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专业庆典礼仪

专业庆典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专业庆典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专业庆典礼仪

专业庆典礼仪范文第1篇

1.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毕业论文是学生自主学习、尝试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性环节。完成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生毕业的一个必要条件,理应引起学生的重视,但是在实际的写作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

1.1 论文选题不符合要求

重庆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制定了具体的毕业论文教学大纲和实施方案,明确规定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范围。但是仍有一部分学生没有对毕业论文的写作引起重视,自行其事,选题与要求大相径庭,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选题忽略专业性。电大对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作了明确规定:选题必须符合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选题以所学专业课的内容为主,不得脱离本专业范围;内容有一定的综合性,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同时,明确要求写作内容是:选择同本单位、本行业的行政管理发展密切相关的现实问题和实际问题。事实上,每届学员提交的毕业论文选题中,有相当一部分选择了非专业方面的选题,或者是已经完全得到解决的常识性问题。没有体现本专业的特色和要求。

2)选题过大过难或过窄。学员缺乏必要的选题常识,不能结合自己的实际水平选题,如有的学员写“政府机构改革研究”“各国行政监督比较研究”“电子政务建设若干问题”

“论企业家政府”等之类大而难的题目,这样,导致自己的综合能力达不到,驾驭不了。同时,由于选材难度大,导致观点提炼不准,内容空空洞,思想没有深度。反之,有的学员选题过窄,无法展开论述,使论文缺乏应有力度。

3)选题陈旧,内容雷同较多。比如,“论行政管理的地位和作用”、“ 论人力资源管理”等,内容陈旧,雷同,不能解决本单位、本行业管理中现实存在的问题。

1.2 论文内容有明显缺陷

这一类的论文多数是由拼凑而成的,由于论文作者胸无成竹,东拉西拼,导致论文在论点、论据、论证、研究方法、逻辑、结构、语言等方面都存在着严重的问题。无关论文主题的内容占据很大篇幅,而研究的成分很少;或论文观点不明确,论据不充分,不翔实,与论点不相符;或论证不严密,逻辑混乱,结构不完整,层次不清楚,没有整体性;有些甚至语言不通顺不流畅。

1.3 论文格式不符合规范

《重庆电大行政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教学工作实施意见》中明确规定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内容及格式的要求,但在实际的操作中,有的学员缺乏严谨的学术态度,导致论文不符合规范要求。一是形式上的不规范。表现在论文字号、字距等排版不符合要求;论文中必备的要素不完整,有的无内容摘要或关键词,有的将文末注释和参考文献混为一谈等。一是内容上的不规范。论文的题目不能够准确概括论文主题,摘要与论文主要内容无关,关键词不是表达论文核心的专业术语,参考文献不足以支撑论文的论述。

1.4 抄袭现象较为严重

有一部分学员因专业基础知识学得不扎实,畏惧论文写作,加之学术道德缺失,选材不当,致使论文要么是全文抄袭他人学术成果,要么是上网捜索几篇拼凑整合成文。

1.5 论文答辩敷衍了事

电大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针对学生综合运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系统训练和考察的过程,而论文答辩则是对学生论文写作过程的考察和验证,在整个教学实践环节中尤为重要。从历届答辩情况来看,参加答辩的学员有不少人都抱着应付的态度,在答辩时对论文的内容不熟悉,对答辩教师提出的问题不知所云,答非所问。这种敷衍的态度致使行政管理本科论文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2.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以上问题的产生,除学生自身原因外,与指导教师、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因素也有很大的关系。

2.1 从学员方面来看,受条件限制,重视不够

行政管理本科学生多是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工学矛盾非常突出,在工作期间,对本专业缺乏系统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加之部分乡村和基层上网条件差,汲取本专业有学术价值的资料较为为困难。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无法按照规定来选题、提炼论点、形成思路、完成论述,便选择抄袭或拼凑完成论文。在这种态度极不严肃,缺乏应有的严谨治学精神的写作态度影响下,致使论文质量下滑。

