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欧债危机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论文关键词】欧债危机;危机原因;启示
过去的2011年,是内忧外患多种因素繁杂交织的一年。 欧洲债务危机持续发酵,主权信用危机恶化,欧美各国经济复苏步履维艰,国际贸易增速回落,国际金融市场剧烈动荡,全球经济再度衰退的忧虑充斥市场。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怎么应对是至关重要的问题。在探究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和启示之前,我们先简单谈一下欧债危机产生的原因。
一、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直接原因:高赤字
如果将债务杠杆比喻成潮水,那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金融危机爆发后,全球政府联手利用公共财政的“再杠杆化”掩盖了金融体系的“去杠杆化”。但是这种掩盖是暂时性的,自从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人们最常想起的词语就是“高赤字”。
2、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元区经济政策结构不平衡
欧元区现阶段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散的财政政策。然而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常年的不对称性使得各项矛盾和问题得以积累。在08年全球次贷危机的冲击之下,矛盾开始暴露,直指主权债务危机。尽管货币一体化为欧元区成员国政府搭建了更大的融资平台和竞争优势,但是由于经济状况的差异而形成的不对称冲击,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优势。另一方面,欧元区签订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并没有完全遵循最优货币区的要求,各国的实体经济结构不尽相同,这样更容易遭遇“不对称冲击”的影响。由于各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同步,欧元的诞生也未能显着缩小这种差异。同时欧洲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的选择上,无法也不可能满足成员国不同的货币政策偏好,从而增加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
3、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爆发的历史原因:高福利政策
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必然伴随的则是高税收。高福利政策使得欧洲各国在经济发展上缺乏一种活力,并且在财政支出上远高于非高福利国家。不得不说,高福利是高赤字的一个重要源头。
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影响
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不断显现出来。欧美经济的不景气,直接影响到中国的出口。由于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外向型经济,出口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很高。出口的下降,必然会对中国经济各个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
(一)导致人民币“升值”
最近在欧债危机的冲击下,避险资金纷纷转向美元资产,随着美元走强,人民币也跟着升值。从1月4日到5月28日,人民币对欧元汇率升值达到15.9%;同期人民币对英镑升值了10.7%。在不到半年时间内,人民币已经因欧洲债务危机而对主要非美货币出现较大幅度的升值。人民币“被升值”还将影响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的调整。
(二)影响中国对欧洲国家出口
由于人民币升值幅度较大,中国出口到欧洲的产品价格竞争力下降。出口企业如果用欧元和英镑收汇,则面临较大的汇率风险。此外,由于欧系货币贬值,欧盟对中国动出口将会增加,中国的贸易盈余还可能会继续下滑。
(三)外汇储备缩水
欧元和英镑贬值,将使以美元计价的外汇储备出现缩水。我国防范外汇资产的缩水问题,必须采取动态的资产管理模式,即不仅需要关注投资的收益,也要关注汇率变动带来的资产价值变化,以保证外汇资产的保值增值。
(四)投机资本流入可能增加
现在人民币对欧元和英镑升值,欧元和英镑投机资本流入同样可以获得人民币升值的好处。因此防范走弱货币如欧元和英镑等资产的流入。
(五)欧债危机影响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对中国的外需影响较大
欧债危机已经影响了其他欧洲国家的经济恢复步伐,同时还增加了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性,欧洲国家经济恢复增长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的外需短期内继续承压。
三、欧债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一)财政刺激计划要在可控的范围内,把握好财政赤字的“度”
目前我国的国家债务和财政赤字远低于国际公认的风险临界点,但是不能太乐观。因为首先,我国地方政府仍然存在“GDP考核观”,使得地方政府盲目举债搞发展,财政入不敷出;其次,当面临经济下行是,政府刺激计划会使财政负担加大,可能造成通胀的压力以及对私人部门的挤出效应。所以中国必须高度警惕地方政府的债务结构与债务负担,做好债务测算和偿债平衡工作。
