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1篇

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教材,在注重单篇文章的同时,更加注重单元的整体性。这样使教学趋向多元性,突破了传统的程式化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实现不同方式的阅读,获得自己独特的心灵感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地优化阅读教学,以求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一、 整体分析法

整体分析法,是从整体上对选文进行理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全貌。目前,教师一般以单元为教学突破点,围绕单元主题处理各种教学内容。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选取了《北大荒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三篇文章。这三篇课文主要是向学生介绍祖国美丽的风景。因此,教师在讲授该单元时,先从整体上对本单元进行梳理,让学生在学习课文之前就对本单元的课文特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再以此为基础进行单篇课文的学习。这样,学生阅读课文就能够有的放矢,把握本单元的重难点,掌握一些写景的优美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这便是“串讲指导式”的教学策略。当然,教师也可以采取即“先示范后指导式”的整体阅读教学策略。具体教学过程如下。

师:同学们,在这个单元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篇写景的文章,那它们分别描写了怎样的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呢?现在我们来总结一下。

生:在《北大荒的秋天》这篇课文中,作者向我们描绘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以及北大荒秋天的丰收景象。

师:对的,作者在文中向我们描写了一碧如洗的天空、清澈见底的小河、热闹非凡的原野、饱满丰硕的豆荚、挺拔黑红的高粱,是一片金黄九月的丰收之景、怡人之景,说明北大荒不但景色优美,而且物产丰富。那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北大荒的热爱之情。

师:非常正确。那《拉萨的天空》和《西湖》又分别描写了怎样的风景?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同学们根据刚才的思路进行思考。

……

这样,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单元课文之间的相关性和一致性。在接下来的单元学习中,学生便能立足于单元课文的总特征,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思想脉络,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二、比较阅读法

比较阅读法是对单元内的课文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比较,以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单元内的课文都是围绕一个主题组合在一起的,具有相似性和联系性。这就为教师开展比较阅读提供了条件。因此,教学时,便可采用比较阅读教学法,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锻炼自己的发散思维和判断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拉萨的天空》这篇课文时,便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法来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大荒的秋天》,今天我们又学习了《拉萨的天空》。同学们发现这两篇课文有什么异同吗?

生1: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课文。

生2:这两篇课文的语言都很优美。

师:不错,这两篇课文都是优美的写景佳作,读来让我们心旷神怡。那同学们再思考一下:这两篇课文在写景上又有什么不同呢?

……

师:是的,两篇课文虽然都是写景的文章,语言也都很优美,但作者在写景时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北大荒的秋天》注重从面上对北大荒进行描绘,而《拉萨的天空》则是以拉萨的天空作为一个集中点进行描绘的,因此,切入点有所不同。但不同之景却表达了作者相似的情感。那又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

生:表达了作者对美丽风光的喜爱之情。

师:这种情感是显而易见的,也是两篇课文共有的。但同学们认真体会一下便会发现在相似情感之下还隐藏着作者的别样情感。

……

这样,通过引导学生对不同课文进行比较阅读,极大地促进学生判断力的提升和发散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三、重点阅读法

理解课文除了整体感受和对比阅读外,对课文中的细节进行重点阅读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阅读方法之一。在进行整体内容的把握和了解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赏析文章的细节,把握文章的重点。如,在《西湖》一文的教学中,教师这样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进行理解。

师:在文章中,作者用了什么词句对西湖进行描写?

