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学探讨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专业学科布点
浙江传媒学院动画专业学科形成创建于2001年,同年开始招收专科生,是浙江省最早招收动画专业学生的高等院校之一。2004年,正式招收本科生。目前动画专业共有在校本专科生476人,报到率100%,连续几年来呈上升趋势。
动画学院的教学研究将充分发挥依托我校独特的专业学科群和人文环境,如:影视文学、音乐制作、播音主持、录音艺术、影视编导、影视表演及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等相关学科优势,以数字媒体的人文关怀为内涵、以传统民族文化为底蕴、以高新技术和唯美时尚为延伸。提供在校师生进行专业方面的创作实践、科研创新及学术研究。为我校作为国家动画教研基地创作中心的发展奠定厚实基础。近几年来,学院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科学研究、实验实训设施建设、经费投入、产学研一体化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对动画学院进行了重点倾斜,动画学院办学质量、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办学影响力都得到显著提升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英国文垂大学、德国敏斯特大学、美国马里兰大学、美国德克森大学、新加坡特许科技学院等多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2.研究平台的开放
浙江传媒学院拥有浙江省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传播与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与浙江广电集团联合组建浙江广播电视研究院,建立了8个院级重点研究机构,围绕动漫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工作的。在动画创作上,学院具有本土资源的独特优势。学院专业特色鲜明,配有先进的教学实验设备,现有虚拟演播实验室、非编实验室、高端动画实验室、音视频综合实验室、MIDI制作实验室等40多个实验室对我院动画学院的协作支持与协助配合使得我们独立制作完成一部动画片有了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3.区域地缘优势
浙江传媒学位于杭州高新经济技术开发区,在下沙高教院区有14所高校,是人才培养相对集中的地方。根据全国和浙江省动漫产业迅速发展的态势,整合自身资源,适时组建了浙江传媒学院动画学院,并确立把动画学院建设成为浙江省“动画人才培养与人才信息交流中心、动画科研与技术开发中心、动画节目制作与节目交流中心、动画文献信息资源汇集与散发中心”的发展思路。学院近三年组织参加了杭州国际动漫节,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应,并与众多动画院校进行了各种形式的交流,与动画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学院承办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的“中国动漫产业高峰论坛”,学院被杭州市人民政府授予“第二届中国(杭州)国际动漫节先进单位”称号。学院在常州国际动漫节上,与常州动画产业基地签署了建立学生初中基地的合作关系,为学生实习与实践,直接参与动画产品的制作与生产搭建了广阔的平台。
4.设施资料支撑
浙江传媒学院已投入使用的动画专业相关的实验室面积达500余平方米,硬件设备总值达500余万元。学院建有4个多媒体动画实验室(二维动画系统、三维动画工作站、非线性编辑系统),定格动画工作室资金已到位,正在紧张建设中。学院覆盖传媒各学科领域、价值逾亿元的实验设备为形成完善的动画创意、制作等教育产业链提供了扎实的设施保障。目前学院已经能够完成卡通漫画、二维动画、三维动画、游戏动画、后期合成等动画实验和制作,能较好地满足教学科研和生产的需要、满足学生实验实训的需要。
学院现有4个校内专业实习基地,校外5个稳定的专业教学实习实训基地,学院的100余个院级实习基地都可作为动画专业实习实训基地,这就为推进产研学结合,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构建了一个扎实的平台。
目前学院图书馆与动画专业学科相关的馆藏图书音像资料种类已达8377种,其中专业图书26413册,音像资料18681种,学术期刊21种。影视动画学院另建有图书资料室,订购有上千种专业书。学院拥有的图书资料能较好地满足动画教学与科研研的需要。
二、动漫基地建设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动漫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国家广电总局在全国推动了17个动画产业基地和6个动画教学研究基地的建立,促进规模化发展和培养优秀动画人才[3-1],有了很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最流行的动漫作品依然是日本、韩国、美国的作品,如怪物系列、《变形金刚》等。一些业内人士提出,表面看繁花似锦的中国动漫产业目前仍处在模仿期、混沌期和迷茫期,还没有来得及沉淀下来,找准符合中国市场的动漫产业发展道路[3-1]。这话没错,分析其原因,有下面几点值得思考。
