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布依族的传统节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贵州少数民族的节日有1000多个,节日活动丰富多彩。有唱歌、跳舞、吹芦笙、击铜鼓、斗牛、赛马、斗雀、摔跤、赛龙舟、玩龙灯、演戏等等,主要的民族节日有苗族、布依族的“四月八”;布依族“六月六”歌节;彝族火把节;水族端节;瑶族盘古王节等。这些民族节日是展示贵州民族风情和民族节艺术的百花园。跳花节是安顺苗族的传统节日,传说是苗族英雄人物杨鲁兴起的,至今安顺北门外跳花山仍以其名命名。节日那天,高高 的“花树”披红带彩立于旷野场地中央,花树下设方桌置放香烟、香茶、美酒、芦笙等物品,并以花树为中心展开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参加跳花的,不仅是当地的苗族群众,方圆几十里乃至百里外的以苗族为主体的各民族群众也有不少人盛装前来跳花、观光。
2、贵州的文化与工艺。贵州的民族文化艺术和工艺丰富多彩,主要的有饮誉海内外的苗族、布依族的蜡染、刺绣以及具有鲜明特点的民族服饰、首饰等,它们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
3、贵州择偶风俗。贵州的少数民族男女青年择偶、婚嫁都有不同的习俗。苗族的“游方”和“跳场”、瑶族的“凿壁谈婚”和“埋蛋择婿”、布依族的“丢花包”等,都各有特点,饶有风趣。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 民族地区 教育质量 影响因素 解决策略
笔者在布依族聚居地区农村小学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已十年,经历了本地“两基”验收和国家督导检查,对当前影响民族地区的小学教学质量提高原因有个人的一些认识,现综述如下:
一、民族地区文化习俗因素对教育教学质量的影响
(一)民族风俗习惯对教学质量的影响
本地布依族的思想观念是相当落后的,重男轻女的思想严重影响了本地区的人才素质的提高。学生家长文化水平普遍偏低,视野较为狭窄,很多家庭根本就不重视女孩子的教育,很多女孩子在教育上缺乏良好的教育氛围支撑,这使得素质教育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起来遇到很多困难。
其次,民族地区的传统节日较多,旧的习俗影响下,人们对节日过于倚重。例如笔者所在地区,布依族非常看重“四月八”、“六月六”、“七月半”等这些传统节日,这些又不是国家法定节日,学校不可能放假,有的家长就会让孩子请假回家过节,既耽误孩子的学习,又会培养学生不好的习惯。再说说本地区的婚俗,布依族每每出嫁一个女孩,都要请上兄弟姐妹,表兄表妹等等去“送亲”①,而且还要“坐三遭”②,而这些亲属当中,就有大部分是在校学生。这样一来,对正在上学的学生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民族地区自身的语言对教育质量提高的影响
笔者所在的学校布依族学生占绝大多数,当地人主要用布依语进行交流,学生也不例外,部分儿童在入学前没有用汉语和别人交流过,更不要说学习英语了。刚入学的儿童实际上是在重新学习一门口语,这对学生学习语文和英语产生严重的影响。再且,布依族儿童在说汉语时,容易受自身民族语言的影响。
(三)家长思想观念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影响
由于民族地区学生家长知识文化水平普遍偏低,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一些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每个月也能挣个两、三千元,务工回来则故意炫耀,一些孩子容易受负面的影响,甚至会产生读与不读书一个样的错误认识。
二、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影响
我县民族聚居区经济发展较为滞后,大多数学生家庭没有稳定的收入,靠传统的农耕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家庭的开支,于是越来越多的学生家长选择外出务工,使得农村留守儿童群体不断扩大。
三、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对民族地区的教育质量的影响
相比较而言,民族地区由于师资不足,专业教师极为紧缺,导致学校课程开设不全。笔者所在的学校,全校500多名学生,仅有1名音乐专业教师,1名体育专业教师,一名英语专业教师,美术专业教师没有。
四、提高民族地区教育教学质量解决策略
据前面所述,笔者认为,要提高民族地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学校注重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生家长重教意识
民族地区有许多传统陋习,影响到学生在学校的正常学习,这需要学校统筹决策,用科学方式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帮助学生家长纠正认识,全力保证孩子在学校正常学习。
(二) 政府注重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改善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办学条件
现在很多学校办学条件还跟不上要求,学校的设备不齐全。例如,笔者所在的小学,由于教师的缺编,导致“大班额”现象,有的班级人数多达70人,少的也有50人,全校近600名学生只有10个班。大班额的教学,给教师们带来了很大的负担,老师们无法因材施教,很好顾及每一位学生,造成了学生素质发展的参差不齐,严重影响本地区教育质量的提高。
