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第1篇

不断开创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新局面

——安阳师范学院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工作总结

共青团安阳师范学院委员会

安阳师范学院2010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以“服务社会做贡献,实践锻炼长才干”为主题,着眼于全体学生和学生的全面发展,坚持活动开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与服务团的根本建设相结合、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着力加强思想引领、关注热点难点、服务就业创业、推进素质拓展、推动团的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现将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基本理念:“两全”

今年我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紧紧围绕“实践育人”这一目标,以每一位学生都经历一次难忘的社会实践活动为着眼点,活动开展坚持重心下移、以院系组织为主、点线面结合的原则,立足学校、院系、个人三个层面,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返乡两种方式进行。确定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喜迎建党90周年,世博宣讲调查实践,关爱农民工子女,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见习,大学生文化宣传,大学生骨干挂职,科研项目培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调查研究等九个方面的内容。通过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现大学生理论知识向实践知识拓展、学校课堂向社会课堂延伸、书本知识向综合能力迁移,切实达到学生“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的目的。

二、战略谋划:“三结合”

活动开展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开展法律咨询、模拟法庭审理、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游戏等活动;传播文明,普及文化知识,开展关于安阳历史文化遗迹的调研与宣传、进行世博知识中英文宣传;勤于动手,服务群众需求,义务维修家电,排除电脑故障,为居民进行体质测试并开出“运动处方”。

活动开展与服务团的根本建设相结合。坚持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与团员意识教育和团组织根本建设相结合,提出并尝试在暑期社会实践中团队建团、县域建团,成立临时团小组和团支部,定期组织团员青年学习暑期社会实践的文件精神,及时传达上级党团组织对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随时掌握团员青年在暑期社会实践中的思想和实践动态,维护他们的权益,关心他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和体质情况,努力帮助团员青年解决实际问题,切实发挥临时团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活动开展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坚持与学生思想引领相结合,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喜迎建党90周年为主题,宣讲党的成就和政策,感受党的精神和光辉;与学生就业创业相结合,开展大学生创业就业实习见习、大学生实习就业调研、大学生就业实践等活动;与学生素质拓展相结合,发挥专业知识,实现知行合一,开展文艺下乡、世博宣讲、法律援助、心理咨询、义务支教、挂职锻炼等活动;与学生科技创新相结合,开展大学生科技攻关、“挑战杯”项目培育等活动。

三、运作思路:“五着力”

一是着力加强思想引领。结合实际组建了“喜迎建党90周年成就宣讲”,“跟着党旗生态游”等5支党建成就宣讲服务队,通过版面宣传、红歌联唱、文艺演出、重走红旗渠、诵读中华经典、走访慰问老革命等形式,宣讲建党89周年以来的伟大成就,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足迹遍布安阳小南海、林州市、鹤壁市淇县新庄村、安阳市监狱,服务队发放“时政热点、党建宣讲”宣传页1000余份,服务群众1100余人;外语世博——彩虹爱心行动”服务队精心制作了24块世博展览宣传板,深入安阳市内及周边县区的乡村、社区、车站及旅游景点开展了以上海世博会为主题的中英文宣讲,共向城乡留守儿童发放世博知识宣传单700份,总计服务群众3000余人,发通讯报道28篇、心得46篇、报告论文5篇;持续推进“青年者培养工程”,与北京大学学院11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青年者的成长”座谈交流,选派29名学生骨干参加全省高校团学干部培训班或到安阳市五县五区团委及体育局进行挂职锻炼。

二是着力服务就业创业。开展就业创业调研。队员们走访了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中国人寿保险安阳分公司等59家企事业单位,走访大学生创业典型、公务员、公司经理、技术骨干等260多人,开展旅游业、教育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专题调研。组织学生就业见习。校团委与中国移动安阳分公司联系,为学生提供带薪见习岗位100个,“梦想团队”等分别到旅游景点、酒店、建筑工地进行就业体验。筹建安阳师院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

三是着力推进素质拓展。与社会观察相结合,重点组织100多名大学生深入豫北地区进行科学发展观和党建成就宣讲活动,通过发放宣传卡片、捐赠红色书籍、播放红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服务群众的同时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客观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现状;与专业学习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提升专业素质;与科技创新相结合,以筹备2011年“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和2012“挑战杯”创业计划竞赛年为契机,物理与电气工程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以及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等学院分别组建科技创新攻关团队,针对“PC的可视化蓄电池组微机自动监测系统”、“直流电源、单片机实验开发系统制作”、“手性分子羟基膦酸的合成研究”、“二氧化钛复合材料合成及催化性能研究”、“光调控磁化合物的合成研究”等12个项目,引导学生利用暑期,结合教师研究的科研课题,承担部分项目的调查研究、资料收集、科技开发和市场开拓工作,培养学术研究思维,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第2篇