生1: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生2: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的漂浮在碧水之上。

……

师:对,大家的回答都非常好。作者通过对细节进行描写,让西湖的景色跃然纸上。

这样,教师把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2篇

一、关注情智落差,形成阅读动力

由于每个人的生活阅历、心境与情怀有所不同,阅读的感受、见解、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在与学生对话交流时,教师一方面要把握学生的情感态度,另一方面要把握学生思考感悟的不同层次。根据学生的情智落差,抓住能引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心灵世界的言语细节,放大情感态度的差异,让学生因有所不同而产生探究的欲望,形成再次深入阅读的动力,触动他们的内心世界,激起思维和情感的波澜,焕发出言语生命的灵性。

例如,自读《雪儿》一课后,我让学生描述一下雪儿是什么样子的,许多学生用“洁白、雪白”等词语进行了描述,另一位学生出乎意料地说,雪儿是蔚蓝色的。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其他同学觉得不可思议。我抓住这一教学细节,引发争议,激活思维,引导学生用心读书。

师:同学们不同意你的说法,他们的理由很简单,因为鸽子没有蔚蓝色的。请你说说雪儿是蔚蓝色的理由。

生:因为雪儿是信鸽,它非常向往蔚蓝色的天空,那儿才是它的家。

师:你这样说,同学们还难以接受。让我们读读课文第4~5自然段,再发表意见。(学生读书思考后交流)

生:雪儿只有飞在蓝天之中,才感觉自由快乐。雪儿飞翔时与蓝天融为了一体,说它是蔚蓝色就充满了生命的活力。

生:雪儿是蓝天的信使,是蔚蓝色的信使。

生:说雪儿是蔚蓝色的,仿佛让人看到雪儿又飞到了高高的蓝天上,如果说它是雪白的就没有这种感觉了。

师:在你们的心中,雪儿是蔚蓝色。其实除了我们,还有一个人更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

生:文中的“我”。

师:“我”希望雪儿是蔚蓝色的,是因为。(再读第4~5自然段,填空)

生:“我”希望雪儿早日飞上蓝天,希望雪儿能够自由快乐。

二、察觉言语冲动,发掘言语潜能

语文教学,既是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触动内心世界的过程,又是学生对作者的言语表达不断觉醒,唤起主体言语表达的自觉意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学生的言语细节,觉察到学生言语表达的冲动,诱发其强烈的表达愿望,在自主言说中,点化学生的言语禀赋,发掘其言语潜能,让他们的言语焕发出灵性。

譬如,在学习了《哪吒闹海》一课哪吒与夜叉、三太子的打斗场景后,学生相互比划起来,他们口中还念念有词:“看我的宝贝,接招!”类似的故事学生读了很多,这样的打斗情景符合学生的游戏心理,引发了他们言语冲动。这是一个难得的教学资源,于是我抓住这个教学细节,激发他们的言语潜能。

师:同学们,说说你最喜欢什么宝贝?(鼓励学生想象和创造)

师:用上你们的宝贝,同桌之间比划一下。(提醒学生要描述出宝贝的作用)

师:大家可以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混天绫和乾坤圈在打斗中的作用的。(生读书)

师:可以把你和同桌的打斗过程写下来吗?写之前,先看看书上是怎样描写打斗过程的。

生:要抓住打斗时的动作,要注意动作的连贯性。

生:还可以描写打斗时双方的语言、神态。

结果,这个随堂练笔很多学生写得绘声绘色、生动形象。

三、捕捉言语天性,打开诗意幻想

语文教学要开发儿童的言语潜质,保护他们童真世界里的言语灵性。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儿童的言语天性,抓住偶然间迸发的童心童趣、童言童语,顺应他们的言语天性,激发学生敞开诗意的幻想。请看《北大荒的秋天》一课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第4自然段后,你感觉北大荒的秋天怎样?

生:我感觉北大荒的秋天很热闹,豆荚在笑,高梁在演唱。

生:一派丰收的景象,让我感觉很快乐……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北大荒,和豆荚一起欢笑,和高梁一起演唱,和榛树叶子一起热闹吧。

生:我感觉秋天像一个爱热闹的老人。

师:你的感觉很有创意,为什么会这样想呢?