(三) 不断完善民族地区的教育督导检查机制
民族地区很多边远学校,课程表形同虚设,音体美学科被挤占,学生片面发展。究其原因,除了专业教师紧缺等客观因素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一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管不到位,一些学校排课还有随意性现象,甚至还出现“两张课表”现象,应付检查的是一张课表,而真正执行的又是另一张课表;二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教师功利主义思想作祟,教育教学中只抓语文、数学,不管其它学科的现象。因此在学校管理中要明确提出管理的奋斗目标,学校要真正把教学管理放在学校管理的中心地位,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安排和协调各项工作。重点提高学校各级领导的管理能力。比如针对学生学习受语言环境影响着一因素,学校应提出“进入校园内,请说普通话”的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环境。并要求学生平时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还有在对班主任的要求管理中,应强调重视学生学习环境的养成教育。
(四) 不断打造高素质的小学教师专业队伍
落后民族地区的教师应具备不断与时俱进、终身学习的思想理念,成为拥有良好职业道德、精深专业知识、较强业务能力的新时期从教者,才适应民族地区教育改革发展的根本需求。要实现这些目标,应该搞好民族地区的教师学习培训工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教师培训上向民族地区教师倾斜。激发教师的自主学习意识,不断提高民族地区小学教师整体水平,从而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学质量,让少数民族地区涌现出更多的懂知识,懂文化,会做人,会做事的优秀人才。克服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种种障碍,使民族地区拥有一个崭新的明天。
【注释】
①把出嫁的女孩子送到男方家。
②在男方家吃、住三天三夜才回家。
【参考文献】:
[1] 庄万禄,来仪. 民族地区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云南、 贵州、 四川三省为例,[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05)
[2]唐远志.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四月八[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02)
[3] 刘志春,王小红.优化班级管理探析[J].当代教育论坛,2008(8)
[4] 谢鹏.当代优秀教育论文汇编[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290
“三月三”是壮族、侗族、布依族、苗族等兄弟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专门举办规模很大“三月三”歌节。其中以壮族为典型。
1、节日期间,有传统龙狮表演、芦笙踩堂、侗族大歌、六甲山歌、彩调、桂剧、侗乡电影、侗戏、传统扮故事、篝火多耶晚会等表演活动。此外,还有千人品茶、斗鸡、斗鸟等表演活动和奇石展、民族服饰展示、商品交易会、侗族香油茶等美食展。
2、三月三与越南一河之隔的边陲广西防城区瑶寨高林村瑶族同胞每年“三月三”都举办隆重活动。热情的瑶胞们吹起喃嘟嗬,打起陀螺唱起歌,用香浓的米酒,特色的瑶家菜喜迎八方来客。因此,三月三也是广西各民族欢庆的歌节。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 道德教育 目的
道德教育目的是根据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生产、文化科学技术发展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状况确定的。它反映了一定社会对受教育者的要求,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检查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据。云南作为少数民族聚居的大省,其少数民族道德教育一直体现着提升道德情感,培养道德选择能力,促进道德修养的目的。云南少数民族的道德教育目标,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有助于实现民族的自立、富强、繁荣。
一、提升道德情感
道德情感教育是人们在道德认识的基础上,以情感的方式进行善恶评价,形成较稳定的道德情绪、情感和情操的过程,是直接与一定社会道德规范要求相联系的主观感受和心理体验。道德情感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对道德价值的感受和体验,构建自己的道德价值体系,塑造完满的主体人格。
1.教育族人学会尊敬
教育族人懂得尊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不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可能尊敬别人。布依族成婚后,夫妻双方都把对方父母视为自己的生身父母,做到敬重、孝顺、关心、体贴。有好吃的好穿的都先孝敬父母,悉心侍奉,每逢老人生白,要上长寿面,敬寿桃祝老人健康长寿,把“尊老”放在首位,堪称民族之美德。