时间已经过去了两个月了,在三、四月里,我们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秉承“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理念,在库尔勒市第四中学进行一系列的志愿服务活动,收获颇深。从而拉近了我们与服务地学校的距离,团队与老师同学们之间的距离。这也是我们非常想看到的!三月份是学雷锋月,为了弘扬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积极倡导公民道德建设,营造校园学雷锋的道德风尚,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学生在意识形态中的雷锋精神。我们北师大研究生支教团本着以纪念雷锋同志为契机,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的钻研、奉献精神为目的,组织开展传统的“3·5学雷锋周”活动,让我们学生学雷锋,见行动,从身边小事做起。

三月初,组织各团支部充分发挥组织优势,调动团员的积极性,将学雷锋活动与净化校园、走向社会参与实践、美化城市环境结合起来,进一步活跃校园文化、营造志愿服务氛围, 3月5—14日课余时间利用团日活动课及放学后,进行了多种形式的校园学雷锋活动。主要包括去除污迹,洁净城市道路;去除灰尘,净化校园空间;美化教室,优化学习环境等几个部分。,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走进福利院、孤儿院。与此同时各团支部还充分利用黑板报、橱窗展板、校园广播、《青春四中》校报等形式对学雷锋活动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月中旬,我们组织策划举办了“发扬雷锋精神 传递志愿爱心”志愿者访谈会。访谈会邀请了库尔勒市团市委副书记李燕菲老师及辽宁大学、吉林大学、西部计划的志愿者。库尔勒市第四中学的党委书记刘开益老师也参加了此次活动。访谈会召开的目的是通过学校组织展开学习雷锋活动,以弘扬雷锋精神,参与志愿服务,促进和谐建设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志愿服务,即培养学生的刻苦钻研能力,又以奉献精神为目的让学生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学雷锋,助人为乐;为校园环境增添一份温暖的绿色。此次活动举办的非常成功,得到了团市委领导、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参加此次活动的各年级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我们还参加了“关爱生命 文明出行”自治州文明交通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此次仪式上,毛勇代表库尔勒市市民、志愿者进行了倡议。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CAS理论;团队管理;复杂适应系统;创新

作者简介:李治淼(1976-),男,黑龙江五常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姜民政(1964-),男,河南周口人,东北石油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大庆 163318)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教育厅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GBC1211021)、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2012010097)、黑龙江省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科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GXM_HLJ_201202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9-0162-02

任何模式的竞赛归根结底都是人才的竞争,是竞赛团队整体实力的竞争,实力的提升即是成功管理的体现。竞赛团队创新能力的提高受学生的知识水平、人际关系、教师指导、学校政策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团队管理是一个需要不断完善、不断提高的系统工程。本文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CAS)对竞赛团队这一复杂性系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竞赛团队管理机制,以促进团队的成长,提升管理方法的科学性。

一、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概述

复杂适应系统(Complex Adaptive System,简称CAS)理论是美国霍兰(John Holland)教授于1994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系统演化的动力本质上来源于系统内部,微观主体的相互作用生成了宏观的复杂性现象。理论的核心思想是把系统中的成员称作具有适应性的主体(Adaptive Agent),简称“主体”。复杂适应系统的主要特征是:[1,2]

(1)复杂适应系统是由许多主体(如神经元、机体、消费者、雇员、公司)构成的网络,这些主体会自我管理且是并列的,没有中心来控制它们的行动。

(2)主体发现自己生存在一个与其他主体相互作用的环境里,它们总是根据其他主体的行动来做出反应,导致环境不断地改变和演化,并不断创生新奇性质。

(3)主体行为的组织模式形成于主体间的竞争与合作。

(4)主体不断地组织和再组织自己,以形成含有多层次组织的较大结构,某层次的主体成为较高层次主体的积木。当外部条件改变时,这些积木会被修改、再联合和重组,并把信息或经验嵌入系统的实际结构中。

