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研究对象;资金运动;

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是会计专业的两门重要课程,但这两门课内容重复严重,以至于一些学校把其中的一门砍掉,不予开设。这样做虽然可以避免教学内容重复之弊端,但也使许多有用的知识无法进行教授。笔者认为:我们对这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及其关系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混乱是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

一、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联系——研究对象均为资金运动

从最早的管理会计专著之一,奎因斯坦的《管理会计:财务管理入门》一书的书名上我们不难看出,奎因斯坦所指的管理会计是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而不是另外的一门学科。其次,从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来看,财务管理的研究对象是企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虽然学术界有各种表述,但都不可避免地与财务管理对象重合。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尽管各派观点存在差异,均离不开资金二字。即管理会计的活动目标也离不开资金或价值。1999年第11期《财会月刊》发表了王曾清、楼胜亚《浅论管理会计的对象》一文,文中对管理会计研究对象的描述可以说颇具代表性:“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实质上是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过程,而价值量是通过货币来表现的,因而在商品经济社会里,必须同时运用实物的形式和商品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来保证经济活动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资金在运动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存在形式,如现金、原材料、产成品和固定资产等。它们虽然形式不同,但具有质的同一性,都代表了一种价值,可以用观念的货币来统一表现。由于商品生产运动从价值形式来看就是价值运动,而价值量用货币来表现,价值运动也就表现为货币的运动。在货币转化为资金的条件下,资金运动成了价值运动的表现形式”。“资金运动涵盖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完整地描述着价值系统静态和动态的变化,从而更全面的反映着企业价值运动”。会计“作为生产过程的控制和观念总结”,“直接面向企业的资金运动,也即会计的对象是资金运动,因为它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的全过程,也是联结作为法人的企业和企业内部、外部的纽带。而管理会计作为现代会计的两大分支之一,和财务会计同属于一个系统,因而两者的对象应是一致的,即管理会计的对象仍应是资金运动。”由此可见,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在研究对象上有着惊人的相似,这种相似造成两门课程内容的大量重复。

二、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研究对象的区别——资金运动的不同层面

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都是资金,却是资金运动的不同方面。财务管理区别于管理会计的显著特征在于其主要是一种实体管理。日本学者宫匡章在《会计信息手册》一书中这样写道:“财务是以资本为对象的实体活动,会计是以财务活动及其结果为对象的情况处理活动。会计的机能是组织情报,不处理资金筹集、供应与运动,仅在必要时反映其结果,这就是说财务是进行有关资金筹集、供应与运用的意向决定,会计是为这种意向决定提供情报的。”因此,财务管理内容应涉及财务制度制定,财务机构设置,财务人员安排,外部财务环境的适应,内部财务环境的协调及资金筹集、运用、分配等方面,并要具体组织财务预测、决策和财务控制等财务方法的实施。而管理会计只是为财务活动的组织及财务关系的处理提供相应的信息。如在投资筹资活动中,企业高层财务管理者根据企业内外部理财环境,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据以提出投资战略,围绕投资战略,管理会计应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高层财务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当投资方案确定后,高层财务管理人员应按照决策方案制定筹资战略,提出各种可能的筹资方案,管理会计人员则围绕这些方案广泛搜集资料,进行预测、决策分析,为筹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并据以编制财务预算。财务管理人员负责安排预算的执行、协调,控制。

根据企业运用管理会计的目的,可将其视为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为财务管理提供价值信息,换言之,就是对企业资金管理活动提供信息。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虽然较多,但最终均可归到企业资金运动过程中。这样的处理有利于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可使管理会计的其他理论问题得以顺利解决,也有利于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作为财务管理信息系统的管理会计,应将筹资、投资、资金运用、资金耗费、资金收回及资金分配活动作为其研究对象,将预测分析、决策分析、控制分析和评价分析作为其主要环节,目前管理会计的内容在系统的分析整理后均可找到适当的归属。

三、财务分层理论为界定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如果更进一步分析的话,管理会计属于经营者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在现代企业两权分离的体制下,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是出资与受资经营的关系,这种关系实质上是一种财务关系,因为出资与受资经营本身都是一种财务行为。企业财务管理权必然要在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分割,形成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均需要相应的信息体系,会计的两大分支正好可以分别侧重于其特有的服务对象。财务会计,我们通常称之为对外会计,即主要通过记账、算账,并定期编制报表的专门方法,提供企业一定日期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动情况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尽管财务会计也向企业管理当局传输财务信息,以便加强财务管理,但它的服务主要是外向的,侧重于对企业外界有经济利害关系的团体和个人进行报告。企业与所有者的财务关系作为现代企业的主要财务关系,所有者作为企业的主要利益相关者,理应作为财务会计的主要服务对象。换言之,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财务会计主要服务于所有者财务;而管理会计主要通过一系列专门方法,利用财务会计提供的资料及其它有关资料进行整理、计算对比、分析,使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能据以对日常发生的一切经济活动进行规划与控制,并帮助经营者作出各种经营决策的一整套信息处理系统。管理会计的服务主要是内向的,侧重于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需要。从财务管理的角度而言,管理会计主要服务于经营者财务。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这样构架财务管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即企业财务首先可分为出资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两部分,财务会计作为出资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管理会计作为经营者财务的信息系统。由于财务管理研究的对象是企业资金运动的各方面,而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仅涉及其中的信息方面。财务管理应包括管理会计,而管理会计应属于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两者可以合二为一,但也可以自成体系,就象财务管理属于企业管理的组成部分、价值方面,但并不排斥其有自己的体系。管理会计属于财务管理的信息系统,但也同样不排斥其独立成为一门学科,因为其毕竟有独特的研究内容。

