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学术道德教育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摘要]人是道德的主体,人的主体性是道德教育的内在依据。大学生在从事学术研究开始就应该培养学术精神和学术责任,自觉接受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律法规等方面的教育,并在学术实践中恪守学术道德。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实现大学学术自由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确立马克思主体性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制度保障作用,激发学生内在道德需求,走道德教育自律之路。
[
关键词 ]主体性 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精神 学术规范
[作者简介]徐萍(1968-),女,江苏南京人,常州大学工会副主席,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常州 213164)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5)22-0064-03
大学生学业水平、科研能力及道德素质的高低不仅关乎我国的学术之风,而且关系着国家未来科技人才素质的高低以及经济文化软实力的强弱。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在课业、考试、毕业论文、项目申报、学术等环节中频现道德失范现象。虽然各主管部门已颁发文件强调要予以整顿,高校也纷纷开展学风建设和学术道德教育相关活动,但高校学术道德问题并没有得到缓解,反而愈演愈烈。在这样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一、主体性德育和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
主体性道德教育,是指教育者通过引导和启发受教育者内在的德育需求,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受教育者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提升受教育者的主体性人格的教育活动。主体性道德教育作为一种道德教育理论和实践模式,确立了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将道德教育意识根植于受教育者心中,为受教育者道德素质提升提供无限的自身动力。主体性道德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道德的自主需求和自主教育,在面对道德情境选择时,能理性思考并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从而抵制诱惑,积极主动地履行道德规范,并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结果负责。在主体性德育语境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就是把学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原则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外在的道德命令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自我要求,即由他律转化为自律的过程。主体实践途径强调实践活动在学术道德教育中的载体作用,师生的主体性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不断形成和发展,大学生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其本质是通过师生主体实践性的外显,让大学生在现实实践中不断自我判断、自我选择、自我认知、自我内化和自我行动,实现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学术道德品质。
二、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内容
(一)学术精神
学术精神反映学者的理想、信念、情操、价值观和道德观水平的高低,主要包括“锲而不舍的求真精神、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勇于进取的献身精神、敢于批评的无畏精神和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等。学术精神是学术活动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学术储备人才,从踏上学术研究之路开始,就要内修学术精神。然而现实中,为了拿到学位而无视真理的追求,学术研究媚俗现象盛行。究其原因,市场经济对教育的侵蚀、功利思想的盛行虽然要负一定的责任,但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对科学精神的坚守不足造成的。
(二)学术责任
进行学术责任教育,首先要培养大学生学术责任意识。大学生虽然处于学术研究的起步阶段,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而自觉内化为强烈的学术责任感,在学术研究中严格要求自己,勇于为自己责任范围内的行为后果担负责任。其次要明确学术责任的具体内容。学术责任主要包括“服务公众和社会的责任、研究发现的责任、学术成果发表的责任、诚实的责任、技术转让的责任以及社会变革的责任”等内容。最后要自觉承担学术责任。当学术研究从纯粹的探求真理变成一种可以获取荣誉、权力和福利,能得到社会广泛资助的高度组织化社会化的职业时,学术研究就具备了利益性的特点,初入学术研究行业的大学生难免在权力的介入、利益的诱惑面前放松学术责任心。因此,抵制诱惑.自觉承担学术责任是学术责任教育的根本。
(三)学术规范
学术规范包括基本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学术评价规范和学术批评规范等内容。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各部委陆续了《关于科技工作者行为准则的若干意见》《中国科学院院士科学道德自律准则》《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等学术规范,对规范学术行为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如果高校不将学术道德规范纳入德育教育的范围,并将学术道德规范内化为大学生的学术道德品德,仅仅采取事后处理的方式,很难改善目前大学生学术道德失范的整体情况。
(四)学术法制
