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1篇

目的由于儿科护理对象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学的一门基础学科,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为了解决教学与临床护理脱节问题,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并对PBL教学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优化建议。方法以北京卫生职业学院2012级A班41名学生和B班3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传统教学法和PBL教学法进行授课,进行期末考试成绩和实施效果分析评价。结果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79.5%以上的学生认为PBL教学法让自己受益匪浅,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结论相对于传统教学法,PBL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优势明显。

关键词:

儿科护理;PBL教学法;效果评价;优化建议

PBL教学法由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应用于医学领域,八十年代在北美获得快速发展,九十年代传入欧洲,我国于1986年由上海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最先引入,九十年后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得到逐步应用推广[1]。PBL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这种教学法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教师帮助和引导,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逐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是一种参与式教学方式[2]。PBL教学法与传统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PBL教学法摒弃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学生从被动学习的枷锁中就解放出来,在以“先问题,后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思维,其主旨在于学生的培养将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转变,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医学教学领域中最广为诟病的问题莫过于教学与临床脱节,儿科护理学作为护理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由于其护理对象婴幼儿生理特点、疾病临床表现等与成人存在明显差异,在实际临床护理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和不确定性,因此,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应该注重所交所学内容与临床实际需求的衔接。以我校2012级两个班护理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传统教学与PBL教学对比分析,研究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中的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分析评价PBL教学法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提出进一步优化建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以笔者所带2012级两个班为研究对象,其中,A班41名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39名学生,采用PBL教学法。由于两个班级为同一届学生,授课老师为同一人,因此,授课老师和学生无显著差异(P值>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1.2.1教学方法A班采用传统教学法。B班采用PBL法教学法,全班共分为5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由小组成员轮流担任。整体教学思路:每次课课前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课下查找资料进行准备———课堂分组讨论(老师主持引导)———小组评价或自我评价———老师总结。PBL教学课堂实施过程中,围绕老师提出的问题,分组进行汇报解答。其他同学进行质疑,当问题比较难,学生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进行启发引导。课堂结束前,教师做总结归纳,并强调本节课所学重点和难点。

1.2.2评价方法1)期末考试成绩分析评价:期末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分为客观题和主观题,其中主观题主要涉及儿科临床护理中的实际问题。2)PBL教学法应用效果评价:课程结束后对B班发放PBL教学效果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39份,回收39份,有效回收率100%。

2结果

2.1期末考试成绩对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学生期末考试总成绩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t=1.927,P=0.036),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两个班客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不显著(t=1.236,P=0.187),主观题得分统计学差异较为显著(t=3.547,P=0.012),对照班和实验班期末考试成绩对比结果见表1。

2.2实验班对PBL教学法评价结果从回收的39份卷调查来看,79.5%以上的学生对PBL教学法提出了肯定意见,89.7%的学生喜欢PBL教学法,具体结果见表2。

3讨论

3.1期末考试成绩比较从期末考试成绩来看,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期末考试平均成绩差异不大,其中,对照班平均79.3分,实验班平均82.4分,实验班平均成绩略优于对照班。但从图1可以看出,对照班和实验班的成绩分布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原因在于,对照班考试成绩充分反映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积极主动的学生通过课堂听课,课后认真复习,考试成绩较为突出,而主动性相对较差的学生考试成绩明显低于班级平均分;而实验班考试成绩则充分反映了学生在课堂上接受知识的能力显著提升,PBL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平时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学生的积极性,他们通过参与小组讨论,认真思考,大幅度提升了学习成绩。

3.2学生对PBL教学法的评价从调查结果(见表2)来看,绝大多数学生对PBL教学法予以肯定,他们认为PBL教学法在提高个人学习兴趣主动性、语言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团队合作能力、应对实际问题能力等方面均有积极作用。

3.2.1提高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参与式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针对老师布置的问题,进行任务分工,每个小组成员都是参与的主体,大家通过沟通、讨论、分析、总结,共同将本小组的准备工作做到尽善尽美,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表达能力,并有利于他们在以后工作岗位上用准确的语言来表达实际的医学问题[3]。

3.2.2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内部讨论以及课堂讨论,针对同一问题,由于每人所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往往认识也不一致,因此,通过辩论可以逐渐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3.2.3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PBL教学法充分强调团队协作,每个小组成员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别人的长处,而且,通过这种集体活动在提升团队协作能力的同事,也能够提升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3.2.4提高学生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通过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查阅资料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利用网络、书籍、音像资料等多种不同资源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今后工作中遇到问题时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PBL教学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

