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生态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概念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时空中,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与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通过学术成果信息而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学术成果信息是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富有创新内容的信息,能揭示一定的自然现象或社会规律。学术成果信息主体主要是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的人或组织。学术成果信息环境是影响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一切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人文环境等环境的总和。学术物质环境包括科研仪器、科研设施、学术经费等。学术制度环境包括学术政策、学术评价制度、学术奖惩制度等。学术人文环境包括学术氛围、学术自由、学术理念等。
1.2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对各构成要素的要求
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是指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学术成果信息、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并存在向良好状态发展的趋势。
1.2.1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构成合理,学术素养整体提升
按照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在学术成果信息流转过程中的功能,将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分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三种。不同功能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缺一不可,且数量配置合理,否则,学术成果信息流转不順畅或无法实现。
学术素养是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在从事学术成果信息活动中应具备基本素质和修养,包括学术能力和学术道德。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或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的学术素养能彼此产生正向或反向的影响。当正向影响范围逐渐增大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整体学术素养水平稳步提升,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能保持健康;反之,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被打破,甚至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会不复存在。
1.2.2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占比逐渐增多,不同种类学术成果信息协调发展
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在生产学术成果信息前,需要阅读大量现有学术成果信息。新学术成果信息与现有学术成果信息之间如同房屋与地基的关系。基地牢固,房屋不易倒塌。现有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好,新学术成果信息的质量不会太差。如此良性循环,学术成果信息的整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
学术成果信息可分为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13]。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而形成的综合性学术成果信息。软科学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需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和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的共同支持。基础理论学术成果信息与应用技术学术成果信息相辅相成。当3种类型学术成果信息间协调性降低时,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会下降。
1.2.3学术成果信息环境与其他构成要素相互适应,学术成果信息环境间相互促进
适宜的学术物质环境能使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专注于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生产,避免老旧学术设备导致学术成果信息准确性降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花费大量时间等待获得学术设备使用机会等情况的发生。完善的学术制度环境使得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为重视学术成果信息的原创性,因为学术制度中对对学术造假、学术剽窃等学术不端行为做出相关规定。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学术能力的提升,为高质量学术成果信息的产生打下基础,因为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更愿意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从中吸取他人的研究经验和方法。
为了追求学术成果信息的价值,学术成果信息主体需要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支持。学术制度环境通过对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和学术成果信息主体的约束,来促进良好的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的建设。当学术成果信息主体对学术人文环境和学术物质环境存在不满时,会先尝试对学术制度环境做局部调整,再逐渐扩大调整范围,使整个学术制度环境得到转变。学术物质环境是学术人文环境的基础,学术人文环境反作用于学术物质环境。