法律法规是维护学术道德外在的强制手段,是学术研究者必须遵循的普遍行为法则。宪法、民法通则、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和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国家法律法规都对学术研究的不同侧面进行了强制性规定。但由于全社会学术法制氛围不浓,高校本身对学术法律制度的宣传、普及和教育不够,致使大学生学术法制意识淡薄。为了维护学术研究的净土,高校应该通过加大宣传、开设讲座和专门课程等方法积极引导大学生主动学习学术法律规定,提高自身的法律自律能力,尊重他人的学术劳动和学术权益,自觉保护知识产权,减少和杜绝学术道德失范行为。
三、主体性视角下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的策略
(一)确立学术道德教育的目标
学术道德教育的价值目标是学术道德建设的核心问题,也是学术道德实践活动的价值导引。主体性学术道德教育以培育主体性的人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其教育目标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增强人的主体意识。大学生作为学术道德教育的主体,不仅要充分认识和积极发挥自身主体性,也要尊重和肯定他人的主体性,自觉维护学术秩序,抵制学术道德不端行为,为学术道德教育树立好的榜样。其二,塑造人的主体人格。主体人格是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思想品德、心理素质和行为特征的综合,是主体道德修养成果的集中体现。在学术研究中,只有具备主体人格,才能在实际研究中不惧怕权势的威胁,不受利益的诱惑,潜心学术,攀登科学的高峰。其三,开发人的主体能力。学术道德从来都是通过学术研究实践体现出来的,大学生作为学术活动的主体,如果既具备主体意识,又形成了独立的主体人格,但没有超越客体的主体能力,就无法完成赖以体现学术道德的学术研究活动,学术道德教育也成了一句空话。
(二)发挥教师的主体引导作用
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必须重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师的科研能力、科研道德、科学精神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治学态度、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要以身作则,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和学术道德素质,做好学生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高校在处理学术道德事件上,对教师和学术也应该一视同仁,给全体师生传递学术道德素质底线不可触碰的信号。同时,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术道德引导和学术规范教育,在课堂、定期见面会、科研活动和论文指导中,教师要结合实际情况有意识地传授学术道德规范的相关知识,并明确提出学术道德应该达到的要求,对于学生在学术、科研活动中的不规范行为,要及时纠正和教育,甚至惩处。
(三)激发大学生学术道德内在需求,走自律之路
自律是指人们在无人现场监督的情况下,通过自己要求自己,变被动为主动,自觉遵守法度,并以此来约束自己的一言一行,是道德实现的最高形式。社会和学校要给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和引导,确保大学生逐步走上学术道德自律之路。第一,端正学术动机。高等教育不仅培养学术型人才,也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引导,让其对自身的优势和理想有清醒的认识,选择适合自身兴趣的培养方向,杜绝功利性学术研究行为和动机。第二,形成良好的研究习惯,增强自身科研能力。虽然道德修养是学术道德失范的最直接成因,但科研能力的缺失却是学术道德失范的直接诱因。从实际情况分析,学术道德失范的实施者除了部分学术功利之人,还有部分是研究能力欠缺之人,因此加强科研能力训练也是道德教育的辅助手段之一。第三,自觉增强学术规范和学术法制意识。高校极少有在培养方案中专门开设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教育的课程,大学生对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认识主要从导师的指导和零星的学术讲座中获得。在学校教育缺失的情况下,就只能通过学生自己积极主动去自修学术法律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的知识,增强法律和规范意识,把握学术道德的标准与尺度。
(四)健全学术道德保障制度,为主体性道德教育保驾护航
1.健全学术管理制度,确立正确的学术研究导向。学术研究受到研究对象、研究者知识范围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不能简单用数量来衡量。然而,毕业论文要求、研究生毕业资格对学术论文的“过量化”要求、项目申报结题对论文的要求以及高校对高等级期刊发文数量的追求等因素导致了高校急功近利的学术价值观。可见,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是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一个重要诱因.要想净化学术研究的环境,真正实现学术自由,减少学术研究的行政干预十分必要。
2.革新学术评价制度,营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学术评价制度其本质涉及两个问题:谁来评价和如何评价?大学生的学术活动涉及课程论文、学术论文、参与课题、研究实验、毕业论文等,评价主体涉及任课教师、导师和专家组。对于不予公开发表的成果,高校通常将评价权力交给指导教师,指导教师也是结合数量和质量进行评价,受条件和知识的限制,一般不会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对于公开成果则是按照数量和成果等级简单评价,不十分注重成果实际质量,也没有将学术道德纳入评价范围。这样的评价方法纵容了学术道德失范行为的发生,而学术道德教育要想取得良好效果,在评价环节纳入道德因素是十分必要的。
总书记关于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讲话,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行动指南,对加强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为深入学书记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术道德是科学研究的基本伦理规范,是提高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的重要保证,对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学术繁荣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学术道德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与学风、教风、校风建设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学术道德是社会道德的重要方面,对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具有示范和引导作用。