2.2 从指导教师方面来看,力量薄弱,把关不严

在本科论文写作过程中,论文质量的好坏与教师的指导是否到位关系密切。中央电大和重庆电大对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教师资格都有着明确的规定。但是,真正符合条件的教师非常有限,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仅局限于常规的操作规程培训,而缺乏深入到专业层次的培训,致使教师在论文修改审定上,不能给予学生学术上的指导,从而影响了论文质量。

2.3 从教学管理方面来看,论文教学的支持服务不到位

目前,从中央电大到各级地方电大,对于常规教学的支持服务系统都很完善,各种教学资源也很丰富,网络学习资源十分充足。然而,各级电大针对论文教学制订的一系列文件,却没有能够从专业角度,明晰地提出对学员进行指导的要求,这必然会影响毕业论文的质量。

3.解决毕业论文写作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毕业论文是开放教育本科教学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最终体现,其水平的高低直接折射出开放教育的教学质量。因此,如何解决毕业论文教学中存在问题,确保论文的质量,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3.1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重视

毕业论文教学是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因此,必须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加大对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管理和指导,切实做到把毕业论文教学放在和专业课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在毕业论文教学的制度建设上,在指导教师的选聘方面下功夫,精心组织,认真安排,确保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如期完成。

3.2 完善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对指导教师的培训

毕业论文教学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重在做好论文教学资源建设和加强对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在市校专业教学资源建设的基础上,结合我校毕业论文工作实践,制定一些针对性较强的指导性的文件,提供辅导材料、课件等教学资源,并将这些资源放在分校教学平台上,供学员下载和学习。此外,学校要进一步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的培训工作。培训工作既要从宏观上着眼,又要从微观上着手,把论文指导的资格培训和常规的专题培训结合起来,把网上培训和面授培训结合起来,定期针对毕业论文中出现和存在的普遍问题进行集体研讨,从制度层面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论文指导方案。

3.3 强化过程管理,确保毕业论文的教学质量

毕业论文写作指导,是一项时间长、程序多、业务性强的工作,精心组织、认真辅导和严把质量是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保证。为此,我们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1)规范操作,做好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一是督促指导教师严格按照中央电大和市校的要求进行写作教学指导。从指导学生选题,到收集素材、选材,形成论文思路,写出论文提纲,完成论文写作,教师都必须严格写作指导流程,扎扎实实开展指导工作。指导教师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从初稿、修改稿和定稿等三个环节教学上应予以具体指导,在定稿后做出初步评价,并指导学员完成毕业论文答辩。二是指导教师在指导过程中,严格要求学生按照毕业论文的规范写作,尤其注意要从论文的格式、题目、署名、摘要、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以及字号、字距等细微处提出严格要求。

专业庆典礼仪范文第2篇

从操作的角度来进行探讨,目前所通行的剪彩的礼仪主要包括剪彩的准备、剪彩的人员、剪彩的程序、剪彩的作法等四个方面的内容。以下,就分别择其要点进行介绍。

首先,剪彩的准备必须一丝不苟。

与举行其他涉及到场地的布置、环境的卫生、灯光与音响的准备、媒体的邀请、人员的培训,等等。在准备这些方面时,必须认真细致,精益求精,这自不待言。

除此之外,尤其对剪彩仪式上所需使用的某些特殊用具,诸如红色缎带、新剪刀、白色薄纱手套、托盘以及红色地毯,仔细地进行选择与准备。

其次,剪彩的人员必须审慎选定。

在剪彩仪式上,最为活跃的,当然是人而不是物。因此,对剪彩人员必须认真人进行选择,并于事先进行必要的培训。除主持人之外,剪彩的人员主要是由剪彩者与助剪者等两个主要部分的人员所构成的。以下,就分别来简介一下对于他们主要礼仪性要求。

在剪彩仪式上担任剪彩者,是一种很高的荣誉。剪彩仪式档次的高低,往往也同剪彩者的身份密切相关。因此,在选定剪彩的人员时,最重要的是要把剪彩者选好。

剪彩者,即在剪彩仪式上持剪刀剪彩之人。根据惯例,剪彩者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几个人,但是一般不应多于五人。通常,剪彩者多由上级领导、合作伙伴、社会名流、员工代表或客户代表所担任。