(5)适合于探索某些特殊行为位置的主体,就占据了这些位置。然而当环境改变时,旧的位置消失了,新的位置就产生了。

(6)在某种程度上,主体预测未来,它们根据适用于一定条件的内部模型(关于环境隐含或明显的假设)做出预言,并采取特殊的行为。当主体获得经验时,这些内部模型能被检验、精制、重新处理。主体对来自环境中的反馈做出反应,从而调整它们的行为。

(7)主体没有实际的方法来优化它们的行为(如适应性、使用性等),因为在复杂的、不确定的和迅速变化的环境中,可能性空间非常大。主体希望能根据其他主体的行动来改变和提高自己。

从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来看,竞赛团队是典型的复杂适应系统,团队成员即是主体,团队成员不断组织和再组织自己,彼此之间有竞争、有合作,相互刺激与依存,个人的成长促进团队的提升和环境的改变,并进而创新和发展。

二、竞赛团队的复杂性系统分析

竞赛团队是一个基本的人才培养单元,它的运作不仅受到团队内部人员组成、技术经验、团员素质等因素影响,也受资源配置、分工合作、组织形式、政策等作用。团队需要在内外资源的整合上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团队通过特殊形式的临时性组织运行机制,通过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与控制,充分利用既定的有限的资源完成一个既定的竞赛目标,即竞赛团队的管理。为了使团队中的个体能力与整体实力得到提高,应遵循如下方针:

1.尊重主体性

在竞赛团队管理中,应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主体性。通过科学的、人性化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针,使团队成员自主的、能动的把团队的成绩与个人能力及知识储备联系在一起,使团队成员真实的感觉到自己是团队取得成功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2.承认非线性

竞赛团队是一个非线性系统,在这一系统中向系统输入的变量与系统中输出的变量并不遵循简单、单向的线性关系。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一般是指竞赛条款限制、竞赛激励政策、竞赛准备条件、其他竞赛团队的实力等。二是经验因素。经验因素包括科研项目承担、参加相关比赛经历等。三是交流因素。交流因素是指团队成员相互交换信息的过程。信息流通不畅就会导致团队合作效率低下,产生工作脱节等不利影响。四是个人因素,也就是说团队成员的差异,要科学的认识到团队成员及其属性的变化,并以此调动团队成员的积极性。

3.保持开放性

保持开放性就是不断引进外界环境的外部参量,并紧紧跟随这些外部参量的更新速度。团队与外部环境需要不断地关注外界信息,扩大知识面与视野,增强信息交流,时刻保持知识性与实践性的统一。团队成员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知识的储备,不断优化配置各种资源,学习、吸收、完成与竞赛项目相关的基础知识储备,并由此激发自身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使得团队水平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4.包容冲突进化性[3]

包容冲突进化性是指竞赛团队能够通过导师的指导与成员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来化解团队建设中可能出现的矛盾与困难,用理性的方法解决遇到的问题,保持团队健康发展。团队的进化是在不断解决冲突,在冲突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的过程。团队在与环境的接触中时刻会有矛盾涌现,这种矛盾既不可预测也无法避免,团队主体需要在不断的接纳与改变中前进。竞赛团队系统在运作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团员知识差异、团员观点不一致等问题,这就需要成员间相互包容和理解。团队这一阶段的问题可能在下一阶段循环出现,团队只有在包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性学习,才能解决一切遇到的问题,团队的发展才有保证。

5.自适应性

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认为团队系统中的主体具有主动适应的特性,并且能够与环境进行相互适应与融合。系统中的成员可以通过自身努力或与其他成员进行合作和竞争的过程来调节自身,以达到对环境的适应。在这个过程中系统中的主体的竞争力不断加强,系统的各项指标也会改变,系统的生存力得到提升,系统的利益将会最大程度的实现。主体与环境(包括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是系统演变和进化的主要动力。[4]

团队的发展依赖于团队中每一个成员的分工与协作,竞赛团队这一复杂适应系统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一方面团队成员间联系紧密。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越来越快,个体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团队的合作。个体对知识的掌握、对环境的了解毕竟有限,只有借助集体的力量,个体的能动性才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另一方面团队与自身环境之间也存在着相互适应。在面对团队的内外环境改变时,团队应能够及时采取相应措施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团队正是在这种不断适应与改变的过程中逐步向前发展,个体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提升着自身。