(二)注重转方式、调结构,由投资出口导向型向消费导向型转变
希腊的局面警示我们不能过分地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出口是我国促进经济发展的杀手锏,但是这种方式极易受到外部冲击。从长期来看,出口导向型模式是不可维持的,中国应该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依靠外需转到以内需为主,扩大内需是经济结构转换的核心环节,消费是拉动经济更好更长效的动力。此外,在出口战略上,将主要向欧美国家出口转向亚洲新兴国家、东盟、非洲国家的出口,出口产品也应全面转型升级。
(三)与国际接轨,增加中国财政的透明度
目前中国财政透明度整体较低,随着中国经济日益融入全球化,中国应与国际接轨,加强与国际机构的沟通、协调,缩小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出的《财政透明度良好行为准则》的差距。
(四)正视地方债务风险,防范于未然
田德文,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博导。
研究方向:欧洲政治与公共政策研究。
主要著作:《欧盟社会政策与欧洲一体化》、《论社会层面上的欧盟认同建构》(论文)、《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英国社会改革》等。
摘要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对其成员国在社会层面上共性目标的概括,指的是在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平衡关系。这种模式最突出的共性就是公共开支占比大,国家承担的经济与社会职能多,社会再分配程度高。欧债危机后,欧洲各国普遍实行了以财政紧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但欧洲的根本出路则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这也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的调整方向。
关键词 欧洲社会模式 公共开支 财政紧缩 德国模式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对其成员国社会层面上共性目标的概括,指的是在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方面建立平衡关系。与其他国家相比,这些社会模式最突出的共性就是公共开支占比大,国家承担的经济与社会职能多,社会再分配程度高。欧债危机爆发后,欧洲各国普遍进行了以财政紧缩为主要内容的政策调整。这固然是应对欧债危机所必须的,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经济、社会和政治限制。财政紧缩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平衡,但欧洲的根本出路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这也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的调整方向。
欧洲社会模式的共性:公共开支比重大
欧洲社会模式是欧盟于2000年提出的概念。当年3月,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宣称将在欧洲建立“世界上最具竞争力与充满活力的知识经济”、“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与“更多更好的就业以及更大的社会聚合”之间的平衡关系。同年6月,欧盟委员会在《社会政策日程》中提出,“要实现这种目标,需要欧洲社会模式的现代化、投资于人并与社会排斥斗争”。关于欧洲社会模式,该文件并没有给出明确定义,而是根据约定俗成的观念对成员国在社会层面上的共同特征进行了概括,认为其基本特征是“将良好的社会条件与高生产率和高质量的商品与服务结合起来”,①这种界定强调了传统的欧洲社会价值对于欧洲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过去,社会政策使得欧盟能够以最小的负面社会后果来处理(经济)结构变化;将来,现代化的欧洲社会模式和投资于人对于保持关于团结与公正的欧洲社会价值,同时改善经济,将是至关重要的。”②2000年12月,欧盟尼斯首脑会议通过了《社会政策日程》,使得“欧洲社会模式”成为一个联盟层面上的正式官方语汇。
实际上,欧洲国家在社会模式层面上的差异性很大,主要包括北欧的斯堪的纳维亚模式、英国的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以德法为代表的欧洲大陆模式和南欧模式等,新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的转型国家模式还未考虑在内(参见表1)。
与其他国家相比,欧洲国家经济社会模式最突出的共同点是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目前,除波罗的海三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新成员国之外,欧盟成员国公共开支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一般都在40%以上(参见表2),丹麦、比利时、法国、芬兰、奥地利等国均高于50%。而20世纪80年代以后,美国的公共开支占GDP的比重一直在30%~40%之间,③日本的公共开支水平也与美国相当,比欧盟平均水平低约10个百分点。