持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合二为一观点的专家和学者并不乏其人。如李天明教授在其《管理会计研究》一书中为会计专业设制的专业主干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审计学》和《会计理论》六门,没有《财务管理》。财政部组织编写的中等财经学校教材《企业财务管理》中,将管理会计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组成部分。但通常情况下,两者可自成体系。

四、对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学科目前状况所进行的反思

管理会计这样一门被誉为可以加强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学科,一些西方会计学者认为其已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主要表现在管理会计讫今为止仍没有一套完整的能够解释、指导并可以应用于实践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管理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学科之间的界限没有明确的界定。英国特许管理会计师协会(CIMA)前任主席、伦敦经济学院布罗姆威奇(M.Bromwich)教授指出:目前管理会计看来缺乏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反映在杂志和教科书中的管理会计似乎是一群松散的材料,没有在理论水平上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各国对管理会计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实务中都明显缺乏规范化或规范化程度较低。笔者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没有解决好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管理会计的归属等基本理论问题,难以确定经济活动的哪些内容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哪些内容不属于管理会计的研究范畴。所以,确定管理会计的研究对象,理顺其与财务管理的关系,不仅影响的管理会计的发展应用,也影响的财务管理的发展和应用。

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存在着重预测分析、决策分析和控制分析,轻财务活动实体管理的缺点。一方面,从西方财务管理中引入的数学模型大量充斥其中,而这些模型往往建立在一些并不存在的假设的基础上,难以实际操作;而另一方面,对财务组织、财务实施、财务控制与协调等涉及较少,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也就是说,目前大多数财务管理教材所研究的内容应由管理会计来进行研究,为避免重复,财务管理应着重研究财务制度设计、财务组织设置、财务预测、决策、控制和协调等活动的具体实施,及具体从事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各部门业绩评价等工作的方法和步骤。惟有这样,我们才可以理顺财务管理和管理会计的关系,并避免两者之间的重复现象。

「参考文献

1.孟焰:《西方管理会计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年。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财务报表 财务报表分析

一、引言

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某段时间内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与现金流量的集中体现,是债权人与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的重要平台。对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进行科学的分析,达到认识上市公司经营的特点,评价其业绩,发现其问题,进而从整体上系统地对上市公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做出明确判断[1]。财务报表分析对上市公司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评估经营绩效

通过采取科学合理的财务指标体系,正确地运用分析方法可以对上市公司在一定时间内经营成果做出大致的评估,以便上市公司董事会对经营管理层某段时间的工作做出绩效考核。因此,财务报表分析也成了上市公司经营绩效考核的重要方式。

(二)揭示潜在风险

财务报表分析通过对财务报表进行分析和研究,能够帮助上市公司发现经营中的异常情况,上市公司自身在本行业所处的竞争地位变动,帮助管理者、投资决策者及其他利益相关人识别上市公司存在的潜在风险,为规避经营风险与债权风险提供重要的信息支持。

(三)优化资源配置

从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面对的风险和可能的收益能够使上市公司正确地运用投资,合理举债及规划长短期债务比例,实现上市公司资源优化配置和社会效益最大化[2]。

二、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报表本身存在的问题

1.财务报表编制方法不一致。现行财务会计准则对同一经济业务允许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3]。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可能选择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不同公司之间会计处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导致财务报表可比性分析结果产生重大偏差,可靠性程度不高。

2.财务报表信息存在时间差异性。现行财务报表所提供的财务信息主要反映已发生的历史事项,都以历史成本进行计量。在通货膨胀与汇率波动的情况下,以历史成本编制的财务报表会严重歪曲上市公司当前的财务状况和盈利水平,造成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可信度降低。

3.财务报表粉饰。上市公司为了维持上市资格,获取银行贷款与商业信用等自身利益,各种手段粉饰财务报表欺骗投资者与债权人[4]。例如上市公司通过虚增销售收入,推迟确认本期费用人为调节利润;多计应收账款来调节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大小,从而利用财务报表虚夸企业债务偿还的能力[5];遗漏或者错报重要会计信息,误导财务报表使用者。

(二)财务报表分析指标存在问题

1.企业盈利能力指标的局限性。上市公司只有盈利才能生存与发展,盈利能力分析是关注的财务报表分析关注的重点,但是盈利能力指标存在一定局限性。比如净资产收益率,首先,净资产收益率缺乏时效性,只关注企业某段时间的状况,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综合影响。其次,缺乏对风险的反映,只注重收益而忽略了经营风险。再次,对价值体现不足,净资产收益率是净利润与净资产的比率,反映的是历史价值,而不是现在的市场价值,导致净产收益率无法准确衡量现有股票的价值。

2.企业偿债能力指标的局限性。偿债能力是企业偿还各种到期债务的能力,偿债能力分析就是分析债务的资产保证情况与偿还债务的现金流入量的保证情况。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流动资产中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收存在不确定性,即便是理想的流动比率与速动比率,也不代表企业现实的偿债能力。现金到期债务比率虽能动态反映企业的短期债务偿还能力,但是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同一企业不同的生命周期,它的现金流都有较大的差异,如果采用同样的衡量指标静态对待不同的情况,分析所得结果缺乏可信度。长期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是资产负债率,资产总额结构中的应收账款,预付账款债权存在着很大收回风险。因此,企业偿债能力指标无法真实反映企业实际的偿债能力。