三、竞赛团队管理机制

竞赛团队作为一个复杂的适应系统,成员与成员之间、成员与外部环境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不断反馈给系统本身,使系统在努力适应外部环境的情况下得到优化。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竞赛团队的管理和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管理机制需要针对竞赛团队的复杂性来制定与实施,将无组织的、无序的团队自行转化为自组织的、有序的竞赛团队。以高校力学竞赛团队为例,建立了如下团队管理机制:

1.协同培养机制

在竞赛成员培养机制中,采取了导师指导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双导师”、“多导师”制。指导范围涵盖了力学、化机、机自、计算机等专业方向,使学生不再仅仅局限于某一教师的研究领域和理论方法,学生也能够同时接受多个教师的指点,这有利于不同专业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学生知识的全面性。这种培养机制既是一种知识的传递,同时也是一种思维的传递。这样不仅能够达到传统教学的目的,也促进了学生全面均衡的发展,改变了以往教学中单科独大的局面。

2.协同创新机制

一个机体的发展、壮大离不开外界的刺激与补充,在竞赛的组织管理上,力学竞赛中除了吸收力学的学生外,同时积极吸收引进了数学、计算机、机电、化机等专业的优秀学生,促其实现学科知识的移植,为竞赛团队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知识补充,同时在学生的日常交往与学术交流中形成了多角度、多层次的学术讨论与争鸣的气氛。

3.竞争激励机制

建立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的双层激励机制。在精神奖励上,依据学生的特长、爱好、志向等为学生做好研究方向、学习内容等方面的规划,激励学生为提升自我修养、研究能力、创新意识而自发主动的学习;在物质奖励上,将竞赛获奖与学习、研究工作紧密结合,促进学生之间的公平竞争,增强学习和研究的积极性。竞争激励机制把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4.开放创新机制

多层次、全方位的开放实验室策略。[5]学校实验室在团队训练的不同阶段分别设立了基础性实验、综合设计型实验和研究创新性实验,以此来为团队成员自身综合能力的提升进行培训。实验室进行全天候、多领域、高层次运作,最终达到了加强团队各项竞争力的目的。

5.保障管理机制

通过制度建设不断提高和保障学生培养的质量,例如:通过计划总结制度让学生有目标、有导向的研究学习与总结;通过每周一次的学术专题报告会议发现问题、提高认识、拓展视野;通过日常管理制度明确学生设备管理、资料管理、安全卫生管理的职责与习惯;通过郊游旅行、体育竞赛等文体活动锻炼学生身体、激发学习生活热情。这些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有效地保障了团队的发展与提升,为学生的培养提供了高质量的平台。

四、总结

高等教育应该让学生具备学习、分析和寻求事物本质的能力,这种能力是可以用于处理任何事情的。竞赛团队属于有明确竞赛题目和目标的科研型组织,在竞赛管理过程中应该指引学生进行大胆实践,成员之间相互竞争与学习、相互刺激与妥协、相互协调与融洽,让学生成为有智识、有人格的人。复杂适应系统理论为竞赛团队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通过竞赛团队管理机制的建设,可为学生知识应用与迁移、协调沟通、创新研究等能力的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参考文献:

[1]霍兰.隐秩序[M].周晓牧,韩晖,译.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0.

[2]赵磊.基于CAS理论的国家大学生创新团队管理及其创新学习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1,(11):52-53.

[3]柯健.基于CAS理论的“新新员工”特色化管理[J].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7,(2):30-33.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第4篇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各层面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深入的认识

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影响着学生未来的发展,甚至也会影响整个学校乃至整个社会未来的走向。但与其他工作比如科研、教学相比较,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更多的还是一种隐形的成效。比如通过研究我物化出了一种成果,或者改进了一种技术,甚至完善了一种理论,这都是看得见的:教学也是.通过教授某一门课程.或者某一部分知识.学生能掌握或者不能掌握,甚至掌握到什么程度,是完全可以量化的。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学生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改变是在以后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逐步反映出来的,而且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说明这一定是由思想政治教育所起到的效果。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在这个快节奏、竞争压力大的社会中很容易被忽视,得不到学校应有的重视。造成这种结果主要是社会、学校及学生自身不能引起足够重视,而深挖这种不重视其实还是缺乏对思想教育的深入认识。