公共开支比重大的内涵是指政府承担了较多的经济与社会职能,社会再分配程度更高。在现代社会中,各种社会模式之间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分担责任与权利的方式上面,而不在于社会政策功能的“有”与“无”之间。曾任欧盟委员会就业与社会政策总司负责人迪亚门托普罗(Anna Diamantopoulou)女士曾经算过这样一笔帐:虽然瑞典的公共开支水平比美国高一半,但“如果我们更深地观察社会支出在私人家庭支出中所占的百分比,我们就会发现两国家庭的负担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的。瑞典家庭在社会政策、教育、健康、福利、社会保护方面要支出41%,而美国家庭的支出是40%”。④也就是说,瑞典和美国在社会开支方面的本质区别是,瑞典的社会再分配比率要远远高于美国,个人承担的风险和责任要小于美国。欧洲和美国之间的差别是价值的差别,而“不在于社会开支占据国民生产总值的份额方面”。⑤ “一方面是欧洲更加平均主义的公共政策和美国的私有制度之间的比较,另一方面是在(社会保险的)强制性和自愿性之间的比较。”⑥
欧债危机难解欧洲社会改革困境
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面临福利国家危机的挑战,普遍面临财政困难、失业增加、劳动市场僵硬、社会排斥加剧等问题。但是,在问题的性质与程度、改革的措施与思路方面,西欧福利国家之间的差异仍然很大,更不用说福利国家制度尚不成熟的南欧国家和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了(参见表3)。从那时起,由于过高公共开支的拖累,欧洲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遭遇质疑。越来越多的人相信,在经济方面,高税收和高劳动力成本制约了欧洲国家的国际竞争力;在社会方面,高社会保障制约了人们的工作动力和劳动热情,造成了普遍的低效率和高失业。同时,欧盟国家以人口老龄化和单亲家庭数量增加为典型特征的内部“人口统计学变化”,使得现有的社会保障标准需要更高的公共开支水平,而这是欧洲经济难以承受的。实际上,上述判断的逻辑链条在经验研究层面上并不是完全没有争议的,只是在自由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下,这已成为欧洲各国的共识。即使如此,欧洲国家限制公共开支规模的努力并没有见到多大的成效(参见表2)。因为欧洲国家的公共开支是其经济社会模式的产物,具有顽强的制度刚性,很难轻易降下。
欧债危机给欧盟国家降低公共开支的改革提供了新契机。2009年底,希腊出现债务危机,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先后倒下。概括地说,欧债危机的形成机制是,欧元区成员国为应付巨额公共开支而大量发行国债,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经济增速放缓,使其偿债能力降低,国际评级机构据此下调这些国家的信用评级,造成欧元区重债国融资成本激增。这不仅使其经济前景更加暗淡,就连偿付现有债务也面临困难,债务违约风险迅速增加。从机制上看,欧债危机的根源有两个:一是公共开支过高、财政入不敷出,只能举债度日;另一个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分离,成员国不能自主增发货币,多年来只能通过发行国债来缓解公共开支的压力。
那么,欧元区国家到底发行了多少国债呢?根据欧盟最新统计数据,截至2012年第二季度,欧元区17国国债总量为85171亿欧元,占其国内生产总值的90%。经济总量占据前三的德国(82.8%)、法国(91%)和英国(86%)的国债比例大致在平均水平。国债已遭评级机构降级的国家中,希腊国债比例为150.3%、意大利为126.1%、爱尔兰为111.5%、葡萄牙为117.5%。⑦按欧元区人口3.2亿计算,欧元区17国人均负债超过26000欧元,约合人民币21万元。
欧盟治理债务危机主要做了三件事:第一,要求重债国通过财政紧缩来缩小财政赤字、控制国债规模,否则就不给援助。第二,在联盟层面上建立应急性的金融救济机制,2010年欧元区17国建立总额为1万亿欧元的“欧洲金融稳定工具(EFSF)”,对已按欧盟规定实施财政紧缩的重债国进行救援。该机制将于2013年转化为永久性的“欧洲稳定机制(ESM)”。第三,通过“财政契约”建立无须成员国讨论的自动惩罚机制⑧,规定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有权对结构性赤字超过国内生产总值0.5%的国家进行处罚,虽然最高金额仅为该国国内生产总值的0.1%,但毕竟建立了联盟对成员国财政状况实施治理的机制。显然,这些举措的前提与基础都是要求成员国实行财政紧缩,实现收支平衡。⑨
从理论上说,平衡公共财政可以从“增收”与“节支”两方面入手。目前欧盟推行的财政紧缩是在节支,而增收则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加税,二是出售国有资产。20世纪80年代新自由主义改革之后,为吸引投资、刺激经济,欧洲国家普遍下调了个人所得税最高税率和企业所得税,公共财政的税基持续缩小。即使如此,目前欧洲国家的税收负担仍然是世界上最高的,所以加税的空间不大。同样,欧洲国家的国有资产相对于它们的国债规模来说,即使大批出售也未必能起到救急作用。如果将欧元区成员国央行储备黄金全部变现的话,也只能还掉欧盟成员国公共债务的6.3%左右。因此,面对严重的债务压力,欧洲重债国采取的主要措施只能是向欧盟和IMF伸手求援,而要得到援助就必须压缩公共开支。
即便如此,欧盟政府要想通过减少公共开支来实现财政平衡也非常困难。目前,欧盟减少公共开支的主要手段是裁撤公共部门、减少公务员岗位、降低公务员薪酬待遇、延长退休年龄等。所有这些举措,都招致了国内民众和既得利益集团的抗议。希腊、葡萄牙、意大利、西班牙政府先后,每次通过财政紧缩预算案时都会出现政治危机。在欧盟政治制度下,主张财政紧缩的政府很难得到选民的支持,这就给改革造成了根本的限制。卢森堡首相容克曾无奈地说:“我们都知道欧洲应当改革,以及应如何改革,但我们都不知道,改革了之后我们该如何重新当选。”
欧洲转型,路在何方