4.1师资不足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作为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应具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并且,还要掌握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的能力[4]。为了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每个学校护理教研组内部应经常召开经验交流研讨会,相互交流总结经验,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4.2教材缺乏问题的优化建议PBL教学法还处于创新和摸索阶段,尚无统一的参考教材。为了提高为了充分发挥PBL的教学效果,教材的编写应充分发挥集体优势,需要教研组的共同努力和参与。由教研组分头收集整理临床病例,并通过多次讨论确定最终教学计划。临床病例不仅要与教学大纲相一致,而且,在问题选择上应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4.3学生主动性培养的建议学生作为参与的主体,课前需要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并积极开展小组内沟通交流,针对交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再进一步通过资料查询予以解决,这就需要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自觉性,否则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生主动性培养上应在成绩考核上予以引导,比如,以后应将期末考试成绩分为考试成绩和平时成绩,其中,对表现好的小组或成员在平时成绩上给与奖励。此外,教师应不定期抽查学生的预习笔记,了解学生的主动学习情况,将此纳入平时成绩的考评。

5小结

PBL教学法以“提出问题、建立假设、收集资料、论证假设、总结”五阶段教学代替“组织教学、复习旧课、上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的传统教学模式,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被动接受理论灌输的弊端,为教学与临床实践之间脱节找到了一种解决方案。由于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教学中仍处于试验探索阶段,在师资力量、教材、授课经验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需要一个学校、教师、学生多方配合,逐步适应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刘芳丽,自琴,靳艳.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卫生职业教育,2009(15):41.

[2]梁萍,康敏.PBL在儿科护理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12,11(3):249-251.

[3]游咏,桂庆军,涂玉林.在临床技能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法的探讨[J].高教论坛,2010(8):88-89.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2篇

【摘要】 目的 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质量进行分析,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选择2005级护理本科96名学生的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最低为51分,最高为87分,平均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分,试卷信度为0.64,难度为0.74,区分度为0.18。结论 本试卷题型分配较全面,区分度良好,比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 教育,护理;健康评估;试卷分析;教学评价

健康评估是现代护理学的主干课程,是学生学习临床护理相关课程的重要基础。而考试是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试卷的质量和学生考试成绩是衡量教与学质量的主要手段和方法。通过考试成绩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而且可有效地评价教师教学质量和各种教学方法;同时也能及时反馈教学方法中的问题和薄弱环节,便于教师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中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水平[1]。为此,笔者对右江民族医学院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进行了质量分析,以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改进教学和今后的教学改革提供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我校2005级护理本科的96名学生,采用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健康评估》作为教材。课程总课时为105学时,其中理论课60学时,实践课45学时。考试前由教研室组织召开命题专题讨论会,命题老师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要求,制定命题计划并做出命题双向细目表,并按章节内容所占学时比例分配章节分值,以知识的认知分级(掌握、熟悉、了解)和教学目标(记忆、理解、应用)来确定分数的分布。本试卷共出试题72题,其中客观题50题,分值50分;主观题22题,分值50分。掌握内容48题,占66.67%,熟悉内容14题,占19.44%,了解内容10题,占13.89%,无超纲内容。见表1、表2。

表1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卷中大纲分布情况(略)

表2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类型和分值(略)

1.2 评分方法 试卷评判根据提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每题阅卷人员固定,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

1.3 数据处理 将96名考生的成绩输入计算机,采用复旦大学试卷分析软件进行试卷分析。

2 结果

2.1 成绩分布 试卷满分100分,最高分为87分,最低分为51分,全距为36分,中位数71.25,众数66.5,平均分为71.71分,标准差为6.64。±1.00σ:0.67,±1.96σ:0.95,±2.58σ:0.99,偏度:0.06,峰度:0.13,全卷α系数:0.64,全卷K2(60)系数:0.91,全卷K2(70)系数:0.67,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见表3及图1。

表3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

图1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成绩分布(略)

2.2 试题质量 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好试题(P>0.5,D>0.15)有34道,占47.22%,适用试题(P≤0.5,D>0.15)有11道,占15.28%,程度适中区分度差试题(P>0.5,D≤0.15)有27道,占37.50%,见表4。

表4 2005级护理本科健康评估期末考试试题质量分析表(略)