2.教育系统学术道德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对存在的问题也必须高度重视。教育系统一直重视学术道德建设工作。教育部近年来先后了《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有力地促进了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广大科研工作者献身科学、殚精竭虑、无私奉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维护学术道德、弘扬良好学风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有的情况还比较严重。主要有:夸大研究成果,一稿多投,虚假署名,放弃评审原则;甚至抄袭剽窃,伪造数据,篡改事实,系统造假。这些行为不仅浪费了有限的学术资源,而且败坏了学术风气,阻碍了学术进步,损害了学术形象,对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的繁荣发展造成了恶劣影响,必须坚决制止。
二、加强自律,维护学者和学术尊严
3.自律是维护学术道德的基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工作者要恪守学术道德,坚守学术诚信,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要具有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政治责任感和社会正义感,勇于承担学术责任和学术义务,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
4.实事求是、严谨治学。要忠于真理、探求真知,反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潜心研究,努力铸造学术精品,反对粗制滥造、低水平重复;要正确对待学术荣誉,尊重他人劳动成果,反对抄袭剽窃、哗众取宠。
5.正确行使学术权力。在各种学术评价活动中,要认真履行职责,发扬学术民主,客观公正、不循私情,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杜绝权学、钱学交易等腐败行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积极扶持青年科研工作者。
6.积极开展学术批评。健康的学术批评是净化学术空气、促进学术交流的重要手段。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勇于开展实事求是的学术批评与自我批评。鼓励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和争鸣。
三、建章立制,为加强学术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7.建立和完善科学的评价机制和评价体系。学术评价对学术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要克服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把是否发现新问题、挖掘新材料、获得新数据,是否提出新观点、采用新方法、构建新理论,作为衡量科研质量的主要指标,改变简单以数量多少评价人才、评价业绩的做法。建立符合各学科特点的分类评价标准,推广同行评价和优秀成果代表作制度。在学科评估、职称评聘、项目立项、论文答辩、、著作出版、成果奖励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实行评审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和专家信誉制度,建立评审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强化同行专家在学术评价中的重要作用,逐步建立海内外同行专家学术评价机制。
8.建立和完善人员聘任制度和人才评价机制。要逐步完善岗位分类分级体系,按照“因需设岗、公开招聘、竞争择优、合同管理”的原则,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根据学校、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坚持公正规范的评价程序。
9.建立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要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评审、学术成果鉴定程序,强化申报信息公开制、异议材料复核制、网上公示制和接受投诉制等制度,增加科研管理的公开性和透明度,接受社会监督。
10.建立学术道德奖励和惩处制度。要开展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标准制订、情况调查、考核评议等工作,促进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对模范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的科研人员,要广泛宣传和表彰;对违反学术道德的,要视具体情况分别给予批评教育、撤消项目、取消晋升资格直至解聘等处理,触犯法律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在评奖、晋升等过程中,实行学术道德一票否决制。
四、加强领导,把学术道德建设落到实处
11.各级教育部门、高等学校、教育科研机构要把学术道德建设作为事关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学术道德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组织机构,有效动员各方面力量,协调相关部门,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形成良好的政策导向,全面推进教育系统学风、教风、校风建设。
12.树立有利于学术道德建设的政绩观。高等学校和教育科研机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教育和科研规律,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避免急功近利。要把学术道德与学风建设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定期对本单位的学术道德和学风建设进行自查自纠。领导同志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学术道德的楷模。