重建增长、就业与社会政策之间的平衡,是欧洲社会模式现代化转型的最终目的。从欧洲国家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改革实践来看,欧洲国家只能根据自己的国情寻找出路,并没有万全良方。这是因为,财政紧缩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的平衡,但是欧洲的根本出路则在于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目前,在社会模式转型方面走在前面的三个欧洲国家是英国、德国和瑞典,它们的经济与社会改革在一定时期内取得了较好的增长与就业效果(参见表4),但其经验对别的国家来说恐怕只有借鉴意义,不能照搬照抄。
与欧洲其他国家相比,英国改革的特点是起步早。在社会层面上,经过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新自由主义改革,英国的福利国家制度实际上已经转型。布莱尔执政10年的社会政策实践,核心内容就是在这种转型的基础上推动福利制度的现代化,使其适应英国经济与社会方面的新变化。新工党社会改革之后的英国社会政策安排与其经济结构紧密契合,曾经给英国带来了长达10年的经济稳定增长、工资增加和高就业率(参见图1),同时保持了良好的公共财政状况(参见表5)。英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后的英国与世界经济之间建立了更加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以金融服务业为龙头的新型产业体系。据统计,2007年金融服务业产值已经占英国国内生产总值的10.1%,而在2001年时才占5.5%。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其金融业产值已经占到城市的总产值的近1/5,加上其他各项服务总值可能占到1/3,在比例上已经远远超过纽约(15%)。不难想象,在此次金融危机中,这种经济结构给英国经济带来的沉重灾难,英国社会改革的黄金时代也宣告结束。目前执政的保守党和自由联合政府,出于意识形态和应对金融危机的现实考虑,已经将主要注意力放在财政紧缩方面。
欧债危机背景下,德国经济“一枝独秀”(参见表4)。但实际上,按照德国著名学者沙普夫的看法,施罗德改革能够取得成效,根本原因是其在欧元区强化了德国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甚至是南欧国家经济过热,最终导致债务危机的因素之一。
按照罗兰·贝格教授的说法,德国模式的优势包括七个方面:贸易出口数额巨大、制造业在国民生产总值(GDP)中所占的比重高(参见表6)、保障劳工利益的公司治理模式、重视中小企业发展、“学徒制”的教育体系、良好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系统的结构改革。从模式层面上看,德国能够成功地实行审慎的财政政策、降低劳动力成本,与德国的社会模式之间有直接关系。目前德国较低的失业率与“减薪不减人”的就业政策有关。更重要的是,由于由于欧债危机引起的欧元贬值,德国的贸易出口既使本具有成本优势的德国产品向欧元区之外的出口更具竞争力,同时,世界经济的总体复苏,尤其是美国和中国的需求扩张有力地拉动了德国的出口(参见表7)。所有这些,都是南欧重债国所不具备的,其经济结构、劳资关系、社会文化也与德国迥然不同(参见表1),恐怕很难照搬德国经验。
那么,欧洲其他国家,尤其是南欧重债国的出路到底在哪里呢?这个问题恐怕没有统一的答案。从原则上说,只能是向英国、德国、瑞典这些先行者一样,积极适应世界经济格局与自身社会层面的重大变化,依据国情重建经济、就业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关系,而这也就决定了“欧洲社会模式”调整的方式方法在不同国家必然有不同特点。可以肯定的是,目前的财政紧缩虽然有助于欧洲国家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公共财政的平衡,但并非其最终出路,以高公共开支为特征的欧洲社会模式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发生根本改变。
总的来看,欧盟提出“欧洲社会模式”概念的主要意义就是强调它与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表明了在保留其基本价值追求的同时对其进行现代化、全球化进程在内的多种挑战的态度。从理论上说,正是因为在全球竞争中存在着其他的模式,才有必要提出一个整合性的“欧洲模式”来。在《社会政策日程》中,欧盟对于“欧洲社会模式”在欧洲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健康与教育方面的社会开支是一种对于人力资源的投资,与生产率水平是“正相关(positive correlation)”的关系;退休金和社会保障方面的转移支付不仅具有在“一生(lifetimes)”和“社会群体”等方面维持收入的平衡和再分配的功能,而且对于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有好处的。该议程认为,应将合理的社会开支视为一种“生产性的要素(productive factor)”,这不仅不是箝制欧洲经济增长的因素,而且还能促进欧洲经济发展。“良好的社会政策就是良好的经济政策,社会排斥、健康恶化、贫困、低就业和低水平的教育是糟糕的经济状况。社会政策也就是最低的社会标准,但是这些社会标准和作为整体的社会政策,同时也是竞争力和凝聚力的基石,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对于我国而言,吸取欧洲国家公共开支过高的教训固然重要,但是深入理解社会政策的经济意义对于建立健全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制度无疑也是非常重要的。
注释
EU, Social Policy Agenda, Com(2000)379final, 2000, p.7, , .