2.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发展缓慢,岗位流动性大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困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环节,而且长时间一直未能获得有效的解决。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问题比较集中地反应在流动性比较大、专业背景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关性较小、学历偏低几个方面。其中流动性较大主要体现在能够长时间坚持工作的人员比例较低,换岗率非常高,根据一项调查显示,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38%,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29%,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2%,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11%;本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工作时间短于3年的占到24%,工作时间为4~8年的有31%,工作时间为9~15年的有24%,工作时间为在16年以上的仅有21%。相比较而言,本科学校的流动性稍小,专科学校流动性更大;再从思想教育工作人员的学历来看,专科学校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仅为12%,本科学校为27%;专科学校中思想教育工作人员专科学校的占到45%,比例非常高;再从专业背景来看,专科学校中有88%的都不是思想教育专业,本科学校中也达61%。由此可见,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问题非常突出,专科学校更为突出,因此,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迫在眉睫。

3.思想教育工作缺乏针对性,开展方式流于形式

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学生,既然针对的是学生,那就不是比工作开展的时间长,还是开展的场面大,而是要看学生接受了多少,吸收了多少。但目前我们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就事论事,有问题说问题,采取的方式也是以大规模的、上场面的会议居多。不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认为,开会的规模越大效果就越好,其实这是一种典型的形式主义。实际上,现代大学生的思想非常丰富,想法也不乏个性,这种年龄、性别、认识、态度、脾气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决定着思想工作方式必须要有所区分,因人而异,以人为本的开展才最有效。如果不分对象,一味求场面地去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结果只能是导致“上面大讲,下面小讲”、“台上热烈,台下沉闷”、“堂上唾沫横飞,堂下短信连连”、“台上激情昂扬,台下不以为然”等,更有甚者,台上做着思想工作,下面睡觉的、谈恋爱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策

1.创新思想教育工作方式,加强工作的针对性

新时期,教育环境在不断发展,教育方法必然也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要与社会大环境相接轨,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高校必须与时俱进地丰富教育载体,创新教育方法,从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教育服务。其实,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有很多,比如依托新媒体搭建平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空间。具体来说可以通过QQ群、BBS、手机短信平台、个人主页等各种方式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到其中,学生学习和领会起来既方便,也容易接受。比如贵州省教育厅开展的“三进”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以思想政治工作进网络、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为主要内容的“三进”,让思想教育的途径真正的做到了形式多样化、平台丰富化,取得很好的效果;通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做为平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也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有效创新。比如华中师范大学利用学生宿舍搭建社区思想教育工作平台就非常值得我们借鉴。该校通过把学生公寓中党员、优秀团员宿舍挂牌,建立党员、优秀团员联系宿舍,通过对党员进行定期的考核,是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达到“党建带团建,团建促党建”的作用,在学生公寓中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另外,增强师生沟通与交流,及时的掌握每个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有针对性的选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也非常有效。

2.加强宣传工作力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通过隐性额教育方式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坚定了学生的政治信仰,促进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思想道德、政治素质的提高。我们理应给于他们的工作以足够的认可,给于他们本人所付出的劳动予以足够的认可。而且,这种认可不仅是口头上的,还要包括物质上的,从生活、工作、继续教育等各方面给与足够的倾斜和支持,从直接和间接两个层面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社会认可度。比如通过设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特殊津贴,对那些长期坚持在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岗位上,工作兢兢业业,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与肯定。或者也可以把思想政治工作同职称评聘挂钩,在思想政治工作人员评聘职称的时候,减少在教学和科研方面成绩的要求,把学生就业、思想方面工作的进步加进去。

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完善思想教育工作人才培养体系

研究生团员个人总结范文第5篇

基金项目:天津农学院2014 年度本科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的对策研究——以天津农学院为例(2014-B-21)。

摘要:大学生创新创业是学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的重要途径和迫切需求。创新创业教育即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本文通过研究高校学术型社团具有专业支持和实践氛围的特点,探索利用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途径。

关键词 :学术型社团 创新创业 自主学习

党的十七大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发展战略。大学生是最具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目前,众多学者及高校教育教学管理人员致力于探索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途径,笔者认为基于高校学生的学术型社团,充分发挥其自发性和自主性的功能,利用其较好的专业背景和实践氛围,对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有独特的作用。