尊老爱幼也是傈僳人的美德。年轻人遇到了长辈长者,要有礼貌,说话要客气,不管认识与否,在路上碰到都要侧身让路,等对方走过后,自己再走。在家里时,年轻人不允许到长者的上方或长者的座位上就坐。年轻人外出时,要向家中的老人说明原因,只有老人同意,才能出行。归来时,要先进屋向老人行礼请安。
2.教育族人学会礼仪文明
清初思想家颜元有句名言:“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尚礼则身修,心尚礼则心泰。”文明是公共生活中符合公德的行为,礼貌是文明行为的主要内容。学会文明礼貌实际上是培养族人高尚道德品质和理想情操的起点。
在日常生活中,布依族人民也很注重礼节,布依族是一个知书达理的民族,热情好客、礼貌待人,为人仗义豪爽,这是布依族人们共有的道德传统。在布依族中有这样一个规矩,凡是来到本民族寨子的人,不论是远方的宾朋,还是邻寨的友人,只要到了寨上均是座上客,全寨男女老少都热情招呼,争邀客人到家里作客。若客人留宿,主人家会给客人端洗脚水,并把新棉被、雄染垫布从箱柜里拿出来给客人住宿用,俗称“客人被”,布依族人家,几乎家家户户都备有一两套专为待客的“客人被”。
二、培养道德选择能力
生活中,人会经常面对价值冲突,不得不对相互冲突的价值取向做出即时的选择。当原有道德取向与道德规范对新问题、新关系、新价值、难以或无法予以合理性的解释时,也需要重新加以判断与选择。社会生存要求少数民族具有选择、判断的能力。有了选择能力,进入社会也就不易在种种道德冲突面前迷茫无主,就可以通过选择坚持自己原有的或确定新的更加合理的价值取向。
团结互助是白族人民在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的行为准则。尤其是互助原则,可以说是白族社会生活中具有悠久历史的人与人之间最基本的行为规范,白族人民历来把帮助别人看作是自己应尽的义务,也把接受别人的帮助看成是一种权利,从而把个人和大家融为一个整体,借以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困难。故白族谚语说:“一根麦杆编不成一顶草帽”;“有花才有蜜,有国才有家”;“不怕巨浪再高,只怕划桨不齐’、“一根藤容易断,十根藤比铁坚”。白族传统中团结互助的原则,不仅局限于家庭、村落集团内部的互助关系,同时也包含着家庭、村落之间以及整个社会中的人与人之间广泛的互助关系。也就是真诚帮助别人,并为他人排优解难,使他人得到幸福。
道德选择能力为主体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提供具体的道德生活的目的和选择标准,从而使一个人的道德生活成为可能。人的本性、人的道德发展的机制及人生存的需要说明学生需要道德的自由选择,选择的过程乃是一种主体参与、主体适应、主体创造的过程。
三、促进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只有在实践中能明事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知不足;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对自我进行改造的磨炼;只有实践才能检验行是否得到提高;只有实践才能使自己的德行在动中散发出光辉;只有终身的道德实践,才能形成固的道德品质。
“二八”节是纳西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二八”节要花费两天时间,即农历的二月初七和二月初八。2月8日整天,地点在白水台,参加者为所有来过“二八”节的人,以纳西人为主,也有周边的汉、藏、彝、回、傈僳、普米等族的人。主要内容为祭祀、野炊、对歌、跳舞、赛马、射箭比赛、篝火晚会等。上午10点以,人们陆续来到白水台,以家族为单位找到各自固定的火塘地。男人到圣泉边杀鸡献祭。孩子们或相约游玩,认识从外地赶来过节的新朋友;或留在父母身边帮忙干活。中午12点,吴树湾的人开始奏乐,跳“阿卡巴拉”舞。所有人聚集到圣泉边,东巴开始祭祀。祭祀完毕,人们到圣泉边烧香,默念自己这一年中犯的错误,乞求宽恕,并表达对来年的愿望。祭祀完毕,人们回到各自的火塘开始吃饭。献祭的鸡已被熬成鸡汤,没有自家火塘地的人被邀请到各家去用餐。饭后,所有人,不论男女老幼开始对歌和跳舞。年轻小伙趁此机会向姑娘表达心意;平时有矛盾的人通过对歌向对方道歉。下午晚些时候开始赛马和射箭比赛。在这些比赛中表现优异的男子,会成为女孩亲睐的对象。晚上点燃篝火,人们继续唱歌跳舞和开展各种娱乐活动。
社会成员在节日中学到调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方法。人是群居动物,但每个个体的人都希望自己的欲能全部得到满足,这无疑是矛盾的。如何使人社会化,适群居生活,特别是处理个人与他人间的矛盾关系,这是教的一个重要任务。在这方面,节日把所有人集中起来,进集中的教育。节日通过风俗习惯和各种活动,把这些方和原则表现出来。表面看,节日中的风俗很琐碎,活动也单,但抽象的原则却蕴含其中。以“二八”节为例。这天风俗规定,平常闹了矛盾的人要请对方到自己家的火塘饭;或送去一碗自己做的饵块等。表面上只是一种琐碎行为,实际却在告诉纳西人“应主动与他人化解矛盾”的象道理。类似风俗还有,在中国和西方,过节时富人习惯穷人送去钱、粮。这不仅教给后人处理贫富阶层关系的法,也传达了一种原则。这些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是祖们通过节日探索出来,再以节日风俗的形式教给后人。是,人们通过遵循这些节日风俗,不仅学到了处理人际关的具体方法,还学会了其中蕴含的道理。
