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小学数学教师德考核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 教学思维 数学情景
教学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到教学实施的效果。大多数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仍囿于教材,围绕例题的中心知识点进行设计,偏重于思考教师如何教,忽略关注学生如何学。这将导致学生难以在学习过程中有实质性的参与,造成教学的低效。一切的数学教学活动最终都应落实到学生的数学学习,从而只有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具有较为深入的了解,教学工作才有可能超越纯粹经验总结的水平而上升为理论指导下的自觉实践。因此,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应坚持以钻研教材与学情调查并重,在此基础上转变小学数学传统教学的认识,选择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创设情境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内在动力,情境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数学化”。教师创设的情境生动有趣,适合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年龄特点。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而好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唤起强烈的求知欲望。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建构对数学的认识和深刻理解。学生在建构数学知识的过程中,需要唤起学习的热情,产生学习的需要,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亲身经历数学知识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二、预留空间,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著名的数学家波利亚认为: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这就要求教师精心组织教学材料,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乐于主动地探究学习。
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学中教师不必事事“防微杜渐”,不妨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去发现。初步发现规律后,引导学生经历用所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目的是帮助学生体会规律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感受规律的普遍适用性;结合交流的过程,顺势提出“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呢?你能说明其中的道理吗?”这样的问题,再一次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使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并在应用平移的知识对规律做出解释的过程中,获得对规律的更深刻的认识和体验。
三、展开交流,帮助学生提升认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并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是由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的,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由于受知识和经验的限制,小学生还不能进行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活动。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能通过演绎推理去理解数学,获得结论。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努力探寻学生理解数学结论的切入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推理的过程中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小学数学教学要通过情境化的教学活动,促使学生在充满情趣的情境中,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形成一定的基本技能,思维得到发展,学会学习的能力得到提高。
四、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探究适合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
拿破仑有句名言:“信心是生命和力量,信心是奇迹。”其思想观点充分表明了自信心在人的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心是人生重要的精神支柱,是成功的先导。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敢于面对困难,才能永远保持乐观的态度,才能使个人的潜能、智慧发挥到极致。也只有建立自信,学生才能得到“高峰的体验”。现在的课堂中有部分学生惧怕老师,没有自信,对明明是正确的东西,也不敢坚持。所以,我们对这样的问题要提高认识,要反思自己在课堂教学中,有没有给予学生应有的尊严,有没有给予学生活力施展的空间,有没有给予学生个性张扬的机会。
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教师的教学既要承前,还需启后,否则学生数学学习的连续性和理解的深刻性就会受到影响。因此,教师在教学某一个内容时,都要考虑如何组织和实际,才能更好地适合后续学习的需要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引人入胜的数学情境,以有效地启动学生的数学思维;其次需要通过精心的设计,有层次地引导学生透过数学现象的表层逐步深入到数学规律的实质,在数学活动中把握数学学习的本质。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活动的设计者、策划者和参与者。要重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做到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又不增加学生的作业负担,把既讲效果又讲效率的严格标准应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J].教育参考,2002,5.
[2]吴亚萍,王芳.备课的变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蔡金法.中美学生数学学习的系列实证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一、提高理论认识,准确定位
“实践与综合应用”作为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领域,并不是在其它领域之外增加新的知识,而是强调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整体性。其活动过程是“做数学”的过程。简单地说,“就是将学习对象作为一个问题解决的对象,通过自己(独立地或是伙伴合作的)探索性的活动,包括操作实践、合作探究、预测假设、共享交流、尝试修正等一系列主体性的活动,来主动构建数学知识。”数学实践活动的“做数学”的过程不是一个独立的学习新知的过程,而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它的目的是提供给学生一块自由活动的天地,让他们去自主地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让他们自主地选择处理问题的策略,解决问题的程序,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感受生活中数学的意义。它的设立有助于转变教师固有的知识本位、学科本位等知识观,接受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有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教师要正确认识这一板块设置的意义和作用,熟悉每个年级段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掌握“实践与综合应用”这样一种新的课堂教学形式,充分发挥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作用。