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是信息服务机构利用计算机技术发现论文中存在的不当引用、过度引用甚至抄袭行为,避免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种信息服务[引。在服务提供过程中,论文的作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生产者;的提供者和的使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传递者,知网系统、万方系统、维普系统、大雅系统等系统所属机构属于的提供者,高校、杂志社等使用机构属于的使用者;论文的作者及其他学术成果信息利用者属于学术成果信息消费者。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既存在正面影响,也存在负面影响。
2.1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正面影响
2.1.1学术素养提升
有利于作者学术道德水平提升。大多数高校会强制要求硕博学位论文进行,送检方式有全检或抽检,而学术期刊一般会对预发表的论文进行,这都是对作者学术道德的一种外部干预行为。由于的警示作用,作者在论文撰写过程中,会对参考文献的引用和标注方式更为重视,避免参考文献格式及序号错误、编造虚假参考文献等现象的出现,利于学术道德的提升。因为参考文献的正确引用是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学术道德高尚的表现。
有利于作者学术能力水平提升。促使作者正视学术论文的创新性、独创性,而提升学术能力是增加学术论文创新性、独创性的最佳途径。作者为了提升自身学术能力,会将更多时间用于学术成果信息活动,并积极参与学术讲座、学术会议。此外,学术结果不仅与作者名誉相关,还与作者所属单位的名誉相关。作者所属单位会重视学术能力的培养,制定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为作者提供更多学术交流的机会。
2.1.2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提升
促进期刊论文质量提升。在稿件初审阶段,杂志社会对其进行。编辑通过系统提供的检测报告,能较快发现稿件中哪些句子或段落与对比库文献存在重复。有助于编辑批量、迅速地判断期刊论文的引用状况,提高期刊论文质量的管控效率。
促进学位论文质量提升。质量好的学位论文不仅需要内容创新,还需要撰写规范。参考文献引用方式的正确与否会对学位论文质量产生影响。学位论文篇幅长(特别是博士学位论文)、涉及的参考文献较多,论文的多次修改会造成参考文献的删减或位置的变动,因此,作者难免对某些参考文献标引出现疏忽。依据报告,作者能对学位论文标引疏忽之处进行修改,提高学位论文质量。
2.1.3利于创建良好的学术成果信息环境
在学术制度环境中,能推进与论文质量量化评价相关的制度建设,包括评价目标的确定、评价指标的设置、评价结果的應用等方面。还促进学术道德、学术氛围相关规章制度的建设。在学术物质环境中,促使学术成果信息主体更为注重学术成果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因而,积极引进科研仪器,加强对科研设施或科研仪器的维护,以减少学术设备对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影响。在学术人文环境中,的警示作用能敦促作者重视学术论文的原创性,且这种正面影响通过个体间相互作用而不断扩大,利于良好学术氛围的建立。
2.2对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的负面影响
2.2.1系统的缺陷降低学术成果信息、学术素养的控制效果
系统为使用者提供判断学术不端行为或学术论文质量的数字化指标,即复制比。系统存在的某些不足会使复制比准确性下降,从而出现误判或漏判学术不端行为的现象,不利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
导致误判现象出现原因包括:同一课题组成员发表的学术论文复制比高,同一课题组成员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学术设备都相同,而这些都需要在学术论文中有所描述;综述类学术论文复制比高,文中需要大量引用他人学术论文的原始语句,作者虽做了正确标引,但多数情况下系统仍将其算入复制比;系统不稳定,判定为重复的部分,查找原始参考文献,没有发现相似之处。导致错判现象出现的原因包括:稍加改动的多源抄袭;对比库收录不全;非文字类型数据难识别。
系统的误判导致某些期刊论文被无辜退稿,部分作者为增加稿件录用概率会减少撰写某类易被误判的学术论文,因此,学术成果信息数量有所降低。作者会特意改变论文的表述方式以防止误判现象的发生,例如,刻意添加图表以降低综述类学术论文的复制比,因此,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略微下降。
系统的漏判使抄袭者存在侥幸心理,放纵自身的学术不端行为。这种不良之风容易相互影响,吸引更多作者加入到其中,导致学术道德水平下降的趋势蔓延。同时,某些作者不再专注于知识积累来提高学术能力,而是花费心思在如何采取多种手段逃避系统的检测。
2.2.2结果的不合理应用降低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管控力度
复制比设置不合理。对于学位论文而言,大多数高校采用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其质量。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与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的写作方式和方法不同,采取“一刀切”的手段不太合理。硕士学位论与博士学位论文的篇幅相差巨大,设置同一复制比,也不太适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设置同一复制比来判定学术不端行为。综述类文章复制比明显偏高。图表多的文章复制比明显偏低。
服务使用者采用单一方式管理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虽在执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学术论文质量控制效果上不太令人满意。不同领域的学术论文具有不同特性,服务使用者应采取多角度思维的方式,使得复制比的设置更能适应学术论文的特性,从而提高学术成果信息质量控制的成效。
过分依赖复制比。当学位论文超过高校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研究生的答辩会被推迟。当期刊论文超过杂志社设置的最高复制比时,会被退稿。部分高校或杂志社仅依赖系统来评判学术论文的质量,显得过于武断。复制比高的学术论文不一定是质量差的学术论文。学术论文并不是作者的胡乱想象、随意瞎写而成。作者需要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在此基础提出创新性的思想。因而,学术论文会涉及他人的思想,重复在所难免。复制比高的文章,不能说明文章中没有创新点或创新点少。