(三)财务报表分析方法存在问题

1.比率分析法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法是主要的财务分析方法,适用性强,但是它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比率分析方法属于静态分析,对于预测企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不是绝对可靠;不能全面反映企业其他方面的问题,诸如行业类别,经营环境等问题。另外比率指标可以人为粉饰。

2.比较分析法的局限性。比较分析法在实际应用中经常使用,但比较分析法使用的是历数据信息,在目前瞬息万变的竞争环境下,过去的效益能否用来衡量将来能达到的收益水平。另外,由于同行业不同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比较分析简单的一概而论不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在同行中的竞争地位。

3.因素分析法局限性。因素分析法的出发点就是,当有若干因素对综合指标发生作用时,假定其他各个因素都无变化,顺序确定每一个因素单独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因素分析法的该假设就严重制约因素分析法得出的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四)财务报表使用者自身的问题

首先,财务报表分析者的风险观念及财务报表分析时的心理的不同导致对同一分析指标高低判断出来的结果也必然存在差异,甚至可能得出完全不同的结论。其次,分析者掌握财务分析理论及相关财经理论的深度和广度的不同,往往选择财务分析指标与理解财务分析结果也不相同。

(五)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存在的局限性

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使得财务报表分析变得相对简单容易。但近几年国内一些通用性性较高的财务分析软件,普遍还停留在核算功能的水平,基本属于事后的记账,算账;对于事前的预测,事中的分析、管理、控制活动能力薄弱。

三、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优化建议

(一)完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规范财务报表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致性

目前我国上市公司会计准则选择较多,甚至某些规定没有具体明确表述,存在很大的漏洞,这就给上市公司管理者留下粉饰财务报表的操作空间,给财务报表分析造成了很大的迷惑。所以加强对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自身建设,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是编制一致性财务报表与防范财务报告粉饰行为的基本前提,有助于提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可比性。

(二)构建科学的财务指标体系,增加财务报表分析结果的可信度

上市公司应该根据自身经营特点,构建科学的指标体系,以尽可能真实的反映企业实际情况。这要求在选取财务指标分析时考虑其不足。比如,反映短期偿债能力的指标速动比率。虽然速动资产从流动资产中扣除了存货,但不能真实反映出速动资产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变现的本质。因为预付账款作为经济行为的抵押品,在短期内无法变现;另外,应收账款与其他应收款能否收回、何时能收回具有不确定性,在指标选取过程中,我们应剔除账龄大于某段时间的应收款项,使速动比率更能真实的反映企业的偿债能力。

(三)增设非财务分析指标,完善财务报表分析体系

为提高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应增设与企业密切相关的非财务分析指标,完善财务指标体系。如市场占有率、客户评价、新产品开发、人力资源等。这些非财务指标能够更全面的衡量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有助全面评价上市公司后续发展的潜力。

(四)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质量

财务信息无论多么真实、可靠、及时,如果没有严谨科学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财务报表分析的质量同样不切实际。现行的财务分析方法具有指标价值的不统一、忽略通货膨胀与货币时间价值,历史价值的相对静态性等局限性,同时分析方法使用单一。因此,要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质量,就必须完善财务报表分析方法与综合使用多种方法,比较多个分析结果。

(五)全面发展网络财务报告,提高财务报表信息的时效性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上市公司可以充分运用网络平台及时发送财务报表,保证会计信息的及时性。上市公司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实施相对的实时报告,尽量缩短财务报表会计分期,比如及时发送周报,旬报等。这对于财务报告使用者能够尽快了解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并做出正确的决策意义非同寻常。

(六)加强财务与审计人员专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上市公司财务报表的基础数据全部来源于企业财务人员收集,整理与编制,公布的年度财务报表是经过审计人员审计的。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实际操作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及职业道德决定了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因此必须加强财务人员与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建设,提高财务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七)财务报表分析者提高自身财务素养,开发或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工具

提高财务报表分析能力,财务报表分析者需要系统学习财会知识及了解财务体系;同时,为了使财务报表分析简易且精确化,有条件的企业可以引进先进的财务分析软件或者利用计算机“云技术”进行大数据分析,保证财务报表分析结果对经济预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张先治.财务分析[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1)37-38.

[2]张思菊.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研究――以沙隆达股份有限公司为例[硕士学位论文],西华大学,2009.

[3]房静.上市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会研究,2011(3)178.

[4]刘宏亮.上市公司财务报表舞弊及审计策略的研究[J],经济研究,2011(25)82-83.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可持续增长理论;财务诊断;方法研究

[中图分类号] F230 [文献标识码] B

一、财务诊断方法概述

财务诊断是一种财务分析调查。它针对企业的财务经营状况进行,通过分析调查法,找出企业财务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并向企业管理者提出相应的完善措施,指导企业逐步完善财务管理。在企业财务诊断中财务诊断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财务诊断以其科学、先进的管理方法改进着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它克服了我国目前企业财务分析一般化、公式化等弱点,深化发展了我国企业财务分析,而且具有优于企业财务分析的科学性、实用性和广泛性的特点。全面有效地开展财务诊断方法将有利于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随着方法的不断引入,财务诊断方法体系的研究与应用逐渐深入。这主要包括:

1.财务预测法

财务预测指根据财务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要求与条件,对企业未来的财务成果以及财务活动做出科学的测算和预计。财务预测可以提高企业对不确定事件的反应能力,以求减少不利事件出现时给企业所带来的损失,增加利用有利机会带来的收益。财务预测技术通常包括:现金预算、预计财务报表和经营预算。通过财务预测,可以使得财务诊断更加具有前瞻性。

2.财务预警法

财务预警指以企业财务报表为依据,利用各种财务比率或者数学模型,对企业的收益能力和偿债能力等方面进行分析,预测企业财务风险并一同规避的活动。财务预警是对于财务预测的一种延伸,其灵敏度越高就越能较早地发现企业财务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地防范并及时地解决问题,以规避财务危机的发生。财务预警主要包括两种思路:单变模式思路和多变模式思路。单变模式思路是通过运用单个财务指标的走势来预测财务风险,而多变模式思路是建立多元线性函数模型,运用多种财务指标加权汇总产生的总判别来预测财务危机。

3.财务分析法。财务分析法指借助于企业财务报告及其系列财务指标,基础为历史财务信息,主要目的是揭示企业现实价值的分析方法。在资本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公众对于财务信息分析的要求更为广泛,使财务分析涵盖了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现金流量状况等分析内容。

二、财务可持续增长率及原理

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最早源于1981年美国华盛顿大学著名教授罗伯特.C.希金斯提出的,定义为:“在不需要耗尽财务资源情况下公司销售所能增长的最大比率”的财务概念。他将可持续增长率基于以下四个假设:

一是公司要继续维持一个目标资本结构和目标股利政策,在保持目前的财务结构和与此有关的财务风险的基础上,按照股东权益的增长比例增加负债,不改变公司的财务结构,不消耗公司的财务资源;二是企业在外发行的股票数量保持不变;三是公司的资产周转率维持当前的水平;四是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水平保持不变,并且可以涵盖负载的利息。

在上述假设都成立的情况下,罗伯特.C.希金推导出了计算可持续增长率的公式:

可持续增长率=股东权益变动率/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比率*销售净利润*财务杠杆*总资产周转率

随后,针对财务可持续增长理论美国另外一位著名财务学家詹姆斯.C.范霍恩做出另一种定义:“财务可持续增长率是指根据企业目标经营活动比率、负债比率以及股利支付比率而确定的企业年销售收入最高增长比率。”两人最大的区别即为实际增长率与目标增长率的不同,也就是在财务可持续增长时的计划问题。究竟是根据目标的现实财务比率计算业务,还是在事后分析问题。

但是二者实际上是存在一定的内在统一的。罗伯特.C.希金与詹姆斯.C.范霍恩的可持续发展率财务模型都是经典的财务模型。他们理论的出发点和理论逻辑从根本上来说都是一致的。即,都是从最基础的会计恒等式出发:资产与股东权益的增加相等,负债和权益的增长速度影响着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但资产所能扩张的速度反过来却制约着销售额的增长率。二者的模型都解释了企业的发展途径与实质,再将这些模型用数学等式的直观形式表示出来。在研究中发现,二者的可持续增长等式推导过程实际上是一样的。具体推导过程如下:

希金斯可持续增长率=资产周转率*销售净利润率*期初权益乘数*留存率=销售收入/资产*净利润/销售收入*留存收益/净利润*资产/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初股东权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当期留存收益)=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权益/(1-当期留存收益/期末股东收益)=销售净利润率*收益留存率*期初权益*资产周转率/(1-收益留存率*销售净利润率*资产周转率*期初权益)=范霍恩可持续增长率

三、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影响因素与诊断方法

财务可持续增长的实现是有一定条件的,其受到外部市场环境、国家公关政策、管理效率与内部资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因素、企业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以及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权益乘数和企业可持续增长过度和企业可持续增长缓慢时对企业现有资源不合理使用的影响。当企业过度增长和增长不足时,会导致企业的资源变得相当紧张(这包括智力、物力和财力等方面),或者会使企业浪费了宝贵的经济资源,使资源的匮乏。而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企业遭遇严重的破产危机。

对于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影响,我们可以采用一些简单适用的解决方法,例如从数量上分别确定销售净利率、总资产周转率、留存收益率以及期初权益乘数的影响程度,从而找出影响可持续增长率的关键。以便于及时有效地掌握企业财务状况,从而找出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时解决企业出现的问题。

财务诊断不同于其他一般的财务工作,它具有一定的特点,我们需要根据企业出现的可持续增长理论的问题,全面透彻的进行财务诊断。在财务诊断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遵循财务诊断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自主性与自愿性、客观性和科学性、保密性和艰巨性、服务性。通过财务诊断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内容和范围(综合诊断和单项诊断),按照财务诊断的时间(定期诊断和不定期诊断),全面透彻的分析、了解和掌握企业在可持续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及时有效的解决企业所面临的问题,以减少企业损失。

对上述一系列问题。从经营效率上来看,当企业增长过度时,其主要的解决途径是提高销售净利率、兼并或剥离非核心业务以及适当提高资产周转率。而对于增长不足,一般通过并购或购买增长、抄底被市场低估的资产、回购股票发放股利以求减少企业内部过多的留存资金。或者管理者也同样可以选择科学地进行内部管理型战略的方法和外部简易型战略路径的方法,以便更好地完善公司的治理,加强风险预警风险报告与内部控制。更好地落实可持续增长,保障可持续增长的完成与实现。