参见EU, Social Policy Agenda, Com(2000)379final, 2000, p.5-6, http://europa.eu.int.
专题策划:恢宏与细腻交融
2012年,神九载人对接天宫、蛟龙探海、航母入列、十胜利召开,国人振奋;这一年里,东有日本挑事,南有菲律宾跳梁,举国愤慨;这一年里,欧债经济危机阴影难去,法俄美等国先后大选,世人关注。
这些重大事件具有全球影响力,是众多媒体关注的重点,如何避免同质化,就必须注重策划,凸显主题,各显神通。
有7家媒体关于神九的报道做得有特色,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在策划中充分利用了图片,无论是实景图还是示意图,都非常抢眼到位,如湖北日报“顶天立地”的一个大图,把“神九”和“天宫”的“载人舱”、“实验宫”、“返回舱”图解得非常清晰、明了、直观。
荆门晚报用一个通版很好地把“神九飞天”的方方面面展示给了读者,特别是“实验舱”的三维解剖图,令人身临其境。
长江商报在封面版别具匠心地用一个卫星的图标框进文字要点,既活跃版面,大气,又起到导读的作用。
恩施日报大小图片搭配恰当、合理,大图气派,小图照应到“神九”升空的分镜头,有一气呵成之感。
除了图片,文字内容以细腻为主,各报都用了很大篇幅来介绍神九航天员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后,逗留天空13天的穿、吃、睡、动、乐等方方面面,细致、生动、详尽,将航天员的试验、生活等,全镜式地、毫无保留地展现给了读者。
长江日报总编室主任彭西平认为,我们要发挥纸媒的优势,图文皆细腻,才有竞争力!
版面呈现:内容与形式并重
面对海量的信息,你选择哪一个角度,借助哪些美术元素,营造怎样的视觉盛宴,使读者一眼就能感觉到,这些都决定了创意在版面创新中的作用。如长江日报在表现2012十大智慧发明时,版式整体上像一个发光的灯泡,足以点亮读者的心灵。三峡晚报关于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版式,设计成一张泛黄的文稿纸,让读者感受到文学的积淀,仿佛闻到淡淡的书香,独到的创意为内容增色不少。荆门晚报做的海上军演专题,用一个通版描绘盛况,重点介绍了很多新式武器和新的战术,如果不是“骨灰级”的兵器粉丝,很难做得这么专业。湖北日报选送的“周天下”版面,讲的是欧盟贸易,时事编辑没有满足于电讯通稿,而是邀请武汉大学专家作独到的解读,并且配以时评,是强化编辑力的体现。
三峡晚报副总编辑郭孝洪认为,2012时事新闻好版面总的印象可用8个字概括:内容为王,创意为魂。
标题制作:准确与意境兼具
本次参评的标题大多数制作精良,力求“准确概括,意境新奇”。作者运用比喻、对仗、粘连等多种手法,做到简明准确,生动自然。像《装无赖耍无赖真 日外相访欧三尝“冷面”》(湖北日报)、《万辆劣质自行车爆了慈善“内胎”》(楚天都市报)、《登月第一人“逐月而去”》(楚天金报)《炒股炒成股东 泡妞泡成老公 Facebook上市第二天扎克伯格婚了》(武汉晚报)等。孝感日报副总编殷贤彬深有感触地说:生动的标题可以为新闻内容“点睛”。
理论研讨:贴近与深度并举
此次评选会提交论文16篇。研究主题贴近实际,研究角度独到。主要表现在:
一是围绕重大主题报道研讨,总结创新经验,如《把握热点 选准角度――从十报道看主题宣传的个性化操作》、《整合做足专版 精选做强头版――武汉晚报全国两会版面特色》。
题目: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研究
一、毕业设计(论文)课题来源、类型
课题来源:经过老师推荐,自己慎重选择后确定的方向与题目
课题类型:本课题属于宏观角度下的研究,通过对中国股市成长性的认识和对投资机会的定性研究,来分析和总结其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秩序发展,中国资本市场也日益完善,法律法规的健全和执法力度的强化,使得股票市场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得以充分体现,中国股市经历了2007年至2012年底长达5年的大熊市。股票价格已大幅度的下跌,相当一部分蓝筹股具有投资价值,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凸显没产业升级时新兴产业在经济中比重日益提升,政策扶持的行业未来增长的潜力相当大,对这些增长型行业在股票市场进行长期投资必将获取丰厚的回报。但是中国股市仍然是一个相对不承受的新兴市场,投资风险相对较高,因而研究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对引导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本课题的研究状况及发展趋势
