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社会发展计划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1篇

一、**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年初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部署,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实现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超额完成,为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年全市经济社会运行呈现特点:

一是国民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在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背景下,全市经济承继近几年来的良好发展态势,发展速度增长较快,经济效益同步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得到巩固和加强。全市实现生产总值656亿元(全国经济普查调减为608亿元),同比增长13%,高于计划目标1个百分点,连续3年高于全国全省增长水平,综合经济实力仅次于武汉市,位居全省第二位。区域内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达到105.5亿元,同比增长32.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2.5亿元,同比增长17.8%,高于计划目标5.8个百分点。

二是工业经济保持高速度高效益。全市工业克服煤电油运紧张、原材料价格上涨、资源约束加剧等不利因素影响,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强技术改造和产业优化升级,工业经济呈现速度、效益双增长的良好局面。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2.8亿元,同比增长29.2%;实现利税129.7亿元,增长34.3%;实现利润90.3亿元,增长45.9%;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45.92,同比提高31.62点。全市新增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企业17家,达到46家,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产值76.51亿元,增加值24.7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1.4%和25.1%。

三是农民收入大幅增加。在年初雨雪冻害、年中干旱“空梅”、秋收阴雨寡照等灾害性天气的不利影响下,农村经济保持稳步发展的良好势头,除粮食、油料因灾小幅减产外,其他主要农产品大多实现了增产增收。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38.6亿元,同比增长8.2%;六大特色农业产值占全市农业总产值的72%;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达到316个,实现销售收入55.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9%和27.5%。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108元,比上年增加170元,增长5.8%,超额完成年初计划增收目标。全面取消农业税为全市农民减轻负担1.02亿元,人均减负38.44元。

四是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全市坚持一手抓城区经济不动摇,一手抓县域经济不放松,呈现出城乡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城区经济发展较快,城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4.8亿元,增长28.1%;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13.23亿元,增长19.3%,西陵、伍家、猇亭等地生产总值和市县属投资大幅增长。县域经济坚定不移地走“一主三化”的发展路子,发展势头强劲。宜都、枝江、当阳、夷陵等地在连续几年高位增长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突破,全市县域GDP增长11%以上,多数县市发展提速。夷陵区一年新增税收1.1亿元,县市新增过千万税收企业6家,全市过千万税收企业累计达到40家。

五是城市建设和管理再上新台阶。完成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和一批专项规划,全市狠抓交通、环保、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沿江大道延伸段、“两路一段”综合改造、绿萝路扩建工程、沙河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顺利完工,临江溪污水处理厂、黄家湾垃圾处理厂、商业步行街拆迁工程等项目进展顺利。宜万铁路**段全线开工,沪渝高速公路宜长段正式通车。**旧城拆迁17万平方米,4.2万户居民用上天然气。加强城市管理,拆除违法建筑7万平方米,城市品位显著提高。**年,我市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入选“中国十佳宜居城市”,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先进单位和全省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楚天杯”。

六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在三峡工程投资逐年下降和国家控制投资规模的双重影响下,我市从实际出发,坚定不移地抓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促进了市县属投资持续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5.8亿元,同比增长9%,高于计划目标4个百分点,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165.3亿元,增长23.5%,高于计划目标5.5个百分点。**年招商引资到位资金55亿元,同比增长22.2%,在建重点招商项目290个,投资总额228.3亿元。全市吸收外商投资1.05亿美元,增长12.8%,高于计划目标0.8个百分点。

七是服务业稳中有升。旅游业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好势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878.4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57亿元,同比增长21%;夷陵、秭归、三峡大坝、全市旅行社接待游客分别突破百万人次。消费需求稳中趋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5亿元,增长12.7%,高于计划目标1.7个百分点;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外贸出口3.2亿美元,增长24.5%,高于计划目标9.5个百分点。价格涨幅逐步回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6%。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6元,同比增长7.4%。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96.99亿元,比年初增加7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94.04亿元,比年初增加66.6亿元。银行信贷资产质量进一步提高,不良资产余额和占比实现“双降”。

八是社会事业取得新突破。就业再就业工作继续加强,全市城镇新增就业7.1万人,比计划目标多增1.1万人,同比增长16.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实现计划目标;各类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人口与计划生育、教育、广播电视、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1.8‰,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9%,均超额实现计划目标。全市疾控体系建设基本完成,启动了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的应急工程建设。继续抓好重点贫困村的帮扶工作,完成扶贫搬迁4100人,解决了1.67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加大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和资源综合开发力度,预计**年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3.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4.6%。

回顾去年的工作,我们所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市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指导的结果,也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增产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仍然粗放,市场整体竞争力不强,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三是第三产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四是城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大,劳动就业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因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增多。对这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认真加以解决。

二、**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和措施建议

**年是“十一五”规划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对于巩固和发展来之不易的好势头,顺利实现全市“十一五”规划目标至关重要。根据中央和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三届四次全会的总体要求,经平衡测算,**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以上,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2%,第三产业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6%,其中,市县属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出口增长15%;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增幅4%;城镇新增就业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2.5‰;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4%左右。

上述主要预期目标的确定,综合分析了国内外发展环境存在的机遇与挑战,既考虑了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发展的条件。将**年全市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定为11%以上,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年度计划目标保持与市三次党代会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中长期目标相衔接,确保预期目标的连续性、完整性。二是**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经济增长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开局。三是照应全局,体现继续走在全省前列的要求。据我们初步摸底,计划安排11%的增长速度,低于武汉(12.5%),与襄樊(11%)、黄石(11%)、黄冈(11%)、荆门(11%)、荆州(10%)、孝感(10%)、咸宁(10%)等同类城市相比,处于全省发展前列。四是考虑了**年三峡工程发电基数提高的影响。预计**年三峡工程发电同比可多发电50亿度,净增工业增加值约8.4亿元,净增额比**年约少增4.7亿元。五是留有余地。计划安排目标比去年实际增长约低2个百分点,在经济连续多年高速增长、制约因素和不可预见因素较多的情况下,是留有一定余地的,这有利于为深化改革提供较为宽松的环境,有利于为调整优化结构创造更大的空间。