确定剪彩者名单,必须是在剪彩仪式正式举行之前。名单一经确定,即应尽早告知对方,使其有所准备。在一般情况下,确定剪彩者时,必须尊重对方个人意见,切勿勉强对方。需要由数人同时担任剪彩者时,应分别告知每位剪彩者届时他将与何人同担此任。这样作,是对剪彩者的一种尊重。千万不要“临阵磨枪”,在剪彩开始前方才强拉硬拽,临时找人凑数。

必要之时,可在剪彩仪式举行前,将剪彩者集中在一起,告之对方有关的注意事项,并稍事训练。按照常规,剪彩者应着套装、套裙或制服,将头发梳理整齐。不允许戴帽子,或者戴墨镜,也不允许其穿着便装。

若剪彩者仅为一人,则其剪彩时居中而立即可。若剪彩者不止一人时,则其同时上场剪彩时位次的尊卑就必须予以重视。一般的规矩是:中间高于两侧,右侧高于左侧,距离中间站立者愈远位次便愈低,即主剪者应居于中央的位置。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规定剪彩者的位次“右侧高于左侧”,主要是因为这是一项国际惯例,剪彩仪式理当遵守。其实,若剪彩仪式并无外宾参加时,执行我国“左侧高于右侧”的传统作法,亦无不可。

助剪者,指的是剪彩者剪彩的一系列过程中从旁为其提供帮助的人员。一般而言,助剪者多由东道主一方的女职员担任。现在,人们对她们的常规称呼是礼仪小姐。

具体而言,在剪彩仪式上服务的礼仪小姐,又可以分为迎宾者、引导者、服务者、拉彩者、捧花者、托盘者。迎宾者的任务,是在活动现场负责迎来送往。引导者的任务,是在进行剪彩时负责带领剪彩者登台或退场。服务者的任务,是为来宾尤其是剪彩者提供饮料,安排休息之处。拉彩者的任务,是在剪彩时展开、拉直红色缎带。捧花者的任务则在剪彩时手托花团。托盘者的任务,则是为剪彩者提供剪刀、手套等剪彩用品。

在一般情况下,迎宾者与服务者应不止一人。引导者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为每位剪彩者各配一名。拉彩者通常应为两人。捧花者的人数则需要视花团的具体数目而定,一般应为一花一人。托盘者可以为一人,亦可以为每位剪彩者各配一人。有时,礼仪小姐亦可身兼数职。

礼仪小姐的基本条件是,相貌较好、身材颀长、年轻健康、气质高雅、音色甜美、反应敏捷、机智灵活、善于交际。礼仪小姐的最佳妆束应为:化淡妆、盘起头发,穿款式、面料、色彩统一的单色旗袍,配肉色连裤丝袜、黑色高跟皮鞋。除戒指、耳环或耳钉外,不佩戴其他任何首饰。有时,礼仪小姐身穿深色或单色的套裙亦可。但是,她们的穿着打扮必须尽可能地整齐统一。必要时,可向超越庆典礼仪公司聘请专业礼仪小姐。

再次,剪彩的程序必须有条不紊。

在正常情况下,剪彩仪式应在行将启用的建筑、工程或者展销会、博览会的现场举行。正门外的广场、正门内的大厅,都是可予优先考虑的。在活动现场,可略作装饰。在剪彩之处悬挂写有剪彩仪式的具体名称的大型横幅,更是必不可少的。

一般来说,剪彩仪式宜紧凑,忌拖沓,在所耗时间上愈短愈好。短则一刻钟即可,长则至多不宜超过一个小时。

按照惯例,剪彩既可以是开业仪式中的一项具体程序,也可以独立出来,由其自身的一系列程序所组成。独立而行的剪彩仪式,通常应包含如下六项基本的程序:

第一项,请来宾就位。在剪彩仪式上,通常只为剪彩者、来宾和本单位的负责人安排座席。在剪彩仪式开始时,即应敬请大家在已排好顺序的座位上就座。在一般情况下,剪彩者应就座于前排。若其不止一人时,则应使之按照剪彩时的具体顺序就座。