1.基地的定位不明确,各自的优势特色不明显
动漫基地的重复建设和跟风现象严重,不少动漫基地还在观望等待,组织机构不到位,总体规划不明确,定位模糊,原申报基地的优势没有融合到动漫基地的建设中来。有的动漫企业同时进驻好几个动漫基地的现象。名目繁多的动漫节、动漫展始终跳不出漫画家签名、动漫真人秀表演、出售动漫周边产品的固定套等。
2.动漫产业链有错位和断裂显现
一般认为,成熟的动漫产业要经历“漫画——动画——衍生产品”的运作模式,即以风险性最低的漫画连载为起点探索和检验市场,然后出单行本,获得市场认可以后再制作动画进一步培育和拓展市场,最后由衍生品的开发来实现利润最大化,这就需要一个相当长的市场周期。
中国与日本同处于亚洲,均属东方,但是中国与日本的动漫运作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日本的运作模式是动漫公司进行前期的运作,制作过程是:先做产业链,再做作品。具体为:投资广告片――电视台播出――融入整个产业环节――制作作品。而中国大部分动漫制作公司的运作模式处于初级阶段。其制作过程是:先有作品,再做产业链。具体为:作品——市场推广——电视台播出——出书——出VCD——出玩具等等。一项动漫投资显示,95%的资金投向了动画。漫画出版和衍生产品开发,在中国动漫产业链中处于薄弱甚至缺失的状况。
4.高校动漫师资不足
动画专业属新兴专业,目前我国动画专业在校生本专科生近40多万,研究生也在增加。但相应的专任教师就比较少,他们大都从美术类或计算机类专业转行做动画教师,师资大都年轻化,同时专业院校培养的研究生不足以补充教师队伍。由于高校教学评估要求,能上讲台的应具有主讲教师资格即必须具备讲师或硕士的资格,这样动画专业本科毕业生再想要进入高校任教的可能性不大了。同时具有实战经验的动漫企业骨干(本科生)也很难在高校谋得职位。近几年我院虽说引进了几位动画方面的硕士生,但大都没有实战经验,离动漫产学研一体化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动漫基地重点发展的方向
结合下沙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功能,扩展动画产学研平台的建设。确定重点发展影视动漫、游戏产业和领域,形成以影视动漫产业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格局。
1.影视动漫业
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动画短片的创作能力,积极打造影视动漫的产业链。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国际传播学院、音乐学院等资源和优势,建设发展影视动画园区,扶持自主创业,逐步壮大集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综合功能的影视动画业,扩大影视产品及衍生产品的开发。
2.策划创意业
完善和优化策划创意业发展的内部与外部的环境,构成与完善策划创意业的产业链条,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等规划打造若干个创意设计类集聚区。逐步建立策划创意设计产业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对创意设计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为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力资源保障。
3.网络手机游戏业
以建设国家动画教学研究基地为龙头,大力发展网络手机游戏业,提高网络手机游戏原创能力,促进数字媒体产业的规模化、特色化、国际化、高端化和集聚化,使软件业和网络手机游戏业成为我院现代服务业发展的突破口和生力军。
4.开放实验室及展示中心
结合每年杭州国际动漫节的优势,引进和打造品牌项目,做大做优国际动漫节中的高峰论坛及“美猴奖”中学生动漫作品参赛活动。(紧转第40页)
(紧接第25页)加强动画工作室基础设施建设,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探索学校与社会力量合作的新路子,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动画创作开发实验室平台。
5.教育培训业
培育一批专业化、社会化的数字媒体教育培训机构。按照“谁出资、谁受益”的产业化运作机制,积极推进社会力量办学及公办民助等多种形式发展数字媒体教育。
五、动漫基地保证措施
1.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领导与扶植。将基地建设纳如浙江传媒学院总体发展战略,使基地建设成为学校影视动画产学研一体化的形象工程。
建立浙江传媒学院国家动画教学研究机构,成立专门的委员会负责各自的业务活动,实现规划化管理与服务,具体承担基地的设施建设、经营管理、技术服务和产业引导等工作。
2.以政策扶持为引导
实施专项基金扶持政策。学校要从产业扶持基金中每年安排一定的人民币用以扶持影视动画学科建设及动画产业的基地的专项基金。基地也积极鼓励和帮助创新团队申报有关专项基金项目;
实施基地场所扶持政策。基地主要依托动画学院现有的场所设备开展工作,但学校还需从22层演播楼划拨出2间各60平方米工作室,用于扶持基地动画学创作。
3.以教学研究团队打造为依托
教学研究团队是基地建设的主力军,要极力打造好教研团队的建设,以动画工作室为单位,建立相应稳定的教研队伍。并要求任务按年度分解到个工作室,建立相应考核奖惩制度,形成良好的创作氛围。