服务使用者过于依赖复制比判别学术成果信息质量,违背系统的设计初衷。学术论文的创新性才是衡量学术成果信息质量的首要指标。复制比与学术论文的创新性存在一定的联系,但二者不能等同。服务使用者应仅将复制比作为参考指标,采取多种途径来判断学术成果信息质量。
2.2.3的监管不严加深检测系统缺陷及检测结果不当使用的负面影响
服务的提供机构对每篇学术论文的检测次数没有设置上限,使得作者可以反复对论文进行检测。进行反复的作者分为两种: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高,作者为防止被系统误判而反复检测,并将语句通顺、含义明确的文章改得面目全非,降低文章原有的质量水平;一种是论文质量水平低,文章中含有大量抄袭内容,作者为避免抄袭行为被发现而反复检测,并采取多种手段改变文章的表达方式,使含有大量抄袭内容的文章得以发表或通过高校的,以次充好。这两种作者虽都是为了降低复制比而反复检测,但其目的偏向性上稍有区别。
第一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不合理应用而导致,的监管漏洞助推了这种矫枉过正行为,使学术成果信息的原有质量有所下降;第二种作者的行为是由的缺陷而导致,的监管缺失为这种学术不端行为提供了便利,使大量低质量水平的学术成果信息存在于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中。
3优化的措施
3.1优化系统
提高系统识别能力。改进检测算法是提高系统识别能力的有效途径。系统针对不同类型数据有不同的检测算法。系统一般采用图像匹配法对图片进行检测。改进现有的图像匹配法,使系统能识别不同格式、稍加改动的图片。公式一般采用图片或特定软件进行呈现。当公式采用特定软件呈现时,需抽取公式中的变量、符号、函数等,并以此为基础评断学术不端行为。完善现有的公式检测算法,确保抽取后各部分的顺序及数量与原始公式相差不大。
扩充对比库资源。在中文资源方面,由于各对比库对部分中文学术期刊的垄断行为,导致国内没有一个对比库能囊括了所有中文学术期刊资源。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应该积极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在外文资源方面,论文服务提供机构之间可采取联合采购的方式,以较低成本获得大量外文资源。
3.2合理运用结果
设置多类别的复制比要求。高校应针对不同种类、不同学历层次的学位论文设置不同的复制比要求。应用技术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少,复制比要求應稍稍提高;基础理论方面的学位论文中文字描述的部分偏多,复制比要求应稍稍降低。硕士学位论文字数少,复制比要求应稍有提高;博士学位论文字数多,复制比要求应稍有降低。高校还可以依据学位论文的不同部分,设置不同复制比。杂志社针同样可以对不同类型的学术论文,设置不同复制比,例如综述类论文,复制比要求应降低。
结果仅作为评判学术论文质量的参考指标。对于学位论文而言,高校中负责的部门应与院系合作,对复制比高的学位论文进行人工复查,并得出最终结果。对于期刊论文而言,杂志社也需采取相同的措施。在复查过程中,杂志社工作人员将结果作为参考指标,并结合对全文观点的审查,最终判断出论文质量高低或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对于复制比高,但论点新颖、逻辑性强、数据真实的学术论文,不宜采取退稿处理的方式。
改善检测结果的申诉机制。高校应配备专门部门来处理检测结果的申诉。由于高校的具有时段性的特点,该部门的人员构成以兼职人员为主。杂志社的具有长期性的特点,需配备专职人员来处理作者的申诉。工作量大的时候,可适当增添兼职人员辅助专职人员的工作。
3.3加强的监管
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的提供机构或使用机构仅对相关流程做了规定,缺少反复方面的规章制度。的相关方应重视这一问题,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使能在促进学术成果信息生态系统健康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我们对北师大附中生态校本课程的实施经验进行了学习与总结,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学校特色生态校本课程,推进并完成以“生态环境与有机农耕”和“生态旅游规划”为主题的校本课程建设。在课程的实施与评价方面,学校有以下特色。
生态学和相关理论学习阶段。每学年第一学期对学生进行生态学理论、生态农业模式的特点、生化实验方法、生物数据统计分析、文献检索等知识与技能的讲解与培训,以及对学生进行旅游规划理论、计算机软件使用、沙盘制作方法的介绍与指导。
实践活动阶段。我们认为,只有在特色校本课程的教学中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才能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课程中结合学生心理与生理发展特点,适时地、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学习。结合学校的地域特色与优势,采用多种形式的教学设计,促使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去。例如,“生态环境与有机农耕”课程的实践活动:每学年第二学期,学生结合上学期学习的理论开始实践活动,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与生态素养相关的问卷调查,参加有机农耕的大棚实践,参观优质生态示范区等。“生态旅游规划”课程的实践活动有实地考察优质旅游景区(如金海湖、平谷南山村、太湖村、湖洞水等)、试用ArcGIS和CorelDraw软件做图、制作沙盘等。
特色校本课程评价。学校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过程中的各种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具有灵活性、多元性、激励性。在重视教学过程评价的基础上,重视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每一环节的评价。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态度、主动参与的热情、自省自悟的感想和独特的看法,都给予肯定、认可和鼓励,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和创造欲望。