首先由于我们现在研究的是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中国股市已经走过二十几年,我们还是可以从他的成长性和其对应的投资机会来分析他们之间的关系。在我们之前也有很多人研究过同样的课题我们可以从中取得一些十分有意义的借鉴。
《中国股市成长与宏观经济》作者周垂日;2000年出版,本文分析了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近十年来,股市规模与国民生产总值及居民储蓄的关系,并与处于迅速发展阶段的美国、韩国股市的同类数据比较,中国股市发展速度较快,论述发展股市对中国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意义。由于其主要研究的是中国股市与宏观经济的联系,所以对投资者的价值并不是很大,而且它的出版时间较早。对现在的意义也不是很大。
《代价最小的股市路径之争——中国股市十八年的回忆与思考》作者刘纪鹏;刘妍;2007年出版,本文主要说的是从1990年深交所试运行和上交所正式运行起步至今,中国股市历经十八个年头,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十八年来,中国股市的成长史到底是一部不规范的成长史,还是一部国情和西方规范成功结合的发展史?到底是一个充满了投机、泡沫和赌徒的赌场,还是和平崛起的中国不可或缺的主战场?在中国二十九年的改革中,没有一个领域像股市这样,争论如此之多、如此之激烈。"强调国情为主的实事求是派"和"强调海外规范为主的照搬照抄派"的争论始终没有停息。以股权分置改革为例,"市价减持"变"对价改革"导致天壤之别。因此,敢于正视这十八年发展史,客观科学地总结我们在股市发展中的经验和教训至关重要。本文试图从中国股市发展中争论过的几个焦点问题入手,对过往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以寻求中国资本市场未来发展的最优路径。他给我们讲述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史,但没有对未来的中国股市走势进行展开分析。
《见证成长》作者周宏波;2011年刊登于《股市动态分析》<正>2010年,中国证券市场20岁生日,《股市动态分析》作为中国最刊创刊的专业性证券类期刊也见证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而中国机构投资者初具规模也就是三五年内的事,每年的"最佳机构投资者"春节特刊也正在见证中国投资人成长的步伐。自2008年首次推出"最佳机构投资者"特刊以来,每年上榜机构风云变幻,新机构名字层出不穷,今年也不例外。这一方面表明中国投资者队伍的不成熟。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欣喜地发现,开始有些机构连续两年上榜,比如公募基金界的华商基金、华夏基金,私募机构的尚雅投资。《中国股市成长质量及其对策研究》作者牟长利;龙子泉;2003年出版。本文主要给我们讲述了我国的沪深股市自九十年代初成立以来,经过短短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以及对现在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质量分析。并给投资者以建议。
《中国股市暴涨暴跌背后的制度建设缺失》作者:王一静,文献来源:[J].现代商业,2008股市18年的成长,也是中国股市制度完善的过程。中国股市经过了两年的股改,终于解决了积压已久非流通股问题。本文就中国股市最近出现的一涨暴跌的行情,分析了中国股市制度存在的缺陷。说明我们国家的股市发展存在着制度的缺陷,需要更近一步的改进。
《从A股市盈率变化看股市投资机会》作者:金开安,文献来源:[J].投资北京,2011<正>股市的低估,对于长期投资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是一个买入持有的好时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股票市场经历了2009年触底反弹,2010年到2011年长期盘整、交易低迷的弱势阶段。本文主要说了我们怎么利用市盈率来把握投资机会。
《危机下的中国投资机会》作者:马晨文献来源:[J].中国金融家,2009文献主要讲了大中华区是如何从一个地理概念转变为一个充满投资机会而且经济结构互通的地域?中国的股市表现领先全球,哪些行业将出现最佳的投资机会?A股市场的短期和中长期走势如何?流动性在其中起到什么作用?