[参 考 文 献]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财务管理 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 科学性准确性 及时性

20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逐步在财务管理中应用,财务信息化管理由此诞生。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通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化与企业融合,企业财务分析越来越精确,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优势,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其主要体现于通过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手段以实现企业科学的决策,科学的管理,达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目的。

1 财务信息化管理

1.1 财务管理财务管理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基于企业再生产过程中客观存在的财务活动和财务关系而产生的,是企业组织财务活动、处理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即财务管理。

1.2 企业信息化管理一些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成果,对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包括人、物、财、信息等进行规划、统筹与整合,从而减少环节,提高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管理系统。它是一个比较完整的集成化管理信息系统,包括分销、制造、会计、质量控制、售后服务、人力资源、运输等管理系统。

1.3 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说的是现代企业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现代化的管理手段,进行企业流程再造,建立起会计信息系统,销售系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财务核算、分析、控制、决策,处理各种财务关系,深化人力资源的管理和企业的改革,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质量,从而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每股盈余最大化、企业财富(价值)最大化、相关利益最大化的财务目标。

2 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我国企业要更好的适应国际竞争的需要,必须推进信息化管理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企业管理的核心是财务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主要环节包括:制定财务决策,制定预算和标准,记录实际数据,计算应达标准,对比标准与实际,差异分析与调查,采取行动,评价与考核,激励,预测。积极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建设,是当前加强企业管理,深化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的工作。

2.1 运用信息化管理为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提高准确性企业的财务管理是一项综合性管理工作。财务管理的职能包括了资本预算、公司融资、人员管理、专业技能、财务制度、资金管理和短期投资、财务分析、税务管理、人力资本管理、信用政策等。财务管理与企业各方面具有广泛联系。财务管理能反映企业经营状况。企业财务管理以预算为主体牵头,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预算期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具体包括现金预算、预计利润表、预计资产负债表和预计现金流量表等内容。现代市场经济,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以快、准、全的信息为导向,信息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信息化管理手段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为财务核算和预算管理提高了准确性。企业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编制企业经营预算,进行有条不紊的预算管理。财务控制和财务预算有密切联系,预算是控制的重要依据,控制是执行预算的手段,它们组成了企业财务管理循环。信息化管理手段的运用,促使财务对公司的业务起到了事前准确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准确核算的作用。企业的决策是否得当,经营是否合理,技术是否先进,产销是否顺畅,都准确地在企业财务指标中得到反映。

2.2 运用信息化管理为财务管理提高及时性财务管理是企业管理的核心,它是通过价值形态对企业资金运转的一项综合性的管理,渗透和贯穿于企业一切经济活动中。计算机技术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提高了财务运算、核算的准确度,同时也加快了财务运算、核算的速度。

财务信息化管理是按照系统化的观点构建新的财务管理模式。互联网成功地运用于企业经营,财务信息化管理及时地提供财务数据,并实现所需数据的财务核算。以期做出正确的抉择。因为财务的信息化可以有效的节约时间,并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财务信息资源的共享,这样就增强了财务管理的及时性。为企业管理者做出正确的抉择,争取有利的竞争机会赢得了时间。

2.3 信息化管理能够执行严格的资金管理企业对财务管理的核心是资金。企业对财务的管理,就是对资金流量的集中管理与控制。企业迅速发展,跨区域经营的企业越来越多,企业对资金控制管理上的出现的问题日益突出。如果企业资金管理失控,监控缺乏手段,缺少统一资金管理系统,缺少资金统一管理和规划使用,轻者向银行贷款,增加企业的债务和财务费用,严重制约企业的健康发展,重者可能威胁到企业的生存。加强财务资金管理,必须把财务资金管理贯穿到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从市场调查、项目可行性论证开始,到企业洽谈合同、收取订单,每一个环节,必须考虑企业的财务和赢利能力,保证企业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使财务能够及时掌握采购计划的全部信息,做好资金和付款计划,有效地减少资金管理的漏洞。还能实时地知道每一个客户当前的账目情况、历史信誉记录,进行是否发货的资金审核,减少了人为控制的难度和随意性。

运用现代网络技术,发挥信息化管理系统的优势,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统一的财务管理软件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简化采购、销售与财务之间的流程过程,提升企业资金管理效率,有效发挥财务监管机制,保证资金管理。

3 推进企业财务信息化管理的措施

3.1 更新管理理念,实施财务信息化管理财务信息化管理体现着现代企业管理思想,它要求改变领导方式、内部政策、组织结构、考核程序和标准。企业要建立财务管理信息化的管理模式,首要任务是领导要转变思路,树立起正确的管理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相关的政府部门加大宣传的力度,并开办学习班,以成功的典型为代表做现身说法,以达到改变领导观念目的。这项工程的规模越大,高层领导参与和支持的重要性很大。

3.2 提升会计的质素,加强风险管理建立起了信息化的财务管理体系,会计人员必须具备熟练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掌握数据库、网络技术等一系列新技术、新知识,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特别是信息化条件下,网络技术的革命带来企业管理、营销方式、财务管理的革命,尤其是电子商务的出现直接影响了会计信息的处理和披露,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办公方式,财务软件向网络化、管理型发展,迫切需要会计人员掌握必要的网络和应用软件知识。因此,会计的素质提高是建立财务信息化管理的必然要求。

总而言之,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给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作为企业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信息系统的建立,得到系统的整合和优化。企业财务的信息化管理推动企业整体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带动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升级和更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郭宗文.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协同模式研究.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16期.