生:因为他把豆荚逗笑啦,把高梁灌醉了,让它乐呵呵地唱着歌,还让榛树举着火把,像过节一样热闹。

生:秋天是一个画家,他把北大荒的原野,涂得一片金黄,一片黑红,一片火红。

生:秋天是写给农民伯伯的信,给农民伯伯送去丰收的喜讯。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有效提问 整体感知 有效教学

新课程要求小学语文课堂要以学生为主体,倡导民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着力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强调有效教学,而有效教学的小学语文课堂离不开有效提问。那么,怎样才能提升提问的有效性呢?

一、有效提问应顺应儿童心理,激发阅读情趣

只有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才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也是如此。

教学《雾凇》一课,在上课开始时,我们不妨从研究课文题目入手,向学生发问:“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至此,我们再引领学生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知晓:“凇”与寒冷、冰冻有关;“凇”是寒冷的天气中,地面物体上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冰晶”;“凇”是白色,有形,松散可感的。接着,可以问:“你能想象雾凇是一种怎样的图画?”这样可以引导学生想象严冬季节雾气遇冷凝结,变成树枝上白色的茸毛、草叶上晶莹的冰花,联系生活感知词义,引发审美情趣。然后,可以呈现十里长堤上美丽动人的雾凇图画;继而朗诵《雾凇》精彩的开头,扣读“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点题之笔,打开阅读门径。

二、有效提问应切合教学内容,引导整体感知

在课堂教学中,有效性提问一定要切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同时要有的放矢,既要有深度,又要体现层次性,使学生在不断地“跳一跳摘到果子”的过程中,充分享受到探索的乐趣。

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找准关键处,可抓住“完善”一词,层层设疑:“完善”是什么意思?李时珍为什么要编写一部“完善”的药物书?为了编写“完善”的药物书,他是怎么做的?新的药物书《本草纲目》是“完善”的药物书吗?这样以“完善”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完善”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从而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内容。

三、有效提问应突出重点、难点,探索文本内涵

有效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因此,有效提问自然要突出重难点,去探索文本内涵。

在教学《看》时,学习第一句教师可问:看了画面你觉得公园里的怎么样?‘好看极了’是什么意思?哪个字突出表现了好看得不得了?”(引导学生在“极”字下圈点)。在教学第二方面“多时”时,教师可问:同学们再看画面,公园里的开得多不多啊?(多,很多很多!)怎么个多法?课文中又是怎么写开得很多很多的呢?(“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接着出示画面,以指导学生认识“一朵朵、一丛丛、一片片”三个词语。在学习第三方面“美时”,教师可问:⑴书上还从哪方面讲的呢?⑵引导学生理解“它们正迎着深秋的寒风开放呢?”书上哪个词语表示深秋的风是很冷的?在深秋的寒风中怎样开放的呢?深秋的寒风那么冷,但迎着寒风开放,说明怎么样?在学习第三句时,教师可问:看的人很多,你们跟随着人群怎么看的?你们边看边走,边走边看,看到了什么?你们看后心情怎么样?愿不愿意马上离开?大家为什么舍不得离去呢?从而紧扣第一句“好看极了”,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悟的美,从而体会文章的内涵。

四、有效提问应启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语言

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的语言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之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思维和语言的发展,提出的问题既要有广度,也要有深度。

一位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体会《北大荒的秋天》第4自然段时,在让学生了解了这段构段方式后,又让学生欣赏了一组北大荒秋天的图片,然后就问学生:“你觉得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热闹非凡吗?你能具体说说吗?”学生经过思考,很快说出一组优美的语言:北大荒秋天的原野热闹非凡:稻子乐得笑弯了腰,果树演奏交响曲,白杨树哗哗地歌唱……这样,启发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想象能力,同时又训练学生的语言。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A-0030-01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初步接触习作,他们对习作还未建立自信,因而不感兴趣,缺乏激情。这是由于他们的生活经验不够丰富,词汇贫乏,习作最大的困难是无内容可写,即使有了内容,也不知如何下手。针对中年级的这种通病,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应依照语言生成规律,巧妙运用教材,引导学生大量阅读,不断积累,丰富内化;指导学生学习遣词造句、连句成段的方法,从句式、段式等写法方面模仿,实现“内化―模仿―迁移”的逐步深入。