二、统筹安排,着眼全书
“实践与综合应用”是“做”的课程,而不是“教”的课程,以活动为主要方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做”、“调查”、“实验”、“探究”、“思考”、“测量”、“制作”等一系列的活动,发现问题,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悟数学的价值。它具有实践性,又具有综合性,它既是对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概率与统计的综合,又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素养的综合;既是数学学科内部知识的综合,又是数学与其他学科知识技能的综合,如与语文、美术、科学、道德、社会等内容整合在一起。在活动中,学生综合运用自主、探究、合作、实践、交流等学习方式为主,通过活动改变学习方式,提高学习能力,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它既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更关注学生的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高其数学的综合素质。
为达成教学目标,每册的数学教材中,都安排了一定课时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内容,完成这些内容有的需要的时间长,有的需要的时间短;有的可以在校内完成,有的则必须在校外完成。所以,要完成每学期的“实践与综合运用”的教学任务,教师必须在学期初,根据全册教学内容,对全学期内容进行统筹安排,拟订整个学期的活动计划。这样,才能在开展每项活动时,师生做好活动的各个方面准备,才能确保活动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科学处理教学内容,注重实践应用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要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就要注重应用,内容开口要小,紧密结合学生学习的数学现实和教材的进度,易于学生操作。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教材为线索,遵循教材提供的思路,在充分利用教材资源的同时,适当进行挖掘和拓展。事实上,即使以专题形式呈现的内容,教材也只是提供了数学活动的基本线索,给教师留有很大的自主性和选择性,教师要有主动处理教材的意识。
实践活动的内容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围绕学生所学的课本知识,结合所学内容开展实践活动。这样的内容有书本上提供的,也有师生自行设计的。另一类是结合教材的内容,从学生所处的校园、家庭、社会等现实生活中,有目的地收集和挖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数学问题,把这些问题移进课堂,使数学活动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的数学知识及时在日常生活得到应用和验证。这种活动一般经历的时间较长,不是一节课能完成的,需要学生课前进行调查、查找资料等工作,课中进行合作研究探索,课后还要反思或再深化研究。
教师还可以把教材中缺少生活气息的题材改编成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题目,力求将新知的呈现方式寓于生活现
象,贴近学生生活经验,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提高学生用数学思想来看待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自主探究,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
在实践活动中,操作实验、自主探索是必要的活动方式,教师应当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推理、利用数学方法和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要有目的地引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的操作手脑合一,不能仅停留在低层次的活动操作上,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档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五、合作交流,展示学生的创新能力
作为数学老师,时常在思考为什么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是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为此,我开始有意识的注意自己的教学行为,试着去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现在我谈一下创建高效课堂的几点看法。
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有效的学习氛围
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赞可夫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这样的一个结论,就是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是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之中及课堂之外师生关系的好坏。课堂效果反应了师生关系,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这需要教师在主观上做积极的努力。教师要做学生的贴心人,要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关心他们的学习,身心健康,体谅他们学习数学的难处,尊重学生的思想,善于激励他们。只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对学生的鼓励和批评才具有实际效果,否则产生负效应。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所面对的学生的数学程度参差不齐,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思想,不要挫伤他们的积极性,尤其对差生,教师的态度要慎重,委婉,更不能放弃对他们的努力。教师要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给他们介绍一些方法,和他们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师生的和谐关系使学生感觉到课堂气氛轻松,表现出愿意配合老师的教学,使教与学的活动得到良好开展,从而创建出有效的学习气氛。师生间的和谐关系意味着师生生命的相遇与共融,每一个眼神与动作都潜藏着彼此的心意与情意,把这种和谐与融洽带进课堂,让学生感觉到课堂就像温暖的家,轻松自如,自由发挥,从而去创造高效的学习氛围。
二、挖掘数学的趣味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让学生学好数学,对数学产生兴趣,作为教师,就必须充分挖掘数学中的趣味因素,比如在讲等差数列时,可以给学生讲讲高斯小时候的故事;再比如讲等比数列时可以讲讲国际象棋发明者西塔与国王的故事。这些学生都很感兴趣,如果每节课都有类似的小故事告诉学生,我想学生会对数学产生兴趣的,只有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了,就不会觉得数学枯燥,相反当学生通过一次次解决数学中的难题而获得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许时就会更加喜欢数学。越喜欢就越努力,越努力成绩就越好,成绩越好就越想学......总之,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这个时候的学生就不再需要老师的督促。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多么的关键和重要,而如何才能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则变得更加难上加难。所以我们一定要在挖掘数学中的趣味因素方面狠下功夫,想尽一切办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他们对数学感兴趣了,才不会排斥数学,才有可能提高课堂的高效性。