[2]刘丙耀,刘妍彬.企业信息化对财务管理的影响会计文苑.财管论文,2004-10-12.8:51.

会计财务分析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高职 财务 二级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F23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4)01-104-03

根据《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校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规模较大的学校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财务管理体制。随着高职院校扩大招生规模和财政投入、学校的自筹经费的增长,高职院校经济活动和经济业务总量不断扩大,原有的财务管理体制已经难以适应,加之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力度加大,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逐步推进校院二级财务管理。

所谓二级财务管理是指学校根据各二级院系所承担的工作职责,赋予相应的财权,校级财务部门对二级院系通过编制部门预算对经费使用进行总量控制;二级院系在学校统一财务规章制度、统一财务收支计划和资源配置下,对学校下达的预算经费和分配的教育资源自主进行统筹安排和使用。

二级财务管理的实施使二级院系成为拥有一定权利和责任的办学实体,体现“事权与财权”、“责任与利益”相一致的原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各二级院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二级院系自我完善、自我发展机制的形成。

目前,高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都还处于探索试行阶段,还未真正发挥管理优势、产生管理效益,许多院校在试行财务二级管理中都有自己做法和步骤,也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和新的管理要求。本文结合高职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的实践和探索,就其中所产生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和思路。

一、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规章制度不完善,内控体系成薄弱环节。财务规章制度是学校各项财务工作的基本行为规范,一般高校的校一级财务管理制度都比较健全,二级财务管理的规章制度的还在逐步摸索、形成中。由于工作量大、内容牵涉广、许多新问题尚未暴露,或是仓促实施,在制度修订和体系建设上往往考虑不周,如缺乏经济责任制、创收管理办法,没有设计财务公开和内控制度等,造成管理漏洞,使得学校难以对二级院系收支进行有据、有力、有效的控制。

同时,由于院系多,管理面扩大,原有的以审计为主线的内控体系面临时间紧、任务重,无力进行事前、事中控制,事后追踪也无法做到面面俱的尴尬局面,工作不得力,效果不理想。使得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中的问题难以发现和及时纠正,出现失控,积重难返。

2.管理职责不明确,经济责任难以落实。校院二级经济责任制是高校二级财务管理有效运行的基础,明确划分院校与系部的职责范围、确定责任人则是落实经济责任制的保证。但是目前很多高校并未真正落实二级院系的经济责任,特别是二级院系领导经济责任制缺位。缺乏科学的考核标准和相应的评价办法,没有明确的制度约束,使得一些院系只享权利而无义务,更有二级院系务工作脱离了教职工的有效监督,出现暗箱操作等问题。

与此同时存在的是二级院系责权利不统一,影响二级院系的自主性、积极性、创造性,使实施二级财务管理的初衷难以达成。如经费分配没有与二级院系招生规模、毕业生就业率、学科建设等挂钩,责权利不对称,干多干少、干好干坏都一样,二级院系没干劲,经费使用主要还是等、靠、要,伸手强于动手,直接影响院系积极性。

3.预算编制欠科学,管理控制流于形式。实行一级财务管理时,预算一般是由学院根据年度的财力和工作计划直接编制完成统一下达的,转型后很多院校还是沿用这一形式,并没有让二级院系参与制定预算,较少考虑二级院系的年度发展计划和具体工作任务,更谈不上发挥各二级院系的主观能动性。因此,往往制定的依据和标准不科学、不明确,不容易为二级院系所接受。

预算执行的情况也不尽理想,大都缺乏刚性和力度,基本是只有总量控制,没有细化的经费使用计划、标准,约束力不强,难以落实对具体支出项目的控制。在预算考核上,跟踪、分析和评价不及时、不准确、不具体、不完整,不能真实反映预算的执行情况、存在问题,也就无法纠偏、改正。同时,对预算执行结果一般都没有同奖惩挂钩考核,没有起到激励与警示的作用,不能有效地调动二级院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4.传统财务未转型,分析管理有待提高。高职院校财务部门的职能、岗位设计中,传统记账、算账、报账功能仍然占据绝对份额,财务自身的定位大都停留在会计核算。因此在对财务二级管理上,没有跳出简单的业务划分、指标分解、预算下达、核算汇总的藩篱。

在财务分析上,习惯上仅限于对内部基本历史数据的解读,作时段上的比较、对预算执行率的说明,简单地反映已经存在的问题,缺乏的是对过程、原因深层次的分析、通过数据发现存在问题的能力和财务的管理建议,更无从谈起对资金统筹、成本控制、效益评价等等财务管理新理念。

5.财务地位不匹配、管理力量难以适应。许多院校仍然把财务部门定位为后勤服务机构,或是在机构设置时低于其他处室,或是在授权上仅考虑会计核算内容,造成一些财务部门也自动放弃管理要求。特别是在二级管理上,牵涉面广、分管领导多,在分权、授权上如没有给予财务部门以明确和有力的地位,财务的管理功能最终会虚化。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财务工作日益复杂,需要有一批懂财务会管理的高素质的专业队伍,而高校财务管理队伍一直存在人员偏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等实际情况,且培训和学习机会有限。对财务二级管理这样的缺少标杆借鉴的新事物,如果没有创新思维和强的执行力,很难有管理上的突破。财务管理水平较低,造成执行不力,给二级财务管理中带来隐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问题,真正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二级财务管理的目标和充分调动二级院系自主性、积极性的初衷,必须在充分满足实施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与目标相适应的管理模式,同时通过不断跟踪,修正、完善指标考核体系,并辅之以有效的绩效评价、奖惩措施。