4.以人才培养目标正确定位为基础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首要任务,动漫游戏产业的发展,最核心的就是人才。应十分重视营造一个人才能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的环境,为人才培养、吸收、集聚、创业创造条件。以项目的落户带动人才的引进,以人才的加盟推动基地的发展,从而形成项目、人才、产业相互依赖,相互推动的良性发展模式。
5.以产学研一体化为途径
加快发展影视内容产业,提升动画短片的创作能力,积极打造影视动画的产业链。依托动画学院、影视艺术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管理学院、音乐学院等资源和优势,建设发展影视动画园区,扶持自主创业,逐步壮大集创作、拍摄、制作、交易发行等综合功能的影视动画业,扩大影视产品及其后产品的开发。
六、总结与展望
中国的动漫市场是全世界潜力最大的市场,人口多,层次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人群欣赏水平多样,都是中国动漫市场的资源,所以中国需要建设一个创意与欣赏动漫的社会环境。目前社会动漫评价体系及欣赏氛围还没能包容动漫这个领域。所以,打造动漫基地要脚踏实地,培养这种动漫创意和欣赏的社会环境要从孩子抓起。
参考文献
[1]孙立军主编.高校动漫专业课程开发与教育技术改革[M]北京中国教育出版社.2007年.
[2]魏善沛编著.网页设计创意与编程[M].北京.清华大学.(2006)
[3]/news/news.aspx?id=38028
[4]/edoas/website18/info34290.htm
[5]/GB/48644/48662/6326099.html
[6]/f/games/082/13/547373.htm
[7]/pubnews/481801/20070618/521252.htm
[8]/GB/70806/70982/6189565.html
[9]/GB/6289809.html
[10]/GB/70806/70982/6189565.html
[11]浙江传媒学院国家教学研究基地规划.2007年.
从初中“空气”知识中“空气污染”的简介,“水”中“三废”的介绍,“一氧化碳”中“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的叙述,到高中化学制硫酸、硝酸知识中尾气的回收和利用,“炼铁”知识中高炉煤气的处理,“石油”中石化工业产生的“三废”、“煤和煤的综合利用”中废气和废液的处理,无不紧密地渗透着环境保护的内容。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围绕新课程标准,认真钻研教材,深人探讨教材中环保教育的因素,详细列出中学化学各章节可进行环保教育的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施以环保教育。
以“水”为例,在教材知识的基础上,应明确给学生指出:中国是一个水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人均水资源只有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4。我国434个城市中缺水城市达188个,年影响工业产值200多亿元。我国不仅水资源不足,而且“工业三废”、生活污水的任意排放,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也造成了水的严重污染。据1987年的统计显示,我国污水排放约416亿吨,其中,45%A源于城市污水,55%为工业废水。根据我国有关部门对532条河流的监测,有436条河流有不同程度的污染。据推测,每年排人海洋的污水和固体废物已超过1000亿吨。
在讲述酸雨的形成过程中,教师应让学生了解其主要污染物SO2,是煤炭燃烧时排出的。练习题如下:某城市每年用煤约300万吨,其中含硫量按1%计,每年排放二氧化硫多少吨?一般80%的硫氧化成SO2,若此二氧化硫全部转化为硫酸,可得多少吨硫酸?以上硫酸若以20%集中在城区,城区降雨量3.75×108立方米/年,那么,雨水中硫酸的摩尔浓度是多少?假设体积不变,其酸雨的pH值是多少?(答案pH=3.1)此题既让学生练习了化学方程式计算,摩尔浓度计算,又能真正了解到酸雨的危害性。通过化学知识与相关环保知识的有机结合,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使“爱护自然,保护环境”成为他们自觉的行动。
二、结合化学实验进行环保教育
化学实验的结果总是伴随气体、液体或固体物质生成,这些产物中许多是有毒或有害物质,散发到空气中、水中,都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不影响实验结果、观察效果的前提下,教师可引导学生改进实验内容及仪器装置,或变化实验的形式,从而尽量减少实验产物对环境的污染,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学习,而且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如许多实验毒气外泄,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装置漏气,因此,在实验前,教师要严格要求学生。首先,要做好气密性检验。在一些有毒气体的制备和性质实验里.增加尾气处理装置,或者及时烧掉把有毒气体转化成无毒或毒性降解物。如在浓硫酸与铜的反应、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只要将尾气用碱液吸收,就可有效防止实验过程中有毒气体的泄漏,减少对空气的污染和对师生的伤害。许多学生在制取气体时不考虑药品的用量,“跟着感觉走”,出现了实验室毒气弥漫。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逐渐在化学实验中树立“定量”意识。此外,一些难度比较大、毒性比较强、时间比较长的有机演示实验,可采用实验录像替代,既可以使学生获得有关实验的感性认识,达到演示实验的效果,同时也可以避免环境污染。当前,微型化学实验作为一种新兴的实验方法和技术正在国内外迅速发展。微型化学实验具有操作简捷、反应迅速、现象明显、节省药品、污染小且安全的优点。如果我们适当地将一些污染比较大的实验改成微型实验.不仅适应了化学实验改革形势的发展,也减少了化学实验对环境的污染。