13.及时妥善处理学术不端行为。要认真受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举报,发现一起,调查一起,处理一起,曝光一起。对学术不端行为的调查处理要严格掌握政策尺度,实事求是,严肃认真。对检举不实、受到不当指控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保护。要严格区分学术不端与不同观点争论的界限,鼓励创新,宽容失败。
14.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通过广泛深入的学术道德教育,明辨是非,对坚持什么,反对什么,提倡什么,抵制什么,旗帜鲜明。培养求真务实、勇于创新、坚韧不拔、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要将职业道德、学术规范和知识产权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知识作为青年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
15.加强对学术出版的管理。教育系统出版社、学术期刊要自觉遵守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积极探索建立作者和审稿人双向匿名的审稿制度,从出版与发表的环节上,堵塞低水平重复、粗制滥造和抄袭剽窃的漏洞,切实把好学术成果的出口关。
【关键词】导学教师;非学术性支持服务;审视
一、导学教师的概念及其提供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根据“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教师配置基本要求”,规定了基层电大教学点要配置导学教师,导学教师的基本职责是负责指导学生学习等工作。但尚未对其概念进行界定。有研究者认为导学教师的角色很难用传统教育中的“班主任”来概括,导学教师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导学生”,协助学生自主选课的“策划员”,帮助学生学习的“咨询员”,学生心理的“导航员”,日常事务的“管理员”,以及鼓励学生学习的“啦啦队员”。也有的研究者认为远程教育导学教师指在我国远程教育环境中,引导、支持、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实现其学习目标的一类专职人员,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对学生的入学指导、咨询服务、情感关怀、管理服务等非学术支持服务。
二、重新认识导学教师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
(一)从远程开放教育的发展方向看
从网络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看,导学教师是现实教育与虚拟教育的桥梁,是促进这两种教育形式不断融合的中坚力量。当网络远程教育兴起的时候,它的发展前景并不怎么被看好,从事传统学校教育的人几乎都怀疑它对学校教育的竞争力,更不会相信它会对学校教育会构成威胁。但是MOOC突然强势兴起的时候,学术界出现过网络远程教育将来有可能取代传统的学校教育的论调根据“交互距离理论”,远程学习者处于分离状态,“学生、远程教育机构和教师之间的分离导致三者之间的交流缺失”。网络远程教育与传统学校教育的融合,意味意着网络远程教育要在保持自己的优势和长处的同时,吸收传统学校教育的优点,弥补自身的缺点。由于在远程教育条件下,教师、学生及远程教育机构处于分离状态或准分离状态,三者之间缺乏传统学校教育的那种频繁的交流。因此,教师很难言传身教,以自己的品行和人格魅力来吸引学生,对学生形成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也会对不能亲自聆听自己敬重和崇拜老师的讲学和教诲而感到十分遗憾;学生之间也很难有大学校园生活中形成的终身难忘的同学友谊,对远程教育学校也感情也会相对陌生而显得淡漠。
(二)从以人为本的育人角度看
从加强远程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上看,导学教师是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塑造的主要承担者。长期以来,由于开放教育的学生不住校,和教师面对面交流的时间相对较少,学生在线上或线下接受的主要是专业知识的教育或专业素质的培养,开放教育的育人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但真正的教育必须以育人为本,必须以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本,必须以人的生活幸福为本,关注人的内心世界,关注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和谐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持续发展、人的终身发展和人的健康成长。远程开放教育的导学教师所从事的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主要是育人的工作,是在课程教师提供的学术性支持服务之外,关注学生在远程开放教育过程中的感受、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导学教师所提供的大量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中,至少以下几个方面,是与教育的人本主义思想契合的,是更关注人本身的教育活动。
(三)从远程开放教育的主体作用看
远程开放教育开宗明义,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特别注重和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是远程开放教育这一教育活动的绝对主体。“目前,英国的全日制教育的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至少是听老师讲课的三倍。”在远程开放教育中,上课的时间更少,教学的作用远远赶不上全日制教育。一些教学平台或虚拟的学习空间,对学生网上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强调学生必须观看某些视频或浏览某些文本,试图以教师的网上教学取代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在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必要性。其实,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生看完课本,也许只能几个疑难问题,只要有针对性地查阅相关文本的或视频的辅导,也许就解决了问题。在虚拟学习空间一味地设计看起来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不仅提高学习门槛,增加了导学教师的工作量,更重要的是,这是试图以网上的远程教学来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既然强调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就要让学生的学习来主导教师网上教学,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样的教学帮助的角度来提供教学支持服务,这种服务应该以简洁、直接、明了为基本特征,对重要的知识可以同时提供背景知识等拓展阅读链接,学生需要是快捷、方便、低成本的有效学习。例如,在网上提供文本教材,直接在教材中对某个重要的词语、段落根据具体情况提供文字、图片和视频的解释、说明或讲解,并且是通过链接的形式,在电子文本教材外提供,在电子文本教材中只显示有这种帮助服务,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点击链接有选择性地学习。
