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1篇

(1)要严格的按照食品相关的法律法规、现行有效的标准,正确的检测方法,完成对食品的检验,并保证检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2)在食品检验过程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并定期的参加技术培训、提高检验水平、不断的进行自我完善;同时实验室的每一位成员都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在质量管理的工作中,都要全身心的投入,将食品安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看待。只有在根本上增强自身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确保食品检验能够准确顺利的完成,从而保证食品是合格安全的。

二、加强完善整体化方针机制的确立创设

1.在实际工作中,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按照实验室评审准则的要求,建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将质量管理体系进行细化,真正的将责任落实到每个质量管理人员身上,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同时进行维护和完善。

2.要合理的分配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对岗位的职责进行明确。对于实验室体系管理的相关文件,要定期的培训给每一位实验室工作人员,并要求工作人员严格按照标准规定开展检验工作,并制定合理的奖惩制度。

要对实验室的客观环境进行严格管理。对所采用的标准品和比对样品进行严格的控制,采购人员与专业技术人员要一起进行严格监督。对进入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要严格把关,进行质量对比,质量低劣的物资品类不能进入实验室,从而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三、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实验室全部质量活动中

1.对检验样品进行科学管理

要使检验结果准确无误,首先要对检验样品进行严格的管理,检验人员要对检验品进行标识,确保其唯一性,这样就可以避免样品与其他物品发生混淆。其次,对检验样品进行严格的登记,这种登记记录要安全保存,不得丢失。无论是检验前还是检验后,都要有专业的检验人员对检验样品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样品检验顺利有效的完成。在对样品进行备样时,必须进行相关的记录、保存。

2.合理确认检测方法

检验方法是否合理,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食品检验方法也在飞速的前进中,种类也是多种多样,在对不同食品进行检验时,需要运用多种检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因此,在选择食品检验方法时,检验人员要根据实际需要检验的食品特点,选择合理的食品检验方法,并规范的开展检验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3.确保实验室人员的综合素质满足检验要求

要想食品检验结果准确,离不开食品检验工作人员,因此,食品检验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检验结果也有着密切联系。实验室要对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引起重视,不仅要求检验人员的检验技术过硬,还要求检验人员有较高的职业素质。另外,要对检验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检验人员能够不断的学习先进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并将这些先进的检验技术和方法合理的利用到实际的实验中去,从而从根本上增加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4.对实验室仪器、设备的控制

对实验仪器、设备按照规定要求,进行定期的检定、校准,确保使用的每台实验仪器、设备都是符合标准规定要求的。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标签的粘贴进行检查,保证仪器、设备的正确使用。

5.对相关设施和环境条件进行有效监控

在进行实验前,要检查环境条件和相关设施是否满足实验要求,是否满足样品储存和配置的要求。同时,检验人员对环境的实际情况进行实时记录,记录的内容要严格按照规定来做。在进行实验过程中,发现环境不符合实验要求时,就要停止实验,并制定相关的解决措施,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6.做好检验记录

即使在检验过程中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获得了准确的检验数据,没有对检验结果进行认真记录,就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因此,做好检验记录是很重要的。因此要求工作人员对检验过程进行严格记录,保证记录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此外,还要求管理人员对记录进行严格的管理,保证记录的完整性,可追溯性。

7.检验结果质量的保证

在对食品进行检验过程中,根据实际的情况,工作人员要采取合理的监控方式,定期对监控计划、方法、结果进行审查,对监控的数据进行定期详细的核查,及时的发现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进行纠正,并严格执行,进而从根本上杜绝错误报告的产生。

四、结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2篇

目前各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制度相对是比较健全的,但是各个监测站对体系的运行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如何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落到实处,各流程管理到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维护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过程当中需要遵循质量方针相关规定,安排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内审员等,针对各质量管理、技术运行及支持服务在内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做到权责明确,对具体的监测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所需进行的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详细的程序对质量控制及方法做出明确的确定,促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运用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各实验室相互间进行比较及能力验证,促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保证监测数据信息的精准完整。

2创建质量管理框架

按照质量管理基本准求,创建实验室质量管理框架,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及质量改进进行明确化,这将是整个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3创建评价体系