为实现**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要着力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一是精心培育市场主体。重点支持宜化、兴发、东阳光、安琪等30家优强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增强对全市经济增长的带动能力。重点支持凯普松、枝江酒业、稻花香等50家重点民营企业做大做强,力争年内有2~3家企业进入全省百强民营企业行列。加快发展中小企业,力争年内新增规模内工业企业60家。二是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以开发区和重点工业园为载体,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核心区,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力争高新技术产值、增加值同比增长20%以上;以电力、化工、食品医药为重点,培育壮大支柱产业;以装备制造、轻纺、建材、冶金为重点,积极推动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培植发展后劲。三是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力争规模内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达到销售收入的3%以上,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积极争取国家及省重点技术创新计划,力争将兴发培育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将**长机等企业培育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四是限制产能过剩行业。限制发展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对全市磷化工等资源性行业,要严把市场准入关,合理调整磷化工产业布局,做好磷矿产销全面对接。五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清洁生产、资源利用循环化、资源消耗减量化为重点,抓好多种形式的循环经济试点,积极争取将**开发区、宜化集团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单位。

(二)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生产发展为首要任务,以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继续加快发展六大特色产业,重点扶持稻花香、宜都丰岛、湘宜水产品、采花茶业等10家龙头企业,大力建设30万亩优质甜橙、60万亩优质宽皮柑橘、30万亩反季节无公害蔬菜、300万头优质猪、100万只山羊等10大示范板块基地,积极培育开发秭归脐橙、**蜜柑、采花毛尖、清江鱼等10大精品名牌,发展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二是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搞好以农田水利和饮水、通路、送电等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沼气等农村能源建设,重点抓好水库加固及长江上百里堤防加固、城区防洪护岸工程等项目建设,解决4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完成通村硬化公路1500公里以上,新建改建末级渠道400公里,新建山区集雨抗旱水窖5000口,新增、改善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三是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重点抓好基础教育、医疗卫生、文化设施等三方面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推进以乡镇卫生院为重点的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抓好4个新增县市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工作,提高地方财政对参合农民的补助标准。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四是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为重点,加大农民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确保外出务工人员超过35万人。加强化肥、涉农收费和价格的监管,切实减轻农民负担。

(三)着力抓好项目建设。根据省政府统一要求,我市今年投资增速必须确保18%,投资额达到314亿元以上,任务十分艰巨。全市上下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克难奋进,确保目标实现。一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今年计划安排投资5000万元以上大中型项目120个,总投资225.1亿元,当年投资83.4亿元。纳入市政府考核的重点项目41个,总投资170.9亿元,当年计划投资51.6亿元。要抓好57个在建续建大中型项目,争取今年25个项目竣工投产。抓好63个新开工大中型项目,争取13个项目实现当年开工、当年竣工。二是坚持投资调度会制度。要继续实行月报表、季通报、半年检查、年终考核的督办制度,加大项目协调督办工作力度,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征地拆迁、资金筹措等方面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争取一批项目早开工早投产早收益,确保完成投资计划。三是抓好项目储备。认真策划、包装一批投资额大、带动力强、效益显著的重点项目,尤其是农产品深加工、磷精细化工、铝深加工、国家级电子材料产业园等方面的项目,对正在做项目前期的67个大中型项目,要加快论证、环评、土地、资金、核准等前期工作,加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政府投资项目的工作力度,使一批项目尽早开工建设。四是抓好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改善投资环境,继续大力开展产业招商、定向招商、以商招商,切实抓好香港湖北周、厦门投洽会、中国光彩事业**行等重大招商活动,争取更多资金投资**。积极引导商业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扩大信贷规模,落实好农行与市政府授信50亿元的项目,积极向开发银行推荐合作项目。

(四)着力发展和壮大服务业。一是突破性发展旅游业。紧紧依托新三峡核心品牌,加快开发坛子岭、三峡人家风景区、西陵峡口风景区、三峡观坝风景区等6家国家4A级旅游风景区,力争年内新增1个年接待游客过100万人次的景区。积极支持**峡江观光旅游公司、三峡环坝旅游集团等重点旅游企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中华巴土圣山、长江三峡国家地质公园、柴埠溪大峡谷风景区、均瑶国际广场等重点旅游项目。精心打造《楚水巴山》和《三峡梦正圆》等两台精品文艺节目。二是大力推进现代服务业建设。加快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文化和专业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新开工建设伍家现代商贸物流中心、西陵**摩尔项目及宜洋汽车售后商贸园等商贸物流项目,构建与我市区域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物流网络体系,促进城区服务业龙头企业做大规模,提升能级,促进第三产业增加值稳步提高。三是扩大消费热点。在巩固汽车、通讯、住宅等消费热点的基础上,积极发展教育、文化、健身等消费,进一步活跃存量房市场,保持适度的普通商品住宅开发规模,适度发展经济适用房,向社会提供经济适用房2万平方米。四是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以促进就业为重点,积极发展需求旺盛的家政服务、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服务、社区服务和中介服务等行业,改造提升餐饮、商贸等传统服务业,改善城市整体服务功能。五是大力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引导农民合理消费,继续推进便利店、连锁超市以及商业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增加适销对路、物美价廉产品供应,进一步释放农村消费潜能。

(五)着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深化重点领域各项改革。一是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和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加快畜牧兽医体制改革。二是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按要求完成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逐步完成部门、行业所属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三是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落实省出台的核准制和备案制等投资体制改革各项制度,改进对全社会投资的引导和调控,规范政府投资管理。四是深化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就业等社会事业改革。加快构建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体制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引导和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体育产业。重点抓好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政策等三项社会保险制度改革试点。五是加快政府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公共信息体系,加快推进电子政务工程。继续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财政四项制度改革。

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一是着力改善出口商品结构,抓好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农产品和服务产品出口,优化出口商品结构;突出抓好机电产品、磷化工、纺织品、农产品和电子元器件等5个出口基地建设,提高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的份额和竞争力。二是巩固传统出口市场份额,拓展新兴出口市场,改善出口市场结构。在继续巩固香港地区、欧、美、日等传统市场的同时,加大拉美、非洲以及中东、东欧、南亚、独联体等出口市场的开拓力度。三是逐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抓好市委、市政府近年来组织的对韩国、香港招商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促进有关项目早签约、早到资。谋划好CDM项目(清洁发展机制项目),积极争取国际合作。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重点组织好宜化对非洲重点资源开发项目的合作,支持宜化集团赴越南投资建设化肥厂等境外项目建设。五是大力加强开发区建设。切实加强全市12个开发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将开发区建成对外开放的窗口和经济增长的聚集区,力争将**高新区申报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高起点做好“**化学工业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力争建设成为全省十大特色工业园的亮点。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2篇