道德修养实质上是一个实践性的活动,只有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个体才能真正认识自己,磨炼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才能真正把握和适应社会的需要、道德的需要,才能使个体真正完成社会化、道德化的过程;才能使个体达到与社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道德境界。
参考文献
[1]李根.拉祜族的传统生态伦理思想[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9
[2]蒙睿、吕星.傈僳族生态观及其现实意义[J].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5
[3]廖冬梅.论纳西族节日的教育功能[J]. 教育评论,2007.2
各样的庆祝活动,具有各自浓厚的民族风采。
藏族
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的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奉行隆重而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同胞有的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些地区的彝族同胞会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些地区会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彝族人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若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分布在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些地区的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除夕之夜,布依族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贵州、湖南一带的侗族同胞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笑。
白族
云南白族同胞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根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后可以把竹子进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些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族、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七十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这种舞蹈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他们把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民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会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份,如果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傈僳族
傈僳族称年节为“盍什”,他们大都做籼米粑、糯米粑和酿水酒,把第一臼粑粑放少许在桃、李等果树上,祝愿来年硕果累累。云南怒江地区的傈僳族人民先要给耕牛喂食盐,以表示尊敬耕牛的劳动。青年男女喜欢举行春节打靶比赛,姑娘们把绣好的荷包吊在竹竿上,荷包左右摇动,请小伙子们射击,谁先射落荷包,姑娘们就把美酒作为奖品送到谁的嘴边。
拉祜族
除夕晚上,拉祜族同胞全家人都要沐浴净身,做好翌日的食物。在食物中,他们特别重视糯米粑粑,除食用外,总要给牛吃一点,在犁、锄、砍刀等农具上摆上一点,以酬其一年来与主人合作,祝愿新的一年里创造更多的财富。
达斡尔族
居住在东北嫩江两岸的达斡尔族,农历正月初一早上,男女青年梳妆打扮,先向长辈请安、敬酒、行礼,然后逐户拜年,每家都准备有蒸糕,拜年的人一进门就要抢吃蒸糕,据说吃了之后,生产和生活都能年年高。
仫佬族
从正月初一到十五,仫佬族的村村寨寨中男女老少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几十人、几百人乃至几千人聚会在山坡上或赛场里唱山歌,尽情歌唱劳动、生活和爱情。
独龙族
唯一的节日就是冬腊月的“卡雀畦”节,最隆重的仪式是牛祭天。这天,族长把牛拴在广场中央的木桩上,青年妇女将链珠挂在牛角上,接着,一位勇猛强壮的小伙子手持锋利的竹矛向牛腋部刺去直到其断气,此刻,人们就跳起“牛锅庄”舞,然后分吃牛肉。
鄂伦春族
在东北的鄂伦春同胞,春节早晨先在家族中依辈份大小斟酒,小辈给长者叩头,平辈则互相请安。初二初三进行赛马,正月十五享用美味佳肴,正月十六的早上要进行相互抹黑脸的活动,青年人给老年人抹黑时要先叩头。
赫哲族
春节,赫哲语为“佛额什克斯”,即大年除夕之意。人们穿上在帽耳、衣领、袖口、裤腿、围裙、鞋面上绣着美丽花纹、几何图案和花鸟等花边的兽皮等服装。在年节里,一般人家要做“吐火宴”,或用一种野生果“稠李子”制成饼子,同时摆满鱼、肉等食品。对待贵客,则用活鱼或把鱼条烤熟,用这种“塔拉哈”招待。