三、遵循学科规律,探究高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包括教与学两个方面的方法,从教学过程说主要有三类方法:一是进行认知活动的方法。二是进行技能活动的方法。三是进行情感活动的方法。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那么,我们就不能按照自己"教"的思路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进行教学。即:学生"应该怎样学",我们就"应该怎样教"。所以,我们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为前提,教师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周密地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学生的这个基础与教材的编排顺序有关,但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水平与生活环境关系更大。并根据这一特点来确定教法,力争达到教与学的统一。例如,怎样复习旧知识,引出新内容,怎样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来解释一个新的概念或定理。怎样创设情境,怎样归纳知识点等都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高效的作用。
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所提供的知识内容有可能是学生所没有经历的。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尊重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只有对教学进度、难度进行调控,才能保证学生掌握知识的有效性。学生的学习准备状态有时并未达到教师的期望,学过的东西学生并没有掌握好,因此,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随时随地关注学生的反应,(如学生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皱一下眉头、噘一下嘴)。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从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我宁可不讲,让学生先放松一下,活动一下;让学生弄明白再讲,学生没弄明白这个问题,我一般也不往下讲另一个问题。无论用怎样的学习方法,关键是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高效。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高效课堂的教学
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职业活动为思考对象,对自己在职业中所做出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反思的本质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这两者之间相互沟通的桥梁,又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
反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各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它具有研究性质。
关键词:数学教学;反思意识;反思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382-01
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学生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也无法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和结论的对错与优劣,直至评价后才有反思的意识,造成思维的脱节,影响了学习的效果与学生的发展,因此"主体反思"应成为学生学会学习的新视点。下面结合本人的一些思考和实践,就如何引导和培养学生数学反思意识和能力,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1.在质疑问难时激发学生反思
教学过程中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有反思的机会。创设起疑情境实质在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产生内驱力,激活思维。促使学生自觉地去探索问题、解答疑难,实现由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案例有助于我们理解。如:有一个正方形的池塘,工人准备在池塘的四周种树,要求每边都有50棵。请你算一算,工人需要准备多少棵树?很多同学马上解答:50×4=200(棵)。我要求学生说理,学生们充满自信的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这种情况,我要求学生再次审题,思考有没有其他的可能,并示意学生画图帮助,学生在再审题、画图、讨论的基础上,终于发现了此题隐藏的另一个任务:当四角都种上一颗树时,需要准备的树就是50×4-4=196(棵)。这时,教室里发出一片感叹:"啊呀!我刚才做错了。""我怎么当时就没发现呢?"……当学生有了如此深切的体验时,我引导学生反思:"你认为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什么问题?如何才能克服?"有的同学回答:"我审题不清、不够全面,今后要认真地审题。"有的同学说:"我知道在以后的学习中,我的脑海要经常有'图',这样,思考问题也就全面了。"……学生身边真实的情景,看似非常简单却暗藏"杀机"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尝到了一丝苦涩,正是在这种教师创造的"逆境"中,推动了学生反思现实的动机。
2.在应用练习时组织学生反思
好多学生写作业、答试卷时以完成为满足,检查验算的习惯很差,或面对错误看不出来,或看到错题拿起橡皮就擦。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学生的思维批判性差,反思意识薄弱,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在作业过程中引导学生反思;答题时,想一想"我这样做对了吗?""这是不是最好的办法""我在哪里处理得比较好"等;订正时,多想想"我这题错在哪里?""我为什么会做错?""我以前有没有犯过同样的错误?以后我怎样避免再出现类似的错误?"……在学生解题之后,对较为典型的题目要求学生整理思路,说思考过程;在批改之后要求反思:保留错误的解法,先反思,到组长处说反思过程,再动笔订正;或建立错题登记本,抄出错题原型,写上经反思得出的错题原因及订正方法,每过一段时间对错题进再反思。通过作业过程的反思,一方面强化巩固了正确的数学认识结构;另一方面及时矫正了一些错误的数学认识结构,以避免学生在学习中形成错误的认识。通过反思,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
3.在错误中引导学生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学生每遭遇一次错误,就增添一次打破和超越已有经验的机会。遭遇并克服一次错误,学生的已有智慧结构就会呈现一种螺旋递升的状态,有了一次重组的可能,从而实现创新思维。学生的错误不可能单独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练习得以纠正,必须有一个"自我否定"的过程,而"自我否定"又以自我反省,特别是内在的"观念冲突"作为必要前提。善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发这种"观念冲突",能促使学生对已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且有批判性的反思,可以有效地强化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如试卷讲评课,我一改传统的教师讲得满口白沫,学生听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模式,首先要求学生自查错题的原因,对于不明白的再集体讨论,典型错题重点交流,然后教师根据测验情况选择性地讲评,最后发展提高。这样不仅有效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效率,而且有效地强化了学生的反思意识和习惯,促进了学生主体反思能力的提高。 学生学习中的错误受到认知、注意、态度、习惯、情感等多方面的影响,因此,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思想方法、结论等多方面进行反思。在教学中我注意引导学生从审题是否全面、准确;思路、计算是否正确、简捷;结论是否唯一、是否符合实际等方面养成及时检查、反思的习惯,同时注意精心设计作业并留给学生充裕的作业时间,并要求学生建立课堂反思本,及时回顾反思,把本节课的知识点、思想方法或学习方法,解题错误的原因,学习的成败得失等及时记录下来,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自我评价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品质。
4.在学习结束处因势利导反思