第二项,宣布仪式正式开始。在主持人宣布仪式开始后,乐队应演奏音乐,现场可施放礼花礼炮,全体到场者应热烈鼓掌。此后,主持人应向全体到场者介绍到场的重要来宾。

第三项,奏庆典喜庆乐曲。此刻须全场起立。必要时,亦可随之演奏本单位标志性歌曲。

第四项,随后发言。发言者依次应为东道主单位的代表、上级主管部门的代表、地方政府的代表、合作单位的代表,等等。其内容应言简意赅,每人不超过三分钟,重点分别应为介绍、道谢与致贺。

第五项,进行剪彩。此刻,全体应热烈鼓掌,必要时还可奏乐或燃放鞭炮。在剪彩前,须向全体到场者介绍剪彩者。

第六项,进行参观。剪彩之后,主人应陪同来宾参观被剪彩之物。仪式至此宣告结束。随后东道主单位可向来宾赠送纪念性礼品,并以自助餐款待全体来宾。

最后,剪彩的作法必须标准无误

进行正式剪彩时,剪彩者与助剪者的具体作法必须合乎规范,否则就会使其效果大受影响。

当主持人宣告进行剪彩之后,礼仪小姐即应率先登场。在上场时,礼仪小姐应排成一行行进。从两侧同时登台,或是从右侧登台均可。登台之后,拉彩者与捧花者应当站成一行,拉彩者处于两端拉直红色缎带,捧花者各自双手手捧一朵花团。托盘者须站立在拉彩者与捧花者身后一米左右,并且自成一行。

在剪彩者登台时,引导者应在其左前方进行引导,使之各就各位。剪彩者登台时,宜从右侧出场。当剪彩者均已到达既定位置之后,托盘者应前行一步,到达前者的右后侧,以便为其递上并剪刀、手套。

剪彩者若不止一人,则其登台时亦应列成一行,并且使主剪者行进在前。在主持人向全体到场者介绍剪彩者时,后者应面含微笑向大家欠身或点头致意。

剪彩者行至既定位置之后,应向拉彩者、捧花者含笑致意。当托盘者递上剪刀、手套,亦应微笑着向对方道谢。

在正式剪彩前,剪彩者应首先向拉彩者、捧花者示意,待其有所准备后,集中精力,右手手持剪刀,表情庄重地将红色缎带一刀剪断。若多名剪彩者同时剪彩时,其他剪彩者应注意主剪者动作,与其主动协调一致,力争大家同时将红色缎带剪断。

按照惯例,剪彩以后,红色花团应准确无误地落入托盘者手中的托盘里,而切勿使之坠地。为此,需要捧花者与托盘者的合作。剪彩者在剪彩成功后,可以右手举起剪刀,面向全体到场者致意。然后放下剪刀、手套于托盘之内,举手鼓掌。接下来,可依次与主人握手道喜,并列队在引导者的引导下退场。退场时,一般宜从右侧下台。

专业庆典礼仪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攀西地区;旅游产品;现状分析;对策

[中图分类号] F720 [文献标识码] A

攀西地区,是“攀枝花”市和“西昌”两地的合称,攀西地区位于四川省西南部,行政上包括攀枝花市和凉山彝族自治州,共计20县、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以彝族为主。作为攀西大裂谷旅游区重要的组成部分,格萨拉地区是四川省继九寨沟之后着力打造的第二个生态旅游品牌,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及显著特色的自然景观,现已成为攀西大裂谷风景区的旅游支撑中心及攀枝花至泸沽湖旅游精品线上的重要旅游支撑点。

一、攀西地区旅游资源

格萨拉奇特的景观和绚丽多姿的彝族风情为该地的旅游带来了丰富的自然旅游和人文旅游资源条件,游客在欣赏自然旅游资源的同时,能领略和体验彝族人民的风土人情,这无疑弘扬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同时对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能够推动旅游景区的经济发展。