为能够更好的满足环境监测发展的现实准求,需要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定量评估,找到全新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创建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指标相吻合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最少要包含质量控制标准的量化及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与相关信息要求具体指标。采用评价体系,不断强化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加强全过程的管理观念,对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及全方面的科学控制,以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保证整个质量管理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过程控制

在对实验室全面实施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同时需要针对某项具体的工作提出管理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过程当中,管理层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及标准,各项政策机制要保持客观公正,管理质量及技术要相互支持,确保整个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行。控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4.1现场调查:评价监测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污染物及来源是否清晰;是否掌握有关水文、地理、气象等环境条件。

4.2制定计划:评价采样点位、数量是否明确;质控措施及要求是否符合;人员、仪器设备、采样工具及车辆等是否明确。

4.3布点:评价监测范围、项目、数量、位置、时间、频次。

4.4样品采集:评价监测现场情况,记录布点和样品采集,评判其代表性及可比性。

4.5样品运输保存:评价是否按照规定保存、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样品完好率。

4.6分析测试:评价样品分发、交接记录、分析方法执行情况、质控数据及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对分析方法进行准确性、精密性及可靠性评价。

4.7数据处理:数据复核、整理和统计情况。

4.8统计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9意见处理:评价是否主动征求客户意见,纠正措施情况。

不断强化过程监控,促使质量监督人员、内审人员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通过实施与实际工作控制程序、改善措施及预防措施不相符的情况,在查出存在问题后在第一时间加以改正并采取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以确保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促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5加强质量监督

各部门在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当中,质量监督员处于最高的位置,实验室需要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监督网络化机制,使整个质量监督工作及途径得到有效的改善。

6争取持续性改进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为此需时刻坚持管理系统化的基本准则,管理层需采用系统化基本理论及科学方法针对实验室过程开展全面的系统化分析,争取能够对各项工作加以有效的改进,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注重实验室内审结果、监督人员报告、外审结果、广大客户给出的建议、投诉反馈意见、监测工作的相关业务、监测人员机构的变化、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方案、各实验室比较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等,提出与之相应的建议。改进要求主要是为了促使整个实验室监测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确保整个监测数据的全面真实有效。目前,随着我国计量认证由原六方面五十条要求转变为与国际接轨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我国环境监测实验室当中的广泛应用,使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提倡质量保障及质量掌控的科学管理,在固有的监测工作当中实施有效的科学掌控,注重对监测质量的系统化全方位有效管理,不断的促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确保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可持续稳定运行。

7结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促使实验室发展性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最大程度上防御及降低环境监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差及缺陷,不断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综合实力,为未来实验室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作者:江文明 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徐梅玉.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着力点论析[J].湖北工商学院,2012,13(11):119-124.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

1前言

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在设备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测工作,还要对检测过程进行清晰记录,并做好状态标记,为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参考。由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且复杂性更高。目前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出发,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改进。

2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

2.1质量管理模式落后

许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模式落后,没有建立全面性的管理体系,一些小型实验室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使用者负责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众多,每次进行实现时可能使用到的设备有限,但其他设备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在缺乏全面性管理手段的情况下,许多设备的老化问题已经过于严重,但是仍没有报废并更换新的设备。在需要使用时会对实验的正常进行产生影响[1]。

2.2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时,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上报和审批,然后按照流程进行报废、重购或安排维修。但是由于管理流程的复杂和执行力度差,仪器报修或报废审批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还会产生较高的管理经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管理标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对设备进行检测和判断的能力,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不到位,许多仪器设备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2]。

2.3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

维护管理是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对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安排,并指定长期的设备维护计划,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设备维护措施,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但是由于部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维护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维护管理措施的缺失,会给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2.4仪器设备归档混乱

对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进行记录和归档时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室购入设备时,需建立设备监理档案,并做好日常使用和维护的详细记录,同时对设备说明书和保修卡等材料进行妥善保管,为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检修提供依据。但是由于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归档办法,所以许多实验室的设备档案较为混乱,档案利用率较低,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的成本没有取得应有的作用。

2.5缺乏使用指导

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为仪器设备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使用指导,特别是对实验室新近采购的新型设备,使用者普遍不了解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错误操作,不仅影响实验检测结果,还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因此,管理人员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为依据,向使用者提供必要指导。在这方面出现管理问题也会对设备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3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方法