一、丰富内化

(一)熟读成诵促内化

苏教版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都是神形兼备的美文,其中的好词佳句为学生积累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如第五册第二单元的课文《北大荒的秋天》《西湖》《拉萨的天空》都是描写景色的优美散文,“清澈见底”、“一碧如洗”、“心旷神怡”、“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站在柳丝轻拂的西湖边放眼远眺,只见……真像一幅优美的山水画。”这些美词妙句在课文中俯拾皆是。在教学中以品味词句、想象意境、训练朗读为重点,引导学生充分地读,想象情景,熟读成诵,化书本知识为自己的知识,为习作“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打下言语基础。

(二)以词带词促内化

随着课文阅读的开阔,学生接触的词语也越来越多,在教学中以新词、关键词作为拓展、积累、运用的训练点,做到有计划、有目标、有重点地适机引导,由一词带一串,丰富学生的词汇量,在训练中让学生不断积累。例如,教学《掌声》(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学生学习“默默地”、“慢吞吞”、“一摇一晃”等词语后,让学生模仿写出AAB和ABB式的词语和一()一()的词语。教学《卧薪尝胆》,引导学生归纳赵王勾践的品质,引申出“忍辱负重、以屈求生、奋发图强、救亡图存”等词语,由课内引向课外,把意思相关的词语串到一块,通过比较、联想、内化,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体会作者遣词造句之准确与优美,丰富语言储备。

(三)拓展说话促内化

积累词语的目的是能灵活地运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机会,利用多种途径让学生学以致用,灵活运用词语,通过寻找教材的空白点,预设拓展说话进行训练,积极地运用所学到的新词、好词,养成乐于用词、善于表达的好习惯。如教学《蒲公英》(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一课后,设计了这样的环节:孩子们,在快乐的旅行中,你见到了什么?你想住哪儿?学生看图自由说话,老师充当记者采访学生,让学生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书本到实践,在说话中引导学生积极运用积累的词语,丰富积累的内涵,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勤于模仿

中年级学生刚刚接触习作,虽然积累了不少习作资料,但不懂如何表达出来,写出的文章大多平铺直叙,显得苍白、平淡无味。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借助教材特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写作方法,从而掌握习作的方法,形成技巧。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苏教版三年级上册),课文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大豆和高粱满心的欢喜,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的田野;用比喻的方法把北大荒人丰收的喜悦之情融在了对景色的描绘中;第四自然段写秋天丰收的田野是运用了“总――分”的构段方式。学生习作《秋游》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让学生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和构段方法,收到很好的效果。一学生在习作片段中写到:

最有意思的要数野炊了,你瞧,大伙儿有的烧火、有的倒水、有的切菜……个个兴高采烈,锅下的团团火焰直往上窜,一会儿,水开了,蟹犹如穿礼服的新娘子摆动着婀娜多姿的身体;鱼丸像一个虎头虎脑的精灵,不停地伸出它那可爱的小脑袋……浓浓的香味扑鼻而来,真让人垂涎三尺,我们一边品尝着这美味佳肴,一边望着碧蓝的天空,宽阔的河滩,远处……怎能不令人心旷神怡呢?仿佛天上人间全都溶化在这欢乐的气氛里了……

对于刚学习习作的中年级学生,模仿是起点,是基础,是不可缺少的环节,良好的示范、正确的模仿是引领学生走进习作大门的钥匙。

三、创新迁移

教师要有意识分阶段地引导学生感悟生活,触意,让学生逐步顿悟,由模仿升华为创新,抛开原有的框架,忘却模仿的招招式式,灵活变通,形成自己特有的表述风格、独到的视觉角度和见解,将言语表达和情感体验结合起来,用个性化的语言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不人云亦云,增添灵动,洋洋洒洒,真正达到“用我笔写我心”。