在课程评价环节,我们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采用交流式学生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方式,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找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教师也要根据具体教学情况,对教学过程进行教学反思,概括总结并记录教学过程中的收获和感受,进行课程循环研究,最后形成课程理论和模式,以完善和丰富校本课程。
环境科学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出现上述问题具备普遍性,对经常出现的这些问题如不及时改进,就消弱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进一步影响教学质量,而要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可采取如下相应对策。
1.1课内实验环节
环境科学专业普遍存在着实验教学环节薄弱及不全面的现象,使得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脱节或不配套,二者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从而导致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造力较差。就以淮阴师范学院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实验课程主要包含两部分:一是基础性实验,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四大基础化学实验;二是专业性实验,主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环境化学等实验。
就基础性实验而言,在四大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中,尽量多开一些与环境科学专业结合较为紧密的设计性实验,适当增加环境专业相关仪器分析试验学时,精简无机元素化合物验证性测定,减少重复性的有机合成实验,帮助学生提高实验主动性,从而为后续的专业实验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就专业性实验而言,实验的设计与开设尽量具备典型性,尽量能囊括这一门课程的方方面面,精简重复性的实验,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探索性实验,从而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得到进一步提升。另课内专业实验的开设也尽量做到全面,既要包括环境工程、环境监测等实验室操作的实验,也要包括环境土壤学、环境生态学等野外操作的实验。
1.2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主要包括专业见习及毕业实习两部分。就专业见习而言,应避免以往乱看一气的传统,在兼顾全面的同时也应突出重点。应让学生全面了解见习单位的组织结构、运行情况及废水、废气、固废等处理工艺流程,另需适当延长见习时间,从而使学生的切身体会更深刻,进一步可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就毕业实习而言,应摒弃学生自愿参与的方式,强制所有学生必须参加,并在实习结束之后要求学生写一份详细的实习报告,这样才可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可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另可加强校内、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以满足课程实习和毕业实习的要求,同时也可缓解校内资源匮乏的现状。
1.3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设置的合理与全面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专业的认知深刻以及实践教学的好坏与否。因此,在制定课程设计培养计划时,应尽量做到合理与全面。不仅需开设环境工程设计课程,其他诸如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生态学等课程的课程设计也需开设。另各课程的课程设计内容也应具有代表性,如环境工程设计内容可偏向于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等方面,而环境影响评价的课程设计内容可偏向环境影响报告表或报告书的编制等方面。
1.4毕业论文(设计)环节
毕业论文(设计)是本科生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本科学历水平的重要依据之一,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也显得至关重要。毕业论文(设计)可实行导师负责制,导师一般由本专业或相近专业并具备讲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为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研素养,毕业论文(设计)应注重以下环节:(1)选题。论文选题应集中在当前比较现实或前沿的环境问题上,可由导师出题,也可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拟题目,并尽量做到“一生一题”,避免传统“多生一题”的现象。(2)大纲及技术路线的制定。毕业论文(设计)选题确定后,可要求学生在2周时间内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独立完成文献综述的撰写,在与导师讨论后拟定出论文大纲、制定出合理的论文技术路线。(3)论文的实施和撰写。论文的实施和撰写阶段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重要环节,学生遇到问题可与导师相互讨论,导师也应严格控制,要求学生应有严谨的学风和科学的态度,避免学生出现剽窃、大面积引用、学术不端等现象的发生。
2结语
关键词:生物学科 农村资源 课外实验
生物科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无论教学还是应用,都离不开自然界。开展生物课外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中学生物学教学的重要任务和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农村中学开展生物课外活动,目的是启发青少年认识生物科学与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关系,学习科学研究方法,掌握一些实用技术,了解家乡的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以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增进热爱家乡的情感,为将来参加农业生产奠定基础。