一 艺术院校学生的特点
艺术院校的学生大多内在情感充沛,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表现力,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大多数学生重视基础知识积累、专业基本功练习,注重自身艺术气质的培养。在接受新事物时,比普通大学的学生更善于观察、思维活跃,有些能够从独特的角度思考问题。艺术院校的学生在艺术观上往往表现出注重个人感受和情绪的表达,缺乏对社会生活的深入了解;重形式美的表现,轻实质内容的立意;重艺术技巧的追求,轻理论素养的培养等问题。[1]
二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 艺术院校学生的思想状况
调查结果表明,艺术院校学生的基本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正确,能够以较为广阔的视野去观察我国社会发展的全貌,充分认同在党的领导下我国社会发展各个方面取得的巨大成绩。集体主义价值导向总体认同的情况下,艺术院校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呈现出一定的多元化和层次性。[2]
社会实践活动和一系列艺术观教育活动强化着正确的艺术观。在学生认识模糊的地方,应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必须明确,即让学生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学会辨识错误的和艺术观相违背的观点论调,分辨清积极健康的艺术观和消极落后的艺术观,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应当遵循的;什么是错误的、应当摒弃的。
2 网络时代背景下的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跨学科的社会科学,因此在教授这门科学的时候应当注意其社会科学性,结合实际,以生动的案例、鲜活的事实佐证参考,综合多种学科知识深入讲解理论内涵,使枯燥的理论生动起来,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各种新媒体兴起,他们每天接触到海量的信息,呈几何级数爆炸式增长的资讯,微博、微信、qq 等聊天方式已经成为普遍的人际沟通交流方式,科技的迅猛发展,固然带来积极的影响,但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一些负面效应。艺术院校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中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
网络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发挥网络的优势,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对其进行教育。首先应坚持多种措施并举,构建全员育人的艺术观教育共同体;其次,要创新教育形式,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充分发挥“两课”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帮助其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艺术观。[3]
三 艺术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特色———多姿多彩的艺术观教育
艺术观,是指人们对艺术诸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态度,是对艺术创作和现实人生两者之间关系的总体认知和态度。归根结底,决定了艺术作品本身的价值、功能和使命。艺术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艺术院校的延伸和具体化,其核心是培养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人才。[4]北京电影学院围绕加强艺术观教育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围绕着“为什么实施艺术观教育,怎样实施有效的艺术观教育”这两个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把加强艺术观教育作为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的主线。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在过去两年里开展的艺术观教育主要有“学生导演奖”大型学术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表导实践课排练演出毕业大戏、暑期学生社会实践等载体。
1 导演系的品牌活动“学生导演奖”
在导演奖评比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学生短片展映及交流活动。每场展映之后,都有导演及主创人员与观众交流。这种形式无论对年轻的学生导演还是对全校学生都是一次很好的艺术观矫正机会。北京电影学院的标准放映厅就是检验学生艺术观的礼堂,当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大银幕上,就要经受电影学院师生的“无情”检阅,作品中最微小的瑕疵都会受到观众的“挑剔”甚至哄笑,这对导演是强烈的刺激,往往能有效地矫正其艺术观,改变平时不易改变的艺术观点。在交流环节,观众也能分享导演的艺术观点和创作经验。“学生导演奖”活动期间,还会邀请到电影行业内知名导演、编剧等为全校学生讲授自己的创作经验。给学生提供了和大师近距离交流的宝贵机会。