2.3 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 得分率最高的是单项选择题,占79.44%,而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占49.50%,见表5。

表5 各类型题得分率情况(略)

2.4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 从得分情况看,问诊内容得分率高于其他章节,达82.48%,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只有28.60%。见表6。

表6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略)

3 讨论

3.1 成绩分布分析 从本次成绩分布可以看出,成绩呈正态分布,说明大部分学生分数在均数附近。见表3及图1。健康评估课程已成为护理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此课特点为内容多,即为多学科内容的综合[2],学生感到较其它学科难学。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对2005级护理本科生健康评估课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传统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充分利用先进教学设施和条件,采用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从统计结果看,成绩及格(≥60分)94人,及格率为97.93%;成绩优良(≥80分)14人,优良率为14.59%,从试卷频数分布情况看,绝大部分集中于70~79分数段,占47.92%,与考试前预测分数相接近,反映学生对教学大纲要求掌握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知识面的掌握情况较好,绝大部分学生掌握了作为护理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但优良率偏低,提示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更突出重点,更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针对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给予辅导,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技巧和知识理解、内化的方法,不断巩固学习效果。

3.2 试题质量分析 本试题是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进行设计的,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占70%,熟悉内容占20%,了解内容占10%。从该试题的区分度、难度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各题区分度、难度系数基本处于正常范围内,见表4。合理的难度分配是一套高质量试题的重要方面,而区分度是试卷质量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区分良莠的指标。难度适中而区分度高的试题即为理想试题。通常平均难度在0.7~0.8之间,平均区分度在0.15以上就为较好试卷[3]。本试卷难度系数为0.74,区分度为0.18,表明总的难易度适中,基本能区分出考生的实际水平。

3.3 各类型题得分率分析 由表5可见,单项选择题和是非题的得分率较高,这类题主要是考核学生对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的掌握,大部分学生上课专心听讲,课后理解记忆,所以得分率高,同时也说明了学生较准确地理解和掌握了要考核的知识点。得分率最低的是病例分析题,该题型主要考核学生对基本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程度,这类题型得分率低,说明学生在学习时方法简单,思路狭窄,不会用学过的知识和方法分析处理问题,提示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的能力,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问题,拓宽思路,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临床知识结合起来,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分率较低的还有名词解释,特别是名词解释第二题,答对率仅为28.13%,主要是因为题目是用英文书写,有些学生医学英语知识的学习不够好,未能准确翻译出中文,因此也就无法正确答卷,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进一步加强双语教学,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升,学生也要加强医学英语的学习。

3.4 各章节试题分布及得分情况分析 本次考试作为对护理专业学生《健康评估》基本知识的检验,涵盖教学内容。对问诊、体格检查、护理诊断步骤和诊断性思维有所侧重,符合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着重考查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同时也考查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符合护理学专业培养目标,适应护理学科发展的要求。由表6可见,得分率最高的是问诊,因为问诊除了理论授课,还到临床进行床边见习,学生能动手操作,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有助于知识的记忆;得分率较高的还有体格检查,分析原因主要是体格检查的理论和实验课课时最多,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达46个学时,占总学时的43.8%,理论课和实验课共讲授两次,学生印象深刻。另外,期末组织了实践技能操作考试,主要考体格检查,同学们复习较认真,操作时也能联系理论知识,因此这部分内容考得较好;得分率最低的是心电图检查,其中答对率最低的第36题就是心电图的基本原理,因为心电图内容比较抽象,学生复习时没有注意强化记忆,因此失分较多;人体功能健康评估未安排见习课,学生没有感性认识,兴趣不高,考试得分率也较低。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增加见习机会及锻炼学生与病人的沟通能力,如在人体功能健康评估增加一次见习课,以提高学生的健康评估能力;在心电图的授课过程中,结合心脏的结构特点,结合临床病例,应用多媒体技术,以声音、图像、动画结合在一起的形式直观、形象地将讲授内容呈现给学生,强化学生的记忆。

4 小结

通过本次对健康评估考试试卷的分析,我们认为这次考试的命题做到了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内容比例基本合理;考试信度可靠,试卷难度较为适中。试卷只反映了教学的一个方面,而健康评估是以现代护理学理论为指导,以病人生理、心理、社会为一整体系统进行评估的学科,除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要重视外,临床思维的培养亦不可忽视。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引进以病例为引导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理论知识的兴趣,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使学生对临床护理课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并养成善于分析问题的习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及掌握对病人健康状况评估技能,为进一步学习临床护理课打下牢固知识和技能基础。