向学生介绍Cl2,H2S,SO2,CO2以及CO等对人体的危害性,给实验环境带来的污染。然后引伸到环境中有关大气污染方面的知识。氯气、液嗅具有刺激气味、强烈刺激眼、鼻、支气管等粘膜引起肺水肿,吸人较多的蒸气会发生严重中毒甚至死亡。高浓度的液澳还会导致皮肤严重灼伤,产生疼痛并造成难以治愈的创伤。盐酸也是构成酸雨的成分,随着对酸雨研究的深人,大气中的HC1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吸人硫化氢气体时,流泪、疼痛、咽干,能引起结膜炎、气管炎等。吸人量大时,造成声带痉挛,喉头水肿,窒息死亡。大气中的H2S人为源主要来自于造纸厂、炼油厂和炼焦厂等。而SO2人为源主要来自于矿物燃料的燃烧,含硫矿石冶炼及硫酸、磷肥生产等。CO的来源主要是矿物燃料的不完全燃烧,石油炼制、钢铁冶炼等。其中,天然源比人为源大得多。其主要危害在于能参加光化学烟雾的形成,以及造成全球性的环境问题。CO2是含碳物质完全燃烧的产物,也是动物呼吸排出的废气,CO2虽然无毒,但近年来大气中CO2浓度不断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可能引起全球性的气候变化,因而受到科学家的极大关注,已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危害全球的六种化学品之一。
在实验进行前,教师要让学生了解上述内容,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对实验环境的污染以及对师生健康的危害。另一方面可引导学生对环境污染问题的思考.使无机化学实验教学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起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三、结合身边实际进行环保教育
仅仅依靠化学课堂上的理论传授在中学生中进行环保教育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培养和增强他们保护环境的紧迫感和自觉性,把环境保护的概念从理论转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仅仅在化学教学中讲世界的、中国的环境状况有时还不能使学生有切肤之感,似乎还有“空对空”之嫌。对此,在环境教育中,教师应结合当地实际,用一些实例教育学生,如我县中心城区人口约5万,每天产生生活垃圾10多吨。其中,废塑料、废纸及纺织品达13%。这些垃圾若都采用掩埋的办法来处理,其中的废塑料在土壤中可长达100年而不分解,势必对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通过这些直观的数字,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妥善处理生活垃圾,避免环境污染的重要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从多个角度去了解环境污染的严重性。让学生报告自己的“发现”:工厂愈来愈多,排放的烟尘让人窒息;汽车尾气的污染日益严重,尤其是一些未加尾气吸收装置的柴油车,一开起来就黑烟滚滚。由于这些烟尘及尾气的影响,冬日的早晨,浓雾团团笼罩,公路的能见度极低,交通事故频发。那么,怎么改变这种情况呢?学生们经过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一方面要减少污染源,为汽车安装尾气吸收装置,像北京等大城市一样,实行尾气达标排放。另一方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通过绿色值物的光合作用,改变城市的小环境,提高大气质量。开发新型能源,比如无污染或少污染的氢能源、原子能,以替代目前占我国能源消费总最75%以上的煤。通过学生的调查与交流,不仅了解了环境污染的严峻性,而且还会提高他们为改善环境做贡献的自信心和自觉性。
化学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科优势,渗透环境保护知识,使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也受到环境保护的教育。
【关键词】:信息技术数学课堂教学
【正文】: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教育教学的改革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学课堂教学呢,多数情况下是教师播放课件进行演示和讲授,于是学生就沿着课件、教师的思路进行学习。那么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想,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去呢?本人以“身边的行程问题”为例,从自己教学实践中谈谈我的做法。