《中国老龄社会养老产业的投资机会研究》作者:刘红,唐继碧,文献来源:[J].会计师,2012,摘要: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四二一"为主的家庭结构模式导致了养老方式从以家庭养老为主转变为以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并重的养老模式过渡,同时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老年人口不断增加,老年人收入也不断增加,政府对养老产业大力支持,但是与此相对应的却是养老产业的落后和养老产品、服务的严重缺失,因此,我国养老产业将迎来发展的春天,带来巨大的投资机会。
《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进一步研究》作者:方少含,文献来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摘要:采用"沪深300"成分股中的280只股票,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建立等权投资组合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股市投资组合规模的非系统风险分散效应,计算了沪深A股系统风险总量,并从马可维茨投资组合理论出发探讨了合适的规避风险的投资组合。
《股市投资机会在哪里?》作者:刘浩,文献来源:[J].卓越理财,2008,摘要:<正>2008年上半年,根据各种理论推算出的"铁底"——5000、4800、4000、3500……,都没能阻止股市大盘的下跌、再下跌,股指在所谓"铁底"中一路畅行。大跌之后,下半年股市能否绝地反击?《中国股市投资策略探讨》作者:刘光彦文献来源:[J].商业研究,2005,摘要:14年来中国股市大幅波动,暴涨暴跌的次数不计其数,许多参与群体损失惨重。然而,中国股市在让投资者面临巨大风险的同时,也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机会,认真研究中国股市的运行情况及涨跌机理,探讨其投资策略是很有必要的。
《争夺资源:故事远未结束》作者:彭波,文献来源:[J].证券导刊,2006,摘要:一年来,一边是股改轰轰烈烈地进行,一边是牛市如火如荼地展开,中国股市随着最大的制度障碍的消除,被压抑的上升动能开始逐步释放,除了制度的原因,资源与能源、人民币升值、消费升级被视为这轮牛市的开始。
《中国股市投资价值分析:基于行业角度》作者:钱竞,文献来源:[J].金融理论与教学,2012,摘要:自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又经历了欧债危机,中国股市持续低迷,大盘指数不断跌破低点,中国股市仿佛在一夜之间回到了十年前的水平。众多股民被套,财富大幅缩水,基金公司普遍亏损。中国股市到底具不具被长线投资机会还有待考验。
《中国股市投资风险结构性失衡分析》作者:李玮,陈卫平,文献来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摘要:从介绍股市投资风险特征着手,通过对中外股市风险结构的实证分析比较,指出了当前中国股市系统性风险比例过高,系统性风险与非系统性风险结构性失衡,并围绕这一失衡现象对其成因、危害进行了分析。
《运用投资机会集方法研究公司成长性》作者:潘立生,任国宏,赵惠芳,文献来源:[J].财会月刊,2010,摘要:本文使用投资机会集方法并选用我国沪深两市制造业上市公司作为样本来度量公司的成长性,并对投资机会集方法和传统的托宾Q值方法和市净率方法进行有效性检验,结果表明:投资机会集方法比托宾Q值方法。
《时变性投资机会条件下的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理论与中国实证》作者:范利民,陈浩武,文献来源:[J].管理工程学报,2010,摘要:本文分析了投资机会的时变性特征对长期投资者战略资产配置决策的影响并实证,表明时变性特征降低风险资产长期收益率条件方差的增长速度,降低其在长期投资视角的风险。
从上我们得到:中国股市成长性与其他的一些因素之间的关系,或者是投资机会与其他的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借鉴他们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思路。有利于我们选择正确的研究方向。
四、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论文在广泛阅读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理论,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我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进行研究。论文通过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投资机会各自分析和实证研究后得出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最后综合理论与实证研究得出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以下为提纲:
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是说明本文的研究意义和背景、概述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成长性,对中国的成长性展开分析
第三章,详细说明中国股市的投资机会,并研究不同时期的投资机会是怎样变化的
第四章,通过选取样本和萃取数据对中国股市的成长性与投资机会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
第五章,对本出总结,同时通过本文的研究提出相关建议。
五、完成论文的条件和拟采用的研究手段(途径)
首先,通过研读国内学者对于这一问题的各类研究成果,并以此为思路来寻找出我所需要进行的宏观方面的研究。
其次,借鉴国内学者的理论成果及实证检验成果找出我的研究所需要的数据与实证方法,并找出各类实证检验结果的相同于不同之处,提出我所要研究的问题的理论依据及实证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根据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找到能够验证我问题的方法。
再次,对我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分析,此部分相对于前面较理论化,但是会更加具体到细节。
六、本课题进度安排、各阶段预期达到的目标:
1.2.28-3.6:确定论文题目,明确论文目的、内容及进度安排,开始查阅资料。
2.3.7-3.20:收集资料,撰写任务书和文献综述。
3.3.21-3.27:收集资料,完成开题报告。
4.3.28-4.3:整理资料,拟定论文大纲。
5.4.4-5.8:整理资料及相关数据,撰写并修改论文初稿,最后完成论文初稿。
【关键词】欧洲货币一体化,欧洲债务危机,制度变迁
一、引论