在一节课结束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自我总结,反思自己一堂课的学习结果。这个过程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学生可自我提问:我知道这节课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节课我哪些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好?哪些知识点还掌握得不够好?还有什么疑问等等。教师要帮助学生解决反思中提出的问题,如果学生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就要指导他们应采取相应的策略:看书、问老师、问同学等。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超出了当前的学习范围,则应鼓励学生去查课外资料和有关书籍,力求弄懂。教师还要指导学生把本节课学习的知识和以前学习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使其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总之,"思之则明,思明则新,思新则进。"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习中的不足或成功进行反思,进而达到修正和强化的目的。这正是我们教师所追求的学生自我教育的境界,教育以人为本,为学生终身发展负责,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势在必行!然而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它需要师生共同的努力。对学生而言,每次的反思仅是一种学习的经历,只有通过持之以恒不断的反复强化,使自发行为提升到自觉行为,反思才具备了真正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摘要】数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是建立平等、和谐、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的有利条件;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我们深信:只要各个部门及数学教师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大力提倡、推广和普及数学实验教学,把新课程改革的新思想、新理念应用到教育教学中,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课程改革之花就会遍地盛开。
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自然科学,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创造能力,促进学生主动地接受、消化数学知识单靠教师的语言阐述是不易做到的。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则可以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新大纲》明确提出:“在教学时,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因此,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都要高度重视数学实验教学,对于职业学校的数学教师就更应重视这一点。
下面我结合新课改革教学实践,针对数学实验教学谈几点粗浅的认识,与大家商榷探讨。
一、加强数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随着普高招生的扩大,职业学校的学生大部分是所谓的“差生”,这必然导致职校生源多样化、多层次化。学生文化基础参差不齐,给基础文化课的教学带来很大困难,数学的教学就显得尤为突出,要想顺利完成教学,则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注意力就会集中,认识就会深入,情绪就会愉快而高涨,思维就会活跃而有创造性,行为就会持久。数学实验教学是学生参与操作的探索过程,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使学生好奇、好玩、好动的天性得到满足,进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如在教学《函数的奇偶性》时,我们可以在课前让学生做一个等腰三角形,体验一下对称;再如,在教学《椭圆》时,首先让学生先认识一些椭圆的物体,感受一下形状,然后再引导学生亲自画。这样在动手的同时,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不但能使学生深刻理解所学的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智力活动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和发挥。
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教育的本质在于参与,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中,让学生用自己的思维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而数学实验教学则能够提供使每个学生达到他们可能达到的最高学习水平的学习条件。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可让每个学生玩自己手中的学具,看他有什么发现。提到玩,每个学生都感兴趣,无论他的发现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都是他最真实的体验和感受,都充分调动了他的参与性和探究性。再者,有的学生理论知识不足,但动手能力较强。在实验过程中,他能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得到鼓励而增强学习的信心,消除“数学难、学不好”的恐惧心理,萌发要学好数学的愿望,引发学习动机,以学为乐,主动进取,提高学习效果。
三、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社会已越来越注重与他人协作共事,有效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认真倾听他人的意见,概括和吸收他人意见等能力,因此,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团结、协调、合作、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而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尤其是分组实验,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如在教学《分数的大小比较》时,我没有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把全班学生每4人分成一组,每组商议选择自己喜欢的学具,由小组长进行分工,一些学生动手折,一些学生动笔记录折出的分数,然后共同探究商议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再全班交流,教师加以纠正和指导,最后形成规范的数学术语。在这样的实验过程中,教师进行宏观调空,耐心指导,对学生的实验成果及时评比表扬。数学实验教学能创设积极竞争的实验情境,使小组成员互相帮助,互相交流,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往、交流与合作作用,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协作精神,树立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人生态度,克服独生子女的高傲独尊和对家长的依赖性强的缺点。
四、加强数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我们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数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更大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把实验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从而使让实验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通过实验操作,使学生对新知识“再发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在教学《认识正方形》时,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有的学生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有的学生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发现四条边一样长……这样,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既发现了新知,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