艺术院校的学生具有独立思辨能力,他们的艺术观正在形成。在艺术的主要特点、艺术与政治的关系、艺术的受众、艺术的使命等问题的看法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人主义、主观主义、唯美主义等各种非倾向,而且这些倾向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相对的稳定性,说明各种非的艺术观点和艺术思潮对学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5]针对这一现实情况,我们的艺术观教育就要多采取大讨论、思想大碰撞等形式,在对比、交流中,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价值观、艺术观。通过对比、学习,使学生自觉摒弃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观点。
2 导演系的长期活动“导演系艺术讲座”
“导演系艺术讲座”活动则会定期邀请电影创作行业内的知名艺术家为学生讲授艺术创作的理念、自己的创作经历和故事。无论音乐、剧作、美术、摄影、戏剧还是电影,都对学生进行电影创作大有裨益,带来启发。导演系的学生重视专业知识基础,全校各系的学生都表现出愿意参加这类专业知识学习交流活动,讲座交流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交流问答环节,学生们也积极提问,和台上的嘉宾很好地互动,证明这种形式的艺术观教育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被学生接受,在润物无声中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艺术观,矫正学生的艺术观。
通过学习前辈成功的经验、吸取他人的失败教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来弥补书本上、课堂上教不到的知识,成为基础经史理论之外的第二课堂。学生们正是在这样的艺术氛围内,长期熏陶下,才形成了自身的艺术观。创作风格的形成既是一个自发的过程,更是在一定艺术理论和艺术观指导下的选择取舍和不断磨练的过程,对这一过程的自觉程度直接决定着艺术风格的形成。[6]
3 导演系的特色“表演课汇报演出”
除了这些学术活动以外,课堂教育本身就是对学生最直接、最有力的艺术观教育。专业课上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直接塑造、影响他们的艺术观。其中表演课对于导演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塑造艺术观的力量,同时也更容易被外界看到。
每年本科生的片段表演、毕业大戏和进修班的表演课都要对外汇报演出,在这门课上,导演系的学生不仅要学习舞台调度、指导演员、舞美灯光音效设计等一系列技能,更要亲自上台表演,体会表演的魅力。导演系学生的表演,越来越受到好评,甚至在社会上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力,通过系官方微博、微信的宣传,更多校园以外的人士来观摩演出,演出的火爆程度越来越高,甚至出现排队排出长龙、剧场过道上都坐满观众的情况。
导演系的汇报表演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的一景,成为一项校园文化,这对学生既是考验锻炼,又是学习机会。只有通过直接面对观众的表演,才能检验学生一学期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他们头脑中建立起的“艺术观”是否正确,是否被观众接受。这样促进了学生正确艺术观的进一步形成。
4 暑期社会实践———让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
暑期社会实践也是一项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学生对“艺术来自生活”的原则普遍认同,但绝大多数学生的经历都是围绕着念书、复习、考试,人际交往的范围局限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他们对人生、对社会的体会就来自这中间,这种经历背景对于艺术创作来说显然是苍白的。[7]因此,导演系每个暑期举行的社会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生的这一先天不足:每年的暑期社会实践都会要求学生关注社会问题,要求学生带着思考去拍摄一部家乡附近人们生活的纪录短片,或让学生完成文字、图片或影像形式的社会实践报告,作为固化的实践教育成果展示和保存。
通过这些深入社会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互动中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学会做人做事,最终实现提高能力、全面发展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加深对党的基本路线的认识,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使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过硬的政治素质,学生可以从实践中体会到劳动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8]
总之,艺术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是北京电影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作为教育者要用发展着的武装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艺术观,这也是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在要求。
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如何与行业实际相结合,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规律是什么,如何提高行业院校思政课教育教学实效,值得研究探索。[9]针对学生在认识中存在的模糊和困惑,耐心细致地开导、解惑答疑。只有采用形式多样,被学生喜爱的方式去“疏导”才能理顺,才能通畅,而不能简单采取“堵塞”的方式,要让学生从内心真正信服、敬佩思想政治教育者,信服其传播的理论,并自觉内化为自身的信仰、行动指南和艺术创作的准绳,即价值观、艺术观。在这方面,导演系做了大胆尝试和突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2]陆花,叶山岭.艺术院校大学生思想状况及其原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9(04):41-45.
[3]夏凌.互联网对高校艺术类学生艺术观的消极影响及对策[J].新疆艺术学院学报,2007(1):102-105.
[4]侯光明.加强艺术观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J].中国高等教育, 2014(10):39-41.
[5][6]高国庆,郑伟丽.艺术观教育对培养优秀电影人才的重要意义[J].艺术教育,2014(02): 126-127.
[7]叶山岭.艺术院校学生艺术观现状及分析[J].艺术教育,2007(03):8.