一、学生课外实验是生物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按统一的教学要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进度进行教学的,整个教学过程尽管借助很多教具和实验,但是,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思维和个性发展并没有得到充分地发挥,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拓展学生课外实验的空间,是对生物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完善。
1.增加感性认识,有利于理解教材
生物学教材往往是利用图片和文字来介绍生物学知识的,学生理解起来缺乏直观感,难于形成立体图像和直观形状。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有目的地在自然界观察动物和植物,就弥补了这一不足。并且还可以观察到动植物在自然界中的真实生活状态,加深了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2.深入自然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习生物学知识是为了在生产生活中应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尤为重要。学生在经常深入自然界的过程中,往往被丰富多彩的自然界所陶醉,从而对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就促使学生主动地观察、研究动植物,久而久之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发展。
3.教师正确引导,发展学生个性
农村学生的大多数要留在农村生活,而农业生产与生物学知识的联系最为紧密。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介绍一些与当地生产联系紧密的知识,对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学生,加以个别指导,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二、学生课外实验的内容丰富了课本知识
学生课外生物实验,总的是围绕生物学教材展开的,但是,在结合当地实际的情况下,可以适当地扩展一些内容。
1.标本采集、制作
学生可以将当地的植物按季节采集,制作成腊叶标本,采集当地的昆虫,制成干制标本,在教师的指导下,大致分类,既可用于教学,又可用于科普展览。
2.种植实验
由于农村住户的房前屋后都有庭院,学生可以利用几平方米的地方,搞一些种植实验。在种植植物的过程中,观察植物的形态和生长情况。有兴趣的还可以搞一些食用菌栽培、当地树木的扦插、果树嫁接实验及引进农作物的移植实验。
3.养殖实验
饲养兔子、鸽子和家蚕等小动物,观察其形态及生长发育情况。采集蛙卵,观察发育及变态过程。
4.家乡生态环境调查
对家乡所在地的生态环境进行科学的调查,了解家乡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发展经济的资源优势,分析各种影响因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撰写环保小论文。
学生课外生物实验的项目很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要结合当地的自然现状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来科学地安排。
三、学生课外生物实验应注意的问题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教师应对当地的自然状况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根据实际情况做出学生课外实验的活动方案,让学生选择课外实验的项目。教师要掌握学生课外实验的情况,并及时加以指导。
2.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造才能
学生的课外实验,一定要结合课本的科学知识来开展。通过课外实验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细致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等。
3.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
学生课外实验活动,一定要坚持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原则。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掌握一两项实用技术,了解当地生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及经济发展的资源优势,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立志运用所学知识改变家乡面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贡献。
4.及时总结活动情况,提升活动的质量
关键字:生物 人文素养 教育 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1
一 人文素养教育的意义
初中生物是一门关于自然发展和生物世界的学科,初中生物的基础性教材就是植物、动物、生物三方面教材,这三方面全部囊括了初中生物的教学内容,其中所包括的人文素养教育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隐形和显性所结合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开展人文素养主要通过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卫生健康的基本知识四个方面来实现,教师以丰富精彩的讲解、妙趣横生的举例、深刻的实践让学生领悟大自然的神奇与魅力,同时对于学生基本的人文素养进行实践教育。
人文教育在初中的学科中不仅是通过语文课来进行实践教育,生物课教学中同样需要实现人文素养教育。很多的自然植物或者动物在自然界的生存中有自己的生存法则,对植物、动物的观察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的珍贵和脆弱;植物在繁衍灭亡的过程中,细胞的分裂以及消融成为生命的体态特征,现代环境的污染对于植物的损害,帮助学生在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关注时化和环境发展,用科学的态度对待环境污染和环境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让学生体会丰富的动物动物世界,开阔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结合一些文学性评论,在教学的过程中,让生物教学充满人文教育,对于学生的人文素养进行全面的提高。
