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化工博物馆社会实践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博物馆 学生讲解员 队伍建设
1 绪论
博物馆是艺术精华的聚集地,是向公众普及历史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教科书。当下,“文化强国”政策使得博物馆的社会地位日益显赫,再加上现代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高校博物馆的建立已经成为博物馆丛林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是校园文化的传播窗口。作为这个窗口的“守门人”――学生讲解员队伍,其建设的必要性则不言而喻,对外: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可以极大地体现出高校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对内:一支优秀的讲解员队伍,可以在渗透融入式教育中帮助大学生增强实践能力,是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完美诠释。
2 高校博物馆和学生讲解员队伍的概念
2.1高校博物馆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说,高校博物馆是大学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撑,是大学文化传承、艺术熏陶、思想政治教育及教学辅助的重要阵地。高校博物馆是博物馆队伍中一支特殊的群体,它隶属于高校,肩负着重要的宣教功能,是高校校园文化的传播窗口,是衡量一所高校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准。
2.2学生讲解员队伍
学生讲解员队伍是一个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主报名,经过筛选、培训后组建的讲解队伍,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在老师的统一管理下,完成博物馆的全部讲解、接待任务。学生讲解员队伍有别于社会上的讲解队伍,因其身份和工作场所的特定性,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义务性;(2)业余性;(3)流动性; (4) 质朴性; (5) 热情性。
3 西南联大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的建设优势及笔者建议
3.1联大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的建设优势
西南联大博物馆位于云南师范大学内。30多年来,博物馆一直谨记历史嘱托,大力宣扬西南联大的办学精神和“一二一”运动的民族精神,至今,已接待了数十万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观者,获得了各界人士的一致好评。博物馆有一支学生义务宣讲团,成立于1990年,至今已有20多年了。上万场的讲解接待工作让这个团队为大众所知晓,外界的一致好评也让这个团队备受关注。我校师生对这支队伍的一致评价是:友爱、团结、踏实、有活力。外界游客的统一评价是:素质高、形象好。
基于讲解队三年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大家提出的种种改善意见,仅仅把握住了队伍建设的大方向,而把决定成败的细节问题忽略了,然而,细节决定成败。这也正是本文要论述的重点。
3.2基于现状,结合联大讲解员队伍建设的经验,提出自己的建议
3.2.1讲解队伍不同于一般的大学社团
大学里的学生社团各有千秋,性质大有不同,作为博物馆的学生讲解员,我们在接待讲解过程中的一举一动代表的已经不是个人,而是博物馆、是学校;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讲解员的工作性质要更加严肃,绝对不是一项仅供娱乐的社会实践。这支队伍中的每个成员都应该谨记这一特性,只有这样才能在接到任务时拿出应有的态度。举个例子:我们联大学生讲解员队伍的例会是每周的周一中午,风雨无阻。例会内容主要是安排讲解、强调讲解注意事项、值班细则等等,看似简单的一项工作,长期执行下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内化到每位讲解员行动上的是一种真正的“职业习惯”。对于讲解员队伍来说,我们是宣传的窗口,工作性质很特别,要想强化队伍的整体实力,软实力的强化应首当其冲。
3.2.2让每个队员都有团队归属感
讲解队是一个学生社团。在这个团队里,每个队员都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新老交替,流动性大,总给大家不怎么稳定的感觉,这种消极的氛围会影响工作的质量。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现象的出现,需要一股无形的力量牵引着大家,这就是归属感,每个队员必须发自内心地、自愿地完成每项工作。博物馆每位老师和老的讲解员有义务去带动整个队伍的气氛,“传帮带”的作用不仅仅针对讲解能力,更多的是情感的“传帮带”。联大学生讲解队每年都会送老招新,每年要招进15个左右的新队员。在新队员培训期间,不论是带队老师,还是老队员们,大家说得最多的话就是:这个团队就是个大家庭,大家来到这里除了学习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跟每位家庭成员好好相处,在家长的带领下,大家一起来经营这个家庭。潜移默化的,每个有心的队员都会对这个团队有着不一样的感觉。