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创设相应的“虚拟情境”,要力求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虚拟情境”中学习数学知识,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做事,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身边的行程问题”是一节五年级的数学活动课。上这节课时正值奥动会,当时课间学生中最热烈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上课伊始,教师利用奥运新闻创设学习情境:美国飞人格林夺男子百米金牌每秒约跑10.13米。数学课中讲奥运新闻,学生觉得很新鲜。老师引导学生从新闻中找出速度、时间、路程这三个数量,从而复习这三个数量间的数量关系。把所学知识与学生的兴趣、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接下来创设了一个虚拟的生活情境:国庆节举行班队活动,全班同学分成四组分别到南昌、广州、北京、上海活动,并给全班学生分组。用课件出示地图及四个城市的一些图片资料,让学生对所到地方的方位及特点有一个感性的了解,使学生盟发一种想去的欲望。学生的情感被调动以后纷纷提问,比如:去南昌有多远,去北京有多远,我们坐火车去还是坐飞机去?如果我们坐火车去要花多长时间?……老师综合学生的问题提出了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各组选择什么交通工具去目的地?这样选择的理由是什么?
二、小组学习,自主探索
解决问题是学习的目标,学生要围绕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学习。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网页(多媒体制作):深圳交通网,网上有汽车、火车、飞机、轮船时刻表及有关资料。学生4人小组进行合作学习,学习中既分工又合作。通过资源共享,各组认真把所需要的数据及计算过程、计算结果记录在表格内。这个环节充分利用网上资源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收集信息并分析、综合、提炼和重组有用信息,以寻求对前面所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学生收集资料、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满足学生探索的需要。在虚实交融的学习中,学生的自主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锻炼,它已超越了过去单纯传授知识的层面,而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去自主学习。
三、交流协作,解难释疑
学生完成了收集资料以后,让同组同学交流意见。首先了解本组同学为了解决问题各查找到了哪些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计算出什么,计算时运用了哪个数量关系?学生查到的数据是很丰富的,比如去广州,可乘坐的交通工具有汽车、火车、轮船。又比如坐火车,可坐高速列车,可坐普快列车。接下来学生讨论:到底乘坐什么交通工具去活动地点?这样决定的理由是什么?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交流的过程既锻炼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又能促使学生之间相互学习,以形成对某问题的普遍认同。
知识的获得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能在综合的学习环境中被交流。通过交流、碰撞、激活思维,促进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等良好品质的培养。另外交流可增进学生与学生之间团结、协调、合群共事的群体协作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成果汇报,问题解决
学生在小组内探索、交流、达成共识后,接下来由各组组长汇报学习的结果。去南昌的同学说为了节省钱,将坐汽车到达目的地,去北京的同学说为了在行程中少耗费时间,将乘坐飞机到达目的地,去上海的同学说想领略一下海上的日出日落,将坐轮船抵达上海。学生的回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合理不合理之分,对学生的决定教师可提出适当的建议。本节课的学习中,学生根据要解决的问题查询所需信息,最终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这样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课外延伸,引导实践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赋予的重要任务。所以课后注重学生对所学知识地运用。上完这节课后,老师布置学生做一份“假期旅游计划”,同学们纷纷上网,通过看电子地图、查询相关的网站,了解从家到旅游地有多远的距离,可乘坐哪些交通工具,途中需要多长时间,买车、船、机票需要多少费用,了解、比较不同的旅游路线等,同学们和父母一起决定旅游的行程,他们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了实际生活中。