关键词:初级刀术 教学 训练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9(c)-0148-01
21世纪的今天,刀术这门特殊的运动项目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初级刀术这一入门课程的学习,在对刀术初学者学习兴趣进行培养的同时,还应为刀术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本文对初级刀术的教学和训练进行探讨分析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1 初级刀术传授的基本方法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首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对刀术有着较为全面的了解,就要对刀的各个部位名称进行介绍,其次就要对持刀的基本方法进行详细的讲解,抱刀,加强学生对抱刀的了解,同时尽可能加强学生对抱刀主要取决于器械本身的功能和形态的了解,同时刀有一刃一背,其持刀的过程中,要保证刀背和手臂内侧相贴。
最后在初级刀术传授的过程中,就要进行基本刀法的学习,一般而言,刀的技术往往取决于刀的形制,其基本刀法主要有缠头刀、扎刀、劈刀、裹脑刀、砍刀、刀花以及撩刀的等,在基本刀法的练习过程中,更要反复训练,每节课进行强化训练,综合提升初级刀术学习者的水平。
2 初级刀术传授的套路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传授过程中,主要有超前学难教法、分段教学法以及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等几种传授套路,具体体现如下。
2.1 超前学难教法
一般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主要是基于刀术套路学习的视角,并将刀术套路中较为难的动作首先提取出来,并借助于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一旦将超前难度的=刀术进行掌握之后,尽可能的进行反复练习,最后对学生进行整体动作套路的衔接方法。就其实质性而言,超前学难教法不仅仅对学生充足的练习时间进行保证,同时在某种程度上使得学生的动作掌握也有着一定的积极有利作用。超前学难教法在初级刀术的应用保证了套路教学过程的顺畅,保证了学生后期的学习过程中同样也训练了前期的刀术学习。
刀术套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的动作则是缠头裹脑,并将各种刀法的作用加以连接,但是对于初学者而言,缠头裹脑的动作相对较难,更要合理的对其动作进行分解。
在对分解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首先就要区分于缠头和裹脑的这两个动作,也即是缠头刀和裹脑刀,教师首先进行相关的示范,加强学生的初步了解,并借助于其讲解动作,对其动作要领进行分解,进而使得学生熟练掌握刀的运行路线,刀背先沿着左肩的背部轻轻的绕过右肩。进过反复的练习之后进行裹脑刀的练习。
在对限制法加以采用的过程中,就要对缠头裹脑动作进行完整的练习,尽可能的避免刀出现云刀状,教师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可手持棍的一端站在学生的后面,并保证其棍的另一端和学生后背有相对合适的距离,进而使得学生对缠头裹刀动作进行反复练习,并要求学生的刀背和后背紧贴进而穿过,并保证其刀身和刀鞘不相碰。这种限制性的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规范刀术初学者缠头裹刀的动作,进而使其动作逐渐达到相关的规定标准。
缠头裹脑动作训练之后,更要加强其课前的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其训练的过程中挥舞呼呼有声,将刀术的勇猛快速以及气势剽悍的运动特点全面体现。
2.2 分段教学法
分段教学过程中,其教学单元主要是套路的段落,而倒数套路教学在超前教学之后,不仅仅对其中较为容易的工作有着一定的了解,同时对于手臂持刀运动的方法和相关要领也有着较为熟知的掌握,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尽可能将整个套路进行分段教学,最终实现整套运动教学。
2.3 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
和刀手相配合的教法主要是对单刀和刀手配合的强调,尽可能的对身躯和四肢进行和谐平衡的控制,充分发挥刀法的力量,强调左手降级,对每一动作左手的运行路线以及其定势的位置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加强其攻防意识的培养。
3 初级刀术的训练
初级刀术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主要有组合练习法、分段练习法和整套练习法三种。
3.1 组合练习法
初级刀术组合练习的过程中,其刀术套路中的相关动作更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尤其是初级刀术中的旋转扫到、翻身劈刀、缠头箭弹以及仆布按刀四个动作的练习,更要反复的练习,并加强其反复的组合练习。
3.2 分段练习法
初级刀术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更要采取分段练习法,尽可能依据于初级刀术的自然段落顺序,并有针对性的对侧重点和侧难点动作进行有选择性的练习,提升初学者刀术学习能力。
3.3 整套练习法
在对动作规格化和成功率加以保证的前提下,更要对全套的节奏和体力的合理分配进行重点处理,进而保证全套的练习过程中有着动静分明、刚柔相济以及快慢相间等特点。
4 初级刀术教学策略
初级刀术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更应该结合学生实际的心理提点,对课堂气氛进行适当的营造。在实际的初级刀术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着重提高教学的艺术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借助于较为风趣诙谐的语言,进而对拆解套路动作的攻防含义进行生动形象的讲解;另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练习热情激发,对教学和训练的环境进行合理的选择;再一方面则要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进而从根本上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转变学生学习的学习主观意识。
5 结语
总而言之,初级刀术在实际的教学和训练过程中,更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正确合理的把握难点和重点的动作讲解,加强学生的反复练习,尽可能的保证学生高质量的学习和练习,培养学生刀术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刀术学习的热情,进而全面推动我国初级刀术的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琳静.上海体育学院武术套路专项教学训练理论与实践课程教学大纲优化之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