3.2.3给予每个队员足够的情感荣誉值
获得荣誉便是获得一种肯定,就像千里马需要伯乐一样,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与个性》一书中提出的五个层次需要的理论,西方管理学家多种学派提出的精神激励理论是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对讲解员,除了实施最基本的“制度管理”外,必须高度重视“情感管理”。我们联大讲解队每年的招新送老活动都会在5月份举行,在会上,老的讲解员会依次跟大家分享自己在队伍里成长的点点滴滴,虽然都是简单的几句话,但是总能让在座的队员潸然泪下,这也就体现了我第二点强调的“家的归属感”。会上有个重要的环节,就是给退队的讲解员颁发“西南联大终身讲解员”荣誉证书,这九个字对于我们每个即将退队的队员来说都是意义重大的。因为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精神上的肯定对于我们每个队员来说便是最大的回报,更是对在职讲解员的一种无形鞭策和鼓励。
3.2.4充分发挥队长的作用
作为一队之长,这个职位发挥着领头羊的作用,它是老师和队员之间的纽扣,过松过紧都不合适。队长有别于一般的队员,除了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外,以下几点也不可忽视:首先,队长也是学生。在学生队伍中,要想带领队员们顺利开展工作,队长除了自身拥有明显的综合优势外,馆内老师们的额外肯定也是必要的。在队员面前,老师要尽可能多地提队长的名字、队长的工作内容,要让队员们感觉到,老师很信任队长,这样才能让队长的协调工作更好地开展。对于队长来说,工作起来会更有底气,而对于队员来说,会更加信服队长;其次,队长的职责不是简单地分配讲解任务,还要情系每个队员。抛开工作性质,大家都是同校的学生,而且每天的讲解工作时间总归占少数,大量的时间都是作为朋友的相处过程。对于队长来说,这个过程尤为关键,忘记队长的头衔,跟大家一起谈笑风生,并且在了解到某位队员需要帮助时,队长一定要学会关注,尽力帮助,让队员感受到“家”的温暖;最后,队长要学会科学分配讲解任务,做到“因地制宜”。因为讲解的对象不同、层次不同,所以在分配每场讲解时还要考虑到哪个讲解员最适合带这场讲解。当然这就要求队长熟知每个队员的业务水平和讲解特点,在这个基础上,选择最适合的讲解员。不过在这过程中,队长也要做好各方面的权衡,不偏不倚,秉公办事。总之,队长这一职位很重要,一名合格的队长是这支队伍建设的关键。
3.2.5辅助每个队员在队伍中定位自己
对号入座,井然有序。既然是学生社团,成员必定是来自不同的专业,专业不同则大家的兴趣取向和能力强弱便偏向不一。就拿我们联大学生讲解员队伍来说,队员们的讲解水平高低不同,并不是所有的讲解员都只关注讲解,队伍的建设是多方面的,每个队员找到自己可以建设的“点”便会其乐融融了。我们讲解员所涉及的专业有:艺术教育、学前教育、小学教育(中文方向)、旅游管理、化工实验、文秘等。在培训过程中便会发现,小教中文、旅管和文秘专业的学生对讲解要领的掌握速度较快,而化工实验专业的学生则会相对较慢。所以,小教中文、旅管和文秘的学生在讲解上略胜一筹,他们承担的讲解任务就会较多;不过,我们馆里有一项勤工助学的扫描文件工作,也是有关西南联大研究的工作任务,化工实验的同学凭借着自身的认真和扎实,成了这份工作的不二人选;艺术教育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都是艺术生,他们大多能歌善舞、多才多艺,每次活动都少不了他们的鼎力相助,队伍的气氛总能让他们带动起来。所以,我们这支队伍很和谐,大家你长我短,以长补短,都在自己喜欢的位置上发挥自己的长处。
4.结语
博物馆的教育角色在社会教育中,因其独特的教育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讲解员队伍是博物馆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讲解员的言行代表着博物馆的形象,大家对博物馆的认识也是从讲解员的解说开始的。每个高校的博物馆都要成立自己的学生讲解员队伍,而学生讲解员不同于社会上的专职讲解员,学生的讲解更符合学校的氛围,所以在建设这支队伍时,我们要抓住“学生”这一特色,制定科学合理的培养计划。而截至目前,我国尚未形成一套成熟的、可供借鉴的体系让我们的高校去效仿、学习,以上是笔者基于自己三年的讲解工作经验所提出的五点建议,期待会对我们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队伍的建设有所帮助。鉴于读者所就读学校的博物馆的特殊性以及局限性,以上建议仅供参考,进一步的、更全面的研究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并进行更深入地说明。
参考文献
[1]曹馨.关于高校博物馆建设的几点思考[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5:116-118.