现代信息技术是一种推动教育跨越发展的重要教学手段。它是一种工具,不仅是教师教学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工具。信息技术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集中注意力,有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获取学习资料;有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终身学习意识;有助于全面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当然在数学课堂运用中信息技术的作用远不只这此,以上只是我在教学中的一点粗浅看法,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模式还有待我们继续努力,进一步探究。
【参考文献】
论文关键词:行动导向教学法项目学习法案例学习法引导文教学法
行动教学法是一种基于实际工作的教学方法。该方法产生于英国,由英国的教授瑞恩斯(ReginaldRevans)在20世纪60年代首先提出。随后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参与者通过小组讨论和再学习得到深入的思考,分享彼此的经验,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这种经验共享的方式,不仅能够得到创新的方案,而且可以帮助个人和集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这种方法被认为是过去四十年里管理和组织发展中产生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笔者有幸参加德国继续教学协会与中国教育部联合举办的旨在培养职业教学老师教学方法,开发职业教学媒体的“媒体技术”项目。在德学习期间,笔者系统学习了行动导向教学法。以下是几个典型的行动导向教学法的介绍。
1项目学习法
项目学习法又称项目教学法,目的在干提供更多的可能性让学习者更独立地组织自身,并更活跃地投入到教学过程。项目学习法由以下几个阶段构成:开始阶段:寻找并发现与参与者有关的一系列问题。第二阶段:将问题具体定位。首先确定一个针对问题的总体指导性目标。其次,提供初步的关于问题形式,计划和实验的行动引导介绍。第三阶段:勾勒行动和解决方案的基本原型。在这个阶段,参与者们需要更准确的阐明目标,通过制定计划来解决问题。第四阶段:模拟阶段。该阶段需要测试拟定解决方案的可能性,并检验解决方案是否可以顺利的执行。最后阶段:用实验性的检验来完成项目。如果需要在工作共享原则下进行平衡实现,那么执行计划或者实现结果。由此看来,项目学习法使参与者不仅能够建设性地投入到课程中,而且能够使他们参与到先前的课程计划中去。因此,项目教学法是以成果和实践为导向的,它有助于参与者学到更多课堂以外的东西,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实践。同时,项目学习法是面向问题的。项目学习法通过分析问题和更精确地陈述问题,以及通过寻找和模拟可选的行动途径,试图为问题或结果寻找一个解决方案。项目并不针对非真实的情境,而是针对符合实际情况并有主观或客观利用的情境。但是在项目学习法实施中,教师不仅需要有专业能力,而且必须在项目计划和决策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超级秘书网
2案例学习法
案例学习法,又称案例教学法,是一个复杂的引导过程。其首要任务是发展解决问题的理念。在实践中最可能发现问题的各种情况,参与者必须独立地分析问题所处的环境,并且在团队工作中寻找解决方案。
案例学习法主要被划为三个阶段。在案例学习中,参与者在某种标准下对不同的方案进行严格的比较和选择。作为案例学习的基本条件,必须在寻找信息和获得信息之前辨析这些问题。初始阶段,参与者应该分析问题并且全身心投入到这个问题中去,以便为未来的工作打好基础。第二阶段是问题解决方案阶段。参与者应该搜寻不同的解决途径并且决定哪种方案、途径最为合适。最后一个阶段是评判方案。在小组中,参与者比较、讨论不同的方案,并且与其相似的实际解决方案作比较。这种比较有助于参与者更接近实际,同时有助于执行真实的评估,以便于在未来的实际计划中去运用成果。有的学者再次将其过程细化,把案例学习过程划分为以下阶段:
介绍——信息——研讨——决策——辩论——评判。
从这些阶段看出,只是细化了阶段,在原则上还是基于上面三阶段的。案例学习法在方法上并没有受到限制,教师可以在各种变化中选择以安排自己的课程。
3引导文教学法
引导文教学法,又称引导课文教学法,是借助干预先准备的引导性文字,引导学习者解决实际问题。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引导文教学法通过行为实践和学术研究得以不断完善和扩充。下图为引导文教学法的课程流程:
l信息收集——2计划——3决策——4实施——5检验——6评估
l我们要做什么——2该怎么做?——3决定工作方式以及与培训师交流、工作计划、引导问题——4分块逐项工作完成任务——5任务完成得符合专业要求吗?检验表格——6下次如何做得更好?与教师交流。
引导文教学法帮助学生更深入了解某个培训阶段,并且理解在这个阶段教学过程和工作过程的规则。一个完整的引导文教学通常包括:引导问题、工作计划、检验表格以及引导原则。
由引导文来加强对实际任务介绍的理解,包括所谓的引导问题。参与者在独立解决复杂问题时根据引导问题的指示来完成。参与者通过所提供的媒介和引导问题的引导,找出独立应对任务的知识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参与者获取知识并计划工作,更有利于他们做好应对未来实际工作的准备。
一次讲课,听课人共61位,我写了以下三个命题:
甲:教育必须为经济服务。
乙:教育与经济有密切的联系。
丙:教育与经济为何是关联着的呢?