一、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阶段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战略性问题。如今高校对于人才培养不仅重视书本知识的学习,也越来越重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求走出高校的人才是具有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能够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能够承担建设社会、振兴民族的责任。大学生在校期间培养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为他们追求自我价值,充分展现自己创新、创造的才华,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在创新创业活动过程中,他们不断去超越、去突破、去创新,最终能够自信地走上社会,适应社会,并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的迫切需要。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到2015年将达到749万,离校毕业生待业的数量也是随之增长。加之事业、政府机关单位的人员饱和,各种大中型企业的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都不能更多更有效地提供就业岗位。这就意味着大学生们还没走出校园就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因此,积极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转变就业思路,变就业为创业,不仅是大学生融入社会的重要途径,也是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目前,国家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大力支持,高校也在不断的进行教育体质改革,组织各类竞赛、讲座,建立大学生创新创业服务中心及相应的奖励机制来逐步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但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自主意识普遍不强,认为自己当前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不是创新创业,把学习和创新创业分离开来。同时对自己具有创新创业能力持有怀疑态度。所以我们可以通过学术型社团,转变自己的观念,充分通过所学专业知识发挥创新创业潜能,树立信心,逐渐提升自主创新创业能力。

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的特点

大学常见的社团基本是传统意义上的社团。这类社团不受专业限制,将具有共同兴趣的同学聚集到一起,开展一系列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活跃校园气氛,其流行性和娱乐性较大。而大学生学术型社团,是在继承传统社团自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延生课堂教学,注重对学生专业能力、实践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的业余学生组织。

以我院学术型社团为例,总结其主要特点如下:

1.社团方向明确,专业性强。我院以管理类专业见长,旅游管理专业和酒店管理专业是特色专业,这些专业都是以培养具备较高的现代管理理论素养和系统扎实的相关管理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我院学生依托学科优势,立足学校特色和区域特点,明确定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办学术型社团。现有导游协会,旅游路线设计小组,星级酒店模拟服务社等专业方向明确的社团,这些社团依托校内外实践基地,实战训练,迅速将理论知识转化成实践技能,不断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专业兴趣。

2.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形式灵活。学术型社团在学院和学校的支持和帮助下,积极拓展活动载体和平台。校内活动内容以理论知识学习交流,教学模式讨论为主,并将讨论的结果以面谈或书面的形式上报老师和教学工作管理人员,为学院教学改革提供依据。校外活动以实践锻炼为主,参加各级各类活动、竞赛,如导游大赛,经典假期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大赛,旅游产业博览会,达沃斯论坛星级酒店服务支援等。通过这些活动和竞赛,除了获得奖项,累积实战经验,还能开拓视野,发现差距,努力提高自己专业水平。

三、学术型社团对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作用

1.学术型社团活动有利于增强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和信心。学术型社团从校内到校外,组织、参与不同层次的活动、竞赛,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不断的接触社会,开拓眼界,感受压力。在参与的整个过程中,很容易营造氛围,激发热情,唤醒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的意识。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在成功中获得自我价值实现的成就感,从而增强自主创新创业的信心,进而更有热情的投入到下一次的社团活动中,自主创新创业能力进一步得到提升。

2.学术型社团平台给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提供专业支持和实践机会。首先,学术型社团专业行强,其活动内容均以围绕专业特色,力求将专业知识尽快转化为实践操作的理论基础,并且对校内课堂学习内容进行延伸和补充,使学生的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立足于坚实的理论背景。其次,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实践,而学术型社团丰富的实践平台和活动方式正契合了这一点。各种类型的竞赛、实战以及在指导教师带领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都在不断的积累经验。有的社团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的成果能够进行实质性的业务,他们甚至在努力完善商业模式,争取风险投资。这无疑证明了学术型社团活动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不断提升的重要渠道。

3.学术型社团的团队协作与管理也是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的重要内容。学术型社团成员相对稳定,知识结构相近或相关,在其组织和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事实上就是一个创新或创业团队。那么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培养团员的协作能力、管理能力也成为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内容。学生都热衷于自我才华的展示,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但是更要在社团活动中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懂得在团队中往往更能够充分体现个人的价值,因而宽容、善于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人取得成就的机会就更大。团队协作永远是使自己受益也让别人受益,而只顾自己的人不会让别人受益自己也不会受益。这是依托学术型社团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创业能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教办[2010]3号[EB/OL]. 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5672/201105/xxgk_120174.html

[2]曾伟,白凤玲.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浅析[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0(2)

[3]董毅骅,陈盈,郭文平.基于学生学术社团的专业能力培养探索[J].台州学院学报,2012,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