[2]沙晓红.刍议高校博物馆学生讲解员培训[J].科教文汇,2011,04:205-206.
[3]刘亭亭.浅议博物馆志愿者队伍的建设问题[J].青春岁月,2013,07:220-221.
关键词:群众文化审美教育重要作用
群众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提高广大群众文化素质,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的推进器。是人们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的重要手段。群众文化及娱乐性、知识性、思想性为一体,寓教于乐。人民群众能够通过文化娱乐活动,受到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已发生巨大的变化,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正在呼唤审美教育,这是因为在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品不断提高之后,很自然地对美育提出了更高、更强烈的要求。美育与人的不同阶段全面发展是非常密切的,切不可以为美育仅仅是学校的事,美,广泛存在于自然和社会每一个角落。作为面对广大群众的社会美育来说,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体育馆等公益性群众文化事业机构所具有的设施和条件具备了这样的功能,因此理应起到社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如何担负起社会审美教育的重任,是群众文化工作者今后工作的重点之一。
一、加强群众文化自身建设
近几年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新一届政府提出了加快城市化建设步伐,但如今基层群众文化基础建设还很薄弱,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人们对精神文化生活和社会美育的需求也随着城市居民的增多,收入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增长,群众文化建设面临更大的挑战,为了满足这种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必须大力发展群众文化,通过群众文化的建设,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内容,提高广大群众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加强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建设
加强群众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实现用人所长,人尽其才,关键是要通过改革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建立起一套科学的选人、用人、育人、留人机制,把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创造性发挥出来。群众文化要担负起服务大众,服务社会的职责,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设一支有过硬专业知识的专业化队伍,这支队伍的领导者要具备优良的专业素质和工作能力,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事业心,懂得开展各项文化艺术活动的方式方法,有人格魅力,有领导艺术,尊重人才,尊重艺术规律。群众文化队伍建设必须依靠专业骨干力量,促进管理的专业化。队伍的建立、活动的开展、素质的高低、长效持久是文化队伍有没有生命力的关键所在。群众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在新世纪激烈的竞争中,要想繁荣群众文化事业,就需要一大批高素质的文化艺术人才,这是摆放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加强群众文化硬件设施建设
硬件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必要条件,文化部对三馆都作了等级评定,明确了一系列硬件规定,因此政府和各级文化主管部门要加大对群众文化事业的投入,重视群众文化工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群文工作者要不断拓展群众文化设施建设渠道,争取政府、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个人等多方面资助,拓宽群众文化社会办的新思路,全力构筑群众文化新平台。
(三)创建特色群众文化活动
要创新载体,打造群众文化特色品牌。不断研究、不断实践,坚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活动的同时,打造创新型有特色的文化活动品牌。
(四)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群众文化建设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既是群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群众文化的受益者。群众文化活动的感召力、生命力、群众受审美教育的程度最终取决于群众的认同感和参与度。在群众中要积极培育一支业余骨干队伍和文艺志愿者队伍,他们能积极引导群众参与各种文化活动,让更多的群众在活动中感受艺术的熏陶,得到心灵的净化。
二、群众文化与审美教育
群众文化工作的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让人民群众从中受到教育,接受善与美,因此,社会审美教育是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美育目光要放在人民群众和社会青年身上,用社会美育弥补学校美育的不足,使人随时随地都有享受美感教育的可能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群众文化不只是为了活动而开展活动,更重要的是发挥它的社会审美教育功能,使广大群众在自娱自乐中得到审美教育,懂得创造美,鉴赏美,从而提高修养,净化心灵。
(一)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方式。