3.1明确质量管理原则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遵循以下4点原则:(1)全面性原则,质量管理对象是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设备,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2)适用性原则,不同的仪器设备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也有所差异,因此,应采取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3)动态化原则,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较为频繁,常处于不同的使用状态和检测状态,设备的故障维修等情况变化较多,因此应采取动态管理措施;(4)经济性原则,仪器设备在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质量管理成本,应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成本。

3.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统一的管理标准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应从管理原则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统一的管理标准,为质量管理效果提供保障。针对于目前管理体系和过程存在的问题,应细化管理任务,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管理。并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流程的有序进行。

3.3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设备维护管理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核心部分,应制定科学的维护管理计划,根据各种实验设备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以实验室中使用较为频繁的电子天平为例,电子天平是一种精密性较高的仪器设备,首先要确保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确保称量物体不能超过天平最大量程。在安装时,要选择温度波动较小的实验空间,做好防震、防潮措施。保证电子天平的使用环境干燥、清洁,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定期检测天平的计量性能,如果在使用中出现异常,应及时关闭天平,有专门技术人员对电源、移门、保险丝等进行检查。

3.4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质量管理

针对于目前实验室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应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仪器的检测分析和数据整理,建立信息化档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提高档案的调用效率,为仪器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5加强设备档案管理

建立信息档案的同时,加强档案管理力度,对设备的使用过程和检测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存放位置、使用说明、启用日期以及故障维修记录等。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标识,绿色标志代表检验合格可正常使用,黄色标志代表存在缺陷、受限使用,红色标志代表不能使用,等待维修后报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应制定完整的管理体系,采用统一的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过程,确保管理质量。特别是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档案管理,尽可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原则和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管理方法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以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动态化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6):58~59.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4篇

1.1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问题

在运送途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均会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大部分献血者的采血操作是在室外的流动献血车上或某一采血点进行,这就使采集到的血液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外临时储存,才能被送入实验室,如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未能符合要求(2℃~10℃),或时间过长都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而各项检验的实施,出现的时间差也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

1.2检测环境的生物防护安全缺乏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属于二级实验室,必须按照规定配置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喷淋装置等,但一些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时未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未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实验室是对血液实施检验的地点,艾滋病是初筛的疾病,这时实施实验室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1.3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血液检测时应用大量的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对血液检测质量严格把关,但是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进行维修、校准及维护。

1.4实验结果原始记录存在问题

不规范的原始记录,内容缺失;未明确标记血液的阳性和阴性;未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得到的资料没有安全保存;应用不规范的表格。

2、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管理

2.1加强工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血液检测工作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血液检测的需要。想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就需要组织人员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2完善并保存原始文件记录

血液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件记录,这也是基本操作,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2.3样本采集及处理

在对样本进行采集、储存、传递以及运输的操作中,应保证无渗漏、无遗漏、无污染、无溶血。假如无法将样本及时送检,应注意冷藏,但不宜长时间储存,以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对于已经完成的检测样本,保存期满应进行销毁处理。

2.4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假如要新进仪器,应注意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厂家法人营业执照、生产销售许可证等信息,要确保每项手续齐全,对于已经存在的仪器应通过相关部门检查,根据要求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完成操作后对仪器进行维护、定期保养及校准。

2.5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对血液质量检测主要原则为前馈控制,在设计每个环节中,应使用规范化程序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对每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各项工作记录,以便需要时有据可依,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错误的操作方式摒弃。

3、小结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层;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

中图分类号 TS207.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54-02

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开始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特别是在2006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颁布实施后,国家投入大量建设资金,相继建立了一大批地(市)县级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近年来,一些地方发生的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染色馒头、潲水油等食品安全事件,对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基层检测实验室工作者,应抓住机会,争取国家项目投资,搞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尽快提升检测能力,有效发挥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的职能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1.1 质量管理相关概念

质量是一组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组织是一群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组合成的有机整体。质量管理是指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通常包括制订质量方针和目标、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质量改进。质量管理的8项原则:以顾客为中心、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系统管理、持续改进、以事实为决策依据、互利的供方关系。这8项原则是质量管理最重要的指导思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实验室的职责是为政府和公众提供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服务。检验报告就是实验室的产品,其数据的准确性是最重要的质量特性。质量管理的绝大部分工作就是围绕满足客户对数据准确性的要求而展开的。

