大旅游市场的源泉。
(二)塑造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有效途径
(1)完善旅游环境的舒适度
河北省作为连接首都北京与全国各地的交通枢纽,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已初步形成了海、陆、空综合交通运输网。但由于河北省地处渤海经济圈腹地,环绕京津和贯通南北联系东西的特殊区位,对交通的需求很大,使河北综合交通运输总量不足,主要旅游交通干道的畅通性和重点特色旅游地的可进入性得不到保障。另外,休闲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购物、住宿、餐饮、泊车、娱乐、信用卡服务以及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这些都有可能会影响游客对环京津旅游带的出行选择,应予完善。
另外,严格管理旅游市场秩序,严禁违规违纪的不文明现象发生,增加游客的满意度,为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增加美誉度,吸引潜在游客。不仅要通过游客的良好口碑宣传旅游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现代先进的传媒手段进行宣传扩大知名度。经过长期的积累、完善、改进,确立固定而适合的环首都经济圈的旅游形象,形成品牌。
(2)建立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视觉识别系统
以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和受众分析为基础,从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自然景观和人文历史中抽取隐藏性旅游形象,将抽取出的旅游形象符号化,并应用到旅游地名称、旅游地标徽、旅游地标准字体、旅游地形象代表、旅游地吉祥物、旅游地纪念品、旅游交通工具、旅游地人形象、旅游企业形象中,创造生动而别具特色、鲜明而强烈的感知形象。从第一印象区、最后印象区和形象标志标区三个方面展开设计。其中,以旅游者最先到达旅游目的地的边界出入口、机场区、火车站区、高速公路收费站等作为第一印象区;以旅游者离开目的地时最后与目的地接触的地点,如,最后一个旅游观光点、新开发的景区、旅游者离开目的地的边界区作为最后印象区;以环首都经济圈最具代表性的旅游目的地、重点旅游区和主要发展景区作为形象标志区。
(3)建设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系统
在旅游形象数字化研究方面,通过抽取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特有的视听觉元素,如历史沿革、风俗风貌、地理环境、民间传说、名家趣事等,提炼出形式化符号,引入景区数字化形象系统的设计中,构建数字化、风格化的旅游形象推广系统。在传统旅游营销服务的基础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数字旅游营销服务和旅行形象推广研究,并制定设计方案。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分析
作为向游客传达景区环境信息的数字化传播系统,能够迅速快捷地将景区的文化氛围和旅游形象传播给游客、不受地域、时间、地点的局限,改变了以往传统媒介带来的传播范围小、速度慢等问题。旅游形象的数字化传播已经成为展现景区文化特色、推广景区旅游品牌的重要途径。利用计算机对景区内容进行宣传,建立景区景点数据库,方便游客检索使用,用最短的时间制定最合理的游览线路,既经济又尽兴;利用计算机对景点的内容进行数字化,使游者不仅能通过计算机来了解景区相关景点的人文历史、地理特征、民间传说、轶闻趣事等,甚至通过短片动画等数字多媒体形式进行深入了解,游戏互动等,构建良好规范的现代化风景名胜区行业形象。
(一)明确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意义
(1)实现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的升级和转型
河北环首都经济圈的建立,是河北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塑造鲜明的环首都休闲旅游目的地形象,加强河北休闲旅游品牌号召力,可以加快实现河北旅游的升级和转型。
(2)提升数字化传播的软实力。数字化建设不能只停留在只关注技术而忽略人文软环境的层面上。增加数字化传播的人文内涵,塑造景区旅游的鲜明形象,提高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达的有效性,也将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人性化服务。
(二)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实施策略
(1)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进行数字传播系统的需求分析、可行性分析和预期目标的确定;进行市场调研结合国家和地方旅游景区管理的相关要求,确定环首都经济圈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和采取的方法,构建旅游景区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方案。
(2)通过发现和整理河北环首都经济圈旅游景区的特征元素,甄别出代表性符号,将其归类,并抽象化,得出在数字化环境中可用的资源。然后,运用环境导视系统设计的原理,从核心标识、公共系统标识、数字效果的表现、人文关怀的传达等方面构建数字化、多元化、风格化的数字传播形象。
(3)依据CIS设计的理论,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传播系统的共性符号体系、景区数字标志系统、景区活动策划、旅游产品策划、景区虚拟游并做案例示范设计。
(4)环首都经济圈数字化传播体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数字化的风格特征应当融入时代特征。设计的时候也应当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加强数字化传播的使用周期。
(5)通过深入研究国家和地方对旅游景区的管理条例,结合数字化信息的特点,构建旅游景区数字化导视系统的评估和管理体系。该体系尊重各景区的个性特征和区域差异性,评估方法坚持多样性、多角度,提供定性评估、长期性评估、过程性评估等多元评价体系,使评估结果能够促进旅游形象数字化建设。
(三)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的引导职能