作为面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审美教育来说,有着比学校美育更为广阔的活动天地和更广泛的活动内容。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是通过各种活动体现的,在参与实践活动中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各种群文活动方式都是培养审美 情趣、提高审美能力、鉴赏真、善、美最丰富的社会实践。群众文化活动的方式是多样而具体的,形象是鲜明的,生动的,这就更能直接的向广大人民群众传播科学、文化艺术知识,提高其道德水平和审美意识。在文艺辅导、演出中群文工作者要在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等各个方面有意识的去传达美的形态。在美术作品展览活动中,不只是专家学者在开研讨会,还可以组织业余骨干和广大群众。在演讲、比赛等活动中要大力宣传能震撼人心灵美的美好事物和社会现象,同时还要在生活礼仪、工艺、插花、服装设计、生活装饰用品设计等等与生活紧密相关的培训、讲座、竞赛活动中传播美。因此要始终牢记开展各项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是要引导广大人民群众去发现美,创造美,按照美的规律养成和体现心灵美、行为美和语言美。
(二)群众文化的审美教育功能
审美教育不仅对个人的思想、品格起着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作用,而且能够激发人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因此要大力宣传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在社会审美教育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使它们能直接担负起对人民群众的社会审美教育重任,充分体现它们在群众文化实践活动中集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审美教育功能。
社会审美教育之所以成为我国社会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于它具有自己的特点,即:以美育人,寓教于美。这就是说,美育不像智育和德育那样,需要采取有约束力措施,也不同于多数宣传教育那样运用伦理的、说服的方式,而是寓教于乐、寓教于美的享受中,通过美的形象唤起人的情感共鸣,而群众文化工作的特点就是举办各种这样的活动,使人民群众在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接受美的熏陶。政府主管部门,群众文化事业机构及群众文化专业队伍,应从时代的发展,社会的文明进步中去看问题,履行自身社会审美教育的职能,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不断的实践创新,把“美”传授给广大群众。引导群众实现生活的艺术化。
一、链接生活,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习作的内动力,激发孩子们写作成就感,增加孩子们写作自信心,一旦孩子们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习作转为“爱”习作,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记得有一次让孩子们《写一个熟悉的人》。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做到叙事真实,过程清楚按照过去的做法,是重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写而写,为任务而写,孩子们没有兴趣,没有习作欲望,写出的丈章不外乎写这个人“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工作负责”等,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个性化与生活化的再加工,将《写一个熟悉的人》改为《巧取绰号》,让习作更贴近生活。课堂上,孩子们确实有话可说,说了“绰号”评“绰号”,说了“理由”评“理由”,孩子们变得灵动活泼起来。“土豆”、“故事大王”、“功夫小子”、“小百灵”、“大忙人”、“小博士”、“淘气包”、“火舰炮”……一个个绰号跃然纸上。此时的孩子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趣的活动。习作成了他们自然的需要,这正是孩子们积极习作的动力所在。
二、链接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习作光靠激情还远远不够,他们写出的习作还是比较陈旧,单调,无味。这主要是孩子们习作还缺乏习作素材以及对素材的加工,如何把习作的触角伸向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呢?
(一)链接家庭生活,让孩子们在家庭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习作《第一次买菜》,我布置孩子们利用休息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菜市场自己买一次菜。孩子们分别从看菜、选菜、买菜、算账等方面详细叙述了买菜的经过,有的述学会了讨价还价,增强了生活体验。又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让他们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给老师写一封信,体验妈妈的辛苦,对妈妈、老师产生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们有了素材,但他们不会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于是我在班内开展了“厨师大赛”活动。首先,我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佐料”,让他们知道动作、语音、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述在一道“习作大餐”中的作用,让孩子们明白了成语、歇后语、名言在习作中的“点缀效果”,让孩子们掌握细节描写、比喻、拟人等在习作中的“滋补功能”。接着抛出小练习,请各位“厨师’’为小菜添加“佐料”,结果真是各具风格,做出了色、香、味一流的“大餐”。就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激情和积累的素材得到了高质量的提升,习作练习也得到了创新。