接着便问:对于以上三个命题,请思考一下,看看自己最喜欢其中的哪一个,并强调,只从喜欢的角度选,只选其中一个。停顿一段时间(保证一定的思考时间)之后,就请选甲的人举手,此刻仅1人举了手;再请选乙的人举手,有19人;最后请选丙的人举手,有41人。看来61人都作了选择,无弃权的。
这是我做过的一个测验。其结果竞显示出如此大的差异,选甲的只有一人(百分之一点几),选丙的人近70%。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我还曾做过多次类似的测试,结果大体相近。为何会是这样呢?
事实上,如果对丙比较了解了,自然能理解乙;若理解了乙,甲还会不清楚吗?这是从逻辑上讲,甲命题的价值最高。
从一般的感觉来说,甲给人留下的想像空间最小,而丙给人留下的空间最大。喜欢自由思考的人自然会更喜欢丙。
甲、乙、丙三个命题的性质是不一样的。甲是应然性命题,乙是实然性命题,丙是或然性命题。甲、乙都有定论,丙并无定论。然而,按一般的思维过程,定论是从无定论的问题研究那里来的,无定论命题包容性显然更大。
从或然性命题那里所直接获得的是实然性命题,其间有源流关系。
应然性命题又是从实然性命题那里来的,其间也有源与流的关系。
从学术探讨的角度看,或然性命题是入口处。入口后所获得之成果(定论)有层次之分,实然性命题处在理论层次,应然性命题处在应用层次。
为什么会有这样显著的差异呢?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一般而言,在定论与未定论之间,人们更喜欢未定论,在可思考余地的比较上,人们更喜欢余地更大的对象;在档次上,人们会尽可能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简而言之,人们更喜欢奇异、喜欢自由、喜欢飞翔。
这一测验似乎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一些重要的启示。
一
对于教学的进程有各式各样的分析,有各种各样的设计。但是一般情况下会有这样两个进程:一是由未定论向定论的过渡;二是由实然到应然的过渡。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正是引导学生完成这两类过渡;这两种过渡都意味者认识的变化、认识的进展。对于认识的变化可以从多个角度考察。有感性到理性、个别到一般的过程,也有我们这里提到的过程。当然还需注意的是,教学不只是一个认识过程,它是学生和教师多方面心理演进的过程。虽然认识过程特别值得关注。
多种多样的教学设计大体上离不开这样两种过渡,实际的教学就在于我们如何去把握。学生总是从或然到释然,到实然,再到应然的,用哲学的语言说就叫做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说的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根据什么设计教学呢?难道不是根据我们对过程的理解和把握来设计的吗?
设计常常进入程序,设计出一定的步骤,好的程序就有可能有好的效果。教学不能匆匆忙忙进入应然,有时候,那只是一种表面功夫,往往造成似懂非懂,不知所以然,往往堵塞了思维的充分展开。进入应然恰似水到渠成,水若未到,渠只能干等。仓促进入应然是一种不成熟的教学行为,可惜这种现象相当普遍地存在,甚至一些教学理论就有这样的毛病。
二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位“老师”谁来请,学生去请,可是老师有义务帮助学生去请。这位“老师”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兴趣的东西才可能喜欢,比较喜欢的东西多半是对其有兴趣的东西。这个简单的提示也告诉我们学生喜欢什么。喜欢不喜欢也是比较而言的。学生比较不喜欢劈头盖脑突然来临的断言,尤其是那种指指点点、斩钉截铁的断言。
学生比较喜欢你告诉我或你让我明白道理,至于应当根据这个道理怎么去做,最好我自己去寻求,我自己去选择。也就是说,教师告诉我实然,应然由我自己去说、去想、去找。
如果教师的教学艺术更好一些,从或然开始引导学生思考或讨论,并且居然通过这种引导让他自己发现了实然,他会更高兴,更感兴趣,更加喜欢。
兴趣常常从新鲜感、好奇感、疑惑感那里来。那会是个什么样子呢?为什么是这样的呢?为什么不是那样的呢?如果自己居然也能思考,能发现了,兴趣就更加强烈了。
一般人是比较喜欢异乎寻常、出其不意的,学生更是如此。一切都那样习以为常,一切都板上钉钉了,还会增加多少兴趣?如果还加上教授的人板起面孔说话,那更可能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讲得好的老师帮学生请来“老师”(兴趣),讲得不好的老师还可能赶跑“老师”(兴趣)。