环首都经济圈的总体战略构想是“13县1圈4区6基地”,即划定13个县建成一个以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环首都经济圈,在该地区内建设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区、科技成果孵化园区、新兴产业示范园区、现代物流园区4个园区。同时,建设养老、健身、休闲度假、观光农业、绿色有机蔬菜、宜居生活基地六个大型基地。北京在将资源向河北溢出时,旅游最可能出现的问题就是偏离“原生态”的途径而助推环首都地区旅游业的风格,一味追求“先进”的旅游环境。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数字化传播应当避免与北京一体化的传播策略,相反,在正确的环首都经济圈旅游形象定位的指引下,完善旅游环境的同时,应注重保留河北环首都经济圈县域旅游特色,通过数字化传播技术引导游客旅游消费,帮助游客体会景区的乐趣基础上认识旅游价值,避免抹掉应有的本色,追求人为的精进。
三、结语
关键词:职业技能鉴定;展览讲解员;旅游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4-0238-02
一、《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制定的背景
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起步于改革开放时期,即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旅游教育几乎与旅游发展同步并行[1]。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旅游业从起步,到发展,再到细化和分化,旅游专业也随之呈现出细分化和专门化的趋势。如2008年公布的《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中即显示旅游管理类专业包括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导游、旅行社经营管理、景区开发与管理、酒店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七个专业[2]。这些专业虽然名称不同、人才培养目标不同、课程体系不同、学生就业面向不同,但由于同属旅游管理类,同根同源,彼此在诸多方面又关系紧密,相互渗透、彼此融合。
考虑到专业设置既要做到专业化,又要保证学生尽可能广阔的就业面,在目前江苏省的五年制高职院校中,除少数旅游专科院校能够开设较为细分的专业外,大部分院校的旅游管理类专业仅开设其中一两个专业,更常见的做法是在旅游管理专业下开设专业方向,如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涉外旅游和酒店管理专业,其中的旅游管理专业下设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涉外旅游专业下设旅行社方向和旅游电子商务方向。旅游管理和涉外旅游两个专业在平台课的基础上,又设置了相应的方向课,实现了方向设置与市场需求、学生特点与就业面向、平台教育与方向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开发一个既有鲜明旅游管理专业特点,又能兼顾旅游管理类细分专业需求的技能鉴定方案,成为了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受苏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委托,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旅游管理专业所制定的《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便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二、职业技能鉴定制定的依据
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下发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了高职教育要构建专业认证体系,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推行“双证书”制度,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3]。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属于标准参照型考试。它是由考试考核机构对劳动者从事某种职业所应掌握的技术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做出客观的测量和评价。职业技能鉴定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展览讲解员属于旅游及公共游览场所服务人员,具体是指对展览内容进行讲解、宣传的人员。其主要工作内容包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业务指导与宣教活动组织。其对应岗位主要为博物馆讲解员、展览馆讲解员、景区讲解员等。该工种分为五个级别,即五级(初级)、四级(中级)、三级(高级)等。在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五年制旅游管理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中要求毕业生应具备三级(高级)职业技能认定。
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所处的苏州市,仅有讲解员初级工鉴定方案,是由旅游局组织认定的,主要针对景点讲解。该讲解员工种没有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属地方性工种,且仅有初级工鉴定方案,没有中、高考试方案。
而《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是按照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苏州地方旅游业发展特点,满足旅游市场需要以及学生获取技能鉴定证书的实际需要,而开发的具有实用性和推广性的题库和考试方案。
三、《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特点
1.以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是职业教育培训课程开发的依据。它描述了该职业岗位从业人员所需具备的能力,也反映了企业和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以《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为基础,以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出版、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的四本教材(《展览讲解员》基础知识、初级、中级、高级)为主要参考资料,进行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制定,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题库开发。根据方案,运用试题库,按照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时间和方式,组织对鉴定对象的职业能力进行测试。