(二)链接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习作是有字的生活,生活是无字的习作,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让孩子们做“有米之炊”,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生活,是解决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利用纪念日开展各种比赛,为他们提供习作素材。我们组织孩子们到污水处理厂、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孩子们参观高速公路和城市变化,把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孩子们游览景色秀丽的焉支山和马场大草原,挖掘、了解家乡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激活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投入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了情感,储备了素材,为孩子们的作注入了活水。
三、链接生活,确定习作的立意
一、利用乡土资源,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
1.观察体会家乡风光的美。
家乡的田野风光、自然景观、淳朴乡风是学生观察和写景的不竭资源。乡村的油菜、小麦、西瓜、棉花随季节变化形成的美丽画卷就是最现实、最方便的资源,引导学生体验、观察家乡的山川地貌、自然景观,从身边平常的事物中发现事物的美,激发热爱家乡的感情,训练学生发现写作素材的能力。学生在感受家乡美的同时,放松了精神,愉悦了身心,自然产生了写作激情,同时丰富了自己的语言,提高了写作能力。
2.挖掘家乡的人文之美。
乾县著名人文景点甚多,乾县名胜古迹荟萃、历史悠久,自然景观和历史人文景观丰富。境内文物古迹多达539处,帝王陵墓3座,列陕西省十八个文物大县之首,其中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举世闻名,被誉为“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是国家重点保护单位。此外,还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7处,是关中地区历史文化旅游景观资源的富集区之一,被评为“中国著名文化旅游县”、“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县”、“陕西省首批旅游强县”。这些人文景点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都是学生作文的好素材,组织他们实地寻访和考察,由感受体会家乡的美到表达对家乡的热爱,并通过作文训练达到育人的目的。
二、领略乡土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要创造多种践行“乡土”生活的机会和情景,引导小学生走近乡土,体验乡土生活,在自然和人文活生生的课堂中用心观察、留心体味。在生活的课堂中有了体验和感受,他们的作文就可有物可写、有感而发,作文也就言之有物、言之有情。
1.游览名胜古迹,体验伟人风范。
乾县境内名胜古迹很多,数百年的历史孕育了许多有名的人物,形成了乾县独特的人文历史,著名的人物有赵植(唐岭南节度使);赵存约(唐代诗人);赵隐(唐懿宗、僖宗朝宰相);赵骘、赵光逢(后梁宰相);赵光胤(后唐宰相);杨振、杨奂(元代诗人);宋钦、宋廷佐(明刑部尚书);黎玉田(明兵部尚书);王郡(清台湾总兵);张庚良;吴希真(巨子);王炳南(共和国第一代外交部副部长,著名外交家)等,他们都是乾县人的骄傲。通过组织学生参观名人故居、网络查询、搜集书报刊资料等多种方式,学生不仅了解了家乡的人文历史,还积累了写作素材,激发了爱国、爱家乡的感情。在这种激情下,写作将如行云流水、妙笔生花。
2.组织实践活动,感受家乡新变化。
近年来,乾县社会经济文化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和进步。公路铁路纵横交错,“东菜、西果、南畜、北特”的农业产业板块格局基本形成,全县已形成纺织、橡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建材五大支柱产业。纺织工业园、橡胶产业园和化工建材工业园三大园区初具雏形。县城道路、绿化、给排水、电力、通讯等配套设施日趋完善,荣获“陕西省卫生县城”和“全国城市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都是现成的作文素材,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实地参观访问,感受家乡的巨大进步和建设成就。这样的零距离体验,促使小学生用笔描绘出家乡的美好变化,抒发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3.引导操作,体会动手乐趣。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源泉,学生在社会生活中通过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动手实践,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写出生动的文章。通过走进乡村田间,认识了解农作物、果树和蔬菜的品种、形态,记录农作物的生长变化过程,帮助父母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与家人一起做家务,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等,使他们在每次劳动后都会产生强烈的写作欲望,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学生通过走近生活,实践操作,对生活有了自己独特的认识和感悟,把经历的事情与体会写下,就是生动而真实的作文。
三、开展作文训练,促进乡土资源转化
1.日记积累。
写日记是积累作文材料的好方式,同时是练笔的重要途径。笔者根据小学生的实际,及时引导或刻意安排练笔作业,要求他们把平时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体会到的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下来,自然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这样在写日记的过程中,写作能力得到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在不断提升。
2.演讲表达。