北大荒的秋天课文范文第5篇

一、在朗读中感悟语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应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增强语感,在读中感受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采用多种朗读的形式,如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范读等,让学生在变化训练中体会朗读的快乐。我教学《二泉映月》一课,在指导学生的朗读时,将二胡曲《二泉映月》作为背景音乐,因为阿炳的悲惨命运就体现在他的这首二胡曲中,学生从音乐中能体会到阿炳深沉的呼唤,伤心的哭泣,倔强的呐喊……配乐朗读就能读出阿炳的内心感受,使学生很好地把握了语感。再如在教学《军神》一课时,我主要采用范读的形式,先调动自身的情感,再引发、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老师那饱含深情的范读下,他们仿佛看到了在忍受着不打麻药的剧痛,数着医生的刀数,竟然抓破了崭新的床单,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油然而生对的敬佩。教师的范读可以给学生的朗读起到了示范的作用,又能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在赏读中领悟语感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文质兼美的经典文章,这些文章饱含着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和思想道德观念。学习这些文章对培养语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些文章应该精读,但不能面面俱到,应该抓住文中的优美语句进行赏读,领会遣词造句之精妙,学习其语言规律,增强语感。如教学《北大荒的秋天》一课时,学生对北大荒这个地方的了解是陌生的,如仅靠教师的介绍,学生感受到的北大荒秋天的美丽也是肤浅的,如果我们能抓住文中的一些优美语句让学生赏读,就能很快地将学生带入到文本的情境中。文中有一段对天空中流云的描写: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教师指导学生从颜色、形状两方面去赏读流云的美,进一步体会北大荒的秋天因天空中流云的美而变得更加美丽。《推敲》一课中诗人贾岛也在不停地斟酌诗句中的字眼,“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是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经过诗人韩愈的指点,昀后还是觉得用“敲”好,因为“敲”字能表现友人的礼貌,更能衬托月夜的宁静。正如王尚文先生说:“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三、在积累中体味语感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经过精心挑选的,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写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十分典型。因此,要求学生将那些感受较深的,精彩的有价值的语段或句子进行摘抄,并加以点评。这是一种比较有效的语言积累方法如《九寨沟》中对九寨沟周围美丽景色的描写部分写得很美,课堂学习时学生很积极,印象颇深,但是过一段时间就会忘了这些精彩的语言。如果经过摘抄,再加上批注,印象会更深刻。如果坚持摘抄这种学习方法,不仅可以积累一些好的词句,而且有助于形成敏锐的语言感悟力。

阅读中语感的培养只靠课堂,只限课文中摘抄的语句是不够的。还要重视阅读的拓展延伸,扩大读书的范围,把学生的读引向深入。在教学中除了紧紧抓住多读、多背、多记,发挥好教材的示范作用外,还要鼓励学生多读课外书,如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介绍四大名著之一《水浒传》要求学生课外阅读《水浒传》,去感受施耐庵对人物形象刻画的方法,去体味《水浒传。的语言魅力。

四、在想象中深化语感

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想象是思维重要的表现形式,所以语感与想象是紧密联系的,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语言材料引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形象性,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受语言的生动性、含蓄性。我在指导学生读书时,总喜欢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与联想将课文中的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从而达到对课文直觉感悟的目的。如《海伦・凯勒》一文以感人的笔触向我们介绍了一位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海伦・凯勒,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神态、语言、动作等词语描写,启发学生在脑子里“过电影”,想象海伦付出的艰辛努力,从而体会她不屈不挠的学习精神。此外,也可以让学生想象,如果自己遭受到了和海伦一样的悲惨命运,是不是也会像海伦一样,不分昼夜,拼命地摸读盲文,直到手指头都摸出了血呢?这样通过想象、对比,感悟课文中描写的人物形象,从中培养语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