一、强化环保绿化建设,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

坚持污染防治和生态建设并举,在水环境治理、大气环境治理、固体废物处置、重点工业区综合整治和绿化建设等五个方面取得突破,不断改善城市综合环境质量。

继续大力推进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带动全市中小河道整治,明显改善水环境质量。通过有系统的截污、治污、调水、清淤和两岸环境综合整治等措施,使整治河道基本消除黑臭,逐步恢复水生生态系统。进一步推广使用天然气,提高清洁能源比重,加强机动车尾气排放管理和监控,加快电厂脱硫治理步伐。到**年,机动车尾气治理达标率达到90%,各大气功能区全面达标。大力推进清洁生产,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污染治理从末端处置向源头和过程控制的转变。加快固体废物处置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进程,推动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实行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置,加快垃圾处理从简单填埋向多元化综合利用转变,市区垃圾分类收集的地区达到90%,建设农村地区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大力推进工业园区环境综合治理,严格限制高能耗、有污染的产业,推广集中供热,完善污水排放和处理系统,重点完成吴淞和桃浦工业区综合治理。

以建设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人造森林”为重点,完善绿地布局,丰富植物类型,逐步建立起环城绿带、楔型绿地、绿色走廊(干道和河道绿化)、大型绿地与郊区森林相配套、平面与立体绿化相结合、有**特色的都市绿化系统。

二、促进资源的永续利用,推进国土开发与整治

立足于为**长远发展储备后备资源,保护和利用土地、矿产、海洋、水、滩涂和生物等自然资源,进一步搞好国土开发与整治。

严格控制耕地占用,保持耕地占补平衡。结合农业示范区的建设,对基本农田进行土地整理,全市耕地保有量保持在400万亩以上。对污染物入海实行总量控制,合理开发和保护沿海滩涂、岸线和海洋资源。严格控制市域范围内长江段的污水排放,保护陈行水库和青草沙准水源地,加强黄浦江上游水源保护,促进水资源的保护和综合利用。结合长江口整治、杭州湾北岸治理、**化学工业区和浦东机场建设,实施海塘促淤保滩工程,在保护湿地资源的条件下适度围海造地。要加强地质环境监测,继续控制地面沉降。

加强对崇明东滩鸟类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金山三岛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等建设。**年自然保护区占全市国土面积达到112%。

三、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强化交通枢纽功能

以深水港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三港三网”建设,加快形成联系世界、服务全国、城乡协调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较为完善的市政设施框架。

加快深水港建设。根据国家战略,与国家有关部门和兄弟省市联合协作,建设**国际航运中心洋山深水港;建设和完善铁路、公路、内河等集疏运网络,大力推动集装箱多式联运。要建成外高桥港区三期、四期工程,按照国家的统一规划完善长江口航道整治。扩大国际集装箱运输的航线覆盖面和航班次数,加强与周边港口及相邻省市的合作,建设区域性航运交易市场和航运信息中心。加强物流规划,改善航运服务,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建设快速、高效的海上安全保障系统。

继续推进航空港、信息港建设。建设浦东国际机场第二跑道,增加机场的国际航线覆盖面,完善浦东国际机场功能,加大航班密度,改善服务,提高市场竞争力,初步确立亚太地区航空枢纽港地位。继续完善大容量、高速率、广覆盖的宽带主干网,加快建设具有多种接入方式的宽带接入网,建成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系统,促进电信网、有线电视网和计算机网的“三网融合”,实现各类基础运营网络的互联互通和网络资源的共享,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使**成为亚太地区重要的国际通信枢纽之一。

重点建设轨道交通网、高速公路网和内河航道网。建设明珠线二期、磁悬浮列车示范运营线工程等200公里左右轨道交通,基本形成由“十字加环”和若干射线组成的轨道交通网。新建、改建沪崇苏等500多公里高速公路,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以建设集装箱集疏运通道为重点,加快内河航道整治,形成以“一环十射”为骨架的内河航道网。

完善中心城道路体系。拓宽改造一批内环线内次干道路,全面建成城市辅助环线,完善内、外环线间联接道路。全面建成卢浦大桥、外环线越江隧道、复兴东路隧道、大连路隧道。加快建设内外换乘枢纽,加强地面公交与轨道交通、市域交通与对外交通间的换乘衔接。建设以停车场为重点的城市静态交通体系。

推进铁路建设。建成铁路**南站,重点建设与国际航运中心相配套的铁路线,规划建设浦东沿海铁路、沪乍(浦)铁路,适时建设京沪高速铁路**段和沪杭客运专线**段。积极调整能源结构。以天然气建设为重点,扩大电力、燃气消费,控制煤炭消费,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初步建立多元化的能源供给体系和合理的能源消费体系。到**年,形成30亿立方米天然气供应能力,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下降到60%左右。重点抓好西气东输配套工程,建设东海天然气扩建工程、石洞口燃气电厂。建成吴泾电厂八期和外高桥电厂二期。加快电网建设,建设西电东送配套工程,提高接受市外来电能力。

完善城市给排水系统。推进城乡统筹供水,控制地下水开采总量,强化节水管理。改善市民饮用水水质,在有条件的地区实施分质供水。重点改造和完善外环线以内一批排水系统,使建成区达到排水标准。建设苏州河截污等工程,加快完善市区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使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0%。

四、提高中心城区整体质量,加快郊区城镇建设

着眼于**城市带的整体协调发展,完善城市功能布局,提高中心城区现代化水平,加强郊区城镇建设,健全市域城镇体系。

以外环线及环城绿带为隔离带,控制中心城向外扩张蔓延。要在高起点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城市副中心,完善交通枢纽功能,提高服务设施能级档次。结合市区服务业布局调整、大型公共绿地和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以及社区服务业发展等,建设一批地区级和社区级公共活动中心。加快内外环线之间大型居住区建设,推动苏州河、黄浦江亲水地带的综合改造,优化中心城住宅布局。加强地下空间的规划和开发,整体优化城市布局。以搬迁南浦大桥与杨浦大桥之间的客货运码头为重点,加快调整黄浦江两岸功能布局,规划建设具有休闲、观光旅游、航运交易、国际客运等功能的城市景观带和都市型产业带。

重点推进郊区新城、中心镇建设。要完善发展政策,依托产业基础,发展特色经济,明确城镇功能,形成特色风貌,吸引人口集聚,加快“一城九镇”的发展。重点开发建设松江新城以及朱家角、安亭、高桥等中心镇。要处理好老镇保护改造与新镇建设的关系,积极探索市场化、多元化城镇开发建设的新机制。要结合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产业项目的布局,规划建设多功能、现代化的临江沿海产业带。要抓紧制定崇明岛总体开发战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推进东滩的试点开发,着力保护好崇明的生态环境,为大规模开发作好准备。

五、完善综合管理,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在继续加强专业管理的同时,积极推行综合执法,引入市场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的现代化水平。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3篇