二、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实施条件

1.必须有一定办学规模。一般在校生规模在5000人以上的高职院校比较适宜进行二级财务管理。一方面,在达到一定规模后,学校经费来源渠道和金额会有较大增加,二级院系可支配的资金也相应上升,开支项目逐步扩大,为相对独立的核算体制和发挥自主能力奠定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施财务二级管理会使部分资金沉淀在二级院系,如果在校生规模太小,资金盘子不够大,则难以实施分级管理。

2.财务管理基础比较扎实。原有的财务一级管理较完善,规章制度健全且有效、预算编制、执行基础好、内控到位,特别重要的是财务队伍的素质要高,人员的会计核算、财务管理要专业,还要善于学习和接受新生事物。同时人员配备足够,要能够满足一、二级管理两个层面上的需求。

3.二级院系的自身管理要好。二级管理与原来的一级管理相比,责、权、利划分更加明确,一方面二级院系的权力加大,另一方面它担负的责任、任务也相应加大。因此,二级院系能否正确使用权力同时完成任务成为财务二级管理成败的关键。首先,二级院系的领导要能完全理解、掌握二级财务管理的核心并能够按照既定的规则执行;其次,二级院系在其人事、教学、科研、学生管理必须有相应的二级管理意识和管理办法,能够真正将事权、人权、财权统一,将任务、效益与经费、津贴分配挂钩,真正达到二级管理的目的。

三、高职院校财务二级管理的建设模式

1.财务管理架构与运行机制的再造。总体架构是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在学校校长的领导下,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权力与责任的划分。由学校一级财务管理部门对全校的各类资金包括财政拨款、专项经费、事业性收入、捐赠资金等等从源头上实施统一安排、协调、规划、管理、监控。同时,根据事权将相应财权下放院系二级单位,并委派财务人员对其进行管理,形成财力集中学校、院系使用有限赋权的运行机制。

核算体系为学校财务处(科)作为一级主体进行校级核算,并按各院系设立独立账套统一负责对学校各院系分别进行单独财务收支核算,一方面保证院系对其财务资源拥有完全支配权,另一方面保持二级财务管理的相对独立。二级管理的会计人员,人权隶属于学校财务处(科),事权隶属于各二级核算单位,使得其可以摆脱对会计主体的依附关系,有利于客观公正地进行核算和实施监督。

在体系再造基础上,结合财务分级管理和院系业务特点重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流程,重在落实院系的理财自和学校一级财务的融资生财、资源配置、资金管控功能。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通过系统网络搭建两级财务管理的技术支撑平台,通过线上做账、线上审核、解决流程过长、交流障碍等问题,保证体系运行高效、有序。

2.根据一、二分级的管理需求分别建立管理制度。建立管理制度的基础是国家财经法规和高校财务制度的相关规定,同时结合学校的管理实际和相关联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从财务管理的职能、权利、义务、方法等方面去对各项财务会计义务统一进行规范。

在操作上要分层次、分顺序,首先建立校一级财务管理的相应制度,包括根据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要求建立的操作层面的有关财务会计制度;然后在此指导原则下在学校层面制订校院二级财务管理法,明确校院二级的各自职责和对二级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二级院系还可以在与学校统一的财务规章制度不冲突前提下根据自身的实际要,制订相关管理条例和制度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分级管理的财务工作落到实处。

此外,应组织一、二级财务人员,分管财务的领导和有关经办人员进行制度、规范的教育和培训,解读政策、规定,并在可能的情况下,公开各项规章制度并加以说明(包括在校园网上),使之透明化,增强操作准确性,培养遵守财务制度的习惯。同时通过征集意见逐步完善和根据管理进程阶段性地调整,各项财务制度更贴近和满足管理要求。

3.设计完善的目标责任体系和业绩考核办法。实行二级财务管理,使学校对院系的财务管理很大程度上从过程管理转为目标管理,即从对预算过程的跟踪核算转为对院系教学、科研与相应所需经费目标的控制、评价。这种管理模式使院系实施教学、科研任务的财务保障更具独立性,为院系开源提效,合理使用资源,提高教师待遇,提供更大的空间。

目标责任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的原则是合理性、真实性、可比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要考虑各院系工作任务目标和经费需要,另一方面也要纵比院系的发展前景、横比全校的发展平衡,在考虑指标的科学合理同时也兼顾到客观条件的可能性。在建立模型、设计指标时口径、范围都必须一致,数据都应是从现有的财务资料和会计核算数据中获得。目标体系尽量用数字描述,要通俗易懂,便于掌握,容易分析,便于操作。

目标绩效的内容应包含经费的自筹和使用、资产的保值增值、科研经费评价等,要有细化、数字化的体现,包括进度、关键时间节点等。更重要的是挂钩考核的办法和内容,也要一一对应到各项指标和节点进度,奖惩要明确,要落实到数字、比例,才能算是完整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4.完善适应二级管理的内部监督和审计机制。首先是学校一级财务管理部门对一、二级财务,会计的人、财、物管理具有绝对的权威性,二级院系的全部收支行为必须在校级财务机构的监管下进行,学校一级财务管理部门有一票否决权。其次是二级院系所有经济活动必须纳入学校一级财务规章制度规范内,坚决杜绝搞特殊、例外,保证自主而不逾矩。第三是要对二级财务管理的财务人员进行岗位责任目标管理,随时检查考核,先管人。