【参考文献】

[1] 熊小明,江俊麟,邓汉武.临床医学七年制药理学试卷分析与思考[J].医学教育探索, 2006,5(8):721-723.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3篇

笔者认真分析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学生之所以这样,表面上看是班上学习风气的原因,其实与学生自身的交流能力、学习能力等因素有关,而主要原因还在于老师怎么教这门课程。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启发下,笔者策划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来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去,让学生在快乐和谐氛围中学习知识。

一、设立形成性成绩考核办法(百分制)

平时课堂表现形成性成绩分占10%,目的是要求学生按学生守则上遵守课堂纪律。课堂回答问题形成性成绩分占30%,目的是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平时作业形成性成绩分占10%,目的是要求学生按质按量按时自觉完成作业。试验成绩分占20%,期末考试成绩分占30%。前三项比分较重,合计50分。通过这50分形成性评价来激励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

二、组织和策划教学活动

1.“三个”一活动

即每堂课要求学生背一个概念,默写一个图形符号,回答一个问题。成绩考核以小组为单位,抽查一名组员,全组得相同的分数。该课程前后联系大,知识结构成宝塔形,知识的逐渐积累是完成后续内容学习的基础。实施“三个一”活动的目的在于促使学生在逐渐积累知识的过程中,提高课堂答题的质量和兴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小组活动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在“三个一”活动过程中,老师要持之以恒,利用晚自习时间经常下班辅导学生学习,用面批作业形式与学生多沟通和了解情况,暗示成绩差的学生提问内容,让他们能在第一次提问中体会成功的快乐,找到自信心。“三个一”活动的形式应多种多样,对学生有吸引力。如将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用文字编成谜面让学生猜,并画出来;引导学生对比学习同类知识并进行归纳;带学生参观液压设备并通过其动作原理来举一反三等等。教师在三个一活动中还应多用表扬、鼓励的语气评价学生,让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从想得到30分回答问题分但又害怕的阴影中走出来,以健康的心态投入学习。公平、公正做好详细记录和考核,并适时公布。

30分的回答问题形成性成绩分是学生答题的动力之一,教师的课堂教学和正确导向为学生奠定了答题基础,良好的课堂氛围提高了学生答题的勇气。沉闷的课堂气氛逐渐得到了改善,学生互帮互助、认真学习的热情逐渐高涨,答题时的表达能力逐渐增强,智能优势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挥,逐渐形成了快乐教学的新局面。

2.学生授课活动

选择第六章液压基本回路的部分内容由6~8名学生模拟授课,每人限15分钟左右讲清一个基本回路,经老师点评和总结后评选出优秀小老师。提前公布授课内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他们对液压基本知识和各类液压元件的作用、图形符号、应用特点等知识点的储备越来越丰富,成绩较好的学生具备了基本回路的分析能力。有17名学生报名当小老师,最后经综合考虑定下8位学生,经过备课指导后,他们成功地走上讲台当了一回小老师。“同学讲课觉得新鲜,我听得更认真,我听懂了”“同学讲课我听得更仔细,希望能找到讲错的地方,我有纠正和补充的机会”“这次讲课使我受益匪浅,将成为我终生难忘的一件有意义的事情”,以上是学生在教学活动小结时说的。

3.液压传动知识有奖问答活动

新课结束后,有计划地组织总复习,并将总复习内容(涵盖80%考试内容)编辑成各类有奖问答题,精心策划和组织别开生面的以小组为单位的液压知识有奖问答活动。这无疑给学生的学习热情注入了新的动力,每个小组自觉组织复习,都想争第一名,更想取得好的成绩。知识有奖问答活动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班主任和同行们的配合下,期末考试前成功举行,学生良好的表现给笔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也成为学生们又一件终生难忘的有意义的事情。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全部合格,优良率达65%。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4篇

    1 研究情况

   