受县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县第十六届人大二次会议审议,并请县政协各位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全县上下紧紧围绕县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总体战略和县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克难奋进,扎实工作,县域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发展态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预计(下同)全年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24.9亿元,按2005年可比价格(下同)计算,比上年(下同)增长10.0%,完成年度计划的105.7%。其中一、二、三产业现价增加值分别达到9.98亿元、4.2亿元、10.72亿元,分别增长2.4%、30.7%和10.7%,均完成年度计划;三次产业结构比由2006年的40.7:14.5:44.8调整到2007年的40.1:16.9:4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分别完成年度计划的113.1%和120.4%,分别增长21.7%和26.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96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02元,分别增长7.0%和15.9%;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01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105.0%;人口自然增长率3.29‰。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现价总产值15.42亿元,同比增长17.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加289元。一是粮油生产全面丰收。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1.4万亩,在遭受春旱、低温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情况下,总产量仍达到21.4万吨,农民人平占有粮食450公斤;油料作物播种面积12.66万亩,产量达到1.4万吨,同比增长12.9%。二是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稳步发展。蔬菜面积19万亩;魔芋种植面积5.6万亩;柑桔面积达到10.03万亩,被列为省水果板块基地建设县;药材面积15.8万亩;桑园面积1.2万亩;茶叶面积稳定在3.2万亩;小杂粮基地5万亩;两烟种植面积5.63万亩,因春季自然灾害影响,产量7143吨,同比下降13.0%。三是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全县生猪出栏51万头,同比增长17.8%;山羊出栏6.52万只,同比增长7.2%。四是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巴山土家人绿豆、玉米、红蔓豆、小杂粮炒面、燕麦、大豆取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双认证标志;绿葱坡白萝卜荣登湖北省著名品牌榜,野三关甜椒、雷家坪牌椪柑获得绿色食品认证标志;“金果”、“神农溪”、“华亚”、“杨柳井”系列绿茶取得有机茶认证标志。五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新建户用沼气池12000口;新建水池608口19532m3、200人以上的集中供水22处,改造水厂3处,铺设引水管道323.4公里,解决了农村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通畅工程”401公里和“通达工程”84.9公里;完成坡改梯2000亩和火峰土地治理工程;完成公益林建设4.1万亩;实施烟叶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建标准晾房1000间、蓄水池10万m3,铺设管网419公里。六是新农村建设顺利推进,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稳步进行。新农村建设示范村达到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家,“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建和改造农家店94家。完成2006年启动的整村推进20个村,扶贫搬迁497户。七是国家惠农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县用于支农惠农资金达到2.67亿元,其中各项补贴1.2亿元。同时,严格种子、化肥、农药等农资市场专项整治和涉农收费检查,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和全县农业生产安全。

(二)工业经济快速推进,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实现全口径现价工业总产值11.39亿元,同比增长39.0%,完成年度计划的106.1%,全部工业增加值3.79亿元,同比增长43.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现价产值5.19亿元,增长24.0%,完成年度计划的115.3%。一是工业企业快速发展。今年新增6家规模工业企业,水电、农特产品加工、煤炭等支柱产业快速发展,发电量3万千瓦小时、原煤40万吨、白酒2500吨、水泥23万吨、鲜冷藏冻肉产量4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6.7%、14.3%、257.1%、9.5%、400.0%。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开工,完成投资2500万元。二是节能减排计划顺利实施,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同比下降4.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8500万元,同比增长226.9%。三是民营经济稳步发展。全县民营经济从业人数达到8万人,实现营业收入24.6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02.5%,同比增长16.0%。有16家农业企业入围州级重点龙头企业行列。

(三)服务业发展步伐加快,消费品市场保持旺盛势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等传统行业持续快速发展;房地产业有序进入。旅游业发展步伐加快,在恩施州率先成功创建“湖北省旅游强县”。全年接待中外游客81万人次,增长42.4%,直接收入7137万元,增长140.3%。城乡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旺盛势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6亿元,同比增长17.7%,完成年度计划的108.5%。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0.12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19.1%,同比增长25.7%。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在建和新开工重点项目36个,完成投资7.87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91.5%。沿渡河流域坪堑电站已投产发电,白磷岩、杨家坝电站正式开工建设。地质灾害三期治理工程21个,全部开工建设。三期高切坡治理项目启动实施45处。基本完成了沿渡河污水处理、东溪公路改造、巴鹤线改扩建、双神线聂石段、东大线改造、国省道安保工程、渡口达标改造、招呼站候车棚建设。关小公路、平阳坝大桥及接线工程相继开工建设。新城供水工程进入设备安装阶段,溪丘湾污水处理工程、东壤口镇垃圾填埋场建设进展顺利。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工程等国家重点项目协调服务到位,保证了工程建设正常进行。

(五)财政收入较快增长,金融市场稳健运行。财政改革稳步推进,税收征管得到加强。财政总收入达到2.16亿元,同比增长21.7%;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26亿元,增长26.1%。全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30亿元,比年初增加6.2亿元,增长26.1%,年末贷款余额11亿元,比年初增加3.63亿元,增长49.3%。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成绩,招商引资实现新突破。一是各项改革顺利推进。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得到深化,国有资产管理进一步规范;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开始试点,农村综合改革成果得到巩固;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依法行政的意识不断强化,部门职能进一步转变。二是对外开放工作打开新的局面。主动参与周边地区资源整合,共谋发展;积极开展对外招商推介,先后与吉林省洮南市、浙江省镇海区结为友好县市(区),与深圳中技实业(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全年利用外资245万美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4.5亿元;接受对口支援到位资金及物资折款5620万元,同比增长233.7%。