2.初、中、高级鉴定方案一脉相承。《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和题库根据不同级别展览讲解员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进行了分类,分为三级(高级)、四级(中级)和五级(初级),并把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了具体化和典型化处理,以此来测量鉴定对象是否具备展览讲解职业能力。等级之间进行了梯度化处理,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在难度上逐级递增,在体系上一脉相承。同时,该方案还强调了展览讲解知识和能力的发展性。例如,中级方案中考核一般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则考核针对不同对象讲解词的编写;高级方案中还增加了高级讲解员对初、中级讲解员进行业务指导的相关内容。
3.以苏州地方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为特色。《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一方面要建立在职业技能鉴定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地方产业资源特点和行业需求进行制定。苏州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景点和博物馆众多,且资源品位较高。《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不仅涵盖了展览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和技能,还结合了苏州旅游资源和行业需求情况,加入了苏州地方旅游知识,如苏州园林、民俗、工艺美术、评弹、昆曲、古城、建筑等多个知识模块。这样,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获取职业资格的人员将更加能够胜任地方产业发展和工作岗位的需要。
4.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以苏州旅游与财经高等职业技术学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为例来看,该专业分为景区方向和会展方向,景区和会展这两个方向存在差异性的同时,也有一定的交集。如景区中的活动策划与会展中节事活动策划类似;景区、会展都与旅行社有着紧密的联系等。因此,可以理解为,旅游管理专业虽然明确了不同的方向,但方向间也呈现出相互融合的特点。在这样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的特点之下,开发出来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以不同专业方向的交集处为切入点,再融合各方向特点。《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正式以专业方向化、融合化为抓手,找准了会展讲解与景区讲解的融合点,抓住“讲解”所需具备的一般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知识和技能,在此基础上,再融合会展讲解和景区讲解各自的特点,做到兼容并蓄。
5.以实用性、广泛适用性为生存之道。《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融合了一般展览讲解知识和技能,与地方景区讲解知识和技能,这也决定了它的适用性,不仅局限于博物馆、展览、展示中心,还囊括了更加广泛的市场――景区。这是职业教育的要求,也是旅游管理专业方向化之后再融合的要求。从鉴定对象的角度来看,不论其是会展行业的从业者,还是景区行业的从业主,都可以通过《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获取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及从事讲解员岗位的资质;从培训和教育机构的角度来看,一个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可以适用于培训和培养展览讲解员和景区讲解员,甚至其他相关岗位的从业人员。这样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也将是一个符合行业要求,在企业中有口碑的高含金量、强说服力的技能鉴定方案。
6.命题兼顾综合能力与发展能力。《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中题库中的应知、应会的题目大致可以分成两类,即综合能力相关题目和发展能力相关题目。综合能力表现在讲解员基本的接待、讲解、讲解词编写等通用知识,它是从事讲解员最基本的知识和能力,也综合了博物馆常识、礼仪知识、语言知识等多方面知识,充分考虑了考查综合能力的需要。而发展能力则表现在对考核对象知识面广度和深度的要求上,如鉴定方案中融入了苏州地方博物馆、景区的相关知识,但又不仅仅停留在这些知识的表面,更强调寻根溯源,要求考核对象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以便在工作岗位上能够有更长远的发展能力。兼顾综合能力和发展能力反映出,《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不仅是鉴定考核对象是否能够成为展览讲解员,更在于培养其成为一个优秀的展览讲解员。
四、总结
职业教育的专业方向化是产业细化、市场分化的产物,方向间的融合也是职业教育不能割裂学科、专业内各种关联和交融的必然要求。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应充分考虑到职业教育专业方向化与融合化的这一特点和趋势,这样才能从做到从实际出发,植根于行业,着眼于发展,培养出既精又专的综合型职业人才。
《展览讲解员》职业技能鉴定方案是在旅游管理类专业方向化和融合化的背景下,既注重考核对象讲解基本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也兼顾到不同方向学生具体知识和能力的需要,是一个既适用于会展方向,又适用于景区方向,甚至还能适用于其他旅游管理类其他相关专业、相关方向的需要,是一个具有实用性和广泛适用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方案。
参考文献:
[1]王健.关于旅游学科发展与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旅游学刊,2008,(3):19-23.
[2]江苏省教育厅文件.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试行)(苏职教[2008]6号)[Z].2008-02-28.
[3]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4]史术高,甘昌意.论改进职业技能鉴定省级题库建设的措施和方法[J].职业,2008,(34):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