再说,学问,学问,就是学“问”,学问就是从学“问”开始的。为什么那么高比例的学生相对比较喜欢或然性命题呢?这也表明,学生喜欢从学“问”开始。从定义或概念开始,从结论开始,是教学不宜采用的。这既不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也不符合学生的情意变化规律。
“问”不只是一个技术问题。即使作为一个技术问题也十分不容易。学“问”当然包括了学习“问”的技术、技巧。同样面对一种现象或一个事物,有的人仅仅技巧高人一筹就可以迅速提出一连串问题,而有的人就只是木然面对。
有一次,我请学生围绕“学会关心”这个命题提出问题,也是训练他们如何提问,亦即引导他们学“问”。等了好几分钟,竟无人提问。于是我只好就范了,自己问了:“关心需要学吗?”“不学也可以会吗?”“怎样去学会关心?”“关心些什么?”“任何关心都会有积极效果吗?”“大约要学好久才能学得像个样子?”学生多少有点兴趣了,“原来,一个‘学会关心’还有这么多问题啊”!
这个事例进一步证明学生是喜欢问、喜欢面对问题的,这与70%的学生相对喜欢或然性命题的现象是相吻合的。
学“问”本身确实还不只是一个纯技术性问题,还有学生敢不敢问、愿不愿问、爱不爱问的问题。过分看重结果而忽视过程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愿问,过分威严的教学可能使学生不敢问,没有相当讲究的教学艺术学生很难做到喜欢问,而没有这一切,没有学“问”,真正的学问又怎能获得?
教学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设问,不只是设计一系列好的、引人深思的问题,而且创造优良的发问环境,让问题在此环境中繁茂生长,让学生与教师互问,乃至互疑互质。这便是一种很高的教学境界了。学生在“问”中习得学问,在“问”中获得结论,在“问”中扩大想像与思维的空间,在“问”中获得宝贵的学习兴趣(“老师”)。
三
人们常说的,也是常担心的结果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这个“所以然”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实然,而“知其然”者之“然”常常就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应然。只知道应当是这样,应当这样做,不知为什么是这样,根据什么应当这样做而不应当那样做。
一般的课程编制者会注意到实然性命题的地位,并不急着进入应用,并不急着交待应当怎样做,也可以说是不急着进入技术性问题。
教学设计并不只是一堂课的设计。从大的方面讲,还需有整个课程的教学设计;从小的方面讲,则还需有一堂课中某个环节的设计,或称环节设计。由这些环节设计组成一个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又由一堂堂课的设计组成一个大链条,构成整个课程的设计。
比如说,一堂课中需讲授两个实然性命题,并有相应的应然命题,那么,对每个实然命题宜有所设计,让学生真的知其所以然。
有经验的老师大半都明白,这还不算真的,在初知实然命题而进入应然之后,悟性较好的学生会返回来再思索那个实然,这才更靠近那个所以然了。教师的更加优秀还表现为能唤起学生的悟性,善于引导学生的悟性和回归。
布鲁纳有个“螺旋式课程”概念,后来被后现代所特别看重,并被借以形成后现代的“四R”方案之一的回归性(recur)。其实,有经验的教师都有意地进行回归或无意地实施了螺旋式课程,并在细节中体现出来,细节表现完美。
布鲁纳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看重实然命题的,但他并未忽视螺旋式教学的重要性,否则,恐怕后现代主义对之不会有多大的兴趣。布鲁纳对结构的看重实质上是对基本原理(大都是实然性命题表现出来)的看重,因为它是最便于迁移的。迁移的主要方向之一便是转换至应然性命题。
将教学及其设计中的问题联系及此可列述为三种情况:一是长时间停留在实然而不适时去迁移(转换于应然);二是过于急促地转入而不具有多少迁移的性质了,或者说转入后很难回首实然;三是缺乏迁移或转入应然之后的必要回归,构不成螺旋。迁移的方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大凡有效的迁移应产生反迁移,一种特定的回归也形成特定的螺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