    1.1研究对象重庆医科大学已进入临床专业课程学习阶段的临 床医学本科学生。以自然班为对象随机设立实验组与 对照组,实验组179人,对照组169人。

1.2研究方法在两组学生的儿科学教学中实施不同的评价方 式,在授课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时数、使用教 材等方面完全一致。实验组采用“形成性评价为导向 的综合评价”方法,对照组采用以期末考试为主的总结 性评价方法。将两组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比较,并对 两种评价方式的相关性、差异性进行统计分析。在课159程结束后,采用自制问卷对实验组学生的学习状态进 行调查并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3评价方案本研究在充分征求授课教研室教师意见的基础上 制定评价方案(见表1)。实验组的评价内容由课堂纪 律、床旁示教讨论、学习记录档案袋(网络辅助)、期中 测验、期末考试5部分组成。其中,课堂纪律、床旁示 教讨论环节由评价者借助日常教学日志的客观记录完 成评价;学习记录档案袋(网络辅助)、期中测验、期末 考试环节设置了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者依据标准即 可给予学生评价。学习记录档案袋的评价在重庆医科 大学网络教学平台的辅助下进行,学习记录档案袋中 以案例分析、网络学习、师生互动讨论为基础,包含课 后作业、学习与教学互动情况,为评价结果提供客观可 信的依据。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期末考试总结性评价方 式,结果由考试成绩数值构成。为了比较两组学生的 客观学习效果,对照组也参与了期中理论测验,但测验 结果不计入综合性评价。为避免因评价者主观因素导致评价客观性、公平 性降低,评价内容尽可能采取能够量化的方式,并辅以 过程记录为客观依据。同时,为了保证大样本评价的 可操作性,儿科专业研究生担任课程教学助教,由儿科 学课程组组织和培训参与教学工作。评价者由课程教 师和助教共同构成,共计32名。评价者承诺严格按照 指标客观、公正给予评价。同时,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专业助教负责记录教学日志及学生课堂纪律、课堂表 现,日志内容作为教学组教师评价的客观依据之一,补 充和完善教师评价。

2学习效果分析

    课程考试是检验学习效果、评价教学质量、衡量教 学目标是否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以两组学生的儿 科学期中、期末课程考试成绩比较作为两组学生学习 效果差异的评价指标。两组儿科学课程期中、期末考 试采取同一时间、同一试卷考试,内容、题量、难度一 致。两次的试卷命题均包括单选题、填空题、判断题、 问答题、病例分析题五大题型,主要从基本知识点、初 步临床思维、综合分析问题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效果 进行考核。根据表2数据显示,实验组学生期中测验、期末考 试以及总评成绩的数据分布离散程度小,较对照组更 为集中和稳定。两组学生期中测验的客观成绩差异无 统计学意义(P = 0. 898>0. 05);两组学生的期末考试 成绩、总评成绩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义(P<0. 01)。同时,实验组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 掌握较期中测验时显得更为牢固(期中65. 0±9. 6,期 末7 6. 8±8. 8 ),整体水平有提升;对照组的提升效果 明显低于实验组(期中64. 7 士 10. 5,期末72. 8 士11.2)。

在考试成绩分布上(见表3)70 — 90分段中,实验 组149人(占实验组总数的83. 24%),对照组110人 (占对照组总数的65. 09%)不及格人数中,实验组2 人(占实验组总数的1. 12%),对照组为22人(对照组 总数的13. 01%)。根据学习记录档案袋以及课程教 学日志显示,实验组不及格的两名学生除了期末理论 考试成绩外,其余项目的评价结果均为“差”,评价的客 观结果均在60分以下。

对两组学生共同使用的期中、期末理论试卷进行 信度分析,克朗巴赫系数(Cronbach' Alpha)分别为 0.6654和0.8476,试卷信度可靠。从表2的数据结果 来看,实验组学生体现出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能力水平 优于对照组,总体学习效果优于对照组。

2.2 实验组综合评价方式与学习效果的相关性分析教学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

   为了检验评价方式的 合理性和有效性,学生整体学习质量、学习效果的优良 成为了重要的衡量指标。因此,本研究将实验组综合 评价结果同学生学习效果进行相关性分析,检验“形成 性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模式”在儿科学课程教学中 是否合理、有效。分析数据见表4。根据统计学对相关系数的界定,1为正相关,一1 为负相关,0为不相关,当相关系数大于0. 8时,可以 认为两个变量之间有很强的相关性。从表4的数据分 析来看,实验组综合性评价的总评成绩均与期中、期末 成绩呈显著正相关,与期末成绩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 期中成绩。可见,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综合评价方式 长期、稳定实施,有助于学生学习效果的提高。