要建立和完善以经济责任审计为主要内容的内部审计制度,定期和不定期地审计校院二级经济行为的真实、完整、合法合规性,资金的使用效益,是否存在责任人个人的违法乱纪现象等,对审计中发现的内控薄弱环节,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和完善。通过监督和审计双管齐下,确保高校二级财务管理健康运行,防止和杜绝二级单位财务问题的发生。

四、实施二级财务管理的关键点

1.科学制定二级学院经费划拨办法。二级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将部分办学经费划拨给二级学院,由二级学院负责管理使用。经费划拨的原则,首先是考虑学校的基本财力,量力而行,在总体规模不被突破的情况下安排划拨;其次是要充分考虑二级院系的办学规模、学科性质、招生能力等,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兼顾公平,做到能够促进二级学院的事业均衡发展。

下拨经费的项目可以分为一般常态项目,如经常性教育事业经费包括教职工的人员经费、教学科研业务费、日常行政经费、学生事务经费等,可以按以往年度的经验值结合本期办学的实际情况进行细化计算后下拨;而如重点学科、重点专业、精品课程等专项建设经费,则需通过二级院系的申报和专家评审后,经由财务部门测算后按进度标准分期下拨。

2.精确编制并执行校院二级财务预算。精确编制二级预算并严格控制预算支出是二级财务管理的核心任务。要根据事权与财权相配比、统一管理与适当授权结合的原则,建立高校二级预算管理体系,分别由学校和各二级院系分级管理学校预算。

一级预算由财务部门根据学校学年度的事业发展计划,遵循“量入为出、收支平衡”的预算编制原则,全面预算学校的收入和支出,按相关程序进行上报审批。一级预算通过后根据二级学院的经费划拨办法,下达预算通知书,由各二级院系根据自身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按照预算要求的有关规定编制财务预算,按相关程序在院系内进行审批。获得通过后,上报一级财务部门进行审核、最后由在学校层面上按相关程序进行上报审批。

预算一经确定,就具有权威性、严肃性、法规性,任何单位和个人都必须严格执行,不得随意突破或改变。一级财务部门必须对二级学院的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刚性控制,有权制约非预算事项的发生;与二级学院进行合作,提供财务咨询,成为他们的合作伙伴与财务管理顾问,确保学年度预算的顺利执行。

预算的执行是靠有效的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完善的内部组织结构支撑的,对二级院系的预算下达,必须辅以对等的权、责、利关系,即通过相应的目标责任制和奖罚措施来实现。

3.合理设置集权、分权与审批业务。财权下放的前提是教学、科研业务的决策权和执行权在二级院系。因此,编制二级财务单位预算和下拨经费时,必须根据二级院系的相关决策权和执行权进行调整配置,既保证二级院系在权限内行事有足够财力保障,又不能造成资源浪费。

财权下放后还需要进行适度管理,一级财务部门除了指导院系二级财务合法、合规使用经费和核算正确外,还需掌握经费使用进度,控制严重超进度使用预算,以防后期的事务缺乏财务支撑。同时一级财务要坚持收支平衡,超支不补原则和经费专用性原则,确保预算执行的刚性。二级财务在总量控制下,非专项费用各项目之间可以允许套用,其项目设置和开支可以由院系自主决定。

要通过制度、规范明确一、二级财务审批人,授权范围、权限、程序、责任和相关控制措施,确保审批人应在授权范围内按照规定的程序进行审批,同时能够对其审批权限内的业务具有控制权。权限设置要有细化的审批内容,分别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等进行分口把关,还要有相匹配的层级和流程,保证逐级往上审批。

4.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指标体系。配合二级财务管理和目标责任制,学校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组织,负责制定学院的经济业绩考核制度和激励制度,承担对二级院系领导进行经济业绩、资金利用效益考核,从预算审核开始对二级院系的财务管理进行宏观控制,确保二级院系财务管理的合理性与有效性。

绩效考评的指标设计必须是可操作、可量化的,关注点应是二级收支平衡、资金使用效率、人均收入支出、费用控制等指标,通过二级预算执行结果和预算的偏离度来考查,结果必须是明确和结论性的。

一级财务部门根据院系预算的执行情况,一方面要充分发挥预警功能,及时跟踪反馈二级部门的财务管理问题,把关在前;另一方面要对二级管理的绩效进行阶段性分析、评价,促进其提高。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下放的事权和与之匹配的财权,应分别制定相关的操作性的考核指标体系,并对二级院系履行相应责任的情况进行目标考核和业绩测评。

综上所述,财务二级管理是目前高职院校财务管理中普遍进行的一项新的管理尝试,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有许多难题需要我们去破解。但是,只要定位正确,方向明晰,辅之以好的操作办法和有力的执行,就一定能够取得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曹勇.高校财务管理体制改革——以院校两级财务管理为例.石河子大学硕士论文,2008.6

[2] 祝红霞,张美华.高校二级院系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研究.事业财会,2005(2)

[3] 杨富民.高校分级财务管理体制的构建框架.湖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

[4] 邵一鸣.关于高职院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的探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3)

[5] 侯新鸿,周庆西,李若冰.高校二级学院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