(七)移民工作有序推进,城镇功能进一步完善。完成三峡库区农村移民生产安置373人,搬迁安置592人,移民投资1.01亿元。全面完成水布垭库区401米以下搬迁清库工作。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全面启动、库区产业化建设、农村库周交通建设、水布垭滑坡灾民安置、水库管理、“后三峡”项目争取等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城镇基础设施功能不断完善。新城供水工程已完成过江大桥管道安装及补偿,新建红石梁社区供水管网,净水厂正在进行设备安装。完成了白土坡居民点道路建设,启动了城区西陵广场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造和完善了巫峡广场设施及城区绿化,开展了城区环境综合治理,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八)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民生工作得到加强。一是科技水平不断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6.8%。二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育基础设施不断改善。6岁及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8.2年,同比增长8.0%;神农溪高中被评定为全州示范高中;“两基”工作通过了国家级评估验收,巴东县一中顺利通过省级示范高中验收,高考连续八年位居全州第一,避让搬迁取得实质性进展;县职中通过省级重点职业高中考核评估;寄宿制中小学校校舍改造7250m2,24977名贫困学生免费发放教科书,7500名困难家庭学生得到生活费补贴。三是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基本形成了以县为中心、乡镇为枢纽、村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网络和多层次多形式的办医格局。人民医院整体搬迁工程全面启动,住院楼主体封顶,后勤综合楼、宿舍楼工程进展顺利。乡镇卫生院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茶店子镇中心卫生院门诊楼、大支坪镇卫生院、水布垭镇中心卫生院综合楼主体工程结束;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2.6%,以户为单位的参合农民达到35.58万人,全年补偿费用总额为1220万元。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利益进一步得到保护。四是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社会保险新增扩面5048人,征收社会保险费6525万元,同比增长24.8%。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安置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502人。五是人口和计划生育国策进一步贯彻落实,人口自然增长率3.29‰,实现了控制在7‰内的预期目标。六是文化体育、广播电视、民族事务等社会事业也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在认真回顾和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应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一是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不足,农业生产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够,名优特新产品不多,龙头企业实力不强。二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工业企业规模小,产业技术层次低,产业结构趋同,产业关联度不高。三是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对外开放步伐缓慢,投资硬软环境较差,项目有效储备不足,经济发展后续动力不强。四是和谐社会建设任务艰巨,就业形式依然严峻,群众看病贵、食品安全、价格上涨、安全生产等问题较为突出。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采取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省、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紧紧围绕“产业兴县、科学发展、和谐惠民,全力打造实力巴东、活力巴东、魅力巴东”发展战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加快推进产业基地建设;着力特色优势资源开发,加快产业兴县进程;着力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促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主要预期目标。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8亿元,增长12.0%,其中一、二、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5.12亿元、12.18亿元,分别增长6.7%、21.0%和13.0%,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8.2:18.3:4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6亿元,增长15%;县市财政总收入达到2.8亿元,增长3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1.34亿元,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47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600元,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07元,增长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1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控制在10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4%。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一)强化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一是继续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确保粮食产量21万吨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建设和特色板块基地建设。烟叶产业在切实做好烟路、烟水、烟房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烟叶种植面积达到6.7万亩。蔬菜产业在切实加强冷藏保鲜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增绿色无公害蔬菜基地1万亩,达到20万亩。魔芋产业在切实抓好芋鞭良种繁育和病害防治的同时,新增魔芋面积0.4万亩,达到6万亩。桑蚕产业在切实抓好鲜茧生产和加工转化的同时,新发展桑园面积0.8万亩,达到2万亩。柑桔产业在切实加强现有基地的培育管理、冷藏保鲜和营销体系建设的同时,新建柑桔基地1万亩,达到11万亩。茶叶产业在切实加强对现有3.2万亩苗圃进行培育、管理和改造的同时,稳步推进集约经营,大力提升产品质量,做大做强茶叶产业。药业产业在切实支持时珍堂药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新发展中药材基地2.2万亩,达到18万亩。小杂粮产业在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大力开发杂粮产品、努力拓展销售市场的同时,新发展小杂粮基地2万亩,达到7万亩。畜牧产业在切实抓好生猪品种改良,加强疫病防治,发展规模养殖的同时,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110万头,生猪出栏达到65万头,努力创建生猪大县。二是加大农业科技投入,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紧紧抓住北京中关村支持我县“两村工程”建设机遇,大力发展信息农业和电脑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大力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努力开发名优特新产品,力争新增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有机产品标识认证10个以上。加快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建设,扶持壮大农村专业合作社,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新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10个,建设乡级农家店3家,村级农家店100家。三是大力培植、扶持农产品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依托现有产业,引进、培植、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农产品从种植、养殖到市场商品的转化增值,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四是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业发展的条件。继续加强农村交通、生态家园、农村饮水安全和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完成“通畅工程”250公里和“通达工程”77公里,新建沼汽池10000口,解决农村2.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切实抓好库区绿化带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工作,努力提高土地质量和生产能力。认真抓好病险水库整治、小流域治理和人工影响天气等工作,努力提高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五是全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整村推进扶贫工作。已纳入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在深入调查研究、认真编制规划的基础上,切实组织实施,力争初见成效。继续强力推动整村推进扶贫工作,今年在继续抓好现有20个村的扶贫开发工作的同时,再新启动20个村,完成扶贫搬迁400户。六是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面落实好支农惠农政策,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切实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维护好外出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严格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坚决查处各种涉农乱收费,切实保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

(二)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壮大县域经济实力。牢固树立工业强县意识,以优势资源为依托,以规模效益为重点,以兼并重组为手段,优先发展水电、矿产、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8年全口径工业总产值达到13.9亿元。一是加快水电开发进程,强力推进沿渡河流域三、四级电站及后河电站建设,启动桥河二级电站、泗渡河电站建设,认真做好支井河、庙坪河等流域开发规划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加快优势矿产资源开发。加强资源勘探,进一步做好资源开发规划与前期工作。鼓励全县煤矿企业实施规模化、公司化改造,促进煤炭资源有序开发。积极支持义和工业硅节能降耗技改,努力提高生产能力和出口创汇能力。三是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全力支持福润、多仁、绿野、三峡酒业、水布垭酒业、时珍堂药业、鹏程茧丝绸、野之源、土家人等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扩大生产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力争新增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州级龙头企业。四是抓好“成长工程”和“落地工程”。对现有工业企业要千方百计给予帮扶,协调解决发展中的困难,使其不断成长壮大。对招商引进企业要积极创造条件,围绕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优化发展环境,搞好跟踪服务,使其尽快落地并快速发展。重点做好30万吨炼钢工业实验、煤矸石综合利用、香港益濠服装基地建设、中密度板生产加工、5万头生猪养殖项目、仓储物流及车站建设、四星级宾馆建设、肠衣精加工、长毛兔养殖、巴东城区及县工业园区天然气供气、支井河流域开发、沿渡河流域开发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与协调服务,切实开展好“招商项目落实年”活动。五是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打造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强化野三关“经济中心”地位,整合各种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快速推进园区基础实施建设,完成以谭家村小区为主的市政设施建设,启动巴东二水厂等配套工程建设,为企业入园创造必要条件。优化园区投资环境,提供优质服务,鼓励企业进入园区发展,力争3-5家入园企业建成投产。同时要制定园区企业准入政策,建立无绩效退出机制,提升入园企业质量,把园区打造成现代工业园区。