3实验组学习状态与感受调查

    儿科学课程教学结束后,就实验组学习状态与感 受进行调查,主要包括“学习压力、学习负担的学习状 态与提高学习兴趣、临床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沟 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的个人感受”个方面。发 放调查问卷179份,回收问卷174份,有效问卷174 份,有效回收率为97.21%。回收的问卷用Excel建立 数据库,并运用SPSS 20. 0软件进行信度系数检验,得 出问卷信度为0.816,大于0. 8,可以推断此问卷的内 部一致性较高,可信度较好。详细数据见表5。

根据数据显示,实验组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通过儿科学课程的学习,建立了初步的临床思维,提高 了自身的逻辑思维、沟通交流、团队协作、主动学习等 四方面能力,在学习过程中并未感受到太大的学习压 力和学习负担。

4结论及思考

    4.1长期、稳定的以形成性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 价模式能有效提高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验组的评价方案涵盖了整个儿科学的教学过 程。根据表4、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课程教 学结束时,综合性评价对实验组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明显高于期中时的影响。并且,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 的学习效果更好,两者有明显的效果差异。从表2、3、 5的数据对比分析结果来看,实验组学生在以形成性 评价为导向的综合评价模式引导下,以往学习中存在 的功利主义思想得到扭转。大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更多地着眼于对基本知识的吸收、掌握,对自身思维方 式、综合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调查结果显示,在综合评 价模式的引导下,实验组学生能够更积极、愉快地投入 到儿科学学习中,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兴趣。

4.2 以网络平台为基础的学习记录档案袋,有助 于师生互动反馈,显著提升教学效果网络平台的运用,弥补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空间 不足的问题,为学生进一步巩固及深入了解儿科学知 识、训练儿科临床思维,为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提供了更 广阔的平台。网络平台能将学生每次的访问内容、案例 分析、学习互动以及教师评价的情况如实记录,形成观、动态的学习记录档案袋。教与学双方都能从网络平 台中导出学生个人学习状态及对应的评价信息,并能够 借助这些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与反思,指导或 修正后续阶段的教学行为,使教学效果得到提升。

4.3 完善综合性评价方案,提高评价效力 在实验组的综合性评价方案中,总结性评价以期 末考试的方式展开,而形成性评价则包括了多项内容: 学习纪律、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综合能力,等等。多种 因素的评价结果是否客观、公正,直接影响最终的评价 效力。虽然本次研究尽可能扩大了评价者的数量,评 价者达到32名,即一个评价者关注5 — 6名学生即可。 但根据评价者反馈,在对学生学习表现进行评价时,床 旁示教讨论等以鼓励、引导为主要方式的环节,评价的 操作性和公平性仍难达到最佳状态。究其原因是在具 体操作中,评价者往往会被个别表现突出的学生所吸 引,而忽略了对其余学生的关注和引导。因此在这些 环节中,评价者会由于主观原因而使得评价结果的公 平性和客观性降低,这也直接导致在进行综合评价时, 评价的效力减弱。所以,评价方案应进一步细化,提高 可操作性,尽可能降低人为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提 高评价结果的说服力。

期末考试成绩分析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模拟电路;考核方式;Multisim

一、引言

《模拟电路》是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实践性、工程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基础厚”、“专业活”、“适应性广”的特点。同时,该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要与高数、普物等通识课程相承,又要与后续专业课程衔接,对于引导学生入门、启发学生的工程能力起着关键的作用。由于传统的考核中存在的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造成部分学生平时松懈、考前突击、考试作弊等不良学习现象产生。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更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路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教风与学风的建设。应对教学进行全方位的改革,首先从备受关注的考核方式改革入手。

二、《模拟电路》考核方式现状及问题

目前,本校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过程是:正常的64学时的课程内容的学习,其中包括6个验证性实验,学期末的考试成绩占本门课程的总成绩的80%,平时作业、出勤和实验占最终总成绩的20%。这就使得对学生本门课程学习情况的考核偏重于最后的期末考试,尽管学校和老师对学生平时的学习也有约束,但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平时学习状态松懈,期末加班赶点的现象。这也与学习的初衷相违背。这种现象直接造成课程结束的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环节中,学生在自己动手设计、安装和调试电路,完成一个完整的实际设计任务时,对知识的灵活运用存在问题,这些问题也使得课程设计的课程目标和实践意义受到一定的影响。