二 初中生物教育中开展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人文素养教育主要是通过四个方面实现培养教育的,这四个方面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保护生物多样性、卫生健康的基本了解,以这四个方面的教育对于任务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深入的分析。
第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受到自然界的限制,同时和接受自然界的馈赠,同时生活在自然界中的不仅包括人类,还有植物、动物、各种微生物等,所以人类不能成为自然界的主宰,这是生物教育中首先要树立的概念。人和动植物生活在自然界里,利用自然界的资源繁衍生息,过往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自然灾害的频发教育人类遵守和自然的约定,可以利用自然的资源,但是不能改造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初中生物教学中需要树立的自然理念。比如说七年级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与生物圈》,通过讲解生态系统的成分、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将各种生态系统的分类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让学生理解生物圈是生物的共同家园,人类活动对生态平衡的影响,最后总结人类活动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让学生从思想意识层面上理解生态系统,树立自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总的来说,通过基本的生物自然的讲解,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关爱生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及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确立保护自然的生态环保理念,并且付诸于实践。
第二、关爱生命的科学态度
人文素养主要就是培养学生的人生感悟,而初中生物教学在培养学生人生感悟的过程中主要就是通过对于生物命运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命繁衍的轨迹、生命的脆弱以及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敬畏生命,理解生命,从生物层面上理解生命,更能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八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中《鸟类的生殖与发育》,通过鸟类卵生的生命繁衍轨迹,让学生体会父母对于子女伟大的爱,引起学生的个人情感熏陶;通过鸟类的成长轨迹,让学生理解生命的脆弱与坚强,很多的鸟类在出生一个月内就自己学会飞翔,脱离父母的庇护,自己去承受外界的风吹雨淋,这些经历都可以教学学生独立成长的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独立的人生观,减少依赖父母的习惯;在对鸟类与众不同的繁衍方式进行课外讲解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开阔眼界,领悟不一样的生物世界,杜鹃鸟的繁殖经历让学生对于生物界的残酷竞争机制有了深入的讨论,对于鸟类别样的繁殖方式有自己的理解,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对于杜鹃繁殖的方式进行讨论分析,实现学生对于人生经历的感悟和理解,形成自己评价人生的科学态度。在对于生命的评价过程中,生物教师主要是通过动物、植物、生物的繁衍让学生理解生命的真谛,激发学生关爱生命的思想意识,并且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态度去理解生命,这样促进学生人文教育的实践效果提高。
第三、保护生物多样性
地球上有亿万种生物,还包括很多人类无法感知的生物,整个生存环境就是一个无限庞大的生物圈和生物链。这是生物多样性的具体体现。在生物多样性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对于生物多样性的讲解让学生感悟人类在生物多样性中的渺小,实现学生对于生物多样性学习的浓厚兴趣,热爱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关注我国珍稀的生物资源,树立科学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提高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积极性和能力。八年纪上册第六单元《生物多样性保护》通过对于地球上基本生物圈、生物链的讲解,对于自然的生存法则有清晰的感悟,让学生爱护美丽的大自然,树立生态伦理道德,积极加入保护多样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基本人文素养,提高学生对周围环境的关注度,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第四、卫生健康的基本了解
初中生的年龄阶段处于人生的青春期,身体和心理会发生一些变化,这都是正常的生长现象,初中生物中对卫生健康的基本讲解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生命体征的辩护,在学生青春期的发育过程中,帮助学生正确理解生长的变化,及时做好生理保健常识护理,促进人生的成长,增加自己的人生素养。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人的生殖和发育》对于学生生理变化有了基本的讲解,通过青春期生理和心理的健康教育,让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性道德观念,对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从意识行为上做好青春期的保健。通过卫生健康知识的讲解让学生获得生理保健知识和性道德观念的教育,最后对于学生人生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结语:本文主要对于初中生物教学中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进行分析论述,在具体的分析过程中将人文素养教育进行深入的论证,希望能够促进人文素养教育的实践开展。
参考文献
[1] 王永胜. 生物新课程教学设计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