(一)原生态的自然资源

根据丁季华对自然旅游资源所下的定义来看,自然旅游资源是指由地貌、水体、气候、气象、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要素所构成,吸引人们前往进行旅游活动并能为旅游业利用的景观或环境,它是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格萨拉生态旅游区地质复杂、山高谷深、植被多样、生物丰富。主要自然景观以万亩杜鹃林、万亩盘松、原始森林、天然园林、大地盆景和鬼斧神工的天坑地漏,瑰丽多姿的天堂石林,奇幻百出的地下溶洞、绵延起伏的高山草甸为主。加上奇异的民族风情、优美的传奇故事、博大精神的文化内蕴,使格萨拉集生态旅游、文化观光、猎奇探险、民俗大观为一体,构成了一副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文化旅游胜景。同时也拥有丰富的动植物旅游资源,其中以索玛花、红豆杉、地盘松、冷杉等最为出名。其中濒危珍稀树种——红豆杉更是宝中之宝,此外还有四川山鹧鸪、花松鼠、山喜鹊等野生动物共计170余种,素有“动植物乐园”之称,自然景观让人叹为观止。

(二)浓郁的彝族风情和灿烂的彝族文化

彝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一员,拥有渊远的历史、古老迷人的彝族风情。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彝族人民养成了能歌善舞的特性,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艺术,民族节目灿烂多姿。在彝族人所有节日中,最隆重的首推“火把节”。彝族喜欢称自己为“火的民族”,在格萨拉有句谚语:“火把节没有看错了的,彝族年没有过错了的”。彝族的火把节传说即反映了这种把火作为具有神秘因素的超自然力的原始崇拜,仍凝聚着火把节习俗及传说的原生态的民俗基因。格萨拉另外一个盛大的节日当推索玛花节,“索玛花”为杜鹃花,彝族民间称“玛苇”,《勒俄特依》中说人是“雪”演化而成的,雪族子孙十二种,人是其中的一种。而十二支的祖先都是用索玛花神枝蘸成,于是将其视为神灵文化。索玛花是彝族人的族花,彝族人喜欢用索玛花比喻彝族女子。在很多彝族歌曲中用索玛花代表纯洁的爱情。此外,他们还拥有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尽可让人返朴归真,体验古老的文明之韵味。

同时境内生活着彝、苗、傈僳等24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位置特殊,多个民族相依相融,汇集了川滇民族音乐之精华,多数民族舞蹈之集锦,共同谱写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留下深厚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优越,物产丰富,古时非常繁荣。大笮人民乐山乐水,能歌善舞,崇尚“原始”、“原性”、“原生”的“三原”之风,久而久之,就形成了现在独具特色的“大笮文化”。

二、攀西地区旅游产品现状

(一)产品优势

在旅游过程中,“购”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旅游者前往外地旅游,或多或少地会买一些当地的特产来留作纪念或者送给亲戚朋友。格萨拉是彝族集聚区,其旅游产品主要以彝族风情为主。工艺品是彝族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及表达方式,折射出灿烂瑰丽的彝族文化。漆器是丰富多彩的彝族文化宝库中一颗晶莹的明珠,闪烁着璀璨的光芒。另外,彝族的饰品如银器、刺绣、配饰等,更是精美别致,做工精湛,是彝族人民悠久的历史文化的沉淀。最具特色的还数“大笮风”风味地方饮食,既有川味之麻辣、又兼滇味之野趣,更具各民族风味之神奇。大笮风的特色菜肴有山野奇珍香酥马蜂蛹、爬沙虫,细鳞鱼系列、鸡枞系列、石花菜系列,泡、腌菜江鲢,百灵山燕窝鸡、竹笋鸡、野蘑鸡,以及风干腊肉系列等数十品。同时,在格萨拉的密林深处,蕴藏着许多珍贵的野山菌和中草药,属原生态的绿色滋补佳品。这些商品开发出来既体现了独特的彝族风格,满足了游客旅游购物的心理需求,也能使景区盈利不匪,可谓一举两得。