交流和表达是写作的基础,通过演讲既可以锻炼他们的口语表达,又可以丰富写作素材。在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的基础上,笔者利用晨会、早读、课前一分钟持续地开展简短的演讲,鼓励学生自愿上台演讲,引导他们自己确定演讲内容,如春播秋收、家务劳动、同学交际等一些特定的内容,以及家乡的新人新事,风俗习惯,日常生活自己的所见所闻,鼓励他们说一说、讲一讲,通过演讲、朗诵、分角色表演等多种形式开展,小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能力不断提高,慢慢学会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想。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作文变得自然而然,文如泉涌。
关键词:应试教育 现状 存在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4(b)-0118-02
1 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1.1 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现状
我国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已经制定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教育体系,为国家经济发展建设培养了大量人才。但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比如说,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没有从根本上走出应试教育的框框,特别是在培养一专多能且适应国际化发展的综合性人才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在基础教育发展问题上,针对教师队伍的培养、学生的素质教育、教育课程的改革、学校人本管理、师资力量水平的提高、教育发展并与国际接轨等方面的问题反映还比较突出。教师在应试教育下超负荷工作,尤其是女教师的负担更重、教学任务重、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钻研教材和教学方法,严重影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特别是现今的应试教育导致学生负担过重、使学生频于考试。另外,一些学校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师资力量的参差不齐、教学环境差等条件的制约、同时教育体制缺少一套科学的教育评估体系等,都是目前困扰我国应试教育改革发展的瓶颈问题。
1.2 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会使学生形成死读书、理论脱离实际。应试教育的问题反映在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与评价,往往都是通过考试、以分值来划分学生好坏、升学率等作为学校办学水平的衡量标准。再方面是学生的家庭,父母对子女的评价,也是惯用学校的模式,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就断定在学校表现不好,没有用功学习。其次就是社会环境,社会对接纳的学生选择标准,绝大多数也是通过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来评价的,因此,导致学生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学校也抓成绩,最终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被忽略。(2)学校将考试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迫使学生为分数而战。多年来,由于学校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表现好坏的唯一标准,只注重智育发展,而忽视德育、体育的发展、能力的培养。虽然我国的教育方针明确的规定了要培养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发展,但很多学校还是把学生的成绩放在第一位,在评三好学生、升学、录取等方面都是坚持学习成绩第一的原则,由于学校的分数第一的导向,使很多学生只注重学习成绩,而忽视其它成绩,最终使学校培养的学生素质不全民,学习的知识不扎实,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3)应试教育使学生考场作弊现象屡禁不止。由于我国的应试教育,多年来一直都把考试作为决定学生就业与人生发展的首要条件,致使学生都把考试成绩当作首要任务来对待。特别是一些条件较差的或不努力学习的学生也想拿到好成绩、也好向父母有个交代、在学校能过关,保证拿到毕业证,所以就在在考场作弊。目前,无论是中小学教育,还是大学教育,考场作弊的问题屡见不鲜、屡禁不止,而且作弊的手段不断推陈出新,有的甚至用上了现代化工具。考场作弊的问题不能真实的反应学生的实际学识水平和学生的实际文化知识水平,也不能正确的评价学校的教育水平,更会加大社会对学生的考核难度。学校、家长与社会往往把学生在校的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目前,由于应试教育带来的后果是:学校抓成绩,社会看成绩,只要成绩好了就是好学生的思维已经根深蒂固,而在其新的考核机制不完善、不具备的情况下,学生的能力与成绩水平用什么标准考核与衡量,又不能有充分的证据来说服,学生的考试成绩使学生的家长之间盲目攀比、学校以成绩分班或考试先后排榜、社会上是来衡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水平等。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与考试方法完全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是一种完全被动地学习模式,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适应未来的工作和社会的发展,也是我国应试教育长期存在的本质性原因。
1.3 我国学校及社会教育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发挥利用
在我国,目前社会能为学生提供教学的资源很有限,主要分散在各个学校或一些科研机构,绝大多数的中小学及部分大学不能满足自身教学的需要和跨学科研究的需要。传统的管理体制使小学生不允许到其它小学获取教学资源、或者小学不能去中学获取资源;中学生不能去大学的公共图书馆或阅览室等;大学与大学之间教育资源更是缺少共享机制,个别学校存在着资源闲置和浪费的现象。特别是科学实验的资源在管理机制上更为严格,绝大多数不能对社会开放,不能为学生开放。
1.4 政府的教育机制不够完善,没有健全的评价与考核标准