(三)切实抓好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改善经济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一是大力发展交通,使全县交通条件由经济制约型向发展适应型转变。2008年力争完成省道宜巴线13公里的路面改造工程、巴巫公路沿楚段22公里路面改造工程、东大线13公里路面改造工程、太溪线边坡治理和27公里路面改造工程、茶税通乡油路22公里路基路面工程、北界路基垮塌治理工程、关口山至小溪河17公里的建设任务;启动李家湾件杂码头建设。二是进一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地灾治理进度。完成大坪至岩湾桥道路改造工程、完善西陵广场建设,完成东壤口垃圾填埋场、溪丘湾污水处理厂建设,并投入运行。加快三峡库区三期地灾治理和高切坡治理进度,加大库区土地整治力度,完成移土培肥二期工程。三是加强工业及能源项目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提升县域经济发展的内生力。四是全力支持宜万铁路、沪蓉西高速公路、水布垭电站以及即将启动的沪渝高速公路建设,优化建设环境,保障工程建设进度。五是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管理。严格执行“五制”管理的有关规定,加大项目建设的协调督办力度,确保工程建设进度和质量,确保工程建设安全和干部安全。六是加大项目前期工作进程。依据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紧紧围绕我县的优势资源和特色产业,紧紧围绕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集中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全力推进前期工作,不失时机地加大争取力度,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后续力。

(四)深化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一是继续深化财政改革。严格执行部门预算,加强财政资金监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严格税收征管。二是深化金融改革。进一步做好经济金融环境的综合整治,创新信贷方式,拓宽融资领域,提高融资效率,强化金融监管,加大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贷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增幅达20%以上。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机遇,抓好相关产业的对接和争取工作。充分利用已经达成的区域合作协议和相关企业集团的战略协作关系,抓好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我县的人脉资源,扩大交流与合作,吸引我县在外地创业的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四是加大承接对口支援力度。充分利用北京市和省直相关部门对口支援我县的机遇,进一步加强工作衔接,全面拓展对口支援领域,力争取得新的进展。同时,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在民族地区实施“616”工程机遇,加强工作衔接和项目筹划,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切实加强移民工作,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一是全面完成三峡库区175米水位线下的移民搬迁安置任务,确保库底清理目标的实现。二是进一步抓好库周交通网络建设,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力争完成平阳坝大桥及连接线的建设,启动罐子口大桥建设。三是进一步抓好滑坡灾民安置工作。加强黄土坡、黄腊石及水布垭库区滑坡体的监测预警工作,确保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四是进一步做好库区产业发展基金项目的争取和实施监管工作,确保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切实加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严格执行库区后期扶持政策,确保库区稳定和谐。五是进一步加强三峡、水布垭水库的后期管理,围绕水库环保及运行安全,做好库区流域综合治理等项目的争取工作和后三峡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的相关项目争取工作。六是科学编制城镇规划体系,完善城镇功能,加强城镇管理,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城镇化率达到28%。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4篇

上半年计划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报告》说,今年以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环境极其复杂。在内外部调整力度明显加大的情况下,全市经济经受住主动实施调控的考验,实现了在调整中优化、在优化中发展,调结构、转方式迈出坚实步伐,重点领域调控初见成效。“十二五”重大任务开局良好,年度主要指标和重大任务基本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好于预期。

本市经济实现平稳协调增长。本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总体好于预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服务业增长8.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实现2364亿元,增长15.6%;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3230.8亿元,增长11.3%;进出口总额实现1856.33亿美元,增长28.7%,实际利用外资38.3亿美元,增长6.8%,均好于年初目标。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较好。经济效益增长快于经济总量增长。1―5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2.9%,快于同期工业增加值增幅4.8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增长27.3%。地方财政收入实现1654亿元,增长27.9%。一季度万元GDP能耗下降8.4%,上半年规模以上万元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13.2%;空气质量二级和好于二级天数比重达到77.3%。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创新势能加速积蓄。上半年全市完成技术交易成交额1080.8亿元,增长35.2%;1-5月份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自主”企业出口14.6亿美元,增长24.8%,高于全市出口增幅23个百分点。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除电子信息外,先进制造技术、生物工程和新医药、新材料及应用技术等高技术领域收入增长均超过20%。全市首批16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及首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通过认定。政府累计签约采购自主创新产品32亿元。重点产业态势良好。服务业发展优势依然突出,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比较稳固。信息服务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8.3%、15.6%、10.9%。现代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9%。现代产业发展势头良好,设施农业和种业收入分别增长13.8%和41.5%,农业观光园和民俗旅游收入分别增长37.6%和12.8%。内需支撑作用不断优化。投资、消费保持平稳增长。投资结构呈现“五个倾斜”的特点,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一是向重点工程倾斜,累计完成投资726.2亿元。二是向重点产业倾斜,完成工业投资319.8亿元;三是向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完成基础设施投资512.5亿元;四是向政策性住房建设倾斜,完成投资278.7亿元。五是向实体领域倾斜,建安投资增长30.4%。消费拉动向多元化转变,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23%。

区域功能特色更加鲜明。四类功能区要素配置效能进一步提升。首都功能核心区内涵发展、集约发展特征日益明显,知识、技术等要素投人不断加快,生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区域经济保持较快增长。城市功能拓展区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但集聚优质要素的能力不断增强,发展势能仍较为充足。城市发展新区土地、资本投入力度持续加大,整体处于加速建设和发展时期。生态涵养发展区一些高端要素开始进入乡村旅游、影视休闲、文化研发、养老保健、循环经济等生态产业领域。创新和高端产业发展高地加快构建。重大产业化项目加快转化。北部产业带产学研项目加速引进落地,总收入增长20.9%。南部产业带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一批重大项目加紧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发展态势良好。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总收入增长19.3%。CBD税收增长17.7%。金融街税收增长50.3%。奥林匹克中心区税收增长20.7%。临空经济区税收增长31.4%。薄弱地区加快发展。2011年城南行动计划相继实施。西部地区转型发展扎实起步,文化创意产业和生产业开始发力。南部地区重大项目建设有序推进,城乡结合部50个重点村建设稳妥推进,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

重点领域调控效果显现。房地产调控取得实效。本市率先提出“稳中有降”的房地产调控目标,政策效果逐步显现。投资投机需求得到有效遏制。首次购买商品房购房者比例提高到90%左右,商品住房开始回归居住属性。商品住宅价格涨幅稳步回落。6月末,新建普通住房价格成交均价比上年全年降低了6.1%,新建商品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同比上涨2.2%,涨幅连续回落。政策性住房保障力度显著加大。完成保障性住房土地供应811公顷。新开工各类保障性住房12.6万套,已竣工3.6万套。缓解拥堵措施出现成效。早、晚高峰主要道路通行速度有所提高。融资结构进一步优化。上半年全市新增人民币贷款2176.2亿元,同比多增76.1亿元。重点领域得到信贷优先支持。直接融资超过间接融资。生活必需品市场保持稳定。社会民生不断改善。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51%,全市法人单位从业人员同比增长4%。社会保障水平稳步提高。社会建设和管理创新不断加强。