1.2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

实验室是由环境条件、仪器设备和人员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组成的有机体。要对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其前提是必须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进而开展质量管理工作[1-2]。但不要误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就是质量管理文件体系。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包括《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表格、报告》4个层次,通常将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工作程序、规章制度、操作规范、记录表格、结果报告等内容编入体系文件,对实验室的组织管理和技术要求进行明确规定。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基本步骤:①学习相关标准、规范、文件;②确定质量方针和目标;③管理体系的策划;④确定职责和权限;⑤编制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⑥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和实施;⑦组织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⑧质量管理体系运行;⑨内部审核;⑩管理评审。

2质量管理中应抓住的重点环节

质量管理目前已有比较完善的标准,对质量管理的过程和方法都做了详尽的阐述。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依照《实验室资质评审认可准则》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有关规定开展具体工作。

2.1质量管理的起点

实验室质量管理的起点是在实验室建设立项和筹备阶段开始的,绝不能拖到建成投入使用的阶段,或者通过某种认证以后才开始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没有终点,其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进步的过程,持续改进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原则。

在实验室建设立项和筹备阶段,应考虑建设规模、发展方向、地理位置与实验用房条件、关键岗位人选等。因为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和方向关系到建成后能否满足社会需求;选址和房屋条件关系到是否便于实验环境条件的控制;领导者的质量意识和质量主管的质量管理知识与能力关系到质量管理工作能否有效开展。

实验室应建在相对安静的地方,且一定范围内没有居民,以防止相互干扰和影响。例如,有的实验室没有资金新建实验用房,就利用原有房屋改建而建在临街闹市区,或与居住楼混在一起,造成外界粉尘、振动、噪音等影响检测工作。同时,实验室的“三废”也影响居民生活环境质量。有的实验室面积不足、结构不合理,导致实验室功能分区和布局不合理,操作不便,易交叉污染。实验室也很难通过再整改来满足质量管理的要求,必须加以克服。

2.2质量方针和目标

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理者正式的该组织总的质量宗旨和质量方向。质量方针由组织根据自身的目的制定,应包括组织目标、顾客的需求和期望,特别是行为的诚信和数据的准确性在质量方针中一定要有体现。基层新建农产品检测室,应将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作为基本的质量目标[3]。认证是第三方对实验室检测能力的一种承认,是提高质量管理水平的最好途径,也是对外质量保证的最有效手段。

2.3教育培训

教育培训对实验室来说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并且必须持续进行。实验室应制订教育培训计划,安排充足的时间、足够的经费,进行培训和考核。有的领导认为教育培训可有可无,甚至认为是一种浪费。作为领导应认识到每项质量活动都要投入成本,而教育培训则是一种高回报的投资。

2.3.1教育培训的方式。实验室可根据自身需求,灵活采用自学、内部交流、外出学习、请专家进门培训等方式[4]。

2.3.2教育培训内容。包括质量意识教育、质量知识培训、学习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培训检测技能等。质量意识的提高是质量管理的前提。质量意识教育主要包括质量概念,质量法律法规,质量对组织、员工和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质量责任等。质量知识是质量管理培训的主体。不同层次人员的质量知识要求也不同。对领导层的培训应以质量法律法规、质量理念、决策方法等为主,对管理人员应以管理理论和方法为主,对检测人员应以岗位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所需的知识为主。

学习贯彻质量管理体系文件,是质量管理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的保证。要组织实验室各个岗位人员认真学习各层次的体系文件,明白自己应做什么、怎么做、对做了的工作如何记录和反映,使每个人的工作都在体系文件的指导下规范运行,所有工作过程都处在管理体系的控制下,确保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落实和实现。

随着科技的发展,检测技术和仪器水平都在不断改良。作为基层新建实验室,检测人员多是从其他部门抽调,几乎没有从事检测分析工作的经历,检测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更应该加强检测技能的学习与培训,并不断更新和补充,以保证实验室持续发展。为了加强实验室管理,领导层也需了解熟悉检测技术。

2.4组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