科教兴国是我国的核心战略之一,教育要培养综合素质能力的人才也是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因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根深蒂固,新的考评体系没有完善、标准制度不配套,尽管有一些学生也大胆的尝试对应试教育的改革,但改革的力度不大,究其原因,是政府政策支持的力度不够,对应试教育的研究不够、想适应的法规、制度与标准有待于完善。因教育改革事关国家的战略发展,仅仅依靠学校或某教育管理部门是远远不够的,需要政府的支持。
2 我国应试教育改进的思路及措施
2.1 借鉴美国教育成功的经验
(1)考试成绩不作为绝对标准。美国的应试教育很普遍,但不是作为唯一的学生成绩评价标准,尽管考试也不少,但每次考试的成绩仅仅是记录学生成绩的一部分,更注重多方面培养。考试成绩作为学生的隐私不予以公布。考试的次数也不少,但给学生的机会却很多,例如高考,一般在每年的1、2、3、5、9、10、11月份共考7次,由学生自行决定参加哪一次或哪几次,并自行选择较近的考场,寄去报名表和报名费支票,收到准考证,向自己的学校请假前往。(2)注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学生的作业如:阅读、做练习、写作、做实验、观察、制网页、查资料、制作展览图片、技能训练、人物专访、写调查或研究报告,等等。老师会批改作业并把相应成绩记入学生档案。学生从初中起每次考试以及作业成绩都记录在案,作为将来推荐上大学的依据。大学在录取新生时除了看学生SAT成绩和作文成绩,还要看初中三年和高中四年的学习成绩和在校表现,以及有至少两位教师的推荐信,还有做义工的情况,每所大学录取新生都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
2.2 改进应试教育的传统模式,注重全面考核与评价的教育机制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等文件的颁布,会促进国家教育制度的改革,特别是应试教育的改革。科教兴国与人才培养,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富国强国的战略实施,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更需要教育培养更多的国际化人才。在传统的应试教育经过改革、并注重学生平时作业与测试,将平时的表现作为期末成绩考核的主要依据之一。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考核标准上,把体育、德育、课外实践活动等纳入作为衡量学生条件之一,
2.3 整合全社会的资源,支持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
要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素质教育培养及综合能力,应该从社会、家庭、学校三个方面入手,社会为学生教育提供完备的外部环境、前提条件和实践场所。在美国,几乎所有的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艺术馆、图书馆、部分实验室、主题公园、大学等校外教育资源,只要是对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场所,都免费为学生开放。有时学生为了完成一项作业不仅要上网、去图书馆,而且还要到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获取材料。在我国,目前社会能为学生提供教学的资源很有限,而有限的资源又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鼓励有资源的单位为学生开放,加大宣传与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非常重要。作为每个学生的家庭,应正确的支持子女学习方式,避免主观武断、片面的追求考试成绩的做法。学校应在有利于学生兴趣、特长、爱好等方面的培养、更加注重综合知识结构与素质能力的培养,是否可以探索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对于资源共享锁增加的费用开支,是否寻求政府补贴、或国家设立资源共享的专项资金支持发展,来促进教育的发展。
2.4 提高教师的素质水平是保证应试教育改革的前提
学校育人先育己,培养高水平的学生首先取决于学校的教育导向,改革应试教育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首先需要老师要以身作则,有终身教育的意识、责任意识、全新的教育理念与思想。其次是需要教师不断的探索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符合中国国情与学生现状的教育模式。应试教育的改革就是要从简单的考试制度到全面的测试制度,需要更多的内容进行评价,也需要更为准确的数据录入与计算,需要制度标准的配套来支持完成。所以,建立新的测试体系、制度标准、数据库管理、专门的管理机构、以及拥有一支责任心强的师资队伍势在必行。
2.5 建立学校录取、社会择人选才的标准,支持应试教育改革
应试教育在我国已经发展多年,目前短期内不会退出,一方面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管理内容,一系列的配套机制,更需要做好舆论准备工作,要广泛的加大力度宣传,让社会、学校、家庭、用人单位重新认识选才标准不再是学习成绩为主、唯一的标准。要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评价学生与测试学生。美国的中学生之所以能做到全面的培养与教育发展,是学校要求他们既要把成绩考好,还要参加社会实践,还得自己赚取零花钱,还要忙着申请适合自己的大学。我们可以借鉴这一经验,从多个角度去研究应试教育的改进措施与实施办法,促进应试教育的改进与发展。
2.6 国家需制定详尽的标准、制度与约束机制来保证应试教育的改进
应试教育的改进与发展,从国家政府的角度出发,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往往是通过立法、出台制度与标准、形成有效的运行机制,完全取决于政府的政策导向。国家根据我国全球化经济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认真的研究应试教育改进的具体措施、办法,尽快的出台与完善各类型学校的改进方案、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制度标准、具体的考核内容、评价标准等,为学校应试教育指明方向和保驾护航。应试教育改进要从学生的全面情况开始着手,全面测试与全面发展结合、考试与能力测试相结合、对每个学生能做出正确客观的评价,运用科学的手段与数据库管理等,为学校、家长、社会的数据采集提供支持与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