(二)旅游产品开发现状

1.旅游产品开发不完善。旅游产品是旅游经营者为了满足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的各种需求,而向旅游市场提供的各种物质产品、精神产品和旅游服务的组合,具有一定纪念价值。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应重点开展其特色品牌旅游,所谓“特色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特色风情、特色服务、特色购物、特色饮食,以及能够给游客提供新经历、新感受,同时价位合理的旅游产品。找出自身的不同,打差异牌,才会形成较强的互补性,也才会有巨大的合作潜力与空间。

而格萨拉景区在旅游产品开发中,除了一些自然景观、旅馆、和只在节假日才有节目表演之外,没有将其特色的民族饮食、土特产等特色物质产品和特色风情、特色服务等特色精神产品开发出来,旅游产品极其单调,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需求,这一方面给游客造成了遗憾,另一方面也使景区白白浪费了一个盈利的机会。

2.旅游产品包装质量差。对旅游产品包装是实现旅游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手段,是提升旅游企业和旅游目的地形象、实施旅游产品品牌战略的重要手段。格萨拉景区旅游景点特色即原生态,未经多少人为修饰,这是其景点的一大亮点,但在产品包装中过于原生态,未经设计的产品,非常粗糙,并没有运用现代包装设计理念来对旅游产品进行包装设计,如砣砣肉的包装。

3.品牌意识不强,旅游产品不成系统。打造品牌是一个长远的战略,它以产品为基础和支撑,但它又跳出产品竞争的层面,它应该是旅游企业在产品创新、推广宣传、专业服务过程中与消费者各界形成良好关系的结晶.它是一个系统工程。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全方位塑造旅游名牌形象,邀请各方人士对全州进行旅游CI形象设计,策划旅游营销方案,如今已成为云南旅游业一个响亮的名牌旅游产品。可见品牌旅游产品具有更高的市场渗透力和更强的独特性,对旅游企业形象的塑造和旅游产品生命力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格萨拉”这个美丽的名字让多少人向往,而去过的游客却对其空洞的产品,粗糙的形象而失望。原因在于格萨拉景区产品开发设计中,并没有意识到品牌战略对于旅游产业效益及旅游产业形象的塑造的重要性,旅游产品开发散乱,不成系统,严重影响了格萨拉景区的形象和口碑,对格萨拉旅游产业带来负面影响。

4.旅游产品宣传不到位。如今,各大景区纷纷推出自己的特色,塑造品牌,并通过品牌战略的建立,进行形象宣传,如湖州打造“太湖、竹乡、古镇、名山、湿地、古生态”六大旅游系列产品品牌,桂林山水在自然景观基础之上推出人文品牌,即桂林---刘三姐,实景演出项目《印象·刘三姐》等,格萨拉拥有丰厚的自然资源和彝族风情人文资源,并被大型神话剧《传说》选为影视基地,其主要原因在于原生态的自然景观,而这些都可以成为该景区品牌建立的亮点。但格萨拉景区没有对这些资源进行整体的宣传,所谓的宣传广告也不过是一两张风景的海报,并没有进行平面或立体的多种促销手段,甚至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使格萨拉的知名度仅仅停留在攀西地区。

5.景区配套服务设施不齐全。作为3A级的旅游区,应当根据实际接客量等情况建立相对完善的住宿,并且配备规定的消防、救护车等设施设备,健全紧急救援体系。而尚处于开发中的格萨拉景区并不具备上述一些设备。餐饮、娱乐方面服务质量差,游客兴致勃勃地前往景区游览,一方面是想融入大自然,感受其原始生态,另一方面则是想参与娱乐,放松心情,花钱享受高品质的服务。据考察,格萨拉景区内仅有一处提供盒饭的工作点,两处提供烤鸡,且无餐桌,味道平平而又价格昂贵,完全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娱乐方面,仅在广场处可供游人观赏达提舞等表演。表演极具单调而又豪无张力,即使是简单的舞步也很少有游客愿意参与,更不用说是乐在其中了。这种缺乏主题与活力的表演难以引起游客的兴趣,往往导致许多游客乘兴而来,失望而归的结果。