以2009年末的希腊债务危机为导火线的欧洲债务危机如今烧遍了整个欧元区国家,引起了各界广泛关注,关于这次的债务危机的爆发原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笔者认为,欧洲债务危机的根源正是在于其制度上的缺陷。而这一缺陷早在欧洲货币一体化之初就已埋下伏笔。要理清欧洲债务危机的前因后果,需要从欧洲货币一体化这场持久的制度变迁开始研究。
二、欧洲货币一体化
欧洲货币一体化肇始于1950年成立的欧洲支付同盟。1989年6月,欧共体12个成员国在马德里召开会议,提交了“德洛尔报告”。该报告提出了一个分三个阶段建立欧洲货币联盟的计划,旨在建立一个欧洲统一的金融市场和中央银行,最终实现欧洲货币一体化。1991 年 12 月,欧共体理事会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举行,会议正式通过了“德洛尔报告”,决定分 3 个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联盟,欧洲货币一体化的构想终于正式启动。
1、“德洛尔报告”第一阶段:1990年7月1日——1993 年底。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与欧洲内部大统一市场的建设节奏保持一致,协调经济发展与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接近。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对成员国家的货币进行汇率联合干预,限制成员国家货币之间的波动幅度,促进资本自由流动。
2、“德洛尔报告”第二阶段:1994年1月1日——1999年1月1日。这是一个过渡阶段,为第三阶段实施单一货币准备条件。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进一步加强地区政策与结构政策,协调经济政策。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在货币政策制定和金融监管有一定权力的欧洲货币局,为实行统一货币、建立统一的中央银行奠定基础;缩小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幅度,避免法定汇率的调整。这样一来,各成员国必须逐步放弃货币政策制定权,移交给欧盟的中央银行体系,由其来制定整个欧盟的货币政策。
3、“德洛尔报告”第三阶段:1999年1月1日——这是建立欧洲货币同盟的实质性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推进各成员国的财政协调,限制各国对财政政策的使用,扩大欧共体委员会对经济政策的制定。在货币一体化方面,建立欧洲中央银行,统一货币政策;推进货币统一,以欧共体货币取代各成员国货币;进一步统一管理各国外汇储备。
2002年1月1日欧元发行,欧元在欧盟12国成为唯一合法货币,这是欧洲货币一体化最重要的一步,也标志着新的货币制度对旧有制度的取代。在新制度的不断发展演变过程中必然产生更多的新兴利益集团,在第二个阶段很多利益集团已经成型。
三、欧洲债务危机
在欧洲货币一体化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又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最终导致了从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2009年末,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金融海啸的阴霾尚未退去,虽然全球经济有复苏的迹象,但是欧洲债务危机已初见端倪。这导致2010年起西班牙、意大利、葡萄牙和爱尔兰等欧洲其它国家也开始陷入债务危机,整个欧盟内部都受到了债务危机的困扰。关于本次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2008年金融海啸的对欧元区的冲击。由美国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美国次贷危机,是世界金融市场产生震动,形成了2008年的世界金融海啸。在这种环境下,美国采取美元贬值来专家危机,导致欧元区外部的金融环境恶化,欧洲中央银行也采取了宽松的货币政策,企图刺激经济增长,这就为欧洲各国为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而进行债务融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第二,欧元区制度上的缺陷。制度上的缺陷,才是欧洲债务危机真正的原因。这主要就是我们所说的在制度创新过程中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因为如此,整个制度变迁过程才会不断延续,也才能够依次为新的激励继续发展。这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这场货币制度的变迁过程中,由于历史局限性,这种新的制度设计中存在种种问题,产生了分散的财政政策和统一的货币政策之间的矛盾。根据传统经济理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要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必须相互配合、搭配使用。
第三,欧元区的内部经济失衡。欧洲各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但是在欧洲货币一体化的进程中,为尽快推行新的制度,实现单一货币,在有些国家部分指标尚未达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中的规定时就加入了欧元区。在这种情况下,由于部分国家经济发展尚未达标,实行统一的货币政策必然会导致更大的问题。。
第四,其他外部因素。比如国际评级机构对希腊等国信用评级降低,对这场债务危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经过分析可以看出,在这些因素中,最本质和主要的还是制度上的缺陷。其他的因素或是因为制度缺陷而产生的,或者只是起到了加速债务危机扩散的因素而已。
四、结论
2009年末开始的欧洲债务危机,至今仍在发展,没有人知道这场债务危机接下来的发展究竟会到什么程度,是在欧盟成员国及世界组织的行动下得到妥善解决,还是最终导致欧元区的崩溃。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认为这关键还是要看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合作。由于引发这场债务危机的根源在于制度上的缺陷,在这场还在进行的制度变迁过程中,需要从制度上来解决这一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危机之下,新的制度创新才会开始,欧洲货币一体化这一制度变迁过程也才会不断向前推进。
参考文献:
[1]张茉楠. 警惕债务危机引发系统风险 [R]. 国家发改委综合司经济预警办工作论文,2009(12).
[2]张茉楠. 债务危机有蔓延之势 [N]. 中国证券报,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