《报告》说,总体看,上半年本市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良好,经济运行态势符合预期。本市实现了有质量、有效益的经济增长,特别是直面城市发展难题,下决心加大主动调控力度,有利于变压力为动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有利于缓解资源环境压力,有利于各方面把握好节奏、缓解社会矛盾。

下半年计划执行中需关注四方面问题

《报告》说,下半年,国内外环境仍复杂和严峻,外需不振与内需调整相互交织,主动调控政策与经济自身内在调整相互影响,本市发展仍面临一些压力与挑战,完成全年任务尚需付出艰苦努力。

一是实现价格调控目标压力较大。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上涨5.5%,新涨价因素有所增加,价格水平持续高位运行。输入性通胀压力仍然较大。国内价格水平总体处于高位。价格间接传导压力加大。价格上涨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传导的趋势增强。扣除物价因素后,本市城乡居民收入实际增速与年初目标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二是经济运行环境出现一系列新变化。从国际看,全球经济增长乏力,调控政策有所收紧,债务危机和通胀压力持续加大。从国内看,价格持续高位运行,部分先行指标开始走弱。本市经济运行出现一些新情况,从产业支撑看,工业增长

稳定性减弱。从政策影响看,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本市车、房调控影响还在陆续释放,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补偿政策出台给拆迁工作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新增长点尚在培育,后续影响还需关注。

三是项目需求集中,资金平衡难度增大。目前,本市建设任务、时序和资金需求相对比较集中。部分重大项目和重点区域融资难度增加、融资成本上升。政府财政和建设资金平衡难度加大。

四是实体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仍需关注。成本上升、需求放缓等加大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压力。部分中小企业和高科技企业资金链条收紧,回款周期延长。同时,外需有所减缓,工业出货值增速连续13个月下滑。

着力七大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计划

《报告》指出,下半年是完成全年目标和任务的关键时期,也是确保全市经济实现平稳增长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和发展方式转变,坚定不移加强主动调控不动摇,确保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

《报告》提出要着力七大方面的工作。其中包括与经济发展直接相关的几大方面。

一是着力巩固投资和消费支撑。《报告》提出,要采取综合措施,持续增强内需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在投资促进方面,重点解决融资、项目前期、拆迁等主要瓶颈,全力落实重点建设任务。多渠道、多模式平衡建设资金。有针对性地规范现有投融资平台发展,抓好保障房、南水北调等新平台建设,增强平台融资能力。推动融资渠道已明确的框架协议资金尽快到位。加强与央企深度合作,多种方式吸引央企资金投入。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抓好小城镇发展基金、新城建设发展基金、文化创新基金设立和运营。鼓励市和区县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园区开发等方面采用BT、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用好政府投资。在需求旺盛情况下,各区县、各部门要切实区分轻重缓急、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有序推动高端要素落地。加强专项调度和绿色审批通道服务。积极启动一批城市节水改造、农村节能房改造、雨水调蓄池等项目建设。加强拆迁和土地供应管理。重点完成在施土地储备项目扫尾,增加有效土地供应,把握好熟地入市步伐,适当增加经营用地供应,支持商务楼宇建设,为后续产业进入创造条件。加快保障房建设,力争实现9月底前全部开工,确保完成全年竣工任务。进一步加强投资全过程监管。

在扩大消费方面,重点开拓新兴消费空间、消费业态和消费领域。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举办刷卡消费奖励等系列活动,加快保障性住房入市进度,带动相关消费。集中建成推出一批大型商业设施,主动引导老字号、品牌商户布局,营造特色街区、郊区新城商业氛围,打造新兴消费热点区域。拓宽消费渠道,延伸消费链条,扩大网上购物份额,推动产品创新,培育新兴消费。做好黄金周旅游营销,开展与周边区域及京沪高铁沿线的旅游联动,拉动外来消费。大力发展影视、文化、娱乐消费、扩大服务消费和精神消费。在扩大零售的同时,更加注重鼓励和培育批发业态发展,提升首都中心市场功能。

二是着力抓好科技创新和产业促进。《报告》提出,处理好“合”与“得”的关系,在调整退出的同时,推动创新要素和高端产业落地。加快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为加快流入的创新资源和要素创造落地条件。统筹用好100亿元的政府支持资金,全年完成60亿元自主创新产品采购,支持重大科技研发和产业化项目及重点产业功能区开发。加大对高技术企业贷款贴息和融资补贴力度。集中力量抓好专业特色园区规划建设,积极培育新兴业态。加快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建设,在节能环保等领域布局一批市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推进城市应急物联网应用等关键技术示范工程。提升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大服务业开放力度,研究设立支持“北京服务”的相关基金,加紧出台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相关政策措施。全面加强国家文化中心建设,推进文化主题公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做大做强文化创意产业,提升文化中心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促进会展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本市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带动相关产业链发展,培育北京创造品牌。落实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投计划,加快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

三是着力抓好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区域培育。《报告》提出,大力推进高端产业功能区和重点区域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两城两带建设。推进南北两个产业带规划和建设。提升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服务环境。用足用好各项政策,推进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大发展,突出抓好核心区海淀园的升级和发展。抓好商务中心区核心区重点地块开发建设,完善区域整体服务功能。强化金融街高端金融服务功能。强化临空经济区临空服务功能。扎实推动四大高端产业新区建设起步。做好园区规划、准入标准制定、软硬件环境完善等相关工作。全力推进通州高端商务核心区重点地块及文化旅游区、重点功能区开发进度,完善配套环境和政策体系。优先抓好丽泽金融商务区南区开发。加快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规划和建设。推进怀柔文化科技高端产业新区整体规划,集中力量推进国际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快推进城市薄弱地区和新城、新农村发展。

四是着力稳定物价水平和保障居民基本生活。《报告》提出,切实加强物价调控,抑制价格过快上涨,防止价格领域风险延伸扩散到社会领域。多渠道确保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落实新发展菜田5万亩、日光温室2万亩、建立稳定可靠的外埠生产基地20万亩的年度任务。通过政府入股等方式,推进新发地批发市场改造升级,在城市东南方向新规划建设大型批发市场。适当提高小包装商品的储备能力。实施绿色通道政策,发展新型流通模式,切实降低农副产品流通环节成本。完善社会救助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完善房屋租赁市场价格调控政策,增加租赁市场供应,严控住房租金价格不合理上涨。研究建立本市价格调节基金。加大市场价格监督检查力度,严厉打击各类价格违法行为。