6.景区环保意识淡薄。景区随处可见游客游玩之后留下的纸、袋、瓶等生活垃圾,不仅是游人对环保意识的淡漠,也有一些工作人员在对景区环境肆意践踏,除此之外,砍伐盗林现象在密林深处屡见不鲜,采挖草药对植被的破坏也已不是秘密。这块原始原生态的美丽天堂,随着景区的开发也一步步被肆虐破坏,人类在创造文明的同时,正在逐渐地摧毁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优厚资源,只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实施长效、有力的措施,提高市民整体环保意识,才有可能保住格萨拉的纯净,才有可能还子孙后代一片蔚蓝的天空,一片生机盎然的山水。

三、对策分析

旅游业是区域经济的一大支柱产业,是国内外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交汇的过程,是区域间交流与合作的纽带,缺乏传统及历史文化沉淀的城区或景区,如果仅仅依靠现代化的建设容易给人浮躁的表象,不利于旅游回头客的构建。如何构建出一个独具特色的旅游地,就要对本地区的独有文化如彝族大笮文化进行进一步的挖掘和深化应用,让其从展览室文字资料中走出来,进入到城区的生活和展示之中,使民族文化浓郁的古老传统,加入现代化的构建元素,在时尚中渗透一缕古意,让来访的游客可以感受到这块地域的特色文化氛围、不同的文化表现特征和表述方式,以及其中所具体体现的生活内容。

(一)民族视觉元素的应用,继承和发扬彝族文化

开发少数民族地区旅游离不开民族文化资源的利用,彝族文化资源包罗万象,提取有价值的文化元素,加以合理的利用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产品开发设计中提取彝族文化当中最有表现力的元素,将彝族传统纹样加以符号化、图形化、意向化,然后以合理的形式加以表达;结合地方典故、地方文化加以呈现。在这样的应用思想指导下,合理的应用彝族文化元素,比较准确的表达了彝族文化元素符号所代表的意义。通过对旅游产品包装和彝族文化元素的运用,也倡导一种旅游形式的转变。旅游概念由观赏性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由浅层次的旅游方式转向融入式的旅游方式。

(二)加大及拓展旅游产品开发

在景区开发中,充分开发利用彝族文化,将彝家文化渗透到旅游过程中吃、住、娱、观看等各个环节,改变现有不洋不土的现象,打造地区旅游品牌民族特色,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游客体验一种原生态原始民族部落的生活情趣,形成该地区的特色文化,丰富旅游产品的开发,同时为拓展旅游产品及旅游资源提供一种思路。

(三)开发体验式旅游产品模式

利用民族特色活动,民俗节庆,举办民族文化旅游节,或建立精品旅游线路,打造地区旅游品牌民族特色,在保护民族文化的同时,使游客体验一种原生态原始民族部落的生活情趣,形成该地区的特色文化。另外,格萨拉具备原生态探险旅游的资源条件,有许多未经过改造的原生态资源,给外界一种神秘感,增强了人们探索的欲望。在旅游资源开发中,结合格萨拉自身优秀的探险资源进行探险项目、产品的开发,形成是一种集观光、探险、娱乐于一体的旅游模式。

四、结论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是当地的历史文脉不可磨灭的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走过的痕迹,是人类文化链中不可缺失的一环。旅游资源的开发,离不开对人文资源及自然资源优势的综合利用。在攀西地区格萨拉生态旅游区旅游资源及产品开发中,研究攀西的民族特色和民族文化,通过对其民俗文化、风土人情、饮食文化、服饰、民间传说等方面探索,同时倡导一种旅游形式的转变,使旅游概念由观赏性旅游向体验式旅游转变,由浅层次的旅游方式转向融入式的旅游方式。较为齐备地归纳和形成该地区民族特色文化,为攀西地区人文资源的开发增添了民族艺术魅力。

[参考文献]

[1]丁季华.旅游资源学[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1999

[2]陈文峰.人文旅游资源开发中应注意的问题及建议——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商丘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7(10)

[3]姜家伟.从少数民族文化到旅游产品包装设计[J].大众文艺,2009(16):132-132

[4]程玉林,李向林.旅游产品包装问题浅论[J].工业技术经济,2006(9):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