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这些亟待解决的学习问题,具体的改善方法可以从学生最为关注的考核方式方面进行。克服现行考核中存在的方法单一、内容不全面、评价方法缺乏科学性等弊端,转变原有观念,进行课程考核方法和制度的探索。

三、转变观念,多样化的考核措施

改变期末考试所占总成绩的比重,将期末考试的成绩由占总成绩的80%下调到60%。这样调整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学生平时缺勤、不学习,只注重期末考前突击复习以及考试作弊等现象的出现。促使学生将学习精力和重点放在平时,而不是期末。

另外,在期末考卷的考点分布上,适当缩减理论分析计算比例,将新增的仿真内容和设计性内容加入进去,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考核,符合我校办学的特色,同时也是对新增内容和平时学习情况的一个考查。平时成绩仍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由平时的作业、出勤、课堂提问和实验组成,共占总成绩的20%,这个比例与现行的成绩分配比例相同。内容基本保持不变,有所改变的是,其一:平时作业更注重新方法的、新思路,即自己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想法和思路。新方法、新思路应予以肯定,其理论性、正确性可以放到课程讨论中进行。其二:将5个验证性实验中的第五个改为设计性实验,分组完成,同时也是对学生实验能力的检验。增加仿真环节,占总成绩的20%《模拟电路》是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它与基础课程的明显差别就在于“工程性”和“实践性”。该环节为仿真实验环节,不占用课堂学时,让学生通过课上理论知识的学习,课下自行完成仿真工具的学习,并进行仿真。仿真实验的验收可定在周末等课外时间完成。仿真实验分为验证性和设计性两大部分,同时每个实验都有必做和选作内容,满分100,实行加分制。仿真软件使用Multisim,它具有庞大的元器件模型参数库和齐全的仪器仪表库,学习Multisim不但可以提高仿真能力、综合能力和设计能力,还可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

仿真实验共5个,其中3个为验证性实验,2个为设计性实验。实验有必做内容和选作内容之分,具体成绩分配见表1。

实验结束后,学生应完成仿真实验总结,上交实验电子文档进行保存。

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小组完成仿真大作业,成绩占仿真成绩的50%引入CDIO教学理念,与课程设计相衔接,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来验证“构思-设计-实现-操作”环节,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设计流程、现代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具备一定的设备维护、焊接、返修工艺等基本技能。在课程讲授中结合工程实例和启发式问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实现第一、二步骤,可将学生2~3人分为一个讨论小组,在课程内容学习之初,按分组给定相关的设计题目(project),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有一个既定目标,有目的的学习,边学习边应用所学知识完善对题目的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一方面促使学生体验团队协作和互信互助的意义;另一方面,在遇到问题时,通过教师启发,学生自己分析失败原因,有助于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此外,在最终的方案确定后,可以用实做的方式对理论分析进行验证,即CDIO中的第三、四步骤可以放到课程设计环节进行。这个过程即与后续的课程设计衔接起来,将实做部分放到课程设计当中,从而也能节省课程设计中设计、仿真的时间。

在仿真大作业的环节中安排方案讲解(类似开题报告)和课题答辩,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口头表达锻炼机会,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检查学生的项目进展情况。从而,训练学生的工程推理能力,加强思维逻辑性,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成绩分配上,可根据学生小组设计方案的提出,和对课题的认识、理解以及方案讲解和答辩情况给定小组每人的成绩,合并仿真结果,为大作业的最终成绩。

四、结束语

以上方法在实施过程中经不断改进充实,实践效果良好。上学年我校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模拟电路》课程实施本项考核改革后,以问卷调查和学生座谈会的形式了解了学生对本次改革的认识和体会,经分析有:改变学生惯有的对课程考核方式的认识;带有目标的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熟练使用一种仿真软件——Multisim;为后续课程设计的相关课题确定最佳设计方案。其考试情况及后续电子技术课程设计情况表明:成绩分布合理;同学们更加重视实践环节,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灵活运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学生通过团队合作的形式亲历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全过程,初步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能力。

本次改革过程中,新的考核措施的采用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亟待改进的问题,如仿真的时间及验收的安排需全面考虑;考试试题的分布也应增加仿真知识的比例等。这些问题在后期教学过程中需重点考虑解决。

参考文献:

[1].改革模拟实验教学和考试方法的尝试[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0,(3).

[2]刘保存.浅谈模拟电路实验教学改革[J].中国校外教育,2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