五是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六是着力提升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七是着力抓好城市运行保障和各项管理等与民生改善,增加人民幸福感切实相关的内容及举措。

市人大财经委提出三点意见和建议

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了《报告》。市人大财经委主任委员王火代表市人大财经委所作的《关于北京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意见和建议》认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上半年执行情况总体是好的。同时指出,应清醒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市人大财经委对下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执行,着

重提出三点意见和建议。

一是全面完成全年计划指标,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

统筹安排好下半年工作,确保市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圆满完成,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同时,要加快完成与“十二五”规划纲要相配套的18个综合专项规划和64个一般专项规划,把规划纲要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加强对“十二五”规划重大任务的组织实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加快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的推进和落地。要切实发挥规划纲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真正做到长短结合、标本兼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促进本市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进步。

二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持全市经济发展的持续性和稳定性

坚持首都城市性质和功能定位,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率先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把握经济运行的节奏,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改善经营发展环境。尽快制定各类扶持政策,及时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缓解影响企业经济发展的问题,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全面提升首都服务业发展水平,扩大北京服务业在全国的市场占有率,形成优势产业集群,把北京的服务业发展成为全国的桥头堡和排头兵。实施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双轮驱动”战略,加快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充分发挥引领示范作用,率先实现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规划和建设好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增强首都文化创意产业的辐射力、竞争力,使文化创新和科技创新共同成为推动首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引擎。

社会发展计划范文第5篇

全面完成“*”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发挥政府对规划实施的组织、引导和保障作用;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形成全民参与和实施规划的合力。

第十七章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坚持执政为民、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推进政府管理方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创新,提高行政效率,促进政务公开,努力建设忧民所忧、乐民所乐的服务政府,务实高效、廉洁勤政的责任政府,依法行政、公正严明的法治政府。

(一)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按照“强化、转化、弱化”的要求,在履行好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职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通过制定规划、政策指导、信息以及规范市场准入,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依法履行市场监管职能,保证市场的公正性和有效性,为市场主体服务,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依法加强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的管理,注重加强社会公共政策的研究设计,完善实施机制,妥善协调各种利益关系,增强维护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加大政府对公共产品与服务、公益性事业的投入,逐步缩小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获得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效率。

改进行政管理方式。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改革行政许可方式,充分运用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督管理等手段,对经济和社会事务实施管理。合理区分行业性质,实行分类管理。对市场竞争类行业进一步简化审批、核准程序,加强事后监管;对垄断性行业依法加强管理。

完善市区(县)两级政府管理体制。进一步完善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管理体制,合理划分和依法规范各级行政机关的职能、权限。加强市政府综合调控、统筹协调和分类指导职责,加强区县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管理职责,积极推进乡镇改革。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依法规范政府机构设置、职能确定和人员编制核定。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行政绩效分类考核机制。

(二)努力提高行政效率

健全科学的决策和执行机制。按照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规范有序的执行机制、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的要求,继续完善政府工作制度和运作机制。进一步完善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专家咨询制度、决策责任制度,逐步完善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听证制度。坚持和完善分工负责、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

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完善统一、安全、可靠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和应用支撑体系,推进跨部门、集约化的政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形成政府业务协同办理和网上服务的工作格局。

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深入贯彻实施《公务员法》,加强政风建设,建立健全公务员的新陈代谢机制、竞争择优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完善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加强法制教育,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清正廉洁、作风优良的公务员队伍。

(三)全面推进依法行政

加强依法行政制度建设。深入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按照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诚实守信、权责统一的要求,全面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加强和改进政府立法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的立法机制,进一步完善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和备案制度。深入贯彻《行政许可法》,完善行政许可配套制度建设。以继续推进综合执法体制改革为重点,建立和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进一步理顺执法体制,整合执法资源,完善执法程序,规范执法行为,改进执法作风。建立健全行政执法责任制、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和评议考核机制。

政府信息公开

为建立公正透明的行政管理体制,保障公民、法人和其它组织的知情权,*率先制定并实施《*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建立了市、区(县)两级政府信息公开联席会议机制,逐步形成提供集中查询、重大决定草案公开、免于公开类信息备案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同时,在关注度高、公益性强、公权力大的一批行政职能部门推行政府信息主动公开试点,通过政府公共检阅点、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新闻发言人和档案馆等多种渠道,依法为社会和市民及时公开信息。

深入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按照“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的总体要求,深化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建设,拓宽公开范围和渠道,完善新闻发言人制度,建立和落实政府信息公开争议解决机制和监督机制,为社会提供公开、透明、高效的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各级政府要自觉接受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接受人民法院的司法监督,接受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监督,切实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侵权要赔偿、违法须追究。加强政府内部监督,监察、审计部门要依法独立履行监督职责。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第十八章加强规划实施与保障

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民主性,进一步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更好地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作用。

(一)完善规划体系

明确各类规划功能。要不断完善由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区县规划共同组成的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体系。增强总体规划对各级各类规划编制的指导作用;组织编制若干专项规划,作为指导特定领域发展、审批和核准重大项目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等的依据;组织编制区县规划,把总体规划在特定区域予以细化和落实。

完善规划编制的协调衔接机制。高度重视规划衔接工作,促进专项规划、区县规划与总体规划相互衔接以及各级各类相关规划之间的相互衔接,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相关领域规划的相互协调。

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编制各级各类规划要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要认真听取本级人大、政协的意见,自觉接受指导。要采取多种方式进一步听取公众意见。规划草案形成后,应当组织专家进行深入论证。

(二)建立健全规划落实机制

强化规划落实。各级政府部门要结合职能,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各类规划中的相关任务。要把规划与有关建设计划、各类行动计划以及年度计划紧密结合起来,远近结合,形成合力,使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和各项措施加强规划编制实施制度化建设

《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指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若干意见》要求,要建立健全规划体系,完善规划编制的衔接协调机制,建立规划编制的社会参与和论证制度,加强规划的审批管理,建立规划的评估调整机制。

实施规划评估。规划实施一段时期后,围绕规划提出的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政策措施,要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全面分析检查规划实施效果及各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推动规划有效实施,并为动态调整和修订规划提供依据。

扩大公众参与。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面向社会,面向广大市民广泛宣传规划,不断提高公众规划意识,让更多的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在全社会形成共同参与规划实施和依规划办事的良好环境。

预期性和约束性指标

根据规划指标的不同属性,“*”规划的主要量化指标分为预期性和约束性两大类。预期性指标是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现,政府通过综合运用政策手段引导社会资源配置,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市场主体的行为尽可能与政府希望的发展方向相一致,努力争取实现。约束性指标是在预期性基础上强化政府意图的指标,政府要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和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